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09:02:34
序論:在您撰寫本科翻譯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經濟快速增長,對外開放不斷加劇,社會對外語專業(yè)人才需求不斷增大。但是在此種社會背景下,英語專業(yè)已經失去原有的社會尊位。此種社會形勢受到教育專家的深思。在英語專業(y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始終秉承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宗旨,各高校與教育部也對此進行摸索,取得顯著成果。但在此期間也存在著較多迷惑之處。為促進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促使英語專業(yè)人才符合社會需求,需對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進行進行探討。
一、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
翻譯是英語教學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期間,特色化進程較為緩慢。翻譯課程改革更為急切。分析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其體現(xiàn)出這么幾項特點。
首先,課程定位模糊。事實上,對許多院校來說,發(fā)展英語專業(yè)面臨著較多的困難。立足于實際,外語院校、綜合性大學以及師范院校的英語專業(yè)各方面相對較為良好。但理工院校與公共英語教學面臨著較大的發(fā)展弊端。應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根據傳統(tǒng)理工專業(yè)建立,理工性特點表現(xiàn)的非常突出。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此類院校的英語專業(yè)邊緣化顯得非常明顯,而英語翻譯更是如此。并且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yè)在發(fā)展期間,針對翻譯課程存在著邊緣化的現(xiàn)象。即便教學大綱規(guī)定翻譯課程課時,但是大部分的應用型英語專業(yè)只開設一學年的翻譯課。在有限的課時內,院校只能進行普通翻譯課程教學,講授英漢互譯的基本理論和技巧。而具有時代性特點的應用翻譯并沒有開設。
其次,教W內容雷同。在高校擴招與升格期間,英語專業(yè)已經在各類院校中廣泛普及,而地方應用型本科室升格與擴招的主要構成體。在英語課程設置與培養(yǎng)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由此造成人才培養(yǎng)同質化。受到英語教育部要求的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不再局限校際的差別,英語人才培養(yǎng)均采用標準化。由此造成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很難在就業(yè)中體現(xiàn)顯著的特點。教學內容的雷同性特點,導致人才培養(yǎng)難以達到特殊化的要求。
最后,軟硬件投入不足。教學質量的提升,必須具備教學軟硬件設施的支持。如果教學軟硬件設施難以保證,那么教學質量就很難提升。從學校性質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來看,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的發(fā)展受到師資力量與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學科性質決定了英語在文學與語言上的優(yōu)勢,并對翻譯課程的師資力量要求較高。而我國翻譯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這一點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在英語翻譯教學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軟硬件設施不齊全,由此造成了教學質量不理想。
二、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非文學性轉向的思考
了解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了解我國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的基本情況,對此深思其非文學性轉向。
1.課程模塊。傳統(tǒng)的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對非文學翻譯教學的展開并不能產生良好的效用。對此,就需要創(chuàng)新課程模塊,將其分為通識類、翻譯基礎類與非文學翻譯實踐類。通過創(chuàng)新課程模塊,才可促進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非文學性轉向。從課程目標上出發(fā),通識類課程就是解決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現(xiàn)狀。非文學性轉向的難點就在于理工與經管類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科詞匯、術語與獨特語言結構和使用慣例等??赏ㄟ^與其他院系合作,在英語專業(yè)低年級階段開設理工、經管等學科知識概述類課程,普及這些學科的基礎理論和術語,為“多面手”人才培養(yǎng)打基礎。一般情況下,大二下專業(yè)四級考試后才會開設翻譯基礎類課程。在整合傳統(tǒng)英漢互譯課程利用60學時左右的時間,講授翻譯基礎理論與常用技巧,以此就能夠解決學生翻譯實踐中需要應用到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而在高年級就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非文學類翻譯課程。此類非文學性課程應主要是通過特定文體與慣用語法進行實踐性翻譯,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翻譯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與市場適應能力。
2.教學模式。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應根據辦學的實際情況,靈活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常見的就有任務型、情景式、批評性、探究式等,都能夠適用于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中。根據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將翻譯教學內容展現(xiàn)于學生的學習中。教師采取任務型教學模式中,就在學生學習中強調英語翻譯。通過翻譯真實化、課堂社會化,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中獲取到相應的知識內容。而情景式教學就強調學生擁有的翻譯能力能夠在真是的或模擬的翻譯情境中培養(yǎng),并展現(xiàn)出市場化的需求,以此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翻譯問題。在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轉向非文學性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指導,能夠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中加強翻譯教學、虛擬團隊翻譯教學的研究,以此強化網絡資源的應用,輔助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非文學性的轉向。
三、結語
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在我國英語教育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當前的社會現(xiàn)狀,就需要改革翻譯課程教學結構,推行非文學翻譯教學,以此才能夠豐富學生專業(yè)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文本理論范疇 翻譯方法 翻譯研究 翻譯教學
一、引言
紐馬克(Peter Newmark)是英國薩里大學的現(xiàn)代語言學教授,主要從事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教學,是西方譯界頗具影響的翻譯理論家。他的著作《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典范,視廣泛采納視為翻譯教材。本文作者將分析與紐馬克的翻譯方法相關的兩個方面:(1)文本理論范疇;(2)以作者為導向的語義翻譯和以讀者為導向的交際翻譯;并且將這兩個方面的內容用具體的例子加以闡述,以期更好的指導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
二、紐馬克文本范疇理論概述
紐馬克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為表達型(即主觀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喚或指示或勸導型(即‘你’型),而語言的寒暄功能、元語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據語言的主要功能,紐馬克將文本劃分為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三大類。
三、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紐馬克對翻譯理論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語義翻譯要求譯文在形式、結構及詞匯排序上語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礎上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交際翻譯注重譯文讀者的理解和反應,力求達到與原文文本接近的效應,這就要求譯者重新組織語言結構。力求達到譯文通順、流暢、地道。沒有哪種方法適合所有文本類型,在實際翻譯中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來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兩張翻譯方法只有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指導翻譯實踐活動。
