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4:30
序論:在您撰寫問題式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閱讀教學的目標:(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也能較好地展現(xiàn)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語文課堂的問題設置,最忌諱的應該是那些大而不當?shù)膯栴},在學生的思維還未進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時機尚未成熟之際,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較深奧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問題,這自然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時,語文課堂提問也應杜絕那些“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提問法,為提問而提問,提出一些游離于課堂主題之外的小而瑣碎的難題,讓學生在一個個無聊的問號前疲于奔命而又難以實現(xiàn)思考的價值,這些問題,也會使課堂陷入一種龐雜而無序的混亂狀態(tài)。上述“頭輕腳重”和“頭重腳輕”兩種形式便是課堂提問容易陷入的誤區(qū)。理想的課堂提問模式應該是深與淺,遠和近的最佳結合,即問題應該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嘗試以下的六種提問方式:
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換言之,都如斷臂維納斯,有一種殘缺的美感,所以學生的閱讀鑒賞,即同文本對話的過程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xiàn)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xiàn)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種理念,一種指導思想,是一種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也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梢哉f,正是語言的這種“模糊性”和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才使得枯燥簡單的語言變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學作品因為這種個性的解讀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師絕對不能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該及時地設疑質疑,于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
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這個傳統(tǒng)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又進一步提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了,做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書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更有學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陽給湖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黃色,輕風徐來,柳條也舒展著自己柔美修長的雙臂,那娉娉裊裊的樣子,真如一位艷美絕倫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蕩漾在詩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樹宛若一位嬌羞的新娘,在無奈地與自己的丈夫作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僅僅停留在“蜜甜的憂愁”上了,試想,新婚而別,嬌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戀與心酸?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shù)男畔⒘糠浅5拇?,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里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感情經(jīng)驗去體驗作品,將課內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lián),力求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而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因此在課堂提問時,也應抓住有利的時機,濃墨重彩,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人生經(jīng)歷等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將課內和課外和諧地融為一體。
比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認為:兩顆星相距的確很遠,但是雖然因此而無法相見,但是兩顆誠摯忠貞的愛心卻始終相依相伴?!皟汕槿羰蔷瞄L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們看來,這河漢也就“清且淺”了。而另外的同學卻認為: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可是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卻不能騎著牛兒來往。咫尺之間,卻無法傾訴衷腸,只能無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團圓。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若是無法相見是因為隔了萬水千山,那么這種悲傷總還有個理由來消釋,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間卻如遠在天邊,這種無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銘心。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由于當前師生本身固有的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識中信手拈來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須改變“臺上教師、臺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chuàng)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即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大膽討論,上臺陳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傳統(tǒng),走出思維定勢,以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一步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能“仰而彌堅”,越堅,鉆得越起勁;“鉆而彌深”,越深,就越鍥而不舍,充分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狄金森的短詩《籬笆那邊》時,在分析“上帝”這個形象時,在學生的思維先是固定在“權威的代表”“正統(tǒng)思想的化身”,“別人思想行為的禁錮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來扼殺世間美好事物的冷面統(tǒng)治者”時,我順勢提出一個疑問: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結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們真的不需要“上帝”嗎?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走向更遠更深。經(jīng)過積極思考討論,學生們談了自己的見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贊賞,當我們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時,上帝的“罵”就不是無理的指責,而應是理智的勸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規(guī)則,結果自然會造成一種無序的世界。在《西游記》中,作為叛逆精靈的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五百年后,走上取經(jīng)之路,終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傳》里,孫悟空正是要一種絕對的自由,他棒殺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當一切的規(guī)則都消失了的時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讓最后的自己在焚毀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為一塊石頭。一個喜劇,一個悲劇,但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規(guī)則,是必須的,完全放棄規(guī)則,只能釀就悲劇。而事實上,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上帝和孩子的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應該有一半上帝的理智,還應該有著一半孩子的激情。
四、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語文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應該是學生潛能的極大發(fā)展和學生人性的極大凸現(xiàn),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并由此而激發(fā)學生最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本身的興趣。而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拋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如“替換式”,給文章?lián)Q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延伸式”,讓學生續(xù)寫或補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用這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chuàng)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而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教師的表揚,而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創(chuàng)新成功后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chuàng)新情感形成之時。
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在理順了文章的思路,簡析了詩的悲劇內涵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個突發(fā)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一出現(xiàn),立刻“逗”起了學生更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學生分為兩大陣營,一方認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是忠貞不渝的,他們既然有“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錚錚誓言,而且為之不惜以死抗爭。雖然在同母親的第一次交鋒中,焦仲卿無奈地接受母親的安排而遣蘭芝歸家,表現(xiàn)出了他作為一個深受封建禮教和家長制毒害的文弱書生的懦弱性格,但從原詩中最后“自掛東南枝”更能看出他為了愛,也敢于背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訓,他們真摯的愛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蘭芝能夠回來的保證。
而另一方同學則認為:婆婆自然也決不會容許一個有著人性的自尊的媳婦生活在自己身邊。而從蘭芝這一個角度講,她作為一個弱者和被壓迫者,身上卻始終閃耀著個性自尊和自強的鋒芒,這種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舉止自專由”,成為被驅逐的理由。如果要回來,就意味著必須放棄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統(tǒng)治下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等著“三十年媳婦熬成婆”這樣一個輪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陰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顏,磨去的還是人性的棱角,而這一切是蘭芝不會做的。
五、萬綠叢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語文教學講一個“拈”的工夫,即洪鎮(zhèn)濤老師所云: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教師拈的好,拈出一點,帶出一個面;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在學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幾個關鍵詞設計問題,但這里老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于無疑處生疑;還可以拈出重點,拈出矛盾,這樣駕馭課堂就能舉重若輕,游刃有余。比如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拈出“短暫與永恒”的矛盾,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拈出“平凡與偉大”的矛盾,學習《迢迢牽牛星》,拈出“遠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學習《琵琶行》時,我在小序中拈出“錚錚然有京都聲”中的“京都”二字,問學生“京都長安對白居易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著京都之聲的琵琶樂曲對白居易來說為什么如此動人心弦?”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而唐代的都城長安則是他們夢想實現(xiàn)的地方。此時的白居易雖然被逐出這個權力的中心,暫時性地在山水間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報國,壯志難酬的憂傷一直是他心上的傷痕。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讓回想起了往昔的歲月,心中的夢想,所以才會感到鄉(xiāng)音一般的親切。所以才會有后來同琵琶女的天涯淪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會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即“曲徑通幽”的方式提出,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住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的問題。問題涉及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趣,這樣就一定能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zhàn)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產(chǎn)生“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問題式教學法,顧名思義,教師與學生皆要以問題為教學中心.其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屬于主體對象;教師則屬于主導對象,教師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負責問題的設計,拓寬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主動、自由的思考精神,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驗證、課堂交流、課后輔導,全面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圍繞課本內容進行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們對教學“問題”采用層層遞進的深入探討,掌握問題的要點與難點,學生只有全面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技巧,再次面對問題時才不至束手無措.因為,技巧,是不會輕易被遺忘的.問題式教學法無疑屬于一種雙向交流的教學法,其精髓就是通過“問題”來跳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一掃傳統(tǒng)教學單向的沉悶氛圍,更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出問題的形成,這種探索通常會發(fā)現(xiàn)更深層次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提出,在師生中的協(xié)作下解決問題.
