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層建筑論文

時間:2022-04-04 09:57:04

序論:在您撰寫高層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高層建筑論文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安裝工程預留預埋階段的質量管理

摘要:高層建筑安裝工程預留、預埋階段是建筑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施工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的質量水平,及時、完整、有序地抓好質量管理,是創(chuàng)建優(yōu)良工程的基礎。為保證公司重點工程??某項目質量目標的實現,體現公司計劃落實、目標細化、措施得當、反饋有效和控制有力的管理指導思想,根據公司質量目標要求,為防止安裝工程出現質量通病,對預留、預埋階段的質量管理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集中精力抓好前期質量管理,強化過程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得到了業(yè)主、監(jiān)理和質監(jiān)部門的肯定,為后期施工提供了保證。

關鍵詞:高層建筑 安裝工程 預留預埋

一、質量管理體系

根據項目部安排,成立安裝工程預留、預埋小組,人員由項目部主管安裝工程的副總工程師負責,安裝工程師、施工隊技術員、各施工工長等人員組成。組織體系圖如下:

二、技術準備

技術準備可以分為設計交底圖紙會審、施工交底圖紙會審和施工技術交底等三個階段。

1. 設計交底圖紙會審

設計交底圖紙會審主要通過自審專業(yè)圖紙、各專業(yè)之間會審,發(fā)現問題及提出解決辦法,以便在設計交底時由設計人員解決。具體應從以下方面進行:

(1)圖紙說明是否齊全、清楚、明確;

(2)建筑、結構與設備、管線有無矛盾,設備層尺寸及管井、豎井尺寸、樓板厚度是否滿足安裝要求;

(3)圖紙上尺寸、坐標、標高及管線交叉點是否相符;

(4)器具安裝、設備安裝基礎、空間是否合適;

(5)設備層管線進戶做法是否合理;

(6)墻、板預留洞、套管是否缺少,尺寸標高位置是否正確;

(7)各專業(yè)之間有無錯、碰、漏等問題;

(8)采用了哪些新材料,其品種、規(guī)格是否滿足要求;

(9)是否缺少專業(yè)圖紙。

2. 施工技術交底圖紙會審

施工技術交底圖紙會審是在設計交底的基礎上,依據施工驗收規(guī)范、檢驗評定標準、勞動定額等文件,在投標文件"施工組織設計"的基礎上,根據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為編制作業(yè)指導書做技術準備。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圖紙翻樣

在設計交底圖紙會審的基礎上,將已經變更或修改的內容通過適當的方式在圖紙上標注;按照作業(yè)班組施工的圖紙要求,以"樣板"標準進行圖紙翻樣繪制大樣圖,真正把圖紙弄清、吃透,使大樣圖實實在在地成為現場施工的依據。例如,繪制暗管明箱做法詳圖、預埋在混凝土內開關離門邊做法詳圖、混凝土樓板內燈光箱做法詳圖、設備管與橋架連接做法詳圖、進戶防水套管做法詳圖、鋼管在混凝土內連接做法詳圖等。

在圖紙翻樣階段,對設計交底圖紙會審未發(fā)現的有關問題,應及時和監(jiān)理工程師聯系。

(2)編制材料明細表

在進行圖紙翻樣的過程中,參照施工圖預算,技術、計劃人員準確計算各種材料,分層次編制材料明細表。

(3)計算人工工日

根據以下方法進行人工工日計算。

①根據定額計算定額工日,乘以經驗系數,得出換算工日a;

②參照隊里考核指標,根據工程量,得出經驗工日b;

③根據土建進度計劃,考慮高層施工三至四天一層的特點,計算保證工日c;

④根據經驗數據,給a、b、c以權重0.2、0.3、0.5,得出:計劃工日w=0.2a+0.3b+0.5c;

⑤根據本作業(yè)班組的技術力量組合,合理安排施工人員,并作好人員機動儲備。

3. 施工技術交底

施工技術交底是控制前期質量的重要保證,如何做到三級交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現場質量管理的關鍵,為避免出現技術交底僅僅作為技術管理制度的一項工作,真正發(fā)揮生產技術指導和施工技術準備的職能,克服編制工作由公司技術部門少數技術人員全權包攬,以至造成技術交底流于形式的弊端,施工技術交底的編制工作由項目部、隊級分別從各自的角度編制,隊級技術交底依據項目部技術交底細化編制,項目部審核隊級(工長)技術交底,班組技術交底在工長技術交底的基礎上樣板方式為主。這里重點介紹隊級技術交底的具體要求和做法。

(1)隊級技術交底要具有科學性

所謂科學性就是指依據正確、理解正確、交底正確。施工規(guī)范、規(guī)定、圖紙、圖冊及標準是編制技術交底的依據,關鍵是如何正確理解,結合本工程的實際,靈活運用,考慮本交底對象是班組,它必須使班組依據交底文件,在"樣板"的基礎上就能正確地施工,保證質量目標達到"優(yōu)良"。

為保證其科學性,項目部組織有關人員有重點地學習相關文件,并邀請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業(yè)主安裝工程師??原省質監(jiān)總站總工程師給我們有關人員講課,重點指出安裝工程預留預埋階段的通病,并從人、機、料、法、環(huán)等方面分析產生的原因,通俗易懂地講解規(guī)范、規(guī)定中的要求、指標是什么(What)?為什么要這么要求(Why)?實際施工中怎樣去做(How)?誰來做(Who)?通過這些措施,使我們認識到差距和不足,提高了技術人員的業(yè)務水平,使隊級技術交底的編制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2)隊級技術交底要具有針對性

隊級技術交底不具有針對性是編制中常見的問題,它經常是規(guī)范、規(guī)定的翻版,加上設計施工說明的擴充,其結果是無法指導生產,僅僅成為技術管理資料中的一種。為避免這些問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交底,經分析,本工程安裝預留預埋階段分為地下一層、地下二層、一至四層、五至十三層、設備層、十四至二十二層、二十三層以上等部分進行隊級技術交底,使之真正成為施工中的作業(yè)指導書。

(3)隊級技術交底要具備操作性

①具體性

如排水系統(tǒng):套管預埋、預留洞,應具體到管道距墻的距離是指軸線距離還是指距內墻距離,并基本統(tǒng)一為距內墻距離。并通過建立的施工圖翻樣制度保?quot;一種一圖",保證無論施工到何位置,現場施工班組手里都有標注清楚、通俗易懂的施工大樣圖;

②全面性

隊級技術交底要以"現場干的,就是交底中寫的、畫的"為指導思想,不能發(fā)生班組施工自由發(fā)揮的情況出現,一旦發(fā)生丟項情況,班組立即通過一定的程序反饋得到解決。

③實用性

隊級技術交底中不允許使用"按照設計圖紙和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施工"及"宜按……"等詞語出現,要在大樣圖的基礎上,把設計圖紙的控制要點寫清楚,把規(guī)范的重點條文體現在大樣圖和控制要點里,同時把達到優(yōu)良質量目標的具體質量標準寫清楚,作為班組自檢的依據,使施工人員在開始施工時就是按照驗評標準來施工,體現過程管理的思路,是一線班組施工人員變被動為主動。

三、預留預埋施工程序

為保證項目部的質量管理體系真正發(fā)揮作用,本工程按流水作業(yè)的方式嚴格施工程序,強化了預留預埋階段的質量管理,具體做法如下:

(1)預制構件加工程序

①各施工專業(yè)隊在項目部技術交底的基礎上,按照圖紙、規(guī)范和公司有關質量管理文件繪制現場預制構件大樣圖(或提供標準做法);

②項目部審核,經審核人簽字同意后方可加工;如不通過,將簽署修改意見返回施工隊執(zhí)行程序①;

③通過自檢、互檢、班組檢、隊檢、項目部檢的五級檢查制度對加工件進行檢查,以最后檢查結果為準;

④項目部檢查通過,填寫相關報表,報監(jiān)理工程師檢查驗收,通過一一按貫標要求內部辦理手續(xù),不通過一一返回,分析原因、處理,執(zhí)行程序③;

(2)預留預埋安裝施工程序

①各施工專業(yè)隊在項目部技術交底的基礎上,按照圖紙、規(guī)范和公司有關質量管理文件編制隊級技術交底文件,繪制施工大樣圖;

②上報項目部審核,審核通過一一根據工程進度要求,各施工專業(yè)隊下發(fā)施工任務單和派工單,進行施工;審核不通過一一將簽署修改意見返回施工隊執(zhí)行程序①;

③通過自檢、互檢、班組檢、隊檢、項目部檢的五級檢查制度對隱蔽工程驗收,以項目部檢查結果為準;

④項目部檢查通過,填寫相關報表,報監(jiān)理工程師檢查驗收,通過一一監(jiān)理工程師在混凝土澆筑令表格中簽署"同意澆筑"意見,不通過一一返回,分析原因、處理,執(zhí)行程序。

四、目標細化,建立三級質量標責任制

質量目標責任的建立,是建筑施工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作為貫標企業(yè),有嚴格的程序和流程,但如何把總目標細化,克服質量目標責任流于形式的管理通病,真正把總目標分解到各分部分項工程,再落實到具體的施工部位、施工班組,并且具有操作性,做到檢查及時、反饋有效。這是我們強化質量管理,實行過程管理必須解決的問題。根據項目部的管理思路,考慮到安裝階段的質量通病相當一部分是在預留預埋施工階段造成的,所以在預留預埋階段,嚴格實行了質量目標責任同經濟責任緊密結合,用經濟責任制度來保證質量目標的實施,使目標責任制度化、規(guī)范化,形成了質量目標管理與考核的機制,推進了本項目質量管理的深化,具體做法是:

1. 根據質量總目標,依據驗收規(guī)范或標準,經過目標分解、細化,確定預留預埋階段質量分目標為優(yōu)良;

2.依據優(yōu)良等級標準編制隊級技術交底書,在交底書中,按照高要求的標準編寫具體的技術要求和驗收標準,原則上把驗收標準中的誤差范圍劃分為正負各三檔共六檔,一般情況下取三至五檔,實行五級檢查制度,檢查記錄中須簽明檢查時間一一具體到分鐘;

3. 加強中間過程的巡查,發(fā)現問題及時提出,立即解決;出現通病,從技術交底著手,分析影響質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

4.檢查結果與經濟直接掛鉤,主要分為隊檢、項目部檢和監(jiān)理檢等三類,提出項目部檢和監(jiān)理檢的通過率為100%,"監(jiān)理檢"不通過一一項目部、隊級、班組各責任人均給予罰款,"項目部"不通過一一隊級、班組各責任人均給予罰款,隊檢不通過一一班組各責任人均給予罰款;

5. 實行末位檢查人責任制,最后簽字人負主要責任。通過實踐,在三個部位檢查未通過后,監(jiān)理檢查通過率達到了100%。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優(yōu)化設計

摘要:通過將外圍框筒結構改為框撐結構,與內筒構成框撐-核心筒結構體系,經過計算分析,該結構體系可取得較好的抗側剛度,能滿足現行規(guī)范的要求,并能節(jié)約混凝土用量約7000m3,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2000m2。這種結構體系具有減輕自重、提高剛度、擴大建筑空間的優(yōu)點,是超限高層建筑結構比較經濟、合理、可行的一種結構體系。

關鍵詞:框撐-核心筒結構 超限高層 受力性能 剛度

1 工程概況[1]

本工程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的中心地帶,建筑面積約100000m2,由7層裙樓及56層塔樓組成,裙房平面尺寸為81m×54m,塔樓平面尺寸為34m×34m(外包尺寸為37.6m×37.6m),將地下二層按規(guī)范要求的嵌固構造處理,使其作為上部的嵌固端,嵌固以下埋深11.9m,以上229.3m(結構計算高度)。建筑總高度為241.2m(未包括出屋面的電梯,觀景廳及水箱間的高度),核心筒平面尺寸14.6m×14.6m。該結構平面布置規(guī)則、對稱,豎向抗側力構件上下連續(xù)貫通、無剛度突變(見圖1、2)。

該項目地下部分及塔樓筏板基礎建成后停工至今已達三年之久,被市列為“四久工程”。

2 結構優(yōu)化

2004年7月業(yè)主委托我院對該項目進行方案優(yōu)化設計,要求方案滿足建筑擴大空間、結構安全、經濟合理并符合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規(guī)范要求。對原設計單位所作的結構設計方案,我院提出以下優(yōu)化意見。 ①減少外圍框架柱數量,增大建筑空間

為滿足建筑大空間的功能要求,將原設計方案中每邊八根柱減少到每邊五根柱,底層柱截面由原設計的1500mm×1500mm、1400mm×1500mm增大為1800mm×1800mm、1700mm×1700mm,上部各層柱分段減小,以滿足軸壓比的要求。優(yōu)化后可以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750m2,并節(jié)約混凝土用量約2700m3。為了彌補結構抗側剛度的不足,在塔樓四角區(qū)設置“L”型桁架(見圖3),構成框架桁架結構,內部布置剪力墻核心筒,形成框撐-核心筒體系。并且在建筑上將四周的支撐暴露,造型美觀,具有獨特的標志性風格。

圖1 結構平面示意圖

圖2 建筑軸側圖 要:。通過將外圍框筒結構改為框撐結構,與內筒構成框撐-核心筒結構體系,經過計算分析,該結構體系可取得較好的抗側剛度,能滿足現行規(guī)范的要求,并能節(jié)約混凝土用量約7000m3,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2000m2。這種結構體系具有減輕自重、提高剛度、擴大建筑空間的優(yōu)點,是超限高層建筑結構比較經濟、合理、可行的一種結構體系。

關鍵詞:框撐-核心筒結構 超限高層 受力性能 剛度

1 工程概況[1]

