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9:07:06
序論:在您撰寫主題教學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所謂主體性目標體育教學模式,是指深刻反映素質教育和體育教學內在規(guī)律,以學生為主體,緊緊圍繞現(xiàn)代教學方向,全面提高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實踐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它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人格和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之上,比較其他教學模式而言,具有更強的可行性和實效性。主體性目標體育教學模式,是學生作為認識主體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和重組,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模式,其內容包括學生認知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技術目標、教養(yǎng)目標等多種類型。我校通過實驗和問卷調查對主體性目標體育教學模式、教學功能等內容進行了研究。
一、主體性目標體育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1.主體性特征。
所謂主體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練習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它是學生個體主動要求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在目標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主導思想,變被動訓練式教學為主動參與式教學,在教學觀念上由“教授”向“學習指導”轉化,把學生確定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活動的主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主體,完善自我的主體。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定學生主體地位是學生主動學習、練習、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體育教學組織活動,都要作用于學生身上,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來感受教學的效果,所以學生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并在教學活動中注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2.目標性特征。
學生在課上積極主動地確定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通過一段運動實踐后,學生以“目標”為核心進行自我評價,反饋調節(jié)目標,經過感知、思維、練習提高了運動技術水平。
3.主動性特征。
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參與目標的意識和完成目標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目標設計、評價的機會。學生在學習、練習時根據自身水平選擇學習方法,自定目標,每一次目標的升級是學生自我評價“學會”還是“不會”的,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自律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表現(xiàn)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反饋調節(jié)能力,使學生逐步接近學習目標,最終達到目標。
二、主體性目標體育教學模式的功能
教學實踐證明:主體性目標體育教學模式具有四大功能,即導向功能、調控功能、激勵功能、傳遞功能。
1.導向功能。
體育目標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明確方向、引導執(zhí)行、提高效果的作用。教學活動中,追求練習什么?要達到什么?結果如何?都要有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教師圍繞目標設計學法,學生圍繞目標進行練習,因此,確立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問卷調查中,明確目標、圍繞目標進行練習的學生中男生占88%,女生占82%。在目標設計中,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學習練習能力、探究調節(jié)能力、體育實踐能力及開拓能力,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體育目標教學的導向功能。
2.調控功能。
體育教學目標一經確立,就對體育課整個教學過程及每一環(huán)節(jié)、每一練習內容起到控制作用。教學目標將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凝聚在一起,使之與學習、指導、練習協(xié)調進行,以達到教學目標高效完成。學生能以目標控制參與練習過程的,男生占84%,女生占86%。課上制定的體育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練習目標,是教師、學生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和完成的。
3.激勵功能。
設定目標后,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目標的設定和實施都必須有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共同實施,共同感悟,將抽象目標變成教學實踐,變成具體活動。
學生的調查顯示,90%的男生和86%的女生喜歡上體育課,對體育活動有興趣。這樣一來,就使學生加深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理解,調動起學生投入學習鍛煉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鍛煉的高度熱情。
4.傳遞功能。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建立學生語文素質自主構建的課堂結構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一、明確任務激發(fā)興趣
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意學習。實踐表明,有意學習與無意學習的效果存在極大的差異。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tài),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明確任務?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種方法。第一種,開宗明義法:教師在每節(jié)課開始時,掛出小黑板(或是口頭講述)揭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并讓學生看清、記住。第二種,篩選討論法:教師把學生預習課文或自學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篩選,結合文章的重點、難點,抓住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習。第三種,分步揭示法:教師不是一上課就和盤托出,而是隨著學習過程的展開,相機分步揭示。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教學目標,以激發(fā)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創(chuàng)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激趣的途徑、方法很多,包括:教師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態(tài)、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成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方法要經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等等。
二、培養(yǎng)質疑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教學從矛盾開始,而這個矛盾以往都由教師想當然的揭示:你們學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師就教哪些。這樣一來,容易出現(xiàn)課堂上教師問得多,講得多,學生重復機械被動接受的多,這也是語文科教學一直耗時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問題,學生通讀課文后就能自己解決,就可指導學生自己去看,以讀代講。
