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2-07 02:32:37

序論:在您撰寫高一地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高一地理論文

第1篇

質疑能力,是學生析疑、釋疑的突破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發(fā)現(xiàn)、理解、分析、思考問題等多種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F(xiàn)階段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善于質疑的能力,是新課改的需要,也是推動教學的改革的需要。雖然,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會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較強的質疑能力,哪兒來的問題可問。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是讓學生關注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與答疑是學生以后自主學習的思路和方法,若在高中階段沒有養(yǎng)成自己為自己提出問題的學習習慣與方法,以后又如何自主學習進步。所以說,質疑能力便是一個人自主學習、不斷進步的基礎。

二、現(xiàn)階段地理課堂學生質疑現(xiàn)象分析

現(xiàn)階段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質疑的情況主要有以下這兩種:一種就是把質疑當成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拋出問題之后,學生并沒有認真思考問題,發(fā)散思維,而是馬上在課本上找答案,然后念給老師聽;另外一種就是師生共同質疑,而后共同解決問題。根據現(xiàn)階段地理課堂上學生的情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種情況均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第一種情況主要是作為其中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課本的知識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學生的思想比較局限,思維沒有得到發(fā)散。而另一種情況師生共同質疑,那就要求老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因為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這種方式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創(chuàng)新思維,如果老師選擇的問題完全是課本中的內容,那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高中地理教育提高學生質疑能力的幾點措施

1.創(chuàng)設地理質疑情境,啟發(fā)學生的質疑能力。地理課堂上可以使用新式預習文案,通過實際化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分析新知識,然后適當地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遷移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地理課堂當中,也可以適當利用地理模型或者實物,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能力。在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觸摸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所質疑。

2.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質疑。教師在教學時應著重教給學生方法,教會學生如何質疑,怎樣質疑。比如可以從課題上質疑,在上必修一“咸海的憂慮”這一案例時,可以引導學生看題目引發(fā)疑問,可以這樣問學生:咸海的憂慮是什么?咸海為什么憂慮?通過這種質疑形成探究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整個案例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得到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這樣學生記憶更為牢固,知識理解更為透徹。而對于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識點等,可以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比較、總結。比如必修二第三章第二節(jié)《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和第三節(jié)《以畜牧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這些地域類型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區(qū)位條件、特點等知識點,學生比較容易混淆。這時候老師講完五種主要地域類型之后就可以利用表格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教會學生比較的方法。

3.實行小組合作制,組員間的討論可以讓學生將問題剖析得更加深刻。問題從哪來?來自思想的碰撞。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專題的探究便會充分發(fā)揮組員各自的聰明才智。專題的選擇可大可小,可以是在課堂上的簡單討論,也可以是周末、假期的時候一場社會實踐、一份社會調查。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由淺入深,從淺層的表象上提出問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就繼續(xù)查找資料、互相討論,由此一步步深入,質疑的能力也在探究中不斷得到提高。

4.習題課上,可適當讓學生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解習題。習題課上,大多都是老師在講臺上一道一道地講題,學生聽一聽答案、解析過程,覺得有道理就這么過去了,很少有人會對答案進行質疑或者反思。而當在講臺上講題的是學生時,這位講題的學生便會為了在臺上“有話說”而提前“備好課”。

第2篇

    如何走出這一地理教學的誤區(qū)呢?根本的辦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變陳腐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變應試教育為 素質教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地理教學中,實行設疑、解疑和留疑這種“三 疑”式教學法,也能使學生將地理知識學懂學會和熟悉掌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提 高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葉圣陶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地理教學中采取三疑式教學就能促進學生的積 極思維,從而逐步達到新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獨立吸取新知識的能力”。

    那么,地理課如何設疑、解疑和留疑呢?

