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礎設施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8:05:29

序論:在您撰寫基礎設施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基礎設施論文

第1篇

1.城市競爭力概念框架

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具有明確直觀含義卻又不易精確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是指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fā)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以創(chuàng)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價值是由城市企業(yè)或經濟人創(chuàng)造的。每一個城市的產業(yè)群都由若干產業(yè)組成,每個產業(yè)又分若干個產業(yè)部門和環(huán)節(jié),每一部門和環(huán)節(jié)又有不少企業(yè),城市價值體系是所有企業(yè)價值體的集合。所有影響城市價值體系的各種因素或力量的綜合即是城市競爭力。城市價值體系的狀況及變動表現著城市競爭力的狀況及變動。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混沌系統,其眾多的要素和環(huán)境子系統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構成城市綜合競爭力,創(chuàng)造城市價值。概括地表示:

城市競爭力=F(硬競爭力、軟競爭力)=城市產業(yè)競爭力之和

硬分力=人才競爭力+資本競爭力+科技競爭力+結構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區(qū)位競爭力+環(huán)境競爭力+聚集力

軟分力=秩序競爭力+文化競爭力+制度競爭力+管理競爭力+開放競爭力

人才競爭力包括城市勞動者隊伍的數量、質量和未來潛力。資本力包括資本的存量、可得的便利性和金融控制力??萍剂劝茖W技術、知識資源的存量,也包括科技的創(chuàng)新和轉化能力。城市結構有廣泛的含義,結構力這里主要包括產業(yè)結構、企業(yè)組織結構、城市產業(yè)專業(yè)化程度及城市的空間結構等。環(huán)境力指城市環(huán)境狀況,如氣候條件、環(huán)境質量、風景名勝等。區(qū)位力這里是指城市綜合區(qū)位力,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經濟區(qū)位、科技、政治區(qū)位等。聚集力指城市的人口、生產要素的聚集和企業(yè)、產業(yè)的群集狀況和能力。秩序力指城市政治、經濟及社會秩序,包括政治穩(wěn)定性、經濟安全性和社會治安狀況等。制度力是城市、城市企業(yè)以及城市所在的國家在城市層面表現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體制以及社會文化方面的制度等。文化力是城市所特有的市民社會意識、道德觀念、城市文化氛圍和風俗習慣。管理力包括城市、城市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和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開放力包括城市內部各要素、城市與區(qū)域內外(包括國內外)聯系的程度。

2.基礎設施與城市競爭力的關系

城市基礎設施是以物質形態(tài)為特征的城市基礎結構系統,是指城市可利用的各種設施及質量,包括交通系統,通訊系統,能源動力系統,住房儲備,文、衛(wèi)、科教機構和設施等。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載體,是真正屬于城市的不可移動要素。設施力是一定的基礎設施所形成影響城市產業(yè)價值形成的力量。

城市基礎設施的規(guī)模、類型、水平直接影響著城市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價值體系的形成。城市基礎設施質量(基礎設施個體質量、空間匹配)的狀況影響城市的產品成本和競爭力。城市基礎設施產業(yè)的競爭力將成為城市總體產業(yè)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基礎設施對提高城市競爭力作用中,技術性基礎設施越來越至關重要。技術性基礎設施狀況決定一個城市產業(yè)的水平,擁有發(fā)達的高技術的基礎設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術高附加的產業(yè)(包括金融業(yè)),創(chuàng)造和持續(xù)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提高城市競爭力。

基礎設施通過影響城市產業(yè)收益回報率,塑造城市吸引人才、技術、資金、資源等要素的能力,將影響城市的產業(yè)規(guī)模和產業(yè)素質。

二、中國24城市競爭力的計量和分析

檢驗和分析城市競爭力與城市基礎設施之間關系的基本假說,首先要設計表現它們的指標體系,選取樣本城市,運用有關方法采集和處理樣本指標數據,應用有關分析方法計算出各樣本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

1.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標設計

(1)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根據理論框架,本文選取了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四個關鍵性指標,構建一個簡單的指標體系。①市場占有率。它是企業(yè)競爭力大小的最直接表現。對于城市而言,市場占有率反映一個城市域外產品需求的大小,反映其產品在全部城市產品市場中的份額,反映了一個城市創(chuàng)造價值的相對規(guī)模。②GDP的增長率。城市競爭是貿易競爭,更是增長的競爭。城市吸引、占領、爭奪、控制資源和市場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潛力及持續(xù)性決定于GDP的長期增長。GDP增長率反映了城市價值擴展的速度及潛力。③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城市技術水平和各種經濟效益,即城市生產力水平的綜合反映,它從質量上反映城市競爭力,它是城市創(chuàng)造價值的投入產出效率的一個集中表現。④居民人均收入。即居民收入的綜合性上反映了城市在域內和域外創(chuàng)造價值的狀況。它能把城市的域外收益表現出來,能反映城市的對外吸引和控制能力。它也是一個反映水平的指標。

(2)城市設施競爭力指標體系。①基本基礎設施。市內基本基礎設施綜合指數,由城市能源、交通、道路、住房等八項具體指標綜合構成,反映城市市內基本基礎設施的水平;對外基礎設施綜合指標。由城市貨運量和客運量指標綜合構成,反映城市公路、鐵路、水運等基礎設施狀況,這是一個主客觀綜合指標。②技術基礎設施。每百人擁有電話機數,反映城市基本技術基礎設施的現狀和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城市現代交通、通訊、信息設施的綜合指數,由先進交通設施指標港口個數、機場等級、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地鐵個數、光纜線路數加權綜合構成,這是一個主客觀結合指標。③社會基礎設施。文化基礎設施綜合指數,由公共藏書量、文化館、影劇院指標加權綜合構成。反映城市的文化設施狀況。這是一個主客觀結合指標;衛(wèi)生基礎設施綜合指數,由醫(yī)院個數、萬人醫(yī)院床位數綜合構成,這是一個主客觀結合指標;設施力指標從基本設施、社會基礎設施、技術性基礎設施三方面反映城市基礎設施的基本狀況和技術狀況。

2.樣本城市指標數據的采集和處理

(1)樣本城市的選取。本文根據有基本統計數據和有代表性兩個原則,選取了24個樣本城市。這些城市一般都有城市統計年鑒或城市年鑒,它們同時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從規(guī)模上看,它們之中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從地區(qū)分布上看,它們之中有:西部城市,中部城市,東部城市;東部地區(qū)的城市又有珠江三角洲城市,閩浙沿海城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城市等。

(2)指標數據的處理。由于城市競爭力各項指標數據的量綱不同,因此,要對這些指標進行綜合集成,所有指標數據都必須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3.城市綜合競爭力及城市基礎設施競爭力的計量

數量統計中的主成份分析法原來是用于處理多維隨機變量在線性變換下其分量相關問題的,它通過求協方差陣或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與特征根運算,按指定的貢獻率求出集中原來隨機變量主要信息的、相互無關的主成份。它可以用來計算多變量樣本的相對數值,即構造樣本的指數。利用主成份原理編程,輸入標準化的數據,計算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數的得分和排序,如表1、表2。利用主成份分析構建的競爭力指數有一部分為負值,這里的負值并不代表其競爭力的真實含義,而是說明該城市在被選城市的所有城市中的相對地位,即是處在平均水平之下的。

表1城市綜合競爭力及表現要素得分和排序表

附圖

數據來源:指標數據由1997-1999年《中國城市經濟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國家有關部委專業(yè)年鑒的有關數據擬合而成。

從表1第一列可見,在24個樣本城市的得分中,上海得分最高,為1.47。24個樣本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從1到24的排序依次是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廈門、無錫、天津、大連、杭州、南京、珠海、東莞、青島、武漢、溫州、福州、重慶、蘇州、成都、寧波、石家莊、西安、哈爾濱、南昌。從區(qū)域整體的角度上大致地看,從強到弱依次是珠江流域、長江流域、閩江流域、環(huán)渤海地區(qū)、我國中部地區(qū)、我國西部地區(qū)。前十強的城市都在東部地區(qū),在前十名左右的城市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東南沿海的幾個中等城市,東莞、溫州等城市的競爭力竟在武漢、重慶之上。

表224城市設施力及構成要素得分及排序

附圖

數據來源:指標數據由1997-1999年《中國城市經濟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國家有關部委專業(yè)年鑒的有關數據擬合而成。

表2第一列給出樣本城市設施競爭力指數的計算結果:即設施競爭力得分和排名。設施力排在前4名的為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其中深圳最好,因為深圳的基礎技術水平比較高。北京因缺乏水路設施排名大受影響,排名靠后的城市為石家莊、西安、南昌、哈爾濱。表明這些中西部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傮w上看,沿海地區(qū)的城市的基礎設施比中西部好,沿海地區(qū)的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比中小城市好。

三、城市競爭力與基礎設施關系的檢驗

1.城市競爭力與基礎設施力關系假說驗證的方法和程序

模糊曲線分析法是由世界著名的實驗室諾斯—阿拉姆斯實驗室適應系統應用中心金融分析小組最新開發(fā)的非常有價值的統計方法。它主要是用來壓縮輸入數據的維度,發(fā)展影響產出變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它通過求相關度、貢獻彈性,根據樣本點擬合樣本曲線,最后選取出影響變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這一方法不僅能初步檢驗城市競爭力的有關影響因素的假說,實證分析城市競爭力的問題,而且能通過對現有變量及指標的篩選,為進一步研究城市競爭力提供條件。

根據模糊曲線的原理,編制計算程序在SPS軟件上操作,輸入城市競爭力總力、分力指數,輸入標準化后的相關要素指標數據進行計算。分別得出包括資本力在內的城市競爭各分力及各要素指標對城市競爭力的相關性系數和貢獻彈性系數,城市競爭力各分力間的相關矩陣、二元相關矩陣。為了更清晰地理解城市設施力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影響,本文利用模糊曲線方法,計算并繪制城市競爭各分力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相關系數和貢獻彈性系數表格,繪制了城市競爭力對于資本競爭力的函數關系的擬合曲線。利用2次擬合即ax[2]+bx+c擬合,計算并繪制城市競爭各分力構成要素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相關系數和貢獻彈性系數表格,繪制了設施力構成要素指標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擬合曲線。然后,根據數據表格與圖形進行理論檢驗和實證分析。

2.結果及初步檢驗分析

表3城市競爭力各分力對綜合競爭力的多元相關系數(標準化后)

附圖

所有城市競爭分力與城市綜合競爭力都呈正相關。其中基礎設施與城市競爭力相關度最高,為0.111。

表4城市競爭力各分力對總力的貢獻彈性系數

附圖

表4給出了城市競爭力各分力對綜合競爭力的貢獻彈性系數。各分力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彈性更能準確地驗證城市競爭各分力對綜合競爭力的作用。各分力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彈性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是不等的,本表的貢獻彈性系數是平均貢獻彈性系數,上表顯示所有分力對城市競爭力都有正貢獻。其中資本力貢獻最大,貢獻彈性系數為0.164,其次是文化力、設施力、聚集力、管理力、科技力,最小是結構力。這進一步證明:資本力是競爭力綜合的最重要的力量,設施力是第三重要力量。

表5城市競爭力各分力之間的相關矩陣

附圖

表5給出城市競爭力各分力之間的相關矩陣。矩陣顯示資本競爭力與其他力之間均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見表5的F5行),其中設施力與資本力、科技力、勞動力、相關系數分別為0.861、0.769、0.708,表明與這些分力相關性很強。表明設施力通過這些分力對城市競爭力將產生重要的間接影響。