本工程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的中心地帶,建筑面積約100000m2,由7層裙樓及56層塔樓組成,裙房平面尺寸為81m×54m,塔樓平面尺寸為34m×34m(外包尺寸為37.6m×37.6m),將地下二層按規(guī)范要求的嵌固構造處理,使其作為上部的嵌固端,嵌固以下埋深11.9m,以上229.3m(結構計算高度)。建筑總高度為241.2m(未包括出屋面的電梯,觀景廳及水箱間的高度),核心筒平面尺寸14.6m×14.6m。該結構平面布置規(guī)則、對稱,豎向抗側力構件上下連續(xù)貫通、無剛度突變(見圖1、2)。

該項目地下部分及塔樓筏板基礎建成后停工至今已達三年之久,被市列為“四久工程”。

2 結構優(yōu)化

2004年7月業(yè)主委托我院對該項目進行方案優(yōu)化設計,要求方案滿足建筑擴大空間、結構安全、經濟合理并符合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規(guī)范要求。對原設計單位所作的結構設計方案,我院提出以下優(yōu)化意見。 ①減少外圍框架柱數量,增大建筑空間

為滿足建筑大空間的功能要求,將原設計方案中每邊八根柱減少到每邊五根柱,底層柱截面由原設計的1500mm×1500mm、1400mm×1500mm增大為1800mm×1800mm、1700mm×1700mm,上部各層柱分段減小,以滿足軸壓比的要求。優(yōu)化后可以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750m2,并節(jié)約混凝土用量約2700m3。為了彌補結構抗側剛度的不足,在塔樓四角區(qū)設置“L”型桁架(見圖3),構成框架桁架結構,內部布置剪力墻核心筒,形成框撐-核心筒體系。并且在建筑上將四周的支撐暴露,造型美觀,具有獨特的標志性風格。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

摘要: 隨著高層建筑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高層建筑已經成為城市空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然而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關鍵詞: 建筑設計 城市規(guī)劃 廣場 架空

高層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倫曾經建造了現在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根據記載,其形式非常之華麗壯觀,放置在任何空間之中都可以說是一道絕美的風景。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鋼鐵、電梯的出現以及后來鋼筋混凝土的應用,為高層建筑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高層建筑也成為城市空間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其中以美國的高層建筑發(fā)展最為活躍,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被公認為第一幢摩天建筑,而紐約的曼哈頓區(qū)更是高樓云集;近年來我國的高層建筑也發(fā)展迅速,如上海的金茂大廈88層,高420.5米。隨著結構理論和技術的發(fā)展,高層建筑結構形式趨于多樣化,高層建筑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但隨之所帶來的弊端也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在成為城市風景的同時如何恰當的融入城市空間成為高層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使高層建筑設計趨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種理念。

城市空間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為居民提供各種活動的可能。這個可以說是城市空間比較科學性的定義,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間則更具體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內的建筑物、道路、綠地、廣場、公共服務設施等實體以及由這些實體所構成的立體空間,也是人處在其中能真實、直觀感受到的空間。高層建筑是否與所處的城市空間融洽,其評價標準相當一部分取決于公眾的感受,簡單的說就是人處在所創(chuàng)造空間中的感受;所以一位建筑設計者在進行高層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空間(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給予使用者的感受。這些是理論上要求一位建筑設計師要考慮的因素也是作為一名建筑師應該承擔的責任,而且還可以據此評價一位建筑師的設計能力和水平及其職業(yè)道德。事實上在進行一項高層建筑設計時,開發(fā)商受利益的驅使往往不會考慮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此時,規(guī)劃部門所出臺的各種條文政策及規(guī)范將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強制性的要求必須顧及城市環(huán)境,營造舒適的城市空間??梢钥闯?,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的協調以及城市空間的營造是通過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來完成的,即建筑設計和規(guī)劃。下面就從建筑設計和城市規(guī)劃兩方面談談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的關系。

一 建筑設計

1、充分發(fā)揮廣場的作用

高層建筑由于其體量的巨大,往往給街道空間一種突然的壓迫感,使人感覺好像從一個大空間突然進入一個小空間,這是由于高層建筑的體量所造成的對比。因此凡是處在街道兩旁體量巨大的高層建筑在設計時應該對其進行后退處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設計一廣場空間,這個廣場空間將起到空間的緩沖作用;而且由于高層建筑的建筑面積遠遠超出其用地面積,容納的人員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對較大,后退出的廣場空間也起到緩解交通壓力的作用;從另外一方面講,廣場空間往往在街道空間以及城市空間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夠給公眾留下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為城市的節(jié)點,這就是共享空間的好處。有的建筑大師甚至直接設計成下沉式的廣場,如日本建筑大師嘰崎新設計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廣場,獨特的廣場空間造型,以人和環(huán)境為設計重點,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安靜的休閑場所,而且使建筑塔樓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這種下沉式的廣場往往更容易給人留下印象,就空間形式而言它是一種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間。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設計時廣場和建筑應該作為一體來考慮。

2、高層建筑主體設計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高層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經濟水平和發(fā)展程度,選擇合理的造型就顯的尤為重要。高層建筑由于其結構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隨于建筑的結構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變化,有的高層建筑甚至直接將結構形式外露不加修飾。高層建筑的主體部分是它的塔樓,塔樓的表現形式對高層建筑的造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今國外和國內的許多高層建筑都有著獨特的外形和明顯的識別性,對一個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可以說是高層建筑存在的一個原因。隨著近年來資源短缺問題的出現,全球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而高層建筑就環(huán)保節(jié)能方面來說是很浪費的,隨之就出現了生態(tài)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態(tài)建筑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yè)銀行總部大廈在強調象征意義和功能的同時,就引入生態(tài)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態(tài)型“超高層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葉花瓣夾著一支花莖:花瓣部分是辦公空間,花莖部分為中空大廳。中空大廳起自然通風作用,同時還為建筑內部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景觀。而氣候設計大師??楊經文設計的馬來西亞吉隆坡梅納拉大廈則體現了利用空中開放空間連通建筑內外,貫徹”生物氣候大樓“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綠化和底部斜坡的綠化都有助于調節(jié)氣候,盡可能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較好地完成了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銜接。同時對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間環(huán)境也是一種深化??梢钥闯瞿壳案邔咏ㄖO計的一個新要求就是要實現”生態(tài)節(jié)能型“。

高層建筑主體的下部分??裙房雖然對整個城市影響較小,但它對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間的創(chuàng)造等方面卻有著重要的影響。建筑的裙樓立面設計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進行細致的設計,從而使下部空間豐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蒼白;并要體現人的尺度,因為裙房部分跟公眾視覺接觸較密切,對街道空間感影響也較大。而高層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頂對整個建筑形象起到強化個性的作用,雖然它較少影響到生態(tài)環(huán)境,但對塑造建筑的標志性、豐富城市天際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根據建筑的基座、樓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巧妙的運用一些處理手法

高層建筑的塔樓部分雖然變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層部分卻可以進行一些巧妙的處理來豐富空間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層架空和入口縮進的手法。底層架空的處理手法是現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環(huán)境中爭取到寶貴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廣場和建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開放空間,給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時還可以改善人流、視覺擁擠的狀況,連通幾個主要的公共場所,以增加城市空間的層次。高層建筑臨近城市道路布置時,入口空間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體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爭取基地面積的有效使用,緩解入口處各種矛盾沖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體設計、空間組織等方面形成新穎的構思,這種入口后退架開的處理不僅空間層次豐富而且給人的印象也深刻。

二 規(guī)劃設計

1、避免高層建筑密集

高層建筑的密集雖然對于城市辦公等條件方便有利,卻給城市空間帶來很多壓力,造成城市空間和城市交通的擁擠,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層建筑玻璃幕墻的大面積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現過的光污染;還有就是形成高壓風帶和風口,這些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規(guī)劃設計中要對區(qū)域內的高層建筑密度進行限制,避免高層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層建筑與城市街道

高層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業(yè)發(fā)達的地段,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載就較大,高層建筑將大大增加這些街道的交通壓力,分布在這些街道兩側的高層建筑要盡量控制其層數和高度,同時在規(guī)劃設計時要對這些街道進行擴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層建筑數量

超高層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實際上這類建筑既不經濟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層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樂觀,可以說僅僅是體現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結束語

高層建筑已走過百年歷史,從其出現之日起就成為城市的焦點,其形式和風格也不斷的發(fā)展變化著,我國的高層建筑雖然相對發(fā)達國家起步較晚,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層建筑可以說代表了中國高層建筑的發(fā)展史,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的融合也正不斷的完善發(fā)展。

高層建筑論文:沉降控制理論在某高層建筑中的運用和探討

關鍵詞:沉降 高層建筑 結構理論

1 工程概況

樂清市煙草公司綜合樓工程的原設計單位是國內某建筑設計院,主樓地下1層(層高4.45m) ,地上16層(總高59.1m),裙房3層,框剪結構,柱下承臺基礎。樁采用450mm×450mm的空心預制樁,樁身混凝土C30,樁端進入⑥-2層(砂礫石混粘性土)持力層500mm,要求單樁承載力標準值800kN。由于在樁基的施工過程中,樁沉至③-1層(砂礫石混粘性土,厚度0.5~3.4m )時出現不能穿透到達原設計的⑥-2層,故工程建設單位邀請國內另一家建筑設計研究院的有關專家在對地質資料分析基礎上,提出工程樁基的修改和處理辦法:樁持力層為③-1層(砂礫石混粘性土),主樓基礎改為樁筏基礎(樁距1800mm×1800mm),要求單樁承載力標準值600kN (后經靜載試驗已達到要求)。

建設單位考慮到基礎與上部結構要統(tǒng)一及便于現場施工服務,決定由本院統(tǒng)一進行設計計算,繪制施工圖。根據原上部結構布置與另一家建筑設計院提供的樁位圖,經本院的計算分析 ,結果是:持力層下臥層(⑤層淤泥質粘土)的強度仍然不夠。

2 工程地質及場地

地基土分布及工程特征為:場地地形平坦,地貌類型屬河海相沖積-淤積平原。根據勘察揭露情況,將地基土劃分為:

①層表部粘土:全場分布,直接出露地表,厚0.90~1.10m。 飽和,軟~可塑狀,高中壓縮性。上部0.3m為耕植土。屬地表氧化殼,分布穩(wěn)定,具有一 定力學強度,但厚度小,經回填嚴實處理后可作為一般低層建筑物的天然淺基礎支承持力層,其fk=70kPa,Es=3.5MPa,qs=13.0kPa。

②-1層淤泥:全場分布,厚22.00~22.10,飽和,流塑狀,高壓縮性,高靈敏度,其 fk=40kPa,Es=1.00MPa,qs=5.0kPa;②-2層淤泥質粘土:全場分布,厚4.70~5.80m ,流~軟塑狀,高壓縮性,局部為軟粘土,其fk=70kPa,Es=3.00MPa,qs=10.0kPa。該兩土層為低抗剪強度軟弱土層,力學強度很差,是受荷后的主要壓縮層,僅可作為樁周摩擦層使用。

③-1層粘性土混砂礫石:厚0.50~3.40m,飽和,稍密,低壓縮性,其fk=200kPa, qs=24.0kPa,qp=1300kPa; ③-a層粉質粘土或粘性土混砂:為不良軟弱夾層,呈透鏡體狀不穩(wěn)定分布,厚0.50~1.10m。飽和,軟塑狀,高壓縮性。往下漸變?yōu)檎承酝粱熘屑毶?,其fk=80kPa,Es=2.7MPa, qs=140kPa,qp=500kPa;③-2 層砂礫石混粘性土:厚1.00~ 4.20m,飽和,稍密,低壓縮性,其fk=250kPa,qs=35.0kPa,qp=2000kPa。③-1和③-2 層,兩者呈漸變過渡關系,力學強度較好,但礫、卵石含量變化大,力學強度均一性差,而且有不穩(wěn)定分布的③-a軟弱夾層存在,大幅度降低了③層的總體力學強度,不是理想的樁尖持力層。如果作為相對持力層,樁端承載力標準值要適當降低使用,同時須對下臥軟弱層進行強度和沉降驗算。

④層粘土:厚0.8m,飽和,軟塑~可塑狀,高中壓縮性。不穩(wěn)定分布,厚度小,力學強度一般,不宜作為樁尖持力層,其fk=100kPa,Es=3.20MPa,qs=20.0kPa,Qp=700kPa。

⑤層淤泥質粘土:全場分布,厚3.10~4.0m,飽和,軟塑性,高壓縮性,底部有不穩(wěn)定分布的可塑狀粘土。低抗剪強度軟弱土層,力學強度較差,一般宜作為樁周摩擦層使用,其fk=75kPa,Es=2.8MPa,qs=12.0kPa,qp=400kPa。

⑥-1層粘性土混砂礫石:厚1.80m,飽和,稍密,低壓縮性,力學強度好,其fk=210kPa,qs=26 .0kPa,qp=1400kPa。-2層砂礫石混粘性土:厚2.30~ 3.70m,飽和,稍密~中密,低壓縮性,力學強度較好,其fk=250kPa,qs=35.0kPa,qp=2000kPa。該兩土層合并可作為擬建建筑物的樁尖持力層,但總厚僅2.70~3.70m,當選作樁尖持力層時要注意其厚度較小的特征。

⑦-1層粘性土含砂礫石:厚1.1~1.4m,飽和,高壓縮性,礫卵石含量較少,力學強度較差,僅作為樁周摩擦層使用,其fk=100k Pa,Es=4.0,qs=18.0kPa ,qp=800kPa;⑦-2層粘性土混砂礫石:厚0.50~1.60m, 飽和,礫卵石、砂含量較高,力學強度較好,但厚度小,分布不穩(wěn)定,不宜作為樁端持力層,其fk=210kPa,qs=26.0,qp=1400kPa。

⑧層粘土:控制厚度1.10~3.50m,未穿,控制深度40.5~44.5m,飽和,軟塑狀,高中壓縮性,力學強度不均一,承載能力較低,為相對較弱下臥層,局部含礫砂,其fk=90kPa,Es=3.0MPa,qs=18kPa,qp=800kPa。

