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8:01:39
序論:在您撰寫茶文化課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1.美化環(huán)境,改善人際關系。由于插花作品的裝飾性很強,對周圍環(huán)境起到畫龍點睛、立竿見影的美化效果。在這樣優(yōu)雅、溫馨的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自然會顯得親切、友愛,可以進入融洽的相處狀態(tài)。因此,插花藝術在社會發(fā)展中起著改善人際關系的作用。
2.陶冶情操,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素質。插花作品的創(chuàng)作不僅凝聚了插花者的心血和智慧,而且陶冶了情操。因為要使自己的插花作品有所提高,首先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然后才能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對于插花作品的鑒賞者來說,也是陶冶情操的一個過程,充分體現了鑒賞者精神文化素質的提高。
3.有利于開發(fā)農林資源,促進農業(yè)生產。插花行業(yè)是園藝行業(yè)的一個分支,插花行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其輔助行業(yè)的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所以,插花行業(yè)的掘起,使得鮮切花的生產、干燥花的生產、花器制作業(yè)等輔助行業(yè)都相應的得到了推動發(fā)展。例如:花束、花籃、瓶花的發(fā)展,促進了各種包裝業(yè)、花器業(yè)的發(fā)展;藝術類插花的發(fā)展,帶動了藝術設計的發(fā)展;插花作品需要擺放在各種機架上,從而促進了木器、塑料器具等工藝的發(fā)展。
4.插花藝術的發(fā)展,對國際文化的交流、國際經濟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插花行業(yè)的發(fā)展程度,在某種程度上標明了一國經濟的發(fā)展程度。閉門造車不可以求發(fā)展,對外交流是發(fā)展的上策,這樣必然會推動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從而推動國際經濟的發(fā)展。
二、高職院校插花技藝與盆景制作課程的教學目標
插花技藝與盆景制作課程是高等職業(yè)院校園藝、園林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插花行業(yè)的發(fā)展,就業(yè)崗位的需要,社會對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插花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的插花技藝與盆景制作課程必須改革,應該從社會需要的角度方面去考慮,從學生能力建設的視角出發(f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職業(yè)能力,突出“新、實、淺”三個特點,其中,“新”是指超前的崗位技術知識,“實”是指學生實際應用,親自體驗崗位工作“,淺”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教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四、高職院校插花技藝與盆景制作課程目前的發(fā)展狀況當前,許多高等職業(yè)院校開設了插花技藝及盆景制作課程,但是存在的問題有很多,具體表現在:
(1)將《插花藝術》課程設置成考查或選修課程,不受學生重視。
(2)總學時數較少(一般為36學時左右),且理論教學時數大大多于實訓教學時數。
(3)實訓條件簡陋,不能滿足實訓的具體要求。
(4)實訓環(huán)節(jié)的考核比例太小。
三、《插花藝術》課程
在高職院校的發(fā)展對策插花行業(yè)的崗位技能包括識別、保養(yǎng)、處理花材;制作各種插花作品;介紹東、西方花卉文化;插花作品的保養(yǎng);經營花店等。這些內容也是我們的插花技藝與盆景制作課程的基礎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些基礎教學內容,采用理論學習、實訓和頂崗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學生成為真正的插花應用型人才。知名花藝師、廣州金肯花藝學院院長鐘偉雄曾經從花店經營的角度闡述了花藝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在原來教育模式下畢業(yè)的學生去開花店,要想在市場上立足,和老花店公平競爭,經驗上沒有優(yōu)勢,只有在花藝基本功上下功夫。
由此可見,花藝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從目前來看,學生掌握的實踐技能都不扎實。為了適應插花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滿足插花行業(yè)就業(yè)崗位的需要,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插花技能者,我們高職院??稍谝韵路矫娓倪M《插花藝術》課程的教學,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增加《插花藝術》課程的總學時數,進一步延長實訓環(huán)節(jié)的課時數,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實踐教學中緊抓時代感與民族性,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因為插花藝術具有日新月異的變化趨勢。
2.教學內容應滿足時代感,應及時將插花藝術的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以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
3.在《插花藝術》課程教學的后半階段與市場接軌,讓學生進入社會定崗實習,親自體驗有關插花行業(yè)的工作。
關鍵詞:課堂差生轉化