    設疑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八種:

    1.擬問設疑:是老師自問自答,宛如和學生進行娓娓動聽的談話,使學生在思考中聽課。如講地球的形狀 時,老師邊講邊問:“地理的形狀像什么?”“怎樣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狀呢?”通過學生回答后,開展討論式 教學。

    2.推理設疑:老師在講課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通過對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問題。如講外流 河汛期時,先講明外流河的水量變化主要受降水的影響,然后請學生回憶我國東部雨帶推移規(guī)律并提問,各地 區(qū)河流的汛期分別都在幾月份;根據推理,學生很快就能自己發(fā)現(xiàn)和掌握這些新知識。

    3.課題設疑:把地理科研課題當成問題有選擇地給學生介紹,有助于提高學生立志獻身于地理事業(yè)做準備 ;如講長江水資源開發(fā)時,談長江能否變成第二條黃河,三峽工程的論證等。講地殼演化時,談恐龍滅絕,我 國第四紀冰川分布之謎等。

    4.故事設疑:講故事設疑,學生既能增長知識,又加深了對相關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期間,直布羅陀海峽兩岸都在英國軍隊控制之下,但德國潛艇卻能平安地通過海峽而不被英軍發(fā)現(xiàn),到底用了 什么絕招呢?然后講解密度流的知識和直布羅陀海峽密度流的特點,最后揭開其中奧秘——德軍潛艇潛入淺水 中關閉發(fā)動機隨密度流通過海峽進入地中海。

    5.圖象設疑:利用課本插圖,圖表和各種圖片中所含各種地理信息進行設疑,不但能提高教學效果,而且 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筆者將六冊教材中的圖象系統(tǒng)都設計了各種練習題型,翻印后叫學生閱圖練習 ,效果很好。

    6.情景設疑:通過小品、詩歌、歌曲、錄像和實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再提出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澳銖难┥街凶邅恚撼笔悄愕呢S采;你向未來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在《長江之歌》那動 人旋律的回蕩聲中,再向學生提問長江發(fā)源在哪里?長江之水流向何方?長江源流有什么特點?

    7.假設設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這些現(xiàn)象存在的話會產生什么后果,從而培 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講平流層中的臭氧時,結合環(huán)保知識向學生提出,假設臭氧層繼續(xù)遭到 破壞而消失,會產生什么后果?

    8.綜合設疑:在復習時,采用綜合設疑的方法,能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這一 天,我們假設全班同學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學生采用日記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這一天具有明顯 特色的地理景觀都寫出來,這個題目涉及天文、氣候、自然帶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生有 效地把握知識脈絡、理順思路,發(fā)展思維。

    設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動腦筋。太玄,高深莫 測,學生會失去信心。因此,應力求學生跳一跳摘到為好。其次,設疑的問題要題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講 非洲撒哈拉沙漠時,可先讓學生回顧一下我國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東抵紅海。人站在大西洋岸邊,前邊是碧波蕩漾的 大海,背后卻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這是為什么?有誰能解這個謎?”題意明確,富有詩意。既活躍課堂氣氛 ,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也能引導學生真正領會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運用這些原理對地理事項進行分析。

    最后,設疑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設計和提問,不可面面俱 到。無計劃無目的設疑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

    設疑之后,就要針對設疑進行解疑。古人對教師的作用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來概括?!敖饣?”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練的掌握解疑技巧,這是教師基本功扎實與否的具體表現(xiàn)。

    怎樣進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簡介幾種供參考。

    1.教師自行設計有關信號、圖表,精講教材的基本原理;間接地進行解疑。

    例如關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點指導學生對照分析“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與“世界洋流模式 圖”相關聯(lián)系。從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過程采用電教手段,效果會更好。

    2.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原理尋找解題的方法和步驟。此時教師可穿梭 在學生中既能方便地為優(yōu)生提供高難度的“跳桿”,又有時間為差生指點迷津,以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的失誤。在聽、答、問巡視中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迅速處理,以便調控整個教學過程。

    3.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在相互啟發(fā)中開闊思路,促進正確答案的產生。如對“漂流瓶”是否過赤道逆流, 學生中可能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教師對這一分歧的點撥解疑可進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規(guī)律與洋流形成之間 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一個,從而達到最佳狀態(tài)。

    4.通過評析總結,將學習狀態(tài)推進到更高層次。對于學生的解答,正確的或有獨創(chuàng)性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 勵;對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錯誤的要進行耐心細致地分析和講解,及時糾正,以免干擾聽課。這樣使學生的輸 入信息得到強化,把直接感受和強化后的信息轉化為理性認識,促進思維的深化。