課堂教學素質化是以學生為核心的,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中的矛盾應由學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多思、愛思,深思,使其“于無疑處生疑”是教學成功的標志。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tài)度應該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問做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在引導時,教師要作出恰當的處理:是因讀書馬虎而產生的疑問,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去釋疑;是自己經過學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疑問,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是游離于學習任務以外的疑問,要適當冷處理;具有導向性、啟發(fā)性的疑問,要表揚提問的學生,并組織討論研究。
培養(yǎng)質疑能力,要堅持正面引導,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問題的學生,也要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tài)度。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要知道,一旦挫傷。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質疑能力將會成為一句空話。
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用以提問,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好問”的習慣。
問題提出來了,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爭論,靠集體的智慧解決難題,使學生體驗到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加強學生自評和互評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發(fā)表獨創(chuàng)性意見,勇于自我評價,使競爭與合作,個人與集體的自主構建巧妙地統(tǒng)一起來,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導”將起大作用,導說,導辯,最后教師還要適時小結,去粗存精,統(tǒng)一認識,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長足發(fā)展。
三、善于架梯展現(xiàn)過程
所謂“架梯”,指的是教師要積極,有效地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皹穼W教育”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分析學生回答的思維出發(fā)點,然后相機引導。
學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由不懂到懂,這就是展現(xiàn)訓練過程。展現(xiàn)訓練過程是每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性原則要求教師不能遺漏了那些差生,教師就要設計方法,比如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降低問題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逐步弄清楚。那種把結果和盤托給學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的。
展現(xiàn)訓練過程,要與發(fā)展思維相結合。比如閱讀教學要重視通過變式訓練來抓語言理解、積累、運用,引導學生不斷向新思維廣度發(fā)展。例如用”勤勞”造句,第一個學生說:”我的媽媽很勤勞?!本o接著造句的學生,往往只把主語“媽媽”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時提醒,學生產生思維定勢,訓練效果就差。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此時進行啟發(fā)“誰能把媽媽怎么勤勞,說給大家聽聽?于是學生會說?!拔业膵寢尯芮趧?,下班回家還買菜燒飯?!拔业膵寢尯芮趧?,一有空就忙著做家務。”句式基本相似,但內容有了變化。教師進一步引導:“誰能換一個說法,先說說媽媽怎樣勤勞,然后再用上‘勤勞’?!睂W生在教師的再指導下,跟著作變式訓練:“我的媽媽一有空就忙著做家務,很勤勞!像這樣的訓練過程就做到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
展現(xiàn)訓練過程,要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發(fā)展相結合。比如理解課文,有著三個層次:第一層,表層性理解,就是知道課文說的“是什么”回答問題只是復述課文中的內容;第二層,解釋性理解,就是懂得課文內容中所隱含的“為什么”,能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能概括出課文的基本觀點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層,創(chuàng)造性理解。就是對課文有系統(tǒng)化的認識,并能根據課文舉一反三。乃至發(fā)表自己的新見解。有不少教師就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在布置作業(yè)時,還可設計“彈性作業(yè)”,不同層次學生有相應的作業(yè)要求,這樣做到目標多元化,更是“面向全體”的體現(xiàn)。
展現(xiàn)訓練過程,教師要加強反饋與校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始至終要對學生的認識活動進行監(jiān)控、調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仔細認真地聽,不僅要評價內容是否正確、完整,還要注意語言是否規(guī)范,有無語病。不能沒有聽清回答,就草率表態(tài)。也不能在學生意見有分歧時,不加評議,把問題擱在一邊,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加強巡視、輔導,采取一對一的個體反饋、指導、校正,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展現(xiàn)訓練過程,教師應保證學生的思考時間和訓練時間。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學生個體智能差異上。學生回答問題要經過“閱讀--組織和選擇合適的詞語、句式--口頭表達”這樣三步。如果只讓優(yōu)等生回答,就會使大部分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問后適當延長時間。同樣的道理,在范讀或朗讀指導后,也應增加學生自由練讀的時間。四、指導學法培養(yǎng)能力
“樂學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因而要把教學重心從“教”轉到“學”上來。重視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yōu)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是否具有這種能力,是衡量他們主體作用能否發(fā)揮的又一重要體現(xiàn)。
在這方面,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法指導的意識。進行學法指導大致有如下幾條途徑:學法的直接介紹,教法的滲透轉化,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技和引導。教師重視教方法、教規(guī)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的規(guī)律。比如《一定要爭氣》一文,課文的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結構層次基本相同,就可運用“教法的滲透轉化”的方法,精講第二部分,讓學生弄清“童第周為什么要爭氣?”“童第周怎樣爭氣?結果怎樣?”等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學第三段,這就是教法轉化為學法了。其次,可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教給不同的學習方法并設計出相應的操作程序,把有關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進行學習。如“從中心句入手課文”這一學法,可以設計如下三個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讀課文,看看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內容?3、文中哪些詞句跟中心句的關系密切,這些詞句是怎樣表現(xiàn)中心的?
