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際案例及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18 16:28:11

序論:在您撰寫跨文化交際案例及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跨文化交際案例及分析

第1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

一、前言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是一種普遍、長期存在的現象。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跨文化交際理論二十世紀中葉興起于美國。隨著西方語言學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跨文化交際學研究也隨之發(fā)展,新理論、新流派不斷涌現。目前,跨文化交際學已發(fā)展成為一門被國際學者們充分重視的集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二、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分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自古就是一個維、漢、哈、蒙、柯、回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qū)。占據新疆人口大部分的族群關系直接影響著新疆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新疆關系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在新疆多民族地區(qū),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都存在跨文化交際活動。

案例一:

我們維吾爾族的生活習慣非常嚴格,比如說維族人認為水是很圣神的,認為流動的水是干凈的,洗過手以后,手上的水是臟的,不能到處甩。但是一些漢族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在洗手的時候就會甩手,這個習慣太不好了,讓人接受不了。有一次我剛洗涮完,準備轉身離開時,有個學生剛從衛(wèi)生間走出來沖沖了手,邊走邊甩手,把手上的臟水甩得到處都是,還甩到了我臉上,我當時真是惡心極了。還有就是有的漢族學生當著別人的面前剪手指甲,那個剪下來的指甲迸得到處都是,現在想想都覺臟極了。對了,還有呢,好多漢族人不分場合的擤鼻涕,在安靜的教室里,自習室里只要聽到擤鼻涕的聲音,我就知道那一定是漢族同學,甚至吃飯的時候都會擤鼻涕,真的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我都接受不了,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我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直接告訴他們,但每次都不好意思開口直說。

問題:

在維吾爾文化里,流動的水被認為是潔凈的,而被污染的水是骯臟的,將臟水潑到人的身上是非常惡劣的行為,維吾爾文化規(guī)定禁止在外人面前剪指甲和擤鼻涕。而在漢族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行為規(guī)范,文化對一些非言語信息的規(guī)則有著不同的要求。交際雙方對彼此的非語言信息的缺乏,可能引發(fā)雙方的誤解和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解決:

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及禁忌習俗文化,首先要從理論著手,深入理解概念,結合客觀事實,加深印象,有針對性地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部門應該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進行積極地引導,開展有關本地區(qū)多元文化知識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或生活禮儀等有關知識講座,做好有關宣傳教育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得學生持續(xù)交往,不斷減少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非語信息信對于跨文化交際行為的順利進行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如果雙方交往中對彼此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都會受到彼此的歡迎和尊重。

案例二:

我家(是)在南疆的喀什農村。我們那里沒有漢族人,大部分都是維吾爾人,還有柯爾克孜族和哈薩克族。到了這里(烏魯木齊)以后,覺得漢族女生與維吾爾族女生很不一樣,她們和男生打打鬧鬧,非常親密。我覺得女生就應該有禮貌,尊重男生,不能這個樣子,女孩子么就應該有女孩子的樣子,和男孩在一起就要檢點!還有就是一到夏天,校園里的漢族女生一個比一個穿的暴露,有一次上公共課,身邊就坐了個漢族女孩,穿的超短的短褲,上衣也穿的很暴露,那一節(jié)課讓我很不安啊,我真的接受不了,可是我是個男孩兒,也不好意思開口說她,要是說的話,人家肯定會誤會的。

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q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誤以為對方應該和自己一樣。民族學生認為漢族女孩熱親奔放,和男孩子還打打鬧鬧,穿衣服也很隨便,很暴露,這樣是不應該的。

分析:

該學生認為,在喀什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女孩穿著都很傳統(tǒng),也比較保守,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更注重自己的穿著,比如校園,教室等。而漢族女孩不僅穿著暴露,還和男孩打打鬧鬧,不懂得尊重男孩,認為女孩不應該這樣。這是因為該學生把自己民族文化規(guī)范認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規(guī)范。正因為這樣,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經驗,所以出現認識上的誤區(qū)這一障礙。

解決:

跨文化交流理論認為,在特定的多元文化語境中,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雙方都將經歷一個接觸“他”文化,并不斷涵化得過程。人們在異文化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與異文化環(huán)境交流,那么涵化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而且此涵化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案例三:

我覺得你們漢族人很搞笑,見面了就問:“你吃了嗎?”、“你要去哪兒呢?”這是我最常聽到的,這是你們的問候語么?漢族人都是這么打招呼的,可是,我并沒有覺得你們這樣的問候很有禮貌或是很親切,反而只會讓我覺得很搞笑,我們維吾爾族同胞見面了會很熱親地打招呼,男士之間會相互握手,女士之間會熱親的貼臉擁抱。

問題:

“漢族人都是這么打招呼的”這一思維定勢就成了阻礙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因素,因為跨文化交際雙方忽視了交際對象的語言習俗和文化。

分析:

從簡單的問候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語言的差異。漢語的問候語體現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傳統(tǒng)思想,在漢語中,“你吃了嗎?”、“你要去哪兒呢?”人們在見面或相遇時都有問候或打招呼的習慣,而維語中常用的是:,因此漢族維吾爾族人們在問候語或招呼語習慣上有著很明顯的差異。這兩句話不能用于問候,更有甚者會導致交際沖突因為,如果跟一個維族人如此打招呼,他們很可能會以為問話者要邀請他吃飯。

解決:

為什么招呼語會有如此的不同呢?“你吃飯了嗎?”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問候語。為什么一見面就要問“有沒有吃飯呢?”中國自古是一個農耕社會,長期以來吃飯問題都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影響深遠。

三、總結

通過本文的淺析,我們不難看出,兩個民族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實際生活的行為中都深受兩個民族的文化影響,這些文化影響深刻的反映在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等中,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交流,這就必然會接觸到自己民族以外的文化,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正反映了兩個民族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思想行為,差異并不是意味著文化的沖突,這種差異正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站在了解對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品味不同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語言學院)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3]安尼瓦爾?賽買提,維吾爾民間禁忌研究[J].2001.

第2篇

[關鍵詞]跨文化外語教學 案例分析 大學生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就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現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為中心的培養(yǎng)模式,只關注交際行為本身和交際結果,執(zhí)著于具體目標,但在我們一般性的大學教育中,很難確定學生將來可能與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難像對特定出國人員進行培訓那樣對學生實施有較強針對性的訓練;知識中心模式,則集中于認知層面,主要向學生灌輸有關文化知識,但難以讓學生產生切身體驗,而且還不適用于處理文化的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傳授文化知識容易變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向較高層次發(fā)展。

另外,我們的教學大綱設計和教學實踐往往缺乏足夠的開放性,沒有給學生較多面對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需要依據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正確性的同時還要幫助其提高言語行為的得體性。在近年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的眾多研究中,筆者認為楊盈、莊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文化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tǒng)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的要求,具較強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語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識導入、文化內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實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學中將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特色、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和現實沖突等素材展示于學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識、意識、思維和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能幫助學生達到學習外語語言技能與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機結合的目的。在談到案例教學法時,陳建平(2004)強調:“案例是為適應特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述特點,使案例教學能很好適用于跨文化外語教學,它對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視大過獲取知識,成為語言文化知識向跨文化能力轉變的有效途徑。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fā)生的原因

與傳統(tǒng)英語教學當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較,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能同時反映出本族語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語的文化信息,能使學生更好地明白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所產生的,而是由于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例如,課堂上教師給出如下案例:美國雇傭的一位中國員工,因母親生病請假。他對老板講,他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將他養(yǎng)育大,他母親的病如何如何厲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準他的假。然而,美國老板就會很難理解,不知他意欲何為。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教師總結:分別屬于強交際環(huán)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際環(huán)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兩國人,在交際中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有天壤之別。中國屬于強交際環(huán)境文化,交際重“意會,而美國屬弱交際環(huán)境文化,交際重“言傳”。

2.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

在人類的交際中,除語言表達方式外還有手勢、體態(tài)、衣飾等表達方法。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占70%。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如,相同的手勢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將這些差異呈現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學生能根據教師對背景知識和實例的介紹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作出正確的判斷,對非言語行為的多義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敏感性,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困惑和誤解。另外,通過對跨文化交際案例中非言語行為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體態(tài)語、客體語、體距語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和它們所具有的特殊交際功能,從而達到既擴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也培養(yǎng)了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思維的目的。如“OK”手勢的差異,在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OK”手勢表示“好的”或“贊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勢卻是對人的一種蔑視和侮辱,就像在中國“拳頭緊握翹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樣。