二、問題教學法在課堂中的實踐
1.激發(fā)興趣在課堂中的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是其中關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決定了問題式教學法的成功與否.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必須首先了解學生對于問題的興趣所在,先在問題的表象上激發(fā)學生對于教學的興趣,進而更深層次的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引起學生相互交流的問題.問題式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一方面需要激發(fā)意識的導語,一方面更需要一些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元素進行滲入.以高中化學教學來說,如上述所提到的,更加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進行對SO2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向學生先行展示一些準備好的四川樂山大佛佛容黯淡無光的圖片,引導學生對于“黯淡無光”的思考:因為何種原因致使大佛黯淡無光?教師也可以展示一些不法商人使用漂白劑對食物進行“美化”處理的圖片與新聞,因為這些所見所聞,皆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2.引發(fā)思考在提高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了學生對于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發(fā)生了的興趣后,緊接著就要發(fā)揮教師在上述問題的設計當中,對于學生思考能力的思維引導,通過問題的探索,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的精神.在這個思考過程的前提上,教師還需要把問題設計的更加巧妙,并且問題本身有很強的遞進式功能,即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對問題的解釋有著深入淺出的教學境界.比如上述所論及到的關于SO2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逐漸的指引學生讓他們對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思考,因為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都是屬于酸性物質,可以讓學生歸納兩者與水、鹽、堿所接觸反應之后的化學方程式.并且由于問題的設計擁有學習與生活經(jīng)驗,故而,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輕易地利用記憶來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達到初步的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致使學生對于接下來的教學內容與學習有著相當大的欲望.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平常的教學中,大多利用品紅溶液進行對SO2的檢測,利用澄清的石灰水來進行對CO2的檢測,當然,如果石灰水在渾濁后又逐漸開始變清,就能夠解釋其有CO2的存在.可是上述在對SO2與CO2進行歸納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SO2與CO2一樣也擁有相同的屬性,倘若一種混合氣體中涵括了SO2與CO2,又該怎樣證明?對這個“證明”實驗的設計,其步驟流程更加需要運用到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可以利用對學生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組織,進行對問題步驟與方法的研究,最終達到對解決問題.
3.交流合作可以說,教師所設計的“小組討論”、和學生進行“交流展示”都屬于問題式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最本質的一種分別.在進行小組討論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問題進行拆解,讓每一個學生皆有解決問題的任務,做到分工明確的目的,使得學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即便之前那些學習成績平平,缺少存在感的學生也能夠在小組討論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先前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每個小組的學生在完成內部討論之后,再可以與別的小組相互溝通交流,完成對問題的疏漏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不需要急于對問題答案進行揭示,給予來提問的學生適當?shù)囊龑П憧桑?,上述所提及的SO2與CO2的檢測問題,首先應當對哪種氣體進行相關的檢測?就能夠引導學生之間對于檢測方案的互相交流,既對學生思維進行的相應的訓練使,也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了自主學習所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加強了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
三、問題式教學法的總結
學生個性的差異表明一種模式或相同寫作教學內容很難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更多地發(fā)掘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通過專門、滲透式、有針對的寫作策略教學,可以有的放矢開展教學工作并能減少教學和訓練時間。在寫作難度的分層循序漸進、階梯上升,為英語寫作學困生大面積提高寫作質量提供了方法與策略支持。具體分為三個操練階段:第一階段:培養(yǎng)學生組詞造句的能力。1.訓練英語五種基本句型結構。2.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詞組,句型造句或者讓學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種類轉換訓練。第二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寫作能力。這階段以擴寫、縮寫、續(xù)寫、改寫、寫周記等形式錯綜訓練。第三階段:訓練學生模式化寫作能力。1.配備英語字帖練習書法,分析研讀高考寫作綱要并輔助印發(fā)一些優(yōu)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專項、“書信,寫景,敘事,議論,說明等”和限時訓練,加強滲透寫作方法和技巧訓練。3.最后進行綜合專項訓練。要求學生寫提綱,打底稿,分析段落結構,段落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寫作方法和標點的正確使用;通過教師對個別學生作品的面批,個別問題個別解決,訓練格式化和綜合寫作能力。
二、研究特色創(chuàng)新及寫作教學的目標突破
英語寫作有效學習的策略模式構建是解決有效學習的核心問題,是提高作文學習效率的關鍵,因此是本課題的擬創(chuàng)新點。
1.學生個體差異得到充分考慮,學生寫作水平有著明顯發(fā)展進步。教師針對學生進行動態(tài)安置,把班級學生編成若干彈性小組,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需求和寫作發(fā)展情況作同質分組,異質分組,同步活動,異步活動或自由組合等,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活動方式,使小組學生達到優(yōu)勢互補的目的。
2.進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煥發(fā)著生命活力。改變傳統(tǒng)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學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又有兼顧學生個體的“分”。保證在一節(jié)課內既有統(tǒng)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又有分組的或獨立的教學、自學、合作和個別指導。
3.制定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行為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教師針對同一班內不同個性、不同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教學設計以多角度、多難度、適應性去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突出了多元性和個性化,使教學目標始終處于動態(tài)協(xié)調之中。針對各類學生的學習潛質,制定出總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課時目標設置為基礎、提高和發(fā)展三個由低到高的目標層次,相鄰目標交叉區(qū)間,便于彈性滑動。
4.安排有差異性的寫作作業(yè),班級充滿著成長氣息。布置作業(yè)時激發(fā)自主參與,豐富作業(yè)類型,滿足多種需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業(yè)。對同一道題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練習中,教師要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向更高層次突破,體現(xiàn)彈性,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在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巡視,把握全局信息,并作個別點撥和矯正。
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師生共同享受著教學成果所帶來的成就與滿足感。階梯教學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可能的發(fā)展為基本目標,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考察,實現(xiàn)實驗班級的差異性多元評價,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評價主體互動化,營造了和諧的評價氛圍。本著激勵性、靈活性、嚴肅性和輻射性的操作原則,把評價融入到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三、階梯式寫作研究主要成果結論
1.形成了較好的教科研氛圍,促進了學校發(fā)展。在課題實施的兩年中,摸清了嘉峪關一中英語寫作課教學、評價機制,課外扶優(yōu)轉差的開展情況,對教師及學校產(chǎn)生積極影響。(1)消除了一線英語教師因為忙碌而不能搞課題研究的錯誤認識。(2)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教研示范效應,為本校和其他周邊學校進行課題研究的申報、研究、總結提供了可借鑒的途徑。(3)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結論,為今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樣本。
