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7:02
序論:在您撰寫信息教育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論文摘要:課程信息化是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文章認為,借鑒先進的學習理論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建立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通過教師自身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教學改革深化,是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徑.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過程.為了使畢業(yè)生特別是師范類畢業(yè)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能迅速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強化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同時,深化教學改革,實現課程的信息化顯得非常重要.現代教育技術除了讓學生了解一般的教育信息知識之外,還應該讓學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處理教育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綜合信息素質.
1借鑒先進的學習理論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大膽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論來改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建立起符合信息化課堂要求的課程目標和教學模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課改革深化的關鍵.現代教育技術課的改革實踐,可以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構建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目前,比較成熟的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模式有三種: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由于學習者的社會背景、認知需求、情緒強度、知識準備、智力智商、構建過程等的不同,對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能簡單判定好與壞,只要這種差異不被人為肆意放大就可存在.因此,建構主義要求,在教學設計中要盡可能營造真實的學習情景,展示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習者通過多種途徑來把握事物和概念內涵的復雜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建構主義還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讓學生掌握知識,最終完成意義建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習到意義建構的方法和策略.
將建構主義的思想應用到教學設計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和課件開發(fā)的具體實踐中,通過探索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等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的課堂環(huán)境.根據課程目標任務的要求,以真實事件或問題為基礎,設計活動項目,讓學生自主地到現實世界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調查、分析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基于傳統(tǒng)媒體、基于多媒體和基于網絡的不同應用環(huán)境中來解決問題,以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多角度思維方法.
在教學內容上,要充分考慮當今現代教育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趨勢,充分利用教學設計技術、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教學向學生介紹國內外信息教育媒體的最新成果,讓學生了解現代信息環(huán)境下先進的教育理論、系統(tǒng)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趨勢;進而通過見習、實習與社會調查的方式,了解中小學信息教育的現狀與實際應用,讓學生掌握基于發(fā)展中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并能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指導實際教學,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另外,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體現其對現代信息技術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原則.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方向發(fā)展是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趨勢.因此,要充分利用課堂信息化的優(yōu)勢,配合相應的教學資源,包括校園網操作技能、計算機基本知識、多媒體CAI制作技能、多媒體課件的選擇和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遠程教育教學技能等,開發(f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演示過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建立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
課程信息化要求把表現豐富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經過重組替代固定化的課程內容,形成學科課程信息資源;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整合多媒體、超文本信息資源及適應知識探究的計算機軟件構建學生學習的情境、氛圍,幫助師生獲得各種體驗;通過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錘煉運用信息方法的能力,促進信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問題解決和探究過程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教育信息能力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因此,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tǒng)正是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建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理想認知工具.
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tǒng)建立可以讓學生自主體驗課程知識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是提高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這種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主要包括自主學習環(huán)境與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兩部分,自主性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主要考慮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來保障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發(fā)生.既能體現不同學習者的個性特點、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格,也能夠為學習者開展自主學習提供示例和幫助.因此自主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應包括:超文本方式組建的知識內容、豐富的案例和學習資源及自測題庫等.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在認識過程中通過對話與協(xié)作可以培養(yǎng)高級認知能力.通過網絡環(huán)境的設計,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xié)作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支撐環(huán)境,讓不同時空的學習者在該環(huán)境中通過協(xié)商、會話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其設計應包括:搭建學習社區(qū),在該社區(qū)中,學生之間可以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對討論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向指導教師或課程專家進行咨詢以獲得幫助;提供協(xié)作工具,如專題論壇、即時聊天工具等.以構建一個基于資源的開放性、交互性的學習環(huán)境.
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習策略的設計,促進新的知識與學生所在專業(yè)的學科知識相結合,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教育技術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的教育技術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經過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建立,協(xié)助學生構建開放式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框架,特別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來達到開放式的數字化教學目的.在同一個教學知識點上,可以建立多個與其整合的不同學科和問題的作業(yè)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形式完成作業(yè).
