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11:32:48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語文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在除了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以外,還應進行情感教育,通過情感的滲透,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初中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可見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以下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談幾點體會。
一、情感教育含義及意義
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的含義,就是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情感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撒在這塊土地上?!笨梢娗楦幸蛩貙W生成長具有重大影響,初中階段學生的情感處于形成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端正學生的品行,通過文章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友情親情等,同時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文學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表面上講述的是父親為作者買橘子時的背影,實際上表達的是父親對自己的愛,為讀者展現了濃厚的親情。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情感滲透的前提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情感滲透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不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師生間的交流陷入尷尬和不利的局面。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涵蓋很多情感,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情感教育將成為空談。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互助的。作為教師應該用愛心和真誠感染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積極關愛他們,多傾聽學生的感受,對學生感悟到的情感應該積極予以指導鼓勵,如果發(fā)生偏差要予以糾正指導,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情感,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情感滲透的氛圍
興趣是學習的最強動力,如果學生對一門課程產生興趣,就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情感滲透創(chuàng)設氛圍。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都飽含豐富的情感,如果學生對這些作品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情感共鳴。創(chuàng)設情感滲透的氛圍,是通過創(chuàng)設與文章內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可以準確地把握文章情感。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同學通過表演展示文學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情感。如在上《孔乙己》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將課文改編為劇本,自編自演,體會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體會舊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從而讓學生更加珍惜時光,熱愛現有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傊?要用心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氛圍,要不斷發(fā)現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可以通過多媒體素材來渲染氣氛。在學《我的母親》一文時,我通過播放歌曲《媽媽的吻》,通過音樂創(chuàng)設氛圍,向學生傳達母愛的偉大,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章強烈的情感氣氛。
四、正確引導品讀感悟,是進行情感滲透的關鍵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幫助學生進行感悟。每一篇文章都飽含作者豐富的情感,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隱含在作品的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認真反復讀文章,反復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獲得作者想表達的意圖。多讀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可以讓人的思緒飛揚,從讀中感悟,從讀中升華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讀,大聲讀,讀出感情,讀出感悟,教師要從語音語調、動作、神情等方面進行指導示范。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無論是朗讀的節(jié)奏、語音、語調、語速等,都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在朗讀時注意朗讀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情基調悲涼,又蘊含激昂,在進行閱讀時,應注意關鍵詞的語調,適時的控制語速。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
一、 研究大綱是做好銜接工作的保證。
語文不如數理化之清晰,因而語文教學往往陷入了一種不可知論的狀態(tài),有人還美其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這是不可許的。作為一線教師如今須做到以下三點:1、研究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3、研究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確定,它使教師有了準繩,有了依據。 例如,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也說明它們存在著繼往開來的銜接關系:92年大綱對語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顯,著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綱則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提并論。那如何做好這理念的認可與改變就尤其重要了。其實,語文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語文的運用,離不開人的思想感情、閱歷和素養(yǎng)的參預。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認為低年級應著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級再側重人文性也不遲,那問題就是要如何做好這階段過程的銜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學識字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字,更加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書寫,并引導學生去認識書法家練字的經過;還有背誦默寫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開。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某一方面給予大膽的出其不意的肯定,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是從小學到中學“銜接”的典型,同時也是語文教壇一個佳話。發(fā)現兩個大綱之異同,我們就能了解新大綱的意圖所在了。其實,這就是新舊大綱間的銜接。只有真正做到對大綱之異同而心中有數,那在實際銜接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大啟示的。這樣才能找到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再如,新大綱分明一體化設計,整體考慮,互相銜接,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由此可見,各方面的銜接問題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越來越受人們重視了。就背誦篇目而言,大綱規(guī)定小學不少于150篇,以絕句為主;初中背誦不少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些無不說明從小學到初中,乃至高中的連貫性和層次性已尤為突出了。作為教師認識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對此,我采用每天一詩,先誦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詩詞懂與否,我認為隨著孩子長大或年齡的增長會懂的?;蛟谄鹗寄甓尾惶?,在初二、三年再繼續(xù)訓練也不遲。這既能體現訓練的層次性與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認識與發(fā)展規(guī)律。
二、 研究教材之間的銜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學教材,處理好銜接,明確教法學法。
現在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種種跡象表明了,小學生升初中后,往往覺得小學學過,初中還在學,甚至于高中還學,教材內容的重復性,因而使學生產生厭學畏懼心理,這些表明了小學與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銜接上出現了不應有的“軟”的問題。這就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這往往也造成一種怪異現象的出現:大學厭高中,高中厭初中,初中厭小學;小學厭初中,初中厭高中,高中厭大學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其實,問題就在于“銜接”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正如飛馳的火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等就象一節(jié)節(jié)車廂,如何使之能與火車頭一塊向前奔,這每一節(jié)車廂的交接處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后果就難以設想了。這次新大綱很明顯就給予了一定的考慮:小學低年級課文貼進兒童生活,充分考慮與兒童經驗與想象的關系,課文類型以童話、寓言、詩歌、故事為主;中年級課文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并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課文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各占50%;高中加強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選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學作約占課文總數的60%,使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研讀中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這就使三個層次的教學側重有所分清,再也不會出現那種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學,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學學,小學的有可能在初中學,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學的不大正常的現象。簡而談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教學生畫知識樹又何嘗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畫知識樹的同時,實際理清了各知識之間聯(lián)系。這正如新大綱所說的“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意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睉撜f在這一點上,新大綱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況下,作為語文教師應將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圖,把語文教學帶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階段教材之間銜接問題的再認識。
92年的教學大綱曾給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命力,全國各線教師高興勁甭說了。在注重主體作用方面,這套教材給予了極大的體現。試用修訂本教材又進一步給予了重現,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訂對三個階段的認識有所變化。三個階段體現著互相銜接,逐步遞進的學習程序。第一階段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二階段,進而分解為三種表達方,使對實用文體學習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階段,從文章的學習過渡到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由簡及繁,由淺及深,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樣,三個階段的過渡銜接很顯然地突出來了。這可關系到學生學習遞進和加深,因此,教師應從宏觀角度入手,及時思考各個階段的側重點,并將之施于教學備課中,充分考慮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正所謂:有所側重才能有所收獲。
(三)、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語文教改課題“課內外銜接”的實驗中,劉國正先生將此概括為“內引,外聯(lián),對比”,充分肯定了課內外銜接的好處和作用,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雙冀”。究其實質,語文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無不與生活聯(lián)系。新大綱特別注重這點“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 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班渠道,增強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劉國正先生又說“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透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蓖瑫r,大綱也提出“小學鼓勵學生自由閱讀,有問題提出來,能與別人商量;初中要求閱讀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高中要求學生能對課文闡發(fā)、評價和質疑?!边@是需要建立在對生活有著直接感受與間接感受的基礎上的。為此,我大膽在課內外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根據速讀的要求,即一分鐘要500字左右,我適當選擇了課外材料為內容,開展了聽力訓練。由緩而急,由簡而繁,逐漸地使學生認識到聽力訓練單靠課本材料是不夠的。如今經過一階段的訓練,部分同學的聽力能力很明顯地進步了。
2、根據課本中安排的活動課材料,進行了多次語文實踐活動。如家鄉(xiāng)崇武是個新興旅游單位,為此我請學生到游覽區(qū)作調查,寫題為《我愛美麗的家鄉(xiāng)------崇武》、《歡迎你到崇武來做客》的文章;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過去,我讓學生就姓氏的來源作為調查,寫題為《我從哪里來------“尋根問祖”姓氏來源調查活動》的報告;對中小學生錯別字尤其嚴重的情況,我就開展了《請講普通話 請用規(guī)范字》的活動;對中小生看電視非常嚴重的事實,我就開展了《關于中小學生看電視利與弊》的書面爭論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對生活的再認識,體現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學的不是死知識。
3、就課內而言,我主要圍繞課文開展有關銜接工作,如學習了《數字雜說》,我就讓學生寫《也談數字的妙趣》,(可填對聯(lián)、謎語、詩詞等等);學習了《皇帝的新裝》,我就讓學生編話?。ㄔ谛N逅耐頃涎荩Ч€好);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我就讓學生寫《淺談閩南農諺》等等。應該說這“讀”,就是讓學生投入到別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對學生來說這其實是間接感受,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否則的話,只能又回到那種令人生厭的學習中。而“寫”是一種直接感受的表白,這就需要學生很真實地再現了。如何銜接,實際是離不開生活的。這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的“……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技巧就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而與生活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由此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學生是做好銜接,提高質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學告訴我們;研究好各階段學生的特點,各年段學生,各類學生的特點,這包括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年齡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F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這就給如何做好銜接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做好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考慮這些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教育是沒有小事,因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給學生產生這樣那樣或好的或壞的影響。