2.階梯寫作研究提升了實驗教師的新課程水平,新課程理論得到全面貫徹,促進了教師專業(yè)化成長:在階梯式寫作的研究過程中,參研實驗教師廣泛研討、積極交流,完成并發(fā)表課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教學論文8篇。實驗教師掌握了階梯式及分層輔導寫作課堂的引導及課后指導、心理疏導的操作要點,并能熟練運用。
3.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發(fā)展,課堂煥發(fā)著生命活力,學生寫作水平有著明顯的發(fā)展進步。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每學年任課教師的任教班級甚至年級有一定的變化,對某一個個案的研究很難由同一個教師持續(xù)跟蹤下去。
2.對階梯式分層式寫作教學策略的研究,短期內很難看到實際效果,或在寫作成績上很難立竿見影地表現(xiàn)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這種學習方法的信任。
3.學生作文困難反彈未能完全有效控制:有些花了很大精力幫扶才有了脫困起色的實驗對象,一旦教師工作重心稍有轉移,他們的困難頑疾便又反彈,對寫作幫扶工作的正常開展十分不利。
4.家長未能充分發(fā)揮與教師的配合監(jiān)督作用:雖然實驗學生在校能堅持寫作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但在漫長的各種假期、雙休日及下午回家后,他們就把學習拋到九霄云外。由于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學習重視程度不夠,完全缺失了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監(jiān)督功能,甚至有部分家長幫孩子開拓或和孩子一起撒謊糊弄教師,使家庭幾乎失去了有效監(jiān)督孩子學習的作用。
五、結束語
1.cet考試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后者受前者的影響越來越大。自1987年推行四、六級考試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更加重視公共英語教學,公共英語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公共英語教學條件得到了充實和改善,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空前高漲,公共英語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別提到了教學和測試的關系問題:“測試是貫徹執(zhí)行教學大綱的重要保證??茖W的測試結果可以為教學提供量化的反饋,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因此,測試應以大綱要求和教學內容為基本依據(jù)。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測試中,更看重考核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試題。務必防止應試教學傾向?!雹倏梢钥闯觯诮虒W和測試兩者的關系中,教學是第一性的,測試是為教學服務的。cet考試和大學英語教學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改革教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yǎng)與四、六級考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2.cet中新題型增設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錯誤的考教理念,造成了cet測試和大學英語教學關系的異化。
2.1絕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把四、六級考試作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指揮棒”,倒置考試和測試的關系,使教學圍著考試轉。受“指揮棒”理念的影響,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越來越偏離自身的目標,而成為達到四、六級考試目的的手段,成為一種“應試教學”。為了應付四、六級考試,有的學校不惜打亂正常的教學計劃,將本該一、二年級開設的課程推遲到三四年級開設,有的根據(jù)四、六級考試要求調整英語課程設置,有的大辦四、六級考試輔導班,有的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集中“攻關”,有的發(fā)動教師研究四、六級考試“規(guī)律”,放任教師拋開原定教材,以四、六級考試大綱和有關輔導材料為依據(jù)組織教學。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是全面“服從”考試需要,他們對正常的英語課程提不起興趣,一門心思做參考題、復習題、模擬題、仿真題。
2.2大學英語教師和管理人員把四、六級考試作為評價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價值尺度,以考試成績好壞來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政府主管部門在大學教學工作評價中把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作為重要指標,有的大學以教師任教班級學生的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來考核教師的教學業(yè)績,考核結果與教師的獎金、津貼掛鉤,有的把是否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是否準予學生畢業(yè)或能否獲得學位的一個“硬杠杠”。如此一來,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只有唯四、六級考試是從,一切從考試出發(fā),一切為了通過考試。后果就是,四、六級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內容掌握了,英語考試技巧提高了,但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讀寫能力、翻譯能力、交際能力等并沒有多大提高①。
在這世紀之交的年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無疑這種應試型的大學英語教育遠遠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不利于培養(yǎng)面向21世紀的新的復合型人才。我國外語界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所存在的種種不足,并著手對其進行改革,以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題型的推出及采用就是這一勢在必行的改革的初步嘗試。
自1996年1月起,大學英語考試已正式啟用新題型,增加主觀題目的比例。語言測試的試題根據(jù)評分是否需要閱卷人員的主觀判斷而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一般來說主觀題如作文等效度高,對教學的后效好,因此大學英語考試無論四級或六級都堅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題。自1996年1月起,已延續(xù)了十余年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題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偏重客觀試題轉向主、客觀題型合理搭配,重視考生主觀應用能力的試題類型。目前已經(jīng)過研究和實驗并可逐步采用的新題型有翻譯、聽寫、簡答題。考試委員會還在積極開展其他新題型的研究。采用新題型的目的是更好地使考試為教學服務,在可能的范圍內增加主觀題的比例,使全國高校在教學中更加重視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采用新題型時盡量保持所考核的語言能力構成基本不變、答題時間不變、各部分得分比例分配不變,以保證評價標準的穩(wěn)定性。例如1996年6月的四級考試,采用翻譯題型后,全國重點大學翻譯部分的均值為6.75分。這一部分用來取代原來的完形填空部分,而1995年6月全國重點大學完形填空部分的均值為6.72分。這說明采用新題型可以保持評價標準的穩(wěn)定性。此外,考試委員會還決定今后在考試大綱中列舉多種可能的題型,而在某次考試中具體采用何種題型則事先不予公布,以抵消應試教學的心理壓力,使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此外,要探索對新題型進行等值處理的方法,保證大規(guī)模標準化考試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但等值處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考試的效度是第一性的,通過考試正確地指導教學才是考試的根本目的②。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適應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使大學生更加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的學習,獲得更強的參與國際交際的能力,經(jīng)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自1999年初開始試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口語考試,并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5月兩次擴大試點??偟膩碚f,口試推動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有利于遏制應試教學和片面追求單純通過率,使《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這一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具有更扎實、可靠的基礎③。
3.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
概括的說,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必須在明確了正確的考教關系的同時,隨著四、六級考試的改革而改革,否則,不但將貽誤一屆又一屆的大學生,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在我國加入wto后面對更加開放、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環(huán)境,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問題可能使我們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
