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37
序論:在您撰寫跨文化交際論文英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目前,高校英語教學時數(shù)多為每周4小時,這對英語語言學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課堂學習有效地延伸至課外,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運用英語影視資料,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大展拳腳,還可以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成有效補充,將英語教學有效地延伸至課外。更為重要的是,影視作品還給學生提供了一種真實而生動的語境和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各種時尚文化的要素。在日常教學中,一些教師均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即許多學生,盡管他們對于英語詞匯及語法知識的掌握也比較好,但由于他們是處在一種非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的,所以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仍知之甚少,這對他們形成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豐富的課外英語活動是彌補這一缺失的最佳途經(jīng)。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再加上其心智已進一步成熟,已具備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若對之能施以恰當?shù)囊龑?,比如引導他們能善用“任務型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等,就可以使他們在觀賞英語影視作品的同時進行跟讀和發(fā)音練習,或者是搞配音游戲和角色扮演練習,或者是對相關影視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作介紹及寫出其主題或自己的觀后感等。顯然,進行此類練習,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強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做此類練習的時候,他們通過對相應的英語影視作品的揣摩及對相關資料的查找,對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會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長期而單純的影視欣賞往往會導致學生審美疲勞,但因其中有文化的導入,則可以因為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英語經(jīng)典影視作品反映出的英語國家的各種人文話題,或者是關于愛情、關于家庭,或者是關于某事業(yè)領域的,或者本身就是探討由于中西兩種文化間的差異而引起的各種矛盾和糾紛的。再加上其中的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逼真的影像及音樂效果,往往就能打動學生的心,就會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如此,不僅能激發(fā)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較快地形成英語語言能力,同時也能使他們更加廣泛和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為他們更好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的交際打下基礎。
二、英語影視文化導入有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影視文化的導入,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較為直觀的文化背景,可以在激發(fā)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學生對英語學習有無興趣,與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密切相關。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恰好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較為真實的英語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氛圍,從而使學生有機會了解陌生的文化,從而學習用英語與人展開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學習說到底也是文化的學習。但在,傳統(tǒng)上,我們的英語教學往往只重視學生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學習,而忽視對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學習。運用英語影視文化導入法來進行英語教學,能使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結(jié)合起來。在日常學習或者與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缺乏了解,那么我們就免不了會“以己度人”,即想當然地認為對方也和我們是一樣的。但事實上,文化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不了解這種差異,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障礙,甚至會導致誤解和交際失敗。運用用英語影視資料導入法進行教學,學生在觀賞影視作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藝術熏陶的過程中,自然也更容易從中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及其歷史。例如,中國人以自己是“龍的傳人”為傲,“龍”在中國是吉祥、幸運、高貴和權勢的象征,但在英語國家,龍卻是邪惡的象征,是噴著火的惡魔。再如,在文化導入的最佳選擇之一———美國的經(jīng)典電影《阿甘正傳》中,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美國在二戰(zhàn)后的歷史演變———越南戰(zhàn)爭、反戰(zhàn)熱潮、種族歧視、水門事件和中美之間的乒乓球外交等,甚至還有“蘋果”公司的影子。這一切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勢必會使學生對其中所展現(xiàn)出的歷史事件有所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以阿甘的母親與阿甘的小學校長之間的對話為例提起學生注意:當校長以一句“IsthereaMr.Gump”含蓄地詢問阿甘的家庭狀況時,這位母親的回答為什么是“Heisonvaca-tion”。然后告訴學生:母親的回答暗示出的是,她不愿意談論自己家庭的狀況。阿甘的母親與阿甘的小學校長之間的這兩句簡短的對話,體現(xiàn)出的就是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在我們中國,雙方在談論中相互詢問對方的家庭狀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表示友好和親近的話題,但在一些西方國家則不然。所以那位校長在詢問時就顯得小心翼翼;而阿甘的父親是不可能一個人去度假的,因此阿甘的母親的回答也是婉轉(zhuǎn)地告訴那位校長,她不想談論自己的丈夫。這些都是典型的英語國家人們的習俗,即年齡、收入和婚姻狀況等均屬個人隱私,交談中通常是一個受禁忌的話題。學生在對這些有了了解以后,在與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就不會觸犯此類禁忌。另外,運用英語影視資料導入方式進行教學,還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不僅增強其學習趣味,還可以使學生從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影視作品如同一面鏡子,它能十分生動而直觀地反映出一個特定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及人們的生活狀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英語影視作品作文化因素的導入,再加上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就能從中了解到其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就能對學生的語言及文化的學習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jié)語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適應;U型模式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9)11-0042-03