開發(fā)課件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優(yōu)勢,讓學生創(chuàng)作一些計算機軟件作品譬如開發(fā)cAI課件,一方面培養(yǎng)研究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的能力.在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系統(tǒng)學習課件開發(fā)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從選擇開發(fā)內容到腳本撰寫、設計開發(fā),都需要開發(fā)者進行反復審視、反復探索,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的機會,使其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潛移默化的植入學生的腦海,這既是一個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的過程,也是一個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學生達到自主地收集、判斷、呈現、處理、創(chuàng)造和傳遞相關信息,實現教育課題有效解決能力的目標則水到渠成.
3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以深化教學改革
信息化社會出現的信息大爆炸現象,直接導致了人們篩選信息的難度增大.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在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和數字化教學環(huán)境的過程中,有效的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往往面臨著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賦予那些雜亂無序的信息以結構和意義,這是需要教師具備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面臨著掌握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技術等的復雜性和技巧性,現代教育技術課的教師必須以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為基礎,學會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精確、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協(xié)助學生構建一個開放式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框架,培養(yǎng)學生在傳統(tǒng)媒體和多媒體網絡的不同應用環(huán)境中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決問題和自我更新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任務.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學生的自我參與程度.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優(yōu)勢,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一些計算機軟件作品,在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研究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及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
從教學過程上看,現代教育逐漸由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進一步向強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獲取知識的模式轉變.從教師的角度分析,這種模式主要是將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資源傳授變?yōu)樵诮處煄椭乱詫W生為主體的多途徑立體化的獲取知識和主動性的建構知識.教學開始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應用開拓了新的方向和實踐領域.作為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和研究開發(fā)課題,亟須教師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素養(yǎng).
一、信息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對教學方式轉變的促進
1.完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和生動有趣
信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前以單一的書本和知識為媒介的互動教學模式,轉變?yōu)榭梢越柚嗝襟w和信息技術為教師課前備課、課堂教學提供豐富多樣的教材內容資源,如更加詳盡全面的課本知識文字信息,聲情并茂、直觀形象的圖片、音頻、視頻。對于課本中的同一個知識點,我們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講授,不僅提高了課堂學習的積極氛圍,實現多角度、多層面地對新知識教授和講解,也照顧到不同學習基礎和能力的學生。而聲音、模擬演示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也更能使整個課堂教學營造更加生動有趣,特別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互,更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了條件和空間,這種信息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事半功倍,有利于激發(fā)初中階段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以及課程教學效果。
2.充分借助信息化教育技術資源進行課前備課和課堂教學,實現教學與學習效果和效率的雙提高
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可以為課堂教學以及教師備課提供更多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渠道以及資源和素材,使得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更加豐富有趣,但教師在資源和素材的選取上還應加以甄別,選取具有代表性,符合初中生心理、興趣和學習思維特點的,利于不同學習能力和程度的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對知識進行理解掌握,體現教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一面,實現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最大化,實現兩者效率的雙提高,實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3.多媒體電教等技術的應用,更便于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因材施教
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對學生施行針對性輔導。信息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以及備課資源的統(tǒng)籌總結,可以從中對不同程度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層次教學,使每個學生從教學中有所學,對學習產生興趣,樹立信心。對于某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以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據課堂知識點講授的情況,有效控制課程進度,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資源中的試題、練習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為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更為有效的幫助,滿足他們的個別學習需要。
二、信息化教育技術給學生學習方式帶來的轉變