隨著cet新題型的進一步推廣,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將面臨著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戰(zhàn),即如何運用行之有效的舊方法和研究新的方法來扎扎實實地提高我國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以滿足社會發(fā)展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提出的要求,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所需求的綜合性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的變化指引我們對近十余年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展開反思,以便充分認識其中的偏差和教訓,端正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把握好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罢毡拘啤?、以測試為目標的教學法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采取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善于引導他們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他們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能力。這使得教師要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提高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業(yè)務水平。
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教學大都是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講的東西,成為存貯前人留下的知識的“容器”。這是不科學的。教師應該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進行學習的雙向交流,使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學習,從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如何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呢?
筆者概括出以下幾種策略:
3.1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改革填鴨式教學方式
應惠蘭教授指出:“實際上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薄敖虒W方法應該分為教法和學習方法兩個組成部分”。過去當我們談到外語教學或教學方法時,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活動能力。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運用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正是遵循這種語言學習規(guī)律而創(chuàng)建的。英語是一門實踐課,語言技能的獲得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操練得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避免整堂課講授太多的語言點;避免給學生直接指出應該注意什么;避免給學生詳細列出語言點的用法,而是應該恰恰相反。老師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上課時先讓學生講解課文的大意,然后以問題辯論的形式對文章的主題、背景、寫作風格、語言使用等方面展開討論。教師的講解是輔的、畫龍點睛式的。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語言點的用法,而且還學會了,并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就能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更充實。同時,在當今這個科技得以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知識經(jīng)濟已經(jīng)成為各國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教育也走向了市場,這無疑又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與促發(fā)的有利條件。在英語教學之中增加多媒體教學是轉變填鴨式教學的最好與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視野空間擴大,而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使之達到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不僅豐富了課堂,而且受益于學習者本身。教師對一些較難的課文還要進行一些系統(tǒng)的講解,以適合學生水平的需要。傳統(tǒng)的授課法是以單詞、語法分析為主體。但這樣一來,課文的內容就被割裂了。語言知識很可能變成無本之木,學生興趣無從談起,積極性無從調動,結果事倍功半。教師講解課文的方式要以語篇教學為主,教師要把文章的信息結構,與文章有關的文化背景,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要把語言知識、單詞的講解完全放在篇章內容的整體講解過程中。這樣學生學到的就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從內容到形式都齊備的活生生的語言。
3.2運用交際法進行教學
交際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是以語言功能——意念項目為綱,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交際法創(chuàng)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西歐共同體(eec),中心是英國。交際法重視教學大綱的研究。教學內容以語言功能為綱,針對學習對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交際法強調教學過程交際化,排斥機械操練,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交際場景中操練,課堂教學活動應模擬真實或近似真實的生活情景。
一方面,注意到各個單詞之間的各種系統(tǒng)內關系的同時,還要把它置于句子乃至對話、語篇中呈示。如:角色表演法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對話表演,讓學生輪流到臺上表演。表演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分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覺得不難又需要做好準備上臺表演?;蛘哌M行pairwork或groupwork。在表演中可以準備實物道具,其中豐富的動作、表情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此外,要使教學同真實世界(realworld)建立聯(lián)系,如用影視片段、多媒體等來實現(xiàn)單個詞匯或詞匯系列的輸入,讓學習者感覺生動、易學。對某些動詞如swing,snore等,還可以運用表情、動作和聲音來演示,其效果比單純以文字講解要好。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英語交際情境。如在課堂上播放英語經(jīng)典原版片,故事內容學生已有所了解,加之畫面優(yōu)美,身臨其境,收到了出奇效果。不少同學能把影片中的部分英語對話模仿得惟妙惟肖,激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
另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呈現(xiàn)詞匯的語用信息。像郵筒(pillarˉbox)在中國為綠色,在英國卻是紅色。這種信息必須提供給學習者,pillarˉbox這個詞暗含的社會文化信息同該詞的概念意義同等重要。此外,不少詞還具有一定文體意義和情感意義。尤其是具有褒義或貶義的詞,其情感意義是該呈現(xiàn)給學習者的。對于指黑人的兩個詞black與nigger,了解二者的概念意義而不知其情感意義顯然會影響交際運用①。前者帶有褒義,后者卻是貶義,這2種不同的情感意義同相應詞語的概念意義一樣重要。內含意義與情感意義因個體、文化、社會的不同而不同,教學主體亦要留心這一點。
3.3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和改善外語學習環(huán)境
多媒體軟件集聲、文、圖、像于一體,資料豐富、信息量大,其容量、使用功能、新穎程度為普通教科書所不及,在教學中顯得十分方便。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可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利用其視覺及聽覺器官,緊緊跟隨變化中的設備功能及富于色彩的影音材料,從而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這就擺脫了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視野中只有那一成不變的老師、黑板、講臺及教科書;聽覺中只有那過于熟悉甚至有些單調的老師的嗓音,因而經(jīng)常只聽不看或只看不聽,容易走神,心不在焉??傮w來說,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在改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tài)度方面優(yōu)勢明顯。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六個方面:(1)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兼顧;(2)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得以鍛煉;(3)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得到保證;(4)地道的語音語調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模式;(5)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豐富的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習者極大的學習興趣;(6)視聽說各感覺器官積極配合,左右腦并用,提高了學習效率②。