    解疑時有幾個問題應引起注意。首先,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要恰當加 以揭示;或將提出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用小步子解決,便于學生各個擊破,攻克知識難點。例如,講地 形雨形成時,如果只讓學生看完示意圖后提問“地形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可能對示意圖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將這個問題分成幾個小題:(1)潮濕的氣流前進時遇到高山會怎樣運動?(2)氣流上坡后氣溫有何 變化?(3)氣溫變化后,空氣中的水汽如何變化?(4)水汽是迎風坡多還是背風坡多?這樣步步深入循序漸進, 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時,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悟,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糾正答案中存在的問題 ,這比斷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時,對于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的遺漏部分及時提出新的設疑,使學生掌 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如學習“世界氣溫水平分布時”,學生在讀圖后,對七月份20°-30°N沙漠地區(qū)成為世界 最熱的地方理由講得充分,而對赤道地區(qū)為什么不熱,卻只字不提。對此必須提出設疑,引導學生對赤道地區(qū) 氣溫狀況進行分析,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在上完課后或某個問題解疑以后,教師不把眼光停留在現(xiàn)有知識水平上,而應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問題,留給學生思考,即留給學生疑問,推進學習內容深化。學生有了疑,就會產生新的求知欲,激 發(fā)他們的思維,促使其到課本中或課外讀物中去尋找答案。這不僅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自我探 索,往往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學生在探索中得到了樂趣,樂趣又會誘導他們去進一步探索。

    留疑有兩種類型,一種留疑是為了讓學生消化課堂內容或為下一節(jié)課鋪墊,出發(fā)點是希望學生運用書本上 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來解釋和解答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這類留疑必須緊扣教材。上完北美洲概述的 地形部分之后,留給學生北美縱列地形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這一道題既起到復習的作用,又能引導學生從歐洲地 形對氣候的影響來推導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作用。從而為下一節(jié)課講述打下了基礎。

第3篇

母體學校與地方政府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一些分歧矛盾,這些問題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容易波及影響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學習,從而給學生管理工作增加負擔。

二、更新觀念統(tǒng)一思想,結合校區(qū)所屬環(huán)境,做好分校區(qū)學生安全穩(wěn)定工作

(一)選任班主任助理,加強與學生溝通

新校區(qū)辦學初期,除了班主任和輔導員的直接配備外,選聘班級優(yōu)秀學生干部或文體活躍分子作為班主任助理。通過班主任助理,組織開展各項校園活動比賽、社會志愿、社會實踐活動,拉近師生關系。

(二)經常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定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對各班學生心理情況建檔建冊,班主任、輔導員、班主任助理、學生干部、心理委員關注關心班級學生心理健康,對有過心理問題的重點同學密切關注,及時幫助疏導。此外,鼓勵心理問題重點同學對參加班級、學校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調整心態(tài),消除不健康心理。

(三)根據校區(qū)安全隱患,形成習慣性安全主題班會教育

防城港校區(qū)周圍還是荒山僻嶺,校區(qū)外防東公路路況復雜,方圓數公里內有白浪灘、金灘等海邊休閑勝地,借此地理環(huán)境,不少學生單個或團體野外燒烤、公路自行車騎行、海邊宿營游泳等,這些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隱患。對此,不能管死,而要管好學生。對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在班級進行安全教育主題班會,圖文并茂引入實例反復強調,對常見的安全隱患及如何避免形成常識。

三、加強制度管理,促使學生管理和諧有序

(一)加強輔導員管理制度

首先,所有輔導員要完成輔導員崗前培訓,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學生工作技能等方面有充分的學習。其次,能夠建立輔導員工作例會的交流制度,定期召開輔導員工作例會,就學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交流總結,傳達并學習學校新的文件精神,落實各項工作。此外,在實踐中積累總結經驗,加強鍛煉。輔導員以周記或者實例后記的方式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