作者簡介:石卉(1987- ),女,江蘇泰興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 (SUFE)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學。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接觸比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頻繁、更加廣泛。無論是中國人在海外尋求深造、制造商機,還是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文化進行合作,跨文化交際都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際活動實質(zhì)上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因此,本文嘗試對文化適應特別是文化適應模式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并加以實證分析。
一、文化適應
文化適應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會化過程的個體在不斷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較長一段時間之后,其內(nèi)部所發(fā)生的變化過程。換句話說,文化適應就是在一種與我們生長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漸獲得交流能力的過程,或者文化調(diào)整、適應的過程。
對于文化適應的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Mendenhall和Oddou認為文化適應有情感、行為和認知三個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將文化適應劃分為兩個層面: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我國學者陳曉毅認為文化適應可以表述為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三個維度。
文化適應模式則可以更好地讓我們了解文化適應的過程。本文將探討五種主要的文化適應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適應過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種方式。它的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時,他一定會經(jīng)歷一些困難時期才能重新達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適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個人一般要經(jīng)歷四個基本階段: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和適應期。
蜜月期:蜜月階段指的是在旅途開始時感到的興奮和愉悅。當一個人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環(huán)境中時最初可能會有些憂慮,但是變化帶來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將大大超過最初的擔心。處于這一階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東西,對眼前的任何差別都大為驚嘆。危機期:在最初的興奮逐漸消失之后,將面臨在陌生而困難的環(huán)境里生活的挑戰(zhàn),這時人們就進入了危機期。有一些開始讓人覺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為開始慢慢讓人生厭。在這一階段,個人將體驗所謂的“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拔幕瘺_擊”這一名詞是由人類學家奧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為這種現(xiàn)象作出了詳細的定義和解釋:“文化沖擊是由我們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會交流標志和符號所帶來的焦慮所引起的。這些標志和符號包括了我們?nèi)粘I畹母鞣N方式:怎樣訂購、怎樣購物、什么時候回答、什么時候不回答。這些符號可能是言語、姿勢、表情、風俗或準則,都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的,并且就像我們的語言和信仰一樣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都依靠這上百種的符號來維持我們內(nèi)心的平靜和效率,盡管大部分的符號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在這一階段,人們普遍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會對其他文化成員產(chǎn)生反感,同時,也會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復期:當人們能夠逐漸應付第二階段的困難,并繼續(xù)堅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時,他們就進入了第三階段――恢復期。在這一階段,人們對周圍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會重新發(fā)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和人的積極面。慢慢地,人們開始在感性和理性這兩個方面都認識到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并且可以改變自己的預期去適應新的文化。適應期:最后,人們進入了適應期。在這一階段,人們已經(jīng)接受并適應了新文化環(huán)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奧斯蘭(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ell)關于神話英雄的故事為基礎,在進行大量訪問和調(diào)查之后,喬伊斯•奧斯蘭發(fā)現(xiàn)海外工作人員的文化適應過程同坎貝爾的神話英雄故事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從而形成了她自己關于文化適應的經(jīng)驗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奧斯蘭把文化適應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冒險的呼喚、鯨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驗的道路、最終的勝利和回歸。
冒險的呼喚:多數(shù)人憧憬出國發(fā)展的機會,卻也有些憂慮,因此,到一個全新的文化環(huán)境經(jīng)歷全新的生活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就好像是冒險的呼喚。鯨腹中求生:指到一個未知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存,英雄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困難。神奇的朋友:無論人們在新的土地上會犯下什么錯誤,或者面臨什么樣的艱難,他們似乎最終都會找到一個神奇的朋友,或者說文化導師。這個朋友可能是來自相同文化有著相同經(jīng)歷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員。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導的角色,負責幫助語言、居住、社會交往或者工作上的問題??简灥牡缆?即使有著神奇朋友的幫助,英雄仍需自己親身面對挑戰(zhàn),走過考驗的道路。在這一階段,英雄會面對很多新舊文化的沖突,需要逐漸學會接受新的事物,培養(yǎng)“世界心態(tài)”。最后的勝利和回歸:旅程的下一階段就是最后的勝利,即自我轉(zhuǎn)型。在經(jīng)歷了種種考驗之后,英雄鍛煉出了自信和內(nèi)在潛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際。
3.驚奇和理性尋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構理性尋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從一種組織文化進入另一種組織文化時所發(fā)生的文化適應過程,但這一模式對于任何一種跨文化轉(zhuǎn)換都同樣有效。
在這個模式中,當人們進入一個新的文化環(huán)境時,他們將深刻地感受到新舊文化之間的變化和差異,并感到驚奇。這種驚奇將帶領人們進行理性尋求。一般來說,這種理性的來源通常有三個方面:個人背景、其他有過類似驚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釋。人們在理性尋求各種解釋之后,最終會歸結(jié)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人們將通過更新自我的期望和框架結(jié)構,或者選擇新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新的文化環(huán)境。
