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2:03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語文學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建立多元化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提高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目的之一。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開發(fā)利用現(xiàn)代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在豐富教學內容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改變語文學科的定位,不要在課上過度重視課文的背誦,而忽略了語言交際應用。同時,要注意學生課上學習和課下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知識推廣到課下的生活中去,提高語文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程度,把語文和生活進行融合,讓語文學習走入到生活當中,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潛能,提升學習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老師在進行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確定的時候,要注意增加現(xiàn)代化元素,增加實際應用,讓語文知識可以最終回到生活當中,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觀念,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例如,任課老師可以開展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容和方式,用語文知識提高綜合能力。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成語接龍大賽、評論新聞時事、情景故事表演、美文點評等活動,還可以讓學生開辦名言收集、班級日記連載等活動,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讓語文學xxx入平常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二、以文章閱讀作為載體,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師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掌握課程的教學進度,安排好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且適當?shù)卦黾娱喿x量。老師可以把語文知識教學和閱讀結合起來進行講課,課前進行語文閱讀材料的挑選設計、閱讀任務和教學任務相結合、閱讀問題的總結點撥、課程時間的安排、小組互動分享內容等環(huán)節(jié)。在給學生挑選閱讀內容的時候,要注意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符合學生的思想,文章的條理要簡練,要有和學生互動的能力,這樣對于學生來說才有足夠的吸引力。教師挑選好正確的閱讀材料,才能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和觀點,引起學生學習和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但要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還要進行課堂發(fā)言,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當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想象意識。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除去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背誦的文章或者段落,老師也可以選擇一些文采好、精彩的文章讓學生多加閱讀朗誦。比如,在教學四年級《觸摸春天》這篇課文的時候,由于這篇文章的意義較為深刻,小學生對于這種文章沒有很好的情景體驗,不能很深入地投入情感,就導致他們不能體會這篇文章的意義。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偏長,學生可能不會一遍就看懂,教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分段落讓學生重復閱讀,也可以讓學生在朗讀流利之后嘗試著背誦,更加深刻的體會文章的內容。通過這種重復的閱讀,學生漸漸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感,對這類文章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背誦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的情感體會更加豐富,對文章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正確,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建立輕松、民主、自由的語文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學會用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建立一個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教師不再畏懼,而是可以和教師成為朋友,面對老師可以更加自然。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一句親切智慧的話、一個溫暖的笑、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個學生充滿興趣的問題,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信心和學習欲望。這些都有助于教師進行良好學習氛圍的建立。建立一個輕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下學會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方面的基本技能,還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老師的滋養(yǎng),在感情上得到熏陶。只有在這種自由、不拘束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才會敢于說出自己心中對于語文知識的疑惑和問題,進而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學生的思維才會在更大程度上得到開發(fā),學生才能提出更多有趣的觀點。這樣充滿自由、愉悅心情的課堂,才能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填充,個性特點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潛能才會被更大程度的激發(fā)。若要想建立一個輕松、民主、自由的語文課堂,教師就要把自己的愛貢獻到課堂,讓自己飽滿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創(chuàng)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語文教師;教學改革
Abstract: “The 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Theory”is the key course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s for teachers, but als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As for the discipline aims, we sh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cultivate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students. As for the discipline contents,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in courses, selective courses ,pract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topic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for teaching method,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Chinese, and coustrust a teaching mode with reflective practice as the core;as for teaching assessment, it should serve th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重要的、并充分體現(xiàn)出專業(yè)特色的核心課程。課程建設與實施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著師范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承擔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持續(xù)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程。
一、課程建設的基本依據
在構建與實施“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應以如下理論與現(xiàn)實兩方面的因素為思考基點。
(一)理論依據
1.深入研究基礎教育階段小學語文學科課程價值取向的轉變與發(fā)展,洞察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基本狀況與走向,以便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上貼近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并體現(xiàn)出小學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2.深入思考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所發(fā)生的變化,針對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構建合理的學科課程體系,以便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師范生具有能夠勝任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教學任務并能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發(fā)展方向的教師基本素質。