3.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樹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識觀念,或多或少會犯民族中心主義。教師可以拿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為例,讓學生就小說中母女雙方表現出來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進行辯論,探討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在中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給小說中四對母女間的交流與溝通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采取一種理性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缥幕浑H案例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客觀的態(tài)度、相互寬容的眼光去看待異文化,盡量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增強對待異國文化的調適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跨文化外語教學課堂中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選擇要適當,即案例內容要與課文主題關聯、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以便于課堂教學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缥幕Z境下的各種日常交際、異國文化體驗、跨文化交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等都可以作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驟地進行:教師提問――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是不可或缺的5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活動的目的性;閱讀案例既能獲得語言文化知識,又能訓練閱讀技能,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判斷能力的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技巧,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表達見解,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得出結論是學生進一步積累知識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也是概括、歸納能力的訓練;教師總結作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為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tǒng)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的獲取

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的獲取途徑主要有:

1.影視案例。在課堂上欣賞影視,案例的內容選擇要有利于課堂教學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并能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可根據某一特定場景,剪切影視中符合要求的片段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激活相關本國文化的框架內對西方文化進行詮釋。例如,電影《阿甘正傳》一直披視為原版經典.也是語言課堂教學的極品。盡管阿甘是個弱智者,但處處彰顯了美國的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因為美國文化認同個人的努力,“傻子”阿甘獲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體主義文化取向的等級森嚴社會中,很難想象讓一個傻子作為集體的代表,獨攬所有的榮譽,借助于這兩種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解釋更多的文化現象差異。在這部影片里,可以說東西方文化的沖突隨處可見.教師可根據需要對影片進行有針對性的剪切和討論,進而在感性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不是單純獲取抽象的理性知識。

2.文學作品案例。文學作品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讀者從中得到對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學作品通過對人物在社交場合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的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在目的語使用者產生的心理投射。間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切身體驗案例。目前國內高校的涉外專業(yè)大都聘有外籍教師,教師應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學生資源,多組織一些交流活動。以青島理工大學每年一屆的外語文化節(jié)為例,在為期近兩個月的文化節(jié)中,通過組織文化差異專題討論、各種慶祝活動、赴外企實地參觀等活動,將學生與外籍人士交際中遇到的沖突總結分析,進而達到消除障礙,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奧運會、世博會等國際賽事志愿者的參與經歷也可以作為跨文化外語教學案例的重要來源。

五、結語

對于大多數沒有在西方國家生活經驗的師生來說,僅僅依靠課本的知識是不足以提高交際能力的。跨文化交際案例教學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fā)生的原因,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達到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異實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語語境的情況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學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跨文化交際教學經驗的積累和課程研究的深入,定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國實際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S等.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內容依托教學問題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

[3]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陳建平.案例教學法與商務英語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113-115.

[5]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第3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交流 沖突和障礙 跨文化訓練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近幾十年來人們之所以特別重視這一現象的研究,是因為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各國、各地區(qū)的人們得以頻繁的交往。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特別是在維吾爾人和漢族人在交流過程中,會由于傳統(tǒng)文化、民族風俗等差異而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和障礙,因此利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借助對維吾爾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際中的種種矛盾和障礙。本文將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社會交往等三類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列舉并分析案例。

一、語言交際過程中的案例分析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同時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響。

案例1:小李在阿克蘇某地區(qū)支教時和一位當地男老師結識,經常在一起聊天。一次他們聊起了各自的父母,男老師委婉地說“????? ???????? ?????.”。小李想進一步問問男老師的父親是什么時候去世的,他問道:“??????? ????? ???????”。這是這位男老師突然借故離開,并且面露不悅。

案例1分析:維吾爾族一般忌諱說“??????”,而是用“???? ??????”等30多種其它表達方法,“??????”這個詞一般形容某個不受歡迎或者地位低下的人的死亡,用這個詞來說這位男老師父親的故去,是極其不敬的,不禮貌的表達方式。