4.金(Kim)的適應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幾種有著相似之處。他同樣假定人們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會面臨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可以采取危機、考驗或者驚奇的形式。這些挑戰(zhàn)最終形成壓力,壓力帶來改變的需要,于是,在這種壓力和適應的過程中,眾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環(huán)境、東道國環(huán)境及交流實踐)一起作用,從而促使人不斷成長。因此,這個模式也可以叫做壓力、適應、成長模式。
5.Davis的文化適應模式
Linell Davis將文化適應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興奮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敗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賞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類似,在這個模式中,人們進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首先感到的是興奮和喜悅,然后逐漸地開始對遇到的差異和變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釋的情況下,困惑感降低了辦事效率和溝通能力,人們慢慢感到了挫敗感。然而,在一段時間(時間長短視個人情況而定)的磨合之后,人們開始客觀認識新環(huán)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處理它,從而進入有效期。在最后一個階段,人們開始欣賞新文化環(huán)境的特別之處,享受并發(fā)掘在新環(huán)境中生活或工作的樂趣,并期待更長久地生活下去。
二、實證分析
廣田是一個在上海的日本人,她來上海約有一年。由于經(jīng)常走訪各種國家,廣田具有一定的對不同文化適應的能力。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她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好奇。雖然在日本國內(nèi)經(jīng)常聽到關于中國的負面新聞,廣田對這里的生活還是充滿了新鮮感和激情。她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錯的成績,這個階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沒有什么朋友,加上廣田不會中文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她開始經(jīng)歷危機期。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在中國車輛可以橫沖直撞不顧交通規(guī)則,也對上海的空氣質(zhì)量抱怨不已。同時,由于擔心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討厭油膩食物,廣田無法適應這里的飲食習慣。她漸漸感到疲倦不堪,并覺得自己身體條件在不斷下降,工作效率也開始降低,得到的回饋越來越消極,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絕再在上海逗留,計劃一階段工作結(jié)束就立刻回日本。當被問到是否還會回中國的時候,廣田表示,雖然她自己對未來也不確定,但以她現(xiàn)在的心境,將不會回到上海。雖然很可惜,但是她卻錯過了U型模式中的恢復期和適應期。
與她相反,我有一個高中同學,現(xiàn)在在日本東京讀書。據(jù)他說,在剛到日本的時候,也有過很多焦慮,比如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國和剛剛擺脫高考的興奮感遠遠超過了他的焦慮,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環(huán)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帶給的新鮮感中,這就是所謂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對周圍事物失去原有的興趣之后,他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似乎以前的辦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養(yǎng)著、管著、慣著,而在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與此同時,電視上、報紙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對中國不利的新聞報道也讓他很憤怒。這些都使得他對這個國家,甚至這里的人民充滿了排斥,進入了危機期。然而,他并沒有像廣田一樣選擇離開,而是試圖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理性對待周圍的現(xiàn)象,對一些與國內(nèi)不一樣的文化開始見怪不怪,并主動結(jié)交一些當?shù)氐呐笥?迅速開始了自己的學業(yè)和打工,進入恢復期?,F(xiàn)如今,他已經(jīng)去日本四年,并逐漸適應了那里的生活,雖然偶爾有小小的抱怨,比如東京人的壓力很大、節(jié)奏很快,但他顯然能應付自如了,開始了適應期。
隨著時展的需要,跨文化適應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來中國的外國人和赴海外的中國人不斷增加,文化適應成了在海外學習或工作都必須了解的一個關鍵詞。只有正確了解文化適應的含義和過程,才能清楚認識到自己可能要經(jīng)歷的挫折和困難,從而提前做好準備。比如,在出國前,提前了解所去國家的文化習俗、基本禮儀、生活習慣和社會特點,同時,明白一時的不適應或沮喪都是正常的,這些都必將幫助縮短文化適應中的危機期,從而提高學習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順利和有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上[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04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并設置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多種,能夠開發(fā)跨文化交際必然成為外語教學界當前主題的中心。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外語的應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溝通??缥幕耐庹Z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制定統(tǒng)一的課程,編寫了系統(tǒng)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國舉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礎上,1989年1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學英語考試。這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逐步擴大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畢業(yè)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于中國學生,詞匯和語法可以讀,可以應付考試,但在跨文化溝通的問題上經(jīng)常發(fā)生。這些必須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以解決和改善。
毫無疑問,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主要障礙除了語言本身,還要從文化背景入手,因為許多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學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由被動的學習語言知識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膽谜Z言知識。因此,在相應的大學英語運用靈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語言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英語教學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運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或“學習為中心”,不僅是語言學習,掌握教學規(guī)律,而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