3.站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連續(xù)性、長期性的角度上,兼顧職前教育與職后專業(yè)發(fā)展,將職前教育置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中進行整體考慮,在職前奠基階段的本科教育過程中,準確把握應使學生獲得怎樣的知識和技能、奠定怎樣的專業(yè)發(fā)展基礎,以便打破原有的終結式培養(yǎng)模式與思路,體現(xiàn)出課程的基礎性與發(fā)展性,使師范生既能應對現(xiàn)實挑戰(zhàn),又具有發(fā)展?jié)摿Α?/p>
(二)現(xiàn)實依據
1.從課程取向上看,現(xiàn)有的小學語文教法課,仍未能走出終結式培養(yǎng)的基本模式。表現(xiàn)為:往往以理想狀態(tài)下完美型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尤其是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素質)為終結性的培養(yǎng)標準,而很顯然,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在四年的奠基階段是不可能達成的。這一課程取向源自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認識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斷的技術性模仿與訓練中、在嚴格的理論識記和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中,師范生雖然暫時成為了合格的知識傳遞者甚或教學能手,但從長遠來看,后勁往往不足。其原因是,這種急于求成的終結性培養(yǎng)模式導致了那些對于教師發(fā)展而言更為重要的東西在過程中的失落,諸如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決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從課程內容上看,現(xiàn)有教學法課,過于強調學科體系的邏輯性、理論知識的學術性,過于注重規(guī)律與原則的教學,從而使課程封閉于固有的理論體系中,走進了枯燥、陳舊、繁瑣的、理想層面的象牙之塔,遠離了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和豐富的教學實踐本身。如此去武裝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等同于以整齊劃一的方式訓練教師的思維與教學行為標準,其結果自然是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實踐性知識、創(chuàng)造性、決策力的極其缺乏。盡管他們也許能夠遵照相關的原則與規(guī)律進行教育教學,但他們所具有的是遵照執(zhí)行的教學觀,是教育教學的執(zhí)行者而不大可能成為創(chuàng)造者,所進行的語文教學也往往會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鮮有活力。
3.從課程實施上看,現(xiàn)有的教法課,過于強調對學生進行外在的灌輸與塑造,漠視了對學生個體內部因素的喚醒與發(fā)展,淡化了學習者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感悟和實踐環(huán)節(jié),而在評價上又過于關注固有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這里隱含著一個錯誤的認識,即語文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嫻熟掌握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教育實踐,但事實上,教育教學的理論卻恰恰產生并發(fā)展于教育教學實踐本身。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表現(xiàn)為重傳遞輕研究,重理論輕實踐,重統(tǒng)一要求忽視個性發(fā)展;表現(xiàn)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差,教學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動力未能得到真正喚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們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從目標到內容上進行了重新定位與調整,從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上進行了改革與思考,力圖充分體現(xiàn)出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與發(fā)展性,以期能更貼近當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師的需求。
二、課程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目標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是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以小學語文學科的課程形態(tài)與教學形態(tài)為其主要研究內容。課程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師范生對小學語文科課程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奠定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基礎并使其具有較為深厚的發(fā)展?jié)撃?。具體表述如下。
1.培植師范生對小學語文教育的興趣,會做經師,更為人師;
2.了解小學語文課程的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熟悉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和特點,能根據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學生情況、教育條件等選擇、利用、開發(fā)相應的課程內容與資源;
3.深刻理解小學語文課程對兒童發(fā)展的多元意義,掌握小學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并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4.充分認識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以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特點,了解并能夠辯證分析針對如上教學內容常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了解小學生學習如上內容時的心理過程并能據此進行合理的學習指導,能夠對如上五種教學內容進行獨立的教學設計;
5.了解小學語文教學常規(guī),具有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如獨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備課編寫教案的能力、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與課后反思能力等,具有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扎實基本功,如語言表達、三筆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
6.掌握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意義、內容及方式,并能根據具體情況設計評價內容、選擇恰當方式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評價,能夠從不同角度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討論與評價;
7.明確小學語文教育科研的意義,培養(yǎng)師范生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能力、研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實踐中發(fā)展的潛能;
8.了解本地區(qū)小學語文教育狀況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內教改的新經驗、新觀點、新趨勢,激發(fā)師范生參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標的達成過程中,一方面要培養(yǎng)師范生未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學科理論與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教育理論的熏陶、實踐與反思能力的養(yǎng)成以及語文教育研究的嘗試等,使其具有運用理論知識與研究方法探尋和剖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諸多問題的能力和專業(yè)發(fā)展?jié)撃堋?/p>
(二)課程內容體系
為達成如上課程目標,我們所構建的學科課程體系由以下內容構成:學科主干課、學科選修課、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研究與學術活動。這四塊內容作為整體的課程體系,貫穿于大學階段的二至四年級。見下表。
1.學科主干課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旨在使學生全面整體地了解和認識小學語文課程,并具備基本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師角色意識。主要內容為:(1)小學語文課程沿革與發(fā)展;(2)小學語文課程目標;(3)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與語文教材;(4)識字與寫字教學;(5)閱讀教學;(6)作文教學;(7)口語交際教學;(8)語文綜合性學習;(9)小學語文課程評價;(10)小學語文教師發(fā)展。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在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能根據相關理論,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情況、自身特點等進行獨立、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能力,并通過微格訓練的形式,強化學生相關的教學實踐技能。主要內容:(1)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案例的比較分析;(2)指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并編寫出教案;(3)分組進行微格授課,師生點評,并進行比較與反思。
通過如上兩門主干課的學習,可以奠定學生初步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技能,為后續(xù)課程和真實情景下的教學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2.學科選修課
“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研究和解釋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與課程、教材、教法、學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法的改進、學法指導等提供心理學依據。