五、民主教學體驗成功
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樂學教學”一個基本特征。鑒于這個,我們提出了針對教師而言的改善師生關系的三大原則:
1、信任與尊重原則
(1)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基本學習能力。除了極少數智力低下者,其他學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學習任務。許多學生成績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問題,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為與行為障礙,如缺乏學習興趣、注意力不穩(wěn)定、意志薄弱、缺乏學習習慣等。
(2)相信學生原來是有學習愿望的人。他們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滅的,他們的學習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學生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內化活動目標才能實現(xiàn)。嚴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與支持原則
(1)理解學生現(xiàn)實的處境。他們由于學習上落后,已經受到或正受到老師、同學、家長及社會的輕視。
(2)理解學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學業(yè)任務而產生的自責與自卑心理。
(3)理解學生的現(xiàn)實愿望。他們想改變學習落后面貌、改變消極處境,改變過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學生的上進心與積極表明自己特長的愿望。
3、啟發(fā)與鼓勵原則
一、抓住三“點”,激發(fā)欲望。
1、巧抓關注“點”。從作文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把“自己有了感想馬上寫”作為作文成功的第一要素,由此,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用我文抒我情”,一定要注意學生在關注什么。如果抓得巧,就會“一石擊破水中天”,使學生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創(chuàng)作出理想的作品。如各種有意義的節(jié)日,像母親節(jié),學生暢親情,抒母愛,贊母親,神采飛揚,欲罷不能。我抓住這一“關注點”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寫各種暢想,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異常高漲,寫出的文章真摯感人。再如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時事,如伊拉克戰(zhàn)爭、奧運會等,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這時讓他們寫作只不過是情感的自然流瀉。
2、把握感情“點”。學生寫成功作文時,大都伴有強烈的感情,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啟發(fā)引導,創(chuàng)設寫作欲望的情感氛圍,把學生帶入創(chuàng)作的情景中,讓他們體驗、感悟生活,使之熱切地投入到寫作之中。如在教師節(jié),用詩向學生傾訴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摯愛,學生被深深的感動了。我及時抓住這一“感情點”,讓學生寫謳歌老師的文章,學生個個充滿激情,創(chuàng)作的油然而生。
3、采集精彩“點”。中學生十分關注生活,喜歡聯(lián)想,并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點燃寫作的欲望。為此我經常把學生放入生活中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去領悟生活的情,去體驗生活的理。寫作的范圍,一下擴展了若干倍。經過長期觀察,學生不僅學會了從生活中獲取素材,而且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分析社會。這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思想變得更敏銳、更深刻,促進了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
二、及時引導,激活思維。
1、細點撥。從寫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部份學生喜歡老師指導作文,因為初中生尚未形成獨立創(chuàng)作能力,尤其是審題,構思、立意、組材的技巧都需要老師引導入門。因此,教師及時點撥,才能使學生作文向更高層次邁進。
2、勤交流。學生是創(chuàng)作的主體,教師的引導只是穿針引線,推波助瀾,而不能越俎代庖。如學生以“水”為話題作文,思路不甚開闊,我就組織學生說一說,水有哪些特點?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可以寫成哪種樣式的文章?大家一交流,思路立刻打開了。有的寫散文,有的寫寓言,有的寫水給人類的一封信……寫作之前,組織學生各抒己見,使之互相啟發(fā)。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向著無數個方向擴展,所得的知識就是立體的、多維的,而且是靈活的。
1.互助學習法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變評估方式在互助教學實驗當中,教師給學生分組,在學習新動作時教師只需教會各組組長,由組長教其他學生,教師巡視指導,對個別學生給予幫助,這樣不僅能夠節(jié)省時間,而且會高效運用課堂時間,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于互助學習是一個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所以體育教學中采用互助學習法就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討論、講學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進行成績評估,避免僅依靠身體素質等先天的差異進行單純評價。
2.互助學習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健身意識,為終身體育奠定思想基礎如今的學校體育已不再是單純傳授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狹隘體育,而是更加重視發(fā)展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學校體育。通過互助學習法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和運動中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力量,尋找體育的美感,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和鍛煉身體的有效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體育的興趣,產生終身體育意識。
二、互助學習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在通化市某校開設實驗班和對照班,通過互助學習方法在實驗班進行一段時間的實驗教學后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學習效果等方面作用顯著。
