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1:20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大學生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但它并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一個鮮活的小社會。生活在這個小社會中的大學生,并不像象牙塔里的花朵那樣不受任何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眾多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由于人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相對不足,獨立生活能力不夠強,對自己又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因而,他們的心理既復雜又敏感,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入學適應問題
很多大學新生表現出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問題,是由于他們第一次從家鄉(xiāng)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面對新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剛入校的大學生感覺不習慣,一方面,常常思念家鄉(xiāng)和父母,另一方面,需要獨立生活,但又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某高校新生報到嫌校門太破,報到當天欲退學。另外,學習方法的改變,很多大學生還沉浸在高中時被老師"趕著走"的學習習慣中,導致成績不理想,甚至需要補考、重修等問題,這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沉重負擔和壓力,以致出現緊張、恐懼、頭痛、失眠、情緒不穩(wěn)等焦慮心理。
2、人際交往問題
在大學階段培養(yǎng)與老師、同學之間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對于大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大學階段由于與老師直接接觸的機會比中學階段要少,加之缺乏溝通,許多同學往往對老師“敬而遠之”,與老師關系不佳;同學之間由于學業(yè)競爭、興趣愛好不同、生活習慣差異等原因,容易產生一些摩擦,導致關系不合。有些學生由于遭到同學不理解、排斥和冷落,往往性格孤僻、不合群,有時與人爭吵打架,甚至引發(fā)自殺、他殺等高校惡性事件。2004年馬加爵事件敲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鐘,近期發(fā)生的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事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刺殺事件,凸顯了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薄弱。
3、情感問題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身體逐漸發(fā)育成熟,談戀愛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是由于戀愛觀不成熟,不少大學生把談戀愛當成一種炫耀,一種相互攀比的資本。他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又畏懼愛情。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很多都是初戀,由于不成熟和感情過分專注,一旦失戀便會感到萬分痛苦,當他們感到難以忍受這種精神上的打擊時,便會由怨恨引起輕生的念頭。例如,蘇州某高校一對男女大學生跳樓殉情自殺。因此,失戀是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大學生的失戀、單相思,容易引發(fā)心理障礙。
4、就業(yè)問題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yè)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許多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情緒,感到“無的放矢”,擔心“畢業(yè)即失業(yè)”,由此產生的緊張和煩躁情緒使他們郁郁寡歡、過分悲觀,甚至發(fā)生自殺事件,例如,某名校碩士畢業(yè)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愧疚自殺。他們對未來的職業(yè)產生的恐懼和頹廢心理,影響了正常的擇業(yè)和就業(yè)。
5、心理障礙問題
大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就業(yè)、戀愛等問題的壓力下產生的心理問題,很多已經超出了心理困擾的程度,發(fā)展為心理障礙,主要包括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性偏差、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由此產生的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怖、悲觀、頹廢、淡漠等情緒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如不及時干預和治療,就可能發(fā)展為心理疾病。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1、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由于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發(fā)現和干預,對避免由心理困擾發(fā)展為心理疾病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生剛入學、高年級學生開學時,通過發(fā)放心理健康調查表來開展心理健康測試,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高年級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為學校制定有關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參考資料,做到盡早發(fā)現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并向他們提供及時的幫助和必要的治療,并且?guī)椭髮W生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增強心理保健的意識,最終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自我調適能力。
2、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