2、作為語文教師,了解學生各個階段學習語文水平,幫助他們做好思想、感情、知識等的銜接。特別是中下生應側重于基礎的再現與反復,優(yōu)生可著重從拓展、加深方面考慮。
3、無論在哪個階段,教師都應及時計劃,及時總結,及時反饋,多與學生探討,找出銜接的問題所在給予解決。
綜上所述,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須考慮層次性和連貫性,促使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聯(lián)系,是學生整體優(yōu)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關健所在。如何考慮“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讓學生真正從憑借的例子中找到銜接的關系,從而找到讀活語文的辦法,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之,無論是怎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經過積累、感悟、熏陶,注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與逐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才會得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才會螺旋式地上升的。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體現。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育家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笨梢?,課堂提問與教學的關系,其價值遠遠不在于形式上的熱鬧。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堂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相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富有啟發(fā)性,可思性,邊貫性的提問能促進教與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變得快樂、輕松、有效。從學生方面來看,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誘發(fā)學生多問、敢問的治學精神,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養(yǎng)成從容沉穩(wěn),應對自如的表達能力。課堂提問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多問。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第二要旁敲側擊,善于啟發(fā)。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設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激活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fā),在對立或矛盾中誘其比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煉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第三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科研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這樣對于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了語文教學雜亂零散的弊病。第四要適時設問,隨機應變。設問的目的在于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作為花絮點綴課堂,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形式。是否適時發(fā)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過早發(fā)問,造成氣氛緊張,學生內心茫然,容易造成課堂冷場;過晚發(fā)問,學生勿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多余的圈圈”,毫無所值。此外,還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切入的角度,提問的方式,以把握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進程。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以人為本,無數成功者的歷程表明,個人的發(fā)展和素質的提高遠比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語文課也同其他課一樣,肩負著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語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有的作品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現象,有的作品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錘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這為我們開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要實現學生素質的提高,必須在課堂上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師的提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是課堂調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提問講求技巧性,下列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幾種方式,以供參考。
一是抓住關鍵詞發(fā)問。為了避免問題的空泛和學生思考問題的籠統(tǒng)、粗略,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引到家里行問,對文章的言語作深入細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嚴謹、實在的思維品質,教師應注意抓住關鍵詞語發(fā)問。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第8小節(jié),教學時就可以抓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中的“那時”發(fā)問。“那時指什么時候?”“那時”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時紫藤蘿“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進而就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是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梢娮プ 澳菚r”一詞發(fā)問,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脈絡。
二是迂回設問。就是不按習慣思維從正面設問,而從問題的側面入手,引導學生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去思考問題。這利于拓展學生思維,不易形成思維定勢。學習《孔乙已》,主題的提示有一點難度,教師提問的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關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請看下列:
(1)作者通過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劇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以上三問,都是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的主題,(1)過于平實、直露,外開了作品的審美成分,程式化的設計,沒有太多的吸引力。(2)與情節(jié)結合,學生會關注人物悲劇命運的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問題的設計照顧到學習因素。(3)則從表面“責任”的追究入手,更多關注情節(jié),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通過對作品的表象本質的分析,最終解決核心問題。它好就好在激活興趣,引發(fā)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正確的引導學生鑒賞,分析文學作品,而不是機械地貼上“標簽”。這樣的問題將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尋找比較因素提問。語文教學中的比較因素是很多的,僅閱讀教學中就會涉及作者的比較,文體的比較,內容的比較,主題立意的比較,寫作技巧的比較等等。同是送別詩,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抒發(fā)的離別情緒大不相同。通過比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
四是遞向設問。對于一些學生普遍誤解或混淆的問題,不是從正面引導,而是從反而假設,刺激學生遞向思維,通過比較,啟發(fā)聯(lián)想,分析矛盾來解決問題。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下定義”和“作詮釋”兩種說明方 法學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一表述,很多學生認為是下定義,實際是作詮釋。用概念揭示的辦法過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學生接受,我們可以采用遞向設問的辦法來解釋,“同學們現在在骨頭和龜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嗎?”顯然不是。下定義是用簡潔的語言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前面對甲骨文的解說并不嚴密,是作詮釋而非下定義。遞向設問改換了思考的角度,從矛盾的對立面設問,利用矛盾,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
五是平中問奇。語文教學之所以是高難度教學,就是因為學習的內容是母語,語文材料明白如話,似乎不學也懂。教學中就要針對這種心理,獨具慧眼,去發(fā)現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語文課的魅力,提高教學效率,初中九義教材第五冊《范進中舉》是一篇略讀課文,很多老師和學生對這樣的文章不屑一顧,無興趣學習。教學這樣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白髌穼懙姆哆M,當他清醒的時候并不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這對表現他一見報貼喜得瘋起來,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個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這種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家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中哪一處透露像范進那樣喜極發(fā)瘋的并非他一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經過一番閱讀,思索和討論,它涉及文章主題,寫作特點等許多重要問題。如果我們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地講下去,就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和熱烈討論的興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做到單向發(fā)問誠然不夠,應該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中互問,與教師對問,使語文教學真正呈現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也應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忽視語法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初中語文要不要進行語法教學?作為一線教師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語法教學地位的缺失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 同時,從人教版的課本教學內容的設置看,只是在課本后面有一個“語法修辭知識要點”的附錄。語法知識只是在書后的“附錄部分”被提及,并沒有相關的知識要點和例題鞏固。這樣的課程要求和課本設置,明確地把語法“踢出”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也導致一線語文教師對語法基本上不講、不上。
再從初中語文試卷題型的設計來看,語法已經不被列入考試的主要內容,頂多就是仿寫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這些并不需要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強化訓練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師和學生就更不會去上繁瑣的語法課。再加上,現在各種理論和研討會對人文性的提倡,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倡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主體的感悟。從而使初中語法教學徹底陷入了低谷。
二、語法教學缺失的尷尬
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狀就是,語文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并不能回避語法知識。
考試盡管不靠語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辭手法的仿寫等。這些并不難的知識點在九年級語文總復習課的教學中卻成了難點。因為學生一直沒有系統(tǒng)的接觸過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點。面對病句修改上的一些術語往往是不知老師講的是什么。從基礎開始重新講語法,那是不現實的,但是不講,讓學生憑語感。憑語感,學生是會改但不知錯誤的原因,誤人子弟。
不教語法帶來的弊病不僅僅是病句修改,還有很多方面。如:考試中句子的仿寫,就涉及到修辭的知識;閱讀中句子的賞析,就涉及到修辭的作用;綜合性學習中的對聯(lián),也離不開語法知識;文言文學習中更離不開語法知識,一個詞類活用就會讓學生分不清東南西北。
三、語法教學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語法?我覺得淡化語法是有道理和應該的,那些過于繁瑣的語法知識,過于機械化的語法訓練是應該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語法知識的學習是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減少學生的錯別字,了解了中國漢字集聲音、形象、詞義于一體的特性,學生就不會因為形近、音近而寫錯字了。其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學生了解了詞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構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錯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掌握了修辭的用法后,閱讀中句子的賞析,就能針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學生學習古文、對聯(lián)等內容的興趣。
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并不能完全不要語法,需要的是去建構合理的初中語文語法知識體系。
四、構建合理的語法教學體系
首先可以根據學生知識梯度和具體的教學需要,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系統(tǒng)地向學生介紹應該掌握的語法知識要點。在專題講座之前,可以讓學生閱讀語法知識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著教師采用講解、啟發(fā)、點撥的形式進行專題講座。采用這種方式教學可以包括這些知識點:形聲字、實詞、虛詞、短語的基本類型、常見的四種句式、常見的單句、復雜的單句、常見的復句。
同時,結合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倡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活生生的語言中隨文強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習詞性和詞類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蝦蟆,鞭數十”中的“鞭”,學了詞性知識后,學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詞用做動詞,做“鞭打”解釋。在教學中,我就根據不同的文言句子,適當的引入詞類活用的現象,強化學生對實詞、虛詞的理解。這樣既完成了語法教學,也完成了文言文重點字詞的落實。
再如:在詩歌中的對仗學習中,可以強化短語和詞性的語法知識。如《過故人山莊》中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句話就是對偶句。告訴學生對偶的基本要求:字數一致,詞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還有短語上下一致。在詩歌的教學中,有機的補充強化詞性、短語的基本知識。
還可以在改病句和閱讀教學中適當的學習句子知識。病句的修改對于學生來說是難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對句子的知識不很清楚。像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等,必須涉及到句子的語法知識。在病句修改中,我就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句子成分的知識點加以強化。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把修辭手法的構成及其作用加以強化落實。
還是那句老話,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語法教學重要的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隨機選擇恰當的教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終生發(fā)展。
教師的期待,可以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對學習成績的期待。它是 激發(fā)學習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響著學生個人行為的選擇。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怎樣通過心理期待促進學習 后進生的轉化呢?