1.身體素質方面實驗班36人50m跑平均成績是8.50s,立定跳遠成績是1.74m,一分鐘跳繩成績是141個;而對照班36人50m跑平均成績8.60s,立定跳遠成績是1.70m,一分鐘跳繩的成績是135個。從結果上看,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明顯的差異。在體育課堂上采用互助學習法進行教學,對于理解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這種學習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通過幫助他人找到樂趣和成功感;對于理解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同學來說,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監(jiān)督、互相鼓勵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愿意參與體育課堂活動。由于互助學習法在課堂中增加了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注重學生體育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高,所以無論是哪類學生,在主動參與體育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速度、力量、柔韌等多方面的素質自然都得到了提高。
一、利用輔助練習校正學生技術姿勢
小學生雖然具有很強的記憶力,但是卻因為自身缺乏一些相關的動作規(guī)范等觀念,經常是一些動作學習之后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再次運用時就會變得是“千姿百態(tài)”,什么樣的都有,很少會有一個符合正確姿勢的。然而,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再一次的教學相同的技術動作內容,則又可能會引發(fā)學生們的不滿情緒,從而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則是必須的。輔助練習在幫助學糾正姿勢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讓課堂變得不那么乏味,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1]。
例如在小學低段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經常在站立式起跑中出現(xiàn)姿勢的問題,例如他們經常會在起跑準備時采用“同手同腳”的姿勢,不要說在小學低段會存在這個問題,就是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有的也會存在同樣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必須要選擇一個小朋友們能夠容易接受并能夠長期記住的教學方法。通過觀察,日常的站立式起跑教學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在經過一個長假后,孩子們已經對上學期所學的站立式起跑動作逐漸忘記,很多孩子都只是能夠記得一個大概,最后動作各異,最明顯的就是“同手同腳”。當老師說站立式起跑,他們都能夠記得是兩腳分前后進行站立,他們在做動作的時候也是兩腳前后站立,但是確是“同手同腳”。同時很多學生也能知道“重心前傾,前腿彎曲”,然而卻不知道手和腳的位置有什么關系。為了能夠讓小朋友們能夠明確正確的動作方法,并且能夠讓他們長期記住這個正確的動作,同時并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筆者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并對自己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了反思,最后采用如下的輔助方法來進行站立式起跑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進行充足的課前準備
在課前筆者讓孩子們每一個人準備好一支水彩筆,顏色不論。學生們不知道筆者為什么要讓他們準備水彩筆,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疑問“怎么體育課還要帶水彩筆呢?”。他們感到十分的好奇。成功的激發(fā)出了他們的好奇心。
(二)畫蘋果
在新授課時,筆者讓學生把彩筆拿出來兩個同學配一組,要求各自在對方右手的手背上畫出一個蘋果。學生們此時也不知道畫蘋果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他們的好奇心被進一步的激發(fā)出來。然后讓學生們將彩筆放入左邊褲子的口袋里。
(三)“吃”蘋果——學習站立式起跑
接下來讓學生做以下動作:把放筆那邊的腿放在前面,稍彎曲,放在后面的腳就腳尖踮地,然后把畫蘋果的手放前面自然下垂,最后身體往前傾。然后讓學生將這個姿勢定格,接下來,筆者告訴學生“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站立式起跑?!?/p>
在課結束之前,筆者又讓孩子們將這個動作復習了多次。在第二節(jié)課上課復習站立式起跑時筆者只提醒了“畫蘋果的手在前面,放筆的腿在前面”,很多小朋友都能夠正確的做出來,只有個別的有點糊涂。
在這個輔助練習中,筆者先是運用了孩子們都較為熟悉但卻與體育課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東西來激發(fā)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會關心為何會用到這些東西?這節(jié)體育課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在課的開始的時候,筆者再利用一個看似與授課內容無關的事件進一步的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想要知道授課的內容。接下來,通過前期的準備后讓學生們做出一個正確的動作。此時學生們因為已經被激發(fā)出了強烈的興趣,動作也能夠很自然的就到位。因此在經過幾次反復練習后,基本都能夠掌握住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姿勢。這樣的方法才是針對學生的,才是適合學生的,有助于低年級學生掌握和牢記“站立式起跑”的動作方法。
二、利用輔助練習,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術
運動技術又被稱為是“動作技術”,是各項體育技術項目中技術動作的總稱。它指的是符合人體運動科學原理,并能夠充分的發(fā)揮人體潛在能力,有效完成動作的合理方法。體育運動的每一個項目都是由一系列的技術動作所組成,例如在籃球項目中的傳球、接球、運球、投籃,技巧項目中的短翻、倒立、手翻、空翻等,軟式壘球運動中的拋球與接球等。不同的動作方法對身體的影響和要求也不相同。同時,還必須要明白:技術的合理與有效都是相對的。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們對于運動技術的不斷研究,運動技術會不斷的改進、完善。
在新課標中,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體育教學提出了要淡化技術的要求,并倡導健康第一。但這并不是說體育課就什么也不用教了。所謂的淡化技術指的是,在教學中不能夠過多的強調運動技術的細節(jié),不可以為了教技術而教技術。同時還必須要認識到,淡化技術也不等于淡化運動技能,新課改要求學校體育需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運動技能。在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要求我們去思考如何運用體育與健康教材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健身、學會鍛煉。
在運動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運用輔助練習,可以讓體育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激發(fā)出學生主動鍛煉身體、學會鍛煉身體的欲望。[2]同時還能夠積極的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更好的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讓學生能夠在快樂的體育課堂中得到體育技能的鍛煉。筆者就以輔助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軟式壘球的接球技術為例進行探討。