1.cet考試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后者受前者的影響越來越大。自1987年推行四、六級考試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更加重視公共英語教學,公共英語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公共英語教學條件得到了充實和改善,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空前高漲,公共英語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別提到了教學和測試的關系問題:“測試是貫徹執(zhí)行教學大綱的重要保證。科學的測試結果可以為教學提供量化的反饋,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因此,測試應以大綱要求和教學內容為基本依據(jù)。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測試中,更看重考核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試題。務必防止應試教學傾向?!雹倏梢钥闯?,在教學和測試兩者的關系中,教學是第一性的,測試是為教學服務的。cet考試和大學英語教學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改革教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yǎng)與四、六級考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2.cet中新題型增設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錯誤的考教理念,造成了cet測試和大學英語教學關系的異化。
2.1絕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把四、六級考試作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指揮棒”,倒置考試和測試的關系,使教學圍著考試轉。受“指揮棒”理念的影響,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越來越偏離自身的目標,而成為達到四、六級考試目的的手段,成為一種“應試教學”。為了應付四、六級考試,有的學校不惜打亂正常的教學計劃,將本該一、二年級開設的課程推遲到三四年級開設,有的根據(jù)四、六級考試要求調整英語課程設置,有的大辦四、六級考試輔導班,有的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集中“攻關”,有的發(fā)動教師研究四、六級考試“規(guī)律”,放任教師拋開原定教材,以四、六級考試大綱和有關輔導材料為依據(jù)組織教學。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是全面“服從”考試需要,他們對正常的英語課程提不起興趣,一門心思做參考題、復習題、模擬題、仿真題。
2.2大學英語教師和管理人員把四、六級考試作為評價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價值尺度,以考試成績好壞來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政府主管部門在大學教學工作評價中把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作為重要指標,有的大學以教師任教班級學生的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來考核教師的教學業(yè)績,考核結果與教師的獎金、津貼掛鉤,有的把是否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是否準予學生畢業(yè)或能否獲得學位的一個“硬杠杠”。如此一來,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只有唯四、六級考試是從,一切從考試出發(fā),一切為了通過考試。后果就是,四、六級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內容掌握了,英語考試技巧提高了,但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讀寫能力、翻譯能力、交際能力等并沒有多大提高①。
在這世紀之交的年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無疑這種應試型的大學英語教育遠遠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不利于培養(yǎng)面向21世紀的新的復合型人才。我國外語界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所存在的種種不足,并著手對其進行改革,以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題型的推出及采用就是這一勢在必行的改革的初步嘗試。
自1996年1月起,大學英語考試已正式啟用新題型,增加主觀題目的比例。語言測試的試題根據(jù)評分是否需要閱卷人員的主觀判斷而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一般來說主觀題如作文等效度高,對教學的后效好,因此大學英語考試無論四級或六級都堅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題。自1996年1月起,已延續(xù)了十余年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題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偏重客觀試題轉向主、客觀題型合理搭配,重視考生主觀應用能力的試題類型。目前已經(jīng)過研究和實驗并可逐步采用的新題型有翻譯、聽寫、簡答題。考試委員會還在積極開展其他新題型的研究。采用新題型的目的是更好地使考試為教學服務,在可能的范圍內增加主觀題的比例,使全國高校在教學中更加重視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采用新題型時盡量保持所考核的語言能力構成基本不變、答題時間不變、各部分得分比例分配不變,以保證評價標準的穩(wěn)定性。例如1996年6月的四級考試,采用翻譯題型后,全國重點大學翻譯部分的均值為6.75分。這一部分用來取代原來的完形填空部分,而1995年6月全國重點大學完形填空部分的均值為6.72分。這說明采用新題型可以保持評價標準的穩(wěn)定性。此外,考試委員會還決定今后在考試大綱中列舉多種可能的題型,而在某次考試中具體采用何種題型則事先不予公布,以抵消應試教學的心理壓力,使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此外,要探索對新題型進行等值處理的方法,保證大規(guī)模標準化考試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但等值處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考試的效度是第一性的,通過考試正確地指導教學才是考試的根本目的②。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適應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使大學生更加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的學習,獲得更強的參與國際交際的能力,經(jīng)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自1999年初開始試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口語考試,并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5月兩次擴大試點。總的來說,口試推動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有利于遏制應試教學和片面追求單純通過率,使《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這一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具有更扎實、可靠的基礎③。
3.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
概括的說,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必須在明確了正確的考教關系的同時,隨著四、六級考試的改革而改革,否則,不但將貽誤一屆又一屆的大學生,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在我國加入wto后面對更加開放、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環(huán)境,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問題可能使我們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
隨著cet新題型的進一步推廣,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將面臨著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戰(zhàn),即如何運用行之有效的舊方法和研究新的方法來扎扎實實地提高我國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以滿足社會發(fā)展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提出的要求,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所需求的綜合性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的變化指引我們對近十余年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展開反思,以便充分認識其中的偏差和教訓,端正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把握好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罢毡拘啤?、以測試為目標的教學法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采取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善于引導他們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他們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能力。這使得教師要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提高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業(yè)務水平。
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教學大都是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講的東西,成為存貯前人留下的知識的“容器”。這是不科學的。教師應該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進行學習的雙向交流,使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學習,從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如何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呢?