四、紐馬克文本范疇理論和翻譯方法在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紐馬克指出,表達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個性成分及個人的習語或者個人方言構成了這類文本的表達要素,他指出這類文本適合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及“在目標語句法和語義結構許可的范圍內,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語境意義”紐馬克贊同本雅明從來不是為讀者而寫的觀點,認為在表達型為主的文本中“譯者應該忠實于藝術家,必須盡可能地再現(xiàn)原作”因此,針對典型的文學語篇,他提出語義翻譯的方法。那么,在表達型文本中,怎么樣運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呢?紐馬克指出“在表達型文本的翻譯中,譯者應該能夠識別文本中的個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穎的比喻;‘不可譯’的詞匯,特別是獨特的形容詞;超出常規(guī)的句法;新造詞;奇異的詞匯(古體詞,方言,生僻的術語),這些常常是作者個人習語的標志……這些個人成分是表達型文本的‘表達要素’的一部分,譯者不應該在譯文中將他們進行規(guī)范化處理”,從而使譯文語言符合目的語常規(guī)。請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上述例文選自海明威的《老人與?!??!独先伺c?!肥俏鞣浇浀涞奈膶W名著,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書中援引了不少關于基督受難的細節(jié),作者有意識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來強調老人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及對命運不屈服的抗爭精神。綜上所述,該例文以表達功能為主,屬于紐馬克分類中的表達型文本。根據紐馬克的建議應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即譯者應努力再現(xiàn)作者在語篇各層面所創(chuàng)造的意蘊,不僅應盡量保留原文的各種傳情達意的手段,而且要調動各種文學詞匯來營造類似的審美效果,給目的語讀者傳達同樣的意蘊,給他們帶來同樣的感動和美的感受。
張愛玲譯文:
“耶穌知道它不會走的?!?/p>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沒有往下邊去―感謝上帝?!?/p>
在翻譯老人對上帝的禱告時,張愛玲傾向于原語文化,如實彰顯《老人與?!分畜w現(xiàn)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張愛玲將“Christ”翻譯成“耶穌”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深層用意,即老人與受難耶穌的相似之處。由于耶穌,上帝已經為廣大中國人所了解,所以此處采取忠實原文的直譯,語義翻譯并不會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吧系邸奔础耙d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無上和崇高的。
在紐馬克翻譯原則和方法的指導下,該譯文成為同樣具有表達功能的文本,實現(xiàn)了原文的表達功能,給譯文讀者帶來同樣的美和感動。紐馬克文本分類和針對表達型文本采用以語義翻譯為主的翻譯方法對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的指導作用可見一斑。
結語:紐馬克的文本范疇理論和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給我們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雖然他的理論并非完美,必須在權威性言論和非權威性言論的界定等問題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對于指導我們的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下,目前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致力于打破文化、語言及思維上的壁壘,在經濟、貿易、技術領域加強合作交流。這一發(fā)展趨勢也對各種類型的翻譯(文獻編譯、合同翻譯、陪同口譯、同聲傳譯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數(shù)量及質量上的要求。因此,合格譯員的培養(yǎng)日漸成為大學外語系及各類培訓機構教學工作的要點。對于德漢譯者的培訓而言,科技文獻的翻譯訓練又應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為我國在機械、電器、汽車制造等行業(yè)可借鑒德國經驗之處尤多。作為一名主講“科技翻譯”的德語教師,筆者認為“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的理論十分適合德漢科技翻譯教學,值得介紹推廣。
一、“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應用于德漢科技翻譯教學的可能
德國“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發(fā)端于上世紀70年代德國女學者萊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類型學的翻譯策略甄選法,經萊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學翻譯學教授弗米爾(H.J. Vermeer)的“翻譯目的論”及女學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譯行為論”發(fā)展為比較成熟的體系,又通過譯員培訓專家諾德(C. Nord)以英語撰寫的理論總結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圍內引發(fā)了強烈反響。顧名思義,“功能主義”翻譯學派格外重視對翻譯文本在目的語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認為這一功能的順利實現(xiàn)比孤立地忠實反映源文本意圖或形式更為重要。在這一流派看來,譯文雖需與源文本關聯(lián)協(xié)調,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具備獨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神圣原文”的束縛。據此,“功能主義”翻譯學派將確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譯工作的首位,把與客戶(翻譯任務委托者)的溝通視為譯者工作的基礎及出發(fā)點。
“功能主義”理論因其倡導者皆有長期譯者培訓經驗而與翻譯教學結合緊密,操作性較強
。西方研究者普遍認為,該理論對文本功能及類型的劃分有過分簡化之嫌,因此在文學翻譯領域適用性有限。但是對于各類功能較為單一、文體特征顯著的應用文,“功能主義”卻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譯指導,所以尤其適合成為特定專業(yè)領域譯者培訓的理論依據。
“德漢科技翻譯”在我國應用技術類本科院校德語系中主要被定為高年級學生的限制類選修課,其授課目標通常為提升學生的技術翻譯水平,培養(yǎng)服務于特定行業(yè)的譯員。但這門課的其實際授課效果卻往往與預設目標相去甚遠,個中原因較為復雜。除了新編教材相對匱乏、學生語言能力及科普常識都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學模式也對“德漢科技翻譯”的授課效果制約頗多。據筆者觀察,一部分翻譯教師沿襲了始于詞句講解,終于作業(yè)評價的傳統(tǒng)教學法,授課形式與“高級德語”或“德語閱讀”無異,只介紹微觀的詞類、句型翻譯策略,不推廣宏觀的語篇、讀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際視角,向學生傳授的翻譯法跟企事業(yè)單位中譯者的工作嚴重脫節(jié),不利于學生畢業(yè)后融入職場。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采取實踐性極強的“功能主義”理論,除了培養(yǎng)單純的語言應用能力外,也將對文本分析、文本編輯、客戶溝通等實用能力的訓練整合進授課內容。
“功能主義”理論在大學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學術界十分認可功能主義對實用文本翻譯的指導,而常見的科技文獻基本全部屬于實用文本;二、功能主義強調翻譯目的的確定性及翻譯情境的真實性,而開設“德漢科技翻譯”課程的大學基本都具有一定行業(yè)背景,因此可以為課堂練習提供大量真實且新鮮的翻譯材料,還能一并附上翻譯委托人及譯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師在課堂內模擬譯者的實際工作環(huán)境。同時也可邀請校內“雙師型”技術人員(非語言教師)從可用性、合規(guī)范性等角度點評學生作業(yè),使譯文的評判標準包含更多的語外因素。
以下,筆者將主要從文本分析角度介紹“功能主義”理論在德漢科技翻譯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二、“功能主義”文本分析簡介
“功能主義”文本分析的主要提倡者克里斯蒂安娜·諾德是一位曾任教于歐洲多所大學翻譯系的德國女學者,她教學經驗豐富、理論著作等身,影響廣泛,是“功能主義”翻譯學派的重要旗手。諾德認為,“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能“給應用文本及文學作品的翻譯戴上一頂理論性—教學法的帽子”(Nord 1993: 8)理想的譯文應當同時符合兩項要求:“功能性”(Funktionsgerechtigkeit)與“忠實性”(Loyalitaet)。也就是說,相對于原文,譯文雖可以擁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譯者的翻譯行為也必須受到先定的、基于文化規(guī)范的譯文接受者期待的約束(Nord 1993: 17)。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雙語教學實現(xiàn)了專業(yè)知識和外語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專業(yè)知識為主、外語水平提高為輔,滿足了經濟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1]。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模式正在發(fā)生著根本性的變革,對學生外語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外語能力,是擺在應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經濟學課程作為起源于國外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在進行雙語教學改革中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