“小學語文教育科研方法”:為培養(yǎng)“研究型”小學語文教師進行理論上和方法上的導引。
“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專題研究,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對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比較分析,旨在引領學生能更好地識別、理解、把握、處理好小學語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編制語文教材的能力。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對具有代表性的小學語文教學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整合并加深學生頭腦中相關的理論認識,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
“識字與寫字教學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指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等:均以“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基礎,對不同內容的教學進行深入的、拓展性的專題研究,既關注教育教學的現(xiàn)實本身,又關注當下課程改革及前沿理論的發(fā)展,以使學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對相關內容的教學進行獨立思考和準確把握。
通過如上課程的選修,學生至少能在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多個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較為深入的思考與研究能力。
3.教學實踐活動
教育見習:2周,安排在2年級第二學期。主要內容:(1)了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并寫出書面報告;(2)至少聽4節(jié)語文課并與授課教師交流聽課感受;(3)將自己對語文教育教學的感受、疑問與思考形成書面報告提交。見習活動要達到如下目的:對語文教育教學形成直接的體驗與感受,并產生初步的思考,以為相關理論課程的開設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礎。
教學模擬實踐:集中安排在“語文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學科主干課上,以微格訓練的形式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強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規(guī),要確保每位同學都能經歷一次以上較為成功的模擬實踐。這種模擬實踐也可根據教學情況在其他課程中進行。
教育實習:8周,安排在4年級第一學期。主要內容:(1)深入了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整體把握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產生的影響;(2)與一線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建立起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意識和專業(yè)發(fā)展意識;(3)至少聽12節(jié)語文課,講8節(jié)語文課,并能相互評課和獨立進行課后反思;(4)能通過不同方式發(fā)現(xiàn)小學生語文學習及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和寶貴經驗,也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或畢業(yè)論深入思考和解釋。教育實習活動要達到如下目的:為師范生從大學到小學、從受教育者到教育者、從“準教師”到“教師”搭好橋梁、做好銜接,如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整合、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的獲得、教師角色的轉化與確立、真實教育環(huán)境中自身內部沖突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等。這一過程不僅是理論向實踐的回歸,更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關鍵與跨越過程。
“理論知識是從業(yè)資格的基礎,而專業(yè)實踐本身是所有知識指向的終極目的。”[1]增加教育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實踐質量,直接影響著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效果,更影響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起點和走向。
轉貼于 4.語文教學研究與學術活動
小課題研究:主要分布在3—4年級。一方面,鼓勵并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課題的申報與研究;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或將自己所研究的課題提供給學生。我們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并經歷一次研究過程,著眼點不在結果而在于過程的指導和研究意識的激發(fā)。
畢業(yè)論文撰寫:相當部分學生在理論的學習、實踐后的反思或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會選擇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方面的題目作為自己畢業(yè)論文的研究內容,學科教師將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全程指導。
學術講座:貫穿于1—4年級。邀請一線教師或相關教學法專家進行學術講座,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實關注,強化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信念,拓展學術視野,培植學習與研究意識。
語文教學研究與學術活動將使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具有充足的發(fā)展?jié)撃芎桶l(fā)展動力。
以上學科課程體系的四塊內容是彼此銜接、相互滲透的關系。作為一個整體,它所追求的是:培養(yǎng)以整體形式而存在的、不斷生成與發(fā)展的未來小學語文教師,他們應當具有良好的語文教學觀念、扎實的教育教學技能、一定的實踐性知識以及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的良好意識與潛能。就此,我們一方面要強基固本、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引領導航、提供持續(xù)發(fā)展之動力。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存在著諸多問題,并已嚴重影響了職前教師教育的有效性和職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為此,我們以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與發(fā)展性為基本準則,將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微格訓練、實踐與研究活動等結合起來,進行了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聯(lián)系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的內容來源于、并最終指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本身,因此它不能僅存于大學課堂和書本之中,而應建立起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它不應僅以固有的、封閉的理論形態(tài)而存在,而應在豐富的、動態(tài)的語文教學世界中獲得解放。
這就要求:第一,從事本門課程教學的教師要對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有較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夠量的教學案例,以實踐為基礎進行教學與研究;第二,參與本學科課程教學的不僅要有大學教師,還應有工作在一線、具有豐富的感受與實踐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第三,要通過各種渠道,讓學生了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fā)展的現(xiàn)實情況,并對有代表性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就此,我院師生定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走訪“基地?!?,深入到課堂和教師備課小組,了解小學生語文學習狀態(tài)和教師教學情況,我們也常常邀請小學語文教師到我院進行說課、講課,并進行課后交流。在這些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種互動互助的共同發(fā)展關系。這樣做一方面使我院師生對小學語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教與學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師范生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情意,而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本門課程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理論的象牙之塔中獲得了現(xiàn)實的解放,教與學開始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我們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本身正是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搖籃。
(二)強化發(fā)展主體的參與性,構建以反思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在相應環(huán)境下的主體自我發(fā)展,職前教育階段理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樹立起學生的主體發(fā)展意識,培養(yǎng)其可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為此,必須重新認識過去那種“理論必然決定實踐”的理想假設,改變以“理論灌輸”和“教學技能的機械模仿”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師范生由“被規(guī)范、被加工者”發(fā)展成為自主性凸顯的“主動發(fā)展者”。
1.語文教育觀念──從灌輸、傳遞走向建構與生成