表6給出城市競爭力二元相關程度的數據。數據顯示城市設施力與其他分力之間均存在著二元相關性,且總體相關度較高,反映設施力與其他分力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傳遞性。

表6城市競爭力各分力間的二元相關矩陣

附圖

為了更深入地檢驗假說,本文還分別對城市競爭力與要素指標關系進行分析。表7給出了城市各分要素指標對城市競爭力的多元相關系數。表中的F1-F13分別表示勞動力、資本力、科技力、結構力、設施力、區(qū)位力、環(huán)境力、聚集力、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和開放力(表8同)。表7中第一行的數字表示第一列中,各分力的組成要素指標的代號。表8給出各要素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彈性系數。

表7城市各分要素指標對競爭力的多元相關系數

123456

F10.02020.01730.00910.02010.01010.0238

F20.02010.01040.01740.01860.0169

F30.01380.01020.01030.01010.01110.0097

F40.00970.00960.02930.01850.0089

F50.01130.01020.01270.01190.00980.0095

F60.02090.01000.01640.01100.00930.0105

F70.00950.00960.0097

F80.01570.01700.01190.0183

F90.01380.01020.01030.01010.01110.0097

F100.01090.01070.01360.01300.01180.0128

F110.01200.00930.01220.01210.00870.0146

F120.01750.11180.01360.00970.0117

F130.01160.01430.01230.01000.0168

表8各要素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彈性系數

123456

F10.02180.02170.00230.02200.01080.0202

F20.02100.01480.02390.02230.0239

F30.02130.00980.00870.00900.01730.0048

F40.00600.00470.01670.02180.0043

F50.00920.00620.01910.01370.00490.0046

F60.02140.00480.02450.01820.00860.0101

F70.00430.00500.0095

F80.02070.02070.01480.0204

F90.02130.00980.00870.00900.01730.0048

F100.01770.01780.02480.01890.01840.0238

F110.02000.00680.01640.01050.00040.0252

F120.02300.00500.02480.00730.0215

F130.09200.01190.01790.01240.0228

從表7、表8可以看出,設施力的構成要素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相關性和貢獻彈性系數總體上不太高,但F5-3每百人擁有電話機數的貢獻彈性為0.0191,在城市競爭力70多個構成要素中屬比較高之列。F5-4城市現代交通、通訊、信息設施的綜合指數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彈性為0.0137相對設施力的其他構成要素屬比較高的??傮w上看,技術性基礎設施遠高于基本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F5-1所對應的數據顯示對外基本基礎設施指數對城市競爭力指數的相關系數、貢獻彈性系數分別為0.0113、0.0092。表明對外基本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有積極的貢獻作用。F5-2所對應的數據顯示市內基本基礎設施綜合指數對城市競爭力的正相關性系數、正貢獻彈性系數分別為0.0102、0.0062。表明市內基本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較小。F5-3所對應的數據顯示每百人擁有電話機數對城市競爭力的相關系數和貢獻彈性系數為0.0103、0.0191,表明基本技術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相對較大。F5-4所對應的數據顯示城市技術性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呈正相關、正貢獻關系,且數據也稍大,分別為0.0101、0.0137。表明,城市技術性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起重要貢獻作用。F5-5所對應的數據顯示城市文化基礎設施與城市競爭力呈正相關和正貢獻關系,其相關和貢獻彈性系數分別為0.0098、0.0049。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有一定貢獻。F5-6所對應的數據顯示城市衛(wèi)生基礎設施與城市競爭力呈正相關和正貢獻關系,其相關和貢獻彈性系數分別為0.0095、0.0046。城市衛(wèi)生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有一定貢獻,但比文化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要稍微低一些。

綜合表3—表8中的一些數據,可以驗證:設施力是構成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比較這些曲線和有關數據,可以發(fā)現技術性基礎設施對城市競爭力的作用遠大于設施力的其他構成要素。

四、政策含義

在當前和今年一段時期內,面對激烈的區(qū)域競爭和國際競爭,中國城市政府仍然要把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作為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戰(zhàn)略重點。不斷增強城市對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的吸引和承載能力。

在基礎設施體制方面,要引進和實行先進的管理和制度尤其是融資制度。要放松政府管制和限制,鼓勵民間資本大量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積極推行特許經營、BOT等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制度和辦法;要積極利用國內外的資本市場融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資金。

大力推進技術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環(huán)境。在基礎設施規(guī)劃建設方面一定要考慮技術的先進性,考慮與國際接軌,加快推進城市信息化進程,為城市科技創(chuàng)新和高技術、高管理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硬環(huán)境。

圍繞城市個性,提供城市基礎設施。受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不同的城市其發(fā)展目標不同,對城市基礎設施的載體要求不同,不同的產業(yè)集群所需的公共基礎設施也不同。城市政府應根據其目標,精心設計和規(guī)劃城市基礎設施目標重點實施步驟和具體方案。

建設適宜的生活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為吸引科技資源,提高科技實力,培育城市的科技轉化能力創(chuàng)造基礎設施硬環(huán)境。加大對教育的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建立適應地方經濟的教育基礎設施體系。注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獨具特色、優(yōu)美怡人的城市人工環(huán)境。總之,應建立適合城市發(fā)展和有利于居民福利不斷提高的基礎設施體系。

收稿日期:2002-03-22

[1]郝壽義、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以若干城市為例》,載《經濟科學》1998年第2期。

[2]DennisA.RondinelliandGyulaVastag,UrbanEconomicGrowthinthe21st

Century:Assessing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MetropolitanAreas,Migration,

Urbanization,andDevelopment:NewDirectionsandIssues,p469-514.UnitedNationsPopulationFundand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3]Michael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NewYork,Thefreepress,1990.

[4]PeterKarlKreslandBalwantsingh,Thecompetitivenessofcities:theUnited

States,inOECD,citiesandthenewGlobalEconomy,Melbourn:TheGovernment

ofAustraliaand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1995,P424-446.

[5]PeterKarlKresl,TheDeterminantsofUrbancompetitiveness:asurvey,North

第2篇

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的興起與以下幾個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加強基礎設施產業(yè)建設投資(尤其是在該產業(yè)比較薄弱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十分必要?;A設施產業(yè)是決定一個經濟體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其質量是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也是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和融入全球經濟的關鍵。新興市場工業(yè)化、城市化以及國際化發(fā)展迅猛,對基礎設施服務的需求也急劇增加。對于工業(yè)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一日千里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是實現千年發(fā)展目標(MDGs)的關鍵。

其次,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高度資本密集性和復雜性的典型特征,資金短缺和效率低下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疲于應付。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20世紀90年代在基礎設施產業(yè)對外開放,吸引大量外資流入。盡管這樣,這些國家仍然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非洲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高達400億美元,而1996-2006年跨國公司累計直接投資協議金額僅為450億美元(WIR2008,UNCTAD)。

第三,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對外開放。面對基礎設施產業(yè)巨大的市場和投資需求,一些國家需要更大程度上吸引跨國公司等私人資本。UNCTAD下屬的全球投資促進機構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70%的投資促進機構正積極尋求基礎設施的外來投資。為此,這些國家在基礎設施產業(yè)進行自由化改革和放松外資收購管制,邀請跨國公司參與基礎設施項目。為利用這些制度變化以及當地經濟增長帶來的獲取市場和實現規(guī)模經濟的機會,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基礎設施產業(yè)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在網絡設計和運營、工程能力、環(huán)境保護知識、項目管理能力和默會知識、實踐技能以及盈利模式和財務實力等方面的專業(yè)技能紛紛進入外國基礎設施產業(yè)。

二、全球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現狀

(一)外來直接投資規(guī)??焖贁U張

1990-2006年全球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外來直接投資金額增長了31倍,達到7860億美元,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外來直接投資金額增長了29倍,達到1990億美元(WIR2008,UNCTAD)。全球內向直接投資存量中基礎設施產業(yè)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2%快速擴張到2006年的接近10%。其間大多數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金額持續(xù)增長,電力和通信產業(yè)增長最為顯著,交通和水務產業(yè)則增長較少。其中1996-2006年跨國公司在該產業(yè)的私人股權投資累計高達2460億美元。

(二)跨國公司直接投資來源集中但有所分化

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仍然支配著全球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國際化投資(WIR2008,UNCTAD)。2006年基礎設施產業(yè)全球100強跨國公司中,53家來自歐盟(53家公司海外資產和總資產分別占據全球100強的76.7%、63.7%),14家來自美國(14家公司海外資產和總資產分別占據全球100強的7.4%、23.4%),而其中22家總部設立在發(fā)展中國家或者轉型經濟體(海外資產和總資產分別占據全球100強的11.6%、8.6%)。欠發(fā)達國家在基礎設施產業(yè)投資國際化過程中總體上仍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1996—2006年期間欠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產業(yè)私人股權投資中所占比例略高于5%,2006年則僅占2%。但是來自亞洲地區(qū)的跨國公司參與顯著增加,其中絕大多數來自香港(5家)、馬來西亞(3家)、新加坡(3家)。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產業(yè)中,來自南方國家的跨國公司發(fā)揮著更加突出的作用。在亞洲和大洋洲,1996-2006年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協議投資幾乎占據50%,在通信和交通產業(yè)占據大多數比例。非洲40%的基礎設施產業(yè)協議投資金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其中通信產業(yè)58%的協議投資金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但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來自發(fā)展中國家投資者的參與則非常有限(僅占16%的私人協議投資額)。

(三)跨國公司的參與形式多樣但因產業(yè)而異

跨國公司采用直接投資、特許經營、私有化和綠地投資、管理與租賃協議等多種形式參與基礎設施產業(yè)直接投資,但是不同產業(yè)的主要參與形式各有不同(WIR2008,UNCTAD)。在跨國公司進入發(fā)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基礎設施產業(yè)過程中,通信產業(yè)絕大多數情況下采取直接投資。在電力行業(yè),最常使用特許經營(占62%),交通(超過80%)和水務產業(yè)(占70%)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采用特許經營。其次是私有化和綠地投資(占36%)。水務產業(yè)使用管理和租賃協議的情況也相對較多(占25%)。

(四)不同國家和產業(yè)開放程度各異

發(fā)達國家和相對較為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與轉型經濟體由于擁有更加發(fā)達的制度和管制能力,尤其是近二十年來基礎設施產業(yè)對外更加開放。例如,1996-2000年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吸收了該產業(yè)跨國公司私人股權投資的67%,而2000年以來非洲和亞洲的份額增長則相對更快(WIR2008,UNCTAD)。產業(yè)方面,那些相對容易放松管制和引入競爭的基礎設施產業(yè)一般對跨國公司的參與更加開放。例如,移動通信產業(yè)最為開放,水務開放程度最低。2006年發(fā)達國家基礎設施產業(yè)跨國公司100強中,65家來自電力和通信產業(yè),只有5家來自水務產業(yè);發(fā)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基礎設施產業(yè)跨國公司50強中,30家來自電力和通信產業(yè),只有2家來自水務產業(yè)。

三、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

(一)產業(yè)促進效應

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外來直接投資通過技術擴散、產業(yè)競爭、產業(yè)合作和服務供應幾種途徑產生產業(yè)影響。