高校心理健康咨詢室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場所,建設規(guī)范的心理咨詢室首先要保證其基本功能健全,再根據建設地點實際條件、來訪者情況合理地增加發(fā)展性功能模塊。并且注意心理咨詢室的布置以簡潔、溫馨、舒適、安全,符合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特點為原則,使其在建設規(guī)范化的基礎上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在各院系設置專門的、規(guī)范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幫助大學生疏導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預防和干預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從而提高全體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大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幫助他們發(fā)掘潛能,完善人格,促進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3、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調查表、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載體,心理健康知識得到快速傳播,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逐漸被大學生接受和認可,取得了不小成績。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載體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必須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利用網絡所固有的隱匿性、平等性、交互性、即時性等特點,使其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載體、新平臺。因而,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建設,開辦專題網站(網頁),在校園BBS上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專題,并通過QQ、微博、飛信等網絡工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氣息。(下轉第158頁)
(上接第161頁)
關鍵詞:閑暇教育 大學生 成長
一.閑暇及閑暇教育概念
閑暇是指人們扣除謀生活動時間、睡眠時間、個人和家庭事務活動時間之外剩余的時間。換句話說,閑暇是指個人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時間。對于學生而言,閑暇指的是除去學生吃飯、睡覺、學校有計劃規(guī)定的學習和必須的生活事務之外的時間。閑暇教育即是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教育活動,旨在讓學習者通過利用閑暇時間獲得某種變化如信念、情感、態(tài)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提高閑暇生活質量而受到的教育。對于學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公益和社會實踐、健身運動、參觀游覽及人際交往。閑暇是人們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自由時間及其在該時間里自主、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從行為上來看,閑暇應該是個體能完全自主的行為活動。從狀態(tài)方面看,閑暇則是人們自由的心理及其生理活動狀態(tài)。閑暇習慣是指個體的經常性的閑暇而使之鞏固下來并成為需要的一種行為方式。閑暇習慣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影響一個人發(fā)展,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于業(yè)余時間”,而“業(yè)余時間”則體現了個人的閑暇習慣。閑暇教育(1eisure―time Education)旨在“讓學習者通過利用閑暇時間而獲得某種變化?!盵1]“根據閑暇的意義,又可把閑暇分為型、空耗型、娛樂型、發(fā)展型、奉獻型”。[2]對于學生的閑暇,主要是培養(yǎng)其發(fā)展型閑暇,這樣與教育的目的就密切結合在一起。
二.閑暇教育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
大學生是成長中的人,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的閑暇教育時間非常多。然而,對于大學生無所事事、沉迷網絡等現狀,閑暇時間的利用以及閑暇教育對他們成長的意義卻并未受到積極的重視。因此,從這個角度講,讓大學生知曉閑暇教育對他們人生成長的重要意義非常必要和緊迫。
1.閑暇教育是著眼于自我開發(fā)的終身教育。
閑暇時間對人成長非常重要,在其《在不健全的中國,如何不墮落》一文中勸導大學生進入社會中不墮落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有問題研究的意識、二是要有業(yè)余的,非職業(yè)的興趣,三是對自己所堅持的東西要有信心。他提出:“凡一個人用他的閑暇來做的事業(yè),都是他的業(yè)余活動。往往他的業(yè)余活動比他的職業(yè)還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前程往往會靠他怎樣用他的閑暇時間。他用他的閑暇來打麻將,他就成個賭徒;你用你的閑暇來做社會服務,你也許成個社會改革者;你用你的閑暇去研究歷史,你也許成個史學家。你的閑暇往往定你的終身?!盵3]
2.閑暇教育決定了學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培育
教育要培植學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教育培植人的生命力和生活力的任務被淡化甚至被漠視了。人是活的人,活人的特征在于其生命力、生活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要培植學生的生命力和生活力。教育要培植人的生命力,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實、更加完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是身生命與心生命的協(xié)調發(fā)展。生活力,就是生命具有生生不息,不斷向上的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4]大學生都是在學校里學習的人,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及后來在學業(yè)成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距確實是個體如何利用閑暇時間決定的。在大學里,有的學生用業(yè)余時間來打牌,就學會了賭博和好逸惡勞,有的學生用I余時間來充實自己的專業(yè),他就學會了認真等。因此,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過什么樣的生活,很大部分指的是學生閑暇時間的利用。在閑暇時間里,如何利用閑暇時間,受到什么樣的教育,養(yǎng)成什么樣的素養(yǎng),最終決定了成為什么樣的人。
3.閑暇教育對健康和諧人格培育的重要意義