一、利用不熟悉的環(huán)境,造成“首因效應”,形成師生的
期待。
首因效應,即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所產生的效應,它可以給人以先入為主的作用,并由此擴展到其他方面 。從小學升入中學學生學習生活發(fā)生了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改變了,見到的是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學 。此時,差生心理上有一種想要改變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期待著新的老師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師如果因 勢利導,給差生以新的期待,將會使差生燃起希望的火把,提高前進的勇氣。
1.以“一封信”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期待。開學前新生接到錄取通知書第一次到校,我讓學生以“給任課 老師一封信”的形式,給語文老師寫一封信,介紹自己語文學習的情況和對語文老師的期望。這是學生與任課 老師的第一次交流,在這封信里,學生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并對語文老師提出了希望。劉志紅說:“小學時, 每到考語文,如果有閱讀部分,我一看心里就敲鼓,因此,總是在這里扣分,我真希望語文老師讓我們多練一 些這類題,使我們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崩罨芡瑢W說:“郭老師,跟您說,在小學里我最怕寫作文,……希 望您能在這方面多幫助我,教教我怎樣更好地搜集素材,在作文上多輔導我們。”
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希望,就為語文教學和輔導打下了基礎。
2.交一篇小學時最好的作文。我讓學生在開學時將自己認為小學最好的作文工整地抄好,交給老師。這樣 既了解了該生在小學的寫作水平,以便制定提高措施,又激勵了學生想要改變自己形象的愿望。據了解,有不 少學生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是將作文重新修改抄好之后才交給老師的。
3.第一次期中考試,要鼓勵差生考好,使他們在第一次成績亮相之后,得到較為滿意的分數,以增強學習 的信心。那種在第一次考試時將他們打蒙,再來促使他們好好學習的做法,往往強化差生的心理定勢,使他們 對學習失去興趣,對老師失去信任感,從而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期待。
二、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進生轉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動產生影響的一種做法。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通過 自己的語言、表情、態(tài)度等方面的暗示、影響來改變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消除對語文學科的畏難心理,提高學 習成績,就是這種心理暗示法的應用。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學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績提高。學習差的學生,上課大都不愛發(fā)言,老師也很不愛 叫他們發(fā)言,(因為他們的發(fā)言質量不高)因此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被人遺忘。為此,我在布置作業(yè)之后 ,專門找班內的幾個差生給予指導,并鼓勵他們積極回答。另外,我還根據他們的特點,在一些教學活動中, 有意識讓差生參與。如在講授《變色龍》時排演小話劇,專門找了班內兩個語文學習最差的男生,讓他們分別 扮演奧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這兩個人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2.允許學生不斷修改語文成績,表明教師的期待,對學生心理形成暗示。對于語文成績,如平時的作文、 小測驗的成績,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績的方法,對于你認為不滿意的成績可以重寫或重測,分數由此也可以改。 這表明老師并未將學生“看死”,期待著他們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來。
這樣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不少學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滿意分數。學期結束記分冊上雖然多數人平 時成績十分好,可這其中凝聚著學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
3.利用學生的“成才欲”,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實現自己的期待。主要做法是:
(1)自初一開始、每學期編選《未來作家文集》,每學期期末,將一學期各次大小作文以及觀察日記等內容 編為一本習作集,要求每本習作文集自起題目,自編目錄,每篇習作后自寫評語,并將每次作文分數標在目錄 上。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我要求每位家長為自己子女的習作題辭,寫序言。三年六本,這六本真實地記載了 三年學生的作文提高過程。由于每篇文章要在目錄上標上分數,因此,每次作文,學生相當重視,特別是差生 修改重寫的積極性也很高。
(2)讓進步大的學生在班里舉辦《×××作文展》,以激勵差生。在作文展上,既有家長、老師的寄言,又 有自己的寫作體會和反映自己寫作最高水平的文章,這樣做,是對差生進步后的激勵與獎賞。
三、以目標激勵法調動內在動因,啟發(fā)學生形成正確期待。
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調動內在動因,面目標的確立為學習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這是因為,目標在未 實現的時候,對人們的學習來說,是一種期望值。這種期待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因素,它激勵每一個學生為提高 自己的學習成績而努力奮斗。主要做法如下:
1.確立趕超目標,明確競爭對手。
要求學生明確自己在語文學習上的奮斗目標,并將它具體化。具體為在班內趕超某個同學,并在行動上處 處以其為榜樣,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如班內有個叫王云的學生,學習處在班內下等水平,初二第一學期 ,他給自己確定了趕超對手,并將對手名字寫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試后,再看與這些同學的差距,超 過一個劃去一個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著這股韌勁,終于超過了班內所有對手,由班內30名躍居為班內第一 。語文成績也由倒數幾名躍居為班上第五名。
2.給自己制定不同階段的“座右銘”,以不斷進行自我暗示。實施中,可采用不斷告誡自己,進行自我反 省,并給自己制定不同階段的“座右銘”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王云,在他取得了成功之后,總結道:“當我 在學習上有些不用功時,我就記起了我的競爭目標,問自己‘不用功,學習能超過他嗎?’于是我又打起了精 神,更加刻苦地學習了。”他給自己制定不同的“座右銘”,放在文具盒內,每當自己出現毛病時,就翻開筆 盒,看看座右銘,通過口頭命令組織自身的心理活動,獲得了精神力量。后來他在初三中考時語文為93分,中 考成績?yōu)?82,考入了北京師院附中。
四、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以實現期待。
1.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要打破課堂上中上等學生“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要為差生的發(fā)言,留有“一席之地”。 為此,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讓他把話說完,給予耐心的指導。另外,要將差生安排到 學習的最佳位置上,并將好學生與差生混排在一起,使好學生成為角色榜樣,對差生產生間接影響。這是因為 ,只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使學生學習減少干擾,提高注意力,而只有在課堂上有成功的體驗,才能在全班 同學面前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2.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樂學。
興趣是成功的先導。實踐證明,單調、呆板的教學程式會使學生產生厭煩、乏味的感覺。生理心理學認為 :“長時間在一個單調的環(huán)境中,肯定有有害的影響,個人的思維損害了,他顯示出孩子氣的情緒反應,他的 視覺變得混亂了;……他的腦電波模式改變了?!薄叭绻杏X剌激被限制為一種不變的環(huán)境的重復,單調的刺 激,它們就很快失去了這樣做的能力,在這些環(huán)境下,皮層的活動受損,因而大腦的活動就不正常了?!保ā?生理心理學》,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387頁。)
為避免對大腦的單調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狀態(tài),教師必須在搞好基礎訓練的同時,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 幾年來,我進行了以下實驗:
(1)設置情境作文,激發(fā)寫作興趣,促使差生寫作水平提高。如在初一進行景物描寫時,帶著學生參觀校園 一角,或公園一角,給學生以實際觀察的機會;在進行人物描寫時,以學生或老師作模特來臨??;在進行場面 描寫時,讓學生以兩元錢去農貿市場買菜,設身處地體驗;在進行說明文寫作時,老師通過實驗讓學生懂得了 “有意注意”在課堂教與學中的作用,等等。這些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學生樂學。
在一次情境作文后,紀克的同學寫道:“這節(jié)課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大家,45分鐘很快地就過去了,下課鈴 聲響了,同學們惋惜地嘆著氣,覺得時間太短了,這節(jié)課可真有意思呀!”
梁李同學說:“上完了這節(jié)作文課,我還坐著回味這堂課的趣味,寫完作文還興趣未消?!?
這樣的作文形式,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差生也受到了感染。實踐證明,在這種情境下作文,差生大 都寫得比較好,僅以《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一文為例,雖是難寫的事理說明文,連平時最差的張超同學也寫 了800字。
(2)課堂教學上激發(fā)學生的心理需要,調動學習積極性。如在學習《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時,講課前開展有 將評畫活動,先要求學生用簡練的語言給班內錯誤思想畫像,并配之以漫畫,同時將學生的漫畫在教室內展出 ,根據畫像的準確性和語言的概括性讓學生評獎之后,再讓學生準備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評論,寫一篇議論文 。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產生了兩個方面的需要,一是如何使語言更簡練;二是怎樣分析評論一種思想。學生 有了心理需要,便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再來講課文、學生的學習就有了很大興趣,不再感到這篇文章 “枯燥,沒有意思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又如在學習《聽潮》一文時,先看錄像片《觀?!菲瑪?,這時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同時發(fā)生作用,感到一種 壯美,心中產生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此時讓學生描繪海的壯美,并使之同課文作者的描述 相對比,反映出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不足。這種差異感,也是學生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之一。
(3)利用“內驅力受阻”的原理,激起學生“跳起來”學習的欲望。
生理心理學認為:“人或其他動物的一種內驅力如果得不到充分滿足,任何刺激便不能再引起它。另一方 面,一種內驅力受阻抑的時間越長,它會變得越迫切,而引起相應行動的刺激范圍也越寬廣。”“在許多行動 中,如果內驅力受阻抑的時間太長,在完全沒有適宜刺激的情況下,行為模式也會出現?!保ā渡硇睦韺W》 318頁)
如在聽評書時,說書人往往在關鍵處戛然而止,這種故意使內驅力受阻的形式,激起了聽書人想要繼續(xù)聽 下去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內驅力受阻”的原理,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在講《食物從何處來》一文中,運用了這種方法,收到了很好效果。初二七班陳偉征同學在作文中記敘了 這一情景:“上課了,這節(jié)課要講新課《食物從何處來》。可首先,郭老師卻不讓我們翻書,而提出了一個似 乎與語文課文無關的問題:什么是食物。并設下了重重懸念,什么是水呀,藥片呀?等等。并問大家,這是不 是食物呢?一下子,課堂氣氛活躍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們提出了好幾種不同觀點,紛紛爭論著。 各抒己見,互不相讓。郭老師這時卻擺出一副坐山觀虎斗的架式,直到我們爭得面紅耳赤,難解難分的時候, 他這才慢條斯理地說:‘請大家打開書,看一看第六課,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把食物的定義找到?!覀兗泵?翻開書。哦,原來這課書就叫《食物從何處來》,里面對食物的定義及來源說得清清楚楚,為了盡快知道爭論 結果,我們便一起低下頭去,認認真真地讀起這篇‘枯燥無味’的說明文來。”
采用“內驅力故意受阻”原理,在課文教學中當學生有了強烈的閱讀欲望時,故意“饞著他”而不讓他讀 ,只有當這種愿望積聚到一定時間才讓它實現,這時這種強烈的閱讀欲望就變成了一種迫切學習的行動。
我在情境作文中,也運用了這種原理進行過一次試驗,效果是十分好的。在進行說明文寫作訓練時,我進 行了一次學生注意力的測試。在大家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測試了男生的注意力,結果記憶率很低。此時這部分 男生十分生氣,認為自己沒有注意,產生了要重測的欲望。而老師卻不測男生了。反而在女生有準備時測試她 們。男生的內驅力受到阻礙,產生了極大的不平感。這種不公平的結果,老師又故意大加渲染,說:“女生聰 明男生笨?!奔て鹆巳w男生的“義憤”,這時我再來引導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這堂作文課的“有意注意 ”在課堂聽講中的作用,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此次難度大的作文,全班均達到本次作文的要求。
通過運用期待的理論對初中語文學習中的后進生進行實驗研究,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僅以八班為例,語文 中考分最低為79分。就是這個學生(張超),其他科的成績僅為2—30分,我一問他語文成績,他還認為沒有發(fā) 揮出正常水平呢。
經過實驗研究,我深深體會到,對于學習后進生,教師決不能抱以成見,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而應以滿 腔熱忱給予真摯的期待,這樣才能激起后進生感情的“回流”,形成對自己學習進步的期待,這正是調動學生 非智力因素的結果。
課堂教學效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這表明,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之比值越大,教學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學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學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的比值。語文教學效率包括知識的數量、能力的訓練、思想教育的效果等。決定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師因素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因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一、人格與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碑斀裆鐣刑幵谧匀痪辰纭⒐辰绲娜俗疃?,進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進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覺得合格的教師至少應該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試想一下,一個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權勢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在出身低微的家長面前頤指氣使,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么?教師沒有事業(yè)心,不注意尊重學生,即使他的業(yè)務水平再高,學生也會對他產生一種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率從何談起?正如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毕喾矗绻粋€教師在邪惡面前不怯懦、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上進者;永遠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永遠保有一雙公正、誠實的眼睛;永遠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帶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那么學生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親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學生就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之說,用人格力量征服學生,我們稱之為“人格效應”。有了“人格效應”,教學效率肯定會提高。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因為教師的服飾也是他的生活觀、審美能力人格化的體現。不修邊幅,拖沓粗俗,或擺闊顯富,珠光寶氣,都不能讓學生賞心悅目,自然影響教學效率。
那么,一個語文教師的高尚人格從哪里來的?它來自教師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來自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來自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來自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假惡丑的切齒痛恨,來自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寬闊博大的胸懷,來自對教材透徹而正確的認識,來自和學生共同奮斗的內在需要。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注意教師的人格作用。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由此可見,加強修養(yǎng),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一著。
