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21
序論:在您撰寫匯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論文摘要]匯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活動時最重要的綜合性價格指標,它的變動對國家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刺激我國出口,改善我國貿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對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進行了介紹,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外貿的影響以及對策。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對外貿易作為帶動經濟發(fā)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對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交流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國經濟發(fā)展與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融合程度。
匯率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經濟活動時最重要的綜合性價格指標,在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活動中執(zhí)行著價格轉換職能。它的變動對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的波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許多國家通過調整匯率達到平衡對外貿易收支的目的。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的提高,匯率的變動對外貿的影響越發(fā)顯著。從1981年我國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1994年人民幣確立以市場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6年實現(xiàn)人民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到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單一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再到2005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的匯率制度改革更具靈活性,可以使我國的貨幣政策在資本流動更加自由和頻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我國宏觀調控的工具中增加匯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對我國的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進行調節(jié),使內外均衡的同時實現(xiàn)更有保障。2006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實際匯率每一次大幅度調整都與進出口貿易狀況有密切聯(lián)系,人民幣匯率的階段性波動對進出口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同時,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狀況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二、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理論分析
1.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理論綜述
匯率變動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數(shù)量,進而影響到一國的貿易收支,而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學派對此的有關論述。重商主義學派認為貨幣才是唯一的財富,并把貨幣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國財富的標準,主張獎勵出口、限制進口以增加貨幣的流入,從而增加一國的社會總財富。其認為在“匯兌上壓低我們的幣值是于外人有損而于我們有利的”。因為壓低本國匯率后,本國在對外貿易中就可以用少量的外幣去購買外國商品而外國人卻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本幣來購買本國商品,從而使更多的貨幣流入本國。
有關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彈性分析是由馬歇爾、勒納、梅茨勒等人在國際經濟學的彈性理論建立之后逐步完成的。彈性分析法主要是從商品市場的角度來分析由匯率變動所導致的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的改變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貨幣貶值實際上等于對國內出口實行補貼,對進口施加征稅。在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下,出口的增長率上升,進口的增長率削減,貿易收支從而得以改善。然而,即使馬歇爾勒納條件是成立的,貶值能否改善一國貿易收支仍取決于其進出口數(shù)量的調整。彈性分析法指明了匯率變動平衡貿易收支的必要條件,并將貿易條件效應納入到匯率變動影響的分析中。然而彈性分析法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馬歇爾等人建立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的,隨著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吸收分析法應運而生。
吸收分析法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更加注重宏觀經濟對貶值的反應。該理論指出,貿易差額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匯率變動通過影響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進一步影響貿易收支。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支一方面取決于國內的宏觀經濟狀況即國內經濟是否處于非充分就業(yè)。如果國內經濟已經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那么貶值不但不會改善貿易收支反而會導致物價上升另一方面,只有當國內的邊際吸收傾向小于時,貨幣貶值才能引起收入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貶值才能改善貿易收支。吸收分析法強調本幣貶值降低了國內商品的相對價格及國內產量和收入對貿易存在的反饋效應,故貶值對改善貿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彈性分析法小。
2.匯率變動對外貿的影響
(1)貨幣升值對外貿的影響。本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表現(xiàn)為當生產出口商品使用本國原材料時,本幣國內價值貶值的情況下,本幣匯率升值會使出口商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導致出口減少本幣國內價值穩(wěn)定的情況下,本幣升值仍會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漲,導致商品的出口減少本幣國內價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是否上漲及上漲幅度的大小,由本幣國內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幣價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幣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的幅度共同決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則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則不影響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則只會較少地減少商品出口。本幣升值對進口的影響表現(xiàn)為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不受他國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本幣升值會使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下降,從而導致國內商品進口的增加。
(2)貨幣貶值對外貿的影響。貨幣貶值對出口的影響表現(xiàn)為本國生產的出口產品生產成本要受原材料來源的影響,其以本幣表示的商品價格要受本國國內價值影響。在不同情況下,匯率下降對出口產品的本幣價格和外幣價格的影響不同,因而對貿易也會產生不同影響。對進口來講,由于進口商品是外國生產的,其外幣價格不會因別國匯率的變動而變動。本幣匯率下降使本幣對外貶值,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折算成本幣就會使以本幣表示的商品價格上升,從而導致進口商品的減少。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以及政策建議