一個人的人格影響自身的行為和認知,當人格不健全時,他的行為和認知會出現偏差,不僅影響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響他人的生活。有什么樣的人格就會影響他的判斷能力和選擇,可以做出最適合人生的選擇。由于缺乏閑暇教育,不少青少年閑暇觀念錯誤,閑暇知識和技能匱乏,在閑暇時間內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嚴重者的行為導致了自身毀滅性的后果,這就是不健全人格導致的嚴重結果。所謂和諧的人格或者說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和諧人格的培育就是要打開并釋放人的潛能,實現自身能力的最大釋放。和諧人格包括了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以及積極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健康和諧人格的培育更多時候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個體的閑暇時間和閑暇教育上。閑暇不僅是對人的生生命的培育,它也彰顯在人的心生命的培育中。因此,所謂心生命,很大意義上等同于健康和諧的人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從需求層次出發(fā),認為人格受先天、后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而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佛洛伊德提出人格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個體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控制本我欲望,最大程度達到超我狀態(tài)。不管是人本主義理論,還是精神分析理論,其最根本的目的均在于追求個體健康和諧的人格。健康和諧人格的培育更多來自于后天的培育和努力。青少年均在正規(guī)的教育系統(tǒng)里接受教育,在有計劃、有目的的學校機構學習,然而,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學生間的區(qū)別就非常明顯,有的人格較為完善,有的卻存在巨大的缺陷甚至是扭曲的人格,最后導致了悲劇事件的發(fā)生。因此,從這里可以看出,人格的健康與否主要與個體閑暇時間的利用相關。也就是個體收到的閑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閑暇教育對個體健康和諧的人陪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學生利用閑暇時間的現狀
隨著人類生活中的閑暇時間的日益增加,相對高中階段來說,大學生閑暇時間非常多,如何利用閑暇時間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F在大學生上課睡覺和玩手機甚至網絡成癮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對于睡覺這一方面,為什么會這么晚睡覺?究其原因,主要是無所事事,既沒有職業(yè)興趣,也沒有非職業(yè)興趣從而引起網絡成癮,看電子小說,其深層次原因則是人生目標不明確而無法合理的安排和利用閑暇時間。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閑暇習慣,這種習慣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時間。當學生自制力不強,他們就會把學習當成副業(yè)甚至根本就不學,導致學生把學習時間當成了閑暇時間,在學習和閑暇時間里均做消極的事情。因此,老舍在他的《幽默大全》里早就對北京大學學生上課睡覺的情況作了一個詳細的表述:他們上課睡覺,什么也不學習,就想得到畢業(yè)證書,對養(yǎng)活自己的技能毫不在乎。然而現在的情況更加復雜,學生除了睡覺,更多的時間都在玩手機、電腦。上課的時間如此,閑暇時間可想而知。由于閑暇時間的不正確利用,導致了高校里出現了嚴重的人格扭曲產生的悲?。簭牧蛩釢娦苁录?、馬加爵殺人事件到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殺害室友的事件可以看出,健全人格培育的背后與個人閑暇時間的利用具有非常大的相關性。因此,大學生如何利用閑暇時間是一個亟待高校解決的問題。
四.利用閑暇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途徑
1.健康向上的閑暇教育理念:個體必須關注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全面發(fā)展。閑暇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幫助受教育者正確認識閑暇生活中“自我”的過程,因此,健康向上的閑暇教育理念對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意識是先導,它指引個體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對于閑暇教育,我們不是倡導放棄和擺脫學習,而是讓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更有利于人生的設計和發(fā)展。從這個角度講,在校生必須高度重視計劃時間的學習,同時正確認識閑暇時間對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意義。
2.具有強烈的意志力
閑暇教育為人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滿足了人的個性發(fā)展需求,閑暇生活是自由的,因此,很多大學生認為只要好好上課,其他時間可以玩電腦、可以睡覺是自己的事情。然而,面對未來的生活的質量,人生的寬度,作為閑暇生活主體的人,必須對自己負責,自己的未來負責,同時還要承擔社會責任,在閑暇生活中,大學生需要具有強烈的意志力抵抗誘惑,負責任地思考和設計自己的閑暇生活。閑暇不是絕對自由,為所欲為,必須將自己的需要、價值觀和各種能力與閑暇和閑暇活動聯(lián)系起來,大學生處于青春時期,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可能只看到了閑暇的自由一面而忽略了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學生虛耗光陰后無所進步。因此要在有限的閑暇時間內獲得主動的、充分的和積極的發(fā)展,必須具有強烈抵抗誘惑的意志力,堅決把閑暇教育與個體積極健康成長結合起來。
3.重視閑暇時間的行為
行為是意識和意志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的閑暇教育內容應是多元化的,避免在物欲澎漲的時代教育失掉了人的維度而變得日益功利化,從而造成喪失人生意義的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單面人”。在閑暇時間里,個體表現出的行為決定了閑暇教育的質量。在大學閑暇的會見里,應該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這可以使人生活內容充實、知識豐富、視野寬闊,專業(yè)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的身心的和諧,成為不斷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1]徐培成.國際教育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2.12.
