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語文課堂提問論文范文

時間:2022-12-28 10:10:46

序論:在您撰寫語文課堂提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語文課堂提問論文

第1篇

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換言之,都如斷臂維納斯,有一種殘缺的美感,所以學生的閱讀鑒賞,即同文本對話的過程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里呈現不同形態(tài)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感情經驗去體驗作品,將課內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力求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由于當前師生本身固有的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識中信手拈來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須改變“臺上教師、臺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chuàng)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即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大膽討論,上臺陳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傳統(tǒng),走出思維定勢,以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一步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能“仰而彌堅”,越堅,鉆得越起勁:“鉆而彌深”,越深,就越鍥而不舍,充分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四、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語文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應該是學生潛能的極大發(fā)展和學生人性的極大凸現,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并由此而激發(fā)學生最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本身的興趣。而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拋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如“替換式”,給文章換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延伸式”,讓學生續(xù)寫或補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用這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chuàng)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而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教師的表揚,而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創(chuàng)新成功后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chuàng)新情感形成之時。

五、萬綠叢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語文教學講一個“拈”的工夫,即洪鎮(zhèn)濤老師所云: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教師拈的好,拈出一點,帶出一個面;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在學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幾個關鍵詞設計問題,但這里老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于無疑處生疑;還可以拈出重點,拈出矛盾,這樣駕馭課堂就能舉重若輕,游刃有余。比如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拈出“短暫與永恒”的矛盾,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拈出“平凡與偉大”的矛盾,學習《迢迢牽牛星》,拈出“遠和近”的矛盾等。

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第2篇

如教《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戰(zhàn)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時,若教師隨便發(fā)問:這體現了什么精神?那是非??斩础⒋舭?、令學生乏味的。如果教師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讓學生思考:“笑了笑”、“笑起來”、“笑著”三者可以調換嗎?各表達了什么感情?這就具體多了,細微且有趣味,學生的思維會一下子活躍起來:“笑了笑”表現了志愿軍戰(zhàn)士態(tài)度謙遜和藹、胸懷寬廣美麗和“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思想;“笑起來”表示志愿軍戰(zhàn)士對祖國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笑著”表現了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并且,學生還可從“三笑”不可調換的語言事實中認識到何謂用詞準確的道理。

二、巧設“障礙”,制造“沖突”,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三、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切忌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么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戰(zhàn)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戰(zhàn)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分層設問,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教者要站在高處,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也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五、巧妙設問,變“死”為“活”。

第3篇

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材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中學語文教材內容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在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另一方面,畢竟中學生的思想還不太成熟,需要一個很好的組織者來促進其學習,且中學生普遍存在一種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就是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也存在著“思維的惰性”,而教師的提問,可以體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二、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抓住契機,設置矛盾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學習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3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

(二)因人因文而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因人而異就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對文本產生興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閱讀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某些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每人提出二個問題,這些問題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興趣深入了解的。這樣教師便能得到近百個問題,針對這篇課文的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師教學的需要,可以確定一些集中典型的問題在課堂中提出來,進行討論解答。這些問題解決了,這篇課文的疑難也迎刃而解了,同時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教師要抓住一個關鍵問題打開一個決口,讓知識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關鍵問題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叫:“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例如在講解《祝?!愤@一課時,有教師為抓住關鍵問題這樣提問:“如果我們把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畫成十幅圖,你能否給十幅圖各起一個標題?”我認為這樣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樣,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為后面分析作了一個充分的準備。

(三)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

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問題既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解決的。過難或過易的問題都會使人失去興趣。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抓住課文中的“留白”進行提問,要學生補述“我”從昏倒至醒來這段時間內張指導員是怎樣舍身護書的。這個設計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而且在補述中可以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獲得情感熏陶。但是僅僅提出“補述”這個問題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高。于是,這位教師便提出了學生可以接受的具體問題:1.從“炸彈即將爆炸的一瞬間……”這一句后接下去補述。2.先說指導員是怎么做的。3.再把“受傷后的指導員遭受了怎樣的痛苦,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說清楚。4.最后說說指導員又是怎樣昏過去的。教師把一個概括性的問題,分解成具體可行的四個小問題,使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頻率恰當,節(jié)奏和諧