我們通常把班級中品德和學業(yè)兩方面表現都比較差的學生稱之為“差生”。相比之下,這些學生對班級的“影響力”決不亞于“優(yōu)秀生”,他們對建設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和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等都十分不利。本文就差生的形成、類型、以及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差生進行教育談一些看法。
一、差生的形成思考
1.“隔代監(jiān)護”是農村中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的主要因素。因父母外出務工,往往把教育和監(jiān)護的擔子留給了長輩,由爺爺奶奶照看,形成了農村普遍的一個大群體“留守一族”,由于爺爺奶奶知識上的欠缺、管教方式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因此,必然會對學生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2.對“獨生子女”的過分溺愛使得中學生的言行以自我為中心,無拘無束。甚至有的家長本身道德敗壞,自私自利,或者給子女灌輸一些“學習無用”的思想等。
3.家庭文化底蘊差。很多農村家長自己受的教育程度本身就很低,有的家長粗暴無知,對子女報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tài),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惡言相向,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不知如何說服教育,這就使本來好學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4.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缺少家庭溫暖。如筆者了解的一個學生,家在荊門城區(qū),父母離婚后都不管他,他跟著爺爺靠低保生活,也很懂事,每天給爺爺買菜做飯后再上學。由于得不到爸媽的疼愛,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溫暖,性格孤僻,逆反心理比較強。有一次遲到被學生會抓住,同時筆者發(fā)現他的頭發(fā)很長,可是他不服從管理,不報姓名,堅決不剪頭發(fā),并與筆者發(fā)生沖突。把家長請來,叔叔也請來,由他們親自帶到理發(fā)室才剪了。
5、社會上的不良現象。網絡時代的到來,一些不健康文藝作品廣為傳播,缺少辨別和自制力的學生深受其害。
二、課堂教學中差生的轉化策略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用真摯的師愛去關注差生的成長
1、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偏愛”差生,增強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師必須樹立“平等、民主”的教育觀念,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差生都有平等參與、大膽發(fā)言,合作探究、親身體驗的機會和權利。對于差生在學習上或勞動中的突出表現,要適當的給予表揚和鼓勵。只要真誠的“偏愛”差生,我們“投之以桃”的良苦用心必然會收到“報之以李”的效果。??
2、真正關心差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用師愛來激發(fā)差生的上進熱情。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對學生發(fā)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和備受鼓舞,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的希望之火。在轉化工作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差生的道德覺悟和上進心,培養(yǎng)是非觀念,忌簡單粗暴,以勢壓人。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師愛可以融化心靈的堅冰,可以使浪子回頭。
(二)分類指導、區(qū)別對待,提高轉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要善于發(fā)現差生的閃光點
每一位學生即使是差生也都必然存在優(yōu)點,學習上不行,可能在繪畫、唱歌方面有特長,對其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能讓差生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增強其信心,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對差生的一些閃光點和進步要及時給與肯定和鼓勵。這樣,差生就覺得老師和同學們沒有歧視他們、疏遠他們,慢慢地就會對學習也產生興趣,各方面的成績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提高。
2、分類指導、分層要求
針對個體差異,教師應系統分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和輔導方式,提出不同教學要求,使學習目標具體化、傳授內容系列化、反饋訓練層次化(如可分為1、2、3級,由易到難排列)。同時,要多鼓勵和培養(yǎng)差生積極發(fā)言、敢于質疑、勤于動手、動腦、動口、動眼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讓每一位差生都能嘗到成功的體驗和學習的快樂。
3、成立興趣小組,培養(yǎng)特長
差生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有的愛打球、有的愛唱歌、有的愛畫畫……教師可根據其個性特長,成立課堂學習小組、互幫互助小組、實驗小組、書法繪畫小組、音樂小組等,只要善于發(fā)現并誘導得法,他們同樣有成為行家能手的可能。
(三)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1、布置作業(yè)要注意難易程度,并督促他們認真作業(yè)。對作業(yè)做得較好的差生,要及時表揚。對作業(yè)質量的要求,差生也可適當照顧,只要他們的作業(yè)基本能體現出他們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就行了。同時在批閱學生作業(yè)時,可以優(yōu)先批閱差生的作業(yè),讓差生有一定的優(yōu)越感。?