1.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單一的“書本加黑板”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是“書本加課堂筆記”的被動學習模式,這種方式不僅減弱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同時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散發(fā)性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高,也不符合和體現我國一直要求的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往往難以得到很好地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想和方式的轉變,實現學生學習和知識獲取的多樣化、多元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對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2.信息化教育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渠道、多層次的相關知識信息,有利于學生和學生間探究式學習的開展
信息資源的多樣化、多渠道和動態(tài)性特征,給學生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和配合,讓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更加的富有成效,學生間更加學會合作。信息技術應用于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將之應用于探究式學習,其選題廣,實用性強啟發(fā)性大。網絡資源豐富,有利于學生在浩瀚的“資源海”中探究、發(fā)現。
3.有助于學生開展合作式學習
協(xié)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協(xié)作意識、技巧、能力、責任心等素質的培養(yǎng)。信息技術為協(xié)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huán)境,學生可以通過競爭、協(xié)同等模式進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務實訓的服裝買賣活動中,我們把學生分成四個組,分別負責產品介紹、機場接機、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簽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收集各種相關的資料,最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完成實訓題目,這種相互協(xié)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普及與應用,將如何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又將如何推進現代中小學語文教學呢?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我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優(yōu)化教學的多種特性,在改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等方面對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有非常大的幫助。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在創(chuàng)情激趣,再現形象,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為教學提供學習“媒介”,突破重點難點;指導觀察方法,培養(yǎng)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推進現代語文教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新課程 教育改革 語文教學
正文:
信息教育技術的出現使現代教育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成為教育領域的又一次革命。作為一名多年工作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常常思考:如何讓信息技術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發(fā)揮它的作用?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總結了幾點關于信息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系:
一、教育技術的內涵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時,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正在越來越深刻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同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代表的現代學習理論的蓬勃發(fā)展和廣泛傳播,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我國基礎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成了我們探討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育技術一詞的定義,諸多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本上都是從教育和技術這兩個詞的定義開始討論的,然后在歸結教育技術定義時又引用各個專家的不同說法。在這里我引用一個最為簡潔、明確,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論的理論與實踐?!焙唵蔚卣f,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指現代教育媒體和現代教育理論在教育中的運用。
二、教育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系
先來談談新課程改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決不是換一套教科書,也不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評價體系的建立等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薄皯貙捳Z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 。
再來說說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系: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有信息呈現多煤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饋多樣化等特點,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一張嘴”的單一信息呈現和流通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突破難點、重點;實踐個別化(因材施教)、協(xié)作等方式教學,促進教育改革。主要教學模式有:課堂模擬演示,在線個別輔導,自主探索,網絡協(xié)作學習等。
教育家們提出要促使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以強化實踐為中心,以信息交流為中心,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為智能教育。這也就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應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徑和重點,也是進行教育改革的創(chuàng)新點和突破口。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實踐教學模式由“刺激——反應型”向“雙向互動型”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就要求教師真正的尊重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歸納、實驗等過程。