目前的語文課堂提問存在著這樣兩種現象:高頻率和高節(jié)奏的提問;低頻率和低節(jié)奏的提問。高頻率和高節(jié)奏的提問表現在:教師的提問一個接著一個,密不透縫,搞得學生窮于應付。這種高頻率的提問節(jié)奏,形成了師生一問一答的情景,教師追求的只是結果而不是思維過程,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等能力的發(fā)展,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大腦的疲勞。時間久了,學生會感到厭倦。與此相反,低頻率和低節(jié)奏的提問表現在:教師只提一兩個問題。問題提出之后,教師便只是站在前面,間或有些評價性的語言或任由學生發(fā)言。按說,學生多說是好事,但若給人一種教師游離之外的感覺,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兩種節(jié)奏的課,都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一種過緊,一種過緩,不僅缺少錯落之美、和諧之美,而且都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課堂提問的密度雖無絕對的標準,但有基本的準則。從學生認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年級越高,教師提問的密度應逐步降低,主要應減少低思維度的提問,保留有思維深度的提問。以課型特點為例,教讀課的課堂提問多于自讀課,文言文教學多于現代文教學。

三、小結

課堂提問是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雙向交流。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并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因此,提問既有助于學生融匯貫通地掌握知識,又有助于學生智力和表達能力的鍛煉,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完成了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朱太安.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J].河南教育,2004,(9).

[2]趙玉榮.關于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思考[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3).

[3]王曉麗.淺談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問題[J].吉林教育科學,1998,(12).

[4]陳敏.談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原則[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3).

第4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教師;學生;師生互動

眾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語文課多離不開提問。提問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激發(fā)著他們濃烈的學習欲望。多年來廣大語文教師對提問的作用、范圍、類型、方法及其內部的結構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有益的探討,這些研究指導了提問的實踐,推動了提問設計的發(fā)展。從許多文章中我們看到的觀點大多只是著眼于研究教師的如何問,認為學生的任務只是作答,這些觀點可以說沒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徐越化先生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一書對提問法的表述是:“提問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的方法?!边@個提法很具有代表性。而韋志成先生在《語文課堂改革中的十大關系》一文中明確地提出:“要建立師生平等對話關系,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提出問題讓教師回答,學生可以向教師提問和質疑,且可以發(fā)表不同觀點與看法?!边@個觀點相比前面的觀點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與飛躍,但我認為還是不太全面。我認為:課堂提問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它的形式應該表現為: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答,學生之間相互問答。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減少學生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即克服學生“思維缺席現象”,使學生的思想更加集中。且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因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提問,只要有不同的觀點,完全可以向教師提出。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某些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具備數理化的確定性,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這一思想將更加明顯。語文學科中許多問題在沒有定論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就某個或某些問題展開同學之間的爭論,讓學生自我設疑與解疑,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因此說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與教師的提問同樣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教師的提問應該有機地結合學生的提問。單單有教師提問的課堂教學可能導致出現“牽牛式”的不良教學現象(即教師在課堂上有絕對的說話權威,教學步驟完全按教師的思路走);而光有學生提問的課堂教學,可能導致出現“放羊式”的不良教學現象(即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思路混亂,課堂教學呈一盤散沙的無序局面)。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提問相互結合,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而且貫徹了“素質教育”的方針,避免出現“牽牛式”與“放羊式”的不良課堂教學現象。要想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提問很好地結合,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提問的方法要靈活得當,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要客觀而委婉,對于提不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導問,激發(fā)其提問題的欲望;學生要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提問,積極思考,積極回答,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