1技術擴散效應

直接投資是向接受投資的國家傳授資本經營技能和技術知識等經營資源的綜合行為?;A設施產業(yè)的跨國公司主要通過技術擴散向東道國輸入硬件(例如水凈化專業(yè)設備)和軟件技術(例如組織和管理實踐)。東道國政府一般選擇信譽好、實力強的外國投資者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提高建設效率、降低成本和價格,并為國內企業(yè)提供比較、學習和借鑒的機會。例如,通信產業(yè)國際經營者的進入降低了信息通訊技術的獲取和使用門檻??鐕就ㄟ^經營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8期流程再工程化設計,改善采購和分包實踐,改進客戶記錄和搜集方法等帶來軟件技術。技術擴散的主要路徑包括合資企業(yè)、人員流動和示范效應。在中國電力行業(yè),外來跨國公司在大型合資項目的參與中涉及到與中方系統而廣泛的項目管理合作。不過這種技術擴散的效果還取決于國內企業(yè)是否具有強大的吸收能力這一關鍵因素。

2產業(yè)競爭效應

跨國公司通過產業(yè)競爭促進效益。基礎設施產業(yè)競爭程度越強,跨國公司的參與越是可能提高效益(WIR2008,UNCTAD)。在許多國家,由于通信產業(yè)的技術變革和產業(yè)改革,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已經形成。在烏干達,本國企業(yè)和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導致通信價格的下降和移動電話普及率的提升。國別研究也表明,私有化和競爭之間相互促進:競爭促進私有化的收益,反之亦然。不過,在本質上仍然是自然壟斷性質的水務產業(yè),跨國公司的進入會導致國家壟斷轉變?yōu)樗接械耐赓Y壟斷,這將限制競爭從而改進效益的空間(WIR2008,UNC—TAD)。在其他基礎設施產業(yè),跨國公司參與在提升競爭和效益的同時,也限制了國內企業(yè)的進入和排斥了現有企業(y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在競爭性相對更強的電力和通信領域,跨國公司進入在某些方面存在反競爭行為。

3產業(yè)合作效應

東道國基礎設施產業(yè)除了通過公司變革,還可以與跨國公司進行產業(yè)合作提升效益。在有些收入水平較高或者規(guī)模較大、國內企業(yè)競爭能力較強的發(fā)展中國家,通過部分私有化允許外來跨國公司持有少數股權,這種合作利于提升競爭力和效益(WIR2008,UNCTAD)。例如摩洛哥電信通過這樣的方式變得更有競爭力。在中國,外來跨國公司主要通過與國有企業(yè)合資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相關企業(yè)績效得到很大提升。在印度,塔塔電力等私有電力企業(yè)利用私有化契機,通過與外來跨國公司合資進入電力產業(yè)?;A設施產業(yè)全球100強跨國公司中來自發(fā)展中國家或者地區(qū)的參與者更有能力與外來跨國公司進行合作。尤其是在通信和交通產業(yè),因為這兩個產業(yè)中來自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的參與者已經成為主要參與者甚至全球領導者。

4服務供應效應

跨國公司還影響到東道國基礎設施產業(yè)服務供應和價格??鐕緟⑴c一般會增加東道國基礎設施服務的供應和質量,但是價格影響則情況各異(WIR2008,UNCTAD)。有些情況下定價超出窮人的支付能力,因此,跨國公司參與帶來的產業(yè)影響改進未必會轉化為所有社會成員福利的增加(表現為更多的選擇和更強的購買力),尤其是對窮人和居住在農村、邊遠和經濟落后地區(qū)的人來說。在通信領域尤其是移動通信領域,跨國公司在改善供應、擴大服務覆蓋率、降低價格和增強可獲得性方面的影響最為明顯。隨著跨國公司引入新的商業(yè)模式,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經歷過一場“移動革命”,低收入群體也能享受到移動服務??鐕具M入交通領域極大程度地改善了主要港口的服務質量從而增強了發(fā)展中國家與全球經濟的聯系。

但是,在電力和水務產業(yè),跨國公司的影響則較為復雜。跨國公司參與對電價、水價及其可獲得性的影響取決于政治、社會、契約問題以及生產率和效益改進等因素(WIR2008,UNC—TAD)。如果政府沒有對使用者進行補貼,增加供應、提升生產效率和效益并不足以在維持收支平衡情況下保持低價。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增加私人部門(包括跨國公司)在電力行業(yè)的投資會增加電力供應、增強網絡連結性,從而穩(wěn)定改善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服務質量??紤]到相關因素,電力價格因為跨國公司的進入優(yōu)勢會有所下降,但是價格變化趨勢并不確定。盡管有證據表明在良好設計的框架下供水服務會得到顯著改善,但是跨國公司在水務領域的參與對使用者可獲得性的影響并不令人滿意(WIR2008,UNC,TAD)。

5總體產業(yè)影響

相關研究表明,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外來直接投資有助于改進產業(yè)的生產效率、可靠性和質量(WIR2008,UNCTAD)。外來直接投資者的參與就使得通信和交通產業(yè)服務價格下降和數量增加。例如增加通信和交通產業(yè)服務供應和降低相應服務的價格。但是在特定產業(yè),這些積極效應還取決于特定的政策因素。尤其是在電力和水務產業(yè),如果跨國公司效率的改善(供應增加和質量提高)不足以在彌補成本的同時維持低價而且政府不對使用者提供補貼,一部分人尤其是窮人的用水、用電就會受到影響。而且技術擴散的效應取決于東道國的學習吸收能力,產業(yè)競爭過程中可能排斥競爭,產業(yè)合作可能使得小國家基礎設施產業(yè)被外國控制。因此,電力和水務等特定領域如何發(fā)揮外來直接投資的積極的產業(yè)影響,還需要當地政府從社會學的視角制訂和執(zhí)行重要的政策措施。這給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產生埋下伏筆,也給有關國家的行政當局帶來嚴峻挑戰(zhàn),后面就將討論這兩個問題。

(二)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國家經濟安全是一種國家經濟不受內外環(huán)境干擾、威脅、破壞而維持正常運轉的一種狀態(tài)。它既包括一國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也包含該國為確保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而確立的戰(zhàn)略目標以及為此而采取的策略與措施(趙英,2007)。近年來,國際化取向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備受重視。盡管全球總體傾向于對外來直接投資保持開放姿態(tài),2007年與對外直接投資潛在相關的政策改革中的74%目的在于增強東道國對外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WIR2008,UNCTAD)。但是全球針對不斷增長的保護主義的關注和爭論也日益增加,過去幾年中對外來直接投資不太友好的政策變革逐漸增長。美國對與國家安全可能相關的直接投資項目采取更加嚴格的限制措施。獨聯體國家和俄羅斯聯邦盡管整體上對外來直接投資日益開放,但是仍然限制外來直接投資在采掘業(yè)和其他戰(zhàn)略產業(yè)的投資行為。俄羅斯聯邦2007年通過戰(zhàn)略產業(yè)法律,規(guī)定外國投資者在這些產業(yè)只能擁有少數股權。在哈薩克斯坦,新通過的自然資源法賦予政府在相關協議損害國家在石油、金屬和礦產業(yè)的經濟利益情況下單方面修改協議的權力。在南美洲,采礦業(yè)比較開放,但是石油、天然氣行業(yè)仍受高度管制。

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積極效應的不確定性使得各國擔心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例如,中國水資源稀缺正在加劇,外資進入中國城市水務項目日漸增多,其中全球最大三家水務公司(法國威立雅、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泰晤士水務公司)無一例外都把中國作為其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其獲利動機遲早會與中國市場的價格承受水平發(fā)生沖突。一些國家對允許外資企業(yè)控制某些基礎設施產業(yè)項目(包括電力生產和輸送、港口經營和通信)日益謹慎(WIR2008,UNCTAD)。出于國家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考慮,一些國家正大量引入新的限制措施。UNCTAD下屬的全球投資促進機構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有24%的投資促進機構沒有積極尋求基礎設施的外來投資。而那些積極尋求外資投入的領域主要集中于電力生產、網絡服務和機場,而不是電力分銷和傳輸領域。欠發(fā)達國家的交通產業(yè)則更傾向于吸引來自發(fā)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參與。這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國家或者地區(qū)對于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考慮。

基礎設施產業(yè)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產生主要同其產業(yè)屬性密切相關。其一,基礎設施服務經常涉及到建造有形的網絡,本質上具有寡頭或者壟斷的屬性,外資的進入和控制容易引起壟斷嫌疑和激起反壟斷訴求與調查。其二,基礎設施產業(yè)提供的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許多國家將進入基礎設施服務領域視為一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外資的進入和控制可能降低公共服務產品的可獲得性和提高服務價格,損害到部分社會成員和組織的利益,容易引起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爭議。

(三)政策挑戰(zhàn)

盡管外來直接投資有助于改進基礎設施產業(yè)的生產效率、可靠性和質量,但是這種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道國是否具備完善的管制環(huán)境(WIR2008,UNCTAD)。為利用好跨國公司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積極影響,東道國政府在說服外商投資本國、營造管制環(huán)境、制定政策和施政方面卻面臨諸多嚴峻挑戰(zhàn)。

1說服外資參與充滿挑戰(zhàn)

許多國家積極吸引外資發(fā)展本國的基礎設施,但是如何說服外資企業(yè)參與投資則充滿挑戰(zhàn)。來自發(fā)達國家和大型新興經濟體日益增長的需求導致潛在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回報率。欠發(fā)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8期達的低收入國家由于市場較小,在吸引跨國公司參與基礎設施投資和最大化跨國公司參與的收益方面力不從心、不具優(yōu)勢。這在需要大規(guī)模資本投資、盈虧平衡困難和社會問題眾多的情況下更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不僅如此,項目失敗和各種投資爭議還使得海外投資者(尤其是發(fā)達國家投資者)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更加謹慎。這樣一來,跨國公司在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低收入國家基礎設施產業(yè)的直接投資面臨巨大風險。對相關仲裁決議的回顧顯示,不足50%的補償有利于提出申訴的跨國公司,而且所補償的損失遠低于投資者所主張的賠償金額。盡管這些跨國公司的母國和國際組織擁有各種有助于在短期內動員向發(fā)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資的風險管理措施,但是目前的很多風險模型并不能適應低收入國家的實際情況。例如,當地貨幣融資需要一個有效的貨幣互換市場,而當地恰恰缺乏這種市場。

2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管制框架帶來風險

不管如何確定私人投資和公共投資比例,完善的制度和執(zhí)行機制對于確?;A設施服務的效率和公平都很關鍵(WIR2008,UNCTAD)。加強對外來投資者保護和是降低他們的風險往往以政府管制靈活性下降為代價。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和管制框架,對外資開放基礎設施產業(yè)失敗的風險就會增加。而且一旦自由化,則很難逆轉。理想狀態(tài)下,開放前就應該進行競爭性重組、引入管制政策和建立獨立的管制機構,這樣有助于明確潛在投資者的競爭規(guī)則、使得政府從容應對特定的項目管理。而實際上,很多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開放往往走在廣泛變革的前面,結果往往不甚理想。直到建立起有效的管制框架,發(fā)展中國家才可能改善公共部門開放的效應。

3政府官員承受更強的壓力

制定和執(zhí)行能夠駕馭跨國公司在基礎設施產業(yè)潛在作用的政策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能(WIR2008,UNCTAD)。例如,東道國需要考慮何時和在多大規(guī)模上引入跨國公司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最為合適。由于不同的國家政策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有所不同,私人和公共投資之間的最優(yōu)比例情況各異。東道國政府需要對不同項目的競爭性需求進行優(yōu)先選擇,為選中的項目確定明確而符合實際的目標,并將這些目標整合進入更高層次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之中。政府還需要找到一些確??鐕緟⑴c的項目帶來預期發(fā)展效應的方式。這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門需要掌握必要的引導、談判、管制和監(jiān)督項目方面的制度性技能。