毋庸置疑,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基礎性知識、理論與觀念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是重要的,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問題是,如果這些知識、理論與觀念不是“被傳遞”和“被灌輸”的,我們該怎樣促成學生的內發(fā)性需要,“使其內化成為師范生所認同的教育理念,為其專業(yè)行為提供一個理性支點”[2]?我們認識到,教育理論只有真正喚起教育實踐主體內心的參與、價值的認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的深層思考,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給予往往是徒勞的。因此,本學科課程不應是一套原則規(guī)律、操作規(guī)范的照搬,我們所應關注的是師范生主體內部教育教學觀念的建構與生成狀況和他們對知識價值的發(fā)現(xiàn)過程,而不是知識本身。
我們認為較為合理的做法是:以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直接觀察與體驗為學習基礎,以知識理論的講授和探究為主線,以案例分析與教學實踐(含模擬實踐與真實情境中的實踐)為主要形式,通過三者的有機結合,促成學生主體語文教育觀念的建構與生成。具體說來,就是要打破純理論、單方面灌輸?shù)慕虒W方式,加強學生的參與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將演繹法與歸納法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辨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行動中的實踐反思相結合,廣泛采取除自學和必要的教師講解之外的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如現(xiàn)場觀察、案例討論、教育調查、合作研究、教學實踐等,以便創(chuàng)建一種以教育主體的自我建構為中心、多種教育形式交叉互動的教學情境和教育過程,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師范生內隱的語文教學觀念的確立,在不斷地感悟、學習、實踐、反思、修正過程中,促成他們頭腦中有關理論知識的整合、認同與建構,實現(xiàn)個體教育知識與觀念的統(tǒng)整與提升。
2.語文教學基本技能──強化與更新
語文教學技能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科教育學的有關知識與經驗促進學生學習、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凹訌娐殬I(yè)技能的培訓是由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的”,也是“高師院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3]職前教師教育階段要切實加強師范生未來工作所必備的教育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為他們步入職業(yè)生涯提供必備的專業(yè)支持,同時我們也要根據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情況,對這些基本技能進行適當調整與更新。
我們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確語文教學基本技能的內容。包括: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如朗讀、演講、溝通、文字(含網絡)信息的搜集與處理、三筆字等;基本的教學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編寫教案能力和教學實施(導入、發(fā)問、強化、組織調控、作業(yè)編排與輔導)能力等;另外,還要求學生能具有熟練運用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和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能力。第二,制定基本技能訓練的質量標準。語文教學基本技能是在四年的職前教育階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入學階段我們就把相應訓練內容所應達到的最低標準提供給學生,使其能合理安排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并根據自身情況擇期參加學院組織的達標測試,四年內要完成所有基本技能的達標。第三,建立科學的技能培訓機制。教學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學生主體在一定的理論引導下通過自主訓練與切身實踐而達成的。因此我們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給學生以必要的理論指導并安排相對集中的微格訓練。同時,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與指導也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總之,“專業(yè)化的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職前教育階段,我們應給予必要的加強,以培養(yǎng)出具有扎實的語文教育教學技能的小學語文教師。
3.實踐、反思與研究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教育理論促進教育主體的建構和提升不是直接實現(xiàn)的,而以實踐為中介。“實踐是教師發(fā)展的基礎和生命”,[5]而“對教育的理解,只有在豐富的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才能真正獲得?!盵6]因此,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要加強實踐課程的開發(fā),并通過實踐中的反思、建構與生成,促進職前教師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并獲得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
我們認為:一要加強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直觀體驗和認識;二要盡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學形式;三要增加各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強調反思環(huán)節(jié);四要組織各種針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現(xiàn)實狀況的研究研討活動。
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直觀體驗和認識,是學習本學科課程的感性基礎。因此在學習本學科課程之前,我們安排2—3周的時間組織學生到小學,深入課堂,接觸小學生和語文教師。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與學的基本狀態(tài)有一個全方位的直觀了解,另一方面也會促成他們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一些初步思考,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自覺并培植起初步的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意。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真實發(fā)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與討論,縮短了理論教學和教學實踐之間的距離,而且,伴隨著一個個鮮活案例中所隱含理論與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學生頭腦中有關小學語文教學的觀念也進行著不斷地重構與生成。不僅如此,它還能增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反思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增進解決小學語文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品質。
以微格訓練為主要形式的模擬教學實踐,要求師范生能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獨立分析,并根據相應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在模擬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xiàn)出相應的教學理念,并接受師生的質詢與評價。這是對理論的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過程,也是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渡。
真實情境中的教學實踐是學生語文教育觀念的全面展現(xiàn)過程,同時也是教育教學觀念的進一步整合與修正過程。至關重要的是,要切實加強指導過程,強調時效性,以使學生通過這一過程能基本建構起職前階段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理性認識并進一步豐富實踐性知識。
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現(xiàn)狀為大背景的各種研究與討論,貫穿于職前教育階段始終,但集中安排在三、四年級。這種反思與研究是基于實踐基礎上進行的,一般以小組形式在學科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的則與學生自己的畢業(yè)論文結合起來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能較好地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研究經驗。
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本學科課程的“實踐—反思—研究”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fā)展的條件和環(huán)境,拓展、改造、提煉和喚醒著師范生原有的對小學語文教育的認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的實踐性知識和新的教育思維方式,實現(xiàn)著教育主體的建構與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所關注的是:第一,實踐性知識的建構。“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或)表現(xiàn)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開發(fā)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也許比灌輸學科知識、教育理論以及模仿教學技藝更重要。”[7]而實踐性知識只有通過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才能得以建構,諸如對小學語文教育的信念、教育教學中的合作與溝通能力、教學過程中的情景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等。第二,反思與研究能力的加強。我們認識到,教師發(fā)展的動力不在于學會怎樣去運用新的理論知識,而在于從經驗中學習和對自己的實踐加以思考的能力。這是由小學語文教育的復雜性、審美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決定的。而只有對教學實踐本身的行動研究才是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源泉,它也就成了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動力基礎和成為一名創(chuàng)造性教師的必要條件。