二、思想與效率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養(yǎng)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引自黃品泉《試論錢夢龍的“人格總體論”及語文教學觀》一文。見1990年第6期《語文教學論壇》)同時,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工具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些性質與特征,便“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還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保ǔ鎏幫希┻@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而且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學習哲學,關心時事,思想敏銳,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深邃的哲理。當一名教師擺脫了“匠人”的呆氣,愿意向學生說心里話,愿意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fā)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強,容易吸引學生,為什么學生還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有些小說,為什么學生課下初讀時興味盎然,而在課堂上經老師講解后反而興味索然呢?除了與教師陳舊的教學模式有關外,還有一點,就是某些教師的思想觀點過于保守,照搬教學參考書,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如學習《故鄉(xiāng)》,在分析了閏土的種種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參云),將一個活生生的閏土貼上歷史標簽。其實,在文中,作者又何嘗沒有對“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見,教師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書,怎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提高教學效率呢?
再者,我們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受到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我們若思想僵化,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技藝與效率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一個業(yè)務水平很高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的,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這種崇拜可以變成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必然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應是字正腔圓,優(yōu)美動聽。
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本“活字典”。
語文教師要有過硬的背功。語文教師的厚積,應包括背誦大量的文章。背誦課文令學生頭疼,如果老師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離口,學生除了佩服老師的文學功底外,主動背誦,欲與老師比高低,展示自己才華的心情就難以按捺了。教師若有學者的風范,學生就會如飛蝶戀花般地崇拜老師,崇拜知識。
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筆順要正確,你要求學生有一個眉清目秀
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書龍飛鳳舞,雜亂無章,你哪里還有說服力呢?語文教師還必須加強文學藝術修養(yǎng)。文學藝術修養(yǎng)體現在教學中,實際上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拔馁F獨創(chuàng)”,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感受藝術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這篇課文,若逐段講析,肢解課文,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就需要教者從藝術的角度去發(fā)掘。若注重朗讀、設置情境,讓學生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種“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從而深刻地理解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效果要好得多。
語文教師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寫好文,這也是提高教學技藝的重要一環(huán)。寫文章不是為自己增添一層油彩,而是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生活和人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不僅要寫教學論文,積極探索教育規(guī)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寫一點隨筆、雜感,或者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因為,教師只有寫好文章,才能去準確地指導學生作文。教師若不寫作,不體會寫作之甘苦,指導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說教。
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課的綜合性最強,內容覆蓋面廣,所以語文教師應成為一個“雜”家。從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到科技最新成就,從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裝,都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只有更多的引入時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課文中蘊含的藝術生命力。
語文試用修訂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币谎哉f之,即聽說讀寫能力,即培養(yǎng)有語文素養(yǎng)的人。這就需要一個培養(yǎng)過程,即學習過程。有人曾說,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的:小學教學重在“扶”,中學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學重在“全放”。由此可見,這個過程明顯體現出逐步加深,互相聯(lián)系的關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銜接”。何謂“銜接”?它指事物間相連接。試用修訂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初中語文教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甚至更為詳細地提到“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這說明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與銜接。
同時,系統(tǒng)論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在研究和處理事物時,把對象放在系統(tǒng)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終著重從要素與要素之間,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從系統(tǒng)的結構以及動態(tài)的角度,綜合考察和處理對象,以求得到整體功能的最優(yōu)化。這些無不告訴我們的確應該重視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銜接”。
根據系統(tǒng)論理論,如何研究“銜接”, 如何做到“最優(yōu)化”,下面我就談談對“銜接”在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 研究大綱是做好銜接工作的保證。
語文不如數理化之清晰,因而語文教學往往陷入了一種不可知論的狀態(tài),有人還美其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這是不可許的。作為一線教師如今須做到以下三點:1、研究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3、研究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確定,它使教師有了準繩,有了依據。 例如,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也說明它們存在著繼往開來的銜接關系:92年大綱對語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顯,著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綱則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提并論。那如何做好這理念的認可與改變就尤其重要了。其實,語文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語文的運用,離不開人的思想感情、閱歷和素養(yǎng)的參預。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認為低年級應著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級再側重人文性也不遲,那問題就是要如何做好這階段過程的銜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學識字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字,更加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書寫,并引導學生去認識書法家練字的經過;還有背誦默寫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開。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某一方面給予大膽的出其不意的肯定,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是從小學到中學“銜接”的典型,同時也是語文教壇一個佳話。發(fā)現兩個大綱之異同,我們就能了解新大綱的意圖所在了。其實,這就是新舊大綱間的銜接。只有真正做到對大綱之異同而心中有數,那在實際銜接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大啟示的。這樣才能找到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再如,新大綱分明一體化設計,整體考慮,互相銜接,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由此可見,各方面的銜接問題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越來越受人們重視了。就背誦篇目而言,大綱規(guī)定小學不少于150篇,以絕句為主;初中背誦不少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些無不說明從小學到初中,乃至高中的連貫性和層次性已尤為突出了。作為教師認識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對此,我采用每天一詩,先誦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詩詞懂與否,我認為隨著孩子長大或年齡的增長會懂的?;蛟谄鹗寄甓尾惶?在初二、三年再繼續(xù)訓練也不遲。這既能體現訓練的層次性與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認識與發(fā)展規(guī)律。
二、 研究教材之間的銜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學教材,處理好銜接,明確教法學法。
現在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種種跡象表明了,小學生升初中后,往往覺得小學學過,初中還在學,甚至于高中還學,教材內容的重復性,因而使學生產生厭學畏懼心理,這些表明了小學與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銜接上出現了不應有的“軟”的問題。這就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這往往也造成一種怪異現象的出現:大學厭高中,高中厭初中,初中厭小學;小學厭初中,初中厭高中,高中厭大學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其實,問題就在于“銜接”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正如飛馳的火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等就象一節(jié)節(jié)車廂,如何使之能與火車頭一塊向前奔,這每一節(jié)車廂的交接處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后果就難以設想了。這次新大綱很明顯就給予了一定的考慮:小學低年級課文貼進兒童生活,充分考慮與兒童經驗與想象的關系,課文類型以童話、寓言、詩歌、故事為主;中年級課文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并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課文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各占50%;高中加強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選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學作約占課文總數的60%,使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研讀中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這就使三個層次的教學側重有所分清,再也不會出現那種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學,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學學,小學的有可能在初中學,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學的不大正常的現象。簡而談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教學生畫知識樹又何嘗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畫知識樹的同時,實際理清了各知識之間聯(lián)系。這正如新大綱所說的“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意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睉撜f在這一點上,新大綱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況下,作為語文教師應將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圖,把語文教學帶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階段教材之間銜接問題的再認識。
92年的教學大綱曾給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命力,全國各線教師高興勁甭說了。在注重主體作用方面,這套教材給予了極大的體現。試用修訂本教材又進一步給予了重現,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訂對三個階段的認識有所變化。三個階段體現著互相銜接,逐步遞進的學習程序。第一階段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二階段,進而分解為三種表達方,使對實用文體學習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階段,從文章的學習過渡到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由簡及繁,由淺及深,符合
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樣,三個階段的過渡銜接很顯然地突出來了。這可關系到學生學習遞進和加深,因此,教師應從宏觀角度入手,及時思考各個階段的側重點,并將之施于教學備課中,充分考慮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正所謂:有所側重才能有所收獲。
(三)、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語文教改課題“課內外銜接”的實驗中,劉國正先生將此概括為“內引,外聯(lián),對比”,充分肯定了課內外銜接的好處和作用,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雙冀”。究其實質,語文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無不與生活聯(lián)系。新大綱特別注重這點“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班渠道,增強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眲壬终f“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透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蓖瑫r,大綱也提出“小學鼓勵學生自由閱讀,有問題提出來,能與別人商量;初中要求閱讀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高中要求學生能對課文闡發(fā)、評價和質疑。”這是需要建立在對生活有著直接感受與間接感受的基礎上的。為此,我大膽在課內外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根據速讀的要求,即一分鐘要500字左右,我適當選擇了課外材料為內容,開展了聽力訓練。由緩而急,由簡而繁,逐漸地使學生認識到聽力訓練單靠課本材料是不夠的。如今經過一階段的訓練,部分同學的聽力能力很明顯地進步了。
2、根據課本中安排的活動課材料,進行了多次語文實踐活動。如家鄉(xiāng)崇武是個新興旅游單位,為此我請學生到游覽區(qū)作調查,寫題為《我愛美麗的家鄉(xiāng)------崇武》、《歡迎你到崇武來做客》的文章;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過去,我讓學生就姓氏的來源作為調查,寫題為《我從哪里來------“尋根問祖”姓氏來源調查活動》的報告;對中小學生錯別字尤其嚴重的情況,我就開展了《請講普通話 請用規(guī)范字》的活動;對中小生看電視非常嚴重的事實,我就開展了《關于中小學生看電視利與弊》的書面爭論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對生活的再認識,體現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學的不是死知識。