(二)建立健全預防和處置學生安全穩(wěn)定事件體系

首先,加強安全穩(wěn)定工作管理隊伍建設。比如防城港校區(qū)與武警防城港市邊防支隊簽訂聯(lián)教協(xié)議,聯(lián)合開展國防知識教育、黨建交流活動、教育培訓交流、校園安全綜合治理、主題聯(lián)誼活動等等,建立良好的外部安全穩(wěn)定工作體系。內部加強輔導員、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學生班干部等隊伍建設,確保各類學生信息第一時間掌握。

(三)建立宿舍不定期巡查、輿情常規(guī)監(jiān)察機制

第4篇

摘要: 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分析了中美兩國由于不同語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異。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文化;差異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二者既緊密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人們通常把語言稱作文化的載體,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的使用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1987年萊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隱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層,如語言,飲食,穿著等;隱性部分指觀念,價值,交際規(guī)則等,這屬于文化的深層。[1]語言作為文化表層的一部分,其發(fā)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層文化的極大影響。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從霍爾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交際理論出發(fā),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異。

二、高語境與低語境交際理論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 霍爾(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書中, 頗有見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語境性, 并將語境分為高語境( High Context ) 與低語境(Low Context ) 。霍爾認為[2]:“任何事物均可被賦予高、中、低語境的特征。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編排的信息處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僅有微小部分存于傳遞的訊息中。低語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須處在傳遞的訊息中, 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 內在語境及外在語境) ?!币簿褪钦f:“高語境( HC) 傳播或訊息即是絕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在個人身上,而極少數則處在清晰、被傳遞的編碼訊息中。低語境(LC) 傳播正好相反,即將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編碼中。” 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高語境中語義的承載主要不是語言性的, 而是非語言和語境性的。語義主要從存儲的非語言及語境中衍生出來,信息不是包含于語言傳輸中, 而在低語境中。語義的主要載體是語言本身,非語言的及語境性信息對語義的影響是有限的, 語義主要包含于進行交際的語言中。高語境中的信息解碼更多地依賴交際者雙方共享的文化規(guī)約和交際時的情景, 而低語境中的信息解碼則主要在言語中,交際信息對語境的依賴性小。霍爾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有著偉大而復雜文化的中國就處在天平的高語境一方”, 而“美國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較低的一方”。中國文化具有高語境特性而美國文化就具有低語境特性。

三、不同語境文化產生的深層理論和現(xiàn)實根源

每一種語境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套系統(tǒng),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們形成了一種價值意義上的條件反射。這些價值觀念包括行為的準則、思維方式、認知準繩、處世哲學、推理模式、評價規(guī)范、道德標準,成為人們的集體無意識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與天人對立: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的是對立面的和諧和相互滲透, 即對立中的統(tǒng)一, 美國文化強調的是對立面的相互斗爭轉化, 即統(tǒng)一中的對立。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到后來的董仲舒“以類和之,天人和一”成為“天人感應”的思想觀念。美國人則將世界萬物對立起來:工作對娛樂,成功對失敗,好對壞。由于美國人容易對事物作兩極化的思考,所以很難使他們接受第三種,而不是用兩種范疇思考問題,由此,形成對待事物習慣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邏輯的

思維模式,以及求精確的言語觀。

2. 群體取向與個人主義取向: 以群體和等級為紐帶的東方人際關系是一種互補 (complementary) 與垂直 (vertical) 的關系而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人際關系則是一種對稱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關系。群體取向還包括他人取向,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為集體犧牲個人。他人取向表現(xiàn)為“人言可畏”,中國人做事先考慮別人怎么想,在出現(xiàn)沖突和矛盾時,強調“以和為貴”。與中國文化相反,美國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西方的個人主義據說淵源于15 世紀的文藝復興,由17 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發(fā)揚光大,強調隱私權,自由至上和標新立異等等。

3. 經濟發(fā)展: 中國屬于農業(yè)國, 民眾安土重遷, 彼此相互熟知, 聯(lián)系密切, 有著長期共同的生活經歷和背景, 形成“高語境”文化。而美國正好相反,屬于工業(yè)國,人口遷徙量大,速度快,加上“個人主義”和“隱私”觀念,使人們相互之間不易培養(yǎng)共同的生活經歷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語言來表達,由此形成“低語境”文化。