1、詞匯解釋的含義為基礎,與詞的文化內(nèi)涵相結(jié)合
詞匯是用來解釋語言的基本單位,國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種參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滲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往往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為了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英語,在英語教學和文化方面的指導方面,應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步培養(yǎng)文化意識。例如,在一些常識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恭維,但在另一種語言可能是貶義。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集體主義,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西方,是負面,消極的意義。相反資產(chǎn)階級,野心,在中國人有一定的負面內(nèi)涵,但它對于西方人是一種恭維。關于“宣傳”,英語詞典定義為“政治團體影響的信息公開傳播,往往夸大甚至虛假信息?!比欢?,這兩個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和貶義的贊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說,促銷產(chǎn)品,使用產(chǎn)品的推廣,而非產(chǎn)品的宣傳。
2、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語言點講解為輔
日常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教師講解課文時,如果不知道語法,不講語言點(通常是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句子),翻譯不是造句,學生經(jīng)常難以理解。心理語言學家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與兒童學習母語是不同的。成人環(huán)境,認知等因素在學習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破壞,成人總是下意識地學會了更多的語言和母語。成年學生,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適應中國學生的習慣,而是在于要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方式(學習第二語言)。因此,教學中要解釋的文字以及話語分析,應根據(jù)文本體裁(敘事,描述,說明,議論等),作者是如何開始的文章(通過什么手段,在附著力的章節(jié)和收斂),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語氣等等。這些對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作者寫作方法,和思維習慣,以及講英語是很有幫助的。至于語言點講解,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向教師提供一些幫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即使老師可以說明一個簡單的句子或到相應的翻譯幾個句子,也達不到讓學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異的講解
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
對于網(wǎng)絡平臺選擇的態(tài)度本項目跨文化交際教學主要依托wiki平臺進行網(wǎng)絡互動和學習。Wiki是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超文本多人在線協(xié)作寫作系統(tǒng),可以讓學習社群成員在網(wǎng)頁上創(chuàng)作、編輯、添加、修改、刪除內(nèi)容,可以體現(xiàn)知識構建的關聯(lián)性。潘文晗認為,wiki是建立學習共同體的最佳選擇。為了解學生對于網(wǎng)絡學習平臺的傾向,本研究調(diào)查了學生對于wikis平臺學習和QQ或微信輔助學習的態(tài)度。統(tǒng)計顯示,26%的學生傾向于在wikis平臺學習;72%的學生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輔助學習;2%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學習關鍵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傾向于借助具有豐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臺輔助學習,四分之一的學生支持wiki專業(yè)學習平臺。進一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支持QQ和微信輔助學習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簡單,用戶更多,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和信息可以更及時的了解,也不易忘記。而Wiki不是常用網(wǎng)站,登錄較少,無法保持師生間及時溝通,學生有時會遺忘上面的任務。第二,QQ上網(wǎng)速度快,手機也能用,節(jié)省時間。而wiki網(wǎng)頁網(wǎng)速較慢,而且用戶登錄程序較復雜。第三,運用QQ平臺學習可以提高關注度。贊成Wiki平臺學習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專業(yè)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針對性強,預習和學習內(nèi)容比較有條理,比QQ正式。QQ平臺偏娛樂性,不便于引導和培養(yǎng)習慣,wiki可以讓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第二,每個人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答案公開,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從別人處學到知識,發(fā)現(xiàn)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較中進步;督促能力較強,可以看到更多同學的評論和觀點,使大家主動預習。第三,wiki平臺內(nèi)容豐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詞匯積累,閱讀能力的提高。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有極少部分學生對于網(wǎng)絡平臺的選擇持無所謂態(tài)度,其原因歸結(jié)為兩類:其一,對于一些學生,任何方式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完成學習任務;其二,不喜歡上網(wǎng),對網(wǎng)絡學習沒有興趣,或者認為傳統(tǒng)的紙質(zhì)學習材料更適用。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網(wǎng)絡開展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傅鋼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網(wǎng)絡學習交互越強,學習效果越好;學習者外部調(diào)控能力越強,學習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際教學效果