3、就課內而言,我主要圍繞課文開展有關銜接工作,如學習了《數字雜說》,我就讓學生寫《也談數字的妙趣》,(可填對聯(lián)、謎語、詩詞等等);學習了《皇帝的新裝》,我就讓學生編話劇(曾在校五四晚會上演,效果還好);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我就讓學生寫《淺談閩南農諺》等等。應該說這“讀”,就是讓學生投入到別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對學生來說這其實是間接感受,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否則的話,只能又回到那種令人生厭的學習中。而“寫”是一種直接感受的表白,這就需要學生很真實地再現了。如何銜接,實際是離不開生活的。這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的“……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技巧就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而與生活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由此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學生是做好銜接,提高質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學告訴我們;研究好各階段學生的特點,各年段學生,各類學生的特點,這包括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年齡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現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這就給如何做好銜接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做好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考慮這些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教育是沒有小事,因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給學生產生這樣那樣或好的或壞的影響。
2、作為語文教師,了解學生各個階段學習語文水平,幫助他們做好思想、感情、知識等的銜接。特別是中下生應側重于基礎的再現與反復,優(yōu)生可著重從拓展、加深方面考慮。
3、無論在哪個階段,教師都應及時計劃,及時總結,及時反饋,多與學生探討,找出銜接的問題所在給予解決。
綜上所述,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須考慮層次性和連貫性,促使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聯(lián)系,是學生整體優(yōu)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關健所在。如何考慮“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讓學生真正從憑借的例子中找到銜接的關系,從而找到讀活語文的辦法,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之,無論是怎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經過積累、感悟、熏陶,注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與逐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才會得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才會螺旋式地上升的。
語文試用修訂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币谎哉f之,即聽說讀寫能力,即培養(yǎng)有語文素養(yǎng)的人。這就需要一個培養(yǎng)過程,即學習過程。有人曾說,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的:小學教學重在“扶”,中學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學重在“全放”。由此可見,這個過程明顯體現出逐步加深,互相聯(lián)系的關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銜接”。何謂“銜接”?它指事物間相連接。試用修訂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初中語文教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甚至更為詳細地提到“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這說明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與銜接。
同時,系統(tǒng)論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在研究和處理事物時,把對象放在系統(tǒng)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終著重從要素與要素之間,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從系統(tǒng)的結構以及動態(tài)的角度,綜合考察和處理對象,以求得到整體功能的最優(yōu)化。這些無不告訴我們的確應該重視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銜接”。
根據系統(tǒng)論理論,如何研究“銜接”, 如何做到“最優(yōu)化”,下面我就談談對“銜接”在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 研究大綱是做好銜接工作的保證。
語文不如數理化之清晰,因而語文教學往往陷入了一種不可知論的狀態(tài),有人還美其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這是不可許的。作為一線教師如今須做到以下三點:1、研究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3、研究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確定,它使教師有了準繩,有了依據。 例如,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也說明它們存在著繼往開來的銜接關系:92年大綱對語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顯,著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綱則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提并論。那如何做好這理念的認可與改變就尤其重要了。其實,語文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語文的運用,離不開人的思想感情、閱歷和素養(yǎng)的參預。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認為低年級應著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級再側重人文性也不遲,那問題就是要如何做好這階段過程的銜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學識字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字,更加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書寫,并引導學生去認識書法家練字的經過;還有背誦默寫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開。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某一方面給予大膽的出其不意的肯定,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是從小學到中學“銜接”的典型,同時也是語文教壇一個佳話。發(fā)現兩個大綱之異同,我們就能了解新大綱的意圖所在了。其實,這就是新舊大綱間的銜接。只有真正做到對大綱之異同而心中有數,那在實際銜接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大啟示的。這樣才能找到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再如,新大綱分明一體化設計,整體考慮,互相銜接,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由此可見,各方面的銜接問題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越來越受人們重視了。就背誦篇目而言,大綱規(guī)定小學不少于150篇,以絕句為主;初中背誦不少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些無不說明從小學到初中,乃至高中的連貫性和層次性已尤為突出了。作為教師認識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對此,我采用每天一詩,先誦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詩詞懂與否,我認為隨著孩子長大或年齡的增長會懂的?;蛟谄鹗寄甓尾惶?,在初二、三年再繼續(xù)訓練也不遲。這既能體現訓練的層次性與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認識與發(fā)展規(guī)律。
二、 研究教材之間的銜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學教材,處理好銜接,明確教法學法。
現在屬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種種跡象表明了,小學生升初中后,往往覺得小學學過,初中還在學,甚至于高中還學,教材內容的重復性,因而使學生產生厭學畏懼心理,這些表明了小學與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銜接上出現了不應有的“軟”的問題。這就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這往往也造成一種怪異現象的出現:大學厭高中,高中厭初中,初中厭小學;小學厭初中,初中厭高中,高中厭大學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其實,問題就在于“銜接”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正如飛馳的火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等就象一節(jié)節(jié)車廂,如何使之能與火車頭一塊向前奔,這每一節(jié)車廂的交接處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后果就難以設想了。這次新大綱很明顯就給予了一定的考慮:小學低年級課文貼進兒童生活,充分考慮與兒童經驗與想象的關系,課文類型以童話、寓言、詩歌、故事為主;中年級課文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并有一定數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課文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各占50%;高中加強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選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學作約占課文總數的60%,使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研讀中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這就使三個層次的教學側重有所分清,再也不會出現那種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學,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學學,小學的有可能在初中學,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學的不大正常的現象。簡而談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教學生畫知識樹又何嘗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畫知識樹的同時,實際理清了各知識之間聯(lián)系。這正如新大綱所說的“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意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睉撜f在這一點上,新大綱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況下,作為語文教師應將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圖,把語文教學帶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階段教材之間銜接問題的再認識。
92年的教學大綱曾給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命力,全國各線教師高興勁甭說了。在注重主體作用方面,這套教材給予了極大的體現。試用修訂本教材又進一步給予了重現,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訂對三個階段的認識有所變化。三個階段體現著互相銜接,逐步遞進的學習程序。第一階段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二階段,進而分解為三種表達方,使對實用文體學習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階段,從文章的學習過渡到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由簡及繁,由淺及深,符合 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這樣,三個階段的過渡銜接很顯然地突出來了。這可關系到學生學習遞進和加深,因此,教師應從宏觀角度入手,及時思考各個階段的側重點,并將之施于教學備課中,充分考慮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正所謂:有所側重才能有所收獲。
(三)、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語文教改課題“課內外銜接”的實驗中,劉國正先生將此概括為“內引,外聯(lián),對比”,充分肯定了課內外銜接的好處和作用,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雙冀”。究其實質,語文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無不與生活聯(lián)系。新大綱特別注重這點“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班渠道,增強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眲壬终f“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透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蓖瑫r,大綱也提出“小學鼓勵學生自由閱讀,有問題提出來,能與別人商量;初中要求閱讀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高中要求學生能對課文闡發(fā)、評價和質疑?!边@是需要建立在對生活有著直接感受與間接感受的基礎上的。為此,我大膽在課內外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根據速讀的要求,即一分鐘要500字左右,我適當選擇了課外材料為內容,開展了聽力訓練。由緩而急,由簡而繁,逐漸地使學生認識到聽力訓練單靠課本材料是不夠的。如今經過一階段的訓練,部分同學的聽力能力很明顯地進步了。
2、根據課本中安排的活動課材料,進行了多次語文實踐活動。如家鄉(xiāng)崇武是個新興旅游單位,為此我請學生到游覽區(qū)作調查,寫題為《我愛美麗的家鄉(xiāng)------崇武》、《歡迎你到崇武來做客》的文章;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過去,我讓學生就姓氏的來源作為調查,寫題為《我從哪里來------“尋根問祖”姓氏來源調查活動》的報告;對中小學生錯別字尤其嚴重的情況,我就開展了《請講普通話 請用規(guī)范字》的活動;對中小生看電視非常嚴重的事實,我就開展了《關于中小學生看電視利與弊》的書面爭論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對生活的再認識,體現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學的不是死知識。
3、就課內而言,我主要圍繞課文開展有關銜接工作,如學習了《數字雜說》,我就讓學生寫《也談數字的妙趣》,(可填對聯(lián)、謎語、詩詞等等);學習了《皇帝的新裝》,我就讓學生編話?。ㄔ谛N逅耐頃涎荩Ч€好);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我就讓學生寫《淺談閩南農諺》等等。應該說這“讀”,就是讓學生投入到別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對學生來說這其實是間接感受,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否則的話,只能又回到那種令人生厭的學習中。而“寫”是一種直接感受的表白,這就需要學生很真實地再現了。如何銜接,實際是離不開生活的。這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的“……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技巧就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而與生活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由此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學生是做好銜接,提高質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學告訴我們;研究好各階段學生的特點,各年段學生,各類學生的特點,這包括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年齡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F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這就給如何做好銜接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視這一點,才能做好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考慮這些環(huán)節(jié)的銜接。教育是沒有小事,因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給學生產生這樣那樣或好的或壞的影響。
2、作為語文教師,了解學生各個階段學習語文水平,幫助他們做好思想、感情、知識等的銜接。特別是中下生應側重于基礎的再現與反復,優(yōu)生可著重從拓展、加深方面考慮。
3、無論在哪個階段,教師都應及時計劃,及時總結,及時反饋,多與學生探討,找出銜接的問題所在給予解決。
綜上所述,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須考慮層次性和連貫性,促使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聯(lián)系,是學生整體優(yōu)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關健所在。如何考慮“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讓學生真正從憑借的例子中找到銜接的關系,從而找到讀活語文的辦法,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之,無論是怎樣的教學方法,都應“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經過積累、感悟、熏陶,注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與逐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才會得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才會螺旋式地上升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體、主體性等概念,在中國的人文科學領域,特別是哲學領域,逐漸流行起來。教育理論界也隨后提出了主體教育思想。主體教育思想是一種圍繞如何看待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發(fā)展目標而闡發(fā)的教育理論。主體教育把發(fā)揮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從外部功能看,主體性是指主體在與客體打交道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它集中體現為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內部心理結構看,主體性主要包括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本文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主體人格。何為主體人格呢?一般來說,主體人格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穩(wěn)定態(tài)度,比如自信還是自卑,自強自勉還是自我放縱。主體人格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表現,是人的個性的充分彰顯。主體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