一、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國際化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教育部高教司在相關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學論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小論文。雙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而在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上應更多的體現(xiàn)課程的廣泛應用性。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基礎課,為學生學習和應用經管類專業(yè)知識做了良好的鋪墊。因而經濟學的雙語教學實踐是一種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開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多元、開放、融合,在教學方式上強調靈活,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外語水平和教學藝術要求較高,在教學目標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語言進行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時,通過使用學界較為認可的經濟學外文教材、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雙語教學會有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向規(guī)范化、國際化方向發(fā)展。
(二)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發(fā)展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的產物,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fā)展培養(yǎng)大批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歷史重任。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獨立學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關鍵也在于能否培養(yǎng)出有別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演進,應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專業(yè)知識又能夠熟練掌握外語的技能越來越受到青睞。因而在對本科生的培養(yǎng)中運用雙語教學可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并使其更符合國際化人才的標準。
(三)經濟學課程本身的需要
經濟學本身源于國外成功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而國內高校本科教學中講授的經濟學原理幾乎都是從國外著作中翻譯修訂而來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譯與原文表達的意思不完全一致,這對學生掌握和應用經濟學原理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發(fā)展較快的學科教育教學論文,使用翻譯修改而來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教學內容無法體現(xiàn)經濟學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借助經濟學雙語教學,一方面可使學生站在英語思維的角度,用英語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種經濟學原理,從而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過采用國外經濟學教材,可以增加學生的專業(yè)見識,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吸收到經濟學最前沿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增強教學的時效性。[2]
二、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改革模式
(一) 教學模式的選擇
根據授課時外語使用程度的不同,雙語教學可分三種不同模式:1、沉浸式雙語教學(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學生所學第二語言/外語進行教學,本族語/母語不用于教學之中,乃至校內也不使用本族語/母語,以便讓學生沉浸于弱勢語言之中。[3]2、過渡性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學生剛進校時,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語/母語教學;但一段時間之后,則使用所學外語/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因此,過渡性雙語教學即指開始前有―段非雙語教學作為過渡期,以避免學生剛進校因不適應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而產生許多困難,其目的仍是逐漸向沉浸式教學過渡。3、保留性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學生剛進校時用本族語教學,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語/第二語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語教學。
獨立學院的學生較普通高校的學生入學成績較低教育教學論文,英語水平相對較差,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因而我們在教學的第一階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小論文。在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一階段,為了不使學生在雙語教學模式下影響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側重運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即在注重學習專業(yè)知識和運用英語的同時,以母語來維持理解與交流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經濟學專業(yè)英語詞匯的滲透,專業(yè)概念和理論模型公式的表達,以及部分英語釋義;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二階段,可啟用“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在第一階段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在經濟類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模式,不斷擴大獨立學院雙語教學課程的范圍,靈活地互用漢語和英語兩種主體語言,努力促進學生逐漸通過專業(yè)英語理解關。
雙語教學推行的第三階段,在總結經濟學雙語教學前兩階段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符合獨立學院自身情況的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在學生能夠基本通過英語關,掌握一定經濟學專業(yè)英語詞匯的基礎上,逐步推行英語沉浸式教學法,采用全英語授課或逐漸增加英語在經濟學課程中運用的比例。畢竟獨立學院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并不十分擅長因而具體模式還得視雙語教學實施前兩階段的效果和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當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學模式過程中,經濟學教師應注意運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教學教育教學論文,把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和案例等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發(fā)音標準且語速較慢,使學生能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知識。
(二) 教材的選擇
選用合適的原版教材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基礎。雙語教學教材應當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內容上直接與國外院校接軌,避免因間接引用而產生歧義。要選擇既緊密結合實際又符合時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語言中了解另一種文化,掌握專業(yè)知識。目前多數(shù)進行經濟學雙語教學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編寫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作為固定教材使用。該書被美國百余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可見其全球影響力之大。此外,該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guī)范、簡單、用詞準確,內容更新穎,作者能站在經濟學初學者的立場,激發(fā)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這也比較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知識的興奮點。但原版教材的選編思路和編寫形式與國內教材的風格完全不同。雖然國外教材知識較新,反映了學科前沿,但國外教材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與國內同類教材相比,內容相對較多而且比較零散。因此,教學中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篩選,抓住學生必須掌握并與國內教材主要內容相契合的部分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4]而對于相關案例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