軟式壘球運動是集田徑運動跑、跳、投和球類運動項目特點于一身的集體對抗項目,是對攻守雙方在體、技、戰(zhàn)、心、智等競技能力要素方面的全面檢驗。很多國家都認為,棒、壘球對于開發(fā)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智力,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友好、團結上進、善良坦誠等品德,增強人們的組織性、紀律性、自信心、責任感和榮譽感,都有著其它運動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然而中小學生中存在著接球技術中的動作變形和判斷不準確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采用了如下的輔助練習:
(一)準備好輔助道具
本道具采用竹竿上面掛3個或以上高低不同的軟式壘球。采用這個道具練習學生的接球技術。這個輔助道具可以練習固定手型、移動中接固定球和移動中接移動球等,提高學生在軟式壘球中的接球技術。
(二)為學生演示接球技術
接固定球:主要目的針對接不同高低球手型的變化。接中高球、接中下球、接地面球等。
移動中接固定球:主要目的在快速移動中接固定球,進一步鍛煉學生接球手型的練習和快速移動的能力。
移動中接移動球:主要目的在快速移動中接移動的球。在原來基礎上提高學生快速移動中接球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移動球的判斷,進一步提高學生接球的技術。
摘要: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當前中學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中學德育改革中,要通過變革德育觀念,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道德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徑來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關健詞:德育;學生;主體性
主體性是主體在作用于客體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它集中體現(xiàn)為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不僅是現(xiàn)代社會的客觀要求,而且是德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已成為當前中學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推進中學德育改革要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
1、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是時展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力。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堅持以學生素質發(fā)展為本,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素質發(fā)展,使學生主體的德性得到主動、積極的發(fā)展,以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學校德育的職能就是要開發(fā)學生個人主體所蘊藏的內在潛力,正是這種內在潛力的發(fā)掘,才使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精神得到弘揚,從而使學生“一切天賦得到充分發(fā)展”,全部才能不受阻礙地自由發(fā)展。所以,現(xiàn)代學校德育提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備性,就是要使學生的德性從受教走向自教、從教化轉成自化、從他律變成自律,使學生在學校不僅學會生存,而且懂得發(fā)展自己;不僅能適應社會,而且能駕馭自己,能動地改革社會,使自己得到全面發(fā)展,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
在人的自由發(fā)展中,個人自由的主體性是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是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根本,為人的自由發(fā)展提供方向和動力,人的自由發(fā)展依賴于人的德性發(fā)展。所以,在中學德育教育中要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其終極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個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強、自律的意識,使他們既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又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成為一代生氣勃勃具有鮮明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的主體。
2、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是達成德育目標的關鍵
在德育教育活動中,學生既是客體也是主體。作為客體,學生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的對象,他們的知識、智能、道德品質必須通過教師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學生絕不是被動、消極、機械地承受教師影響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活動著的人;他們也有不同層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會形成動機展開自覺的活動;他們對教師的作用常常會給予有選擇地反應,而這種反應的性質和方向都會直接影響德育活動的進程。
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德育目標的達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們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決于他們內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過程轉化為自我教育過程,是道德教育過程的最完善的體現(xiàn)形式,也是達成道德教育目標的關鍵。道德教育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它不僅要解決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的矛盾,而且還有信與不信、愛與不愛、知與行的矛盾。如此諸多矛盾的解決,僅靠外在力量的驅使是不行的,這還得依賴于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依賴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3、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是德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現(xiàn)代學校德育教育不同于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它是發(fā)展學生、完善學生的教育,是培養(yǎng)和完善學生的獨立人格的教育。