4.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封閉、獨立走向自主、開放、合作
我們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能僅僅靠“外塑”的形式去達成,而“要從一種外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信念的‘灌輸’或‘訓練’轉變?yōu)橐环N內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信念的‘發(fā)展’?!盵8]這就要求本學科方向課程必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需求,采取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環(huán)境,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學習內容由封閉變開放,學習形式由獨自狀態(tài)轉變?yōu)楦嗟暮献餍问?。這種自主、開放、合作的學習形式其益處在于: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意識;可以養(yǎng)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與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學生的懷疑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正是教師職后進一步發(fā)展所應必備的基礎。
(三)建立健全評價體系,使評價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服務
教學評價是學科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本學科的課程評價在內容上重在考查學生對小學語文課程知識和教學理論的掌握情況,在評價的方法上以書面閉卷考試為主,而評價主體又較為單一。這種關注了終結性而忽視了過程性、關注了現(xiàn)實性而忽視了發(fā)展性、關注了內容的固定性而忽視了學生主體的情意與創(chuàng)造性的評價方法,很顯然不利于職前和職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對此,我們認為:第一,在評價內容上,既要評價學生對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知識與理論的掌握情況,更要加強對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同時,要把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興趣和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種學習、實踐任務的質量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第二,評價形式與評價主體多樣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定期考試與平時考查相結合,書面考試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理論考查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而對學生作出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使評價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美〕李·S·舒爾曼.理論、實踐與教育的專業(yè)化[J].王幼真,劉捷,編譯.比較教育研究,1999,(3):36—40.
[2]阮成武.小學教師養(yǎng)成方式變革與初等教育學課程使命[J].課程·教材·教法,2002,(2):65—68.
[3]羅雅萍.關于高師院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王長純.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對教師的重新發(fā)現(xiàn)[J].教育研究,2001,(11):45—48.
[6]寧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設教師發(fā)展學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有效性 提高策略
1.引言
小學語文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重要課程,屬于工具性學科,是基礎中的基礎。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已經開始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了。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體制的影響,這種結合并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來,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從小學語文課堂入手,讓課堂真正變得豐富多彩且有效,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切實提高。
2.相關概念
2.1有效教學
關于有效教學的問題,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有所重視了。尤其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學生思維與使用最佳教學方法的教學”。具體來說,有效教學中的教學應該是一種認知和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是說有效果的教學計劃、教學活動及教學評價等。因而,有效教學就是說教師應該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開展的一種促進學生進步或發(fā)展的教學實踐活動。
2.2小學語文有效教學
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記錄載體。小學語文教學屬于整體語文教學中的初級階段,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教育對象主要是6~12歲的學齡兒童。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其有效教學主要從兩個層面來界定,即基礎層面和發(fā)展層面。就基礎層面來說,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是指教師能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表述清晰,有效使用教育資源。就發(fā)展層面來說,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就是指教師能靈活安排教學計劃,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互動和開發(fā)的教學要求,注重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一般來說,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即情境與問題、閱讀與思維、互動與引導及練習與反饋。
3.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
3.1教師對語文性質認知的誤差
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小學語文的性質界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即過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二者的結合方面存在認識偏廢。這主要是說當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仍然重視小學語文的工具性而非人文性,他們容易割裂語文教學的文本,從而使學生無法清晰地把握住整體的文章內涵。這種脫離文本的小學語文教學使學生似懂非懂。此外,小學語文教師無法準確把握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合作學習等互動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一些教學輔助手段應用得不當。
3.2教師對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
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對文章整體內容形式的觀照,缺乏教學的文學素養(yǎng),無法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語文問題的設計無法體現(xiàn)其應有的啟發(fā)性、思辨性、邏輯性。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對作者意圖價值取向的揣摩能力,無法真正參透語文文本中的作者思想與情感,因為小學語文教師對于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空間缺乏必要的了解。當然,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讀者個性化的閱讀心靈體驗,沒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3教師對教學情況評估不夠
小學語文教師對于當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了解不夠,存在模糊學生學段特點的不良現(xiàn)象,各個年級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分析存在階段性不夠清晰的問題,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教學目標越位或不到位的問題。此外,小學語文教師沒有關注全體學生,沒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與潛力,課堂過多地浮于表面文章,尤其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方面,未起到鼓勵學生、指導學生的作用。