2、大部分差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教師在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fā)式教學方式的應用,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要給他們現成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yǎng)他們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教師要特別注意檢查差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他們提出嚴格的要求,督促他們認真學習。
【關鍵詞】民族文化 茶葉包裝與儲運 課程建設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9-0073-02
“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是茶學與包裝學相互結合發(fā)展而成的一門交叉學科課程,該課程是針對茶葉生產包裝、貯藏、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而形成的理論與技術學科體系。任何學科課程都要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不斷充實內容、豐富內涵、完善更新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也概莫能外。
一、云南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這一特定地理環(huán)境下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中國有56個民族,云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聚居著25個民族,這些民族分別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諾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獨龍族、滿族。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云南擁有豐富而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各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多代人的艱辛努力和積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豐富多樣并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是其他民族不曾擁有的,代表著本民族特色。例如史前文化、古滇國文化、南詔大理國文化、元明清時期獨特的滇文化、抗戰(zhàn)文化,以及獨特的茶馬古道文化、馬幫文化等。又如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傣族的貝葉文化、彝族的太陽歷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白族本土文化、藏族藏傳佛教文化等。就建筑來說,傣族的竹樓、白族的三坊――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等各具特色。云南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更加異彩紛呈,傣族的筒裙、納西族的七星披肩、彝族的天菩薩和披氈、景頗族的銀飾戎服、德昂族的藤篾腰箍等。飲食文化特色突出,各地名特食品,展示了云南飲食文化特有的內涵。
隨著云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云南的民族文化資源面臨著逐漸喪失的危險,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問題被鮮明地擺在云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面前。多樣的民族,各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積淀都是云南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積極元素,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發(fā)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人口的流動、現代文明的沖擊,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傳承受阻,傳統正在消失,需要大力搶救、挖掘、保護、弘揚和科學開發(fā)與利用。
二、云南省“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的發(fā)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作為茶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在云南省茶學教育中已開講多年,所用教材是由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的《茶葉包裝與儲運》。云南農業(yè)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開辦茶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為了拓展茶學專業(yè)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茶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較早地開設了“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
面對著美學理論、廣告理論與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工藝的發(fā)展以及自動化設計理論與技術的進步,“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面臨著與時俱進的課題。除了將電腦自動化設計、新包裝材料知識、傳感信息技術、倉儲信息化管理及運輸現代化等知識及時充實到課程之中外,云南農業(yè)大學作為云南省重點大學,應該在保護和發(fā)展云南民族文化傳統方面發(fā)揮自己力所能及的積極作用,學校的普洱茶學院所開設的“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應該體現地方特色,以開發(fā)和利用民族文化為出發(fā)點,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資源,將當代科技與民族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把“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成為富有傳統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邊疆地域特征、先進的時代科技氣息的精品課程。
三、云南民族文化在“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上的運用
云南民族文化是一個巨大的“金礦”,是云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八街?,可以攻玉?!痹颇厦褡逦幕木A完全可以被“茶葉包裝與儲運”這門課程吸收利用,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1.云南民族服飾文化可以豐富“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的內容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云南各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發(fā)揮本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吸收借鑒其他兄弟民族的文明成果,創(chuàng)制并傳承了各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飾,這些服飾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圖案多取材于本民族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生存環(huán)境中花鳥蟲魚以及山川風物。有的圖案簡潔明快,有的圖案復雜別致;有的造型通俗平常,有的造型新穎罕見;有的顏色簡單明了,有的顏色華麗多彩;有的材質普通易尋,有的材質貴重稀有,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完全可以借鑒云南各民族服飾在造型選擇、圖案設計、顏色搭配、材質選用上的長處,結合茶葉自身的品質特點和文化底蘊,創(chuàng)制出美觀、精致、富有民族文化氣息的茶葉包裝。