總體上,對于英語課的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教學和相關活動,后測項目第12題統(tǒng)計表明:18%的學生非常滿意,73%的學生基本滿意,8%的學生不太滿意。即五分之一的學生非常滿意,大部分學生基本滿意,還有近十分之一學生不太滿意。究其不滿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測問卷第8個項目結(jié)果顯示,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課堂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對于網(wǎng)絡平臺的選擇,大部分學生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網(wǎng)絡來輔助學習。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于英語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想法,本研究進一步設計主觀問題,讓學生對本學期英語閱讀課提出建議,經(jīng)歸納分析,學生對于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教學建議可分為三類:第一,加強詞匯語法學習,短語、句型和語法知識需補充加強;第二,傳授更系統(tǒng)的學習技巧,做題方法,如關于CET考試方面的知識;第三,提高學生興趣,增加課外知識,補充國外的短語,適當增加書籍、電影等文化學習方式。這說明,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教學,要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和國內(nèi)外語語言測試結(jié)合起來,同時要探索多種靈活豐富的學習策略和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作者:王玉敏單位: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移情”本是美學術語,指審美主體把情感滲透到審美對象中。后來該概念被應用到修辭學和跨文化交際領域。美國學者B.DRuben提出跨文化交際中進行有效交際的七個要素,這其實就是移情下的交際過程。在國內(nèi)外語界,何自然于1991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發(fā)表了“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提出了跨文化交際中“移情”的概念,即文化移情?!拔幕魄椤笔侵冈诳缥幕浑H中,交際主體自覺地轉(zhuǎn)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超越本民族文化的框架模式,擺脫自身原有文化的傳統(tǒng)積淀和約束,將自己置身于對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動對話和平等欣賞中達到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其文化的目的。人們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成長,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受自身文化固有的思維定勢影響,往往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文化價值標準判斷別的文化中的事物,有時難免懷有民族文化優(yōu)越性的傾向,將本民族文化凌駕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而且希望得到來自客體文化的人們的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常有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誤解或沖突的事例。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效果的因素有多種:交際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合作態(tài)度,良好的語言習慣,移情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移情能力,通過移情可以克服面對陌生人和環(huán)境的焦慮、恐懼與偏見等心理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效果,因此移情能力是成功地進行交際的重要條件。文化移情可以克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文化移情的前提是熟悉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而且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并愿意進行換位思考。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既要表現(xiàn)自己的文化,也要適度地順應對方的文化,為文化移情創(chuàng)造條件,以達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梢院敛豢鋸埖卣f,每一個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事例中都含有文化移情的成分。隨著交通通訊科技的發(fā)展,全球一體化發(fā)展形勢不斷加快,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作為文化組成部分的影視劇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機會也日益增多,而影視劇跨文化傳播同樣需要跨越交際障礙,因此研究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很有必要。
二、影視劇跨文化傳播與文化移情
影視劇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展現(xiàn)特定民族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和價值觀念,使觀眾感觸到直觀的文化;作為文化傳媒形式,它集藝術性、文化性、娛樂性和商業(yè)性于一身,可以雅俗共賞,影響廣泛。影視產(chǎn)品跨文化傳播時,由于受不同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審美認知等方面差異因素的影響,異域受眾會對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思想主題或藝術表達形式產(chǎn)生理解上的障礙,影響傳播效果。在2013年11月北京第十七屆“中國電影如何與海外市場對接”論壇上,專家學者指出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中遭遇文化壁壘,有些在本土大獲全勝的電影,在海外的表現(xiàn)卻差強人意。由于自娛自樂、晦澀難懂、價值觀模糊以及不善講故事等原因?qū)е轮袊娪霸诤M馐袌鰧覍沂艽?。因此需要研究國產(chǎn)影視如何穿越文化障礙,達到東西方文化與審美認知的融合,實現(xiàn)與海外市場的對接。從接受心理上看,人們往往傾向于接受與自己情感相通、觀念相似和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信息,因此,要讓中國影視具有吸引力,我們需要了解目標觀眾的審美認知心理和藝術欣賞習慣,創(chuàng)造文化認同,以全球化視野觀照中西文化差異,用國際視角闡釋中華文化精神,拍攝融合目標市場文化需求的影視劇,克服跨文化傳播的屏障,也就是適當進行文化移情,探索與國際接軌的路子,尋找與世界電影的文化共性,減少文化折扣,有利于影視作品被海外觀眾認同接受。在影視藝術的文化移情方面,好萊塢電影的思路和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借鑒。好萊塢電影經(jīng)常借用外國文化題材,在國外取景拍攝,表現(xiàn)美國文化價值觀。電影既滿足了自己國內(nèi)觀眾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又讓場景拍攝地的觀眾倍感親切,從而消除了異域傳播的文化障礙,為電影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礎。好萊塢這種文化移情策略提高了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擴大了銷售市場。華語電影成功使用文化移情策略的當屬李安導演,他執(zhí)導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冰風暴》、《臥虎藏龍》、《斷背山》等影片在國際市場大獲成功。他熟悉西方文化與觀眾的欣賞習慣,能以國際視角詮釋中華文化精神,他在處理東方題材影片時考慮到西方觀眾的欣賞眼光,他在處理西方題材時,又以東方的視角加以適度的改造,使之既為東方人所接受,又讓西方觀眾覺得新鮮,李安運用文化移情策略把東西方文化融合一起的電影文化,可以說是其電影在國際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文化移情策略
就像陌生人進入到一個他者群體需要收斂他固有的個性一樣,中國影視走進異域文化,也要適當采用文化移情策略,順應當?shù)氐奈幕h(huán)境,選取能夠激發(fā)國外觀眾對我國文化產(chǎn)生共鳴的視角,消除跨文化傳播障礙,才能得到理解和認同,達到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正如在論壇上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所說:“中國電影要講全世界都聽得懂的中國故事,傳播正確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尋找人類精神價值的中國表達。”那么,中國影視劇跨文化傳播如何進行文化移情呢?筆者認為文化移情應從影視劇的文化題材選取,思想主題表達和藝術審美三方面進行,精心選擇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髓的影視題材,在主題表達和審美認知方面適應目標觀眾的欣賞習慣,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共鳴,從而突破跨文化傳播的屏障。
(一)題材的文化移情