從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這一問題上來就看,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課程改革實施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水平的高低。原由中就包括:“教師需要理解和專門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能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教學,善于在洶涌而來的信息面前指導學生學會處理信息。”只有教師完全地掌握并熟練地運用教育技術才能達到《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現代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聲情并茂、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所以,在推進現代語文教學方面,信息技術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情激趣,再現形象,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
盡管在常規(guī)語文教學中,我們能領略到小說的曲折情節(jié),散文含蓄意韻,詩歌優(yōu)美旋律以及“濃妝淡抹總相宜”的遣詞造句,但對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多媒體的運用就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材中一些形象的比喻,傳統(tǒng)的教學只能憑借語言描述,而多媒體在再現形象方面獨具優(yōu)勢。在教學時根據需要依“煤”設景,可以將學生帶入聲情并茂的環(huán)境,使他們受到美的陶冶,不知不覺中得到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荷花》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婷婷的舞女的裙”般的荷葉,“裊娜地開著的,”“羞澀的打著朵兒的”荷花,一張張極大地荷葉鋪展著,一朵連一朵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這一幅幅畫面形象逼真,讓的神韻出神入化的感染學生,學生的情思自然會飛向文學的自由王國。在《桂林山水》《搭石》等眾多美文中,我都采用了類似手法。
另外,在古詩文教學中,我也嘗試了用多媒體再現形象,發(fā)展學生想象力。教學《望天門山》這首詩時,我發(fā)現其中的“斷”“開”“回”“出”“來”等字對全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又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怎么辦呢?我又請來了多媒體幫忙。課前,先播放了天門山的視頻,課上,當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跟著音樂誦讀這首古詩時,他們仿佛看到了那刀砍劍劈的天門山,那奔騰咆哮的江水,那乘風破浪的一葉孤帆,學生們陶醉在那天門山的奇山險水之中,不僅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錘煉字詞的妙處,而且豐富了想象力。由于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匯的教學環(huán)境,為教學提供了逼真的表現效果,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2、利用多媒體為教學提供學習“媒介”,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的認知由于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那么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教材,按教學大綱要求改編成電子教科書,圖、文、聲并茂。在課堂上由電腦充當教師,將老師難以說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知識,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學科與領域的知識,形象、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現 。一位教師在講《神奇的極光》時,學生們(甚至包括老師們在內)都沒有見過這種只在高緯度才出現的現象,要他們理解并能概括極光的成因機理,其難度可想而知。于是,教師概括教材及教參的介紹,自制完成了“極光的成因機理”動畫,向學生們展示了極光的形成過程,再讓學生對這一過程進行概括,效果明顯,學生們都能順利地用自己的語言說明這一切。
3、利用多媒體指導觀察方法,培養(yǎng)寫作能力。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個別調查法和座談法,對本校05級教育技術學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個初步調查,通過調查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大部分學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樂觀,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知識的轉化速度加快,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學生應該比其它專業(yè)的學生具有更強的信息應用能力,特別是在教學方面的應用,需要具有對信息的查找和創(chuàng)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義
息能力是對各種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傳遞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種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它是一種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能力層面上的素養(yǎng),是個體在主動選擇和運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質。信息能力的構成,主要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獲取信息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是指能對搜集的信息進行理解、歸納、分類、存儲記憶、批判、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綜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選擇、理解和批判的基礎上,能準確地概述、綜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簡潔明了通俗流暢并且富有個性特色。圍繞同一目的,在多種多樣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礎上,迸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chuàng)造新信息,達到搜集、選擇、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終極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們將自己擁有的信息,通過各種形式納人統(tǒng)一的、正規(guī)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識是基礎;準確的判斷能力是關鍵。
2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學生信息能力現狀分析
2.1研究的對象、內容及方法
該次主要是針對陜西理工學院05級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yè)的71位學生展開的一項小范圍調查。通過座談法,訪問法,觀察法和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目前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該專業(yè)主要體現在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程序編寫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和計算機網絡建設能力上。
2.2現狀分析
2.2.1基于計算機機基礎的應用能力現狀
在計算機的基礎能力掌握方面,我們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學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計算機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該項能力是要求所有專業(yè)的學生都掌握,只不過是要求我專業(yè)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它們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是一種基礎性的能力,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熟練掌握應用。