筆者概括出以下幾種策略:
3.1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改革填鴨式教學方式
應惠蘭教授指出:“實際上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教學方法應該分為教法和學習方法兩個組成部分”。過去當我們談到外語教學或教學方法時,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活動能力。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運用的過程?!耙詫W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正是遵循這種語言學習規(guī)律而創(chuàng)建的。英語是一門實踐課,語言技能的獲得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操練得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避免整堂課講授太多的語言點;避免給學生直接指出應該注意什么;避免給學生詳細列出語言點的用法,而是應該恰恰相反。老師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上課時先讓學生講解課文的大意,然后以問題辯論的形式對文章的主題、背景、寫作風格、語言使用等方面展開討論。教師的講解是輔的、畫龍點睛式的。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語言點的用法,而且還學會了,并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就能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更充實。同時,在當今這個科技得以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知識經(jīng)濟已經(jīng)成為各國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教育也走向了市場,這無疑又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與促發(fā)的有利條件。在英語教學之中增加多媒體教學是轉變填鴨式教學的最好與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視野空間擴大,而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使之達到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不僅豐富了課堂,而且受益于學習者本身。教師對一些較難的課文還要進行一些系統(tǒng)的講解,以適合學生水平的需要。傳統(tǒng)的授課法是以單詞、語法分析為主體。但這樣一來,課文的內容就被割裂了。語言知識很可能變成無本之木,學生興趣無從談起,積極性無從調動,結果事倍功半。教師講解課文的方式要以語篇教學為主,教師要把文章的信息結構,與文章有關的文化背景,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要把語言知識、單詞的講解完全放在篇章內容的整體講解過程中。這樣學生學到的就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從內容到形式都齊備的活生生的語言。
3.2運用交際法進行教學
交際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是以語言功能——意念項目為綱,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交際法創(chuàng)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西歐共同體(eec),中心是英國。交際法重視教學大綱的研究。教學內容以語言功能為綱,針對學習對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交際法強調教學過程交際化,排斥機械操練,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交際場景中操練,課堂教學活動應模擬真實或近似真實的生活情景。
一方面,注意到各個單詞之間的各種系統(tǒng)內關系的同時,還要把它置于句子乃至對話、語篇中呈示。如:角色表演法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對話表演,讓學生輪流到臺上表演。表演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分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覺得不難又需要做好準備上臺表演。或者進行pairwork或groupwork。在表演中可以準備實物道具,其中豐富的動作、表情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此外,要使教學同真實世界(realworld)建立聯(lián)系,如用影視片段、多媒體等來實現(xiàn)單個詞匯或詞匯系列的輸入,讓學習者感覺生動、易學。對某些動詞如swing,snore等,還可以運用表情、動作和聲音來演示,其效果比單純以文字講解要好。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英語交際情境。如在課堂上播放英語經(jīng)典原版片,故事內容學生已有所了解,加之畫面優(yōu)美,身臨其境,收到了出奇效果。不少同學能把影片中的部分英語對話模仿得惟妙惟肖,激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
另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呈現(xiàn)詞匯的語用信息。像郵筒(pillarˉbox)在中國為綠色,在英國卻是紅色。這種信息必須提供給學習者,pillarˉbox這個詞暗含的社會文化信息同該詞的概念意義同等重要。此外,不少詞還具有一定文體意義和情感意義。尤其是具有褒義或貶義的詞,其情感意義是該呈現(xiàn)給學習者的。對于指黑人的兩個詞black與nigger,了解二者的概念意義而不知其情感意義顯然會影響交際運用①。前者帶有褒義,后者卻是貶義,這2種不同的情感意義同相應詞語的概念意義一樣重要。內含意義與情感意義因個體、文化、社會的不同而不同,教學主體亦要留心這一點。
3.3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和改善外語學習環(huán)境
多媒體軟件集聲、文、圖、像于一體,資料豐富、信息量大,其容量、使用功能、新穎程度為普通教科書所不及,在教學中顯得十分方便。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可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利用其視覺及聽覺器官,緊緊跟隨變化中的設備功能及富于色彩的影音材料,從而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這就擺脫了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視野中只有那一成不變的老師、黑板、講臺及教科書;聽覺中只有那過于熟悉甚至有些單調的老師的嗓音,因而經(jīng)常只聽不看或只看不聽,容易走神,心不在焉??傮w來說,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在改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tài)度方面優(yōu)勢明顯。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六個方面:(1)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兼顧;(2)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得以鍛煉;(3)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得到保證;(4)地道的語音語調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模式;(5)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豐富的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習者極大的學習興趣;(6)視聽說各感覺器官積極配合,左右腦并用,提高了學習效率②。
[關鍵詞]師范院校;教師倫理;教師專業(yè)化
隨著教師專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倫理狀況日益受到各方關注。倫理本義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教師倫理則是在學校教育職業(yè)活動中,教師調節(jié)與他人和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師倫理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學利益關系,是教師能夠承擔社會職責完成職業(yè)使命的依據(jù)和保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師?!?的主要任務是為義務教育學校培養(yǎng)師資,教師倫理水平直接影響其從教后的觀念和行為以及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水平。
一、存在的問題
(一)愛崗敬業(yè)意識淡薄,注重個人功利
愛崗敬業(yè)是教師倫理的基本要求。教師只有立志獻身教育事業(yè),甘做人才成長階梯,才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教育事業(yè)充滿高度的責任感,完成“百年樹人”的重任。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師專教師愛崗敬業(yè)意識淡薄。同時,一些教師功利觀念過強,過分看重能給自己帶來名利的行為,而對需要奉獻的日常工作則不以為然,社會責任感降低。部分師專學生反映“老師上完課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師不太愛管事,對一些學生的違紀行為裝作看不見”“學生評價老師如果得分比較低,老師就生氣”。由此可見,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不負責任。
(二)關愛學生力度不夠,師生關系疏遠
關愛學生是教師倫理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情感基礎,也是獲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關愛學生能夠密切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形成融洽和諧的教育氣氛,甚至還可以彌補教師自身才能的一些不足。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師專教師倫理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缺失,師生關系比較疏遠。學生普遍反映,多數(shù)教師對學生缺乏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學生缺少與老師溝通的機會。一些學生指出教師存在“記不住學生的名字,上課提問喊學號”“冷漠,躲著學生,不愿意和學生做朋友”等不良表現(xiàn)。一些學生形容自己對老師是“單相思”。部分教師對學生漠不關心,沒有給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學生對老師比較生疏,與老師的情感關系和心理距離較遠,對教師的要求和行為必然缺乏認同和接納。