由于我國出口貿易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很小。以貶值為主基調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低經濟效益的出口企業(yè)。出口商品的價格相對較低的優(yōu)勢不斷引起了我國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連續(xù)多年的順差及巨額的外匯儲備引起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壓力。
從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調整是解決目前經濟中流動性泛濫的關鍵。匯率的低估令外貿順差過大和強烈的升值預期下資本的大量流入,這才是貨幣增速過快的根本所在。二是加快升值,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原則。有利于維持國際經濟平衡。目前我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持續(xù)擴大將會造成更多的貿易摩擦,而最好的解決方式是貿易雙方自愿調整。三是升值幅度加快并不會導致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即使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的產品價格變得更昂貴,但目前全球經濟景氣度持續(xù)回升,這會對出口有很強的支持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美日等西方發(fā)達所提出的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與美國、日本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因為名義匯率是一國貿易收支和資本收支共同形成的外匯供求關系的結果,人民幣名義匯率對資本項目具有較大的調節(jié)作用,對貿易收支的調節(jié)作用并不明顯,真正決定我國貿易收支水平的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實際有效匯率的管理只能通過控制通貨膨脹率,維持人民幣幣值穩(wěn)定,使外貿真正建立在互通有無及成本、技術的比較優(yōu)勢上,杜絕投機性貿易,為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營造一個健康有利的內部環(huán)境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
1.促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一國經濟的增長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依賴于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戰(zhàn)略。由于我國出口市場集中,出口產品的類型單一以及高附加值的產品占出口的比例比較低,極有可能出現(xiàn)出口越多,貿易條件越惡化,進而降低本國的福利水平。其次,我國現(xiàn)行的匯率政策雖然能夠提高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但由于國家債務負擔率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迅猛上升,財政政策繼續(xù)擴張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從中長期看,一方面維持現(xiàn)行匯率政策的成本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現(xiàn)行匯率政策調節(jié)內部經濟的有效性也在不斷削弱,因而現(xiàn)行匯率政策不具有可持續(xù)性,存在著調整的必然。改革現(xiàn)行匯率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在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wěn)定,同時增加匯率形成的靈活性在中期內以一籃子貨幣為中心,實行匯率目標區(qū)制度,在長期內實行浮動匯率制。改革現(xiàn)行匯率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1)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培育健全的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要素不足,關鍵在于現(xiàn)行的強制結售匯制。因此,要改革強制結匯售匯制為意愿結匯制,擴大充許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企業(yè)范圍及限額,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放松市場準入條件,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并加強外匯市場監(jiān)管,建立市場穩(wěn)定機制。
(2)完善央行干預機制。外匯的市場化改革要求逐步減小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頻率?,F(xiàn)在的情況是中央銀行入市干預的交易日數(shù)超過總交易日數(shù)的,對銀行間市場的頭寸基金全部收購或供應,可以說主導了市場匯率的形成。擴大匯率波動區(qū)間后,中央銀行應減少市場干預頻率,除非當市場匯率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趨勢性的、較長期內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對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時,中央銀行才入市干預。
(3)建立國際貨幣合作制度。目前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具有很強投機性的短期游資對各國匯率制度的選擇影響越來越大。一個國家想單獨依靠自身的力量來保護該國匯率制度不受沖擊和匯率穩(wěn)定,幾乎是不可能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發(fā)生時的各國表現(xiàn)就是一個明證。因此加強國際貨幣合作對于匯率穩(wěn)定、避免匯率制度崩潰意義重大。如我國可以支持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做法,促使日元進一步國際化,部分取代美元成為區(qū)域清算貨幣,使日本與美國承擔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穩(wěn)定亞洲金融市場的責任。亞洲貨幣基金的成立將會加強亞洲各國的貨幣合作,當一國出現(xiàn)問題時,會迅速有效地施以援助,避免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發(fā)生。
2.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匯率變動對外貿發(fā)展的長期有利效果并非匯率變動本身造成,而是以匯率變動為契機,通過比較優(yōu)勢的轉換形成。因此,不應把匯率作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從貿易角度看,我們要不斷提高出口企業(yè)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1)要進行貿易觀念上的創(chuàng)新。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只注重靜態(tài)的貿易利益,一味強調進出口的平衡,把貿易當作“互通有無,調劑余缺”的工具,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后開始注重對外貿易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但以出口創(chuàng)匯為目標的貿易政策是以經濟效益的損失為代價的。之后開始強調進出口的經濟效益觀念,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增長。但是,目前我國的出口仍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包括人民幣價值低估造成的出口產品外幣價格較低和出口企業(yè)競相壓價,使許多產品不斷招致反傾銷調查和制裁,導致一些出口市場萎縮,同時,出口數(shù)量優(yōu)勢難以轉化為收入優(yōu)勢和利潤優(yōu)勢。這種觀念必須轉變,為此,一方面要重新評估出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將危機轉嫁到國外,使經濟增長真正回到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經濟發(fā)展利用國際市場的軌道上來,要吸取日本的教訓,不給外國政府借匯率政策對我國政策施壓的口實另一方面要在繼續(xù)發(fā)揮國有企業(yè)和外商投資企業(yè)在出口中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重視民營企業(yè)的進出口自,要鼓勵企業(yè)在技術、管理和經營策略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提高其綜合競爭能力。
(2)要在貿易格局上進行創(chuàng)新。以前我們更多地參與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今后則要在保持傳統(tǒng)出口市場的同時,積極開展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合作。
(3)要加強貿易工具的創(chuàng)新我國應加大在信息技術上投入力度,鼓勵企業(yè)在國際貿易中更多的采用電子商務方式,通過貿易工具的創(chuàng)新,縮短與西方跨國公司在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進我國出口產品總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銀珠:匯率變動效應與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金融與經濟,2004
[關鍵詞]匯率升值馬克思
一、匯率波動的原因