通過對40個學生(其中男20,女20)進行小范圍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對于WORD的應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夠基本掌握,1人對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夠熟練掌握;20個男生中,全部學牛都能夠基本掌握該項能力.16人對此應用特別熟練。
對于該項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認為只需要會打字,會進行簡單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編輯和處理能力是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編輯能力應該包括文字的錄人,排版,編輯以及圖文處理。在這個模塊中,文字的錄人是沒有問題的,而在圖文的綜合處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則較男生次之。
對于EXCEL的應用,主要對20個男生和30個女生進行了小范圍的訪談,通過談話,我從中了解到,有18個男生能夠基本掌握該能力,12人達到熟練,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達到熟練,其他9人基本不接觸。
對于該項能力的掌握,明顯低于對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這項能力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即就是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如對數字做進一步的計算,排序,以及插入圖表圖片等。
對于PPT的應用現狀,主要是通過觀察法來調查實現的。通過整體的瀏覽和觀察發(fā)現,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夠基板掌握該項技能,能夠作出比較簡單的少頁數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較復雜或者連貫的多頁數的作品,則沒有多數人能夠順利的完成。并且從完成作品的質量上來看,大多數人存在頁面設計不合理、缺少實質性的內容等問題。
綜合上面三種能力,我們不難發(fā)現,在信息的獲取能力和處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顯的強勢。信息的獲取能力主要體現在獲取文字信息,圖文圖像信息上,這一點在文字編輯和PPT制作方面體現的較多,這也就要求我們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圖片圖像處理能力,還必許具有過硬的圖文處理能力,這也就是說我們還應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數字信息的獲取能力主要用與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獲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體現在該項目上主要就是數據的處理。任何一種技能的習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實際也是在進行某些信息的處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編寫能力的現狀分析
較計算機專業(yè)的同學而言,我們學習程序的編寫主要應用與教學系統(tǒng)設計和開發(fā)上,不是單純的對其進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并能夠通過對所獲的基本信息進行生成和創(chuàng)新,開發(fā)設計一些教學輔助軟件。
在該項調查中,主要是對20個男生和10個女生的C語言及VB語言的應用現狀進行的。通過訪談得到如下數據,從數據中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學生能力的不足
從這兩個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對這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獲取和應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談不上信息的生成,創(chuàng)新和交流?;谶@種情況,通過與學生的了解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反應聽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來卻力不從心等等??偨Y起來,更多的問題還是在學生自己的身上。不能從老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說明信息的獲取能力較差,不能根據自己的發(fā)展情況制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并且不能將已有的信息資源轉化為一種動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對信息的利用意識不夠。
2.2.3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能力的現狀
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體現在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學生的能力應用上主要是能夠熟練的運用Authorware軟件制作適合個科教學實用的教學課件。那么,我校該專業(yè)05級學生是否能達到熟練制作出優(yōu)秀的課件呢?通過調查發(fā)現,實際的現狀并不能達到要求。
在這項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女生在應用發(fā)面的能力微微優(yōu)于男生的發(fā)展。在該項軟件的應用實際上主要體現學生生成信息和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因為我們知道,一個優(yōu)秀的課件不光需要文字的錄人,同時需要配有相關的圖片,圖像,動畫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學進行的各種媒體,不單單要求具有計算機的操作技能,還需要制作者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課件制作的比較具有人情味兒。在這一點上,剛好發(fā)揮了女生比較感性的優(yōu)勢,由此,女生將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較男生顯著。
3提高學生信息能力的對策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我們發(fā)現,學生信息能力的獲得較實際需要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我們應從國家、學校、老師和學生四個角度著手考慮。
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向西部偏遠地區(qū)、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予以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證這些地區(qū)信息渠道暢通,信息軟硬件資源充足。陜西理工學院地處經濟不發(fā)達的陜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發(fā)展緩慢,信息資源不足,硬件基礎不夠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學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
學校應該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能依舊如高中教學那樣,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該提供充足的軟硬件資源供在校學生使用。
一、信息教育技術對數學教師與數學教學的影響
進入信息教育技術時代之后,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必然會受到影響,并產生變化,正是因為這些變化的出現,使得數學教學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教學改革的任務也更艱巨。下面具體分析信息教育技術對數學教師帶來的影響。