(三)嚴謹治學精神欠缺,忽視課堂教學
嚴謹治學是教師倫理的根本要素,是指教師研究學問應保持嚴肅謹慎和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而部分師專教師滿足現(xiàn)狀,認為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和知識結構完全能夠勝任工作,因而不注重充實和更新知識結構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缺乏積極進取和潛心鉆研的精神。還有一些教師沒有把教學作為中心工作,課堂知識講授缺乏獨立見解,照本宣科,機械重復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再加上對學生的學業(yè)要求不嚴,學生逃課及上課睡覺現(xiàn)象常有發(fā)生。
(四)為人師表作用不明顯,自律意識亟待提高
為人師表是教師倫理區(qū)別于其他職業(yè)倫理的重要標志,是指教師的品德和人格應對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師專教師是“師表之師表”,因而對其品行的要求更高。部分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違反職業(yè)紀律:有的上課接打手機,隨意中斷課堂教學;有的打亂課程計劃安排,隨意調課;有的因為其他事務誤課,隨意縮短教學時間;有的對學生態(tài)度強硬,高高在上。這些行為降低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
二、問題的歸因
(一)職業(yè)信念不堅定,成就需要缺乏,教師快樂體驗不足
愛崗敬業(yè)是對教師工作態(tài)度的要求。師專一些教師工作態(tài)度不端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是制約教師倫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部分師專教師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滋生和蔓延,忽視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另一方面師專不注重對教師進行專業(yè)思想教育,也不能充分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主觀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師缺乏職業(yè)理想和信念。其次是教師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情感得到滿足而獲得快樂體驗是教師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同其他高校相比,師專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較低,成就感和自尊感較為缺乏,這使得一些教師僅僅把教育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作為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二)不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師愛意識偏差,教師情感投入不到位
教師倫理重點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中,強調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在師專中,一些教師對學生冷漠,尤其對學生缺乏了解,同其自身對師愛認識不足密切相關。一方面,師專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需求強烈而且容易滿足。由于大部分學生住校獨立生活缺乏親人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非常渴望教師代替父母的角色,成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最親近的成年人。學生“愿意和老師在一起聊天說話”,但又不敢主動接近老師,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關注的眼神都能使他們獲得不同層次的快樂和滿足。部分教師不了解學生的特殊心理需求,沒有給學生必要的關心和愛護,致使學生情感缺失得不到彌補,對老師產(chǎn)生畏懼甚至不滿心理。另一方面,一些老師對師愛的認識不到位。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發(fā)自內心的無私的愛。教師對待學生應以心換心、以愛生愛、以情移情,不能只注重教師的權力和威嚴。用嚴格要求代替關心愛護,用師道尊嚴強制遵守服從,其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三)教學模式單一,發(fā)展目標不明確,教師忽視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嚴謹治學是倫理規(guī)范對教師業(yè)務素質的要求。部分師專教師治學態(tài)度欠佳,一是由于社會上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的消極影響;二是學校評價機制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問題。師專對教師的評價涉及思想態(tài)度、教學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績等諸多方面,由于教師學識水平和治學態(tài)度不易進行量性分析。評價過程中難度較大,因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學歷、資歷、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的指標上,導致很多教師在工作中只追求顯效性的成績,忽視教學質量和知識積累等內在素質的提高;三是固定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產(chǎn)生思維定勢。突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比較困難,教師創(chuàng)新精神和鉆研能力越來越弱,教學在低水平徘徊。另外,由于師專沒有升學任務,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監(jiān)控力度不強,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識水平?jīng)]有較高的要求,導致教師對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缺乏長遠打算,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發(fā)展動力不足,鉆研精神欠缺。
(四)品格修養(yǎng)欠缺,學生消極厭學,教師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
師表意識是教師倫理的基本特征。部分師專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自律意識較差主要歸因于:一是個人修養(yǎng)存在問題,如傲慢、勢利、自以為是等,嚴重影響教師形象;二是長期T作消耗與學生厭學情緒的影響。師專由于在社會影響力、專業(yè)、學歷、就業(yè)等方面處于劣勢,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較低。反映在學習方面,大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缺乏學習熱情、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面對學生的消極態(tài)度和厭學情緒,加上不善于自我調節(jié),逐漸產(chǎn)生了職業(yè)倦怠,表現(xiàn)為:對工作缺乏熱情,教學態(tài)度懶散,降低對自身的要求,自我約束意識減弱等。
三、解決的策略
(一)突出師范特色的專業(yè)信念教育與管理,提升教師職業(yè)幸福感
師專對教師進行專業(yè)倫理教育可以采用“回爐式教育”與“跟進式教育”的方式。“回爐式教育”主要指師專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后,與學生一道重溫職業(yè)規(guī)范,接受職業(yè)理想信念再教育?!盎貭t式教育”是終身教育思想在教師倫理方面的充分體現(xiàn),有利于教師倫理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跟進式教育”主要指教師應跟上學生的教育專業(yè)實踐活動,分期分批參與到中小學教育觀摩和教育見習等活動中?!案M式教育”也是一種體驗教育,有利于激發(fā)教師工作積極性,促使其感受和思考現(xiàn)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形成教師職業(yè)良心。上述兩種教育方式中,教師既是教育主體,也是教育客體,在主客體轉換過程中教師倫理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學校應注重實施情感管理,體現(xiàn)人文關懷,如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增強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為教師提供參與學校決策的機會,提高教師的責任感;為教師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滿足教師的成就感。這些情感的滿足能夠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從而激發(fā)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崗位。