而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仍然有賴于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塑造,但學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卻起著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的道德主體性起著更為主要的作用?,F(xiàn)代學校德育教育不同于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它要培養(yǎng)的不是道德的執(zhí)行者,而是自由的、有創(chuàng)造個性的道德主體。這就要求不只簡單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論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方面,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這種“化理論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的主體理性、主體智慧和主體能力。只有造就了學生的道德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目標才可能從根本上達成。正是在上述兩個特點上,我們強調在現(xiàn)代學校德育教育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主體性。
二、在中學德育改革中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1、變革德育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傳統(tǒng)德育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已顯露出疲態(tài)與缺陷,德育的內容與方法不能滿足學生主體素質發(fā)展的需要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已經嚴重忽視學生的素質的發(fā)展,德育實效性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對傳統(tǒng)德育觀念進行變革已成為一種必然。
首先,德育的價值有外在的社會發(fā)展價值和內在的人的發(fā)展價值之分,傳統(tǒng)德育強調社會發(fā)展價值而忽視學生的發(fā)展價值。所以,現(xiàn)行學校德育首先要突出發(fā)展學生的內在價值,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推進社會發(fā)展價值的實現(xiàn)。
其次,現(xiàn)行學校德育要以促進學生主體德育發(fā)展為根本。因為,人是社會發(fā)展的手段,更是社會發(fā)展的目的,人與社會互為手段與目的。德育通過人的素質發(fā)展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而社會發(fā)展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發(fā)展,為了人的素質發(fā)展,人的發(fā)展是目的。而傳統(tǒng)德育強調的是一種人的發(fā)展要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工具性德育。所以,現(xiàn)行學校德育要由工具論走向目的論,達到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tǒng)一。
再次,現(xiàn)行學校德育要體現(xiàn)學生自身素質發(fā)展的本體功能,把來自環(huán)境的作用轉化為學生主體對環(huán)境反作用的能力和良好機制,也就是說,學校德育要以學生的素質發(fā)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素質發(fā)展服務,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服務。相應地,德育的實踐活動也要由教師主知、主情、主行轉向引導學生知情、知意、知信、知行的協(xié)調發(fā)展。
2、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道德需要
構成學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時、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動。其中道德認知的的發(fā)展也就是道德思維結構不斷建構和重構的過程,這一發(fā)展過程包含了十分復雜的因素和內部機制,其中道德情感的升華、道德意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歸根到底是由道德需要的發(fā)展所決定的。當學生個體內部產生了強>!
所以,學校道德教育要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個體的道德需要,不能只憑一味單向地進行說教和灌輸,或只注重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典型事例、英雄人物等來教育學生,因為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體驗和感受,每個學生個體是唯一獨特的,而且,學生并不會被動地機械地盲目地接受學校的道德指令,而是以自己獨特的經歷形成自我體驗來感受社會,理解生活,運用已有的道德經驗,已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進行篩選、過濾、選擇、強化,形成自身內部結構狀況
,這一內部狀況促使著個體以個人特有的方式理解道德原則、規(guī)范、實踐道德義務。為此,學校道德教育要在探明學生個體內部因素和機制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道德需要,要根據學生個體具體的自身內部道德狀況,對個體進行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滿足每個個體發(fā)展的獨特的需要,并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道德需內化為社會適應性的需要,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高層次的道德需要,這個新的需要產生的過程,也是個體主體性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能力
一、“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fā)展”的界說
大學教師個人和師德的關系,一端連著大學教師自我運動的變化,一端連著教師職業(yè)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是兩種運動的“交匯區(qū)域”。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大學教師自我及大學教師職業(yè)角色、職業(yè)行為都會發(fā)生變化,因而兩者構建出不同的關系。
“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fā)展”(下文簡稱“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是對未來社會中大學教師個人與師德關系的描述。主要內涵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是對師德的價值判斷。未來的師德無論在其內容還是在其功能上,都必須肯定并保護大學教師的合法利益;肯定個人存在的神圣性。但必須反對“唯我論”和“忘我論”的師德。“唯我論師德”認為,師德是由個人決定的,對自我有利就遵守,否則就不遵守?!巴艺搸煹隆眲t認為,一個人必須為他人犧牲自己,必須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必須為他人而活著。為他人奉獻是人存在的唯一正當性,自我犧牲是師德的最核心內容。