1.正確處理好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關系。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節(jié)約學校開銷,增加學校的辦學效益,提高教學效率,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方面,我國大部分學校都加大投入,對學校進行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裝備,并對老師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訓學習,構建了新型的多媒體教學體系,這樣原本繁瑣的工作環(huán)節(jié)有所簡化,同時有效增強了教學效果,避免了時間的浪費。當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導致舊事物的消失,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模式的出現,不可避免地取代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信息教育技術數學輔助教學工作的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首先體現在教學效率及學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其次在學生素質提升方面更合理和科學。但是人們也不能夠忽視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畢竟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多年來也培養(yǎng)了一批批人才。為此,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要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可總結和提煉我們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經驗,讓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為我們的教育教學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對新時期數學老師的新要求。
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運用,需要具備一定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這就需要我們一些部門根據教學實際,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有關專業(yè)技能的培訓,使老師具備新型的數學素質,并在專業(yè)技能方面做到訓練有素,這樣才能夠保障教學工作的質量。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通過掌握新的專業(yè)知識、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使自己更適應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使信息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更好地整合。
3.新時期數學老師的自身素質培養(yǎng)。
在信息教育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逐漸脫離了傳統(tǒng)單一化的工作模式,需要掌握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術,滿足教學對于數學教師的新要求,在信息教育技術數學管理方面需要更重視。同時在職數學教師應該具備危機意識,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學習,使自己能夠更優(yōu)秀,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
二、做好信息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工作
針對以上信息教育技術對數學教師與數學教學的影響,我們要根據信息教育技術的特別和要求,制定更完善、科學的整合對策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分析如下。
1.具備和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技能是時代的需要
在新型數學教學模式出現的同時,整合方式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改革,教學需要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相應地要加大信息信息理論知識的培訓,幫助數學老師更好地順應教學需求。對于當今的數學教師來說,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所要求的,同時是現代教學所必需的,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只有在教學中全面培養(yǎng)數學老師這方面的素質,才能夠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2.重視教師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不管是傳統(tǒng)的教學,還是新型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數學老師對教學基礎理論的全面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具備堅實的知識理論基礎。學校首先需要重視教師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其次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并積極運用到學習中,運用信息技術這個學習工具打好堅實的基礎知識。
3.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延伸教學范圍,拓展教學深度。
我國信息教育技術發(fā)展至今,不同領域的各種信息每天都在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增長。在數學教學方面也是如此,各種新理論不斷出現,舊的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這對于學校來說壓力很大,想要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最大限度地吸收這些新知識,首先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上就要進行突破與改變,通過這些方面的完善與改變,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及吸收知識的效率,延伸教學范圍,拓展教學深度,在相同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異軍突起,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作為引導時代新潮流的教育行業(yè),必然首當其沖的受其影響,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發(fā)展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縱觀全國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時:開創(chuàng)校園網站,建立計算機網絡教室,網上教學,多媒體課件等等,多種形式齊頭并進。在這種探索過程當中,也清楚地讓我們看到:現代技術應用于教育是對教育本身一個質的突破。
舊式的教學,課堂是教師的舞臺,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要“獨攬?zhí)煜隆?,沒有給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沒有讓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機會,更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說教式”、“灌輸式”,看來是無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說只要在教育中應用現代技術就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了呢?我認為也不然,光有現代的技術,沒有先進的思想同樣是不行的。如今,在我們教師隊伍中,還存在著這種現象:有教師認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占用了教學時間,影響升學率;大部分教師對現代技術的駕駛水平還偏低;有的教師雖然會使用現代技術,但不會處理它與教學之間的關系。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就只有在發(fā)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那要從哪些方面來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呢?我認為: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