馬克思認為,正如一般商品的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而總是圍繞著價值波動一樣,匯率在通常情況下也與貨幣平價并不一致,它也是圍繞著貨幣平價波動。這種波動受外匯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外匯供求關系又以一定時間內的國際收支狀況為轉移。馬克思指出,“外匯率可以由于以下原因而發(fā)生變化:(1)一時的支付差額。不管造成這種差額的是什么原因———純粹商業(yè)的原因,國外投資,或國家支出,如戰(zhàn)時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會引起對外的現(xiàn)金支付。(2)一國貨幣的貶值。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紙幣都一樣”。此外,馬克思還認為,人們的心理信任因素也會影響到匯率。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影響匯率波動的原因主要有:外匯供求狀況、國際收支差額、心理預期因素,以及兩國貨幣所具有的或代表的價值量的相對變動。
二、用的匯率理論分析我國目前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至今,我國人民幣對美元的一直處于升值狀態(tài):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2007年升值接近7%,漲幅為2006年的兩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06年年底的7.8087上漲到07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的7.3041,在此前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創(chuàng)出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最大單日漲幅,接近央行規(guī)定的波動上限。
我國人民幣升值成為匯率制度改革之后的熱點,下面就用的匯率波動理論來分析一下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1.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數(shù)據(jù)顯示,2007年全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4619億美元,同比多增2144億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約385億美元。其中12月份外匯儲備增加313億美元,同比多增38億美元。2007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2005年增長34.3%,2006年增長30.22%。2006年2月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如此驚人的外匯儲備增長速度,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造成外匯的供大于求,結合馬克思的匯率波動原因來看,匯率圍繞著貨幣平價上下波動,受外匯供大于求關系的影響,在我國,外匯必然貶值,即我國人民幣升值。
2.中國國際收支保持“雙順差”。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018億美元,首破1000億美元大關,2006年該值就達到了1776億美元。報告說,2006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2499億美元。其中,按照國際收支統(tǒng)計口徑計算,貨物項目順差2177億美元,服務項目逆差88億美元,收益項目順差118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292億美元。2006年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00億美元。其中,資本項目凈流入40億美元,直接投資凈流入603億美元,證券投資凈流出676億美元,其他投資凈流入133億美元。2007年我國外貿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首次突破2600億美元大關,我國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到21738億美元。
因為我國一直保持雙順差,所以才有如此大的外匯儲備。所以國際收支順差是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
3.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也是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之一。這兩年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良好勢頭,讓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幣升值充滿了預期,對中國政府充滿信心,那么就會采取一些措施迎接人民幣升值,如提前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反而加速了人民幣的升值。
不過目前來看,預期說人民幣升值,不如說美元貶值。因為人民幣對美元是升值的,但是對歐元等貨幣是貶值的,相對而言,美觀對歐元等貨幣也是貶值的,是美元的貶值造成周圍貨幣的升值。
4.人民幣與外匯所具有的或代表的價值量的相對變動。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迅速,科技也跟著迅猛發(fā)展,很多機器代替了人力勞動,收入也隨之增加,這樣無形中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結合馬克思匯率,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多,花費的時間越少,那么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小,一單位人民幣所代表的價值量也就越少,在其他一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不變的情況下,則人民幣是升值的。例如:在2005年我國匯率改制以前,1美元=8.2RMB,這說明如果生產相同價值量的商品,美國只需要花1美元,而中國需要8.2元人民幣;現(xiàn)在,隨著我國生產率的提高,科學技術進步,我國仍然生產相同價值量的該商品只需要7.063元,假設美國生產率沒有提高或者沒有我國提高的快,那么生產相同價值量的該商品,美國仍他需要1美元,此時,1美元=7.063RMB,相比而言,人民幣是升值的。
因而,從長期來看,一國貨幣的價值高低,在一個開放的國家中,是由該國生產物質的能力決定的。而在自然資源不可改變的條件下,決定一國物質財富的主要是勞動生產率。由此可見:要提高一國的貨幣價值,增強該國貨幣的強勢態(tài)勢,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從1978年到2000年,我國經濟總量翻一番,GDP平均每年增長9.5%。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相比,我國的增長速度要高出近3倍。2005年我國GDP增長9.9%,GDP總值達2.2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與此同時,我國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6.6%。根據(jù)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我國實際物質財富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決定了人民幣的價值已經穩(wěn)步上升,并將繼續(xù)走強。
參考文獻:
[1]汪爭平:《國際金融管理》.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8年版
論文內容提要:匯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可小覷,人民幣究竟值多少美元已成為匯率的核心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民幣被低估了,從實質上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了。我們以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對人民幣匯率中長期趨勢加以分析,解析終結人民幣持續(xù)單向升值的幾種可能性,并強調中國應根據(jù)自己的貿易及國內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來制定匯率目標。
一、人民幣價值處于低估狀態(tài)的購買力平價學說
1918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首先提出了購買力平價學說的基本概念,這種理論認為兩國貨幣之所以能夠互相兌換是因為它們各自在其國內具有購買力,因而,兩國貨幣的兌換率(匯率)應該等于這兩國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大小之比。由于一國貨幣購買力的大小與該國通貨膨脹率和物價的變動有關,因此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實際上是關于如何決定浮動匯率的理論。我國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7月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就中長期來說應適用于人民幣的匯率。簡言之,購買力平價就是購買同樣一件物品要用多少各自本國的貨幣。例如據(jù)美世人力資源咨詢公司2004年的調查,同樣吃1000克菲力牛排在紐約40美元,在上海為190元人民幣,從而可知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4.75,又如1000克切片面包北京賣12.4人民幣,紐約則要5美元,其購買力平價為2.48。但是,在采用購買力平價時,要求商品的質量和服務環(huán)境應大體相同才行,因此,英國《經濟學人》編制了一個巨無霸漢堡包指數(shù)來反映世界各國的購買力平價,這是因為各地漢堡包的用料質量、包裝、服務環(huán)境基本上相同。2007年2月他們采用廣州的漢堡包價格計算出的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2,而當時的實際匯率為7.8。然而,單個商品是不能反映整體的購買力平價的,為此國際機構在編制購買力平價時要采用更多的一攬子商品,如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是采用2500種貨物和服務(34種政府,教育和醫(yī)療行業(yè),186種器材貨物和20項建筑工程)來編制各主要國家的購買力平價。世界銀行按1000多種商品價格計算的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倒是和漢堡包的指數(shù)接近,它與世界銀行以前在2001年計算的該項平價為1.74相比實際匯率更向購買力平價靠攏。然而,不同的人會對一攬子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他們各自編制的購買力平價也不會一樣,如國內學者計算出的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1999年為4.57,日本學者計算的則是5.64,可見各方的這一數(shù)值有很大差距。