(三) 教學時間
根據教學計劃和各專業(yè)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論文,一般在大一下學期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但是獨立學院大一學生的英語相對比較薄弱,開展雙語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大學英語一般開設兩年,
大二上學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已達到了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學生普遍有著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從大學二年級上學期起開始連續(xù)、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xù)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小論文。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yè)上來。
此外,國外的經濟學課程一般是從高中開始,到了大學每學期只學習教材內容的幾個章節(jié),將整個經濟學課程分散到大學的各個學期,更有助于學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國經濟學課程一般是針對經管類學生開設的,時間為一年左右,如果進行雙語教學的話應該考慮適當延長學時,以便于教師更好的準備課堂內容教育教學論文,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四)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雙語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與學互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而高素質的師資是實施高質量雙語教學的保證。從近期實踐看,全國絕大多數(shù)的獨立學院是在母體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體高校的品牌、師資、管理和其他資源為依托而發(fā)展起來的,借助“母體”師資、外聘名校教師是獨立學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隨著獨立學院社會化的趨勢不斷發(fā)展,建設自己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歸國經濟學研究生外,獨立學院也應重視本院經濟學雙語教師的培養(yǎng),一方面大力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師自費及學院委培相結合的形式選派英語基礎良好、經濟學專業(yè)知識扎實的青年教師赴國內外相關院校培訓。
參考文獻:
[1]白世貞,沈欣.素質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yè)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物流技術.2010
[2]梁燕紅.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9
[3]李榕.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8
[4]喬虹.“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教育與職業(yè).2008
關鍵詞:多維度;翻譯能力;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譯教學研究現(xiàn)狀
目前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僅將翻譯簡單地界定為語言技能訓練,教學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不注重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國內地的翻譯教學起步較晚,最早的MTI專業(yè)碩士設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筆者統(tǒng)計了翻譯教學論文(2000―2007年)在公開發(fā)表的翻譯論文總量中所占比重僅為3.7%,足以證明學界對此領域的忽視。在筆者統(tǒng)計的為數(shù)不多的翻譯教學論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學方法研究,而現(xiàn)代科技與翻譯教學、翻譯測試評估等方面的研究極為有限;跨學科翻譯教學的研究更是少,僅占翻譯教學論文總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語言學與翻譯教學的結合上,這就足以說明諸多翻譯研究者囿于本學科的范疇,難以在其他領域尋找有效支撐點。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出當前我國翻譯教學研究的突出問題。
1.教學論文選題集中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討,但都是各執(zhí)一詞,難以找到比較完善的范式來指導翻譯教學。
2.翻譯教學與語言學的交叉研究相對較少,雖有少量的研究者試圖從語言學、跨文化、傳播學等角度探究翻譯教學,可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以及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的相關研究很少,這表現(xiàn)出交叉學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學界對實證翻譯教學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術與翻譯教學的結合研究較少,制約這方面發(fā)展的瓶頸是懂翻譯又懂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結合。
目前的翻譯教學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師自我教學經驗總結為主,研究結果缺乏實驗數(shù)據支撐,說服力欠缺,皆成為制約翻譯教學研究進步的瓶頸。
二、翻譯能力
國外關于翻譯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養(yǎng)翻譯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書的問世。該書共收錄了17篇論文,根據論述的側重點分為三個部分:(1)翻譯能力界定;(2)翻譯能力培養(yǎng);(3)翻譯能力評價。翻譯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點是對構成翻譯能力的各個“分力”的探討。幾位學者達成共識:翻譯能力包含對各種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專業(yè)知識至少包括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專業(yè)領域知識。在國內,關于翻譯能力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不少學者已就此開展了有益的探索。
對于非專業(yè)學生來說,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不能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教師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轉換、語言差異和具體的翻譯技能上,才可以確保學生擺脫第一語言概念系統(tǒng)的干擾。翻譯初學者與一般雙語學習者具有相似的雙語表征,在接觸翻譯的初級階段,兩種語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較長時間內譯文都帶有翻譯腔,不管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慣性地套用第一語言的語義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進入全面推廣階段,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涉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變化、教學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學機制和模式的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存在著課程內容陳舊重復、課程結構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續(xù)改革進程中的各個學校都面臨同一個新問題:如何設置課程和建立切實可行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準了31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希望借此舉措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縱深發(fā)展,由以前的單純偏重于讀寫教學,轉型為聽說讀寫譯五項能力的均衡發(fā)展。部分高校試驗了分級教學,把大學英語教學分為基礎階段和提高階段,基礎階段沿襲固有的讀寫和聽說課程模式,提高階段的教學各個高校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學術英語,有院校偏重于專門用途英語,占主流的是依據教師學術專長與興趣開設各類選修課程。
為順應大學英語個性化、自主式學習的模式,現(xiàn)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針對四級后階段教學,探索合適的課程設置。鑒于學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趨勢,各高校在“語言技能類”、“文化知識拓展類”、“專業(yè)英語”等方面開出了不少課程,不過不少課程都處于摸索階段,缺乏系統(tǒng)的論述與研究,也難以成為一個體系。而翻譯作為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所忽視的一個專項能力,應該在四級后階段的教學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翻譯能力培養(yǎng)理應成為翻譯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多維度視角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翻譯能力培養(yǎng)路徑