要發(fā)展現代教育技術,首先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什么是現代教育技術?為什么要發(fā)展?以及怎樣發(fā)展的問題?”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理論學習,明確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不斷完善自身素質,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縱各種現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有兩種:主動的學習和被動學習,一個樂意學習的人,肯定要比一個免為其學的人要學得更好,要讓學生由“強學”變?yōu)椤皭蹖W”,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他們喜愛的事物與情境。例如:小學數學在所有學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門學科,模糊的數字概念,枯燥的定義定律,不適合小學生的特性,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數字的定義、定律等轉變成生活中生動、鮮明的形象,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覺得: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愉快的學習。
2.教學方法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精神
本研究主要使用問卷調查法,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山東、江蘇部分高校青年教師發(fā)放了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涵蓋了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本科學校,學校和學科分布較為均衡,共發(fā)放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81份,問卷回收率為96.8%。對調查問卷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主要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中文版進行統(tǒng)計并數據分析。本研究相對已有研究而言,側重于教師教育技術中有關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并結合《國家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中對于教師“知識與技能、意識與責任、設計與實施、教學與評價、科研與創(chuàng)新”五個維度的要求,從大學青年教師的基本情況、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獲得來源、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需求、運用教育信息技術開發(fā)整合教學資源素質等四個具體方面開展調查,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教師個人信息調查
教師個人信息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職稱、學歷和教師個人所在學校層次幾個方面,具體情況(見表1)。
(二)對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獲得來源的調查
首先是對教師是否接受過教育技術培訓進行調查,有66.1%的青年教師接受過教育技術的培訓,32.4%的教師未參加過培訓。接著對學習渠道進行調查發(fā)現,自學和參加自費培訓的教師占總樣本數的63%,接受過系統(tǒng)培訓的教師占樣本總數的37%;上學期間(入職前)自學和接受過系統(tǒng)培訓的占樣本總數的53%,入職后才接受過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習和培訓的占樣本總數的47%。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得出結論:教師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范圍不夠普及。教師接受免費培訓的機會較少,且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教師從未接受過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在接受培訓的形式上,自學和參加自費培訓的教師比例偏高,而入職前接受過系統(tǒng)培訓和入職后接受過免費培訓的教師比例偏低。
(三)對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需求的調查
1.對本系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調查中教師“接受培訓的內容”和“培訓最有效的內容”的調查結果對比顯示,“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率和有效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如表2所示。2.在本系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調查中,關于“最需要接受的教師教育培訓的內容”的調查共設置9個選項,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針對不同學生的教學設計、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有關的信息技術運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的需要程度排在第四位。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發(fā)現“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率只有40.7%,而39%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是有效的,大學青年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的需要程度排在調查選項的第四位,因此我們得出結論:“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是很有必要的,且需要加強培訓力度。
(四)對教師運用教育信息技術開發(fā)整合教學資源素質的調查
1.對教師是否運用課件輔助教學的調查發(fā)現,96.1%的教師選擇了“是”,只有3.8%的教師選擇了“否”。運用課件輔助教學的主要目的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2.如表4所示,問題選項設置1,2,3,4分別代表了態(tài)度傾向性,1為水平最優(yōu)狀態(tài),以此類推,4為水平最差狀態(tài)。均值代表了傾向性所處的平均位置,教師在備課、科研、課下師生交流時信息技術運用情況的均值<2.5,說明大學青年教師在備課、科研以及師生交流方面運用教育信息技術情況較優(yōu)。另外,對教師科研時搜集專業(yè)資料的水平與教師學歷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二者有顯著相關性,卡方檢驗p=0.00,并得出結論:教師科研時搜集資料的水平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而提高。3.對教師運用各種多媒體軟件進行教學資源開況,調查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用選項1-4代表掌握熟練程度,1為最好,4為最差,按照掌握熟練程度的平均值排序發(fā)現,掌握較為熟練的前五位分別為:Windows操作系統(tǒng)、Word文字處理、PPT課件制作、專業(yè)文獻檢索、Excel表格制作,而其他技術操作使用熟練程度的均值都超過了2,代表了掌握程度相對較差。標準差顯示,掌握熟練程度排名前五位的教師差異性比較小,而排名較靠后的幾個能力因素差異較大。特別指出的是,對于SPSS軟件的使用,標準差為0.829,差異性最強,調查顯示,經濟學最好,管理學、農學、醫(yī)學次之,而歷史學、文學、哲學、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對SPSS軟件掌握程度較差。4.