場內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水,屬潛水類型,受季節(jié)大氣降水和人工排水等因素影響而變化,一般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下0.3~0.9m。

本場地未進行巖土波速測試,地基土上部為巨厚的高壓縮性、高靈敏度淤積軟土,對地震波有放大作用,其抗震性能差。該場地為軟弱場地土,建筑場地類別為Ⅳ類。按全國地震帶劃分,樂清市位于東南沿海 地震帶東北段,為少震、弱震區(qū),遠程地震波的波及影響是本地區(qū)的主要震害特征,基本地震烈度6度。擬建為一類高層,其建筑抗震設計應按現行《建筑抗震設 計規(guī)范(GBJ 11-89)》有關規(guī)定進行。

3 設計理論及方法

針對以上工程條件和現狀,采取了四種措施,以滿足建筑物的沉降變形和下臥層強度要求。

3.1 應用沉降變形控制設計理論

先將樁一承臺基礎改為樁筏基礎,充分發(fā)揮筏板和地基間、樁間土的承載能力。按沉降變形控制設計的樁基礎(也稱減少沉降樁基礎、沉降控制復合樁基或疏樁基礎,國外叫Creeppile,Friction piled foundation,Piled raft foundation等)是按控制地基沉降的原則設計的樁基礎,也即在設計時由基礎的沉降控制值來確定樁數和樁長。樁在基礎中除承擔部分荷載外主要起減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樁可視為減少沉降的措施,或作為減少沉降的構件來使用。它是現代樁土相互作用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實際工程中采用樁基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地基承載力不夠,需要采用樁將上部結構荷載傳到深層土或支撐于堅硬持力層,二是因為地土將會發(fā)生較大的沉降變形,需要采用樁來減少沉降。因此,合理和恰當的樁基礎設計應根據采用樁基的目的不同而分三種不同的情況處理:?所有荷載由樁承擔;?樁和筏板基礎分擔上部結構荷載,樁既承擔荷載,同時也起到減少沉降變形的作用:?樁用于減少或控制沉降,基礎的承載力主要由基礎板(梁)承擔。目前的樁基礎設計理論都是建立在滿足承載力的基礎上,也即在樁基礎設計時均按上述第一種情況處理,完全由上部結構荷載來確定樁數和樁長。顯然,對于沉降過大而采用樁基礎的情況來說,這種傳統(tǒng)的樁基礎設計方法是過于保守的并且在設計目的上也不明確。以沉降控制的基礎設計方法,目前主要應用于層數小于8層的多層建筑,且多使用直徑小于25cm的預制鋼筋混凝士微型樁。某10層辦公樓樁筏基礎按變形控制設計理論,成功地將原設計的110根650鉆孔灌注樁減少到76根。在國外,1986年,此理論已應用于11層的建筑物樁基礎設計中,但尚未見樁箱(筏)基礎與地基共同作用應用于超過18層的高層建筑樁箱(筏)基礎的報道。高層建筑樁筏基礎按變形控制設計理論的核心是認為高層建筑樁箱(筏)基礎能否正常安全工作,主要是讓建筑物的實際沉降量小于允許沉降量。對樁的承載能力沒有很嚴格的要求,只要單樁荷載小于單樁極限承載力即可,并對24層的高層住宅作了加層的嘗試,獲得成功。

采用樁、筏共同作用的優(yōu)點是:充分利用和發(fā)揮了樁對控制基礎沉降的能力,并使筏板底地基也充分發(fā)揮承載能力,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本工程提出的計算公式:F+G≤γd(nPu+Afu)

式中F—作用于樁基承臺頂面的豎向荷載設計值;

G—樁基承臺和承臺上土自重設計值;

Pu—單樁極限承載力;

γd—綜合承載力系數,一般取0.5~0.6;

A—承臺基礎面積;

fu—基底土的極限承載力。

3.2 措施

(1)通過將樁-承臺基礎改為樁筏基礎和運用沉降變形控制理論設計方法,使γd(nPu+Afu)項比原來的設計(所有荷載由樁承擔)值增大,充分發(fā)揮單樁和地基土的極限承載力。

(2)減少F:采用減輕上部結構重量方法,將框剪結構改為框架結構,將部分磚墻改為輕質隔墻。

(3)減少G:采用增加一層地下室,減少土體自重,增大地下水浮托力的辦法,減少基底的壓應力。這是本工程樁基設計中的重要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為安全起見,G的減少量僅取0.8倍地下室有效土體重。

經過以上(1)、(2)和(3)三項措施處理后,經驗算房屋的整體沉降、局部沉降及樁端下軟弱下臥層的強度均可滿足要求。

(4)運用實時調控的方法和技術進行半逆作法施工,為了防止出現不均勻沉降或整體沉降量過大,本工程還采用了預留的安全措施,即后補預制樁技術,使地基、樁筏和由于計算模型、計算方法及各種參數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得到解決和檢驗,具有實時檢驗和控制作用。在建筑物的四角和對沉降控制敏感的區(qū)域,巧妙合理地預設倒錐形孔位,為將來需要時補壓預制樁,預先作好考慮和準備,做到萬無一失。

4 展望

本文介紹的設計方法,雖屬于為了工程處理目的,但經過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實踐考驗,相信可以推廣應用。目前該工程已進入基礎開挖階段。

但由于某些計算理論的不成熟和缺乏實際工程的實踐經驗,為了較詳細地了解其真實受力、變形過程,與設計計算值比較,并為研究同類問題提供借鑒和經驗,在施工和使用的規(guī)定時期內除了常規(guī)的檢測外,有意識地設置了部分儀器和測點,進行沉降觀察和壓力測試。最后的結果要等到大樓結頂和投入使用一段時期后才能得到和驗證。

通過這一工程的設計和處理,雖然運用了目前先進的變形控制理論和實時調控方法,但要推廣使用,仍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如增加一層地下室,雖可減輕一層土體重量,但對基坑開挖和支護增加了難度和費用;對18層建筑,將原框剪結構改為框架結構后,結構的抗側剛度和側向變形較難處理:對較高地震設防區(qū),在地震發(fā)生時是否會引起不均勻沉降和傾斜甚至倒塌(即如何考慮地震效應);另外,如果在建筑物鄰近處挖深坑,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等等,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

摘要:結合施工現場的特定條件,采取由淺基到深基的施工步驟,對不同體量的承臺制定不同的澆筑方案和技術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泵送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升,消除了冷縫現象。在承臺中間設置棋盤式高低水平施工縫,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高層建筑 基礎承臺 大體積混凝土

??谑薪恍写髲B主樓地下3層,鋼筋混凝土筏形基礎承臺板厚3,00m,平面48.80m×48.80m,承臺混凝土量為6360m3。商住樓地下2層,承臺板厚1.80m,混凝土量為1817m3。地下車庫承臺板厚1,00m,混凝土量為2319m3,承臺中段設后澆帶1道。承臺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 30,抗?jié)B等級S 6,總量10496.00m3。

1 施工方案

(1) 為保證相鄰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商住樓、車庫基礎,后施工主樓基礎,這樣承臺施工由淺入深,同時也降低了商住樓、車庫的基坑降水費用。

(2) 主樓承臺分兩層澆筑,每層厚1.5m,商住樓承臺一次澆筑,承臺中心水平位置埋設①50冷卻循環(huán)散熱水管,距承臺底300mm至承臺表面向上1叨mm埋沒50垂宜散熱水管,間隔6000肋21雙向均勻布置,即采用內散外蓄綜合養(yǎng)護措施降低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升值3車庫承臺以后澆帶分段一次澆筑至標高。 (3) 混凝土由現場攪拌。砂、石計量采用HP—800和風—800自動配料機各2臺?;炷凛斔筒捎肏BT—60輸送泵,管徑①125,輸送能力16。58IJ/h3同時采用吊斗容量為1m3的四23—B塔吊1臺吊運部分混凝土,以免澆筑過程中產生冷縫。

2 保證大體積混凝土質量的措施

2.1選擇合適水泥

主樓及車庫承臺采用“紅水河”525R普通水泥,商住樓承臺采用“三鑫”425R普通水泥o

2,2 減少水泥用量

為減少水泥水化熱,降低混凝土的溫升值,在滿足設計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將425R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8/m3,525R水泥用量控制在3如k8/m3。

2,3摻外加劑,控制水灰出

根據設計要求,混凝土中摻加水泥用量4%的復合液,它具有防水劑、膨脹劑、減水劑、緩凝劑4種外加劑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鈣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減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長到5h左右。

2,4 嚴格控制骨料級配和合泥量

選用10.40mm連續(xù)級配碎石(其中10.30mm級配含量65%左右),細度模數2.80-3.00的中砂(通過0.315n凹篩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內,并不得混有有機質等雜物,杜絕使用海砂。

2,5優(yōu)選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據設計強度及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經試配優(yōu)選,確定混凝土配合比如下:采用425R水泥時為水:水泥:砂:碎石:復合液=0.25:1:1.82:2.51:0.04;采用525R水泥時為水:水泥:砂:碎石:復合液:0.50:1:2:2.77:0.04,坍落度150J18cmo

2,6嚴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

施工過程中應對碎石灑水降溫,保證水泥庫通風良好,自來水預先放入80m3的地下蓄水池中降溫。澆筑主樓承臺時,將水預先放人商住樓地下二層水箱中降溫,使入模溫度控制在25以下o

2,7加強技術管理

加強原材料的檢驗、試驗工作。施工中嚴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導施工,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加強計量監(jiān)測工作,定時檢查并做好詳細記錄,認真對待澆筑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冷縫,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絕。 2,8合理組織勞動力及機械設備

(1)施工人員分兩大班四六制作業(yè)。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時完成,人不到崗不準換班,并明確接班注意事項,以免交接班過程帶來質量隱患。

(2)承臺澆筑采用泵送,并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管或堵管時混凝土出現冷縫。砂、石采用自動配料機配料,裝載機配合。每臺泵輸出混凝土量為22m3/h左右,塔吊吊運混凝土4.5m3/h池左右。

2,9采用切實可行的施工工藝

主樓、車庫、商住樓承臺澆筑,均由東向西不間斷地推進(圖1)。根據泵送大體積混凝土的特點,采用“分段定點,一個坡度,薄層澆筑,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方法。這種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泵送工藝,避免混凝土輸送管道經常拆除、沖洗和接長,從而提高泵送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泌水處理,保證上下層混凝土澆筑間隔不超過初凝時間。根據混凝土泵送時自然形成一個坡度的實際情況,在每個澆筑帶的前后布置兩道振動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振實;由于底層鋼筋間距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腳處,以確保下部混凝土密實。隨著澆筑的推進,振動器也相應跟上,以確保整個高度上混凝土的質量。由于大體積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漿較厚,故澆筑結束后須在初凝前用鐵滾筒碾壓數遍,打磨壓實,以閉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縫。

2.10 加強混凝土的養(yǎng)護及測溫工作

(1)采用蓄水法保溫養(yǎng)護,蓄水深度19cm以上。商住樓承臺在混凝土施工期問通入冷卻循環(huán)水,以便加快承臺內部熱量的散發(fā)(圖2)。為保證冷卻水溫度控制可靠、流量調節(jié)方便并節(jié)約用水,將循環(huán)水管的一端接至用于地坑降水的①150總排水管,另一端接至承臺面,使冷卻水與養(yǎng)護循環(huán)往復,有效地控制內外溫差。

(2)為及時掌握混凝土內部溫升與表面溫度的變化值,在承臺內埋沒若干個測溫點,采用L形布置,每個測溫點埋設溫管2根01根管底埋置于承臺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測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溫升,另一根管底距承臺上表面100 mm,測量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測溫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100n皿。用100的紅色水銀溫度計測溫,以方便讀數。第l oJ 5d每2h測溫1次,第6d后每4h測溫1次,測至溫度穩(wěn)定為止。從3個承臺的測溫情況看,混凝土內部溫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內產生,3d內溫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溫升,內外溫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規(guī)范規(guī)定范圍內,未發(fā)現異?,F象。

3 幾點體會

(1)采用內散外蓄綜合養(yǎng)護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溫升值,且可大大縮短養(yǎng)護周期,對于超厚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尤其適用o

(2)主樓3.00m厚承臺設計時,在承臺中間設置了墊20@2肋水平抗縮鋼筋網片。采用“水平分層間隙”施工方法,分兩層進行澆筑,間隙時間7d以上,分層厚度各1.5m,抗縮鋼筋網設置在下層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許的情況下,這種施工方法可降低內部最高溫升、減少人力、材料及機械設備的投入。

(3)主樓承臺混凝土分層澆筑,下層混凝土的表面設置了棋盤式高低塊(高差5em),形成上下連接的鍵塊,并將抗縮鋼筋網支撐鋼筋伸出澆筑面20cm以上。在混凝土終凝前用鋼絲刷拉毛表面水泥膜層處理水平施工縫,再溜掃沖洗干凈,這樣可加強上下層混凝土的連接,提高抗剪能力,節(jié)省鑿毛施工縫的人工。

(4)大體積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藝,泵送過程中,常會發(fā)生輸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須合理選擇泵送壓力,泵管直徑,輸送管線布置應合理。泵管上須遮蓋濕麻袋,并經常淋水散熱。混凝上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級配,碎石最大粒徑與輸送管徑之比宜名1:3,砂率宜在40%。45%間,水灰比宜在0.5—0.55間,坍落度宜在15—18cm間。

(5)由于大體積混凝土承臺連續(xù)澆筑,故澆筑現場須設防雨棚,并在基坑四周,設置盲溝和集水井。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塑料給水管嚴密性試驗的方法

提要: 現行規(guī)范對塑料排水管的設計、安裝、水壓試驗和使用已有詳盡的規(guī)程,而對塑料給水管安裝、試驗論述較少。介紹了高層建筑使用塑料給水管嚴密性試驗的方法。