[2]羅明東.論閑暇、閑暇素質與閑暇教育[J].W術探索 2002.12
[3].自述[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0
關鍵字高職大學生;家庭環(huán)境;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718.5
本文是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課題《高職大學生家庭環(huán)境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成果,課題編號NZ11060S。
國內對高職大學生家庭經濟因素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專門研究雖然較少,但已有研究都顯示了家庭經濟因素對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如謝虹等[1]對高中生的調查發(fā)現,與心理健康因子總分相關最高的四個家庭環(huán)境因素為知識性、親密度、道德觀、娛樂性;針對單親學生、貧困家庭學生等的研究[2][3][4]也發(fā)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家庭因素密切相關。本研究擬調查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家庭環(huán)境現狀,分析家庭環(huán)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為大學生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2850份,剔除無效問卷42份,得到有效問卷2808份。其中男生1508人,女生1300人,平均年齡19.5歲。
研究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SCL-90[5]是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而成的,效度系數在0.77-0.90之間。量表有90道測題,分九個大類問題: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SCL-90采用1-5分評分制,分越高表示越嚴重。
家庭環(huán)境量表FES-CV[6]由美國心理學家R.Moss與B.Moss于1981年編制,用于描述不同類型的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機狀態(tài)下的家庭狀況,評價家庭干預下的家庭環(huán)境變化,并可比較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生活的其它方面內容。該量表有90個是非題,用于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特征: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和控制性。
1.3研究過程
集體施測,主試是課題組成員,數據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我們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高職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與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均顯著相關。心理健康各因子與家庭環(huán)境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和組織性均存在顯著相關,與家庭環(huán)境中的獨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不存在顯著相關。如果學生的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親密、互幫互助、情感表達真摯直接、樂于參加社會、文化和娛樂活動、有正確的道德宗教觀、家庭事務有組織、家庭成員間矛盾少,學生就可以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學會如何與人溝通、表達情感、遇到問題愿意尋求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容易與他人建立信任關系,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降低。相反,如果家庭成員相互之間缺乏關愛和交流、情感表達晦澀、家庭矛盾糾紛繁多、家庭成員遠離娛樂和社交活動、低道德宗教觀、家庭活動缺乏計劃組織性,學生容易形成消極敏感、猜疑、沖動、孤僻、冷漠等個性。
3高職大學生家庭環(huán)境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對高職教育教學的建議
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積極關注高職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在心理普查中發(fā)現的特殊家庭學生(單親家庭、留守家庭、貧困家庭等),通過心理咨詢、專題講座等幫助他們盡早地適應大學生活,培養(yǎng)高職院大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幫助學生學會管理情緒,學會自主管理和適應社會,這可以通過心理健康課程和職業(yè)生涯指導課程完成。除心理健康宣傳陣地外,學校還可以利用思政、人文教育課堂,利用校園網、宣傳欄、校刊、廣播等途徑加強宣傳.
發(fā)揮大學生作為成年人的身份優(yōu)勢,作用于其家庭,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家庭帶給他的優(yōu)勢和問題,學會感恩父母和家人,學習為家庭承擔責任,感受由于自身的成長帶來的家庭變化,提高學生的責任心,減少對出生家庭的抱怨,形成積極的應對機制,促進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謝虹,艾憲淮,朱寶俊.家庭環(huán)境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2009(12):95-119.
[2]劉麗,劉立娜.單親高中生家庭環(huán)境與心理健康特點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2011,21(2):81-83.
[3]王玲.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不完整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家庭的態(tài)度和評價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2):43-45.
[4]劉秀芬,楊炳麗,張麗娜.家庭環(huán)境對西部貧困地區(qū)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7,23(5):461-463.
【關鍵詞】 大學生; 性與生殖健康教育; 素質培養(yǎng)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CAI Liuhong, ZHANG Bin
Department of Infertility and Sexual Medicine, The 3rd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0630, China
【Abstract】We have carried out 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or non-medical undergraduates for five semesters. This paper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s in carrying out this course : First, Teach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Second, the instructor should be the clinicians majored i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Third,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school is needed. For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must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ents. Fifth, the teaching model should be attractive to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傳統(tǒng)上,醫(yī)學院的老師往往局限于給醫(yī)學院的學生授課。得益于中山大學和中山醫(yī)科大學的合并,也由于學校領導倡導的“文、理、醫(yī)融合的素質教育”理念,作為附屬醫(yī)院的臨床醫(yī)師,我們嘗試著為非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開設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至今我們已經連續(xù)開課5個學期,下面談一點我們的體會。
1、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以“加強學生素質培養(yǎng)”為中心,將教育信息化引進教學建設,從教學內容和方法、考試內容和形式、師資培養(yǎng)、教學管理、教材建設、科學研究等多方面加強課程建設,從醫(yī)學的角度去審視“性與生殖”,從科學的角度去教導“性與生殖”,樹立學生的健康觀念,增強他們自我保健意識。
2、由性與生殖醫(yī)學專業(yè)臨床醫(yī)師為非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開設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因為專業(yè)化所以更有效。中小學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往往由生物老師或其他科任老師兼任,大多只能照本宣科地進行最基本的解剖與生理的教育。有些大學開展相關的教育是由公共衛(wèi)生系的老師或婦產科的老師執(zhí)行,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宥于專業(yè)方向只能局限于某個專題。而我科是全國第一個聯(lián)合性醫(yī)學與生殖醫(yī)學專業(yè)成立的獨立臨床科室,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大量的臨床實例,能為學生進行更系統(tǒng)、更專業(yè)、更科學、更形象生動的講解。
3、課程的開設需要醫(yī)院和學校的支持和配合。2008年上半年第1次開設課程,我們預計招收120名學生,21個學時。但教務處領導非常支持,建議我們改為36學時。學生報名非常踴躍,很快達到了120人,因此在第2次開課的時候我們將招生人數提高到160人。學校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列為“校級素質教育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醫(yī)院也同意我們成立“性與生殖教研室”,給了我們堅定的支持。也正是由于學校和醫(yī)院的支持,我們堅持每個學期舉辦1期,至今共5期,每一期報名人數都達到限定的160人,課程的開設獲得了廣大學生的歡迎。