馬克思認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是一種“新型的完整的人”;人的一切潛能的最充分發(fā)展;人在身體和精神,腦力和體力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成為全面占有自己本質的主人——自由人”;個人全面發(fā)展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就是全面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才能,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高目標是“從全面才能的自由發(fā)展中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表現” 。據此,主體人格應是完滿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的內在統(tǒng)一,它應該具有創(chuàng)造性、自我實現、超越自我、充分發(fā)揮潛能等優(yōu)秀品質,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質要求。初中語文是各門學科中的一門主課,又是基礎學科。初中語文內容最豐富,而且學科本身具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并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審美教育、思維訓練以及能力培養(yǎng)。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呢?
一、 在閱讀教學中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學生主體人格的培養(yǎng)與形成在初始階段受外界影響較大,但當他們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判斷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別是自我意識覺醒后,就會自覺地選擇、內化外來的人格信息,以社會普遍認同的人格標準作為參照系,審查自我人格的局限,發(fā)揮自我人格上的優(yōu)點,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點,進而在實踐中運用主體人格的標準來指導、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激勵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發(fā)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去感受作品,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自己的真切體驗,不僅要教會學生讀書作文,而且要教會學生從所讀所寫中了解自己、對照自己、分析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此外,充分利用課文的信息,幫助學生選擇認同的對象,如可組織學生從課文中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民族英雄、革命領袖、杰出人士的成功中,探討其人格因素對事業(yè)成就所起的作用,使學生從這些具體對象身上獲得啟迪,幫助他們克服成長道路上的困難,從而形成完善的主體人格。
二、在寫作教學中塑造學生主體人格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焙梦恼麓蟮质窃凇拔锊黄絼t鳴”和有感而發(fā)下寫就的。對于一個練習寫作的學生,我們常常忽略真實情感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這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現行作文教學中最根本的失誤。也只有反正這種錯誤的作文教學觀念和行為,充分認識到豐富心靈的澤潤培育、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情感的真實展現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并貫穿于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才能使作文的獲得生命。因此,情感的極大豐盈,心靈的培育和充分澤潤,人生世相的真切體驗和深刻感悟,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靈的誠摯呼喚,才會使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學生也就不會為作文而犯愁。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積極主動地運用作文的形式來表達出自己感情。這時候,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心靈、真實的自己,也是他們真實的需要。
人格的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人格的培養(yǎng),無疑也應該成為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說在作文中,學生真實袒露情感,深刻體察人生世相,充分展示個性寫作和自由作文,必將閃耀出作文生命的光輝。作為教師,應珍視這種在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可貴的真實感情、真實心靈。因為這種真實心靈一旦展現在我們面前,那是對我們老師極大的信賴。作為語文老師應該關注學生心理的成長、情感的豐潤、意志的堅定、人格的完善。作文教學應更加關注人自身的發(fā)展和完善——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漸次完美,以達到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境界。
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主體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例如,我在教學初二時,課本上有一篇作文題目,要求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我飽含深情地講述一位老師和她女兒之間的故事:該老師回憶女兒小時侯的趣事;講述女兒長成之時,二人之間的“熱吵冷戰(zhàn)”;說現在對女兒的牽掛,女兒去北方上大學了。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最后,他拿出女兒上大學之后給他的一封信,信中是一個長大的女兒對父親的理解和思念之情。同學們沉浸在他們父女之間的深情當中,不少同學還悄悄地拭淚。這位老師鼓勵學生在信中與自己的親人交流,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該老師不僅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路,更深入觸及到學生心靈深處。
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wěn)定的性格特征。主體人格的培養(yǎng),決不能搞“閉門修養(yǎng)”,不能搞封閉教育,我們要從社會存在、社會條件、社會需要出發(fā),大膽將社會情況立體地展示給學生,加以必要的分析指導,讓學生在善惡美丑的社會現實中接受正反兩方面的教育和鍛煉,在各種社會生活、社會變革、社會交往中經風雨、見世面,培養(yǎng)主體人格,做生活的強者。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做生活的強者,必須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創(chuàng)造應是我們面向21世紀 教育改革最為基本的內容和目標。
人的素質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過學習、實踐等活動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人的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身心要素的整體系統(tǒng)。促進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代語文教學就是要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服務,進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服務。這既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時代賦予初中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初中語文教學應積極地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主體人格的光榮任務。作為21世紀的語文老師,就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在實施素質教育塑造主體人格中尋求出更好更有效的途徑。
一、善于創(chuàng)設一些想象空間,讓學生盡情暢想
如教學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創(chuàng)設了一些想象空間:“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是海!”(這是現實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同學們仔細想想,這個海還是自然的海嗎?學生紛紛討論、總結:是抽象的海———是詩人以及我們的信念、目標、未來等)。又如教學《羚羊木雕》,我試著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想象空間:友情重要還是親情重要?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總結,在此,我將幾個組的學生代表分為兩個大組請到前面來辯論,一個組代表萬芳,一個組代表父母,下面的同學支持哪方可舉手幫扶辯論。一方說,父母既然把羚羊木雕給了我,那么這個東西就是我的,萬芳對我那么好,送她值得。一方說,父母給你并沒允許你送給別人,羚羊木雕那么貴重,你為什么不可以送其他東西?你把父母之情放到了什么位置了?這樣的辯論訓練,學生需要通過想象情節(jié),添枝加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豐富課文內容,然后用自己構想的語句加以表達,參與辯論。這樣訓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學生聽老師說“評書”聽久了,看黑板上“開拖拉機”看久了,必然乏味。原來,我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這篇文章時,自認為準備充分,講得也頭頭是道,可學生收效甚微。近幾年,我改用多媒體教學這一課:演示了登月的幾個過程:準備發(fā)射———火箭發(fā)射———飛向太空———箭體分離———成功登月———人類足跡———離開月球———返回登月艙———進入黑暗區(qū)———打開降落傘。重點演示了登月過程———登月準備、飛向月球、登上月球、勝利返航。學生看得聽得津津有味,可知想得也是入味入神。課堂討論氣氛活躍,學生們的興致很高,教學效果相當不錯。因此,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使教學內容變得更直觀、充實、生動、形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三、加強語言表達訓練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對學生逐步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初中語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初中是一個人思維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進行字、詞、句、段的說寫訓練時,學生適宜專門用一個筆記本,記錄好詞佳句以及自認為優(yōu)美的段落。對重點課文的生字詞,可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選取五到十個詞語進行連詞成句、成段的訓練,在班上評選優(yōu)秀的,進行宣讀、展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這樣長久訓練,學生寫出的好語段就會層出不窮。教師還宜定時對學生進行小的、馳騁空間較大的作文訓練,逐步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這些活動將會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奠定很好的基礎。
四、豐富學生的閱歷
豐富學生的閱歷,包括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和體驗生活的能力。學生要多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中國的“四大名著”,《聊齋志異》;外國的《安徒生童話》、《魯濱孫漂流記》《海底兩萬里》等。它們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礎。在教學中,可通過特定的主題班會、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走進自然,讓他們接觸花草蟲魚、名山勝水。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秀麗景色會豐富他們思維中的表象,進而開啟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走向社會,去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去體味人間的冷暖。生活的情節(jié)也會豐富他們思維中的表象,進而開啟他們的想象力。這樣,他們在書本和現實生活中捕捉的形象多了,積累的表象多了,就會通過粘合、夸張、聯(lián)想等方式,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想象意境,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總之,學生腦海里潛在的想象力是豐富的。魯迅曾贊嘆道:“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象地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天空,他想鉆入蟻穴?!弊鳛槌踔姓Z文教師,我們應靈活施教,有方法、有策略地培養(yǎng)好、發(fā)展好學生的想象力,盡量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去展開想象,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讓想象在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提高語文整體教學質量方面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是面向21世紀世界教育提出的一個響亮口號。我國的面向21世紀振興教育的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是從幼兒教育到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務?!冻踔姓Z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初中語文教學采用何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教學中,我嘗試著把"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本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但在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含義,而把"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于是就希望學生順從、聽話;于是就有了老師"專場演講式"的"滿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學生正襟危坐的"聆聽"。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舉手發(fā)問的學生鳳毛麟角。 學生們似乎也早以習慣?quot;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訓導,不想自己探究;喜歡聽講,不喜歡思考;愛照著練,不愛用心去創(chuàng)造。華東師大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yōu)?訓獸式'的活動。"一個智商再高的兒童,當他的求知探索的沖動一旦泯滅于最富相象聯(lián)想的年齡段,這個人一生的發(fā)展也就有限了;而一個國家,當它的國民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學生時代,那么,這個國家的發(fā)展就必然充滿危機??梢?,還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已是時代的必然。而研究性學習的應運而生為 我們醫(yī)治教學上的"滿堂灌"、"一言堂"這一痼疾提供了良藥。狹義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本文所談初中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是從廣義而言的,它的著眼點在于讓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學會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養(yǎng)成平等態(tài)度,具備獨立精神以及相應的實踐習慣。研究不是追求某種"達成度",價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種學習方式,是養(yǎng)成觀念,是提高和發(fā)展自己,是為終身學習奠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以往"授--受"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使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要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地探索、發(fā)現和體驗",教師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中要著力組織激勵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刺激學生的發(fā)現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論會不會答,都應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表揚他們勤于思考的可貴精神,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fā)現問題的地方大膽質疑的勇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之所以要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是由中國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中國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決定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多義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給讀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既然如此,學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師、不同于教參的理解,又為何不可呢?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而并不是一定要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真正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發(fā)現和體驗中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 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們 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fā)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較之其他語文實踐活動更需要主體發(fā)揮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tài),從而產生研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文作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時,一開篇就讓學生思考:題目中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他們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興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