翻譯能力是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外語學習能力的必要標準。21世紀需要大量外語翻譯能力與專業(yè)知識兼?zhèn)涞膹秃闲腿瞬?,普及翻譯教學具有優(yōu)化教育和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意義。近幾年,翻譯領域的專家呼吁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將原來選擇性使用的翻譯題改為必測題,說明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重視翻譯教學勢在必行。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塊或課程的確立,因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差異,沒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鑒,不可套用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范式。一種新的教學范式的確立,首先必須借助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其體系應涵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等諸多問題。該范式可涵蓋兩方面:基礎階段的教學翻譯和提高階段的翻譯教學。在基礎階段,教師可借助精讀材料,設計專門的翻譯練習,其一可鞏固學生對重點詞匯句型的掌握,其二讓學生對翻譯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練習可以單句操練為主?,F(xiàn)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讀教材都增加了翻譯單句和篇章練習,完全可以滿足此階段的教學需求。在提高階段,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專門的翻譯課,以筆譯為主口譯為輔,將學生對翻譯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為教學目標。
對于筆譯教學,應注重進一步錘煉學生的雙語能力,側重翻譯專業(yè)知識、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在翻譯素材選擇上可以嘗試多選擇貼近其專業(yè)的材料。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出發(fā),翻譯也是一個意義的再構建過程,對于主講教師來講,需先解決學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礙,再解決學生在表達階段出現(xiàn)的諸多受原文影響的翻譯腔問題,典型錯誤分析可讓學生認知到自己的問題。在翻譯材料的選擇上,應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則,不應過度拔高難度,貼近六級難度的語篇比較適合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操練;同時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甄選與學生所學專業(yè)關聯(lián)度大的材料。
鑒于個體學生的認知風格具備較大差異性,學習動機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從心理學視角為課堂組織形式提供理論框架。翻譯初學者在翻譯過程中,需經歷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其主體性的發(fā)揮無不受其情感、動機、語言風格、信念等影響。教師應先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直覺,例如,處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譯,通過反復練習讓學生晉升到經驗層面,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最后讓學生養(yǎng)成各種翻譯技能的潛意識習慣,針對不同的情境做出適應性調整。
鑒于計算機技術給翻譯過程帶來的巨大便利和翻譯行業(yè)對從業(yè)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開設目的是深化學生對語言作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們掌握與翻譯、實踐有關的各種技術,以適應社會進步和職業(yè)需求。計算機科學與翻譯學科結合的優(yōu)勢在于評價測試系統(tǒng)的研發(fā),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學生的翻譯能力。有能力的研發(fā)者還可開發(fā)在線測試系統(tǒng),設立各種級別的翻譯能力測試,與CATTI考級相銜接,搭建考試模擬、作品上傳、學習跟蹤、作業(yè)上交等各種模塊,以便學生能對自我翻譯能力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提升學習動力。
四、結語
長久以來的讀寫優(yōu)先教學模式導致了大學英語教學課程體系中的翻譯模塊的缺失,學生翻譯能力嚴重不足,譯文質量不高。在新一輪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應對翻譯模塊的教學予以更多的重視,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更需從多維度予以確認,凸顯翻譯技巧和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和雙語轉換與職業(yè)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不同學科研究之間的相互滲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學科壁壘,實現(xiàn)單學科本身的縱深發(fā)展,多維度視閾可以提供更廣闊的視野、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德語 翻譯教學 成就與問題
建國以來,我國與德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日益密切,德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因此,對于翻譯教學的研究也就成為了德語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語系前輩高年生老師就在其論文《改進翻譯教學》中提出了他對于德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兩點主張:即高年級必須加強翻譯訓練和翻譯課應該以實踐領先。[1]改革開放后,德語翻譯教學研究越來越得到各個高校德語專業(yè)的重視。據筆者統(tǒng)計,從1985-2015年的三十年時間內,該領域共有64篇(論文來源:知網、萬方、維普),根據年份劃分如下:
一.我國德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所走過的三個階段:
1.1985-1995年德語翻譯教學起步階段:
這一時期,全國德語教學單位已經達到21所[2],主要分布在專業(yè)外國語學院和綜合性大學。起步階段的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尤為重視對德國高校翻譯機構教學模式的參考和借鑒?!堵?lián)邦德國如何培養(yǎng)翻譯人才》一文[3]介紹了海德堡大學翻譯教學的特點和模式,指出了我國翻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缺乏、口筆譯脫節(jié)等問題和我國與德國翻譯教學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摒棄了“重筆譯、輕口譯”的觀念,非常重視德漢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賈一誠《高年級口譯教學芻議》[4]一文以“口譯三部曲”,即理解、分析與表達入手,探討了口譯教學材料的選擇、口譯員應有的素質以及三個階段的實施步驟。此外,這一時期我國同德國展開了翻譯教學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舉辦的高級口譯培訓班[5]。該口譯班的口譯教學模式對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2.1996-2005年德語翻譯教學發(fā)展階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越來越多的高校德語專業(yè)一線教師在翻譯教學的實踐基礎上開始了翻譯教學研究,尤其是外國語大學的德語專業(yè)相繼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級翻譯教學大綱?!兜聺h語對口筆譯專業(yè)_方向_建設構想》[6]一文介紹了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高年級口筆譯教學實踐,勾勒了未來的口筆譯教學設想,明確地確立了翻譯教學在德語專業(yè)高年級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階段我國學者的眼光不僅局限于德國翻譯教學模式的借鑒,更多地將其投向翻譯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王京平《談翻譯教學的任務與目標》一文探討了翻譯教學中的幾個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師、教學法和教學目的性,厘清了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等概念,并將一些語言學理論以及德國功能翻譯學理論的精髓和盤托出??谧g教學仍舊是各個高校教師研究的重點領域。天外董文博老師在本校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口譯教學中的若干原則:如譯前的準備工作、抓住意群、口譯的不同場合應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等等。[7]在口譯教學蓬勃開展的同時,有關筆譯教學的文章也相繼發(fā)表?!兜聺h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8]一文結合翻譯教學實踐,為筆譯初學者提供了一些諸如詞類轉換法、語態(tài)轉換法、長句分譯等翻譯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語翻譯教學新時期