4、合理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期待。課程由性醫(yī)學與生殖醫(yī)學專業(yè)的醫(yī)師分別講授,包括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解剖與生理、性傳播疾病、障礙、男女性器官疾病、妊娠生理與優(yōu)生優(yōu)育、不孕癥與輔助生殖技術、與性保健、避孕與人工流產等內容。每一期期末的考試,必定有一道不變的試題,請學生評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我們則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事實上,由于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和網絡書籍的宣傳,99%的學生或多或少地具備一定的性與生殖健康知識,但86.7%的學生認為自己既往的知識不夠全面, 30.6%的學生認為自己既往的知識有錯誤[1]。同時大學生所獲取的性與生殖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和準確性,他們普遍對學校提供的避孕節(jié)育服務和教育現狀不滿意[2],因而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非常重要。
5、“課堂講授+咨詢”的教學模式是有效且可行的。我們現在以進行多媒體課堂教學為主,但我們不是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同學們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講授進行討論。課后我們還會安排20分鐘的咨詢、答疑時間,同時我們開放任課老師的個人郵箱接受咨詢,同學們還可以通過教學網站進行咨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生活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正在或即將經歷的重要生活事件,正如武漢大學的一個研究顯示[3],受訪的4,769名男女大學生中18.10%有過性生活史,其中 5.31%有多個,女生中性生活史達到29.32%,因此避孕與預防性傳播疾病一直是最熱門的咨詢話題。我們正在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擬在適當的時候為有興趣的同學提供臨床見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蔡柳洪,張濱,林慧,等.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性科學,2009,18(3):14-16.
2 周遠忠,張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學生對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2:74-77.
關鍵詞: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聯(lián)系區(qū)別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深,我國各階層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地位愈顯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本事是一種社會意識的表現形態(tài),它被生產關系決定著,又反作用于生產關系。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發(fā)生了轉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大學生應該重視的一個課程,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每每會沖擊著大學生的心靈與觀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提出相應的對策以解決部分心理問題。因此,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對社會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區(qū)別。
大學生是國家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而他們的思想與心理也是社會極需重視與關注的方面來的。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許會遇到思想與心理的沖擊,而兩方教育都有其特點。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強烈的政治性和普遍性。這一般表現為要求大學生要與主導思想達成一致,堅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和世界觀,要與黨的理念走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強調個人的價值觀念與國家的需要結合。
2、教育目標高,理想定位明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點是以為指導,用科學發(fā)展觀幫助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最終達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標準。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1、心理學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也是一門較為古老的學科。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社會各個方面,研究人們的心理活動及產生這些活動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心理教育的研究層面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廣泛、具體。心理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輔導,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以全體學生為對象。
3、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其實并不只是單純的心理咨詢,它可以改變教育方式,從生理上進行觀察,再判斷其心理疾病,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單靠思想認識問題而產生的錯誤指導。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lián)系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它們擔負著各自的特點又相互融合,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總大綱中起到了互補的效果。
(一)研究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兩種教育它們的研究主體和客體都是人,而人的根本屬性在于社會性。人的思想和心理很容易跟隨社會的發(fā)展、轉型、變遷而受到沖擊或者碰撞,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同樣重要。要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變化情況,這樣才能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二)具體研究的內容不同,但學科交叉性強。兩種教育各自的研究內容都是各不相同的,好像思想政治教育的觀點理念都必須要正規(guī),在教育過程中難免枯燥無味,學生也難以接受。而心理教育更偏向于人的內心深處,對情緒、態(tài)度都起著調整作用。因此,兩者盡管研究內容不同,但是它們所追求的目的和堅持的觀念是相同的,互為補充,交叉性比較強。
(三)教書育人的出發(fā)點基本一致。兩者的教育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溝通作用。教育者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曉之以理,通過心理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在兩者結合的時候能增強彼此的作用,并更顯效果。
(四)教育的理想和目標一致。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都是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人格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在教育中,大學生也許能夠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但是并非都能從心理上配合人格的塑造。因此,兩種教育的結合能夠使大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以不同層次的教育確立信念和理想,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解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從高校素質教育的角度分析,二者都是為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都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思想政治教育蘊含著心理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和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夠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對大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和性格塑造產生內化作用。大學生很多思想問題的解決都必須要根據受教育對象的實際生活,經歷和性格來給予引導、啟發(fā)和建議,以改變其不正確的思想傾向,這些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心理健康是其思想品德良好的基礎前提條件,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從區(qū)別和聯(lián)系中看來,無疑是對大學生一種精神上的補足,兩者的結合可以增強各自的教育效果,同時也能改善和提高教育的質量與結構,并對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素質基礎。正確的把握好而這的契合點,才能真正的從整體上提高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魏琳, 任景敏, 劉燕, WEI Lin, REN Jing-min, LIU Yan,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J],西南大學學報,2011,37(1).