4.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4.1制定積極明確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來說,有著根本性的預期與方向性指導作用,是一切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因而,我們應該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設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讓這三個方面形成一種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螺旋形上升關系。其中,就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說,教師應該認識到小學生的發(fā)展是全面性的,需要教師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僅讓學生學習到語文知識,更要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思想品德等。小學語文教師在把語文教學當做基礎性工具學科的同時,也要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就過程與方法目標來說,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行為,而非被動接受行為,注重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而非孤立無援的自學。就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來說,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高級目標,但也是一個隱性目標,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為培養(yǎng)新時期的素質型人才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
4.2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形式
我們應該重視對話活動的有效性及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還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語文教學具有傳情達意的基本作用,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與傾聽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語文教學中的說主要是人思維的物化過程,具有迅捷性、針對性和意向性等特征。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時候,還應該對他們進行誦讀訓練、獨白訓練等。對話活動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聽,聽的本質就是信息的輸入,是人對外在內容內化和吸收的過程。它需要傾聽者能夠接受語言信息,并加以一定的辨識和理解等,從而把聽到的語言轉換為自己的思維,具有時空性、意向性及感知性等特點。為了訓練小學生的傾聽能力,我們應該多對他們進行聽辨訓練、聽記能力訓練及聽解訓練,讓他們在傾聽環(huán)境中多多實踐。
4.3落實全面細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小學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做到有效教學,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從教學設計、媒體使用、教學反思三個方面具體落實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在教學設計方面設立細化的教學目標以方便落實,體現(xiàn)學科特點分層落實,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彈性預設激發(fā)動態(tài)的生成。在媒體使用方面,我們則應該避免過多使用課件而限制教學流程,避免課件信息容量過大,而以直觀畫面詮釋文本內容,避免課件過于華美,而根據學生的回答預設制作具有超鏈接功能的課件,在課件上提出一些具有統(tǒng)領性的問題。在有效教學反思方面,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進行自我反省,總結經驗,看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等,并觀摩別人的課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批判性思考并基于此做出改進。
5.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改變當前教學有效性不高的現(xiàn)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形式,全面落實細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小學生不僅學到語文知識,更能參透語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為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語文素養(yǎng)且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程瑞雪.提高小學語文單元教學目標上下位聯(lián)系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51.
[2]駱舒洪.有效教學的理念、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2007(5):23-24.
一、課題學校情況簡述
1.貴陽市烏當區(qū)羊昌鎮(zhèn)中心小學
該小學從“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著手,探討合理運用衛(wèi)星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遠程教育資源優(yōu)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效性教學的基本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課題組的全體教師通過對課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師在運用衛(wèi)星資源中存在的弊?。菏紫?,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目標過于籠統(tǒng)分散,應集中到點上);其次,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適時選取有效的教學資源;第三,資源的選取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后課題組總結出衛(wèi)星教學資源應用的途徑:分析與掌握教學目標+分析與處理衛(wèi)星資源+分析與服從學生特征。通過對以上課例的研究分析,課題組教師達成共識:即在每一個課例中,重點解決一到兩個問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則的指導下,課題組教師重新制定了衛(wèi)星教學資源應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師在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課題組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仔細分析了衛(wèi)星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以及實驗對象,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朗讀水平。目標明確之后,教學設計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師在這堂課一開始時并不是急著播放課件,而是先用猜謎語導入新課,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動畫課件。觀看過程中一邊學生看,一邊讓學生認真聽:把學生引入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中,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欲。同時,把課件應用到教師對課文內容的分析講解中,學生通過邊看課件、邊讀課文、邊聽老師講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生長過程,體會到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和心理變化,最后讓學生朗讀課文,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該校課題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過循環(huán)的“教學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不斷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從而達到預期的課題研究目標。
2.貴陽市烏當區(qū)水田鎮(zhèn)中心小學
該校開展的是《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開展情景教學,通過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終形成運用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的方法。在課題研究前期,課題組通過調查了解到許多教師在使用遠程教育資源中存在許多問題,如:把光盤當電影看、全課件式上課等。針對這些問題,該校開展了多次教師培訓,讓教師們認識到遠程教育資源的使用方法多種多樣。研究后期,該校教師對遠程教育資源應用的認識和積極性明顯提高,教師們感受到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好處,使用起來方便、輕松、高效。為了課題研究的需要,該校教師參加了校內和校外17次培訓。通過培訓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能力,使教師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學校建立了自己的資源庫,廣泛收集資源,認真“整理”資源,并提倡教師自主開發(fā)教學資源,然后把開發(fā)的資源存入資源庫,讓所有的教師共享。課題組通過舉行課堂教學應用大賽,及時發(fā)現(xiàn)課堂中出現(xiàn)的優(yōu)點及不足,通過研討交流,完善應用方法理論。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現(xiàn)已形成了符合該校實際的遠程教育資源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教師們能較好地將遠程教育資源和語文教學進行整合,有效指導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充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
二、分析比較課題學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兩所學校的研究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利用農村中小學通過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確實可以大大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推進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促進農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開闊學生眼界。下面比較分析以上兩校開展課題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
1.研究內容