新世紀以來,我國德語教學單位如雨后春筍一般,2009年已經有73所高校參加德語專業(yè)四級考試[9]。上世紀七八十年源于德國的功能翻譯學理論傳入我國后也在這一時期獲得普遍的認可。理論的提升帶來的是高水平論文的不斷涌現(xiàn)?!痘诘聡δ芊g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10]一文探討了該理論對于實踐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在“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思維的指引下,翻譯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字詞層面的對等,而是追求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因而有益于譯者的培養(yǎng)。2012年,北外、同濟、天外等高校在全國招收首批德語翻譯碩士,這也成為中國德語翻譯教學新的里程碑?!兜抡Z翻譯碩士培養(yǎng)模式》[11]一文中介紹了同濟大學德語翻譯碩士的課程設置、實施方案以及畢業(yè)生的反饋,提出翻譯碩士培養(yǎng)目標應是“通才”教育,唯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由王穎頻撰寫的《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yǎng)研究》[12]一文運用順應論的四個維度探討了順應論對翻譯實踐活動以及翻譯教學的作用,結論證明其對于MTI碩士生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此外,各個高校也結合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開展翻譯教學,同濟大學和東北大學結合理工科大學的特點在翻譯教學中重視“術語教育”,以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科技術語,以勝任日后的科技德語翻譯工作。
二.從不同研究主題總結30年德語翻譯教學的發(fā)展歷程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三十年的翻譯教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參考了同類文章13中對研究主題的劃分方法將64篇論文按主題做出如下整理,如圖: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翻譯教學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討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工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無論論文總數(shù)還是在不同的時期的數(shù)量都能充分證明這一點。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譯課程設計與研究,尤其在2005-2015這一時間段里相關論文的數(shù)量迅猛上升,這和同一時期德語教學單位數(shù)量的上升趨勢呈正相關。前兩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幾乎達到總數(shù)的一半,充分說明廣大教師對于教學實踐的關注。緊隨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譯教學理論和第四位借鑒德國翻譯教學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譯教學理念和翻譯教學模式上多有建樹。然而對于翻譯教學改革和翻譯教材研究卻為數(shù)不多,這也是未來我國德語專業(yè)翻譯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總結
三十年來,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國高校德語翻譯教師既注重借鑒德語國家的翻譯教學模式和翻譯教學理論的引進,同時也不忽視結合自身實際走出比較有特色的翻譯教學之路。無論是口譯教學方面還是筆譯教學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產出。但不容忽視的是:德語翻譯教學論文的研究規(guī)模遠不及英語等主要語種。實證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論文沒有數(shù)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支撐。該領域的絕大多數(shù)論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論文基本都來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這點在核心期刊論文的來源可以得到充分體現(xiàn),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在我國仍呈現(xiàn)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高年生.改進翻譯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65(4):36-39
[2]賈文鍵.中國德語專業(yè)本科專業(yè)調查報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聯(lián)邦德國如何培養(yǎng)翻譯人才--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的啟示【J】中國翻譯,1990(2):48-51
[4]賈一誠.高年級口譯課教學芻議【J】外語教學,1994(3):50-53
[5]呂國軍.口譯與口譯教學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劉純德.德漢語對口筆譯專業(yè)方向建設構想_【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10-13
[7]董文博.德漢口譯技巧教學.【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7(1):25-29
[8]丁偉祥.德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J】同濟大學學報.2003(4):110-115
[9]楊.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3):113-116
[10]黃克琴.德語翻譯碩士培養(yǎng)模式探索【J】德語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穎頻.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yǎng)研究【J】外語界.2015(1):73-79
法公認為商務英語已成為中國外語界20年的研究熱點,但存在研究方向過于集中,質量不高的問題[1]10。商務英語教學是商務英語的實施手段。王關富,徐偉指出,中國的商務英語教學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被稱之為外貿英語課程開始的[2]。國內商務英語教學研究在研究數(shù)量、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仍需對目前國內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狀況,做比較完整的回顧和總結。本文分析了國內過去15年中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基本狀況和特點,揭示了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不同視角和存在的問題,指出該領域研究的前景和趨勢,以期能幫助業(yè)內人士從總體上把握商務英語教學研究過程,并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研究范圍和對象
王立非,李琳提出,商務英語的研究方向應以交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為主,包括商務應用語言學,國際商務文化學,商務翻譯學,跨文化商務交際學和國際商務國情學。其中商務應用語言學應主要研究商務語言,商務英語教育學和商務話語研究三個方面。商務外語教育研究包括商務英語教學研究,商務英語測試研究和商務英語教師發(fā)展[3]11。從國際上看,王立非,李琳對ElseverScienceDirectSSCI期刊數(shù)據庫的論文檢索,發(fā)現(xiàn)在18篇有關商務英語的論文中,有56%的論文主題是關于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為發(fā)現(xiàn)和把握國內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情況,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12年間發(fā)表在5種主要外語核心期刊上的關于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論文,并從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中檢索了這五種期刊上刊載的相關論文,以免疏漏。這五種主要外語期刊包括《外語與外語教學》、《山東外語教學》、《外語教學》、《外語界》和《外語電化教學》,共統(tǒng)計出該領域研究論文33篇(見表1)作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現(xiàn)狀及特點
回顧國內過去15年商務英語教學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
(一)研究趨勢
從總體上看(見表1),商務英語教學研究呈現(xiàn)出比較平均的變化趨勢,的總量不大,僅在2005和2009年分別達到6篇,2005至2009年間共20篇,占該領域總數(shù)的60%多。劉法公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設立了我國的第一個商務英語本科專業(yè),使得商務英語作為獨立的學科首次被承認,迎來對商務英語,尤其是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1]11。
(二)研究內容
從研究內容看(見表2),可以概括為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占總數(shù)的42%),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占21%),寫作課程的教學實踐(27%),商務英語教學理據和學科建設(24%)為主;其中前三個方面大多從微觀角度出發(fā),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運用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與網絡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商務英語教學目標的。這與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是分不開的,商務英語應歸屬于應用語言學學科[4]70。另外,對商務英語的學科建設,學科內涵,發(fā)展路徑以及對教學設計的影響等宏觀層面研究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所增加,這也反映了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瓶頸,在于商務英語研究的學科研究方向,使此前的研究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