再如:講授《孔乙己》時,一開始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一下子難以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興趣盎然地深究其名?quot;來源",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利導地讓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激疑激趣的疑問,會誘發(fā)學生研究的欲望,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當然,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fā)學生研究的欲望,使課堂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教授《變色龍》一文時,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 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老師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師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 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地過程中,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很容易地就解決了。
三、 以課堂討論、辯論為形式,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深入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fā)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教學實踐表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研究性學習"向縱深發(fā)展,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真正作到"精講",學生已理解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的不講或少講;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開花,也不能不動腦筋地把教參上的東西和盤端給學生。而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的探索,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幫助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枯。引導學生不僅從常規(guī)常式上去生疑,也從特殊變式上去生疑,教會學生思。并通過與人交流激活思維,解開思維的"死結"迸發(fā)創(chuàng)造的火花,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要改變備課、授課的方式,把"教學目的"改成"學習目的",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詳盡寫出每課所需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目標。從授課上,應留給學生教學活動的空間、時間。如果可能的話,每篇課文都要提供給學生討論的話題,讓學生思考和探索,拓寬他們的思路,進行多角度的思維。話題可以是學生質疑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課文中有爭議的問題,也可以是對課文的評述性問題等等。這時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討論、辯論獲得預期的效果提供幫助和指導,引導學生把"研究性學習"引向深入。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了一場"愚公移山還是搬家好"的辯論賽,同學們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的學生認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開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飯發(fā)展經濟;甚至有學生認為愚公"投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壞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等等。在教授《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我就曾組織過一場"魯莊公真的'鄙'嗎?"的討論會,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辨證分析魯莊公的形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說:魯莊公作為國君,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僅能夠接見曹劌,,而且還能誠懇地與之探討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這說明他是開明的,這在當時封建專制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還有的同學說:在"長勺之戰(zhàn)"中,魯莊公作為國君虛心聽從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這說明魯莊公具有明君的胸懷……最后,同學們一致公認:魯莊公并非傳統(tǒng)說法的平庸國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過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罷了。
在學習《孔乙己》《范進中舉》這個比較單元時,我也采用了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鼓勵不同意見的同學持之以據地分析,然后也從課本出發(fā),點撥學生,讓他們在相互交流與碰撞中,深入領會文章,從而達到了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四、以小論文、小作文為依托,形成"研究性學習"的結果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種見解,一種認識,甚至可以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這一學習過程不在于學生觀點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特,而在于研究性學習過程所體驗到的學習樂趣,在于對課文深入理解領會后的傾吐表達,而這也正是大綱所要求的。因此,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小論文的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做到行文規(guī)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在文后注釋;另外要符合邏輯,觀點鮮明,論據充分不空發(fā)議論。以此養(yǎng)成研究的習慣,培養(yǎng)研究的能力。
如在學完《孔乙己》之后,同學們就寫出了《我說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個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個可憐又可憎的人》、《走進孔乙己》等文章,學生們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見,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從而帶動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育家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lián)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實踐證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這種不僅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而且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是有極大興趣的,在活動中同學們煥發(fā)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教材質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主體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
論文摘要: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chuàng)新將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廣大教師要適應時展的要求,在教學實踐改革中適時正確引導,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了探討,首先從教師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再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然后要突破課堂教學空間,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天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通過采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無縫式”互動教學,從而實現對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眾所周知,歷史上凡是作出輝煌成就與突出貢獻的人,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創(chuàng)新能力是立足于21 世紀的通行證,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那么作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的語文課程[1-2],更要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課要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了使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我認為語文教學應進行下述的教學改革探索,這樣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教師首先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束縛,有些語文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照本宣科,不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有個性的學生不能積極看待,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由此可見,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加強教育教學能力的修養(yǎng),使自己首先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能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的教學中,要突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注重學生參與意識、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提供條件、創(chuàng)設氛圍。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把自己視作課堂上的“導演”,由原先的演繹知識的“演員”轉變?yōu)橹笇W生掌握知識的“導演”,要對知識的重、難點和來龍去脈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異性,恰到好處地兼顧好、中、差各類學生的接受能力,讓課堂的每個“演員”開動腦筋,主動表演。并且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感悟,去思考,去鉆研,去實踐,探索知識的奧秘。對于學生的見解和看法,不要馬上給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傷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影響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情緒,也不要在學生答案不著邊際時出面,而要適當地鼓勵、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品嘗找出正確答案的愉悅,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課堂教學空間,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天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的培養(yǎng)貫穿于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中,語文教學應變傳統(tǒng)的概念化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為實踐性教學。如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將其改編,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個個都積極地研究教材、把握劇本,都真正成了劇中人,想過把“演員”癮,這樣也就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突破了課堂教學空間,為學生開創(chuàng)了語文實踐天地。同時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無縫式”[3]互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學及教育機構引進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以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課堂授課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術、新手段,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無縫式”互動,則一方面解決了互動與教學進度的平衡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不完全”互動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F階段的互動式教學工具主要有“電子白板”和“搶答系統(tǒng)”兩類產品?!半娮影装濉比麨椤岸喙δ芙换ル娮影装濉保皇軙r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把許多宏觀、微觀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帶給他們非常直觀的視覺感受,使得學生的體驗更直接,感受真實,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傳統(tǒng)授課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另外,搶答系統(tǒng)是基于無線通訊技術的互動教學產品,通過現有的多媒體教室進行互動問答,隨堂測驗等活動,能夠將課堂上每個成員的情況及時反映到這個系統(tǒng)中來,學生可以通過自已手中的遙控器來查看自已的答題情況等?;咏虒W系統(tǒng)的廣泛應用,將解決課堂教學的一系列難題,將為教學提升授課實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積極的作用。
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課堂教學應是實施素質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初中語文教學要立足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想方設法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利用多種手段,多種技巧,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訓練,激發(fā)出學生智慧的火花,進而造就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論文摘要: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也使語文作業(yè)方式發(fā)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革。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要適當、高效,不要喧賓奪主,更不可因為過多地使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在課堂上缺少了文本的閱讀。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 初中語文教學 應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逐步走進了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能正視多媒體帶來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更好地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提高語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是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出發(fā)的,并非所有的語文教學課堂都必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不是在每節(jié)課語文課堂教學中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只有適度,才會將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進入教學情境。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課件以其音、形、視頻等多角度帶給學生感官的刺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更容易進入到教學情境當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制作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以及教學要求的課件,讓學生在教學課件的幫助下獲得最大程度的幫助。如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小石潭記》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無法理解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妙的自然風光、奇特的自然現象,可以將小石潭美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優(yōu)美的教學情境當中,伴隨著學生吃驚的眼神以及活潑、生動的樂曲,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在小石潭邊樂憂相間的心情。