給水管道是建筑的命脈,而滴、冒、滲、漏一直是困擾建筑安裝企業(yè)的一大通病。其能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設備損壞及醞成事故,多年來一直是用戶投訴熱點之一。給排水專業(yè)工程技術人員在制定施工技術措施和現場安裝工程的管理方面都將治理這一弊端列為重點。

1 新型建筑給水塑料管簡介

目前塑料給水管有:硬聚氯乙烯(PVC-U)、高密度聚乙烯(HDPE)、交聯聚乙烯(PE-X)、聚丁烯(PB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氯化聚氯乙烯(PVC-C)、鋁塑復合管(PE-Al-PE,PE-X- Al-PE-X)、改性聚丙烯(PP-R,PP-C)。塑料給水管,具有重量輕、施工方便、管內光滑、水力條件好、不結垢、不腐蝕,使用壽命長等優(yōu)點。但是塑料給水管本身具有脆性和抗沖擊、抗機械損傷能力低的缺點,隨著住宅的高檔化,管道敷設多采用隱蔽暗裝隱蔽在地面下、墻槽內極易被隱蔽作業(yè)、裝飾施工、清理地面等工作所損壞,因此塑料給水管道的水密性試驗很難做到一次完成,而管道的水密性試驗是防止管道漏水的有效方法。筆者在吸取教訓的基礎上總結給水管道按照工程進度及配合裝飾工程施工,有效地防止由于安裝、土建裝飾及成品保護不力的情況下造成給水管道損壞,確保施工質量。

2 塑料給水管嚴密性試驗的方法

2.1 進戶管道隱蔽前水壓試驗

從水管井至廚房、衛(wèi)生間的給水安裝完畢,塑料給水管粘結接口24 h后便可進行水壓試驗。其目的是檢查的嚴密性,管件、管材在加工制作、運輸、保管、安裝過程中是否損壞,管道有無堵塞,試驗壓力應按管網試壓規(guī)定進行試壓,合格后即可進行隱蔽。此次試驗在各末端開口處用管帽封堵,所有配水器具,水表均不安裝。為了能正確地辨別隱蔽管道的真實位置,應在地面、墻面用紅色油漆標識管道位置,防止在土建和其他工種施工過程中破壞管道。隱蔽管道覆蓋的砂漿,不得高出地面,以免清理地坪時破壞管道。

2.2 裝飾工程施工前管道水密性復驗

裝飾工程即將開始施工前,再一次對進戶管道進行一次分層水密性復驗。其目的是檢驗管道在裝飾工程施工前地面和墻面清理找平以及其他工種施工對管道造成損壞。如發(fā)現有破損滲漏處及時修補,以免造成隱患和不必要的損失。復驗時采用0.6 MPa作為試驗壓力,此次試驗完成后管內壓力降為工作壓力使管道處于帶水保壓狀態(tài),不拆除壓力表直至裝飾完工,其目的是便于經常觀察壓力變化情況,判斷裝修期間管道有無損壞。發(fā)現漏損,及時維修,防止裝飾完畢后才發(fā)現漏水再進行返工,破壞裝飾,影響工程質量。對裝飾完的房間,確認管路無損壞后,即可排空分戶管內的水,移交土建進行裝飾作業(yè)。

2.3 分系統(tǒng)水密性試驗

管道通過分戶、分層的兩次水密性試驗,對管道接口及多種因素造成的管道損壞情況進行較為嚴格的檢查,質量隱患基本消除但為確保隱蔽管路無破損和泄漏處,在本供水系統(tǒng)范圍內的各層進行分系統(tǒng)水密性試驗,此次試驗在所有用戶的地面和墻面、墻壁裝飾完成后進行,試驗壓力采用工作壓力,帶水保壓1~2 h。全面檢查并觀察壓力表的變化情況,如壓力表降壓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又沒有查到泄漏部位可采取分層、分戶試驗方法,直至合格為止。

2.4 供水立管的水密性試驗

供水立管指水泵至屋面水池的輸水管,水泵出水至各層控制閥的輸水管,其輸水的工作壓力不同應單獨進行水密性壓力試驗,試驗壓力和要求按規(guī)定執(zhí)行。

2.5 全系統(tǒng)通水試驗和系統(tǒng)沖洗

以上各項試驗全部合格后,供水設備具備供水條件,減壓裝置已調至規(guī)定的數值,各用戶末端的配水器具安裝完畢,室內外排水系統(tǒng)和設施均具備使用條件的情況下,可進行全系統(tǒng)通水試驗。目的在于檢驗供水系統(tǒng)的供水能力、水壓是否滿足設計和規(guī)范規(guī)定,同時還檢驗配水器接口的嚴密性、沖洗管內臟物,逐一打開配水龍頭。通水正常后,每層打開1/3配水點,檢查水壓、 水量情況,此項工作可分層進行,直至全部試驗完畢。

3 塑料給水管道水壓試驗注意事項

(1)試驗壓力值是指管道末端最低點的壓力。但若壓力最高點的壓力超過1.0 MPa,管道應采取分段試壓。

(2)對采用粘結的管道,水壓試驗必須在粘結安裝完成24 h后進行,防止固化時間不夠接口脫開。

(3)向試壓管段緩慢注水,同時將管內空氣排出,逐步將各配水點封堵。

(4)對于如PE-X管一類的柔性管材,加壓過快過高會產生微量膨脹,導致水壓試驗發(fā)生誤差。因此加壓應采用手壓泵緩慢升壓,升壓時間不應小于10 min,穩(wěn)壓1 h,以便消除管道膨脹對試壓結果的干擾。

(5)穩(wěn)壓1 h無滲漏現象后,再補壓至規(guī)定的試壓壓力值,15 min內的壓力降不超過0.05 MPa為合格。

4 結語

鍍鋅鋼管作為給水管道已有近百年歷史,從制管、配件、安裝、試驗、驗收均有規(guī)范和成熟的經驗,而塑料給水管的使用僅僅有幾年的時間,人們對它的安裝、試壓還處在一個認識階段。隨著塑料給水管在建筑上的應用日益擴大,人們在應用實踐中將會總結出更加完善的塑料管的設計、安裝檢驗和驗收方法來。

高層建筑論文:淺談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質量控制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并詳細地闡述了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供大家參考

1前言

現代高層建筑是向更高、體型更復雜、結構形式更多樣、功能更齊全、綜合性更強的方向發(fā)展。然而在設計中,由于結構下部樓層受力較大,上部樓層受力較少,正常布置時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密,到上部漸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滿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實現結構布置,必須在結構變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根據多年的施工實踐,著重介紹結構轉換層的施工方法及其質量控制。

2 鋼筋混凝土轉換層結構的施工

2.1 轉換層模板支撐系統(tǒng)

工程中常用以下幾種模板支撐體系:

2.1.1 一次性支模

從轉換層底一直撐到底層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撐材料,適用于施工現場可用的支撐材料較多,且轉換層位置較低的情況。

2.1.2 荷載傳遞法支模

將轉換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支撐系統(tǒng)傳遞給若干層樓板。支撐樓板的數量應通過設計來確定。另一種方案是充分利用轉換層支撐柱的傳力作用;另一部分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架體系傳遞給下面若干個樓層。

2.1.3 疊合澆筑法支模

應用疊合梁原理將轉化梁(板)分2次或3次澆筑成型,支撐系統(tǒng)只需考慮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載,施工時應注意疊合面的處理,同時應對疊層澆筑的轉換驗算。(4)埋設型鋼法

支撐。在轉換梁中埋設型鋼或鋼桁架,并與模板連為-體,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載,大梁一次澆搗成型,可節(jié)省模板支撐材料,轉換梁可采用鋼骨混凝土結構。

搭設模板支撐時,要求上、下層支撐在同一位置。當轉換結構下層空間可采用疊合澆注法或埋設型鋼法支模。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應對轉換梁(板)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驗算。結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轉換結構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實際的力學分析模式,達到設計和施工的統(tǒng)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施工時,應采取措施防止溫度裂縫:

2.2.1 根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氣候及現場條件,預測監(jiān)控混凝土在澆筑后1個月內的各部位溫度的變化情況。

2.2.2 應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蓄熱保溫法,即常規(guī)保溫方法;內降外保法,即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部循環(huán)埋管通水冷卻降溫,在大體積混凝土轉換結構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濕措施;蓄水養(yǎng)護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灑水養(yǎng)護2h,隨后進行蓄水養(yǎng)護,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選用: 采用水化熱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硅酸鹽水泥;摻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熱相應降低;。摻入減水劑,減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緩凝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使升溫延長,降低水化熱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梯度減小。

2.2.4 施工方法:a先施工轉換結構周圍結構或墻體,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熱過快,內外溫差過大;b.在夏季高溫氣候施工時,采用冰水攪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溫度;c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后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d采用疊合梁原理澆筑轉換結構,可緩解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溫度過大對控制裂縫的不利影響。

2.3鋼筋工程施工

轉換梁(板)的含鋼量高,主筋長,梁柱節(jié)點區(qū)鋼筋密集。因此,正確地翻樣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2.4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結構施工

施工時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張拉階段預拉區(qū)開裂或反拱過大:

2.4.1 采用擇期張拉技術,即待轉換結構上部施工數層之后再張拉預應力,在此之前轉換結構下的支撐必須加強。

2.4.2 在預拉區(qū)配置一定數量的預應力筋用以反拱,該部分的預應力筋是使用階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階段張拉技術,即逐漸施加預應力以平衡各階段荷載,但由于張拉次數較多,施工費用略高。

3 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

3.1 模板安裝、拆除的質量控制

3.1.1 梁側模板的安裝

1)應采用30 mm×2.5mm的扁鐵作為拉片,其長度為梁截面寬度加2倍鋼模板肋高,兩端適當位置鉆孔。2)鋼模外側應用似8鋼管扣件夾具豎向夾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橫桿上設置一付夾具,并用水平背桿將這些夾具橫向連通。3)梁、板支撐的部分橫向水平桿的端部應頂住梁的兩側模板,并與鋼管扣件夾具連接,以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側向壓力。4)為確?;炷敛宦{,應采用塑料泡沫條或毛草紙對拼縫進行嵌縫。5)當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時。若無設計要求,梁、板底模應按全長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裝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 mm的竹壓板,竹壓板周邊可采用鍍鋅鐵皮包邊,以減輕因碰撞造成的損壞。在鋼管支撐架頂部水平桿上先平鋪150 mm×50 mm的木拐,間隙距200 mm;安裝模板后,用釘子將模板與木枋固定。拼縫采用寬50 mm的不干膠帶封閉,以確保板縫處不漏漿。模板安裝完成后,澆筑混凝土前需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模板工程驗收,合格后方準澆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于板,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對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 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若梁跨度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時,才允許拆除模板及支撐系統(tǒng)。模板拆除前,須由施工人員提出模板拆除申請,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驗證,符合有關規(guī)定后方準予拆除模板。

3.2 鋼筋安裝的質量控制

對于梁內同一位置有多層鋼筋時,為確保受力鋼筋位置準確,擺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節(jié)鋼筋橫向水平放置于兩層鋼筋之間,楞頭鐵間趾為沿梁長方向每1 000 mm長放置一根,且每層受力鋼筋之間豎向排,均用楞頭鐵隔開。

梁底部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5mm,其墊塊可用預制的(20以上細石混凝土小方塊作墊塊;但對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鋼筋直徑在 25及以上,且根數又很多,因此鋼筋自重很大,細石混凝土墊塊已不能承受其荷載。必須采用 14~ 20,長度為1.4倍梁截面寬度的短節(jié)鋼筋作墊塊,將此短鋼筋與底層縱向受力鋼筋約呈45。夾角平放在底模板與底層箍筋之間,或采用專用料混凝土保護層墊塊。

轉換層主、次梁的上層承重結構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墻等,其結構鋼筋必須插入轉換層的梁、柱內,并與梁、柱內的鋼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樓面50mm處設置二道箍筋,以確保上部結構鋼筋位置正確。

3.3混凝土澆筑的質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必須由具有相應設計資格的試驗室在對施工現場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劑等進行試(檢)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混凝土配合比。為防止在澆筑中出現施工冷縫,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緩凝減水劑。

3.3.2混凝土澆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澆筑采取從房屋一端的邊梁開始澆筑,在邊梁澆筑完成后再澆筑垂直于該邊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澆筑長度至相鄰軸線的框架柱暫停,再返回澆筑樓蓋板混凝土,以此澆筑方法類推,向前平行推進,直至澆筑完成。在澆筑框架梁混凝土過程中,對于截面高度為1 800 m 的梁應采用4次下料澆筑,4次振搗,每次澆筑厚度不大于500 m 的方法;相應地對于截面高度為1 200 m 的梁應采用3次下料,3次振搗的方法;以確保混凝土密實,不出現施工冷縫,并有利于減小梁側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

計量工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裝)、砂、石、外加劑等必須認真過稱計量,外加劑由專人負責計量下料,保證供應,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應保證供應。

4結束語

近年來,在工程實踐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質量保證,確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撐系統(tǒng)穩(wěn)定牢固,模板系統(tǒng)可靠嚴密,鋼筋數量及位置準確,混凝土密實,構件幾何尺寸準確,表面平整,橫平豎直,線角順直方正。同時也符合設計強度要求,滿足規(guī)范、標準要求,滿足強制性條文要求。高層建筑結構的多樣性勢必帶來轉換層形式的多樣性,轉換層的施工應事先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組織施工,同時充分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變不利施工為有利因素,以達到降低施工難度、節(jié)約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的目的。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質量控制控析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并詳細地闡述了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1前言

現代高層建筑是向更高、體型更復雜、結構形式更多樣、功能更齊全、綜合性更強的方向發(fā)展。然而在設計中,由于結構下部樓層受力較大,上部樓層受力較少,正常布置時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密,到上部漸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滿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實現結構布置,必須在結構變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著重介紹結構轉換層的施工方法及其質量控制。

2鋼筋混凝土轉換層結構的施工

2.1轉換層模板支撐系統(tǒng)

工程中常用以下幾種模板支撐體系:

2.1.1 一次性支模

從轉換層底一直撐到底層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撐材料,適用于施工現場可用的支撐材料較多,且轉換層位置較低的情況。

2.1.2 荷載傳遞法支模

將轉換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支撐系統(tǒng)傳遞給若干層樓板。支撐樓板的數量應通過設計來確定。另一種方案是充分利用轉換層支撐柱的傳力作用;另一部分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架體系傳遞給下面若干個樓層。

2.1.3 疊合澆筑法支模

應用疊合梁原理將轉化梁(板)分2次或3次澆筑成型,支撐系統(tǒng)只需考慮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載,施工時應注意疊合面的處理,同時應對疊層澆筑的轉換驗算。

2.1.4 埋設型鋼法

支撐。在轉換梁中埋設型鋼或鋼桁架,并與模板連為-體,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載,大梁一次澆搗成型,可節(jié)省模板支撐材料,轉換梁可采用鋼骨混凝土結構。

搭設模板支撐時,要求上、下層支撐在同一位置。當轉換結構下層空間可采用疊合澆注法或埋設型鋼法支模。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應對轉換梁(板)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驗算。結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轉換結構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實際的力學分析模式,達到設計和施工的統(tǒng)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施工時,應采取措施防止溫度裂縫:

2.2.1 根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氣候及現場條件,預測監(jiān)控混凝土在澆筑后1個月內的各部位溫度的變化情況。

2.2.2 應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蓄熱保溫法,即常規(guī)保溫方法;內降外保法,即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部循環(huán)埋管通水冷卻降溫,在大體積混凝土轉換結構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濕措施;蓄水養(yǎng)護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灑水養(yǎng)護2h,隨后進行蓄水養(yǎng)護,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選用: 采用水化熱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硅酸鹽水泥;摻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熱相應降低;摻入減水劑,減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緩凝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使升溫延長,降低水化熱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梯度減小。

2.2.4 施工方法:先施工轉換結構周圍結構或墻體,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熱過快,內外溫差過大;在夏季高溫氣候施工時,采用冰水攪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溫度;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后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采用疊合梁原理澆筑轉換結構,可緩解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溫度過大對控制裂縫的不利影響。

2.3鋼筋工程施工

轉換梁(板)的含鋼量高,主筋長,梁柱節(jié)點區(qū)鋼筋密集。因此,正確地翻樣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2.4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結構施工

施工時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張拉階段預拉區(qū)開裂或反拱過大:

2.4.1 采用擇期張拉技術,即待轉換結構上部施工數層之后再張拉預應力,在此之前轉換結構下的支撐必須加強。

2.4.2 在預拉區(qū)配置一定數量的預應力筋用以反拱,該部分的預應力筋是使用階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階段張拉技術,即逐漸施加預應力以平衡各階段荷載,但由于張拉次數較多,施工費用略高。

3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

3.1 模板安裝、拆除的質量控制

3.1.1 梁側模板的安裝

應采用30 mm×2.5mm的扁鐵作為拉片,其長度為梁截面寬度加2倍鋼模板肋高,兩端適當位置鉆孔;鋼模外側應用似8鋼管扣件夾具豎向夾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橫桿上設置一付夾具,并用水平背桿將這些夾具橫向連通;梁、板支撐的部分橫向水平桿的端部應頂住梁的兩側模板,并與鋼管扣件夾具連接,以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側向壓力;為確?;炷敛宦{,應采用塑料泡沫條或毛草紙對拼縫進行嵌縫;當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時。若無設計要求,梁、板底模應按全長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裝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mm的竹壓板,竹壓板周邊可采用鍍鋅鐵皮包邊,以減輕因碰撞造成的損壞。在鋼管支撐架頂部水平桿上先平鋪150mm×50mm的木拐,間隙距200mm;安裝模板后,用釘子將模板與木枋固定。拼縫采用寬50mm的不干膠帶封閉,以確保板縫處不漏漿。模板安裝完成后,澆筑混凝土前需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模板工程驗收,合格后方準澆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于板,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對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若梁跨度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時,才允許拆除模板及支撐系統(tǒng)。模板拆除前,須由施工人員提出模板拆除申請,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驗證,符合有關規(guī)定后方準予拆除模板。

3.2 鋼筋安裝的質量控制

對于梁內同一位置有多層鋼筋時,為確保受力鋼筋位置準確,擺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節(jié)鋼筋橫向水平放置于兩層鋼筋之間,楞頭鐵間趾為沿梁長方向每1000mm長放置一根,且每層受力鋼筋之間豎向排,均用楞頭鐵隔開。

梁底部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5mm,其墊塊可用預制的(20以上細石混凝土小方塊作墊塊;但對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鋼筋直徑在 25及以上,且根數又很多,因此鋼筋自重很大,細石混凝土墊塊已不能承受其荷載。必須采用 14~ 20,長度為1.4倍梁截面寬度的短節(jié)鋼筋作墊塊,將此短鋼筋與底層縱向受力鋼筋約呈45。夾角平放在底模板與底層箍筋之間,或采用專用料混凝土保護層墊塊。

轉換層主、次梁的上層承重結構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墻等,其結構鋼筋必須插入轉換層的梁、柱內,并與梁、柱內的鋼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樓面50mm處設置二道箍筋,以確保上部結構鋼筋位置正確。

3.3混凝土澆筑的質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必須由具有相應設計資格的試驗室在對施工現場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劑等進行試(檢)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混凝土配合比。為防止在澆筑中出現施工冷縫,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緩凝減水劑。

3.3.2混凝土澆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澆筑采取從房屋一端的邊梁開始澆筑,在邊梁澆筑完成后再澆筑垂直于該邊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澆筑長度至相鄰軸線的框架柱暫停,再返回澆筑樓蓋板混凝土,以此澆筑方法類推,向前平行推進,直至澆筑完成。在澆筑框架梁混凝土過程中,對于截面高度為1 800 m的梁應采用4次下料澆筑,4次振搗,每次澆筑厚度不大于500m 的方法;相應地對于截面高度為1 200m 的梁應采用3次下料,3次振搗的方法;以確保混凝土密實,不出現施工冷縫,并有利于減小梁側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

計量工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裝)、砂、石、外加劑等必須認真過稱計量,外加劑由專人負責計量下料,保證供應,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應保證供應。

4結束語

近年來,在工程實踐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質量保證,確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撐系統(tǒng)穩(wěn)定牢固,模板系統(tǒng)可靠嚴密,鋼筋數量及位置準確,混凝土密實,構件幾何尺寸準確,表面平整,橫平豎直,線角順直方正。同時也符合設計強度要求,滿足規(guī)范、標準要求,滿足強制性條文要求。高層建筑結構的多樣性勢必帶來轉換層形式的多樣性,轉換層的施工應事先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組織施工,同時充分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變不利施工為有利因素,以達到降低施工難度、節(jié)約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的目的。

高層建筑論文:淺析高層建筑中轉換層的施工技術

論文關鍵詞:轉換層;模板;混凝土工程

論文摘要:轉換層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整個高層建筑的結構安全。因此,控制轉換層的施工質量,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對轉換層施工中的重點對其中的模板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進行了探討。

1 轉換層結構的整體施工特點與控制要點

1.1 施工特點

轉換層的自重和施工荷載往往非常大,應選擇合理的模板支撐方案,并進行模板支撐體系的設計。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轉換結構施工階段的受力狀態(tài)與使用階段是不同的,應對轉換梁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的驗算。

對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混凝土施工時應考慮采取減小混凝土水化熱的措施,防止新澆混凝土的溫度裂縫。

轉換層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載都很大,其配筋較多,而且鋼筋骨架的高度較高,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證鋼筋骨架的穩(wěn)定和便于鋼筋的布置。

利用鋼骨架或預應力卸荷。在轉換層結構中使用鋼骨混凝土和預應力技術可以減輕自重、改善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設計模板支撐時可以利用己經成型的水平鋼骨或預應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載,極大改善支撐受力性能,這種措施適用于轉換層與上部結構沒有形成整體工作的情況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網框架或開口剪力墻、壁式框架等結構形式。

1.2 施工控制要點

轉換板的自重、施工荷載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結構荷載往往非常大,所以應選擇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撐方案,并根據轉換板的結構特點進行模板支撐體系的設計。

轉換板承受的荷載很大,其配筋較多,而且鋼筋骨架的高度較高,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證鋼筋骨架的穩(wěn)定。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轉換板,施工時應考慮采取減小混凝土溫度差值、溫度變化以及混凝土收縮徐變的措施,防止新澆混凝土產生溫度裂縫和收縮裂縫。

應及時做好轉換板施工期間板的變形、混凝土施工溫度的監(jiān)測,及時掌握各種對施工質量不利的情況,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糾正。

2 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2.1 斜撐的施工要點

所有斜撐桿按小于或等于450角設置,排距沿柱面豎向為lm,梁底斜撐桿同梁底模板的外鋼楞相協調,間距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與梁度模外鋼楞相扣接,并作雙扣件抗滑移保險,斜撐桿的下支點主柱面預留的內設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撐桿的下支點為所在樓層的柱根部。

梁底斜撐支架盡量與梁下排架同時搭設,如跟不上,也必須保證在大梁鋼筋骨架就位前搭設完畢,以確保斜撐支架與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撐桿要盡量與梁下排架的立桿、橫桿相扣接(用轉向扣件),同時與樓層滿堂架連體,以增強斜撐支架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

2.2 立桿和掃地桿的施工要點

立桿的上端直接與梁底的內楞、外楞分別相扣接(外楞緊貼在內楞下面),從而形成雙扣件抗滑移保險.立桿的下端支撐在樓面上鋪設的通長木板上設置的鋼墊塊上。梁下排架下設掃地桿,中間設兩道大小橫桿,梁底排架兩側,橫向設置斜撐,縱向設置雙肢剪刀撐,同時將梁下排架與樓層滿堂架連為一體,以增加排架的空間剛度。

2.3 鋼管支撐的施工要點

支撐體系中,一定要注意檢查木楔是否頂緊、釘釘子、防滑動,這是避免鋼管直接作用于樓板形成集中荷載的關鍵。

用 48x3.5碗扣式腳手鋼管搭設排架作為轉換結構模板支架,可調支托安放于鋼管支撐頂端,再把小中48x3.5鋼管安放在可調支托上,碗扣式鋼管立柱承受的是軸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載特別大,用鋼管碗扣腳手架做支撐最關鍵的問題是絕對不能出現模板支撐倒塌事故,否則損失和影響極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維間距均滿足設計要求條件下,仍須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證措施。利用轉換結構區(qū)域的邊緣構件如框架柱、剪力墻卸失一部分荷載。中間部分用綱管與柱子鎖緊。

對進場的構配件進行檢查驗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廠合格證,碗扣腳手架要檢查碗扣與桿件的焊接質量,桿件的變形情況。達到規(guī)定后方可使用??奂稀朵摴苣_手架扣件》的規(guī)定要求。

各級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級進行技術交底,參照公司的碗扣式腳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轉換架體支設的經驗進行施工,執(zhí)行《組合鋼模板技術規(guī)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腳手架安全技術規(guī)范》。

用經緯儀和鑰尺在己澆筑混凝土的地坪上找出立桿的縱橫位置。為分散荷載,立桿支托下墊50mm厚木板,下設掃地桿。碗扣要鎖緊,扣件使用力矩扳手核準擰緊力的要求。斜撐按施工方案的要求進行設置。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注意觀察架體的變形情況,混凝土澆筑要求兩個搓子從中間向兩邊對稱澆筑。下層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才能澆筑上層混凝土,澆上層混凝土之前,先將架體支頂松開,讓己澆筑混凝土變形受力后再頂緊支撐,這樣使己澆混凝土和架體共同承擔、共同作用來承受上部荷載。

3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分析

3.1 原材料要求

水泥:在滿足強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選用低熱或中熱的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發(fā)熱量270-290Kj/kg),嚴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骨料:粗骨料碎石和卵石均可,應采取連續(xù)級配。其最大粒徑不得大于鋼筋最小凈距的3/4。當采用泵送混凝土時,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控制增加水泥用量。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機雜質,其含泥量應小于等于1%。

細骨料宜選用粗砂或中砂,含泥量應小于等于3%。當采用泵送混凝土時,其粗細率以2.6-2.8為宜??刂萍毶耙?.3二篩孔的通過率為15%-30%;0.15mm篩孔的通過率為5%-10%。

粉煤灰為了減少水泥用量,可摻入水泥用量10%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粉煤灰的燒失去量應小于15%,SO3應小于3%,SiO2應大于40%,并應對水泥無不良反應。

外加劑為了滿足和易性和減緩水泥早期水化熱發(fā)熱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緩凝型減水劑。

3.2 施工準備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須進行的物質準備、機具準備、技術準備和現場準備外,應根據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屬材料和輔助設備的準備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設備、水泵、測溫設備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編制工作。施工方案編制的重點,應該是:①根據減少約束的要求,確定分層分塊的尺寸及層間、塊間的結合措施。②通過熱工計算,確定混凝土入模溫度以及對材料加熱或降溫的措施。③確定混凝土攪拌、運輸和澆筑的方案。④制定混凝土的保溫方案。⑤保證工程質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訂。

3.3 混凝土澆筑要點

轉換梁混凝澆筑量大,澆筑速度塊,總的澆筑時間長,又要考慮溫度應力的

影響,因此,施工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混凝土施工盡量安排在白天進行,并確?;炷恋妮斔筒婚g斷?;炷翝仓謱舆M行,每層高度控制在300--5OOmm。每層間隔時間1.5-2h。

混凝土的振搗采用機械振搗為主,人工扦插為輔。插入振動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動時間以出現泛漿為準,同時插入點距離應在振動棒有半徑1.25倍范圍內。在梁柱節(jié)點處,若鋼筋太密,振動不能插入,則采用鋼扦插,在梁柱側模用橡皮錘敲打,用人工振搗來彌補。