當前,由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以及疾病譜、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不斷變化,我國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健康風險日益多元化的狀態(tài),大學生群體也被裹挾其中。健康風險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心態(tài),以及因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導致的經濟負擔風險。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重大疾病發(fā)病率、抑郁發(fā)生率、艾滋病感染呈現上升趨勢,大學生的健康風險狀況不容樂觀。強化家庭、學校、社會特別是作為直接利益方的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的輔助功能,強化學生自身對健康風險的規(guī)避意識勢在必行。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作為社會教育最小的單位細胞,應該在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的教育上起著更大的作用。
1大學生健康風險現狀及原因分析
2011年媒體報道在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學生中,因各種原因退學人數占在校生數平均每學年為075%,即每學年約16萬人。2012年,一項針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203%的學生遇到過心理疾病問題。而據教育部相關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占已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另外,在每年數萬因為疾病不得不退學的大學生群體中,因為白血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中斷學業(yè)的人數正在急劇增長,使大學生健康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發(fā)展到對生命的威脅和使家庭陷入重大困境的嚴重程度。在這樣的形勢下,對于大學生健康風險問題的關注和有效預防將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11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脅
111對電子產品、網絡的過度依賴
隨著電子科技技術及產品的發(fā)展,電子產品在大學生中的使用率非常高,筆記本電腦、手機已經幾乎成了每個大學生的必備用品,現在越來越多的同學用上了平板電腦和kindle,上網載體的豐富,使大學生的上網更加便捷,也使網絡占據了大學生的大量時間。調查顯示,超過75%的大學生每周上網頻率超過兩次,集中在2~5次;近70%的大學生上網時間在1~5個小時,且實際上網時間比原計劃時間長;超過80%的大學生因上網時間太長而忘記了原來的計劃;超過90%的大學生有過熬夜上網和上課上網的經歷。[1]對126名國內大學生樣本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完全沒有網絡依賴的占 697%,輕度網絡依賴占235%,嚴重網癮占5%。[2]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在網絡中占據了過多的時間勢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健康風險。
112運動不足、不當減肥的健康隱患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2016年的一項對全國十幾個城市的大學生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運動量不足,女生體重偏輕者超過1/3。大學生活中的學習壓力并不能算大,而且大部分大學有自己的運動場地,大學生們有較為充足的運動時間,卻普遍缺乏運動興趣,把更多的時間投入電子產品中,看視頻、玩網絡游戲成了大多數大學生的消遣娛樂方式。運動量不足一方面會導致體能的下降,影響健康;另一方面會造成肥胖。很多同學為了控制體重,而選擇減少食物攝入、吃減肥藥等極端方法,更加損害了健康。
113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的健康威脅
童萍等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調查顯示,158%的學生存在睡眠質量問題。鄭天生等人對溫州市大?W生睡眠質量調查顯示,193%的學生有睡眠質量問題,這些調查研究都表明:不少大學生存在睡眠問題。[3]網上調查結果也顯示,日常無規(guī)律的學生比例已經占419%。長期的作息和飲食問題,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不良影響,是健康風險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12心態(tài)不健康帶來的健康威脅
121人際交往障礙
調查顯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表現是自卑、膽小、害羞、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際、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參與社交活動、對人冷淡等,這些交往障礙出現的比例最高為 838%,最低為383%。[4]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交往與群體保持某種關系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和應對人際波動的能力,當遭受拒絕的時候,就會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而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去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形成一個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的循環(huán),造成健康風險。
122自我認知偏差
過度自信,或過度自負都會引起自我認知的偏差,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對自己的評價過低,以至于看不到自我的優(yōu)點和潛力,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當對自己有認知偏差的人遭受學習上的挫折,或戀愛上的失敗時,往往不能以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只是過度地責備自己,或是自負心理受到極大的沖擊,從而做出自我傷害、傷害他人等過激的行為。
123心理壓力大
由于當今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這樣一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沒有吃過苦,當走出家門初見社會時,自己在家中獨得恩寵的地位與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內心壓力驟然增加,當壓力過度無處釋放時,會表現出焦慮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的焦慮、壓力甚至會引發(fā)心理疾病,形成較大的健康風險。
2因大學生健康風險而導致的經濟負擔風險
21重大疾病的醫(yī)療費用
國內外學者對于患病大學生面臨的經濟負擔也展開了研究。王聰(2009)對290名曾經或目前患有較嚴重疾病的大學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其中245人的醫(yī)療費用完全由家庭自費,占845%,只有45人部分診療費用由醫(yī)療商業(yè)保險金或父母單位的醫(yī)療保險金所支付。[5]有的家庭認為,孩子正處于青壯年,不需要任何規(guī)避風險的方式,有的家庭對商業(yè)保險和社會醫(yī)療保險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健康風險來臨之時,只能自己承擔,如果自己無法承擔,則要靠親戚朋友相助,或者求助于網絡類似于“輕松籌”的眾籌平臺,但是這個網絡平臺的性質到現在仍有爭議,以至于真正需要幫助身患重癥的人無法受益,而這種方式的抗風險性是很低的,也間接加大了大學生的健康風險。
22不良心態(tài)導致的無度花銷
2016年,網絡上爆出的“裸貸”一詞,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有許多高校的女學生為了滿足自己對物質的強烈需求,而抵押肉體,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周轉”堵上貸款的空子,而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逼迫參與裸貸的大學生,以肉抵債,以慘痛的代價,為自己的欲望埋單,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后果,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3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31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普遍弱化
大部分子女考上大學之后,隨著空間距離的加大,在面臨健康風險時,家庭成為大學生征詢意見較為靠后的考慮選項,同時家庭也認為,自己上交了學費,學校不單單有義務進行教育,而且有義務保證學生遠離健康風險,而疏于對子女的關心指導,任其在大學中自由地發(fā)展。
32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浮于表面
年齡段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觸的事物、人物各異,故此思想方法和行為也有差別。因為空間、時間上的距離,家庭成員無法對大學生近期的困惑進行有意義的指導,通常只是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問題上。而且由于中國人內斂、不善于表達的性格,父母對大學生子女迫切需要指導的有關情感、性方面的問題往往羞于開口,使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浮于表面。