吸引跨國公司參與基礎設施服務的提供增加了政府官員的責任和壓力?;A設施產業(yè)的投資需要密集的雙方談判,形成的協議要反映各個項目的特定要求和協議各方的意愿。因此,培養(yǎng)政府官員具備確定跨國公司參與的最優(yōu)水平和形式以及談判和監(jiān)督項目執(zhí)行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但是,跨國公司和東道國政府之間往往在信息和經驗方面存在不對稱性,政府官員在協議談判過程中,可資利用的資源和能力不及外來跨國公司。大多數跨國公司傾向于使用國際法律公司和其他在項目融資交易方面擁有專長的專家,但是這在發(fā)展中國家?guī)撞豢赡堋?/p>

三、我國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現狀

(一)政策條件

1983年起我國開始利用外資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中外合資建設碼頭優(yōu)惠待遇的暫行規(guī)定》,中國港口建設最早開始向外資開放。199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促進了我國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的發(fā)展。該法第七條第三款規(guī)定:設在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和經濟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所在城市的老市區(qū)或者設在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地區(qū)的外商投資企業(yè),屬于能源、交通、港口、碼頭或者國家鼓勵的其他項目的,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其《實施細則》第七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在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和經濟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所在城市的老市區(qū)設立的從事能源、交通、港口建設的項目的生產性外資企業(yè),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秾嵤┘殑t》第七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規(guī)定:從事港口、碼頭建設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秾嵤┘殑t》第七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從事港口碼頭建設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經營期在十五年以上的,經企業(yè)申請,所在地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稅務機關批準,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而《國務院關于擴大外商投資企業(yè)從事能源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稅收優(yōu)惠規(guī)定適用范圍的通知》(國發(fā)(1999)13號)則規(guī)定: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外資稅法實施細則關于從事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yè),減按15%征收企業(yè)所得稅的規(guī)定擴大到全國。2004年1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的《港口法》將港口的建設和經營列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項目,并且在投資比例方面取消了限制。

(二)主要方式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基礎設施產業(yè)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是借用國外貸款,包括借用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yè)貸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廣泛推進,外商開始直接投資于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外商直接投資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最早形式是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例如,和黃集團1993年持股50%與上海港務局合資組建了總投資達56億人民幣的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隨后又持股73%與深圳鹽田港集團合資成立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公司,開創(chuàng)了外方控股中國大陸港口的先河。而近年來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TOT(Trans-1et-Operation-Transfer)等新型直接投資模式則屢見不鮮。

(三)主要問題

1投資規(guī)模不足

整體上看,我國吸引的外資中超過50%集中于加工工業(yè),近30%用于房地產,投資于基礎設施領域的比例很低。僅從基礎設施內部的投資比例來看,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比例不足5%。這往往與以下因素有關:外商投資者往往固守中國資金短缺的傳統觀念提出很高的、不合理的預期投資回報率要求;外商出于對中國政治政策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的偏見性的誤解(例如外商對我國尚未完成市場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的經濟、法律政治環(huán)境缺乏足夠的信心)而實施項目繁多、復雜的審慎調查工作,往往貽誤很多在華投資的良機;國內對于外商直接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心理上存在排斥和擔憂。

2產業(yè)分布不合理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發(fā)達地區(qū)的通信、電力、供水、供熱等公用事業(yè),而對垃圾污水處理、道路橋梁、公共交通等(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的)方面投資嚴重欠缺。這可能同各產業(yè)間的投資收益率差異以及相關產業(yè)價格和投融資體制改革進程不同步直接相關。

3地區(qū)分布不協調

全國外資中86%均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基礎設施行業(yè)也基本是這個比例。外商直接投資明顯側重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上海、江蘇、遼寧、廣東等沿海省市有不少外企直接投資城市基礎設施,而大量內地省市幾乎沒有利用外資,西部地區(qū)微乎其微。這可能同內地市場發(fā)展程度不足、收益風險較大、外資缺乏了解直接相關。

四、政策啟示

為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對于緩解資金壓力、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yè)、增進社會福利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積極作用并削弱消極影響,我國需要從國家經濟安全和完善投資環(huán)境方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首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產業(yè)安全。產業(yè)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而基礎設施產業(yè)安全則是產業(yè)安全的基礎。對于日益擴大開放的中國而言,必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安全問題。盡管直到2007年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我國國有投資,但逐步多樣化的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意味著產業(yè)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威脅仍然存在。在基礎設施產業(yè)安全問題上,我國需要牢牢把握兩點:不能為了解決資金、技術不足的矛盾而放棄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控制權;不能因為沒有失去對基礎設施產業(yè)的控制權而對產業(yè)安全威脅置若罔聞。因為外資對于產業(yè)安全的威脅不完全基于對股權比例的表面控制,更多的會是基于技術和管理優(yōu)勢的經營行為操控所帶來的實質性威脅。出于產業(yè)安全的考慮,在我國管制環(huán)境尚待完善、欠缺管制經驗的情況下,在吸引外資企業(yè)參與基礎設施產業(yè)方面最好繼續(xù)堅持小規(guī)模進行而不是大張旗鼓,而且最好在較少引起安全爭議的基礎設施產業(yè)(例如電力和交通)開始擴大外資引進規(guī)模。即使在這樣的前提下,也要高度重視管制外資經營行為的制度建設。

其次,高度重視完善投資環(huán)境。有效優(yōu)化和改善投資環(huán)境是發(fā)揮基礎設施產業(yè)外來直接投資積極效應最可持續(xù)的路徑。具體包括:

做好說服外商投資于我國基礎設施產業(yè)的引導工作。隨著內外資政策的逐步統一和國民待遇原則的普遍適用,僅靠優(yōu)惠的稅收和關稅政策吸引外資不可持續(xù)。為說服外商,需要做好三項引導工作。一是引導外商投資者提出合理的預期投資回報,因為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基礎設施供需瓶頸已經得到很大緩解,投資回報已經趨于正常水平,過高追求投資回報率可能喪失在華擴大市場份額的先機和優(yōu)勢。二是引導外商投資者合理評估投資風險,提出合理可行的融資方案,減少項目繁多、復雜的審慎調查工作,適應中國快速成長的市場環(huán)境建立精明、強干、決策和執(zhí)行迅速的項目管理團隊。因為中國市場規(guī)模巨大、成長速度快速、人民幣值穩(wěn)定偏強、外匯儲備豐富、社會穩(wěn)定,盲目夸大政治和國家風險就會喪失投資信心和諸多重大的市場機會。三是引導外商投資者負起社會責任,因為我國吸引外資正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化、從以高回報率為條件向以互惠互利、權力義務平等、合理回報率為條件轉化。

立足于中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帶來的持續(xù)市場需求,營造穩(wěn)定、透明、公正、法治的管制環(huán)境。一是鑒于基礎設施產業(yè)的特殊性,我國需要制定國家級的外商直接投資基礎設施產業(yè)的管理辦法或者規(guī)定,就基礎設施項目的服務功能優(yōu)化、監(jiān)督和管理、風險分擔、審批程序簡化和審批時間縮短、國家經濟安全影響評估和控制、誠信履約控制等共性問題實行統一指導、規(guī)范管理。二是重視建立信用調查評估渠道。一方面,培育和發(fā)展符合國際慣例和我國實際的信用評估中介機構,借助這些專業(yè)機構做好針對外商投資者的信用評估和調查。另一方面,實施獨立會計師事務所制度,規(guī)范信息披露,妥當提供符合國家公認會計準則和外商投資需要的系統的財務信息及其會計報表,配合外商投資者及其貸款銀行的信用調查。

第3篇

赤湖皮革園集控區(qū)東面、南面靠臺灣海峽,周邊附近最近的亭里村距離有1800m,周邊沒有敏感點,選址較為合理。園區(qū)首先定位為皮革生產專業(yè)園區(qū),按照“總量控制、分期推進、逐一審批、寧缺勿濫”的原則,提高入園企業(yè)的門檻,淘汰產能低于30萬標張/a的企業(yè),堅決清退或關閉不符合準入園的企業(yè)。從原有64家入園企業(yè)中嚴格篩選12家作為首批入園企業(yè),產能達650萬張,已全部通過省環(huán)保廳環(huán)評審批,其中瑞森公司為上市企業(yè),泰慶公司是全球最大皮革集團企業(yè)。這此企業(yè)達產后產值80億元,稅收可達4億元。

2打造好園區(qū)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園區(qū)已投入土地開發(fā)費用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約8億元。土地統一規(guī)劃統一平整統一招商,水、電、路、污水集中處理、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園區(qū)管排污管網、深海排放管道、排洪防護附屬設施等也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

3做好污水、廢氣、固廢污染的防治

集控區(qū)實行“四集中,三統一,一控制”的防控措施?!八募小睘閺U水集中處理、廢水集中深海排放、固廢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清運?!叭y一”為園區(qū)統一供水,統一供電,統一供汽。“一控制”為污染物排污實行總量控制。

3.1廢水污染的防控措施含鉻廢水、含硫廢水、綜合廢水和員工生活廢水、雨水統稱“五水”,所有入園的皮革企業(yè)實行“五水分流”分治及車間、廠區(qū)、園區(qū)“三級防控”措施。車間防控主要從源頭控制,生產車間要求高濃度含硫浸灰廢液、含鉻的鉻鞣廢液循環(huán)回用,其余的分質分流后,要求廢水中鉻、硫污染物必須于車間或設施出口處理達標,達標后的廢水納入綜合廢水由自建污水站進一步治理;廠區(qū)的防控即為廢水中污染物于企業(yè)內污水處理站自行處理,各污染物的排放濃度符合園區(qū)的納管標準后方可排入園區(qū)的管網進入污水處理總廠;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深化處理,處理后廢水部份回用生產企業(yè),部份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排放標準后進行深海排放。由于染色加脂工序的廢水偶爾會有鉻超標,園區(qū)為確保鉻污染物在第一車間達標和綜合污泥不是危廢,特別要求制革企業(yè)必須把染色加脂廢水納入鉻水預處理系統處理和監(jiān)控。

3.2大氣污染防治

3.2.1園區(qū)統一由供熱站供蒸汽,該供熱站的鍋爐配套爐內、爐外脫硫環(huán)保設施,并安裝廢氣在線監(jiān)控設備,燃煤產生的廢氣治理可控性強,處理較為徹底,可避免園區(qū)內煙囪林立,廢氣面源難治理,對周邊大氣產生影響。

3.2.2企業(yè)生產工藝廢氣防控工藝廢氣主要來源于三方面,一為磨革產生的含粉塵廢氣;二為涂飾工藝產生的含非甲烷總烴廢氣;三為去肉、浸灰脫毛等前處理工序,原皮倉庫,污水處理設施,固廢臨時場所等部位散發(fā)的含硫化氫、氨氣的惡臭氣體。磨革廢氣由袋式除塵裝置處理、涂飾廢氣采用水和活性炭吸收裝置處理。制革企業(yè)的污水處理站、原皮庫、水場車間都分別建設惡臭廢氣收集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站的調節(jié)池、沉淀池、水解酸化池、提升格柵、污泥房等惡臭點源部位都采用封蓋隔離密閉,通過引風機收集送至惡臭廢氣處理設施處理;原皮庫采用低溫冷藏、庫內負壓并配套卸貨廊橋抽氣等惡臭廢氣收集系統;水場車間采用在去肉片皮工序封罩抽氣、鼓內抽氣等方式收集惡臭廢氣。惡臭氣體經抽風集氣裝置收集后采用傳統工藝“酸式吸收+次氯酸鈉氧化+堿式吸收”化學除臭法進行處理。