以掌握熟練程度前五位因素為因變量,以性別為自變量進行均值差異比較來看,男性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掌握程度略優(yōu)于女性;以職稱和性別為自變量,進行均值差異比較來看,隨著職稱的升高,教師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掌握程度也在逐步加強(越來越接近數值1,1代表非常熟練)(見表6、7)。5.對于教師學術道德和責任意識的調查,問卷問題是“遇到網站上的電子資源(這里指的是非公開發(fā)行的紙質期刊、報紙、論文集、文件、雜志等資源)可以作為論文或課題研究的參考資料時,您的處理是”,結果表明有24.9%的教師會選擇只使用權威網站的電子資源并標注來源,有65%的教師選擇標注來源,有7.8%的教師選擇直接使用不標注來源,有2.3%的教師選擇放棄引用網絡資源。對教師引用參考資料的態(tài)度和教師性別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二者有一定相關性,卡方檢驗p值為0.035(p<0.05),并得出以下結論:男性直接使用不標注來源人數的多于女性,女性只使用權威網站資源并標注的多于男性,女性教師的學術道德和責任意識略優(yōu)于男性。6.對教師是否與同行共享教學資源的態(tài)度調查,共設置4個維度的選項,均值分析為1.63,均值結果表明教師是傾向于樂意和同行共享教學資源的。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情況較好。大學青年教師能夠正確對待課件輔助教學,目的主要為增加信息量、代替板書提高教學速度、解決重難點;大學青年教師在備課、科研及師生交流方面運用教育信息技術情況較好。第二,不同的性別、學歷、教齡、學科層次的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素質顯示出了一定的差異性和規(guī)律性。主要表現在:隨著學歷的提高,教師上網查閱專業(yè)資料的頻度也在增加;男性教師上網查閱專業(yè)資料頻度高于女性。第三,不同的教師對于不同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軟件使用情況,顯示出了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基本的操作系統(tǒng)軟件、office系列軟件和專業(yè)檢索掌握情況均較好;對于一些專業(yè)的多媒體軟件,如“圖像、聲音的采集與處理”,“Flash、Authorware課件制作”,“網絡課程設計、教學網頁設計”,“SPSS軟件使用”等的運用能力與基本的辦公軟件相比,均顯示掌握程度較差;教師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力隨著職稱的升高而提升;男性教師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掌握程度略優(yōu)于女性。第四,大學青年教師學術道德責任意識有待提升。表現在:僅有24.9%的教師選擇引用權威網站的參考資料,7.8%的大學青年教師引用教學資源卻不選擇明確標注來源;男性教師的學術道德責任意識略微低于女性。如今很多非權威網站的資料來源不明,數據和文獻的真實性有待考察,不負責任地引用可能會誤導學生,而使用權威官方網站的數據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對學生的誤導。
三、提高大學青年教師教育信息技術素質的建議
(一)高校要拓寬對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范圍
根據調查結果,教師通過自學和自費的方式進行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的比例較高,而高校進行系統(tǒng)培訓的比例偏低,這正說明了高校在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人才方面是存在一定缺位的。因此,在培訓廣度上,對教師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應常規(guī)和常態(tài)化,每個高校為保障教師教育效果,都應在教師正式上崗前和入職后的特定階段進行教育信息技術的系統(tǒng)培訓;在培訓的實際效果上,應注重對教師接受到培訓的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并根據不斷地反饋來調整培訓的內容和模式。
(二)高校要確保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內容的實效性
現代科技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先進的豐富的教學媒體,但教育教學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體的先進性,而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1]具體操作中,應注意以下一些細節(jié)問題,確保培訓的實際效果。首先,在培訓人員的選擇上,應嚴格選拔,盡量選取具有計算機專業(yè)背景、教育技術、教育信息技術學科背景的教授和專家作為培訓人員。第二,在培訓內容上,應注意理論培訓與實踐培訓相結合,即在教育技術理論的指導下,系統(tǒng)地加強對信息技術的訓練。第三,在培訓中要注意與教學系統(tǒng)設計的聯(lián)系,注意培養(yǎng)信息技術設計與教學設計相結合的能力,能結合多媒體實現教學的邏輯性,層次性;要把握重點,突出重點,清晰簡潔,杜絕對教材的照搬,杜絕將內容的展示停留在花哨的表面上。第四,教師要緊密結合自己所教學科進行學習和實踐。教師要結合自己學科的性質,應用信息技術去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三)高校要根據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薄弱點進行重點培訓
高校要根據不同教師面臨的不同的信息技術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第一,根據調查,學歷越高,搜集專業(yè)資料的能力越強,因此可邀請博士學歷且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對在此方面較弱的教師進行指導;第二,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師在教育信息技術運用程度的差異,可根據教師最缺乏的技能開展培訓,如加強對多媒體技術中聲音圖像的采集與處理、SPSS軟件運用、Flash與Authorware課件制作、教學網頁設計與、網絡課程設計等技能的培訓,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不局限于簡單的office軟件,而采用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方式組織課堂,展開多種互動交流;第三,針對性別差異,可對于女性青年教師開展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專題培訓;第四,針對職稱高的教師教育信息技術運用情況較好,可邀請職稱高的教師對于年輕的新教師開展經驗交流指導活動。
(四)高校要加強對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素質的考核
在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的同時,應結合國家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的目標,注重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能力素質的考核。在考核頻度上,為避免重復培訓和考核,不加重教師負擔,對于已參加過教育信息技術各項培訓的教師,經核實可以免修相應的培訓內容,避免資源浪費和培訓重復。在考核效果上,將技能考核成效與績效獎勵掛鉤,將有利于教師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習和運用。在考核內容上,應根據不同的學科的要求對考核項目有所側重。在考核形式上,應注意多種方式相結合,比如進行上機考試,多媒體課件展示比賽,講課大賽,優(yōu)質公開課展示比賽等。
(五)教師自身要提高運用教育信息技術開發(fā)整合教學資源素質
首先,在具體教學設計中,教師可選擇運用多種多媒體平臺與學生展開教學活動與師生交流,不斷提升教學資源開發(fā)整合素質。[2]例如,通過培訓掌握了網頁制作與技能后,可將專業(yè)中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和精品課程電子資源放在網絡平臺與學生共享;掌握了Flas制作技能后,可將一些程序性、操作性的知識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以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網絡平臺交流技能后,可在課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另外,在學術道德上,應重點加強對于男性教師學術道德的培訓指導,在引用教學資源時,應注重多引用權威的資源和數據,并準確標注資源來源。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