33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的效力減弱
子女考上大學,年齡基本到了法律規(guī)定的成年年齡,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家庭給予生活費,相對來說,可以自由支配,迫切地渴望脫離父母的管控,自己探索嘗試在家庭中所不允許的新鮮事物。由于中國的歷史因素,家庭中長輩的成員的學歷,大都不超過大學,這給大學生的心理形成了一種優(yōu)越感,對家庭中長輩的意見有較大的反抗性和抵觸情緒,降低了家庭對大學生抗風險意識的教育效力。
4強化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41深化家庭對大學生健康風險意識培養(yǎng)的內容
健康風險教育的培養(yǎng),不應該只停留在對身體、物質上的關心,更應該向更深層次、更隱性的心理層面加以培養(yǎng)。同時應該加強與學校的配合,而不是認為自己付學費供大學生,就是把老師當作保姆,把學校當作托兒所。
42以子女的實際需求為重點導向
家長可以發(fā)揮自己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優(yōu)勢,對于大學生在生活、學習、情感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真誠的指導,引導子女向自己訴說他們的實際需求,用客觀冷靜的角度給予指導,在需要安慰的時候給予溫暖的鼓勵。
43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溝通技巧
首先從家庭與大學生子女的思想上看,兩者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有一方命令另一方的傾向,作為成年人的雙方應該向朋友一樣交談,家庭中的長輩應該試著學習新的思想,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盡可能地包容、引導大學生子女。從家庭與子女的溝通形式上看,家長們要盡量學習新媒體的使用方法,可以主動向子女求教,如微信、微博等,通過大學生子女的動態(tài),及時了解他們的健康風險狀況,并采取適當的行動。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意義;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曾院珍(1986-),女,廣西賀州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陽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講師。(廣西 南寧 53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干預與生命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3LSZ05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科研項目“獨立學院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及其干預研究”(項目編號:2013RSLX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來,在被譽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里,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學生數量不斷上升,自殺案例成倍增加,兇殺事件不時見報:復旦大學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學宿舍腐尸案等,這些傷害事件引發(fā)了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更多關注。目前,我國各大高?;径荚O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樁樁輕視、傷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讓人們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當代大學生對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視。許多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學生各類傷害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鑒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視角,審視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現狀,并試圖將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從生命意義的視角去引導大學生敬畏生命,不斷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高生命質量,為人才培養(yǎng)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根本上有效預防大學生傷害事件的發(fā)生。
一、生命意義對心理健康的意義
意義治療創(chuàng)始人V.E.Frankl認為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最基本的原始動機,生命意義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心理上的困惑與迷茫;心理學家H.B.English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xù)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發(fā)展其身心的潛能。”從表現形式來看,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現為一種積極向上發(fā)展的心理狀態(tài)。[1]黃希庭(2004)認為,心理健康分為心理疾病或障礙、心理機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個層次,其中,完美人格屬于高層次心理健康,表現為有高尚的目標追求,發(fā)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chuàng)造,渴望生活的挑戰(zhàn),尋求生活的充實與人生意義。[2]從這個層次上看,關懷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
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報告表明,生命意義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李旭、盧勤(2010)指出,學生對生命越熱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對未來期待”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預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趙晴(2008)在對四川省醫(yī)科大學生的調查中得出,生命意義感與總體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5]王麗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轉變大學生對生命態(tài)度方面不但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還能降低對應激源、應激反應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癥狀。[6]由此可見,生命意義與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生命意義視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雖然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長足地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目的。但在傳統(tǒng)心理學的影響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過多地關注學生消極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發(fā)展性指導的需求。從生命視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關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價值,注重生命質量,也就是說教育應該關注的是每個人,應通過積極的一面去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就此而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問題解決,輕生命潛能發(fā)掘