四、高低語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異

1.間接的表達方式。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中國文化強調“和”的境界,以群體為核心,以家庭為單位,維護群體和睦,注重倫理道德,推崇尊老愛幼。中國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內向的集體性格。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5] 。中國文化是高語境文化的代表,其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具有直觀綜合的基本特征,比較注重從整體方面把握對象,故認識中的模糊色彩比較突出。在表達方式上,則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賴于文字或條約。寧波大紅鷹經貿有限公司在各雜志上所登廣告的廣告詞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深植于中華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眾特有的感受和共鳴。給人一種天上人間融于一體的意境。廣告內容雖與商品、服務本身并無直接關系,但它依賴富含文化內涵的構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語言編碼,展現(xiàn)民族的哲學觀與價值觀。

2.直接的表達方式。美國文化是典型的低語境文化。它強調以個體為核心,注重個人作用與利益。美國人體現(xiàn)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征,傾向于認識的細[6] ,追求確定、精確的認識,排斥思維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依據美國人的認知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于信息傳播中對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國高,并且文化標識不如高語境傳播明顯。如美國一家郵遞快件公司COLOR DIRECT為其服務推出的廣告詞“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過郵局郵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嗎?) 簡潔直白的一個問句將其快速、安全、包羅萬象的服務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五、結語

由于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時間取向、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差異甚大,跨文化交際始終都是一個大問題,那么來自高低語境文化的人們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際筆者認為,首先要了解高低語境文化的差異,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寬容。在交際時最好能做到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和組織語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據交際雙方之間的言行舉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縮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距,從而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更好交流。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譯,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際學[M]. 長沙: 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0:181.

[4]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34

[5]阮恒輝. 廣告運作實務[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第5篇

關鍵詞: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有效提問;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82-01

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中采用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問也是課堂教學中的“常規(guī)武器”,提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高三地理一輪復習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在復習過程中,教師運用正確有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和課前課后整理能力是一個重要前提。而恰當準確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能讓他們在探究中自我整理相關的學習內容。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設置啟發(fā)式、貫通式、趣味式的提問是關鍵,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本文主要圍繞設置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探討。

一、設置有效提問,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傳統(tǒng)的一輪復習很多都是過去授課內容的重復,僅僅體現(xiàn)了溫故的方面,缺乏知新的成分。在具體的課堂內容的處理上,有的教師缺乏審視和變通。在課堂上,教師如果還和高一、高二上課的方式一樣,不僅不能讓學生回憶起知識點,還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感。學生運用學新課的思維和方式進行復習,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就不能做到融會貫通。教師只有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復習,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前對問題的設置是淇蔚鬧氐悖復習課的設問可以用反推遞進式,教師可以先問結果,再從結果層層往前推,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在復習“大氣運動”這一章時,可以設置如下提問:熱力環(huán)流分為幾組運動?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結果怎樣?地面溫度主要來自哪里?近地面大氣溫度來自哪里?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導致的天氣狀況有哪些?風和天氣狀況有怎樣的關系?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分布位置是怎樣的?北緯25度受什么大氣環(huán)流影響?有什么天氣狀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什么?這種從重點難點知識開始,再到簡單知識點的提問方式,可以化繁為簡,就好比樓梯臺階,逐級而下,能讓學生迅速回憶起這一知識體系。教師還可以配置相應的地理練習題,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新設置提問,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地理一輪復習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在對知識點熟練掌握的情況下,仍然不會解題。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是信心滿滿,可一拿到地理題目,還是無從下筆,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利用典型的??碱}型進行分組提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點展開討論。學生在交流中會回憶起知識點,并討論這個知識點的具體應用,這樣,既掌握了知識點,又提高了解題能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章時,對“鋒面”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引入兩類??嫉膯栴}:一是中國冬季冷空氣南下,二是雨帶的推移。同時,可以找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討論,以下是關于“冷鋒”的題目。其一,討論冬季昆明和貴州的天氣差異,并分析原因。其二,討論同緯度的成都和上海冬季氣溫差異,并找出原因。這兩道題都可以充分解釋冷鋒的實際影響,學生在討論中回顧了冷鋒和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和差異,以及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教師還可以引入江淮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響,鞏固冷鋒和暖鋒的知識。