一、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服務者,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其次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蔽矣X得這里給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畢竟中學生的思想還不太成熟,需要一個很好的組織者來促進其學習,且中學生普遍存在一種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思維缺席”。就是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也存在著“思維的惰性”,因此教師的提問顯得尤其必要,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避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象的出現;且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功克學習重點與難點。因此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二、教師的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1.普遍性與代表性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水平不同,個性差別也很大。教師設計提問時要以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目標,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方式,這種師生互動,使大多數時間成了“亂動”或“不動”,這種合作學習開始變形。我看《語文教學通訊》中有這樣一個材料:教師在向學生提問后下講臺開始讓同學們自行討論,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人人參與教學活動,但仔細觀察,問題就出來了,一些學生不會合作,只在那里聽好學生“主講”,一些小組的學生還在閑聊,尚未進入討論狀態(tài)。針對此類情況,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學、不愛思考的同學,用非語言性暗示,鼓勵學生間相互啟發(fā),使大多數同學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考慮提問普遍性的前提下,還要考慮示范性,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為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設計思維水平較高的題目,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精彩的答題能產生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能促進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2.層次性與量力性

對于提問的設計,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組成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先簡后繁的階梯式層層推進和擴展的序。按照這樣一個序,教師能節(jié)時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且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能夠視不同情況,做出靈活的變動,可以重點突破,從重點問題人手,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下面就從對提問順序的設計的角度,來談一下教師提問應遵循的層次性與量力性。

(1)有的課文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結構嚴密有序的組合體。因此可以按課文本身的序來構思提問,如《敬業(yè)與樂業(yè)》,教師可以從標題人手:什么是敬?為什么要敬?怎樣做才能做到敬業(yè)?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設計提問,使前一個問題成為后一個問題的鋪墊,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至于思維跳躍太大,學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師按段一字一句提問,學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的那些必然是零散的點滴的知識,知識如果沒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學生無興趣,學習效率就不會高。

(2)有的課文并不是由淺入深的構思,而且開頭讓人難以理解,后面卻峰回路轉,因此教師設計提問就要打破現有的序列,重新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這種課文可以從結尾人手。如《拿來主義》這一課,開頭一部分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拋來”,學生難以理解??筛鶕h論文的文體特點,抓住學生容易理解的中心

論點,從中間人手,扣緊“所以我們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設計提問“怎樣來拿?”并借助“所以”來推斷“為什么拿?”學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樣拿”作為知識鋪墊,“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

(3)有的文章難以看出由淺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間大致是一種并列關系,有不少的共同點,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確立一個核心,以此來設計一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層層推進的提問和教學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春雨圖”“迎春圖”。這五幅畫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詞語非常優(yōu)美,歷來是大家學習的典范。教師可以圍繞品味語言這一重點,可按這樣的思路來設計提問: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圖”這一段,反復對比品位;接著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圖”的語言知識,去描繪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圖”“迎春圖”讓學生課后體會。

因此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后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作了―個有效的準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易到難,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3.計劃性與靈活性

教師的提問要有計劃性,絕不能信口設問。每堂課應當圍繞教學的目標,扣緊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出一個個準確、鮮明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與層次性,每堂課的問題,都有明確的目的,完整的結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方法要靈活。不拘一格。

4.和諧性

和諧性,是保證課堂提問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感的和諧非常重要,教師提問的態(tài)度要親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牽強或模棱兩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而敢于大膽答題;教師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趨同性,以消除師生間的隔閡,使學生樂于回答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認真聽取他們的回答,允許學生有插話的機會,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積極提問,善于思考,即使學生回答不流暢也要耐心聽答,不能追問;學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問,也不能冷淡、皺眉、不耐煩甚至斥責,否則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再增加問題的內容,增加學生的發(fā)言機會,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這樣就會使課堂教學取得好的效果,并較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第5篇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給課堂營造輕松的氛圍,讓教學成為一種藝術,這是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本文著重從導入語、提問、板書設計以及語言的藝術性來探討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藝術活力。希望對從事教師的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語;提問;語言;藝術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陷入到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沒有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國的語文教學質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學生一直認為語文就不用學習,只要會認識幾個字,會說話就好,因此,在課堂中常常出現睡覺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現象。同時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沒有創(chuàng)新性,更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性。