在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人們往往列舉出許多數據來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各類機構在考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時也總會以心理問題的多少作為衡量的重要指標。這就導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更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少數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咨詢上,以醫(yī)學化模式為主軸,卻忽視了每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獲得專業(yè)指導,以此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大學生活質量。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自身消極、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難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另外,根據V.E.Frankl的觀點,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和自殺行為的出現都源于生命意義的缺失,[7]是一種存在性的心理病癥。[8]然而,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機干預問題時才會面對“生與死”的主題,對大學生理解生命意義、挖掘學生心理潛能以及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相對較缺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定位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治學生的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發(fā)積極潛能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內容的偏重――重矯正,輕發(fā)展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課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雖涉及學習、人際關系、情感等大學生生活的許多方面,但在內容編排上主要是相關概念的內涵、特點、不良問題的表現及調節(jié)方式,在教授過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矯正,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發(fā)展性指導的需求。從生命意義的視角看,作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尋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積極能量的激發(fā),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人際關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如何順利度過、不受困擾才是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這些問題雖不構成心理問題,但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外,還應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3.教學方式的偏失――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體驗
長期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體驗,使得心理健康課程并未起到指導行為的教育作用。雖然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下,心理課程嘗試改革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討論、活動體驗等形式,但由于教師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多數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課的方式進行,實踐體驗的方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知識為主導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無情地削弱了學生對于心理學的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談不上對知識的應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通過知識的傳授,學生可以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知道改變這種不良狀態(tài)的方法,但沒有改變的行為或者在改變的過程中稍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缺乏堅持的動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缺乏最后的體驗。在課堂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還能獲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響,這對行為的改變和鞏固有著良好的影響作用。
三、生命意義視域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在生命意義視域下,反思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使大學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與迷茫,在成長中尋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斷提高生命質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學會生存生活”、“重視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應該獨立于其他課程而存在,應該始終貫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業(yè)指導、專業(yè)課等各種教育和課堂內外。從生命視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強調生命與知識的有機結合,不再片面強調知識的增長,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快樂生命意識。[9]
為了實現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變革,應將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從生命意義的視角去引導大學生尋找生活的意義,激發(fā)人的心理潛能和積極品質,不斷追求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質量,回歸到關注人的潛能和價值這個終極教育目標。
2.正視死亡教育,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生命是一種矛盾性的存在,生與死伴隨著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但我國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死亡是一個比較忌諱的話題,對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國的死亡教育長期缺失。實際上,英、美、日等國家的實踐證明,死亡教育可以讓人們科學地看待死亡,辯證地理解生與死的關系,鼓勵人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賦予短暫的生命以無限的價值。在人生道路上,總難免遇到挫折,特別是對于處在人生發(fā)展關鍵期的大學生而言,高校更應該重視死亡教育這一問題,應將其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以加強和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
3.以體驗式教學為主,拓寬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可以讓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tǒng)知識,但由于沒有體驗,就很容易出現知情剝離、知行脫節(jié)的現象。而體驗教學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不僅關注知識的獲得,更強調知、情、行三者之間的整合,這恰好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學改革中,許多教師也提出并實踐了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戲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但知識的傳授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達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學生達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須將體驗式教學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通過精心設計情境,為學生充分創(chuàng)造自主探索、協(xié)同伙伴探索的學習空間,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去體驗和分享,并督促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以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李虹.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9(32).
[2]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李旭,盧勤.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強,郭成.重慶某高校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9).
[5]趙晴.四川省醫(yī)科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健康的現狀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6]王麗敏,張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6(14).
[7]賈林祥,石春.從生命意義的視角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