樓板混凝土澆筑,除在梁處采用插入式振動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動器沿垂直澆筑方向來回振搗。平板振動器依口成排進行,且排與排之間應有一定的搭接,確?;炷敛宦┱?,以達到其密實度。為保證樓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墻筋外注有標高標志外,還應加設用鋼筋制作而成的移動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證板厚,滿足設計要求。

泵送施工全過程除了按常規(guī)操作外,應注意以下幾點:

布管及拆管要嚴格配合施工順序和施工縫留設要求。管泵送前,加強壓送水濕潤管和泵體,必要時將濕麻袋覆蓋于泵管上,降低混凝土溫。泵送過程中,有泵管與溜槽配合,控泵送沖擊力,避免撓動深梁錨固筋?;炷寥肽囟瓤刂?。入模溫度直接影響混凝土的中心溫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溫度是轉換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內容之一。

高層建筑論文:淺談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質量控制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并詳細地闡述了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供大家參考

1前言

現代高層建筑是向更高、體型更復雜、結構形式更多樣、功能更齊全、綜合性更強的方向發(fā)展。然而在設計中,由于結構下部樓層受力較大,上部樓層受力較少,正常布置時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密,到上部漸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滿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實現結構布置,必須在結構變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根據多年的施工實踐,著重介紹結構轉換層的施工方法及其質量控制。

2 鋼筋混凝土轉換層結構的施工

2.1 轉換層模板支撐系統(tǒng)

工程中常用以下幾種模板支撐體系:

2.1.1 一次性支模

從轉換層底一直撐到底層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撐材料,適用于施工現場可用的支撐材料較多,且轉換層位置較低的情況。

2.1.2 荷載傳遞法支模

將轉換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支撐系統(tǒng)傳遞給若干層樓板。支撐樓板的數量應通過設計來確定。另一種方案是充分利用轉換層支撐柱的傳力作用;另一部分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架體系傳遞給下面若干個樓層。

2.1.3 疊合澆筑法支模

應用疊合梁原理將轉化梁(板)分2次或3次澆筑成型,支撐系統(tǒng)只需考慮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載,施工時應注意疊合面的處理,同時應對疊層澆筑的轉換驗算。(4)埋設型鋼法

支撐。在轉換梁中埋設型鋼或鋼桁架,并與模板連為-體,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載,大梁一次澆搗成型,可節(jié)省模板支撐材料,轉換梁可采用鋼骨混凝土結構。

搭設模板支撐時,要求上、下層支撐在同一位置。當轉換結構下層空間可采用疊合澆注法或埋設型鋼法支模。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應對轉換梁(板)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驗算。結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轉換結構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實際的力學分析模式,達到設計和施工的統(tǒng)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施工時,應采取措施防止溫度裂縫:

2.2.1 根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氣候及現場條件,預測監(jiān)控混凝土在澆筑后1個月內的各部位溫度的變化情況。

2.2.2 應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蓄熱保溫法,即常規(guī)保溫方法;內降外保法,即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部循環(huán)埋管通水冷卻降溫,在大體積混凝土轉換結構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濕措施;蓄水養(yǎng)護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灑水養(yǎng)護2h,隨后進行蓄水養(yǎng)護,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選用: 采用水化熱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硅酸鹽水泥;摻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熱相應降低;。摻入減水劑,減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緩凝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使升溫延長,降低水化熱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梯度減小。

2.2.4 施工方法:a先施工轉換結構周圍結構或墻體,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熱過快,內外溫差過大;b.在夏季高溫氣候施工時,采用冰水攪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溫度;c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后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d采用疊合梁原理澆筑轉換結構,可緩解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溫度過大對控制裂縫的不利影響。

2.3鋼筋工程施工

轉換梁(板)的含鋼量高,主筋長,梁柱節(jié)點區(qū)鋼筋密集。因此,正確地翻樣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2.4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結構施工

施工時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張拉階段預拉區(qū)開裂或反拱過大:

2.4.1 采用擇期張拉技術,即待轉換結構上部施工數層之后再張拉預應力,在此之前轉換結構下的支撐必須加強。

2.4.2 在預拉區(qū)配置一定數量的預應力筋用以反拱,該部分的預應力筋是使用階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階段張拉技術,即逐漸施加預應力以平衡各階段荷載,但由于張拉次數較多,施工費用略高。

3 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

3.1 模板安裝、拆除的質量控制

3.1.1 梁側模板的安裝

1)應采用30 mm×2.5mm的扁鐵作為拉片,其長度為梁截面寬度加2倍鋼模板肋高,兩端適當位置鉆孔。2)鋼模外側應用似8鋼管扣件夾具豎向夾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橫桿上設置一付夾具,并用水平背桿將這些夾具橫向連通。3)梁、板支撐的部分橫向水平桿的端部應頂住梁的兩側模板,并與鋼管扣件夾具連接,以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側向壓力。4)為確保混凝土不漏漿,應采用塑料泡沫條或毛草紙對拼縫進行嵌縫。5)當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時。若無設計要求,梁、板底模應按全長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裝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 mm的竹壓板,竹壓板周邊可采用鍍鋅鐵皮包邊,以減輕因碰撞造成的損壞。在鋼管支撐架頂部水平桿上先平鋪150 mm×50 mm的木拐,間隙距200 mm;安裝模板后,用釘子將模板與木枋固定。拼縫采用寬50 mm的不干膠帶封閉,以確保板縫處不漏漿。模板安裝完成后,澆筑混凝土前需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模板工程驗收,合格后方準澆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于板,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對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 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若梁跨度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時,才允許拆除模板及支撐系統(tǒng)。模板拆除前,須由施工人員提出模板拆除申請,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驗證,符合有關規(guī)定后方準予拆除模板。

3.2 鋼筋安裝的質量控制

對于梁內同一位置有多層鋼筋時,為確保受力鋼筋位置準確,擺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節(jié)鋼筋橫向水平放置于兩層鋼筋之間,楞頭鐵間趾為沿梁長方向每1 000 mm長放置一根,且每層受力鋼筋之間豎向排,均用楞頭鐵隔開。

梁底部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5mm,其墊塊可用預制的(20以上細石混凝土小方塊作墊塊;但對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鋼筋直徑在 25及以上,且根數又很多,因此鋼筋自重很大,細石混凝土墊塊已不能承受其荷載。必須采用 14~ 20,長度為1.4倍梁截面寬度的短節(jié)鋼筋作墊塊,將此短鋼筋與底層縱向受力鋼筋約呈45。夾角平放在底模板與底層箍筋之間,或采用專用料混凝土保護層墊塊。

轉換層主、次梁的上層承重結構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墻等,其結構鋼筋必須插入轉換層的梁、柱內,并與梁、柱內的鋼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樓面50mm處設置二道箍筋,以確保上部結構鋼筋位置正確。

3.3混凝土澆筑的質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必須由具有相應設計資格的試驗室在對施工現場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劑等進行試(檢)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混凝土配合比。為防止在澆筑中出現施工冷縫,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緩凝減水劑。

3.3.2混凝土澆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澆筑采取從房屋一端的邊梁開始澆筑,在邊梁澆筑完成后再澆筑垂直于該邊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澆筑長度至相鄰軸線的框架柱暫停,再返回澆筑樓蓋板混凝土,以此澆筑方法類推,向前平行推進,直至澆筑完成。在澆筑框架梁混凝土過程中,對于截面高度為1 800 m 的梁應采用4次下料澆筑,4次振搗,每次澆筑厚度不大于500 m 的方法;相應地對于截面高度為1 200 m 的梁應采用3次下料,3次振搗的方法;以確?;炷撩軐?,不出現施工冷縫,并有利于減小梁側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

計量工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裝)、砂、石、外加劑等必須認真過稱計量,外加劑由專人負責計量下料,保證供應,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應保證供應。

4結束語

近年來,在工程實踐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質量保證,確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撐系統(tǒng)穩(wěn)定牢固,模板系統(tǒng)可靠嚴密,鋼筋數量及位置準確,混凝土密實,構件幾何尺寸準確,表面平整,橫平豎直,線角順直方正。同時也符合設計強度要求,滿足規(guī)范、標準要求,滿足強制性條文要求。高層建筑結構的多樣性勢必帶來轉換層形式的多樣性,轉換層的施工應事先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組織施工,同時充分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變不利施工為有利因素,以達到降低施工難度、節(jié)約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的目的。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質量控制控析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并詳細地闡述了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1前言

現代高層建筑是向更高、體型更復雜、結構形式更多樣、功能更齊全、綜合性更強的方向發(fā)展。然而在設計中,由于結構下部樓層受力較大,上部樓層受力較少,正常布置時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密,到上部漸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滿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實現結構布置,必須在結構變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著重介紹結構轉換層的施工方法及其質量控制。

2鋼筋混凝土轉換層結構的施工

2.1轉換層模板支撐系統(tǒng)

工程中常用以下幾種模板支撐體系:

2.1.1 一次性支模

從轉換層底一直撐到底層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撐材料,適用于施工現場可用的支撐材料較多,且轉換層位置較低的情況。

2.1.2 荷載傳遞法支模

將轉換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支撐系統(tǒng)傳遞給若干層樓板。支撐樓板的數量應通過設計來確定。另一種方案是充分利用轉換層支撐柱的傳力作用;另一部分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架體系傳遞給下面若干個樓層。

2.1.3 疊合澆筑法支模

應用疊合梁原理將轉化梁(板)分2次或3次澆筑成型,支撐系統(tǒng)只需考慮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載,施工時應注意疊合面的處理,同時應對疊層澆筑的轉換驗算。

2.1.4 埋設型鋼法

支撐。在轉換梁中埋設型鋼或鋼桁架,并與模板連為-體,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載,大梁一次澆搗成型,可節(jié)省模板支撐材料,轉換梁可采用鋼骨混凝土結構。

搭設模板支撐時,要求上、下層支撐在同一位置。當轉換結構下層空間可采用疊合澆注法或埋設型鋼法支模。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應對轉換梁(板)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驗算。結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轉換結構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實際的力學分析模式,達到設計和施工的統(tǒng)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施工時,應采取措施防止溫度裂縫:

2.2.1 根據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氣候及現場條件,預測監(jiān)控混凝土在澆筑后1個月內的各部位溫度的變化情況。

2.2.2 應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蓄熱保溫法,即常規(guī)保溫方法;內降外保法,即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部循環(huán)埋管通水冷卻降溫,在大體積混凝土轉換結構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濕措施;蓄水養(yǎng)護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灑水養(yǎng)護2h,隨后進行蓄水養(yǎng)護,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選用: 采用水化熱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硅酸鹽水泥;摻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熱相應降低;摻入減水劑,減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緩凝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使升溫延長,降低水化熱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溫度梯度減小。

2.2.4 施工方法:先施工轉換結構周圍結構或墻體,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熱過快,內外溫差過大;在夏季高溫氣候施工時,采用冰水攪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溫度;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后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采用疊合梁原理澆筑轉換結構,可緩解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溫度過大對控制裂縫的不利影響。

2.3鋼筋工程施工

轉換梁(板)的含鋼量高,主筋長,梁柱節(jié)點區(qū)鋼筋密集。因此,正確地翻樣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2.4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結構施工

施工時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張拉階段預拉區(qū)開裂或反拱過大:

2.4.1 采用擇期張拉技術,即待轉換結構上部施工數層之后再張拉預應力,在此之前轉換結構下的支撐必須加強。

2.4.2 在預拉區(qū)配置一定數量的預應力筋用以反拱,該部分的預應力筋是使用階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階段張拉技術,即逐漸施加預應力以平衡各階段荷載,但由于張拉次數較多,施工費用略高。

3轉換層施工的質量控制

3.1 模板安裝、拆除的質量控制

3.1.1 梁側模板的安裝

應采用30 mm×2.5mm的扁鐵作為拉片,其長度為梁截面寬度加2倍鋼模板肋高,兩端適當位置鉆孔;鋼模外側應用似8鋼管扣件夾具豎向夾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橫桿上設置一付夾具,并用水平背桿將這些夾具橫向連通;梁、板支撐的部分橫向水平桿的端部應頂住梁的兩側模板,并與鋼管扣件夾具連接,以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側向壓力;為確?;炷敛宦{,應采用塑料泡沫條或毛草紙對拼縫進行嵌縫;當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時。若無設計要求,梁、板底模應按全長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裝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mm的竹壓板,竹壓板周邊可采用鍍鋅鐵皮包邊,以減輕因碰撞造成的損壞。在鋼管支撐架頂部水平桿上先平鋪150mm×50mm的木拐,間隙距200mm;安裝模板后,用釘子將模板與木枋固定。拼縫采用寬50mm的不干膠帶封閉,以確保板縫處不漏漿。模板安裝完成后,澆筑混凝土前需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模板工程驗收,合格后方準澆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于板,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對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若梁跨度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時,才允許拆除模板及支撐系統(tǒng)。模板拆除前,須由施工人員提出模板拆除申請,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驗證,符合有關規(guī)定后方準予拆除模板。

3.2 鋼筋安裝的質量控制

對于梁內同一位置有多層鋼筋時,為確保受力鋼筋位置準確,擺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節(jié)鋼筋橫向水平放置于兩層鋼筋之間,楞頭鐵間趾為沿梁長方向每1000mm長放置一根,且每層受力鋼筋之間豎向排,均用楞頭鐵隔開。

梁底部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5mm,其墊塊可用預制的(20以上細石混凝土小方塊作墊塊;但對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鋼筋直徑在 25及以上,且根數又很多,因此鋼筋自重很大,細石混凝土墊塊已不能承受其荷載。必須采用 14~ 20,長度為1.4倍梁截面寬度的短節(jié)鋼筋作墊塊,將此短鋼筋與底層縱向受力鋼筋約呈45。夾角平放在底模板與底層箍筋之間,或采用專用料混凝土保護層墊塊。

轉換層主、次梁的上層承重結構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墻等,其結構鋼筋必須插入轉換層的梁、柱內,并與梁、柱內的鋼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樓面50mm處設置二道箍筋,以確保上部結構鋼筋位置正確。