1. 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語的藝術設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學必須有一個出色的開頭,有一些教師往往不注重課文的導入,或者只是簡單地當成了敲門磚,當門敲開了,磚也就扔了。魏書生說過:“好的導語就像磁鐵,一下子就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绷硗?,托爾斯坦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弊沸虑螽愂敲恳粋€學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語的設計如何顯得有藝術性,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藝術設計。

(1)教師的導入語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 特別是在古代詩詞的教學中,對這方面的體現尤其明顯。當學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作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古往今來,詩詞中,寫風的語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中描寫南風:“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辛棄疾的《青玉案》中描寫東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描寫西風:“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贬瘏⒚鑼懕憋L:“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等,通過引用這些詩句,來導出今天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導入的語言要體現思想內涵。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不僅要有吸引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啟迪效果。當學到《范進中舉》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大家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在故事中,剛開始,蘇秦游說秦王沒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視,之后發(fā)奮讀書,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后來游說趙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見嫂子爬著來見他,蘇秦問何故,嫂子答:“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們今天學的什么課文呢,學生能夠馬上猜到,就是《范進中舉》,在這篇課文中,范進就相當于蘇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蘇秦嫂子一樣的人物,通過這樣的導語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引出下面所要講的課文,也讓學生大概了解《范進中舉》所要表達的思想。

2. 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設計 課堂提問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依據教學目標重難點,科學地提出疑問以及提出重難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

(1)反思性的提問。 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往往陷入到一種怪圈中,淺嘗輒止,在學習課文時,往往不能夠正確地理解語文課文的真正思想以及體會文章的奧妙之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意其藝術性。例如在學習《我與地壇》一文時,課文后面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史鐵生自從無意中進入到地壇后,就沒長久地離開過它呢”,反問學生,如果你是史鐵生,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真正進入到這個角色中,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從史鐵生的角度出發(fā),在心理上和作者產生共鳴,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當時復雜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2)互動性提問。 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例如:學習《偉大的悲劇》一文時,首先教師應該提問“既然是悲劇又何來偉大一說呢”,讓學生組成兩個陣地,互相討論,逐漸達成一種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傷,悲痛”,同時還有“悲壯”的意思,從而得出勇士犧牲了身體,是悲壯的,但是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偉大的。從而使學生明白課文的主體思想就是贊揚一種為事業(yè)而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當前所缺乏的一種精神。

(3)求異設問法。 通過采用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從而加深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認識以及理解。例如學習《阿房宮賦》時,作為教師可以將其與《六國論》進行比較,分析國家滅亡的原因,兩篇論文的論點是否相同呢,從而使學生明白兩者滅亡原因的不同,最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3. 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的藝術設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些現代性的教學手法不斷應用到教學中,越來越多地受到教師的重視。但是,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中的板書設計是無可代替的,板書設計能夠彰顯執(zhí)教者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風格,炫耀出絢麗的智慧火花,同時充滿藝術性的板書設計,能夠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光輝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設計語文課堂中的板書,才能夠增加課堂色彩呢,本人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板書設計精巧美觀。 語文教學的板書設計是建立在視覺心理基礎之上,因此,在設計板書時應該符合規(guī)范性以及時效性等特點,同時又要追求美的視覺以及美的感受,板書的設計不僅僅是線條與文字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語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們在學習《陋室銘》時,可以將文字以及線條結合成“陋室”的門窗以及屋瓦,這樣一來,不僅使課文的結構清晰,還能夠得到學生會心的一笑,激發(fā)學習興趣。