關于使用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爭議,據(jù)學者指出這是由于它本身所嚴格的限制性假設條件所致,1.必須滿足一價定律成立的條件,即商品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商品交易市場是完全自由的,國際市場統(tǒng)一化且不存在各種管制和貿易保護;2.衡量商品的一攬子商品的種類一定要相同,而且同種商品在藍子中的權重也要相同;3.可貿易商品和不可貿易商品的假設,在購買力平價中不考慮不可貿易商品;4.國際商品的流動對匯率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不考慮國際間的資本流動。而這些假設條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尚不能被全部滿足,尤其是轉軌過程中的發(fā)展中國家,包括從計劃商品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后者雖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但國內的市場化程度尚不發(fā)達,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尚不能全部市場化并和國際市場同步化,供求也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低,資本項下的外匯尚不可自由兌換,某種程度失真的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使購買力平價學說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和批評。盡管如此,它仍有其合理和科學的基礎。有學者研究指出在國際交換中真正決定貨幣購買力的是貨幣價值,這里貨幣(紙幣)的價值不是貨幣本身的價值,而是貨幣所代表的,以其標價的商品的價值,并認為不論以什么貨幣來標價,或者說,不論其價格高低如何,一國一基準攬子商品的價值與他國一基準攬子商品的價值都是相等的,也即相同的商品具有相同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國際價值。看來,購買力平價實際是兩國商品價值之間的比值。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包括其國際價值學說是購買力平價學說的科學基礎。根據(jù)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必然產物,貨幣從一般商品分離出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角度來看,在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中,實際上一種貨幣作為世界貨幣仍起到一般等價物的作用,而另一種貨幣則是一種普通商品,例如,在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換中,人們是用多少人民幣去買一件美元(作為單位商品),這時人民幣在執(zhí)行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而美元則是一件普通商品,反之,是人們用多少美元去買一件人民幣,這時美元在執(zhí)行貨幣職能的支付手段,而人民幣則是一件普通商品。因此是否可以認為即時匯率是貨幣的價格,購買力平價是貨幣的價值。
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表述,商品的價格是圍繞著商品的價值在供求的影響下上下波動,當價格和價值相一致時,人們稱之為均衡價格。從貨幣也是一種商品的角度來看,那么貨幣的匯率(價格)也應是圍繞著貨幣的購買力平價(價值)在供求的影響下上下波動,當兩者一致時,可稱為均衡匯率。這里所說的“上下波動”就是指價格背離價值的一定幅度,學者們用“偏差程度”來表明購買力平價和實際匯率之間的差異。他們發(fā)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中,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偏差程度較小,大部分國家在20%以下(在1999年時日元為29.6%,加拿大為25.5%)。在經濟轉型和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其偏差程度較大,多在50%以上,原東歐國家多在100-200%,俄羅斯為344%。發(fā)達國家偏差小表明它們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市場化程度高,大多數(shù)商品的價格市場化,其偏離度通常只是貨幣本身受供求的影響所造成的方向上有上有下,即正偏差或負偏差,當超過一定幅度后會向價值回歸;而發(fā)展中國家市場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政府管制較多,商品機制不完善,商品價格扭曲現(xiàn)象較為嚴重,與國際市場價格脫離,其偏離度都是單向的,即其本國貨幣都是長期被嚴重低估的,中國的人民幣就是如此。根據(jù)世界銀行的計算,從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實際匯率為7.77,其偏離度為128%,而2001年時世界銀行計算的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為1.74,按當時的匯率計算其偏離度高達380%。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度大幅下降,正是表明了我國改革開放正在逐步深化,市場化程度正在加快,可貿易商品品種和數(shù)量擴大和增加,其價格更接近于國際市場從而使購買力平價價值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的金融改革步伐在加快,外匯匯率機制形成正向適應市場需要轉換,人民幣開始逐步升值。更重要的是當一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時往往伴隨著該國貨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
二、美元本身的貶值要求
在匯率中一國貨幣的升值必然伴隨著另一國貨幣的貶值,反之,亦然上面是從人民幣自身升值要求來分析,現(xiàn)在要從美元本身要求貶值角度來分析。從表面上來看,是人民幣被低估了,而實質上來看,則是美元被高估了,不是人民幣應升值,而是美元在貶值。在以美元為本位的世界金融體系下,美元貶值表現(xiàn)為對其他貨幣的相對升值,在該體系中,美元總是處于多發(fā)行貨幣的狀態(tài),美國可以開動印鈔機發(fā)行大量美元來適應其過高的國防開支(如伊拉克戰(zhàn)爭要花費4000多億美元)和提高其本國國民的福利待遇,從而形成其赤字財政政策。2005年美國的財政赤字達到4270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1628億美元,為了滿足其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美國大量進口外國商品從而形成巨額外貿逆差。據(jù)報道,美國貿易逆差2005年為7258億美元,2006年為7600億美元,2007年為7116億美元,連續(xù)多年每年逆差高達數(shù)千億美元。據(jù)外國學者研究說美國的經常帳戶逆差早在幾年前已累計達到3萬億美元,美元本位制使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據(jù)美聯(lián)儲的數(shù)據(jù),美元的60%在境外流動,亞洲各國的的外匯儲備約為3萬億美元,而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美元增長速度甚至比亞洲更快。另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6年底以前的統(tǒng)計,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美元頭寸約4.8萬億美元,過多的美元發(fā)行量必然會使美元有貶值要求。實際上自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協(xié)議崩潰以來,數(shù)十年來美元始終是處于貶值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長期說來是趨于貶值。例如,1972年時每盎司黃金為38美元,而2008年3月卻達到了1000美元,可見美元貶值幅度之大。歷史經驗表明當美國經常項目逆差龐大時美元就出現(xiàn)貶值,而每次美元貶值都存在一個特點,即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得快,誰的競爭力改善得快,它就對誰定向貶值。上世紀70年代的西德馬克,80年代的日元和臺幣都是如此。例如,1973年一美元兌換360日元,1985年廣場協(xié)議前為1:243,在日本被迫簽訂廣場協(xié)議后的1987年日元升值到1:150,1995年日元最高升值到1美元兌85日元。自2001年以來,這一輪由于連年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的趨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所引發(fā)的美元貶值,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而把矛頭指向了人民幣。