(三)研究方法
從研究方法看(見表3),主要以理論研究為主,占64%,實證研究在最近幾年,尤其是2005年后有穩(wěn)步的增長,說明實證研究方法應逐步為商務英語教學研究者所接納和采用??梢钥闯?,商務英語教學研究已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漸趨于理性化,從早年的以理論研究為主發(fā)展到近幾年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論文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本文統(tǒng)計的33篇商務英語教學論文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過去15年的商務英語教學研究論文中一半是關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如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多媒體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成為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和主流。張海森分析了WebQuest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設計方法,在商務英語課程中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面臨的挑戰(zhàn)。指出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70。谷志忠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探討了任務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當中的實際應用,并嘗試提出了自己的“六步”教學模式,即:基礎知識鋪墊,前期任務導入,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學習討論,真實語料點評和書面匯報總結[6]。雷春林闡述了內容教學法(CBI)的五種主要模式在商務英語教學的應用[7]。柳青軍在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3P口譯教學模式,即Preparing(譯前準備)、Performing(現(xiàn)場口譯)和Packaging(譯后總結)三個階段[8]78。周芹芹探討了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有效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和自主學習模式進行教學實踐的相關問題[9]25。申相德,李國俊探討了一種利用網絡和計算機手段進行電子商務英語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并通過調查問卷評價了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10]。趙學旻提出建立項目網絡協(xié)作學習與多媒體輔助課堂相整合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嘗試營建一種虛擬商務學習環(huán)境,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yǎng)學習者的商務能力,并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認可了這種整合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11]36。趙淑容從需求分析的視角發(fā)現(xiàn),情景教學方法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對目的需求和學習需求的滿足均有較大貢獻[12]71。王林海,孫寧認為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真實語篇習得商務英語體裁的結構特征,并通過行動研究進行了驗證[13]42。王立非,李琳建議商務英語課程改革應將專業(yè)內容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形成全新的機輔化內容教學模式,加強課程群建設[3]14。同年,王立非和黃湘琪將這種機輔化內容教學模式,應用到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系統(tǒng)中[14]。徐珺,史興松以《商務溝通》英語實踐課建設為例,分析了基于信息技術設計,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進行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實踐方法和教學效果[15]70。從以上商務英語教學論文的研究內容來看,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研究有二個特點:其一,重實踐,重應用;以內容教學法,行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真實語料和任務教學法為研究對象,這充分說明了商務英語以應用語言學為學科基礎的特點;其二,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相結合,反映了商務英語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語言交際能力,把語言與商務有機結合的特點。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國際交往的增加,商務英語已逐步替代科技英語,成為了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一個重要的分支。而ESP教學研究已經歷了語域分析階段、修辭或篇章分析階段、目標情景分析階段、技能分析階段,進入了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為中心的研究階段[16]。但是,從上述主要的商務英語教學論文研究內容中,除趙淑容外,應用需求分析,研究商務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仍然不多。
(二)各種教學理論在不同商務類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已有嘗試,但仍有很大發(fā)展余地。國內外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和交叉學科理論的引進對商務英語課程教學有很大的指導作用。這些教學理論大大豐富了商務英語教學手段和方法,尤其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設計形式,教學互動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改善了教學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改變了教師的角色。這些嘗試已在各類英語語言技能課程出現(xiàn)。陳平應用語篇體裁分析理論,提出了外貿英語寫作教學的新思路[17]。付美榕圍繞LCCI商務英語應用文寫作規(guī)范,提出簡便得體的結構,通俗自然的詞句和平和委婉的語氣是商務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重點[18]。羅健認為商務英語寫作課程應教授如何在商務寫作中體現(xiàn)商務英語自身獨特的文體特征,并通過案例對比分析,探討用文體學的方法教商務英語寫作這一新的途徑[19]。李傳芳認為交際語言測試是從交際教學法發(fā)展起來的,不僅僅測試語言知識,而把測試的重點放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上[20]。王美玲從在中國和芬蘭大學生之間進行的國際電子郵件交流項目入手,探討改革和完善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的有關問題[21]35。劉森林探討了國際談判商務英語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和問題[22]。阮績智把商務英語寫作課程設計視為基于知識的、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的過程,并根據該課程的特點提出課程的基本設計框架及教學模式[23]。張海森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探討了《商務英語閱讀》課程的教學[5]71。蔡莉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作了例析,明確了學生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主體地位[24]。李太志提出外貿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中詞塊在的優(yōu)勢,認為以詞塊為單位進行的產出性題型訓練教學法,有助于商務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25]。柳青軍論述了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應在商務環(huán)境中對語言能力培養(yǎng)進行的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交際式和啟發(fā)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8]78。周芹芹從建構主義出發(f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提倡體驗式學習[9]25。提出教學的基本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利用情景、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王菲以網絡連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提出創(chuàng)建商務英語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非線性的商務英語知識網絡,從而達到商務英語教學效果的最佳化[26]37。趙淑容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按需求分析的方法,探討了情景教學如何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可以有效強化學習者主體參與,拉近了商務英語教學與目標情景實際間的距離[12]71。