三、靈活提問,提高課堂復習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復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淺化來提高課堂提問的趣味性。要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從沉悶枯燥的復習中解脫出來。在課堂教學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課堂教學氣氛的營造,可以引入常用作高考材料的農作物、花草、水果等,設置與之相對應的氣候分布,氣候成因的題目,也可以用學生向往的風景名勝的地域特色來設置題目,分析其特殊地貌的成因。如用云南的石林、溶洞、鐘乳石和崇明島、黃河三角洲等自然風光的對比,以展示考過的區(qū)域圖,背景圖,景觀圖為主。教師提問學生時,可從“云南的地質地貌、崇明島成因”延伸至提問“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角洲成因”,再引到??嫉牧魉治g地貌、堆積地貌的題目,就課本知識點“河流的地貌類型”,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這樣的提問模式,從解題過程到回歸知識點,使課堂從輕松提問進入到后期的完整歸納,既完成了復習目標,又趣味性十足,擺脫了復習課的乏味。

四、結束語

地理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一味地重復課本知識點,沒有和具體題目相結合,就不會達到融會貫通,就無法適應當前復雜多變的高考試題。一輪復習應該是在鞏固學生課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合理運用提問,可以讓學生擺脫固定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6篇

1.1初中地理“副科”觀念的影響

雖然新課改要求進行素質教育,但是芮城縣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試看齊.初中中考時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長期被視為“副科”,每到考試前地理課就被語數外等主課占用.而且因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視,初中地理的師資力量也出現(xiàn)了薄弱現(xiàn)象.芮城縣高中地理教師師資不足,受過專業(yè)地理教育的教師都進了高中.初中地理課大多是由沒有地理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主科”教師捎帶上,甚至一些鄉(xiāng)鎮(zhèn)初中都沒有安排地理課.那些初一、初二開設地理課的學校,到了初三因為要應付中考也不再開設地理課.總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完成,最終造成高一地理教學時學生初中地理知識不扎實,成為高一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1.2教師對現(xiàn)行教材要求難以把握

新課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個亮點,教材的編寫不再強調學科的系統(tǒng)性,更加貼近生活和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由于新課標要求不具體,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確定使得教師對于教材的深度、廣度、難度難以把握,導致教師僅僅將課改前原有的知識體系搬到課堂,增加了課時所需,導致課時緊張.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冊屬于自然地理,它的學科性較強,相對比較枯燥乏味,這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的沖擊.芮城縣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處在于設置了大量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指導教師進行活動安排,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是這卻成為教師處理教材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活動需要安排充足的時間才能達到“活動”效果,占用大量的時間,這使得教學任務無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出現(xiàn)課時緊張的問題.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高中的“重理輕文”思想也嚴重影響了高中地理教學.因為現(xiàn)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試模式,高中學生到了高二就要進行文理分科.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對公民的技術要求較高,理化生的學習成為關鍵,所以很多大專學校和大學更多的設置了理科類專業(yè).芮城縣除芮城中學外,博立中學、陌南中學,風陵渡中學都在高一下學期就已經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級設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學高一共九個班,只設置了兩個文科班,這樣在高一上半學期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會選擇理科,所以對地理學習不積極,到了高一下半學期分科后,已經選擇理科的絕大數學生根本就不學地理了.

2多種途徑提高芮城縣高一地理教學質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在回顧初中知識的過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學的知識再重新給學生講解呈現(xiàn),然后再學習新知識,因為這會使得課時緊張.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通過具體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歸納、分析、總結出對應的初中知識.

如在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時,全球氣候分布是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所以在高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氣壓帶、風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初中氣候分布的知識已經淡忘或初中沒有基礎,需要進行復習.

在處理這一節(jié)時,教師不必先組織學生學習初中學習過的全球氣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產生了哪些氣候及其特點,然后根據全球各地區(qū)受到哪些風帶和氣壓帶的影響,就可以得出該地是哪種氣候類型.這樣處理既對學生初中知識進行了鞏固復習,又讓學生學會了用高中知識歸納、分析、總結,另外還可以節(jié)省時間.