3.3嚴格管控防腐防滲工程制革企業(yè)的鉻鞣區(qū)、化料區(qū)、?;穾?、危廢暫貯場所、污水處理設施的集水井、調節(jié)池、事故池以及相應管溝的防腐防滲工程和隱蔽工程實行重點監(jiān)理、規(guī)范施工、建檔備案。

3.4固體廢物的分別集中統一處理園區(qū)綜合污泥焚燒中心依托供熱站建設,設備配套已到位;園區(qū)配套的鉻泥危險廢物處置項目由福建微水環(huán)??萍加邢薰窘ㄔO,采用解毒固化的處置工藝,處理鉻泥及廢毛屑100t/d,綜合利用廢油脂150t/d;此外漳浦銀邦環(huán)保有限公司配套建設的年產2000t工業(yè)半成品油脂生產項目也已通過環(huán)評審批,在抓緊建設。園區(qū)內這些配套項目落成后,皮革企業(yè)產生的普通污泥、鉻泥、皮屑、毛渣、油脂等廢物能就地得到消化處理,可避免廢物運出區(qū)外,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

4強化環(huán)境監(jiān)控監(jiān)管措施

按照《赤湖皮革園區(qū)皮革企業(yè)建設期間環(huán)境監(jiān)管實施方案》,聘請華僑大學對在建項目實行環(huán)境工程全程監(jiān)理,環(huán)境監(jiān)理公司嚴格實行先設計后施工和一廠一檔、一日一查制度,從車間及隱蔽工程抓起,強化管道管溝、防腐防滲、防臭除臭等環(huán)保設施現場監(jiān)理,保證污染防治工程質量和各項環(huán)保措施的落實;同時在園區(qū)設立赤湖環(huán)保分局,分局設置環(huán)境監(jiān)控中心和中心實驗室,便于環(huán)境就近監(jiān)管;園區(qū)污水處理廠、供熱站和所有皮革企業(yè)的污水處理站都在規(guī)定位置安裝在線監(jiān)控設備和視頻監(jiān)控儀,與分局環(huán)境監(jiān)控中心聯網,實時監(jiān)控,并與省、市環(huán)境信息中心對接聯網。

5嚴格執(zhí)行環(huán)?!叭瑫r”制度和環(huán)境應急

預案園區(qū)所有皮革企業(yè)建設,環(huán)保設施配套到位完成后,必須按照規(guī)定組織編寫、評審環(huán)境應急預案;企業(yè)在環(huán)保設施、環(huán)境監(jiān)理和環(huán)境應急預案都落實后,須通過市環(huán)保局核查同意后方可投入試產。

6集控區(qū)衛(wèi)生防護距離和環(huán)境風險防范工作

第4篇

基礎設施是一國經濟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前提,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主要物質支持系統。為推動我國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自1998年以來,政府采取增發(fā)國債,增加財政赤字等措施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然而,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政府財政資金越來越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建設需求,基礎設施建設與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為了彌補財政建設性資金缺口,各級政府開始利用銀行貸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出現了貸款建設的。1998年至2003年期間,基礎設施融資中的國內貸款由1998年的28.1%上漲至2003年的37.8%,財政預算內資金與銀行貸款大體保持著1:2的配比關系,銀行貸款在基礎設施融資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成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

近些年來,商業(yè)銀行經營開始走向市場化,風險防范意識逐漸增強,對貸款的風險度和贏利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尋求理想的放貸對象日益成為各家商業(yè)銀行面臨的首要問題?;A設施建設龐大的資金需求,給商業(yè)銀行提供了巨大的業(yè)務開發(fā)機會。一般而言,基礎設施項目作為市政重大工程,其工程進度通常都有嚴格的控制,將信貸資金挪做他用的可能性相對較小?;A設施項目中的經營性項目和部分準經營性項目,貸款規(guī)模大,現金流量穩(wěn)定,回報相對可靠,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項目往往以政府信用做擔保,具有較高的信用等級,還本付息有一定的保障。這對各商業(yè)銀行而言,顯然極具誘惑力。因此,各商業(yè)銀行紛紛將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視為優(yōu)質貸款,作為市場開發(fā)和信貸投放的重點。

二.商業(yè)銀行介入基礎設施融資:存在的主要風險

雖然從目前各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來看,基礎設施不良貸款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是,由于諸多原因,一些潛在的風險和隱含的問題陸續(xù)浮出水面,已給銀行資產質量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1.長期信貸資產隱藏的流動性風險

商業(yè)銀行的資金運用要求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的“三性”統一,保持資產的流動性是其資產管理的主要目標之一。商業(yè)銀行的資金來源中短期存款占有很大比例,雖然這部分負債成本較低,但同時具有流動性高、穩(wěn)定性差的特點,按照資產負債管理的期限匹配原則,其發(fā)放的長期貸款比重不能過高。然而,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建設周期較長,大都建設期在三年左右,長的可達五年,同時為了減輕政府和借款人的還款壓力,還款期限的設定也比較長,一般設定在八到十年,如城市道路建設,有的更達15年甚至20年,如城市地鐵項目。因此,無論是從建設周期,還是從貸款回收期來看,基礎設施項目具有資產流動性差、資金周轉慢、收益見效緩等特點,極易造成銀行短期內難以收回貸款,不易滿足銀行對流動性的要求。銀行將大量的短期儲蓄資金集中投向回收期長的基礎設施項目,這種不對稱的結構很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

在基礎設施項目貸款的實際運作中,為了回避中長期貸款審批過程中的種種限制,銀行往往采取流動資金循環(huán)貸款,允許借款人分次提取貸款,逐筆歸還貸款,“借新還舊”的周轉使用貸款。這既加大了銀行信貸管理的難度,也掩蓋了潛在的信貸風險。而且,很多基礎設施項目多是“三超”工程,經常出現“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情況,這使得最初申請的貸款額往往不能滿足項目建設要求,貸款銀行出于種種原因被迫再次向該項目放貸,不斷地為建設項目注人資金。這樣一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的債權一經形成,很多情況下便會形成一種自我增強的機制。一旦出問題,銀行的籌資成本、信用損失、資產變現損失將十分巨大。

2.項目法人實體不明帶來的債權虛置風險

我國《貸款通則》規(guī)定,地方政府不具備借款人資格,禁止政府作為貸款主體或出面擔保直接從金融機構借款。為了合法獲得銀行信貸支持,地方政府通常會組建一個融資“窗口”,如各類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代表政府從銀行融資?;A設施項目的貸款名義多上以公司或企業(yè)的形式進行,但這些公司絕大部分是由政府指定或應銀行要求而新設立,隸屬建設局、財政局等某個政府機構,其主要職能是作為政府向銀行機構貸款的工具。此類借款人往往注冊資金不到位,資產、機構虛置,貸款多少并不是根據公司承擔債務能力的強弱來確定,而是根據地方政府建設資金需求量和財政能力而定,由政府財政作擔保。同時資金的使用以及貸款的償還由政府進行統籌安排,借款人對借入的資金沒有處置權,實事上僅起政府“出納”的角色。由于政府掌握著各種權力和資源,貸款銀行在多數情況下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變相貸款給資本金比例達不到要求的基礎設施項目,客觀上加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此外,大多數基礎設施項目存在著項目法人實體不明的問題,即項目借款人與真正的用款人并非同一主體,地方政府、借款人與用款人之間的“借、用、還”和“權、責、利”關系不明晰?;A設施項目由政府有關部門決策投資,政府通過組建一個融資公司來向銀行借款,貸款資金的具體使用則交于負責工程建設與運營的項目公司,從而造成借款人不負還款責任,而還款人以未參與項目的具體籌建和融資過程為由拖延還款。從近幾年實際情況看,除少部分可收費的基礎設施項目依靠自身收益能滿足還款要求外,其余大部分項目自身收益很少或根本沒有收益,依靠自身無法償還貸款,必須由政府代為償還。因此,大部分基礎設施項目的還款人實質上是各級財政,最終的結果是銀行債權虛置,這其中所潛藏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讓人擔憂。如果這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演變成政府債務危機,將給銀行帶來新的巨額不良貸款,對我國金融業(yè)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3.貸款約束軟化引發(fā)的信貸領域道德風險

信貸領域的道德風險是指在信貸活動中的經濟個體(組織或個人)為了達到自身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有損對方或第三方利益的行為,它是伴隨著銀行的信貸活動而出現的一種金融風險。由于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與其它性質的商業(yè)貸款相比具有特殊性,由此引發(fā)的信貸領域的道德風險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貸款銀行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貸款管理松化,產生某種“偷懶”行為?;A設施項目的貸款期限通常都很長,在貸款發(fā)放至還本完畢的這段較長的期間里,銀行工作人員一般要經歷數次輪換付息,在這種情況下責任變得相當分散,未來貨款的償還成了一個事實上“無人關心”的長期目標。另外由于這期間包含很多不可控因素,如國家產業(yè)政策調整、政府規(guī)劃調整都會不同程度的波及基礎設施項目的正常運營及管理,因此即使貸款出現問題基本上也不可能追究初始放貸人的責任,造成初始放貸人對貸款風險關心程度較低。更為主要的是,基礎設施項目大多具有社會公益性質,政府常常以財政收入或補貼還款的方式來保證項目有穩(wěn)定的還款來源,這就使得貸款銀行對這類貸款的管理存在惰性,放松對風險的警惕。

另一方面,盡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采取了項目法人負責制,但據資料顯示,目前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此類項目并無嚴格意義上的法人實體對項目進行規(guī)范運作,對項目的經營和管理承擔風險,總體上還是以政府行為為主導,以政府信用為基礎。項目當地政府大都與銀行簽有金融合作協議,在此協議框架下實施“借、用、還”一體化的項目貸款運作。由政府推薦或組建借款人,承諾財政出具項目資本金,落實還款資金來源并承擔還款“財政兜底”責任,落實銀行貸款擔保條件等。因此,政府信用是否可靠,政府承諾能否兌現,成為銀行貸款安全的關鍵所在。政府能否一如既往地信守其償還貸款本息的承諾,不僅涉及本屆政府的信任度,還涉及下屆政府的態(tài)度,而政府換屆很容易導致“新官不理舊賬”的情況發(fā)生,貸款的潛在風險不言自明。

三.商業(yè)銀行介入基礎設施融資新途徑:資產證券化

隨著基礎設施領域市場化、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的逐步形成,各類金融機構也已開始嘗試通過金融創(chuàng)新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融資模式、新的金融工具紛紛推出。作為基礎設施融資主渠道的商業(yè)銀行,實事上正受到來自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業(yè)務上強有力的競爭。面對內部和外部金融環(huán)境的迫切需求,商業(yè)銀行必須探索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利用新的融資工具克服存在的制約因素,分散和化解面臨的風險,強化對基礎設施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從而也為銀行自身業(yè)務的發(fā)展開拓新的空間。

1.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實施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