題材的文化移情指選擇能夠吸引海外觀眾的獨特的中國文化題材,用中華文化符號詮釋人類共同關心的思想主題。西方人偏愛觀看反映動物、自然和生命題材的藝術作品。在制作影視作品時,為了保證跨文化傳播的成功,重點選擇能夠體現(xiàn)自然美、人性美的題材,反映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人口問題、戰(zhàn)爭問題、種族問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社會治安問題、老人問題、青年問題、婦女兒童問題、人際道德關系、婚姻家庭倫理等等。目前我國影視作品亟須進行題材創(chuàng)新,擺脫拘泥于歷史題材,或者因跟風拍攝導致題材相似的現(xiàn)象。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民俗文化,有許多物質(zhì)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無數(shù)的民族英雄、科技文化精英,也有眾多普通百姓的題材可以表現(xiàn),甚至可以借鑒好萊塢電影做法,融合中外文化題材,詮釋中華文化內(nèi)涵。與我國相對集中的拍攝題材相比,好萊塢電影較少表現(xiàn)雷同題材,因為跟風模仿不符合美國文化所推崇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思想主題的文化移情
中外藝術精品無一不是成功歌頌真善美、表現(xiàn)懲惡揚善這一思想主題的作品。雖然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異,由于人類喜怒哀樂的情感相近,具有追求幸福的相似愿望,中外文化可以找到共通元素,能夠共享公平、正義、誠信、善良的思想價值觀。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影視作品的藝術風格百花齊放,思想主題可以,易于引起觀眾共鳴。中西文化具有思想上的交集,如西方文化信奉勤奮盡職、遵守契約、個性解放以及開拓創(chuàng)新等價值觀,認同公平、正義、勇敢、智慧的美德,這與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禮、智、信、勇等價值觀具有共核部分。縱觀好萊塢的電影,不論何種題材,它們折射出愛、正義和人性的思想光芒,往往集觀賞性、娛樂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目前我國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沒能反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過多地表現(xiàn)勾心斗角的權謀和陰暗殘酷的斗爭,導致跨文化傳播難以被海外觀眾接受的現(xiàn)象,《甄嬛傳》在美國播放時刪去大量的此類內(nèi)容,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國影視劇在思想主題的表達上不妨學安的成功經(jīng)驗,適當進行文化移情,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表現(xiàn)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與價值觀,如兼容并包、親和力強的和合思想和中庸之道,反映中華民族的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表現(xiàn)中國人民追求公平、正義、勇敢、智慧的美德。以優(yōu)秀文化為依托的影視作品,能夠反映人的精神風貌與生存狀態(tài),進入海外市場后才能贏得文化認同,得到海外觀眾喜愛。
(三)審美的文化移情
按照德國學者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爾(WolfgangIser)的接受美學理論,受眾的接受能力取決于受眾所處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tǒng)和個人性格等因素,它們會對受眾的接受過程產(chǎn)生作用,也可以說,影視作品的題材與主題表現(xiàn)以及拍攝策略要由話語環(huán)境、觀眾等因素決定,因而影視作品制作時需要考慮受眾的欣賞水平和他們的期待視野。一般來說,西方觀眾“傾向于喜歡與自身審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單純直觀、沉淀了自身情感體驗、易于誘發(fā)和滿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藝術。鑒于東西方審美認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我國影視劇在藝術風格上應進行文化移情,選擇受眾容易接受的審美心理模式,減少中西文化差異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不利影響,比如中國電影善于創(chuàng)造意境,有如中國的詩歌和水墨畫,含義豐富,節(jié)奏舒緩,而好萊塢電影擅長敘述故事,節(jié)奏較快,風格明晰。我國影視作品可以融合二者風格,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不必太過復雜,但故事要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事實的基礎上。在拍攝歷史故事片時,應尊重史實,不戲說,不穿越,否則影響海外觀眾的理解,甚至可能誤導他們,對我國文化產(chǎn)生質(zhì)疑,影響中國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效果。
四、結(jié)語
1)推動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當前跨地區(qū)、跨國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用語言成為了國際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涉及到英語語言本身的知識與理論,同時也涉及到了英語文化,因此,重視推動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英語教育中來合理的選取英語文化內(nèi)容并融入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讓英語教學本身具有更加豐富的素材,同時能夠在促進學生英語素養(yǎng)提高的基礎上為英語教育創(chuàng)設良好的分為。在此方面,教師應當注意,英語文化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應當以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為出發(fā)點,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認知水平來在不同的階段開展具有不同側(cè)重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在高校大一階段,教師應當側(cè)重于語言教學,從而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階段,教師則應當有意識的融入英語文化教學內(nèi)容,從而較好的實現(xiàn)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整合。
2)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在高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參與主體,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應當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接收能力為出發(fā)點。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重要教學任務的英語教育中,雖然教學的內(nèi)容得到了擴展,但是高校英語的教學課時卻沒有響應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師只能夠在傳授給學生合理科學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技巧的基礎上來讓學生自主的完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因此,為了實現(xiàn)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提高,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風格等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英語文化作出體驗、對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做出認識,同時推動學生英語知識的自主構建并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英語學習觀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渠道來挖掘?qū)W生潛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以及優(yōu)勢已經(jīng)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語教育中,通過實現(xiàn)英語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僅能夠讓英語教學具有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更加直觀、生動的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形式,同時能夠為學生學習英語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如通過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索一些英語電影和英語歌曲對英語文化進行展現(xiàn),這些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親身體驗,并提升學生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興趣,從而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潛能進行有效的挖掘。