(2)板書設計高度概括。 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應該注重板書設計的概括性,板書不僅僅能傳達豐富的課文信息,而且還能夠凸顯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師在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網,也不要求教師只將甲乙丙丁簡單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板書,只會讓學生記不住,學生的筆記來不及記下,既耽誤時間又不能突出課文的重難點。例如:在學習《口技》時,全文主要是突出一個“善”字,因此,設計本文板書時,應該高度對其進行概括,將內容以及寫法構成一個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

(3)板書設計直觀形象。 直觀形象地運用語文板書的設計能夠將理性東西與感性東西建立可靠的聯系,學生能夠從中學習事物以及現象,教師再建立相應的板書模型、圖表就能夠將課文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愛蓮說》這篇文章時,教師在進行板書設計時可以將荷花的外形特點與其精神內容相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形象地將課文內容與寫法展示得清晰明了。

4. 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藝術設計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展示語文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陣地,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一般我們會發(fā)現,比較受歡迎的講課教師不僅僅具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具有語文的藝術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毕旅婢捅救说囊恍嵺`經驗,總結以下幾種語文課堂語言藝術。

(1)語言以情動人。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币虼苏Z文課堂語言必須具有感彩,或者熱情奔放,或者含情脈脈,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首先教師應該有感情地為學生朗讀整首長詩,在讀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蓋的……”,當讀到這句飽含深情的語句時,下面聽課的學生也會被感動,這樣的朗讀就再次展現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課堂氣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

(2)語言生動形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以及欣賞充滿思想的美文佳句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的語言必須生動形象,充滿美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漁歌子》時,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讓同學在腦子里展現白鷺、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輪廓,在給學生講解這些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一幕幕情景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讓學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樂趣無窮。

(3)語言機智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的技巧在于隨機應變”,課堂環(huán)境是一個變化的環(huán)境,這就要求教師靈活運用課堂環(huán)境,使之符合教學要求,教師機智幽默的語言往往會產生意外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正在上課,一只小鳥飛進來,東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學抓到了,這時教師可以這樣說:“小麻雀沒上小學就想上初中了嗎?可惜它聽不懂我們的課啊,還是放飛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煉吧。”通過這樣的語言,就使課堂氛圍一下放松下來,為下面同學愉悅學習奠定了基礎。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就必須正確掌握語文教學特點,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是讓語文課堂氛圍像死水一樣沉寂,這樣不僅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影響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炎,邱春蘭.淺談課堂教學藝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8).

[2] 陳瑞生.同課異構:一種有效的教育比較研究方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O(1).

[3] 劉延紅.語文課堂語言藝術之我見[J].閱讀教學論壇,2012(12).

[4] 馬志國.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 馬心忠.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及設計原則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 李偉.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科技資訊,2011(13).

第6篇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現狀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對提問還缺乏科學的認識,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提問來達成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運用提問,但并非所有教師的提問都是科學和有效的。有的問題范圍太廣,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有的問題太長,往往使學生抓不住重點;有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偏重于機械的盲目記憶;問題和問題之間沒有組織性和系統(tǒng)性,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問題水平偏低。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沒有”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結論,如“對不對”、“答案是什么”,而很少問“為什么”、“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思維水平難以提高。水平偏低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思維水平。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提問主體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學生隨老師的意旨學習課文,用老師想聽到的話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上表面熱鬧,實際上無論是語言訓練還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偶爾有學生發(fā)問,也只是問問詞語解釋,句子含義之類沒有思維深度的問題。

期待時間是指一個問題被提出之后與由這個問題引起的回答之間的時間,大量研究揭示,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的期待時間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學生不能迅速地思考問題,教師通常會重復剛剛提出的問題,或重新表述這個問題,要么就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留給學生組織答案的時間太少。一再如此,學生就失去了使他們的思路趨于完善的機會。

針對上面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有效提問的研究”的課題,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低負擔、高質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問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有效性的提問,既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后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無“綱舉目張”之效。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進入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狀態(tài)中。

2、問題具有探究性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課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研究思路,并實施研究,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篩選、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并撰寫個小論文、小調查,還可組織交流或舉行展示。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們學得了很多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更為可貴的是使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這些獨特的思維過程,體現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