2.云南民族文化中的生產、生活傳統及民族傳說、歷史史詩與歷史典故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提供了設計素材
茶葉是具有厚重文化的傳統產品。這就要求茶葉包裝也要突出文化品味,茶葉包裝上的圖案選材可以是云南各民族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民族傳說、歷史史詩與歷史典故,這些源于生產生活和歷史傳承的素材會為茶葉包裝設計提供鮮活的創(chuàng)作源泉。如果將這些素材運用地科學和恰當,將會極大地提升茶葉包裝設計的水平,讓茶葉包裝更富有民族文化的韻味,更能反映云南茶葉源于大山、源于生態(tài)、源于邊疆、源于民族的文化特征。
3.云南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文字也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提供了特殊元素
云南民族中有的民族是有自己本民族的獨特文字的,如納西族擁有東巴文、傣族擁有傣文、回族擁有伊斯蘭文、藏族擁有藏文等,這些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有的已經不再使用,成為了死文字,有的仍然發(fā)揮著傳播和承載文明的重要作用。
在茶葉包裝中使用這些文字作為一種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民族文字的書寫所使用的字體、書寫工具和書寫顏料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多樣化的民族文字不僅起到宣傳的作用,也為茶葉包裝點綴上了民族特色,成為茶葉民族包裝的亮點和鮮明標志。
4.云南民族文化中民族所使用的盛具和材料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設計及包裝、儲藏材料的選擇提供了資源
云南各民族在各自的繁衍生息中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生產與生活用具,他們利用生活環(huán)境中固有的資源所創(chuàng)制的這些用具既具有實用性又富有藝術性,比如一些竹器、藤器、布器、木器、石器、陶器、鐵器、銅器和錫器等,用于盛放生產與生活用品,非常方便耐用。茶葉包裝要積極吸取這些盛具的藝術營養(yǎng),在按比例縮小或放大仿制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力圖使設計出的茶葉包裝更適合包裝與盛放茶葉。
在包裝材料的選擇上,不應該丟掉傳統,傳統的包裝材料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用竹筍殼包裝普洱七子餅茶或磚茶,具有驅蟲、防潮、透氣等良好的功效,比牛皮紙的效果要好,若有條件,還是提倡使用這些傳統的包裝材料。此外,木器、布器、藤器、陶器、錫器等,也在茶葉包裝與儲藏中普遍得以應用,這對于茶葉包裝的民族化是非常有益的。
5.云南民族文化的圖騰文化、節(jié)慶文化、婚戀文化、飲食文化、民居文化、喪葬文化、生態(tài)文化和祭祀文化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茶葉包裝提供了獨特的設計素材
有獨特性才會有差異性,云南民族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但最能體現其各民族文化特質的便是其發(fā)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圖騰文化、節(jié)慶文化、婚戀文化、飲食文化、喪葬文化、生態(tài)文化和祭祀文化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圖騰崇拜、敬畏對象以及民族信仰;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節(jié)日慶典、婚戀觀及婚戀行為、飲食習性、住房特征、喪葬習俗、生態(tài)傳統和祭祀禮節(jié)。這些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觀念的文化形態(tài)為茶葉包裝提供了獨特的設計素材。
只要將各民族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的含義及典型表現形式加以綜合研究,探究出其外在文化形態(tài)所體現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礎上,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將茶葉包裝設計的造型、圖案、色調融入云南民族這些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元素,以發(fā)揮云南茶葉包裝在民族文化宣傳、繼承和保護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同時,為云南茶葉包裝注入源源不斷的民族文化的活力與動力。
6.云南民族的經貿文化和商旅文化是“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需要重點吸納的文化養(yǎng)分
在長期的邊疆經貿活動中,在云南省誕生了一條條云南各民族以及云南與外界交流物品、互通有無的貿易之路,當代人命名它們?yōu)椤安桉R古道”,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有了古道,有了古道上的驛站,有了在這些充滿坎坷的道路上往來的富有冒險精神的馬幫和商旅,當時邊疆人民的生活才變得更好。古道上運輸的物品比較豐富,有茶葉、鹽巴、鐵器和工藝品等,雖然道路艱險、行程艱辛、風餐露宿以及可能會遭遇疾病困擾、野獸襲擊、土匪搶劫,但是靠著集體的團結一致、排除一切困難的勇氣、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使當年的茶馬古道上活躍著生生不息的馬幫和商隊,主要由云南各民族同胞開辟的云南茶馬古道以及古道上的愛情與歷險故事加之商旅文化、貢茶文化、茶馬文化都是“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中茶葉包裝乃至儲運可以吸納的文化養(yǎng)分,在當代茶葉包裝領域可以深度挖掘和積極運用。
四、利用豐富的云南民族文化推動云南省“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的快速和健康發(fā)展
云南省各開設茶學專業(yè)的大中專院校所開設的“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都應力爭利用好云南省豐富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代云南提倡文化多樣性,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強省的社會背景下,“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也應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云南各民族的文化資源,讓云南民族文化滲透到“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中,讓“茶葉包裝與儲運”充滿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以期讓云南民族文化成為在云南開設的“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鮮明特征。
在當前學科融合和交叉的大趨勢下,云南民族文化和茶葉包裝與儲運的彼此結合,既充實了“茶葉包裝與儲運”的課程內容,豐富了“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文化內涵,增加了“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將促使今后從事云南茶葉包裝事業(yè)的人才擁有更好的運用民族文化來設計生產茶葉包裝的意識和能力,為提升云南茶葉包裝事業(yè)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水平發(fā)揮重要作用。另外,通過將大量的民族文化植入到云南茶葉包裝之中,也將極大地促進云南民族文化的宣傳與推廣。
隨著云南著力建設綠色經濟強省,茶葉經濟一定會得到更大、更好地發(fā)展。茶葉包裝作為茶葉商品生產和營銷的重要方面,也一定會得到長足的進步。找準民族文化的賣點、切入點和突破點,在云南茶葉包裝上標注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結合云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云南茶葉包裝文化和事業(yè)一定會在文化助力的基礎上厚積薄發(f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推介效益。云南茶葉包裝事業(yè)的良好發(fā)展也必將最終為“茶葉包裝與儲運”課程建設的良性提升和快速、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 雷、陳出云、徐游宜.云南工藝品包裝設計探討[J].湖南包裝,2007(2):21~25
(一)教材編排