3.3混凝土澆筑的質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必須由具有相應設計資格的試驗室在對施工現場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劑等進行試(檢)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混凝土配合比。為防止在澆筑中出現施工冷縫,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緩凝減水劑。

3.3.2混凝土澆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澆筑采取從房屋一端的邊梁開始澆筑,在邊梁澆筑完成后再澆筑垂直于該邊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澆筑長度至相鄰軸線的框架柱暫停,再返回澆筑樓蓋板混凝土,以此澆筑方法類推,向前平行推進,直至澆筑完成。在澆筑框架梁混凝土過程中,對于截面高度為1 800 m的梁應采用4次下料澆筑,4次振搗,每次澆筑厚度不大于500m 的方法;相應地對于截面高度為1 200m 的梁應采用3次下料,3次振搗的方法;以確?;炷撩軐崳怀霈F施工冷縫,并有利于減小梁側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

計量工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裝)、砂、石、外加劑等必須認真過稱計量,外加劑由專人負責計量下料,保證供應,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應保證供應。

4結束語

近年來,在工程實踐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質量保證,確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撐系統(tǒng)穩(wěn)定牢固,模板系統(tǒng)可靠嚴密,鋼筋數量及位置準確,混凝土密實,構件幾何尺寸準確,表面平整,橫平豎直,線角順直方正。同時也符合設計強度要求,滿足規(guī)范、標準要求,滿足強制性條文要求。高層建筑結構的多樣性勢必帶來轉換層形式的多樣性,轉換層的施工應事先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組織施工,同時充分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變不利施工為有利因素,以達到降低施工難度、節(jié)約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的目的。

高層建筑論文:淺析高層建筑中轉換層的施工技術

論文關鍵詞:轉換層;模板;混凝土工程

論文摘要:轉換層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整個高層建筑的結構安全。因此,控制轉換層的施工質量,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對轉換層施工中的重點對其中的模板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進行了探討。

1 轉換層結構的整體施工特點與控制要點

1.1 施工特點

轉換層的自重和施工荷載往往非常大,應選擇合理的模板支撐方案,并進行模板支撐體系的設計。設置模板支撐系統(tǒng)后,轉換結構施工階段的受力狀態(tài)與使用階段是不同的,應對轉換梁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的驗算。

對大體積混凝土轉換層,混凝土施工時應考慮采取減小混凝土水化熱的措施,防止新澆混凝土的溫度裂縫。

轉換層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載都很大,其配筋較多,而且鋼筋骨架的高度較高,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證鋼筋骨架的穩(wěn)定和便于鋼筋的布置。

利用鋼骨架或預應力卸荷。在轉換層結構中使用鋼骨混凝土和預應力技術可以減輕自重、改善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設計模板支撐時可以利用己經成型的水平鋼骨或預應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載,極大改善支撐受力性能,這種措施適用于轉換層與上部結構沒有形成整體工作的情況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網框架或開口剪力墻、壁式框架等結構形式。

1.2 施工控制要點

轉換板的自重、施工荷載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結構荷載往往非常大,所以應選擇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撐方案,并根據轉換板的結構特點進行模板支撐體系的設計。

轉換板承受的荷載很大,其配筋較多,而且鋼筋骨架的高度較高,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證鋼筋骨架的穩(wěn)定。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轉換板,施工時應考慮采取減小混凝土溫度差值、溫度變化以及混凝土收縮徐變的措施,防止新澆混凝土產生溫度裂縫和收縮裂縫。

應及時做好轉換板施工期間板的變形、混凝土施工溫度的監(jiān)測,及時掌握各種對施工質量不利的情況,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糾正。

2 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2.1 斜撐的施工要點

所有斜撐桿按小于或等于450角設置,排距沿柱面豎向為lm,梁底斜撐桿同梁底模板的外鋼楞相協調,間距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與梁度模外鋼楞相扣接,并作雙扣件抗滑移保險,斜撐桿的下支點主柱面預留的內設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撐桿的下支點為所在樓層的柱根部。

梁底斜撐支架盡量與梁下排架同時搭設,如跟不上,也必須保證在大梁鋼筋骨架就位前搭設完畢,以確保斜撐支架與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撐桿要盡量與梁下排架的立桿、橫桿相扣接(用轉向扣件),同時與樓層滿堂架連體,以增強斜撐支架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

2.2 立桿和掃地桿的施工要點

立桿的上端直接與梁底的內楞、外楞分別相扣接(外楞緊貼在內楞下面),從而形成雙扣件抗滑移保險.立桿的下端支撐在樓面上鋪設的通長木板上設置的鋼墊塊上。梁下排架下設掃地桿,中間設兩道大小橫桿,梁底排架兩側,橫向設置斜撐,縱向設置雙肢剪刀撐,同時將梁下排架與樓層滿堂架連為一體,以增加排架的空間剛度。

2.3 鋼管支撐的施工要點

支撐體系中,一定要注意檢查木楔是否頂緊、釘釘子、防滑動,這是避免鋼管直接作用于樓板形成集中荷載的關鍵。

用 48x3.5碗扣式腳手鋼管搭設排架作為轉換結構模板支架,可調支托安放于鋼管支撐頂端,再把小中48x3.5鋼管安放在可調支托上,碗扣式鋼管立柱承受的是軸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載特別大,用鋼管碗扣腳手架做支撐最關鍵的問題是絕對不能出現模板支撐倒塌事故,否則損失和影響極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維間距均滿足設計要求條件下,仍須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證措施。利用轉換結構區(qū)域的邊緣構件如框架柱、剪力墻卸失一部分荷載。中間部分用綱管與柱子鎖緊。

對進場的構配件進行檢查驗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廠合格證,碗扣腳手架要檢查碗扣與桿件的焊接質量,桿件的變形情況。達到規(guī)定后方可使用??奂稀朵摴苣_手架扣件》的規(guī)定要求。

各級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級進行技術交底,參照公司的碗扣式腳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轉換架體支設的經驗進行施工,執(zhí)行《組合鋼模板技術規(guī)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腳手架安全技術規(guī)范》。

用經緯儀和鑰尺在己澆筑混凝土的地坪上找出立桿的縱橫位置。為分散荷載,立桿支托下墊50mm厚木板,下設掃地桿。碗扣要鎖緊,扣件使用力矩扳手核準擰緊力的要求。斜撐按施工方案的要求進行設置。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注意觀察架體的變形情況,混凝土澆筑要求兩個搓子從中間向兩邊對稱澆筑。下層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才能澆筑上層混凝土,澆上層混凝土之前,先將架體支頂松開,讓己澆筑混凝土變形受力后再頂緊支撐,這樣使己澆混凝土和架體共同承擔、共同作用來承受上部荷載。

3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分析

3.1 原材料要求

水泥:在滿足強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選用低熱或中熱的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發(fā)熱量270-290Kj/kg),嚴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骨料:粗骨料碎石和卵石均可,應采取連續(xù)級配。其最大粒徑不得大于鋼筋最小凈距的3/4。當采用泵送混凝土時,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控制增加水泥用量。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機雜質,其含泥量應小于等于1%。

細骨料宜選用粗砂或中砂,含泥量應小于等于3%。當采用泵送混凝土時,其粗細率以2.6-2.8為宜??刂萍毶耙?.3二篩孔的通過率為15%-30%;0.15mm篩孔的通過率為5%-10%。

粉煤灰為了減少水泥用量,可摻入水泥用量10%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粉煤灰的燒失去量應小于15%,SO3應小于3%,SiO2應大于40%,并應對水泥無不良反應。

外加劑為了滿足和易性和減緩水泥早期水化熱發(fā)熱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緩凝型減水劑。

3.2 施工準備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須進行的物質準備、機具準備、技術準備和現場準備外,應根據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屬材料和輔助設備的準備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設備、水泵、測溫設備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編制工作。施工方案編制的重點,應該是:①根據減少約束的要求,確定分層分塊的尺寸及層間、塊間的結合措施。②通過熱工計算,確定混凝土入模溫度以及對材料加熱或降溫的措施。③確定混凝土攪拌、運輸和澆筑的方案。④制定混凝土的保溫方案。⑤保證工程質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訂。

3.3 混凝土澆筑要點

轉換梁混凝澆筑量大,澆筑速度塊,總的澆筑時間長,又要考慮溫度應力的

影響,因此,施工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混凝土施工盡量安排在白天進行,并確?;炷恋妮斔筒婚g斷?;炷翝仓謱舆M行,每層高度控制在300--5OOmm。每層間隔時間1.5-2h。

混凝土的振搗采用機械振搗為主,人工扦插為輔。插入振動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動時間以出現泛漿為準,同時插入點距離應在振動棒有半徑1.25倍范圍內。在梁柱節(jié)點處,若鋼筋太密,振動不能插入,則采用鋼扦插,在梁柱側模用橡皮錘敲打,用人工振搗來彌補。

樓板混凝土澆筑,除在梁處采用插入式振動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動器沿垂直澆筑方向來回振搗。平板振動器依口成排進行,且排與排之間應有一定的搭接,確保混凝土不漏振,以達到其密實度。為保證樓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墻筋外注有標高標志外,還應加設用鋼筋制作而成的移動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證板厚,滿足設計要求。

泵送施工全過程除了按常規(guī)操作外,應注意以下幾點:

布管及拆管要嚴格配合施工順序和施工縫留設要求。管泵送前,加強壓送水濕潤管和泵體,必要時將濕麻袋覆蓋于泵管上,降低混凝土溫。泵送過程中,有泵管與溜槽配合,控泵送沖擊力,避免撓動深梁錨固筋。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入模溫度直接影響混凝土的中心溫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溫度是轉換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內容之一。

高層建筑論文: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

摘要:本文介紹了高層建筑的發(fā)展特點,并且提出目前高層建筑的發(fā)展趨勢,既集吃、住、辦公、娛樂、購物、停車為一體的綜合建筑。由于空間功能的復雜化,使得建筑結構也隨之變化。為了適應上部小空間下部大空間的功能需要,需在兩種結構的交接部位設置過渡結構,也就是轉換層。因高層建筑結構的多樣性,轉換層也呈現多種形式。

關鍵詞:高層 結構 轉換層 多樣

在我國高層建筑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所設計建造的高層建筑大都為單一用途,例如高層住宅、高層旅館、高層辦公樓等。近年來高層建筑發(fā)展迅速,建筑朝體型復雜、功能多樣的綜合性方向發(fā)展,因而相應的結構形式也復雜多樣。后來陸續(xù)開始在高層住宅底層設置生活福利設施,并且開始大量興建集吃、住、辦公、購物、停車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高層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兩側,并已成為現代高層建筑的一大趨勢。

高層建筑功能綜合化的優(yōu)點:

(1)將各種使用功能的建筑單元集中布置并上下組合在一起,使用上更方便省時,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適應現代社會高效率、快節(jié)奏生活的需要;

(2)集中緊湊的建筑布置,達到建筑面積最高利用率,相應集中緊湊的管道線路,有利于節(jié)約建設投資及減少能源消耗,也有利于物業(yè)管理,節(jié)約管理經費;

(3)可減少建筑占地面積,節(jié)約土地費用,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

一、多功能綜合性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特點

從建筑使用功能而言,在設計中,通常將大柱網的購物商場、餐廳、娛樂設施設于多功能綜合性高層建筑的下層部分,而將較小柱網、較小開間的住宅、公寓、旅館、辦公功能的建筑設于中、上層部分。這種建筑使用功能的特點相應決定了多功能綜合性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特點。由于不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不同的空間劃分布置,相應地,要求不同的結構形式,如何將他們之間通過合理地轉換過渡,沿豎向組合在一起,就成為多功能綜合性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關鍵技術。這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提出了新的問題,需要設置一種稱為“轉換層”的結構形式,來完成上下不同柱網、不同開間、不同結構形式的轉換,簡單地說,就是上下兩層的結構不一樣,必需設置一個轉換層來“承上啟下”。結構上的轉換層概念,主要是指在整個建筑結構體系中,合理解決豎向結構的突變性轉化和平面的連續(xù)性變化的結構單元體系。它在主要滿足結構安全功能要求的同時,多數情況下解決一些特殊技術性建筑功能要求。比如在結構轉換層空間內布置管道、設備等等。這種轉換層廣泛應用于剪力墻結構及框架—剪力墻等結構體系中。

二、轉換層的類型及其工程實例

按照不同的結構轉換功能,轉換層可分為三種類型:

1、高層建筑上層與下層的結構形式不同,通過轉換層完成其從上層至下層不同結構形式的變化。

1)工程實例之一—北京南洋飯店。地面以上24層,總高度為85m。第1~4層為框架結構,第6層以上為剪力墻結構,第5層為轉換層,剪力墻的托梁高度為4.5m,底層柱最大直徑為1.6m;

2)工程實例之二-廣東肇慶星湖大酒店,34層,總高度為118.4m,6層以上客房采用剪力墻結構,5層處設置轉換大梁,截面尺寸為0.5m×2.5m,轉換為下層的框架結構。

2、高層建筑上層與下層的結構形式不變,但通過轉換層完成其從上層到下層不同柱網軸線布置的變化。

1)工程實例之一-香港新鴻基中心,51層,總高度為178.6m,筒中筒結構體系。1~4層為大空間商業(yè)用房,5層以上為辦公樓。外框筒柱距為2.4m,為解決底層大柱網入口處上、下不同結構柱網軸線的轉換,采用截面尺寸為2.0m×5.5米的預應力混凝土大梁,將下層柱距擴大為16.8m和12m;

2)工程實例之二-香港康樂中心,52層,總高度為178.7m,筒中筒結構體系,外筒為薄壁剪力墻筒,墻厚由底部的500mm變化到頂部的150mm,墻上開由圓形的窗洞。在底層入口進行了轉換:通過采用截面尺寸為2.2m×3.56m的預應力混凝土大梁作為轉換大梁,將外筒全部豎向荷載通過10根外柱傳至下部基礎。