美國2007年的經常項目赤字(逆差)金額達到7116億美元占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8年美國該項比重為5.5%。有學者撰文稱:“很多人認為美國能夠承受的貿易經常項目逆差為占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5%”,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要使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過去30年的水平即3%左右,為此美元兌美國主要貿易伙伴貨幣必須繼續(xù)貶值15%,而更多分析師認為美國將因這一貿易的巨大失衡而貶值30%-50%。另據(jù)學者研究美國對其它國家的負債仍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根據(jù)經濟學理論這種局面無法長期維持下去,必然要靠美元大幅度貶值來恢復正常,這意味著美元的貶值趨勢仍將繼續(xù)。最近美國由于其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引發(fā)了次級債危機并由其延伸到信貸危機,這引起了世界對美國會進入另一次經濟衰退的憂慮,這種憂慮使原本由于雙赤字所引起的美元貶值更為嚴重,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開始動搖。有消息說俄羅斯大幅度地削減外匯儲備中美元的資產比重,從85%下降到45%,瑞士央行也有同樣舉措。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tǒng)計顯示,2006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由第三季度的65.8%降至64.7%,2007年第一季度又降至64.2%,跌到18年來的最低水平。據(jù)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調查,2006年末全球47家央行中15家減少了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另外,在石油輸出國中也有國家主張不用美元計價,而改用歐元,由于信心的動搖,全球對美元的需求會下降,這更會加劇美元自身要求貶值的趨勢和幅度。
三、人民幣尚不具備長期大幅升值的條件
人民幣升值的終結會在哪里?會不會向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各國概況》(CIATHEWORLDFACE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為3.51的水平不斷靠攏呢?筆者認為購買力平價的價值是表明一種趨勢,今后一年人民幣還會溫和持續(xù)升值,但在更長的時期中人民幣將會打破單向運行的趨勢,形成有升有貶的區(qū)間波動。
正如前面所述,購買力平價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下的兩國貨幣的均衡價值,它的運用具有很多限制條件,而這些理想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第一,購買力平價考慮的條件之一是國際商品的流動對匯率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即不考慮國際間資本流動,但在國際資本市場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國際游資及對沖基金非?;钴S。國際市場中金融資本的流動所占比重并不遜色于國際間的貨物貿易。近幾年來,國際資本看好中國經濟發(fā)展和人民幣升值,因此大量熱錢流入中國。今天的游資流入同樣會造成今后資金的流出,因為當中國資本市場不能給他們帶來高于他國市場的利潤時資金自然會撤離中國。第二,購買力平價的另一個理想狀態(tài)要求國際市場是統(tǒng)一化的且不存在各種管制和貿易保護。目前國際油價已高達130美元/桶,而我國為了控制CPI,抑制輸入性通貨膨脹,國內成品油價格一直沒有上漲。目前仍控制在55美元/桶左右的水平。另外,我國水價和電價都還沒有達到市場化。根據(jù)國家信息中心2007年11月的報告認為:“如果包括飲水和污水處理二項,中國水的全部成本將達到5-6元/立方米,部分地區(qū)可能會到10元/平方米?!钡乾F(xiàn)在中國36個大中城市的供水價格平均為1.67元/立方米,即使考慮到平均不到1元的污水處理費,保本水價應該在3元/立方米。同樣我國電價也是實行限價制度的,煤電聯(lián)動尚未實施,大部分電廠仍處在虧本生產的狀態(tài),所以我國尚有一些商品未完全市場化。
由于目前我國的實際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概念中的均衡匯率差距較大,因此人民幣還有升值空間,但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以下幾種情形的出現(xiàn)人民幣單向升值之路將會終結。
1.據(jù)估計,我國出口占GDP的15%-20%,應該說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是相對較高的。我國目前實施了以上一些限價措施,目的是為了控制國內CPI,但在無意中實際降低了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強了我國出口競爭力。同樣也是由于這些非市場化因素,延緩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從外向型轉向內向型,即轉向更加重視國內消費和服務的模式。這種延緩也使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形勢下變得比較脆弱?,F(xiàn)在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發(fā)生,美國國內需求下降。由于美國人習慣借錢消費,一旦消費需求下降,經濟增長亦停下來,因此美國經濟極有可能呈“L”形,即未來幾年GDP極低增長。同時歐洲經濟也有放緩趨勢,如德國工業(yè)訂單從2008年1月以來已連續(xù)四個月下降,這表明該國出口貿易正在失去增長動力。各國經濟衰退的出現(xiàn)必將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到時中國出口增長會走向疲軟。這樣,中國經濟的一大塊利潤將會減少,這必將引起國內整體經濟的增速放緩,失業(yè)率上升,為了維持國內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我們到時只有控制人民幣升值。
2.另外一個終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是國際油價并非短期就會回落,這些持續(xù)的輸入性通脹國內無法通過增加供應的方法來加以消化,同時也不可能長期保持國內油價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如果讓油價,水價,電價全部市場化,那么國內的物價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國內購買力平價也需要向上修正,這將導致人民幣升值之路有可能被提前終結。
總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為了他們的本國利益希望人民幣大幅快速升值,但在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上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匯率變動要有利于國內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要根據(jù)國內的實際情況主動把握匯率變動的方向和節(jié)奏,爭取在“貨幣戰(zhàn)爭”中占優(yōu)勢地位。
參考文獻:
1.項蘭捷、張秉文《購買力平價理論與人民幣匯率實證研究》[J]中國外匯20007.10
2.戴世宏《一攬子匯率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8
3.吳言《漢堡包指數(shù)求解經濟迷團》[N]國際金融報2004-10-27
4.史萬鈞《國際金融業(yè)務》[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1
5.王玲《基于購買力平價(PPP)的中外經濟實力比較》[J]世界經濟2002-7
6.《2005InternationalComparisonProgram》WorldBank2007-9-14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匯率與匯率制度的相關情況。主要內容分為匯率決定理論,匯率制度的分類、特點,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固定匯率制度的退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成員國匯率的監(jiān)管原則。
一、匯率及匯率決定理論
匯率是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互折算的比價,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表示方法。匯率可分為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名義匯率是一個人可以用一國通貨交換另一國通貨的比率,實際匯率是一個人可以用一國的物品和勞務與另一國的物品與勞務交易的比率。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國內價格/國外價格。
經濟學家采用了很多理論和模型來解釋匯率是如何決定的,這里只介紹紙幣本位制度下的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可以預期名義匯率的近似值,為評價和選擇匯率制度提供依據(jù)。該理論根據(jù)的是單一價格規(guī)律,這種理論認為,任何一種通貨的一單位應該能在所有國家買到等量的物品。一種物品如果不以同樣的價格在各地出售,就存在著未被利用的利潤機會,由于套利的存在,總有商業(yè)行為會從價格低的A國購買該物品到價格高的B國出售,從而使B國該物品價格下降,直至兩國價格相同。由此,一種通貨必然在所有國家都具有相同的購買力或實際價值。很多經濟學家認為,購買力平價描述了長期中決定匯率的因素。購買力平價理論告訴我們,兩國通貨之間的名義匯率取決于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