教師要結合阿壩州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條件等具體條件來進行教材的編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教學,因此,要結合已有一些教材作為基礎,選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茶藝百科知識手冊》,和其他茶文化相關教材為資料,學校專職教師根據茶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阿壩州的具體情況進行編撰,確保實用。
(二)教學設施
1.教學設施:多媒體演示配套設施、電腦、收錄機、舒緩音樂等設備。
2.教學設備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類茶葉若干、茶葉罐等。
3.教學場地:茶藝學多功能實訓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園、茶藝館等。
(三)課程設置
茶文化的課程設置主要從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來考慮,課時的比例應該是1:1.茶文化理論講解主要從茶的飲用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茶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結合當地的人文環(huán)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對茶藝和茶道的重點介紹。比如:客來敬茶,茶與民俗民風,茶與歌舞及楹聯,茶會,茶館與茶藝館,茶的傳說;茶與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結及旅游,品茶與茶藝,茶與茶藝,茶與文學,書畫藝術欣賞等;茶性茶德,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詮釋,茶道與飲茶,名家與茶,中日茶道史實比較;茶文化之當代實踐,茶文化和東方文化與現代化,發(fā)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論教學,實踐操作也是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畢業(yè)后是否能夠熟練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是否能夠從容流暢的介紹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旅游管理學生是否能夠開發(fā)茶文化旅游品牌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內容,因此學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需要到茶藝館進行參觀、學習各種茶葉的沖泡方法和茶藝的表演等技巧。學校還可以聯系旅游公司讓學生到相關場所進行頂崗實習,給學生充分接觸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四)師資情況及學分計算
由于該課程的操作性很強,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在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個性及交往中的表現形成對學生的認知,學生接受了教師行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據期望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校安排一個茶道方面專業(yè)技能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對茶藝的欣賞水平和茶藝表演的展示會感染、帶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的輝煌。該課程由于是新開設的課程,可以作為旅游專業(yè)的學生的選修課,在大二的時候開設,時間為一年,共72個學分。
(五)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理論考試。這部分考核可以從平時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展示、學習心得、考勤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據期末檢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從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等方向讓學生撰寫論文或者開展課題研究。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guī)范要求,規(guī)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其次是操作考試,這部分的重點放在茶文化講解和茶道茶藝實際操作的考核上。兩種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定,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結論
(一)教材編排
教師要結合阿壩州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條件等具體條件來進行教材的編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教學,因此,要結合已有一些教材作為基礎,選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茶藝百科知識手冊》,和其他茶文化相關教材為資料,學校專職教師根據茶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阿壩州的具體情況進行編撰,確保實用。
(二)教學設施
1.教學設施:多媒體演示配套設施、電腦、收錄機、舒緩音樂等設備。
2.教學設備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類茶葉若干、茶葉罐等。
3.教學場地:茶藝學多功能實訓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園、茶藝館等。
(三)課程設置
茶文化的課程設置主要從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來考慮,課時的比例應該是1:1.茶文化理論講解主要從茶的飲用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茶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結合當地的人文環(huán)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對茶藝和茶道的重點介紹。比如:客來敬茶,茶與民俗民風,茶與歌舞及楹聯,茶會,茶館與茶藝館,茶的傳說;茶與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結及旅游,品茶與茶藝,茶與茶藝,茶與文學,書畫藝術欣賞等;茶性茶德,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詮釋,茶道與飲茶,名家與茶,中日茶道史實比較;茶文化之當代實踐,茶文化和東方文化與現代化,發(fā)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論教學,實踐操作也是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畢業(yè)后是否能夠熟練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是否能夠從容流暢的介紹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旅游管理學生是否能夠開發(fā)茶文化旅游品牌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內容,因此學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需要到茶藝館進行參觀、學習各種茶葉的沖泡方法和茶藝的表演等技巧。學校還可以聯系旅游公司讓學生到相關場所進行頂崗實習,給學生充分接觸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四)師資情況及學分計算
由于該課程的操作性很強,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在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個性及交往中的表現形成對學生的認知,學生接受了教師行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據期望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校安排一個茶道方面專業(yè)技能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對茶藝的欣賞水平和茶藝表演的展示會感染、帶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的輝煌。該課程由于是新開設的課程,可以作為旅游專業(yè)的學生的選修課,在大二的時候開設,時間為一年,共72個學分。