2.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多媒體課件輔助語文教學,因為視頻、音樂以及圖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如在《小石潭記》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小石潭優(yōu)美的景色視頻,結合文本對小石潭的描寫,談一談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小石潭,再用語言描寫出來,并說一說對所見景物的感受,從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以及文本的景物描寫加深學生的朗讀效果,讓學生在朗讀中產生愉悅感,從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3.采用多媒體課件優(yōu)化課堂教學,呈現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獲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加大教學容量,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提高。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語文課堂教學更趨于開放性,語文課堂也變得更有活力。多媒體課件不但將課本上的學習資源有效地呈現給學生,而且與課文相關的一些閱讀文本以及視頻資料也根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更為自主地進行拓展閱讀以及合作交流,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閱讀中延伸,在研讀中發(fā)展。
4.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多媒體課件走進了初中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攻破了學習的難關。如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2課《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作者簡介以及作者與聞一多先生之間的關系,并介紹聞一多先生的生平,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應該讓學生掌握的重難點讓學生進行練習以及思考,使學生在詞句的積累以及重點詞句的品讀中更好地品味聞一多先生的品質以及精神,步步深入,曲徑通幽,較好地把握了文本閱讀的重難點。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使語文作業(yè)方式發(fā)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革
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教師當堂批改作業(yè)的方式發(fā)生了變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在傳統(tǒng)作業(yè)方式的基礎上,更加彰顯了現代信息技術帶給初中語文的變革。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對學生當堂作業(yè)進行批改,讓多媒體課件成為教師當堂批改作業(yè)以及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對初中語文的教學研究提供了幫助。
2.多媒體課件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教學過程,使語文很多作業(yè)都可以當堂完成。多媒體課件將課堂進行了延伸,使學生擴展視野,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因此,很多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在課下完成的語文作業(yè)都可以在課上通過多媒體課件解決,并且當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互溝通、生生之間的互動都讓學生樂于參加課堂練習,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三、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要適當、高效
1.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只能放在輔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盡管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也可以幫助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但是并不是說教師一味地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就能夠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教師只能把多媒體課件放在輔助的地位,而不能因為多媒體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閱讀,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教師要注意不要讓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要讓文學語言的魅力占據課堂。如在《晉祠》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中,教師可以通過逼真的圖像、典雅的配樂展現晉祠的優(yōu)美和悠久的特點,但是教師在學生進入情境之后,要讓學生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品讀思考,而不是讓學生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優(yōu)美的視頻中。
2.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中只能處于從屬的地位。教師還要注意盡管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但是要給學生預留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獨特的想象感受到文本的內涵,還要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以及獨立思考完成語文能力的提升,切不可讓多媒體課件代替學生思考,出現多媒體課件使用過多過濫的情況。教師除了關注多媒體課件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之外,不要忽略了師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讓人機對話削弱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總之,教師要想讓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得到高效應用,首先要學會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制作適合本班學生的多媒體課件,其次教師要擺正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的位置,不要讓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要讓多媒體課件真正發(fā)揮出應有的輔助作用。教師要采用多媒體課件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對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擴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訓練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及語文應用能力。
論文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 道德 規(guī)則
論文摘要:中學語文課堂以實現提升人文素養(yǎng)為目的,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精神,使其成為具有高尚情感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
中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怎樣緊緊圍繞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首先,堅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yǎng)這個根本。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chuàng)造奇跡的可能。“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chuàng)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實,積極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其次,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朱自清的《春》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誰是最可愛的人》更體現了愛的崇高。盡量張揚文體中愛的成份,讓學生明白,愛人與被愛都一樣光榮和幸福。
對學生經常進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稱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實現每天的理想,讓學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虛空;把短期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七年級上冊教材一、二單元的內容就是對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教育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出發(fā)點,有科學精神和意識,用科學道理解釋所有現象,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和動力。現實中的事例證明了這些,“嫦娥一號”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飛行,成功出艙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水平,讀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了解身邊的一切。
再次,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貴之處應是講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與家人、親朋之間要講親情,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能忘,師生之間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利用教材對初中學生進行健康而高尚的愛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這是人類良好秩序的開始。
我國是一個有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最后,教育學生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守規(guī)則的人。社會進步要求人的文明和進步,特別在物質相對豐富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溝通日益密切與快捷,文明既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更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讓學生不斷更新觀念,多談一些這方面的時新短文,體會其內涵。知道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禮貌待人,與人友好相處,這是一個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個人繼承和發(fā)揚禮儀之邦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抓住北京奧運期間的事例。感受講文明、守規(guī)則會受到世人的贊譽和敬仰,我們也感到無比自豪。
社會要進步,更要協(xié)調發(fā)展,就需要用規(guī)則來看守這個世界,就要教育學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應遵守一些其他規(guī)則,如交通規(guī)則、網絡規(guī)則、校紀校規(guī)等等。自己守規(guī)則了,也就有更多方便與自由了,大家都有了這種意識和做法,社會才會進步的更快。
要達到以上教育目的,當前語文教育應急需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敢于打破常規(guī),教書育人并重。只有把學生、教材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體現教育的意義和實質。只要把學生引導到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的道路上,教育的功效就會事半而功倍。
第二,必須改革評價體制。人的全面發(fā)展應當占有很大比重,它是一個指揮棒,左右著教育的成與敗。終端管理有很大的片面性,使很多孩子被埋沒,成為碌碌庸人,新課標三個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是靈魂,是標準。根本改變考試、甄別、淘汰的做法,應該是考試、甄別、培養(yǎng)的模式,讓人人都有成才的機會。
第三,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氛圍。從社會到家庭、學校,從老師到學生及家長,都認識到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人的全面發(fā)展才是教育的歸宿。很少人認為這是個人問題,等大家都這樣做了,我再行動,其實,人人都行動,良好的風氣自然形成,潤物無聲的功效會自然顯現。解決這些問題,從前面幾個方面去培養(yǎng)和努力,我們定會培養(yǎng)出一大批有德有才,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有用的合格人才。
四川省安岳縣城北九義校 李少雄
新課標的推行,是對教師的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首先是教師應有的知識觀的挑戰(zhàn)。如果教師是滿足于現有的狀態(tài),而不隨著時代的步伐,那他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我們的教師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其次,教師的角色的轉化。教師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學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變?yōu)橹鲃訉W習者。而不是以前的被動接受者。教師在這一點上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我認為農村學生的語文教學要和城市里的學生的語文教學要有所區(qū)別,要體現農村的特定環(huán)境。走一條適合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之路。農村的學習環(huán)境決定了農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城市里的高。農村的孩子就業(yè)壓力不大,認為只要吃得苦,學不學也沒有關系。一部分農村家長也是這樣認為。另外一部分,是學生家里經濟壓力大,學生不能安心讀書。在這種特定環(huán)境下,農村初中生學習沒有城里的學生主動好學。語文知識面太窄。再加之農村小學教育遠比城市小學教育落后,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新課標一直宣傳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孔子也說過要“因材施教”,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正視農村教學的薄弱這一現狀呢?針對農村教育教學,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呢?這一條路肯定要和城市教學有所區(qū)別。是不是走一條城市包圍農村的路呢,還是走一條農村自己的路?但這一條我認為還是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實行繼承、摒棄、改革、創(chuàng)新的教學觀。這對我們農村的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如何走自己的路呢?我認為首先還是要認識到語文是一門交際工具的學科。是一種和人們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審美觀教育的重要基地。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仍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是學生理解說話寫作的基石。農村學生和城里學生的差距也是從這里體現出來的。加強誦讀。加強造句練習。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特別是現代文的誦讀,優(yōu)美的語段的背誦。古詩文的背誦。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好的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作文教學還可以降低要求,不要把每一個學生當成作家來培養(yǎng)??梢远嘣黾涌谡Z交際的培養(yǎng)。在這方面教材還應加大篇幅,多設計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多練習。這就是摒棄和改革。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要體現在教材的創(chuàng)新上,教材的內容要讓農村學生所喜聞樂見,更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還要體現在教師的教法的創(chuàng)新上,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以適應學生。其次語文教學的改革要體現在考試制度的變革上。這是對語文教師的一個大的指導性變革。語文試卷也要體現農村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