2.2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雖然課本講解地理學科專業(yè)知識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科的趣味性特點: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誘趣,來設計教學很容易使課堂妙趣橫生,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導入中設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疑問,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理需要,從而會萌發(fā)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因為需要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之一.

如在“氣壓帶和風帶”的學習時,導入設置馬緯度的故事,然后提出為什么30°N附近會出現(xiàn)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fā),在聽課時就會認真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從中尋找答案.總之,教師應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2.3加強新課標研究,優(yōu)化教材處理

新課改下課程標準僅僅只是課程教學的標準,教材是課程教學中具體的材料和一個途徑,教師要組織課堂教學必須要熟悉課程標準,在透徹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設計一套教學流程.地理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首先應該改變以前“教教材”的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選擇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學的廣度、深度方面避免過分專業(yè)化的處理.對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自學、課外閱讀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資料與方案,教師應該恰當的選擇教學內容并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不加選擇的全部講授,必然導致課時緊張.

此外,教師應該恰當處理“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因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內容大多以“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對一些教學價值不大且學生操作起來較難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膽的舍棄.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動,地理教育價值相對較小,學生難以操作,應該舍棄.否則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沒有一定的教學效益.

第7篇

關鍵詞:地理課堂效益形象學法地理教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一名中學地理教師而言,如何向45分鐘要效益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實踐總結歸納如下,僅供同行們參考。

一、以“形”誘“趣”

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庇纱斯P者認為說:地理興趣是學生學習地理最活躍的動力;是產生地理學習強烈求知欲的“激素”;是學生能否較好掌握地理知識的關鍵。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然而,促使學生能否具有學習地理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筆者認為,教師形象(這里的形象不僅包括教師的外在的,還指教師內在的素質)樹立的良好與否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現(xiàn)代教師而言,首先,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和博學的理論知識,還應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能精通大綱,關注社會發(fā)展,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吸收新鮮知識,對教材有駕輕就熟的能力。例如:黃河為什么會斷流?應如何解決?為什么很多專家呼吁要炸掉三門峽水庫?成語“涇渭分明”在地理當中怎樣解釋?根據材料和現(xiàn)實分析造成2007年我國大面積冰凍災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光靠課本的一點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綜合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其次,要求教師對教育事業(yè)保持高度的熱情,只有這樣,教師才會要勤于學習,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調整自我。時代在前進,知識在更新,特別是新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對教師自身素質要求更高。“我們不能拿昨天的知識教學生為明天服務”。只有不斷的進行學習,我們的教學才會有足夠的素材,才會被學生佩服,學生才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最后,對待學生要用“心”?,F(xiàn)在的學生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當中,都是很有個性和叛逆心理的人。因此,筆者認為,只有用真心、愛心、耐心與他們搭建溝通和交流平臺,用誠心去理解他們,才會博的學生的喜歡,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學。教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以良好的教師形象來誘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即以“形”誘“趣”。

二、以“法”為“基”

所謂以“法”為“基”,就是指教師應以傳授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為教學的基礎和根本目標。俗語云“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去學”。因此,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最終目標。由于地理具有時空性、廣闊性、遙遠性、運動性及循環(huán)性等特點。筆者認為,學習地理的方法有三條:一是“列舉問題法”,即預習時提出問題、聽講時針對問題、看書時鞏固問題、作業(yè)時檢查問題、總結時反思問題。例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節(jié)內容時,通過預習提出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有哪幾類?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聯(lián)系?它們又是怎樣形成的?它們控制下的天氣情況是怎樣的?然后帶著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聽講,做好筆記;課后再重溫課本和筆記解決問題;最后通過作業(yè)檢驗問題和反思總結問題;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對于地理而言,地圖是其第二語言,而且在地理考題中,無圖不成題,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去看圖、讀圖、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以及從圖中尋找切題點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如果掌握了這種能力,在考試中將會受益匪淺;三是用歌訣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幫助記憶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例如,記憶中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時,可以編歌訣為:兩湖兩廣兩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貴川內青藏新,陜甘兩寧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臺歸之日盼團圓。記憶我國某些省級行政單位輪廓時,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頭、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鷹、山東像翹起的大拇指、臺灣像紡錘等等。。。。。。

三、以“具”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