(五)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理論考試。這部分考核可以從平時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展示、學習心得、考勤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據期末檢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從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等方向讓學生撰寫論文或者開展課題研究。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guī)范要求,規(guī)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其次是操作考試,這部分的重點放在茶文化講解和茶道茶藝實際操作的考核上。兩種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定,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結論
關鍵詞:省屬普通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改革嘗試
1.背景
中國高等教育在改革進程中面臨著實用主義造成的困擾。一方面,大眾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促使各高校擴大招生規(guī)模,造成學生文化素質客觀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學生重理輕文,在學習應用技術的同時,忽略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缺少對藝術的感悟和審美能力,致使人文學科有越來越邊緣化的趨勢。與此同時,高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浮躁,喪失了對知識的興趣[1-3]。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 因此,開設人文社科類公選課,以通識教育的辦學模式對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yǎng),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和諧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茶文化是人類在認識和利用茶的實踐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總稱[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種從容、寧靜的心理狀態(tài),學會從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品味和鑒賞美,這與現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謀而合。因而近幾年來各地茶文化發(fā)展很快,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紛紛將茶文化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到教學中來[5-7]。
《茶文化》是一門面向我校全校大學生開設的公共任選課,已有多年的開課實踐。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基本目的使學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與傳播、茶區(qū)分布、茶葉加工及分類的基本原理、茶的營養(yǎng)與保健功能、茶的選購與品質評定方法、科學飲茶的方法與客來敬茶的禮儀及各種茶俗文化。同時,在課程教學中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注重開拓學生眼界和心胸、培養(yǎng)良好品行和優(yōu)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見端倪。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完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現對我校茶文化的教學現狀進行初步總結分析,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不足之處,以期為進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時為其他教學型省屬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完善提供參考。
2. 教學現狀分析
2.1學生情況
廣東海洋大學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理工農文經管法教等學科協調發(fā)展,以應用學科見長的多科性大學,現有全日制本??粕?、研究生、留學生2.7萬余人,獨立學院1.2萬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萬余人。因此,以廣東海洋大學的教學現狀為例進行分析在學生數量、辦學層次、學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課程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公選課,不同學院、不同年級,學生興趣和質量參差不齊,選課動機差別較大,因此教學效果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學習的動機就是要學習關于茶文化的知識,主動性很強,積極參與課堂的互動,對這類學生只需略加引導,其學習效果足以令人滿意。有的僅僅是為了混夠學分,勉強來聽課也是心不在焉,對這類學生必須要有特別的措施來引導和激發(fā)興趣,必要時要有一定的懲罰性措施,否則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而絕大多數學生處于中間,既有一定的興趣,同時又抱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感興趣的就聽聽,不感興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對這類學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有取舍得當的教學內容和設計精彩的教學方式。
2.2教學內容
以前我校茶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多集中在茶葉分類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營養(yǎng)與保健功能,較多地體現了茶文化的物質層面,而對于中國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紹內容偏少。以“和”為核心的茶德內涵,其中的“和”不僅包含著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還包括與自我的和諧等方面。在人與人的和諧方面,就是人際關系的調整。重視人與人和睦相處,待人誠懇、寬厚,互相理解、關心,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友愛,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在人與自我的和諧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以強化“茶德精神”的教學內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3教學方式
通識教育最重要的是實踐, 而不只是理論的說教, 但實踐通識教育遠比討論通識教育更困難。在茶文化的教學實踐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論教學,一方面是教學時間有限, 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建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受條件所限戶外茶藝活動相對缺乏,對茶藝和茶具的學習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體視頻上,學生缺乏更加直觀的感受。筆者也曾借鑒臺灣“無我茶會”的形式,在授課班級上嘗試現場多名學生參于各種茶類的泡制和品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備茶、泡茶、品茶等實踐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恩思想和團結協作精神。以后類似教學活動還需加強和完善。
2.4考評方式