4)體驗式教學與說教式教學并重
在英語教育過程中,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英語專業(yè)知識以及英語文化知識方面的素養(yǎng)優(yōu)勢更加明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將自身對跨文化交際的體會講授給學生,雖然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出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方面所產(chǎn)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視的。另外,體驗式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參觀活動或者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來促使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體驗,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與經(jīng)驗,從而讓學生對英語知識以及英語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認知。
5)引導教師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進行對比
在漢語環(huán)境中,學生本身無論是在語言知識方面還是文化認知方面都具有著一定的思維定式,并且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很少對這種思維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將漢語語言知識和漢語文化套用到對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作出比對,并使學生在了解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深化對英語文化的認知并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比較,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并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以及文化知識作出更加牢固的記憶。同時通過這種比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間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在承認每一種文化的合理性基礎上,才能夠與更好的開展跨文化交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開放且包容的文化觀。
6)在認識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內(nèi)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當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對學生差異性做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人才視角。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學習歷程的不同,所以無論是在文化體驗、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方面,每個學生都會存在差異,而這些內(nèi)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學的基礎,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從學生的文化體驗、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出發(fā)來對母語與英語文化作出比較,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強化。
2重視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養(yǎng)
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高校英語教師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同時是連接學生與英語文化之間的橋梁,教師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綜合素質(zhì)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英語教師,要具備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并重視對自身的英語文化知識結(jié)構進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推動自身跨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與學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語文化準則與英語文化模式,則將難以對英語語言專業(yè)知識作出真正的掌握。雖然當前大部分教師都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養(yǎng)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經(jīng)驗,針對學生開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也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語開展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內(nèi)容:一是教師有必要對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進行提高。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在不斷豐富自身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鑒賞優(yōu)秀的英語原聲電影、欣賞高雅的英語歌曲以及結(jié)交外國朋友來對英語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師要在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和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具備較好的漢語文化認知與教學能力,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向?qū)W生展示漢語言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來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從而促使學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語教師的跨文化素質(zhì)提升過程中,高校有必要對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內(nèi)容作出改革,從而讓教師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教師培訓以及繼續(xù)教學方面,培訓內(nèi)容以及繼續(xù)教育內(nèi)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學、歷史、文學以及地理等多種知識,從而讓教師深刻的理解英語文化產(chǎn)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對英語文化作出理解與認知。另外,在教師的培訓以及繼續(xù)教學方面,有必要增加多遠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內(nèi)容。從而在使教師樹立開放且包容的文化館基礎上,對英語文化進行接納與吸收。