資產證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wěn)定現金流量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資產風險及收益要素進行分解和重組,進而轉換成以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為擔保,可以在金融市場上流通的證券(Asset-BackedSecurities,資產擔保證券,簡稱ABS)的過程。根據資產證券化設計的出發(fā)點不同,大體可以分為收益資產證券化和信貸資產證券化。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發(fā)起人,將流動性差的不同項目貸款資產集中起來,打包組合成資產池,以一定的價格出售給一個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PurposeVehicle,簡稱SPV),即通過債權資產的真實銷售回收部分資金。SPV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和信用增級(CreditEnhancement),分離與重組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包括信用、流動性、利率、外匯等風險),將其轉化成債券,選擇承銷商向投資者發(fā)行。SPV利用發(fā)行收入支付購買資產的價款,并向聘任的各類機構支付專業(yè)服務費。由SPV委托的受托人則負責歸集貸款的本息,對投資者進行債券本息的償還。在這一過程中,選擇合格的基礎資產是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邏輯起點,因為基礎資產的選擇問題,不僅關系到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能否在一級市場上順利發(fā)行,也關系到這種產品在二級市場上的流動性和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即直接關系到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成敗。

被證券化的資產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但這些資產必須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即能產生可預見的,穩(wěn)定的未來現金流,且可以同其他資產所形成的現金流相分離,即資產權益相對獨立,出售時不宜同其他資產權益相混淆,這是資產證券化的本質和精髓。同時,這種資產本身可以從持有者的資產負債表中完全被剝離出來,也就是說該資產一旦被出售,在法律上可以確保與其母體不再有任何聯系,不再受其母體經營狀況、破產與否的影響,這是能否實現“真實銷售”和“破產隔離”的關鍵。此外,該項資產持有者要具備某種提高擬發(fā)行的資產證券信用的能力,即對所發(fā)證券進行信用增級。從技術上來講,被證券化的資產還必須達到一定量的規(guī)模?;A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屬于滿足社會基本需求的層次,需求彈性小,消費者對基礎設施的消費次數或數量是比較穩(wěn)定的,不會有較大的波動;消費價格受政府管制,也不會有較大的波動。所以,它在經營期間能夠產生較為穩(wěn)定的現金收入。其次基礎設施項目運營期較長且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生活規(guī)律,歷史記錄完備,在未來產生的現金流入具有可預測性。再次從可供證券化的資產風險性分析,基礎設施的建設一般都會有政府的支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礎設施證券的信用級別,降低了風險,比較容易吸引投資商的投資。最后基礎設施項目貸款數額巨大,且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基礎設施的規(guī)模呈穩(wěn)定上升趨勢。因此,商業(yè)銀行可以選擇基礎設施項目貸款作為基礎資產,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

2.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實施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1)降低流動性風險。銀行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必須保持資產負債合理的期限結構,以防止因為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所引發(fā)的流動性風險。把一部分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減少長期信貸資產的具體措施。商業(yè)銀行將基礎設施信貸資產按照一定的標準整理成新的資產組合,并以此資產作為擔保,發(fā)行證券籌資,把呆滯的資金變活。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將風險提前規(guī)避,并將風險分散,提高資金流動性。資產證券化的一個核心作用就是能夠解決銀行長期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問題,是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有力工具。同時銀行必須保持適當的資本充足率,以保證承擔經營損失的能力。在資本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證券化把部分信貸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移出去,也是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具體措施。

(2)增加銀行獲利能力。長期資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時間價值和風險收人上,以前商業(yè)銀行要得到這部分價值,要通過控制利差,低存高貸,并且不得不忍受較長的時間、承擔較大的風險。通過資產證券化,商業(yè)銀行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即商業(yè)銀行將資產收益和風險收益的一部分讓渡給投資者,部分轉變?yōu)樽约旱姆帐杖?。在資產證券化業(yè)務中,發(fā)起機構(銀行)通常作為服務商,受托為證券化資產提供管理和服務,獲取服務報酬。由于證券化資產已經從銀行表內移出,銀行提供的貸款管理服務屬于表外的中間業(yè)務,這可以強化銀行的金融服務中介功能,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將風險資產的利差收入轉換為無風險的服務收費收入,從而逐步改變銀行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狀況。

(3)改善銀行業(yè)務品種。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對表外科目進行大量推廣、擴展中間業(yè)務,從而使商業(yè)銀行的經營從產品到服務全方位實現創(chuàng)新。在國外商業(yè)銀行體系中,大型商業(yè)銀行中間業(yè)務收入的占比約為30%至40%,越是中小銀行,由于自身業(yè)務實力的限制,信貸資產占比越少,中間業(yè)務收入占比越高,有些可以達到50%以上。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能夠使銀行從一個信貸提供機構轉變?yōu)橐粋€信貸服務機構,由靠借貸利差盈利的模式轉變?yōu)榭抠J款服務收費盈利的模式,從而實現銀行職能的轉變。這實際上是商業(yè)銀行職能的一種回歸,因為商業(yè)銀行本質上是一個金融服務機構,而不是一個投資者,它得到的應該是服務收人,而不是資產收益或風險收益。

四.總結

盡管商業(yè)銀行在介入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時,存在一定的障礙,面臨一些顯現和潛在的風險,但是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具有良好的社會和信貸效應,對商業(yè)銀行而言,無疑是其金融支持的理想對象。商業(yè)銀行通過積極的金融創(chuàng)新,將基礎設施項目貸款進行證券化,利用借貸資產證券化這一金融創(chuàng)新工具,可以增強流動性,提高資本充足率,化解和分散基礎設施項目貸款的風險,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來源,促進我國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小鋒等資產證券化:中國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王開國等資產證券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何小峰資產證券化——中國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第5篇

一、拓寬社?;鹜顿Y領域的必要性

(一)社?;鸫媪坑斜匾貙捦顿Y領域。根據2001年度嘉興市本級社會保障基金決算反映,市本級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年初余額為24428萬元,年末余額為44912萬元(其資金分布情況為:經辦機構支出戶銀行存款13139萬元,財政專戶存款28405萬元,暫付款563萬元,債券投資3888萬元)。從年度社會保險基金存款余額的變化情況看,市本級社會保險基金存款余額已經走出了前幾年的下降趨勢,并逐年在增加。

根據浙江省財政廳《2001年度養(yǎng)老、失業(yè)基金決算情況》通報反映,嘉興市本級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支撐能力為15.1個月,高于全省9.9個月和全市13.4個月的水平。從市本級2001年社會保障基金收支情況分析,在社會保險擴覆不開展的前提下,如果從2001年存量資金中留出15000萬元作為2002年的收不抵支部分,留出投資國債和定期存款未到期部分10000萬元,還有20000萬元可以用于其他投資。

(二)社?;鹪鲋涤斜匾貙捦顿Y領域。根據2001年度嘉興市本級社會保障基金決算反映,市本級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年度利息收入774萬元,年綜合利率2.23%。從目前我國經濟形勢分析,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全淡出前,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的走勢預計在三、五年內仍將維持現有水平,目前存貨款利率差在加大。

(三)政府資金經營需要拓寬投資領域。目前,政府一方面要通過建立投資性公司向商業(yè)銀行貸款并以貸款利率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則將大量的社會保障基金存入銀行,以銀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按照現行存貸款三年期年利率進行測算,存款利率3.24%、貸款利率5.76%、差額2.52%,如按5億元社會保障基金存款進行測算,年基金少收入利息1250萬元。

(四)依法參保意識的提高和行政推動力度的加大有必要拓寬投資領域。近年來,省市人大、政府加大了對社會保險工作的領導,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對社會保險工作的管理,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法制意識,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和社會的監(jiān)督力度,參保單位、參保職工、繳費基數三個不到位的狀況正在加強或改善。社會保險參保擴覆工作的開展,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存在的參保企業(yè)不到位的狀況,使當年社會保險基金達到收支平衡并有結余,使存量資金增加。這就有必要考慮社會保障的投資方向和較大限度增值的問題。

二、拓寬社?;鹜顿Y領域的模式選擇

筆者認為: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對中央政府而言,選擇適宜的模式入市至關重要。從允許將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股市的國家看,社會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徑為社會保障基金——基金公司——證券市場,即將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基金公司,再通過基金公司投資于股市。而對地方政府而言,將社會保障基金拓寬投資領域,除按照規(guī)定安排好支出所需的資金和購買分配的國債以外,投資于地方政府承擔最終兜底責任的社會公益事業(yè)發(fā)展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切實可行的。一方面,可以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地方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速度,減緩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投資方向可以確定為:市本級的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出資部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fā)展項目,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模式,在現行政策制度不作調整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從以下三種形式中選擇:

——委托貸款項目模式。根據商業(yè)銀行當前的委托貸款制度規(guī)定,資金所有者將銀行存款指定對象和項目,由商業(yè)銀行根據規(guī)定手續(xù)與貸款方和委托方簽訂三方合同,并由商業(yè)銀行辦理貸款和結算手續(xù),按規(guī)定收取手續(xù)費,但不承擔委托貸款資金風險。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從社?;P管理本身來說,其資金反映在銀行存款科目中,因而不違反國家現行對社?;鸸芾淼闹贫?,同時有利于基金的增值;缺點是銀行不承擔風險,同時要向銀行支付手續(xù)費。

——直接投資項目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在眾多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基礎設施項目中。選出發(fā)展?jié)摿^大且穩(wěn)定的項目作為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對象,由政府組織對項目的政府責任的論證。對于必須由地方政府承擔最后兜底責任的項目,可以確定為社?;鹜顿Y方向,由市財政(社保基金管理中心)辦理基金投資手續(xù)。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在基金增值的同時節(jié)約了手續(xù)費;缺點是超越了國家現行社保基金投資的范圍。

——投資開放式基金模式。開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規(guī)模不固定,基金單位可隨時向投資者出售,也可按投資者要求買回的運作方式。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投資收益高于國債和儲蓄、低于股票;缺點是投資風險高于國債和儲蓄,同時需支付手續(xù)費,而且國家至今末規(guī)定可以作為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范圍。

筆者認為,上述三種模式比較,選擇委托銀行貸款模式較為合適。在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息收入,同時又不違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三、拓寬社?;鹜顿Y領域的可行性分析

選擇委托銀行貸款方式拓寬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領域,筆者分析是可行的。

——從政策角度分析具有拓寬投資領域的可能。(1)綜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政策,其基金結余的投資方式除儲蓄和購買債券外,還有以下幾種:一是投資于國家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yè)。將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交通、電力、通訊等社會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yè),其回收期稍長但收益較穩(wěn)定可靠,既有經濟效益,又能兼顧社會效益。二是投資于股票市場。將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國內或國外股票,以獲取股息收益或股票增值。三是投資于不動產及各類貸款,如抵押貸款、商業(yè)貸款、住房貸款、個人貸款等。(2)在我國,根據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fā)<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的通知》規(guī)定,“基金結余除根據財政和勞動保險部門商定的、最高不超過國家規(guī)定預留的支付費用外,全部用于購買國家發(fā)行的特種定向債券和其他種類的國家債券”。而在按照規(guī)定購買國家發(fā)行的特種定向債券和其他種類的國家債券后,剩余資金則存入銀行。

綜觀上述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式,按照風險和收益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是儲蓄、政府債券、基礎設施、公司債券、股票和不動產??偟膩砜?,各國對社會保障基余的投資營運都控制得非常嚴格。儲蓄和購買政府債券是所有國家都認可的投資方式,而對基礎設施、股票、不動產和貸款等風險大的項目,有的國家是嚴格禁止的。不過,從一些國家的統計分析來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股票市場的回報率在各項投資項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國家對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股票市場解開禁令。