課程評價是檢驗和完善課程的依據,之前的茶文化授課考評主要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老師將平時授課內容發(fā)給同學,同學稍微復習后參加考試,分數主要由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構成,其中卷面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主要根據學生出勤率和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判定。這種評價方式在保證學生出勤和參與課堂教學方面的確有較大的作用,但成績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數,而卷面成績又與考前突擊有相當大的關系,結果是學生平時被動學習,考前隨便突擊一下就可以取得較好的分數。近幾年,我們改變了這種考評方式,將課堂或平時讀書筆記、課堂討論和學習心得等納入到教學檢測中,將開卷考試改為課程論文,題目不限,但主題是關于茶文化,論文的格式嚴格按照核心期刊雜志要求進行撰寫,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以相對開放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中完成本課程學習要求,最終達到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教學目標,同時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3. 改革嘗試
人文社科類課程是高校公選課最受學生歡迎,也最易于參與教育實踐的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因接受對象來自不同專業(yè),其興趣愛好和基礎有著明顯差異,這類課程又很容易讓學生因過高的期望而產生失望情緒,這便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近年的茶文化教學實踐,筆者以為教學活動應在以下方面進行強化:
(1)在講授為主的課堂授課方式下,著意增加討論互動的環(huán)節(jié)。
師生互動在一個層面上反映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思想的進步。進步的標志是師生平等,本質體現是人的平等,這種平等的巨大意義在于使教育對象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充分條件[8]。茶文化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有著較高的要求,面對接受通識教育的不同專業(yè)學生,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茶學知識,而且還要通過富有情感的講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講授過程中,應重視與學生互動討論,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發(fā)表個人的見解,使他們及時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茶學知識轉化為人文素養(yǎng)。
(2)在明確目的的同時,應強化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將現代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通過實物、圖片和音像制品等綜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論講述通過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如在茶藝的鑒賞過程中,可以將與茶相關的文學作品背景資料通過圖片或影像在多媒體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過音畫渲染,給聽眾帶來視聽感受,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破單一的教學手段,也必須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突破被動的傳統考評模式,采取適應通識教育目標的檢測方法,選擇與教學對象相適應的多種檢測方式。具體而言,就是將審美感悟與人文精神作為茶文化課通識教育的一般性教學目標,考試時重點考查學生對茶文化的審美欣賞和人文精神的體驗感悟,將讀書筆記、課堂討論和學習心得等納入到教學檢測中,以課程論文代替期末筆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以相對開放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中完成本課程學習要求,最終達到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教學目標。
(3)在課堂為主要授課地點的同時,有意識地將教學活動引向課堂以外。
通過課堂講授相關知識,使學生系統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識,激發(fā)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但茶文化課程本身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理論授課的同時,如果有條件輔以適當的參觀實習、茶藝欣賞與表演、無我茶會等各種課外活動,則不僅使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論知識有更直觀深入的認識,而且可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感恩思想和團結協作精神,在實踐中熏陶和培養(yǎng)人文情懷。
4. 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高等教育面臨著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的歷史重任,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共同發(fā)展已成為現代教育的發(fā)展模式,只有將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讓學生在不斷積累科學知識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人文情懷,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現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體現現代大學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這門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的人文類公選課,既有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知識,也蘊含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對不同學科背景和基礎的眾多學生,如何將茶學知識較為完整、系統地向學生傳遞并為學生接受,并不是理論的空洞說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及同仁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改革考試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對茶文化的物質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長有關茶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得到了熏陶和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方守金.關于構建我院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體系的若干思考[J].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5(2):5-11.
[2] 馮永泰.教學型大學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與實施[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0(1):141-144.
[3] 劉學明.重視高校通識教育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文學類公選課與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實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4): 135-138.
[4] 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曾斌.茶文化教學中素質教育實施的途徑探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20-22
[5] 鄧敏. 茶文化進入校園的現狀分析與理論思考[J].農業(yè)考古,2011,2: 43-46.