如前所述,名義匯率等于外國物價水平與國內物價水平的比率,根據(jù)購買力平價理論,兩國通貨之間的名義匯率反映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差別。當物價水平變動時,名義匯率也變動,而任何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的調整會使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需求量平衡,因此,名義匯率取決于物價水平也就取決于每個國家的貨幣供給與需求。當一個國家的央行增加貨幣供給并引起物價水平上升時,就會引起該國通貨相對于其他通貨貶值。理論上,要想測算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的變化趨勢,就要對兩國的物價水平進行評估。如果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供給增長較快,造成國內物價水平上揚,美國內物價水平保持穩(wěn)定,則很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貶值而不是升值。而實質上,我國的外匯市場是由銀行間外匯市場和柜臺結售匯市場組成,由于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制度,商業(yè)銀行和企業(yè)結售匯周轉頭寸以外的外匯收入必須進行平盤,由中央銀行進行買入或賣出的交易。超級秘書網(wǎng)
二、匯率制度及其分類
摘要: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xiàn)、存款準備金被視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準備金因為其貨幣乘數(shù)效應而會給社會金融及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往往是中央銀行慎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我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從2003年的6%逐漸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內竟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達10次之多,存款準備金躍然成為我國實施貨幣政策的常規(guī)工具,本文旨在對我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及效應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存款準備金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作用。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制度貨幣政策
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xiàn)、存款準備金被視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準備金因為其貨幣乘數(shù)效應而會給社會金融及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往往是中央銀行慎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目前,在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的西方國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有逐漸趨于零的發(fā)展趨勢,而我國卻恰恰相反,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從2003年的6%逐漸提高至2007年末的14.5%,2007年年內竟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達10次之多,存款準備金躍然成為我國實施貨幣政策的常規(guī)工具。
一、存款準備金制度概述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并進行資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銀行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guī)模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一般來說,實施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國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一旦獲得儲戶存入的存款,就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為貨幣管理當局的中央銀行。這種貨幣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說的存款準備金制度。
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保證銀行券和客戶存款的兌付。隨著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變?yōu)檠胄姓{控金融機構存款派生能力和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一制度下,商業(yè)銀行等存款機構通過存款準備金賬戶進行資金清算和流動性管理,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有研究認為,完整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工具的內涵不僅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和調整,還包括所需繳存的金融機構、不同類型存款(資產)的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作為存款準備金的資產類型、存款準備金的計提方式、存款準備金是否付息與(付息時)付息利率的確定和調整,以及違反這一制度的相關罰則等。但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和調整仍然是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核心,也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存款準備金制度具有較強的告示效應。存款準備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預示圖,中央銀行調整準備金比率是公開的、家喻戶曉的行動,并立即影響各商業(yè)銀行的準備金頭寸。因此,調整準備金比率實際上是中央銀行的一種有效宣言;存款準備金制度有強制性。存款準備金比率一經調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機構都必須依法執(zhí)行;另外存款準備金制度通過決定或改變貨幣乘數(shù)來影響貨幣供給,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因此存款準備金制度通常被認為貨幣政策的一劑“猛藥”。
二、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功能演變
依據(jù)存款準備金制度在我國貨幣政策操作體系中實際發(fā)揮的作用,其功能演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1984-1998年:中央銀行籌集資金手段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于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1984年,最初設定的目標是為人行籌集資金,用以支持信貸結構從而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為大型建設項目融資。存款準備金制度成為人民銀行從而中央財政獲取資金的重要手段之一,與此相對應,人民銀行對存款準備金支付相對較高的利率。
(二)1998-2004年: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1998年同業(yè)拆借市場的恢復運行,改變再貼現(xiàn)利率的生成機制,我國基本上構建了間接型貨幣政策操作程序架構,存款準備金制度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然而再貼現(xiàn)、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難以在短時期內成為我國調節(jié)銀行信用總量的有效工具,所以為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存款準備金制度成為頻繁應用的主要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期間存款準備金率經歷了三次調整,其中1998年3月21日,央行對存款準備金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七大項,核心內容有二:合并備付金賬戶與準備金存款賬戶;將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至8%。
(三)2004年至今:一般性與結構性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與支付清算保證