——從投資對象分析具有拓寬投資領域的空間?!熬盼濉逼陂g,政府對本級范圍內通過向商業(yè)銀行貸款形式,投入40多億元興建了大量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項目?!笆濉逼陂g,還投入巨資興建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杭州灣跨海大橋等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的建設,均將逐步到達還貸期和貸款期,而已經建成項目目前尚未具備還貸能力,需由政府財政給予支撐,待建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啟動,這些因素均給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渠道的拓寬提供了方向。

——按投資項目分析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較高的投資收益。將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政府承擔最后兜底職能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城市基礎設施、交通設施項目,可確保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同時,可以增加較多的利息收入,如按照三年期存貨款年利率計算,社會保障基金年利率可在目前2.52%的基礎上提高到5.58%.如按3億元資金量進行測算,年度利息收入可從存款的756萬元提高到委托貸款的1674萬元。

四、拓寬社保基金投資領域的意見

(一)統一思想、確定投向。由市財政局按照嘉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會同市發(fā)展計劃委員會對文體、教育、交通、建設等部門納入“十一五”規(guī)劃的項目進行評估,選擇提出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提交市政府決策。

第6篇

1.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推動農業(yè)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據統計,2007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36元,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596.22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8.55%;家庭經營純收入為2193.67元,占人均純收入的52.98%;在家庭經營純收入中,農業(yè)收入(包含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的收入)達到1745.12元,占家庭經營純收入的79.55%,占人均純收入的42.15%[1]。由此可見,農業(yè)收入仍然是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是關系到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問題。

生產性基礎設施,如:農田水利和農業(yè)氣象服務等,可以直接服務于農業(yè)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以農田水利設施為例:自1949年以來,中國農田灌溉規(guī)模對農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1962——2002年,中國人口增長了1倍,人均耕地面積減少50%,但是人均灌溉面積增加了50%。全國糧食產量凈增2.6倍,其中占全國耕地面積不足40%的灌溉土地的糧食產量占總產量的80%。據資料分析,約有60%的糧食作物,75%的經濟作物和90%的蔬菜作物都生產在灌溉農田上[2]。

截至2007年,中國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已經達到46.4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6.83%,占糧食播種面積的53.50%。2007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5.02億噸,比2006年增長0.72%,較1980年增長了1.81億噸[1]。由此可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從而有力的推動了糧食生產的發(fā)展,從而推動了農民的農業(yè)收入的增長。

2.基礎設施建設能夠降低農業(yè)生產總成本,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在目前中國農業(yè)小規(guī)模經營、農業(yè)的弱質性和農產品的特殊性等條件下,降低農業(yè)生產總成本將成為增加農民農業(yè)收入的主要途徑。這是因為:

(1)從價格方面來看,一方面,由于農產品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所需,關系到國計民生,居于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因此,雖然政府在特定時期(戰(zhàn)爭、自然災害等時期)可以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來刺激農業(yè)生產,但是政府無法長期將農產品的價格定位在比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產量大,產品的差異性比較低,農產品市場是比較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的市場形態(tài)。在這種市場形態(tài)中,每一個生產者,也就是農民,都不能通過提高價格來獲得比較高的利潤,也就是說,由于缺乏壟斷力量,農產品價格由市場決定。總之,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農產品的價格會保持在比較固定的低水平上,農民無法通過提高價格來獲得高收益。

(2)從產量方面來看,一方面,在中國農村目前的經營形態(tài)下,農民經營的土地面積有限,這意味著單位農戶所擁有的土地的生產能力有限,雖然大規(guī)模機械化農業(yè)是未來農業(yè)發(fā)展的趨勢,而且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如美國,存在許多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中國土地資源有限,農村勞動力眾多,要實現大規(guī)模農業(yè)生產還需要一定時期的調整,因此,中國小規(guī)模農業(yè)經營方式還將長期存在。這種小規(guī)模經營方式決定了農戶不能夠通過擴大土地面積來擴大產量。另一方面,除了通過擴大土地規(guī)模,農民還可以通過追加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來提高單位土地的生產能力,或者通過提高耕地質量來提高產量。但是,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同樣是由市場所決定,即使通過政府的力量,也無法把它們的價格長期維持在低水平上,提高耕地質量又是長期性的努力才能見效的措施,這就決定了農民通過追加生產資料的方式來提高利潤的空間有限。因此,在中國農業(yè)目前的經營形態(tài)下,雖然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但是它并不是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二、農村基礎設施的內容及分類

農村基礎設施(RuralInfrastructure)是指為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使用期限較長的設施。它是向農村生產生活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保證農村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各種物質技術條件的綜合。與“私人資本”相對應,它被稱為社會間接資本。通常納入到農村基礎設施范疇的主要內容可細分為三類:一是生產性基礎設施,如農村水利和農戶用水設施、農業(yè)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等;二是生活性基礎設施,如醫(yī)療衛(wèi)生與體育設施等;三是生產生活性基礎設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設施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中國農業(yè)的生產方式和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實際情況下,通過增加總收益來提高農民的利潤空間是不太實際的。由于農民的農業(yè)收入是農業(yè)生產總收入和農業(yè)生產總成本的差額,降低農業(yè)生產總成本必將成為增加農民農業(yè)收入的主要途徑。

農業(yè)基礎設施作為為農業(yè)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服務的設施,與農業(yè)生產總成本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茖W、完善的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的直接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這主要體現在:

(1)農村基礎設施中的水利、氣象等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不僅能夠直接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還能夠降低自然災害的成災率,增強農業(yè)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保障農業(yè)生產的穩(wěn)定性。旱災已經成為中國覆蓋面最廣、成災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而且受災面積逐年擴大。1949年——1998年,中國平均每年受旱災面積3.24億畝,占耕地面積的1/5,其中成災面積1.31億畝,全國平均每年因旱災損失糧食1238萬噸。50年中有10年發(fā)生嚴重干旱災害,受旱面積均超過4億畝,成災面積超過2億畝,相當于五年發(fā)生一次重旱。2007年中國旱災受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24.14%,其中旱災成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3.28%[1]。旱災面積的擴大,尤其是成災率的攀升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不完善是分不開的。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qū)氣象條件多樣,農業(yè)發(fā)展不平衡。尤其在西部地區(qū),農業(yè)主要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況,更加需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保證農業(yè)生產的穩(wěn)定發(fā)展,增加農民農業(yè)收入。

(2)農村基礎設施中的倉儲、市場、交通等設施,能夠降低農業(yè)生產總成本。在中國農村,我們經??梢钥吹健跋胫赂?,先修路”的標語,由此也可以看到,農民已經意識到道路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很多農村交通設施落后,鄉(xiāng)間道路缺乏有效的專人管理,使農業(yè)機械作用的發(fā)揮受到了限制,導致了農業(yè)耕作成本的增加。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與農業(yè)銷售、運輸成本有關。如果沒有進行深加工,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是比較低的。這也是中國農民收入長期無法提高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國實行的針對“三農”問題的各項改革措施,如: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等等,實際上都是為了擴大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提高農業(yè)收入。但是,如果沒有完善的市場、交通和倉儲設施,優(yōu)質的農產品就會因為過高的運輸成本而無法走出原產地,更加談不上增加附加值和為農民增收。

3.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可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在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中所投入的貨幣資金,部分會通過農民勞動轉化為農民收入。諸如修建鄉(xiāng)村公路、架設鄉(xiāng)村電網等項目均屬于高度勞動密集型,加強其建設能夠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直接增加農民收入。中國長期實行的“以工代賑”扶貧工作的成果可以說明這一點。截至1997年,國家以工代賑累計投資98億元,各級政府的配套投入也在1:1以上。1996年中央政府投入扶貧資金和物資總規(guī)模為98.5億元,其中以工代賑資金40億元,占總投入的40%。由于實物攜帶上的方便,1996年以后,以工代賑全部改為支付資金。全國共安排中央財政預算內資金200億元,國債資金50億元。從2001年開始,國家進一步加大了以工代賑的投資規(guī)模,每年除從財政預算內安排40億元資金外,還從國債中安排20億元,在基本農田、鄉(xiāng)村道路、人畜飲水、小流域治理、牧場建設、人畜飲水等方而,幫助貧困地區(qū)進行基礎設施建設。2001年和2002年國家又從國債資金中安排10億元搞易地扶貧搬遷試點項目,2003年又增加了5億元資金[3]。以工代賑工程的實施,大大改善了貧困地區(qū)的基礎設施條件和落后而貌,在促進貧困地區(qū)的資源開發(fā)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而,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解決貧困地區(qū)群眾的溫飽和脫貧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央政府明確規(guī)定,在繼續(xù)加大對重點貧困縣扶持的同時,適當扶持其他貧困地區(qū),新階段的以工代賑工程還在繼續(xù)。

4.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能夠在農民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大幅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這表示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能夠使農民在名義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實際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在中國占全國總人口63.8%,戶數占三分之二的農村地區(qū),和生活有關的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后。電網老舊,電壓不穩(wěn),電費普遍高昂。這不僅影響了農民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需求,而且高昂的電費對農戶的實際收入也有很大的影響。2007年中國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年末擁有的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的臺數分別為45.94,94.38,和26.12,2007年中國平均每百戶城鎮(zhèn)居民家庭年末擁有的這三樣耐用消費品的臺數分別為96.77,137.79和95.03,二者相差仍然很大。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140.36元,相比1991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純收入2025元高出一倍[1],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這些耐用消費品的價格卻要比1991年的價格低很多,可見,主要影響農村居民耐用品消費量的因素不是耐用品的價格,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1999年12月抽樣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農村電價每調低0.1元,農戶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的需求相當于人均收入分別提高了370元、667元和909元,由此可見,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能夠帶來農民實際購買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能夠消化家電業(yè)的過剩生產能力。

5.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能夠促進農村地區(qū)非農產業(yè)的發(fā)展,擴大就業(yè)機會,增加農民非農業(yè)收入。中國農村人均耕地稀少,土地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很低,單單依靠農業(yè)收入是無法快速提高農民收入,無法在短時期內解決“三農”問題的。這是影響中國農民增收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因此,加快發(fā)展農村第二、第三次產業(yè)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實現農村經濟跨越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中國農村二三次產業(yè)的發(fā)展卻受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制約。近幾年來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中,第二三次產業(yè)收入所占的比例穩(wěn)定在20%左右,呈現下降的趨勢:2000年二三次產業(yè)收入占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例為2000年為23.58%,2005年下降到20.32%,2006年略有回升,為21.22%,2007年再次降為20.45%[1]。這種情況一方面與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體制落后等原因有關,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的陳舊落后,達不到農村二三次產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果沒有比較完善的水、電、氣、交通、通訊、醫(yī)療、教育等配套的基礎設施,發(fā)展經濟的硬環(huán)境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就會導致農民對市場信息了解不足,招商引資成為空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技術進步困難,產業(yè)升級難以實現,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布局不合理的情況難以改變等等。由此可見,要改變農村二三次產業(yè)發(fā)展舉步為艱的狀況,必須首先從基礎設施抓起,加快建設,加強管理,搞好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建設,這樣才能增加農民非農業(yè)收入。