第二,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是大學教師個人對師德自覺態(tài)度的集中描述。大學教師不是把師德看成外在于自我的“客觀”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而是把師德作為“自我”重要的一部分,主動、熱情、自覺地修養(yǎng)師德。
第三,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是對大學教師個人與師德關系正在發(fā)生的及將來一定時期內發(fā)生的變化過程的高度綜合,指明其發(fā)展的趨向。在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由國家政策來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個人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確并肯定,個人與組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日益增多,因此,個人道德,包括師德的主體地位必將為時代所強調。
“師德主體化發(fā)展”內涵的三個方面是相互支撐的,前兩者包溶在師德主體化發(fā)展過程之中,師德內容及功能的變化是大學教師個人自覺對待師德的前提。師德主體化發(fā)展過程與市場經濟對人的解放,特別是對個人的解放相聯(lián)系,與現(xiàn)代社會中平民個人的崛起相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是現(xiàn)代社會對個人肯定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師德主體化發(fā)展的有界合理性
H·A·西蒙認為,社會事物主要是“人為事物”?!叭藶槭挛铩钡拇嬖谟衅浜侠硇赃吔纾匠鲞吔鐚⑹ズ侠硇?;而看不到邊界內的合理性則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邊界內的合理性在內容上既包括了人對社會事物發(fā)展的愿望、希望、理想,又包括了客觀事物本身的特性,是人對社會事物的設計,是人主觀能動性及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統(tǒng)一。這對探求師德主體化發(fā)展的合理性邊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教師個體和師德”的關系,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學教師與自身的關系;一是大學教師在職業(yè)范圍內與他人、與“事物”的關系。師德主體化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大學教師個人在這兩大關系域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我們可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其有界合理性。
(一)師德主體化發(fā)展與大學教師自我發(fā)展
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中,人意識到自我對生命本體承擔的使命。那么,這種“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的“使命”是何?馬克思認為其“使命”就在于“個人自由發(fā)展”,形成“自由個性”,〔1〕具體體現(xiàn)在倫理道德領域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本意,是生命的目的?,F(xiàn)代倫理學對幸福進行著艱苦而又深入的探究,從其研究成果看,如下幾方面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幸福應站在·所·有·的·個·人·角·度,而不是·部·分·的·個·人·角·度,即必須肯定所有的個人價值,讓每個人都擁有自身、擁有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生活,道德在人生幸福中具有重要意義。
——事業(yè)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之一。
據此,我們可以大致描述出師德在大學教師自我幸福中的位置:師德處在大學教師人生事業(yè)和道德的“交匯區(qū)域”。
從幸福的角度看,師德只有在“自我、事業(yè)、道德”三者中保持適度張力,幫助自我的事業(yè)域的擴展,在道德域中的提升,才能增進人生的幸福。如果師德過分張揚道德,過分張揚事業(yè),或者過分張揚兩者,必然造成對自我的直接或間接的“壓迫”,從而破壞自我的幸福。
在我們師德建設的歷史和現(xiàn)狀中,由于對“個人”的誤解或漠視,較少從個人人生幸福角度審視師德的合理性。在這種狀況中,師德的基本結論有:
——道德事業(yè)外在于自我客觀存在。對自我而言,道德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事業(yè)具有無限重要性。自我與道德根本上是“遵循”或“不遵循”的關系。自我與事業(yè)根本上是“敬”與“不敬”的關系。
——社會強調并鼓勵大學教師遵循道德,熱愛教育事業(yè)。
表面上看,社會的用意是在通過強調事業(yè)和道德的重要,促使大學教師自我致力于事業(yè)擴展及道德修養(yǎng),以而提升自我。但由于道德與事業(yè)不以“自我”為目的、為指向,因而歷史地看,這種師德實際上導致大學教師將師德作為賺取名利的工具,使師德虛偽化。
邏輯地看,道德和事業(yè)雖是人生幸福中極重要的部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自我表演”的舞臺。舞臺再重要總不能比演員本身重要。再者,我們強調大學教師對道德及事業(yè)的自覺,如果離開了自我主體這一前提的自覺,則是自修式自覺而不是自主自為式自覺強調打磨砍削自我以適應事業(yè)和道德發(fā)展的需要;自主自為式自覺強調道德和事業(yè)本質上為人生服務,是因為人生才需要道德事業(yè),不是因為道德和事業(yè)才需要人生。從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們的社會必然日益承認并肯定個人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師德對大學教師個人的建設作用,促使“個人的高度發(fā)展”。
(二)師德主體化發(fā)展與教書育人
大學教師個體不只是固守著人與自身的關系,還需要向外擴展,與他人、與物等“對象”建立起“關系網絡”。大學教師個體對社會承擔的角色也包括在這“關系網”中。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與其“對象”的關系,馬克思曾從反面揭示其病態(tài)的存在。他說:“在現(xiàn)代,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tǒng)治,偶然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普遍尖銳的形式,這樣就給現(xiàn)有個人提出了十分明確的任務。這種情況向他們提出了這樣任務:確定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tǒng)治,以之代替關系和偶然對個人的統(tǒng)治”?!?〕據此,他區(qū)別了“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并更進一步地指出:“現(xiàn)實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能夠使自己的存在對象變得對自己有價值。”〔3〕這是我們分析大學教師個體與其社會角色的關系時根本的價值所在。