3解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阻礙
在高校英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了大部分教師的認可與支持,并且教師也愿意嘗試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文化教學,從而推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然而當前高校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仍舊面臨著眾多阻礙,這些阻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前的高校英語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學內(nèi)容。雖然我國當前的高校英語教材已經(jīng)在以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核心的教材基礎上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其中所具有的跨文化教學內(nèi)容依舊缺乏,這種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內(nèi)容所設計的文化內(nèi)容層面較窄,并且文化信息也欠缺系統(tǒng)性,雖然這些內(nèi)容中涉及到了較多的英美文化,但是卻沒有突出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另外,語言教學內(nèi)容和文化文化教學內(nèi)容難以實現(xiàn)緊密結(jié)合也是主要的表現(xiàn)之一;二是高校英語教學時間限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有限的高校英語課時中,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要確保學生掌握較高的英語理論知識素養(yǎng)和英語應用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理論知識以及應用技能的鞏固成為了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而用剩下的時間來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培養(yǎng)顯然是十分緊張的;三是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體系有待完善。雖然高校英語教育已經(jīng)將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做了重要的教學目標,但是由于當前高校英語教學考核評價中依然圍繞考試的方法來開展,所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因此,即便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投入了較大的精力,但是卻無法了解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到了何種層次,這讓教師在下一階段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中出現(xiàn)了依據(jù)確實的情況,從而導致教師無法有針對性的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活動。針對高校英語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阻礙,高校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策略進行解決:針對高校英語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學內(nèi)容問題,高??梢愿鶕?jù)自身的師資力量來進行高校英語教材的編撰,在此過程中,高校有必要組織具有較高英語專業(yè)水平和跨文化素養(yǎng)的教師來開展這一工作。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翱缥幕浑H”(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nèi)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huán)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notopenthe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說“Whatadelicious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guī)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guī)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課文標題“DownButNot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and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jié)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梢姡涣私馕鞣轿幕约氨澈蟮奈幕瘍?nèi)涵就很難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jīng)》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jīng)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xiàn)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chǎn)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zhì)差異。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nèi)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wěn),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jié),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qū)別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這樣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類的婉轉(zhuǎn)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zhuǎn)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chuàng)設交際語境,培養(yǎng)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xiàn)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chuàng)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jié)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jié)。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lián)網(wǎng)等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diào)、內(nèi)容設計、體態(tài)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xiàn)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xiàn)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huán)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fā)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nèi)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jīng)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jīng)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diào)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jīng)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wèi)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4]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