3、問題具有開放性。

第7篇

論文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廣大中小學校都在圍繞著改革的精神在改革的園地中進行著一些探索。由于經驗缺乏等問題,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共同關注。筆者就自己的發(fā)現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一、對新課改理念、新課程標準,學習、落實方面存在的問題

1、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實。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回答的人次多,發(fā)言的學生少,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在狀態(tài),教師不督促,不引導,視若無睹。

2、教學中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多元解讀得不到有效評價和指導。

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但當學生的多元解讀、獨特體驗出現時,教師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多元解讀不能進行合理的評價和有效指導,缺少教學機智和智慧。

3、對“三維目標”的理解有偏差。目標是“三維”的,但有核心、有重點,這個核心、重點就是知識與能力。否則學科設立將失去意義。

4、學習理念落實不講究實效。

新課標中的學習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教師運用時自主缺乏,合作浮華初中語文論文,探究虛假,致使教學效果不佳。

解決對策:

1、各校要重視新課改理論和新課標的學習,《課標》要人手一冊論文開題報告。

2、研讀要聯系實際,要和本地、本校、本人的實際聯系。特別要重視研究本地有資源使用、本校有條件利用、本人有能力運用的部分;能支持、幫助、改進當前課堂教學的部分,有利于提高教學成績,有利學生發(fā)展的部分。

3、盡快地把新課改的理念和新課標的要求轉化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二、學生個性化閱讀沒有占到應有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是最富有個性化的學習行為之一,讀者的個性心理不同,其閱讀感受和欣賞體驗也必然不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讀,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對中學生來說,閱讀的作用尤顯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的閱讀變成了純功利性的閱讀,它以終極的意義解讀為目標,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成、確定的知識。不少教師死守教條,照搬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說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語文閱讀教學過分強調共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一個張開口袋等待灌注知識的回收站。

分析與對策:細心傾聽,延時評價,激勵學生閱讀的創(chuàng)新精神。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考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墩Z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為此,教師不應以絕對權威的角色主宰課堂的局面,而應摒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真誠地成為學生閱讀活動中的合作伙伴,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閱讀氛圍初中語文論文,要學會傾聽,激勵學生勇于表現自我,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張揚自我的個性,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發(fā)表的見解,應給予延時性的評價,因為這種評價方式既可為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給那些異彩紛呈的答案預留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課堂提問主體固定,忽視“學困生”

經常聽學生抱怨“老師從來不叫我,總叫喜歡的那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從這些抱怨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不滿和挫折感。僅提問幾個成績好的學生的教師給了班級大多數成員一個消極的反應——我學習不好,老師不喜歡我,也不會關注我。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在課堂上開小差,從而導致集體斗志的喪失。還有很多教師對“學業(yè)不良”的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偏見。例如,教師等待他們回答花的時間短,沒有給他們提供反饋,很少注意他們。但是,當某個學生開小差了,教師冷不丁地提起來讓其回答某個問題,即提懲罰性問題。這樣不利于教師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還很容易使師生關系僵化。

分析與對策:研究表明,教師的偏見會使學生的成績存在顯著差異。點那些積極的學生的意圖是因為他們可以給出正確的答案,而使教師看起來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教學。這種情況在公開課時表現得更明顯論文開題報告。但是,假若教師想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成功者的話,就應該給他們每個人以同等的機會。使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體驗成功中熱愛學習。提問要面向全體,切忌針對個別學生或部分學生。我一直認為應該先提出明確的問題,再找學生回答。這樣做,可以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使班級的全部或大部分學生集中精力,

四、作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

(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初中語文論文,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鏈條;(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yǎng);(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yǎng)差。

分析與對策:我們的老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chuàng)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聯想、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fā)真情實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如:學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讀比賽等。評語要避免老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所以,只要老師們在探索新教法的征程中,多學習,多借鑒,多反思,就一定可以多避免一些問題。這樣,我們的教學就會更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