6.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增加農民收入。首先,農業(yè)科研和技術服務的增強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技能和各種物質生產要素的生產率,降低農業(yè)的生產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比如,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采用和推廣新品種可以提高土地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從而可以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身體素質,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同時還可以促進勞動力使用比較便宜的生產要素,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從而降低農業(yè)的生產成本和增加生產收入。就中國農業(yè)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相對于農村另外兩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機械和化肥來說,勞動力是一種相對便宜的生產要素,這三種生產要素具有替代關系。絕大部分農活,如:脫粒、收割、播種等等,既可以通過機械完成,也可以通過勞動力利用手工完成。如果農民的身體較好,那么他們就會選擇相對便宜的手工工作,從而可以節(jié)省支出,提高收入。同樣,如果農民的身體條件較好,他們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準備和施用農家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這不僅有利于減少農業(yè)成本,更有利于減少農產品的化肥污染,在倡導綠色消費的今天,農家肥的推廣有利于增加農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的收入。由此可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促進勞動者降低物質投入,節(jié)省物質成本,提高收入。

摘要:從收入構成來看,農業(yè)收入仍然是中國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增加農民的收入首先應當從增加農民的農業(yè)收入入手。中國農村地區(qū)地域廣闊,但是由于農村人口眾多,平均到每戶農民的土地面積并不大,在小規(guī)模經營的情況下增加產出,減少成本就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A設施建設在增加農業(yè)收入,降低農業(yè)經營成本,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民的購買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而能夠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周玉璽,胡繼連,周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供給制度選擇[J],改革,2005(3):59-65。

[3]陳可可,左婷:淺談“以工代賑”[J],北京農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30-34。

[4]楊林,韓彥平,孫志敏:公共財政框架下農村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J],宏觀經濟研究,2005(10):56-59。

[5]郎永建,張尚民,李長春: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農村經濟,2004(2):81-83。

[6]鞠晴江、龐敏: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5(4):89-92。

[7]孫開、田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財政投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18):11-18。

[8]徐克勤: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融資方式創(chuàng)新初探[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5(3):20-21。

[9]徐梅:論政府在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的分工合作[J],天府新論,2005(2):46-48。

[10]郭勇:三元結構條件下中國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問題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05(3):66-69。

第7篇

1.1技術路線萬州城區(qū)電力基礎設施網絡的健康評價分三個步驟.第一步,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原理,構建現狀和規(guī)劃兩個網絡.第二步,根據電力基礎設施健康運行的要求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計算模型,建立計算指標和評價模型.第三步,計算兩個網絡拓撲結構的相關指標,對比分析計算數據,得出結論,提出電力基礎設施規(guī)劃網絡的優(yōu)化策略.

1.2研究方法及網絡構建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發(fā)源于計量社會學,用于研究社會活動中不同行動者的相互關系.其基本原理是將行動者作為“點”,行動者之間的關系作為“線”,從而構建一張行動者“網絡”.由于其原理清晰,操作簡單,目前在城鄉(xiāng)管理結構、產業(yè)集群結構、區(qū)域經濟結構、社區(qū)社群網絡及工業(yè)園區(qū)結構等領域均有運用.在萬州城區(qū)電力基礎設施中,各級變電站及其他線路節(jié)點被認為是“點”,“點”之間的連接關系即為“線”,“線”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的是線路設施.“點”之間存在連接關系計為“1”,不存在連接關系計為“0”,并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構建了現狀與規(guī)劃兩張空間拓撲網絡關系圖(圖5和6).社會網絡分析模型與傳統線路接線圖(圖2和3)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能清晰地表達出設施網絡中電器元件的位置、配線方式和接線方式,但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能夠更為直觀的表達出基礎設施網絡整體的拓撲關系,涵蓋網絡整體結構及單個設施的網絡特性評價.相比于國內外電力網絡研究中常用的網絡圖模型、Agent模型、物理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或投入產出模型等傳統分析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擅長于網絡個體間關聯關系的分析,即能表達網絡結構的整體特征,也能反映個體在整體的位置,以及描述整體對個體的影響程度.彌補了傳統分析方法缺乏網絡間關聯關系分析能力的不足.對電力等工程型基礎設施網絡的健康評估、規(guī)劃布局等問題,更有針對性.另外,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技術過程更簡單,研究結論也更簡明.

1.3評價模型與指標通常,工程型基礎設施網絡的健康程度取決于網絡自身的拓撲結構合理性和運行狀態(tài)的效率與穩(wěn)定.萬州城區(qū)電力網絡的建設與運行數據表明,影響網絡結構的健康因素有網絡完備度和凝聚度、網絡層級關聯度、局部穩(wěn)定成份比例以及網絡節(jié)點脆弱性等4個方面.網絡健康運行則應該維持荷載在整個網絡中的均衡分布,避免容載比過高.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的密度、凝聚子群、K-核、Lambda集合、切點和中心度等計算模型可以對這些指標予以對應的定量計算.由此,建立健康評價模型和指標。

2計算過程

2.1網絡拓撲結構評價1)網絡整體完備度網絡密度公式可以測定網絡整體完備程度,計算公式。P為網絡密度,L為網絡中實際存在的連接數,n為網絡中實際存在的節(jié)點數.現狀電網整體完備度為0.0493,凝聚力系數為0.308,節(jié)點間平均距離為4.038.規(guī)劃電網整體完備度為0.0271,凝聚力系數為0.277,節(jié)點間平均距離為4.245.由此,現狀電力網絡的整體完備度及凝聚力系數均小于規(guī)劃,節(jié)點間平均距離大于規(guī)劃,說明現狀電力網絡的完備度優(yōu)于規(guī)劃(圖5和6).2)網絡局部穩(wěn)定度“K-核”(K=1,2,3…)是建立在點度數上的凝聚子群概念,表達一個子圖中的全部點至少與其他子圖中的“K”個他點相連.由此,“K”值越高、“K-核”占比越高,則該網絡的局部穩(wěn)定成分越多,網絡整體也就越穩(wěn)定.現狀電網中,“2-核”共有19個,占網絡整體的35.85%,其中變電站節(jié)點9個,線路節(jié)點10個.規(guī)劃電網中,“2-核”共有58個,占網絡整體的59.79%,其中變電站節(jié)點35個,線路節(jié)點28個.規(guī)劃電網的“2-核”成分明顯高于現狀,局部穩(wěn)定性有較大提升(圖7和8).同時發(fā)現,變電站A17在現狀與規(guī)劃電網中都不是“2-核”成分,急需提高其穩(wěn)定性.3)網絡層級邊關聯度“Lambda集合”是網絡整體結構穩(wěn)定性的評價因子,通過網絡中某2個點的“邊關聯度”指數給出定量測量.邊關聯度指數可標記為s(i,j),等于為了使得這2個點之間不存在任何路徑,必須從圖中去掉的線的最小數目,該值越大二者之間的關系越穩(wěn)健.由Ucinet軟件計算可知,現狀電網有1,2,3,4和5等五個級別,邊關聯比例分別為100%,50.94%,33.96%,11.32%,3.77%;規(guī)劃電網有13個級別,邊關聯比例分別是100%,73.20%,54.64%,37.11%,27.83%,20.62%,11.34%,8.25%,6.19%,5.15%,4.12%,3.09%及2.06%.對比發(fā)現,現狀電網50.94%的邊關聯分布在“2”以下,規(guī)劃電網54.64%的邊關聯分布在“4”以下.由此,規(guī)劃電網的邊關聯度指數(s)更高,整體穩(wěn)定性優(yōu)于現狀(圖9和10).4)網絡節(jié)點脆弱性“切點”是網絡中聯系的關鍵節(jié)點.一旦去掉,網絡將分離成多個獨立的部分.分析切點在整個網絡的占比,可衡量網絡的節(jié)點脆弱程度.計算可知,現狀電網中“切點”占比為30.19%,規(guī)劃電網為25.77%.兩者在節(jié)點脆弱性上的差異性不明顯(圖11和12).

2.2網絡運行狀態(tài)評價為避免網絡局部出現過載,需要使直接荷載與過境荷載兩種不同類型的電力荷載在網絡中處于均衡分布的狀態(tài),需要對網絡運行中上述兩種荷載的分布情況進行評估.1)直接荷載均衡度①節(jié)點荷載壓力度數中心度用來衡量單個點在網絡中占據的核心性,該值越高越處于網絡的中心位置,往往也意味著更大的荷載壓力.度數中心度可以分為兩類:絕對中心度與相對中心度,前者根據與節(jié)點直接相連的節(jié)點數目,測量出來的中心度可稱為“局部中心度(localcentrality)”,后者是前者的標準化,適用于對不同規(guī)模的網絡進行橫向比較,本研究選擇相對中心度作為衡量節(jié)點荷載壓力的指標.公式為Dss(n1),(2)式中,Ds為相對度數中心度,s為與某一節(jié)點直接相連的對象數,n為節(jié)點數.計算可知,現狀電網A19(500kV),A11(220kV)的相對中心度最高,其值分別為0.19和0.17;其次110kV變電站節(jié)點A1,A9,A13,A12,A7及線路節(jié)點a29,其值分別為0.11,0.09,0.09,0.09,0.09和0.09.上述節(jié)點相對其他節(jié)點而言,面臨著更大的荷載壓力.規(guī)劃電網A19(500kV)的相對中心度最高,其值為0.22;其次A11(220kV),A1(110kV),A9(110kV),B12(220kV),B33(220kV),A13(110kV)和A12(220kV),其值分別為0.15,0.13,0.12,0.11,0.10,0.09和0.09(圖13和14).分析得知,現狀電網A11(220kV)有過載風險,雖然規(guī)劃電網增加了2個220kV變電站(B12,B33),但并未降低現狀A11的過載風險.②網絡荷載壓力“度數中心勢”能評價網絡的整體中心性,可評估網絡運行中荷載的整體分布情況,防止網絡出現局部失衡.2)過境荷載均衡度分析中間中心性測量的是一個點(線)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圖上其他點(線)的中間.在網絡中,中間中心性高的點(線)需要承受更多的過境荷載壓力,容易出現過載問題.中間中心性主要通過“中間中心勢”和“度數相對中間中心度”予以測定.前者適用于評價網絡整體,后者衡量單個節(jié)點的中間中心性.對比可見,規(guī)劃電網中線路的中間中心度有所下降,過境荷載壓力有所緩解.同時,可以看出現狀電網中間中心度高的線路主要集中在A19(500kV)及A11(220kV)變電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出了供電的層級關系,規(guī)劃電網在增加了500kV變電站B17后這種情況并未得到改善,相反使得A11及A19周圍過載線路更為密集,因此規(guī)劃電網在進行與B17配套的線路設計時存在缺陷.

3結論與討論

3.1研究結論上述計算可知,萬州城區(qū)電力基礎設施的規(guī)劃網絡整體上優(yōu)于現狀.首先,雖然現狀電網在整體結構上比較完備與緊湊,但由于線路布置方式等原因,規(guī)劃電網具備更高比例的局部穩(wěn)定結構,電網的整體穩(wěn)定性更強.其次,荷載在規(guī)劃網絡中的層級分布更加合理,尤其在220kV變電站層面上的荷載分布更加均衡.第三,過境荷載在規(guī)劃電網的全網分布更加均衡,過境荷載過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是,規(guī)劃電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新增加的500kV變電站在網絡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體現,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浪費情況.其次,荷載在220kV變電站上分布有所改善,但是對于現狀網絡中220kV變電站的使用情況未產生改善作用,該部分變電站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費.第三,A19(500kV)等節(jié)點存在較大的過境荷載壓力.第四,新建線路主要圍繞著變電站A19(500kV)及A11(220kV)進行擴展,并未從整體全局出發(fā)考慮問題.第五,A17等變電站在網絡中處于不穩(wěn)定部分.針對以上問題,有必要從電網拓撲結構設計與工程加固等兩個方面進行著手予以調整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