3、通過轉換層同時完成高層建筑上層與下層結構形式與柱網軸線布置的變化。

1)工程實例-香港Harber Road Development大廈。49層,總高度為180m,上層為小柱距框筒結構,通過截面尺寸為1800m(b)×4250m(b)的預應力混凝土大梁的轉換,將下層柱距擴大為9.6m和12m。

三、內部結構采用的轉換層結構形式

為實現高層建筑內部上、下層結構形式與柱網的變化,可以用以下的結構轉換形式:

1、梁式轉換

由于它受力明確,設計與施工簡單,一般用于上層為剪力墻結構,下層為框

架結構的轉換。當縱、橫向同時需要轉換時,可采用雙向梁布置的轉換方式。前述的北京南洋飯店,廣東肇慶星湖大酒店都是采用梁式轉換層。

2、板式轉換層

當上、下柱網、軸線有較大錯位,不便用梁式轉換層時,可以采用板式轉換方式。板的厚度一般很大,以形成厚板式承臺轉換層。它的下層柱網可以靈活布置,不必嚴格與上層結構對齊,但板很厚,自重很大,材料用量很多。

3、箱式轉換層

當需要從上層向更大跨度的下層進行轉換時,若采用梁式或板式轉換層已不能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箱式轉換層。它很像箱形基礎,也可看成是由上、下層較厚的樓板與單向托梁、雙向托梁共同組成,具有很大的整體空間剛度,能夠勝任較大跨度、較大空間、較大荷載的轉換。

4、桁架式轉換層

這種形式的轉換層受力合理明確,構造簡單,自重較輕,材料節(jié)省,能適應較大跨度的轉換,雖比箱式轉換層的整體空間剛度相對較小,但比箱式轉換層少占空間。

5、空腹桁架式轉換層

這種形式的轉換層與桁架式轉換層的優(yōu)點相似,但空腹桁架式轉換層的桿系都是水平、垂直的,而桁架式轉換層則具有斜撐竿??崭硅旒苁睫D換層在室內空間上比桁架式轉換層好,比箱式轉換層更好。

四、外圍結構采用的轉換層結構形式

前述轉換層結構形式主要用于內部結構的上、下層轉換。對于外圍結構,往往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在底部擴大柱距,一般采用梁式轉換、絎架式轉換、墻式轉換、間接式轉換、合柱式轉換、拱式轉換。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采用合柱式轉換。

以下介紹兩種形式的結構轉換:

1、V形柱式結構轉換

重慶銀星商城,總建筑面積49800m2,地上28層,總高度101.2m,為商住、商貿綜合樓,1~9層為商場,基本柱網為7.80m×7.80m及7.80m×9.30m,第10層為技術層及物業(yè)管理,第11~26層為住宅,第27層及第28層為電梯技術間及水箱間。由于上部住宅的柱網、軸線與下部商場不能完全重合,對前述的轉換層結構形式都不適合該工程的特點,而且材料用量及造價均較高。后來在第9層與第10 層利用兩層空間設置了4根V形柱來完成結構轉換。

在該設計中V形柱占據兩層空間。其斜度為1/5.3,在上面一層為兩肢對稱的斜柱,到下面一層合成為實腹的倒梯形狀,雙斜柱的截面積之和不小于下面倒梯形柱的截面積。在斜柱的頂部用拉梁互相聯結,同時在斜柱的外跨框架梁采取加腋措施。采用V形柱式結構轉換時,該層梁的剪力及彎矩要小的多,同時節(jié)省了材料用量及比較。

2、斜柱式結構轉換

沈陽華利廣場大廈,33層,總高度115m,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7層以上用作寫字間、公寓,環(huán)繞圓形核筒設有16根走廊柱,目的是為了減小呈輻射狀平面布置的主梁的跨度,并相應減小層高,然而,在7層以下,這16根環(huán)狀布置的柱對商場的布置是不需要的,應予去除,這就構成了上、下層結構轉換的問題。

在設計中,采用了斜柱雙環(huán)轉換結構。將轉換層以上16根環(huán)狀平面布置的豎直柱,在兩層樓高范圍內,一律向核心筒方向轉折,最終予核心筒相交。魚油核心筒內設有電梯、樓梯、管道井、樓板,樓板開洞較多,這16根斜柱內力的水平分量主要由核心筒外的圓環(huán)形樓板來承受。在斜柱頂部的樓層梁板出現環(huán)向拉力,在斜柱底靠近核心筒的樓層梁板則出現環(huán)向壓力,。于是,相應分別在斜柱頂與斜柱底設置了抗拉環(huán)梁與抗壓環(huán)梁,在設計中將環(huán)梁、樓板、斜柱頂主環(huán)梁的中心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由于斜柱在其與豎柱相交處產生水平分力作用于樓層,對該水平力最好的處理辦法是設法在最短的傳力途徑上予以平衡消失。就這點來說,斜柱宜成對稱設置。如重慶銀星商城大廈。而沈陽華利廣場大廈雖用的是單斜柱,但它對核心筒呈對稱環(huán)狀分布,在斜柱頂部的環(huán)向拉力及斜柱底部的環(huán)向壓力分別由抗拉環(huán)梁與抗壓環(huán)梁來承擔。斜柱穿越的層數最少是一層,也可根據需要穿越2~3層,增多穿越的層數可使斜柱對樓層的水平分力大為降低。

根據高層綜合樓建筑功能的需要,選擇適宜的結構轉換層,不但可以節(jié)省材料用量,而且也可以節(jié)省建造費用。同時靈活的將建筑與結構統(tǒng)一,實現建筑之美。

高層建筑論文:21世紀高層建筑結構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

摘要:解放前,在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由國外設計建造了少量高層建筑。

關鍵詞:高層 結構技術 發(fā)展

一、高層建筑發(fā)展概況

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我國開始自行設計建造高層建筑,如北京的民族飯店(14層)、民航大樓(16層)等。六十年代建成的廣州賓館(27層),其高度與解放前最高的上海國際飯店相同。七十年代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成了一批剪力墻結構住宅和旅館。1975年廣州白云賓館(剪力墻結構33層、112米)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高層建筑高度開始突破100米。八十年代我國高層建筑發(fā)展進入興盛時期,十年內全國(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建成10層以上的高層建筑面積約4000萬平方米,高度100米以上的共有12幢。1985年建成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筒中筒結構、50層、160米)是八十年代最高的建筑。九十年代我國高層建筑進入飛躍發(fā)展的階段。截至1998年末,全國(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建成的10層以上高層建筑面積約2億5千萬平方米,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達200幢,其中150米以上的100幢,200米以上的20幢,300米以上的3幢,最高的上海金茂大廈88層、365米、塔尖高度420米。1995年的世界最高的100棟建筑中上海金茂大廈、深圳地王大廈(81層、325米)和廣州中天廣場(80層、322米)分別列為第4、13和14名。另有460米高的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正在建造中。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我國的超高層建筑絕大多數建于地震區(qū)。

二、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多樣化和復雜性

七十年代以前,我國的高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剪力墻結構。

進入八十年代,由于建筑功能以及高度和層數等要求,筒中筒結構、筒體結構、底部大空間的框支剪力墻結構以及大底盤多塔樓結構在工程中逐漸采用。

九十年代以來,除上述結構體系得到廣泛應用外,多筒體結構、帶加強層的框架—筒體結構、連體結構、巨型結構、懸挑結構、錯層結構等也逐漸在工程中采用。

為適應結構體系的多樣化,結構材料向多樣性發(fā)展,八十年代以前高層建筑主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進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我國鋼材產量的增加,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逐漸采用。如金茂大廈、地王大廈都是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此外,型鋼混凝土結構和鋼管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廣泛應用。高層建筑結構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斷提高,從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級發(fā)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建筑的梁、板結構中廣泛應用。鋼材的強度等級也不斷提高。

我國高層建筑早期多為單一用途,為適應建筑功能需要,向多用途、多功能發(fā)展,高層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體型日趨復雜。

結構平面形式多樣,如三角形、梭形、圓形、弧形,以及多種形式的組合等亦多采用。高層建筑立面體型亦有豐富的變化,立面退臺、部分切塊、挖洞、尖塔、大懸臂等,使高層建筑的剛度沿豎向發(fā)生突變。

由于建筑功能的改變,使結構體系、柱網發(fā)生變化,因此主體結構要發(fā)生轉換,即由上部剪力墻結構到下部筒體框架或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轉換;或主體結構由上部小柱網、薄壁柱到下部大柱網的轉換。

結構體系的轉換及立面體型變化豐富的結構在地震區(qū)建造難度較大,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并經歷強震的檢驗。

三、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

高層建筑結構的分析計算已基本告別傳統(tǒng)的手工計算而采用計算機程序計算,基本上都采用三維空間結構分析計算程序。常用的計算分析模型有,空間桿—薄壁桿件分析模型、空間桿—墻組元模型及空間桿—殼元分析模型。

有些程序可考慮樓板變形進行結構分析計算,能更真實反映復雜結構的受力特點。除可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外,有些計算分析軟件還可進行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計算。

彈性動力時程分析的程序已相當成熟,一般以層模型進行動力時程分析,可輸入各種類型的地震波,求得結構的位移與內力。

彈塑性分析計算近幾年已開始進行,已初步開發(fā)出一些可應用于工程設計的程序,包括彈塑性靜力分析、層模型動力分析、桿模型平面結構動力分析等程序。

對結構體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從1974年開始對剪力墻結構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逐步形成了高層剪力墻結構體系;為適應高層住宅底部設置商業(yè)服務設施等要求,從1980年開始進行了底層大空間,上層為大開間剪力墻結構體系的研究。進入八十年代,為完善筒體結構的計算方法與設計,我國進行了一些復雜的筒中筒結構的有機玻璃模型試驗。近年來對復雜體型的高層建筑如帶有轉換層、剛性層的結構錯層結構、連體結構等進行了一批模型振動臺試驗。為了解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了帶有轉換層、剛性層的鋼筋混凝土內筒、周邊為鋼框架的模型試驗。另外對復雜體型的高層建筑進行了風洞試驗。通過試驗研究與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設計建議,并做為規(guī)范條文修訂的依據。

在總結科研、設計、施工的基礎上,1980年頒布施行了我國自行編制的《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guī)定(JZ102-79)》,通過實踐應用又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在1991年修改為《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JGJ3-91)》。九十年代以來由于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興建,1998年我國編制了《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98)》。最近由于體型復雜的高層建筑增多及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筑的出現,需要對《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JGJ3-91)》進行修訂,修訂后名稱為《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內容將包括:總則、荷載和地震作用、常規(guī)高度結構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結構計算分析、框架結構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筒體結構設計、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混合結構設計、超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基礎設計、高層建筑結構施工等,將更適合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應用。其中按建筑物的高度、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可確定各類構件的抗震等級,從而按各類構件的延性要求,確定各構件的截面配筋設計及構造要求,以確保其良好的抗震性能。

四、高層建筑結構施工技術迅速發(fā)展

高層建筑由于對抗震、抗風的要求高,且建筑多樣化,層數、高度日益提高,九十年代以來國內高層建筑的施工方法是以全現澆鋼筋混凝土施工為主體,另外由于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興建,需輔以此類結構的預制安裝方法和多種混合施工方法。

高層現澆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著重解決了模板、混凝土、鋼筋3個方面的施工新技術。九十年代國內采用4種類型支模方法:即采用中、小模板、大模板、滑模、爬模,各種模板均有其優(yōu)缺點和適用范圍,今后要向標淮化、工具化方向發(fā)展。

高層建筑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已由常用的C30、C40逐步向 C50、C60、C80及更高的強度等級發(fā)展。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生產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與管理措施,應由工廠預拌生產。國內預拌商品混凝土近年發(fā)展很快,約占全部混凝土總量的21%。高層建筑還需要解決泵送混凝土問題,1997年可用國產混凝土拖式泵一次泵送到200米以上高度。

在普及C50、C60級混凝土的工程應用,擴大C70、C80級的工程試點的同時,開發(fā)配制C100級高強混凝土。主要手段是在常規(guī)水泥、砂石的基礎上,依靠化學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來降低混凝土用水量和改善微觀結構,使混凝土更加致密并獲得高強。1995年以來C80混凝土已在遼寧、上海、北京、廣州個別工程中局部試用。1997年國內建筑業(yè)應用高強混凝土776萬立方米,占全部混凝土總量的4.6%。

在高層建筑基礎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方面取得了經驗,其主要措施為:減少水泥水化熱,采用較低水化熱水泥,摻粉煤灰和減水劑,提高砼抗拉強度;采用泵送預拌混凝土、分段、分層連續(xù)作業(yè)的合理澆搗方法,并及時養(yǎng)護及進行測溫監(jiān)控。新上海國際大廈基礎底板76米×72米,主樓底板厚3.5米,裙樓底板厚3米,不設結構縫,采用C30混凝土斜面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超過50厘米,17000立方米混凝土共用64小時,一次澆筑到頂,刮平養(yǎng)護后未發(fā)現裂縫。

對于14—40毫米粗鋼筋的連接,從八十年代至今研究開發(fā)了4種連接技術;電渣壓力焊,套筒擠壓連接、錐螺紋連接、直螺紋連接,均在工程中得到應用,并迅速推廣。

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對混凝土預制裝配框架、裝配式大板、升板、盒子結構等預制安裝技術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從八十年代至今由于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興建,鋼結構安裝技術有了新的發(fā)展。主要以塔式起重機為主機進行安裝,高強螺栓連接已取代鉚接和部分焊接。鋼結構還需解決防火、防銹、防腐等問題。深圳佳寧娜友誼廣場兩座33層公寓樓相距25.2米,在其頂部由8層高鋼結構連成整體,總重8500KN,采用卷楊機高空平移法施工,獲得成功。高層建筑施工技術在迅速發(fā)展,在即將跨入的21世紀將繼續(xù)保持這種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