趙學旻借鑒了建構主義理論和基于項目的學習理論,以此為理據,提出了建立項目式網絡協(xié)作學習與多媒體輔助課堂相整合的商務英語教學新模式,試圖解決目前商務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過于強調語言知識和忽視實踐能力培養(yǎng)等問題[11]37。王林海,孫寧依照體裁教學法,設計了閱讀真實英文商務信函體裁教學法課堂活動[13]42。曾利沙利用語境參數(shù)理論,對商務英語時文翻譯中概念語義嬗變的理據做出了描述研究,拓寬了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理論和方法[27]。綜上所述,這些教學理論主要有語篇體裁分析法、交際教學法、建構主義、情景教學法以及項目教學法,應用到的課程類型有:寫作,翻譯,口語和閱讀和商務技能??梢园l(fā)現(xiàn),商務英語教學的理論依據基礎包括有專門用途英語理據,應用語言學理據,功能語言學理據和語言經濟學理據[4]70。另外,在涉及的商務英語課程類型中,商務類寫作占27%,遠遠超過了讀說、詞匯和翻譯類課程,這也是未來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商務英語課程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整理(課程目標與原則,教材,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測試與課程評價)有了相應的變化。商務英語課程的任務既包括了在商務情景下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也有商務知識的傳播。所以這類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有別于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但又不能完全脫離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應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梳理。從課前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原則的設定,到課設計安排和實施方法,到課后的測試和課程評價,都有一定的研究。陳焰討論了交際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商務英語教學應側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遵循任務導向原則(task-oriented)和學生導向原則(students-oriented)[28]。蔡蕓評價了浸泡式商務英語課程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效果[29]。陳堅林以交際法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為立足點,提出了編制商務英語立體教材的重要性和建議[30]。李傳芳介紹了BEC交際口語測試的內容與形式,建議加強話語運用和交際策略的實踐研究以提高我國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20]63。阮績智討論了商務英語及其課程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該課程的目標和三個層次分項目標,并闡述課程教學應遵循的原則:重視商務背景知識、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有機結合;以英語為本,注重語言基礎,培養(yǎng)運用能力;強化語言綜合能力,突出聽說技能訓練;注重教材的真實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學生為中心,突出交際法的教學原則[31]。李郁等探討了商務英語專業(yè)口譯課程教學與考試的改革,并提出時效性,開放性和科學性的改革原則[32]。王美玲肯定了電子郵件在寫作過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改進電子郵件項目實施和完善后續(xù)項目設計的方案[21]35。張海森對《商務英語閱讀》課程的設計,任務,步驟、資源和評價都有詳細的說明[5]71。鮑文等認為商務英語課程可進行適當整合,應進一步完善商務英語課程實踐教學,注重素質教育等[33]。周芹芹從商務英語自主學習課程設計,教學實施管理,課程教學的評價等方面提出多媒體自主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和特色[9]25。王菲指出開展基于網絡連接主義的商務英語教學設計,有時代特征,符合商務英語知識的學習特征,是商務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方向[26]38。其中,教學設計對象不是傳統(tǒng)的教學步驟,而是一種“商務英語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互動、變化和多維的特征;教學設計原則應是注重學科化和集成化,創(chuàng)設商務英語知識節(jié)點和信息源,交互性。趙淑容通過三個國際商務英語情景教學案例,說明了情景教學的目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12]71。莫再樹,孫文娟分析回顧了國內商務英語寫作教材建設的發(fā)展過程,總結了商務英語寫作教材建設的四大特點和六大問題,對商務英語寫作教材建設的現(xiàn)狀做了比較完整的歸納和思考[34]。徐珺、史興松將任務教學法分為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三個步驟,以《商務溝通》為例,展示了學習任務的設立、實施和評價過程[15]71。
(四)商務英語學科體系構建和學科定位的研究為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指明了方向。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需要系統(tǒng)的理論支持和研究路徑。目前關于商務英語的學科基礎、學科定位、特點及其研究對象的研究,為商務英語的教學與研究明確了方向。陳建平與聶利亞指出商務英語可定位為語言學、應用語言學門下的一個分支,其學科基礎是語言學,包括專門用途英語理據,功能主義語言學理據和語言經濟學理據,并涉及跨學科研究[4]70。提出商務英語教學研究應運用語言學、語言經濟學和教育學等理論,研究對象應包括商務英語教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與教材內容與評價,以及師資培養(yǎng)等。王立非,李琳則認為商務外語可以分別從屬于外國語言文學或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3]10。商務外語已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已具備理論體系、研究領域、跨學科研究方法和專門從業(yè)人員等特征。對商務外語的專業(yè)地位、教學要求、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改革路徑,二位學者也提出自己的見解。
五、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通過研讀這些論文,本文發(fā)現(xiàn)商務英語教學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才能幫助我們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把握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數(shù)量
商務英語教學類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不足,雖然最近幾年在部分高校,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成立了商務英語研究學會,但在外語教學類主要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總量,與其他外語教學研究的成果還無法比擬。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內容大多還集中在教學模式的改進和某種教學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上,理論研究偏多,商務英語的本質決定了商務英語教學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課題,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
(三)教學理論與教學模式
完整的和成熟的商務英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大部分是片面的,是從國外引進的,還沒有考慮到國內國情和本地化的需要,理論與教學模式的實用性有待商榷。
(四)研究對象
從研究的對象來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但對其他研究對象的研究不足,如高職學生,社會培訓等各層次英語學習者。
(五)研究范圍
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的延伸,研究涉及的課程主要是“英語+商務”類型,即以英語語言技能培養(yǎng)為主,以商務知識學習為輔,如商務英語口語,商務英語翻譯(口譯為多),商務英語寫作,商務英語閱讀和詞匯。對以英語為載體的商務課程的教學研究數(shù)量和深度嚴重不足。另外,不同課型所需的不同教學模式和教學支持,以及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的研究仍需繼續(xù)加大力度。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從以上對國內商務英語教學研究論文的分析,該領域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還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認為,該領域的研究可關注以下幾個方向:
(一)研究內容
在研究內容上,涉及的范圍會越來越廣,研究者可以從商務英語的定位,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進,尤其是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實證研究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的研究。商務英語的實用性特點決定了商務英語教學研究應以實證研究為主,但傳統(tǒng)英語教學理論和相關學科理論在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應用也不容忽視??傊?,要不斷豐富研究的類型,要把應用研究、解決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重要任務。
(三)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