[6] 吳紅英,朱紅英.從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農業(yè)考古,2010,5: 11-14.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課程;教學實踐
20世紀末以來,茶文化逐漸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分支,開始進入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目前已經有一些高等院校將其設為一門專業(yè),本人嘗試在我們這樣的金融類院校開設一門中國茶文化選修課,從師資知識結構層面來講,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揚長避短,側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選擇講授茶的自然科學知識。試圖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通過茶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浮躁中得到安寧。
一、在金融類院校開設茶文化選修課的目的與意義
課程是實施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傳承中華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課題。根據本人近幾年來在全校開設選修課課程的經驗來看,選擇什么樣內容的課程,與能否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能否傳承中華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吨袊栉幕肥且婚T科普性、操作性、藝術性、思想性(這一點特性主要體現在茶道中)很強的公共選修課,在我院嘗試開這門選修課有如下幾個目的與意義:一則為不懂茶葉的學生普及茶葉科學知識,為愛好茶葉的學生豐富茶葉科學知識。二則讓學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發(fā)展史,開闊視野,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三則側重讓學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重德、尚和、崇儉、貴真的茶文化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四則希望學生們能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領會茶道這一核心精神,學會從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和品味美,少一份焦慮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養(yǎng)。五則利用茶這一文化載體,讓學生通過茶文化的學習,樹立艱苦樸素的文化理念,厲行節(jié)約,不盲目攀比。
二、《中國茶文化》選修課的課程內容體系設置
(一)教材的篩選
選用了王玲的《中國茶文化》(九州出版社)這本非教材系列的、學術性比較強的著作。這本書不僅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茶文化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其由技而藝,由藝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點和思想。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連印數版,被讀者稱為“茶道、茶藝、茶文化入門的基本讀物”和“中國茶文化的理論性著作”。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設計教學內容時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學一面,設計以下教學內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第二章,茶藝;第三章,茶道;這兩章是中國茶文化的兩大核心,講茶藝不僅僅是講點茶技法,更側重在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中包含的藝術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第四章,茶禮茶儀茶俗;第五章,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第六章,茶文化與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葉的分類、加工原理、貯藏保鮮方法;第八章,茶葉品質評定與各種茶的鑒別方法;第九章,茶葉的營養(yǎng)成分與保健功能。前六章內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主線,后三章屬于自然學科方面且是獨立自成體系的內容,參考了茶學方面的專業(yè)教材,以周巨根、朱永興主編的《茶學概論》為主要參照。
(三)教學手段的利用
在教學思想上,本課程強調趣味性、文化性、互動性、研究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課堂講授。在講授過程中努力反映茶學學科的特色與精華,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在深度和廣度上體現茶葉(尤其是名茶)在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的適用性,使我們這樣的金融類院校的非茶學專業(yè)的學生以及茶葉興趣愛好者對茶葉知識有科學、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養(yǎng)。對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講授,介紹各門派的分類標準和類別,同時將自己比較認同的派別做細化講解,其他只拋磚引玉,啟發(fā)學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討。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本課程的內容與特點十分適合運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授課,在教學過程播放一些茶音樂或展示一些與茶有關的電子圖片、茶畫、紀錄片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茶文化資料展示,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內容展示出來,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歡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研究興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布置展示主題,分組、限時進行課堂展示。學生在備講過程中,從收集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到制作PPT、課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可謂一箭雙雕。
(四)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平時考核。這一部分由三塊組成,即在學習本課程期間要求學生寫課程學習心得、課堂展示、考勤,以此綜合作為平時成績。這部分的重點放在寫學習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以論文的形式考核。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guī)范要求,規(guī)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這兩項作業(yè)要求學生必須以手寫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課在金融類院校開設所面臨的困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為人類文明留下絢麗光輝的一頁。因而其相關方面的創(chuàng)造內容可謂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細選,如何做到講解時聲情并茂,又能緊密聯系實際,又能說出相關的經驗和感受,筆者認為難度比較大。在十幾個周的教學實踐中,本人深切體會到茶文化課對授課者的語言、文字和指導實踐的示范傳授能力要求極高,甚至在藝術素養(yǎng)和個人品味上也有極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奮努力可以彌補,但教學資源匱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內容的許多方面表現為實物展示和現場即興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學性和茶的文化藝術的結晶,以及茶與民俗方面的創(chuàng)作等,還有如茶藝展示以現場即興較合適。教學中唯有以實物和現場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學生了解、記憶,也便于學生引起有關方面的共鳴。所以,只能調整自己,定位要準,開這樣的課勢必只能浮光獵影,不可深海探寶。既然是只企鵝就永遠別想成為熱帶魚,美夢醒后,初步設想率先在財經傳媒系成立大學生的茶文化社團,為真正喜歡茶的學生搭建一個交流提高的平臺,幫助學生對茶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提高認識。
最后高校應該加大對公選課的資金投入,對于優(yōu)秀的公選課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打造精品課程。除了教師主動提出開課申請外,學校還應合理調配教師資源,還應該積極邀請知名學者、社會名流做兼職教授或講座教授,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四、結語
茶在中國已經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邁入精神領域,成為一種修養(yǎng)。作為一門與專業(yè)無關的文化素質類選修課,有那么多學生選課,并不是課講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心靈需要。但是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我們短短的36學時,只能是論其皮毛,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但筆者將不斷研究學習新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盡心盡力把中華茶文化的種子傳播到每一個真誠的心靈中。
參考文獻
[1]胡付照.略談中華茶道與茶藝[J].貴州茶葉,2011(1).
[2]劉桂華,高旭輝.金哲.茶文化與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J].中國茶葉加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