大學教師,就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最根本最久遠的是教書育人。按馬克思對個人與其對象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不僅僅是自我犧牲和自我付出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建構自我,促使自我自由發(fā)展的過程。舍棄后一面,則教書育人便構成了對個人的“統(tǒng)治”及對個性的壓抑了。兩者相比較而言,教書育人對教師個人構建的作用更為基礎。這是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F(xiàn)代教育學對教育本質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學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對學生最具教育意義的,不是客觀的知識而是大學教師自身。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的堆積?!薄?〕因此,教書育人活動只有推動大學教師自我的發(fā)展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學生的發(fā)展。師德是大學教師教書育人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它充分促使大學教師個體成為“有個性的個人”時,它才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換一種說法,就是要促使師德的主體化發(fā)展。
大學教師教書育人有其特殊性。按約翰·S·布魯貝克的觀點,這種特殊性在于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材料是高深學問,即教書育人是圍繞著高深學問進行的。因此,大學教師與師德的關系不能不受高深學問性質的影響。高深學問的性質中有兩方面是極為重要的。其一,高深性。高深學問反映知識發(fā)展的前沿,處在人類已知與未知的交接地帶,對社會而言,能進入這一領域中的始終是少數。因此,這個領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治。其二,雙重性。高深學問無論對人還是對社會,既可以促進其發(fā)展又可以阻礙甚至破壞其發(fā)展。因此,如C·P·斯諾所言,科學家因為知道高深學問而具有一種直接的個人責任,一種比一般公民大得多的個人責任。對于這種責任,他們應具備的道德,不能以“服從”和“忠誠”為基礎。因為“忠誠很容易轉化為順從,而順從常常是怯懦和謀求私利的借口,極而言之,服從也可能是這樣”?!?〕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史中,以忠誠和服從的名義犯下的罪行是駭人聽聞的。二戰(zhàn)時,德國許多科學家,其中有許多是大學教師正是基于服從和忠誠才去研究細菌戰(zhàn)的。人類發(fā)展到今天,科學和技術已進入高度發(fā)達的階段,其建設作用和破壞作用同時成長。我國也處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階段。大學教師是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生力軍,也是科學技術走進社會的重要中介力量,因此,他們對高深學問的態(tài)度就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促進師德主體化發(fā)展的思考
師德主體化發(fā)展不能沒有外部社會條件的支持,從其外部條件看,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市場經濟生活的不充分性。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是師德主體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市場經濟在我國只有極短的歷史,在整個社會經濟系統(tǒng)中,真正受市場規(guī)劃和市場力量所支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小部分,行政權力大量介入經濟活動中,形成權力經濟及市場經濟共存的局面。因此,市場經濟對個人的解放作用受到了權力的極大抑制。
(2)社會文化支持力度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個人淹沒于重重倫理關系之中,不見有個人。而近現(xiàn)代以來,一談個人,便以為只有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個人,認為是在中國實踐西方的個人主義。而以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個人主義在現(xiàn)階段力量較為弱小。因此,在現(xiàn)階段,社會文化力量對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錯誤引導力量則不小。
師德主體化發(fā)展不但需要社會外部條件,同樣需要內部條件。從內部條件看,現(xiàn)階段也有不少困難:
(1)師德主體不成熟。臺灣學者杭之曾言:當今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大多數自覺不自覺地保存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那種缺乏獨立人格的歷史傳統(tǒng)甚至無限地將其發(fā)揚光大;另一方面在不遺余力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無意識地建立起像西歐知識分子一般的“知性之自我反省”的傳統(tǒng)。不僅如此,今天的知識分子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處在大眾社會、大眾文化之價值的控制支配之下。〔7〕
(2)道德自我約束機制軟弱乏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求德治,并且以修身為本,因此人格、道德、政治三者合而為一。如龔自珍所言:“是道也,是學也,是治也,則一而已也。”〔8〕近現(xiàn)代以來這種局面并沒有太大改變。在社會實際運行中,道德問題往往轉化為政治問題再用政治手段解決。道德屈從于權力,權力排斥道德。
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是一歷史的展開過程。在現(xiàn)階段,為促進師德主體化發(fā)展,我們認為應注意如下兩方面的建設:
第一,加強政治法律建設,理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明確政府、高校各自的職責權益,將師德建設工作主要交給高校。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設師德自我約束機制,抑制“唯我論師德”的發(fā)展。師德主體化發(fā)展并不是說高??梢圆还軒煹陆ㄔO工作,高校在師德建設中承擔著重要工作,在現(xiàn)階段要致力于師德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這主要取決兩方面,一方面如前分析的師德自我約束機制弱,另一方面師德約束機制對個人與組織、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為此,高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的師德建設、校規(guī)校紀建設等,通過多方面建設,有效抑制日益泛濫的“唯我論師德”。“唯我論師德”是目前最嚴重的錯誤師德傾向。
參考文獻
〔1〕黃克劍·個人自主活動與馬克思歷史觀·《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2〕〔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8、515頁
〔4〕〔5〕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第3、4頁
〔6〕C·P·斯諾著、紀樹立譯·《兩種文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第216、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