(二)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增強“師愛”意識,密切師生情感關系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情感可以說是教師倫理水平高低的直接體現(xiàn)。這既取決于師生雙方交往的頻率和深度,也取決于教師的師愛意識。師專應積極為師生交往搭建平臺,如組建學科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組織、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各項教學基本技能訓練、舉辦各種讀書學習及娛樂活動等,拓寬師生交往渠道,加深師生交流,密切師生情感關系。教師是塑造人和培養(yǎng)人的工作,沒有深厚情感做基礎的教育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用愛和感情對待學生,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師對學生應多從生活上關懷和體貼,拉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給學生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尊重學生內心真實的體驗和情感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為選擇,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同時,教師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充滿期待,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效應。
(三)樹立課程改革意識,合理規(guī)劃發(fā)展階段,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師倫理強調教師研究學問應持嚴肅謹慎、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師專對教師鉆研精神的培養(yǎng)必須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A教育課程改革給中小學教師帶來的一場新的革命,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實現(xiàn)了全方位變革。師專作為中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機構,仍然沿襲多年以來固有的教育理念、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嚴重滯后于中小學課程改革現(xiàn)實,不可能培養(yǎng)和造就新形勢下具有時代精神的教師。因此,師專應開展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配套的課程改革,動員全體教師積極鉆研基礎教育課改理論,重新整合課程資源,編寫教材和講義,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師專課程改革有利于推動教師思考和研究問題,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重視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與此同時,師專教師應對自身發(fā)展進行合理規(guī)劃,包括對自己合理定位,確定發(fā)展方向;了解學校,明確發(fā)展空間和資源條件;確定發(fā)展目標,充分發(fā)揮長遠目標和具體目標的引領和激勵作用;積極采取行動,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四)強化“兩代師表”意識,不斷尋求工作興奮點,克服教師職業(yè)倦怠
教師倫理要求教師注重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的典范,增強“教師意識”是首先應重點思考的問題。教師意識指教師對自己的身份以及對自身的言行舉止在學生中產(chǎn)生的影響的認識?!拔沂墙處煛币庾R的增強,能夠激勵教師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完善自身形象,以高尚的人格為學生提供一種道德楷模。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某個問題時所產(chǎn)生的懷疑、研究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本身并不是問題,但它是問題形成的基礎,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問題.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多重意義.
第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推動化學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回顧化學學科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次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權威觀點的基礎之上.比如,拉瓦錫就對當時的權威學說燃素說大膽質疑,并進行相關的實驗研究,通過大量的實踐檢驗了燃素說而建立了氧化學說,從而完成了化學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質疑就是問題意識的體現(xiàn),可見問題意識在推動化學學科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思維的形成是在不斷的思考中完成的,而思考是問題意識推動下的思考.因此,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思維,可以使學生對問題更具敏感性,進而對問題的答案展開追尋.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發(fā)散了思維,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維方法,進而形成一整套思維體系.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在問題意識的推動下,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尚不知答案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不能通過老師加以解決的情況下就只能自己著手解決.而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養(yǎng)成了自我學習的好習慣,同時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到提升.
第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也應該在這些方面體現(xiàn)出來.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時,學生的四個“力”被充分調動起來,并且在運用中得到培養(yǎng),而與之相對應的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提高.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1.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
基礎知識是經(jīng)過前人不斷地總結和發(fā)展而得出的成果,可以提供完整的知識體系,這也是牛頓將自己比喻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原因.學生在萌發(fā)問題前,必然要掌握大量的基礎知識,理清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學生才可能對新的知識產(chǎn)生疑問,才能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因此,學生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實驗方法,從前人的理論成果中汲取營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形成敏捷的思維.在某個契機的觸發(fā)下,問題意識自然就會萌發(fā),并轉化為確切的問題.
2.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整個課堂的情況比較多見,往往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而學生只需要認真聽,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學生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很少發(fā)出疑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進行自我反思,改變教學風格,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提問.通過這種方式,改善課堂氣氛,改變學生對教師的看法、對學習的看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是主體,主體必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且要積極思考.在這種比較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下,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加以引導,從而促進有價值的問題的形成,并盡力為學生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
3.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意識的產(chǎn)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而其中情境的影響不可忽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具體而言,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情境主要是利用實驗、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來創(chuàng)設的.以實驗法為例,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利用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學生參與到實驗中,親身體會實驗,有利于他們從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例如,在講“氧化還原反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室做Fe3O4與H2的還原實驗.Fe3O4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質,又被叫做磁鐵.它在與氫氣共同反應下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呢?學生在這個實驗情境的引導下,形成了一種求知欲,進而在實驗過程中主動去探究、思考.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