面對2003年來我國出現(xiàn)的經濟過熱呈現(xiàn)出明顯的結構性過熱特征,央行創(chuàng)造性地將存款準備金制度工具改造成具有結構性調整功能的一般性操作工具,即將銀行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與其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等指標聯(lián)系起來,從而實現(xiàn)了貨幣政策職能與金融監(jiān)管職能的有機結合,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對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屬性。
特別是2006年7月至2007年末,由于我國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為了防止經濟由過快向偏熱發(fā)展,央行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僅2007年年內上調竟達10次之多,存款準備金率也由2004年的7%調至2007年末的14.5%。存款準備金制度已經成為央行經常使用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
三、近期我國連續(xù)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分析
2006年7月以來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上調主要針對流動性過剩問題,希望通過此種方式對資金的流動性進行回籠,對整個經濟實施宏觀調控,防止經濟由過快向偏熱發(fā)展,防止通貨膨脹。
1.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信貸規(guī)模激增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06年11月,銀行人民幣存貸差已達11萬億元,銀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貸資金空前泛濫,截至2006年9月各項貸款合計為221035186億元。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yè)銀行來說,出于自身收益的考慮,在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壓力下,商業(yè)銀行的放貸熱情必然提高。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銀行完成重組和IPO這種融資的增加實際上是資本金的增加,擴大了商業(yè)銀行信貸的杠桿效應,可以使銀行的新增貸款成倍增長。如果不把流動性控制在適當水平,銀行過度擴張貸款的壓力會再度上升信貸規(guī)模將出現(xiàn)高速反彈,這勢必會加重我國經濟發(fā)展中的過熱現(xiàn)象。
2.國際收支順差矛盾突出
中國海關總署1月11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07年全年中國進口總額9558.2億美元,出口總額為12180.2億元,累計貿易順差為2622億美元。2007年末國家外匯儲備已達15282億美元。高額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形成了巨額的外匯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投放量,再通過貨幣乘數(shù)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3.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投資過熱
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06年前3季度,我國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為61800億元,同比增長達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15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為10062億元,同比增長達2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3%,增幅雖比上半年回落2.15個百分點,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指標仍在高位運行。
4.公開市場業(yè)務及再貼現(xiàn)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來,為了對沖由于購買外匯而增加的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加大了在貨幣市場進行債券正回購、發(fā)行中央銀行票據(jù)等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但這一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對沖持續(xù)剛性增長的外匯占款時,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我國目前的再貼現(xiàn)率已經較高,上調再貼現(xiàn)的空間有限。由此,提高準備金率成為中央銀行可以動用的較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四、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貨幣政策效應分析
1.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預期效應
2007年1月末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4萬億元,從理論上看,存款準備金率每上升0.5個百分點,可凍結資金約1700億。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準備金率經9次上調,由9.5%上調至14.5%,累計上調5個百分點,凍結資金約1.7萬億,而依據(jù)貨幣乘數(shù)的原理,在理論上央行可以凍結的資金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業(yè)銀行的資金總量,防止信貸資金泛濫,緩解控制流動性過剩問題。
此外在三項貨幣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圍廣、政策時滯時間短、央行調控的主動性更強。而且存款準備金率具有非常強的告示效應,存款準備金率的一再上調表明了中央的調控態(tài)度與調控決心,進而間接影響微觀個體的投資預期。
2.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應局限性
首先,金融創(chuàng)新弱化了存款準備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準備金制度發(fā)揮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銀行調高或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商業(yè)銀行超額準備金相應減少或增加,從而收縮或擴大信用。這里,存款準備金制度發(fā)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商業(yè)銀行的超額準備相對固定,這樣才能對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做出反映。金融創(chuàng)新破壞了這一前提條件,由于金融市場和金融業(yè)務的創(chuàng)新,商業(yè)銀行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業(yè)務和創(chuàng)新工具輕而易舉地通過貨幣市場調整其超額準備。超額準備彈性的增大,使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作用力度減弱。
其次,政策的時滯效應影響了存款準備金制度調控的短期效果。從國內經濟形勢過熱,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強,到央行意識到必須采用一定的措施進行調整,是一種認識時滯;從認識到央行決定采取實際行動,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所需要的時間是此項貨幣政策的內在時滯;而提高了存款準備金以后,到對宏觀經濟活動發(fā)生影響,取得效果,需要更長的時間,即外部時滯。一般情況,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馬上引起最終目標的變化,需要通過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慢慢影響各個單位的經濟行為,從而對政策的最終目標產生影響。另外由于政策的時滯效應又可能帶來矯枉過正的副作用。
再者,國際收支順差沖銷了存款準備金的調控效果。流動性過剩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國內問題。在國際國內因素綜合作用下,我國仍面臨著巨額貿易順差的壓力。而外匯占款會在很大程度上沖銷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緊縮銀根的效果。
因此,鑒于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以及國內外金融市場形勢的整體變化,單純的依靠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難以實現(xiàn)緊縮的貨幣政策,達到宏觀調控的目標,還應輔以多種貨幣政策,積極推進我國利率及匯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資金的流動性,使宏觀經濟能夠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鑫,張玲.《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緣何頻繁化》.《商場現(xiàn)代化》,2007,2.
[2]張敬國,王曉紅.《近年來存款準備金在貨幣政策調控中作用的變化》.《經濟研究參考》,2006(95).
[3]黃詩城.《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政策評析》.《發(fā)展研究》,2005(5).
[4]王麗.《試析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政策效果》.《商業(yè)經濟》,2005(6).