貴陽市烏當區(qū)羊昌鎮(zhèn)中心小學主要開展的是“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該校將這一課題分解為三個子目標:l.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引導學生用普通話有感情朗讀課文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這樣的劃分有針對性,便于抓住問題的實質,從點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難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從該校的研究報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這三個子目標的具體研究情況,使我們無法從清晰的研究過程中看到研究的實效,不失為一個缺憾。貴陽市烏當區(qū)水田鎮(zhèn)中心小學開展的是“衛(wèi)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內容涉及到整個語文學科,覆蓋面大,難度也增大了。但是該校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注意對教師的培訓與指導,使得教師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語丈學科涉及到許多內容,不僅有文化知識的教學,更有文學素養(yǎng)、人文品質的培育,因此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如果能將課題有針對性地分解成幾個子項目來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也更強,也便于總結和推廣研究成果。在這一點上,兩個學校都做得不夠細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兩所學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以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討法為輔,使研究更直觀,更有針對性,效果也很明顯。兩校都在研究前期進行了調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師在使用遠程教育資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有指導、可實施、有評價、可修改的具體計劃,再運用對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討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實踐活動”,使研究具有較強針對性。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貴陽市烏當區(qū)水田鎮(zhèn)中心小學在課題前期準備工作中,在教師的培訓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實、反映出的結果就是該校教師取得的教學成果、獲得的獎勵更多一些。同時在研究中兩校教師都很好地運用了“情境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過程中。
3.研究過程
在研究遠程教育資源與課程整合結構的規(guī)律中,兩校都經歷了研究設計、具體實施、經驗總結三個階段,其中經驗總結也穿插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但是在研究報告中,貴陽市烏當區(qū)羊昌鎮(zhèn)中心小學只以余光宏老師的教學情況作為例子進行說明,對其三個子課題的研究情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沒有進行翔實說明,使研究成果顯得單薄了一些。貴陽市烏當區(qū)水田鎮(zhèn)中心小學以顏麗老師的閱讀教學為例進行闡述,內容翔實,但在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況說明的不夠詳細具體,無法使我們看到整個語文教學在課題研究的總體研究情況。這是該校在研究報告中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
4.研究成果
通過近三年研究,貴陽市烏當區(qū)羊昌鎮(zhèn)中心小學經過課題研究,明晰了在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二模式環(huán)境下,衛(wèi)星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總結出衛(wèi)星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探索出一條衛(wèi)星教學資源應用途徑;構建了衛(wèi)星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方式;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尤其是閱讀能力的提高;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課題組經過近幾年的摸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課題組成員及全校教師積極撰寫論文,很多教師優(yōu)秀論文獲得各種獎項;建立了教學資源庫,匯編了教學光盤、衛(wèi)星接收教學資源、典型課例課件、優(yōu)秀教案設計、教學反思等,為語文學科教師進行教學交流、為學生學習互動提供了良好平臺;教師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上課的積極性、制作課件、設備操作的能力普遍提高;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探究意識;有效地培養(yǎng)和形成了一支新型的,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探索并形成了適合該校學情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激勵教師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評價標準。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chuàng)”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膸椭椭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xié)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實踐證明,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F(xiàn)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fā)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如:在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課時設計教學目標時,可以這樣定位:①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訓練,使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大自然的奧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課文中辨別方向的方法教給大家,學習課文還未掌握的辨別方向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意識。③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通過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別方向的方法。目標的表達準確、清晰,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fā)。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得就比較人性化。
四.優(yōu)化教學情境
優(yōu)化教學情境,激發(fā)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fā)展最佳狀態(tài)”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組織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蘑菇該獎給誰》這一課時,可在班上組織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后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了解,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
五.注重過程
注重過程應給予學生四大關注,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1.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改革進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認為探究、合作的學習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個人認為,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也顯得很重要。我們可以把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重點把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識結構。
2.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原先的經驗。課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喚醒學生沉睡的經驗,并使其興奮和活躍起來。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要按教學需求主動地進行有效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生成性的內容要有效的為落實預設目標服務。所以要造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是很關鍵的。
3.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于強烈的認知沖突,并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于為后續(xù)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同時也使學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的成果。學習體驗和信息意識的形成也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主體價值觀。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在我們許多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質疑,筆者在教學《凡卡》一課結尾時,引導學生討論,提出質疑:凡卡給爺爺?shù)男虐l(fā)出后,他的命運怎樣?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為什么?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鄉(xiāng)下去,是否就能擺脫苦難的命運?為什么?這樣逐層深入地討論,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guī)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向獨立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方向發(fā)展。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huán)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重慶:西南師范火學出版社,l997
[2]陳心五.中小學課堂教學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98
一、多管齊下,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而作為學習重要環(huán)節(jié)的預習,它的動力源泉也必然是興趣。不管教師怎么向學生灌輸預習有多么的重要的觀念,如果學生對預習根本沒有產生興趣,都將成為一紙空談。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個性特征,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情緒,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首先,利用學生的比較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適當?shù)刈屨Z文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舉行班上的討論活動的時候,談自己的感受,并給予一定的褒揚。小學生喜歡跟周圍的同學進行比較,就會自發(fā)地去想,為什么別人能獲得老師的表揚與同學的羨慕,而自己卻沒有呢?其就會重視預習環(huán)節(jié),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發(fā)現(xiàn)預習的重要性和優(yōu)勢,不知不覺間,會對預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其次,要讓班級有一種預習的氛圍,使學生體會到預習的重要性。氛圍對學生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級形成一種都有良好預習習慣的氛圍,就會使學生自覺地、享受地去進行語文預習;最后,以激勵為主,對做的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預習不盡如人意的同學積極鼓勵。
二、授之以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對于語文課前預習,教師要起到引領作用。這需要教師對學生“授之以漁”。教師在預習前可給學生一點目標和探索空間,從而激起學生認真預習的欲望。在學生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按照預習的基本步驟預習,進而提高預習效率。我將預習方法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初讀課文,從字詞入手
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從生字詞入手,對于生字詞,要求學生要讀準其字音,明白其含義,較為通達流暢地朗誦課文,并想想課文大概講了什么。過去學生只是單純地讀書識字,不會去深究字詞的含義與用法。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善用字典,對生字詞不懂時,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并標注到書上或者筆記本上。這樣,在課堂上教學效果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學生進行深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下來,并體會課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作用,并找出一些與文章中心有關聯(lián)的句子或段落。在這點上,教師還得注意對學生分層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為班級中的學生水平高低不一,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過高,可能適得其反。
(三)細讀課文,思考并標注疑惑的地方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細讀課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義;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積極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內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教學生用特殊的標注方式,比如用紅筆或彩色筆把文章精彩的字、詞、句以及段落劃上波浪線條;并在相關的詞、句子旁用簡要明顯的語言加以標注。為學生在上課前的自學中所需的資料積累做好準備,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嚴格要求,認真指導學生在預習中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又能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檢查反饋,維持學生預習的熱度
堅持不懈地預習對孩子來說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學生預習較難做到自覺,更難做到堅持。因此,對預習的完成情況做好監(jiān)督檢查工作,這對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教師檢查
教師檢查的方法很多,一般來說可以在課余時間找個別同學談談話,檢查筆記本,了解他的預習情況。同時,從側面打聽一下其他同學的預習情況,并順便給其鼓勵、糾正。這種方法對于學生個人習慣的養(yǎng)成最具有積極意義。
2、課堂檢查
每次上課,教師都可以設置“預習搶答”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這樣的檢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下次預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檢查
第一,作為課堂討論的問題,一定要具有綱領性,并且能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課堂討論中一定要找準對象,比如說重點難點、可以擴展和深化的知識或者是存在偏差的知識。在課堂中集中精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是課堂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促進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抓住課堂的重點難點,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fā)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學生能力,激發(fā)學生探討問題的自信心。
第二,要對課堂所講授的知識進行擴展和深化。在課堂上所講到的新知識中,大部分都是按照教學要求,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們學到的知識就非常有限,這對現(xiàn)在的學生能力的提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書本中的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擴展和深化,設置適當?shù)膯栴}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
1.討論需要在突出重點的時候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重要問題,突出重點。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能解決課堂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2.在教學內容擴展和知識深化的時候
雖然課堂教學應該按照教學大綱嚴格來執(zhí)行,但是這不是要教師照本宣科,完全地按照課本將知識傳輸給學生。對學生的課堂教學應該深入淺出,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擴展,從而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出來。
3.在學生的認識普遍出現(xiàn)偏差的時候
學生可能因為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產生一些認識上的偏差,這時教師就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這個機會,將它擴展成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能獨立解答的時候
學生自身的知識及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制約和影響的因素,學生有時可能不能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時,教師既不能逼著問學生,甚至嘲笑學生,更不能直接給出答案,這樣做是毫無意義的。應當認識到,這是一個組織同學進行討論的好機會,應通過集合學生的能力,去引導學生自主解答。
5.當學生的思維不能夠充分打開的時候
學生的思維想法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中心。如何建立高效課堂,并且保證學生有一整節(jié)課的清醒和亢奮的思維,這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是一種考驗。教師應該通過課堂上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捕捉,巧妙地設置討論問題,并且,通過討論,將學生思維推高,讓學生走出思維的低谷,從而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三、討論的形式要多樣化課堂討論應該注重形式的多樣化,根據實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討論,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討論,讓學生既能有新鮮感,又能在有條不紊的秩序下開展討論活動。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并合理地分組,讓思維活躍度不同的學生組成一組,針對問題互相溝通交流。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地參與討論,對學生提出建議及指導,確保討論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在討論后,教師應該組織各組學生進行辯論,讓中和的思想再次全面化,并且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小組討論的缺陷。
二、營造寬松民主的討論氛圍
教師在課堂討論中應該放低自己的身段,讓自己融入各個討論小組中,與學生進行互動,正確地轉換自己的角色定位,帶動學生討論的熱情,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暢所欲言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