匯率的因素有很多:從時間段來劃分,大致有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短期看,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還有心理因素等;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差異、國際收支以及通貨膨脹率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經濟增長是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及貨幣匯率長期走勢的重要原因。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基礎性因素,如果一國的貨幣發(fā)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疾烀涝獌度嗣駧诺闹虚L期走勢,本文從影響匯率最基本的因素著手進行分析,通過計算不同時期美元兌人民幣實際匯率,大致判斷進行判斷。
(一)樣本的選取和來源
我們分別以1980年和1990年為不同的基期,按照上述公式計算這兩個期間美元的實際匯率指數(shù),結果如下:(根據(jù)目前的數(shù)據(jù),假定2014年美國和我國物價漲幅分別為1.5%和3%)
(二)結果及相關分析
以1980年為基期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化,目前美元兌人民幣實際匯率高估了25%,人民幣名義匯率還有升值的空間;以1990年為基期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化,則美元對人民幣實際匯率低估了約25%,人民幣名義匯率未來將應該貶值,結論恰好相反。那么應該如何看待上述計算結果?這里面有幾個問題需要進行考慮:第一,基期的選擇;第二,基期名義匯率是否合理;第三,衡量兩國物價指數(shù)的CPI計算的可比性?;诘倪x擇問題:從我國的外匯管理歷史來看,1979年前是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主要體現(xiàn)在外匯管理實行全面的計劃管理,匯率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基本沒有反應市場變化。1979年3月,國家成立外匯管理局,1980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同時開辦外匯調劑市場,對外匯進行市場調節(jié)。1991年,我國取消了外貿部門的出口補貼,外貿企業(yè)實行自負盈虧??梢哉f,1980年是我國外匯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的起點,1990年前后是我國外匯管理制度邁入市場化改革的起點。因此,選擇1980年和1990年為基期考察我國外匯市場是有代表性的。即期名義匯率是否合理的問題:1994年以前,我國外匯管理的最大特點是外匯額度留成制度,因此,如果計入外匯留成和出口補貼等利益,這一時期人民幣名義匯率實際是高估的。如果把這一因素考慮在內,按照不同基期計算的名義匯率指數(shù)還會下降,相應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實際匯率指數(shù)也會更加低。衡量兩國物價指數(shù)的CPI計算的可比性問題:毋庸諱言,盡管中美兩國在構成CPI類的組合類別基本相同,但鑒于兩國在具體類別上在CPI中所占的比重不盡相同,再加上其中的類別需要定期調整,因此,公布的數(shù)據(jù)一定有差異,據(jù)此計算出來的實際匯率指數(shù)也一定存在差異。粗略來看,構成我國CPI較大比重的是食品(30%左右),構成美國CPI較大比重的是住房支出(40%左右),根據(jù)觀察,如果考慮這些差異,我國CPI的實際數(shù)據(jù)應該要高一些,相應地,美元對人民幣的實際匯率指數(shù)也會更加低。綜上所述,如果將上述三個問題綜合進行考慮的話,無論是以1980年為基期計算的美元對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shù),還是以1990年為基期計算的美元兌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shù),都會在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向下調整。盡管向下調整的幅度無法準確計算,但都反映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已經沒有升值的空間。換句話說,美元兌人民幣名義匯率的中長期走勢應該是維持現(xiàn)狀抑或走入升值的通道。
二、政策建議
一、基礎理論
經典R/S分析法R/S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時間序列是隨機游走的,累積離差的極差應與觀測值個數(shù)的平方根成正比。為了使這個度量在時間上標準化,Hurst用觀測值的標準差去除極差建立一個無量綱的比率,這個比率即現(xiàn)在應用比較廣泛的Hurst指數(shù)。ARFIMA模型大量實證分析表明,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序列的分布相對于正態(tài)分布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對于R/S分析法,Mills(2002)發(fā)現(xiàn)金融資產收益率序列分布的厚尾特征可能會影響該分析方法對序列長記憶性特征的分析。
二、實證研究
(一)樣本數(shù)據(jù)的選取及說明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該形成機制更適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所以論文選取2005年7月21日至2014年2月10日間每個外匯交易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作為研究對象,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家外匯管理局。收益率的計算采用對數(shù)收益率的形式,即對匯率中間價序列Pt!"取對數(shù)之后進行一階差分:(5)論文采用比較常用的絕對均值偏離平方2ttR-R刻畫收益波動率。
(二)收益率及收益波動率統(tǒng)計特征及平穩(wěn)性檢驗
對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和收益波動率序列的統(tǒng)計特征分析,論文采用的統(tǒng)計量為均值、標準差、偏度系數(shù)、峰度系數(shù)、Jarque-Bera統(tǒng)計量、Ljung-BoxQ統(tǒng)計量、ADF和P-P統(tǒng)計量。由表1可知:1.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及收益波動率的偏度系數(shù)都顯著的不為0,說明兩時序均不是圍繞均值對稱分布的,且波動率序列的有偏特征明顯地強于收益率序列;峰度系數(shù)均大于3,均有“尖峰厚尾”的特征,且波動率序列的“尖峰厚尾”特征強于收益率序列;Jarque-Bera統(tǒng)計量相應的p值都為0,兩種序列都顯著地拒絕正態(tài)分布的原假設??偠灾?,兩時序均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且波動率序列的非正態(tài)性特征更加明顯。2.由Ljung-BoxQ統(tǒng)計量自相關檢驗結果可知,兩時序均不存在顯著的短記憶性;由ADF檢驗和P-P檢驗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顯著地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可認為兩時序均是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诖?,可對兩時序進行長記憶特征的研究。
(三)經典R/S分析
由圖1兩種序列的時序圖可知,兩種序列均存在明顯的波動集束現(xiàn)象,因此,進行R/S的分析之前,有必要使用GARCH類模型對序列進行過濾。對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和收益波動率序列序列,論文分別采用GARCH(1,1)-M模型和GARCH(1,1)進行過濾,得到標準化序列,再對標準化序列進行經典R/S的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它們的In(R/S)-In(N)圖如圖2所示。通過表2可知,分析法估算出的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和收益波動率序列的Hurst指數(shù)均大于0.5,通過最小二乘估計方法擬合的可決系數(shù)均在90%以上,擬合的效果都非常好,可以認為估算的Hurst指數(shù)是較為準確的。收益率序列的Hurst指數(shù)為0.58158,與0.5相差不大,說明收益率序列雖然存在長記憶性,但是一種較為微弱的長記憶性,而收益波動率序列的Hurst指數(shù)為0.91182,明顯大于0.5,表明收益波動率序列的長記憶性特征非常顯著。
(四)ARFIMA模型的擬合
根據(jù)信息準則對模型進行篩選,人民幣收益率和收益波動率序列分別選ARFIMA(1,d,1)和ARFIMA(0,d,0)模型進行擬合。參數(shù)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參數(shù)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人民幣匯率收益率序列分數(shù)差分參數(shù)d=0.01176,0<d<0.5,說明收益率序列具有長記憶的特征,但是一種比較微弱的長記憶性。而對于收益波動率序列分數(shù)差分參數(shù)d=0.21796,0<d<0.5,說明波動率序列具有比較顯著的長記憶性特征??傮w而言,ARFIMA模型對序列的擬合結果和經典R/S分析法對序列的分析結果基本吻合。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