案例2:小張在阿克蘇地區(qū)支教,有一次和當地老師一起聊天,老師提到一個名叫阿里木小孩子,因為涉水而溺亡,這位老師為這個小男孩惋惜,小張順便問道:“阿里木生前學習是不是特別好?”這位老師聽后閉口不言,看樣子不是很高興。

案例2分析:小張的錯誤在于,他不該直呼死者的名字。在遠古時代,即人們通過不說死者的名字謀求避免死者的靈魂返回到塵世,傷害稱呼自己名字的人?,F代意義上的這種忌諱(直呼死者名字),其原因是生者對死者的一種懷念和尊敬,而不是懼怕死人的靈魂干擾自己。人們提及死者的名字時,一般在前面加上“??????”(意為“受到寬恕的”,“受真主關愛的”)。

以上兩個案例分析說明,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缥幕浑H,既是語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語言交際中的語用規(guī)范和語篇結構非常重要,關乎到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非語言交際過程中的案例分析

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之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等等?!绑w態(tài)語”便是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中將從這一角度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3:小王支教時,一天到學生家長家做家訪,學生的媽媽熱情地招待小王,準備了很多甜點,香噴噴的奶茶,小王喝了3、4碗奶茶后,覺得自己吃飽了,喝不下了,所以當學生的媽媽再次給小王添茶時,小王再三拒絕,甚至把碗拿開,不讓學生的媽媽倒水,這個時候氣氛突然變得很尷尬。

案例3分析:在維吾爾的文化習俗中,不再核查,即用手蓋住查完,示意主人不必再斟。如果用其它方式拒絕,會顯得很不禮貌,不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小王把碗拿開,這一簡單的動作,使得當時的氣氛突然變得尷尬不已。

以上案例分析說明,非語言交際手段十分豐富,但是,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與語言結合使用的,起著重復、加強、補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體態(tài)語方面,它能反映出這個民族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思維方式,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內容,使民族特點更加鮮明。不同民族的體態(tài)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不同,了解對方民族體態(tài)語的特點和內涵,能夠讓交流更加順暢,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社會交往交際過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們的社會交往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即是一個社會的習俗。人類社會的各種習俗是千百年中間逐漸形成的,有些習俗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但多數習俗已經無法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人們的習俗中貫穿著這一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案例4:小陳在支教時做家訪,學生阿里木的家長熱情地招待了小陳,一屋人聊得很開心,這時聽到了嬰兒的哭聲,原來是阿里木不滿1歲的妹妹哭了,阿里木的媽媽趕快抱起嬰兒,哄著不讓哭鬧,嬰兒破涕為笑,小陳一邊夸小嬰兒乖巧聽話,一邊試圖吻嬰兒的臉蛋和小腳,這時阿里木的媽媽抱開了嬰兒,并迅速放回嬰兒搖籃。

案例4分析:在維吾爾人的育養(yǎng)禁忌中,他們最忌諱的是嬰兒遭到“毒眼”、“毒舌”的傷害,所以,嬰兒的父母和其他人避諱夸嬰兒或者以愛慕的眼光注視嬰兒。維吾爾族也忌諱親吻不會說話的嬰兒,尤其忌諱親吻他們的嘴巴,否則以為嬰兒會常流涎水。還有人認為若多親嬰兒的腳掌,嬰兒將會習慣跟人。小陳正式因為不知道這些文化習俗,所以會發(fā)生交際上的障礙。

四、結語

跨文化理解力代表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認知而向,它強調經由對自己與互動對方文化的理解,而改變對環(huán)境的個人感官的過程。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需要我們以跨文化交際的思維看待每個民族,以跨文化交際的敏感看待每個交際障礙和沖突,最終依靠跨文化交際能力解除,消除交際障礙和沖突,達成順利、和諧的交流交際。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文化沖突 西班牙語國家 留學生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74-02

隨著國際文化交往和學術交流的發(fā)展,來華留學或交換學習的外國學生日益增多,其中,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占很大的比例。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跨文化適應的問題。本文通過深度訪談法,對廣州某高校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進行采訪,訪談的時間都在兩小時以上,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謄寫,從人際交往、時間觀、空間觀三方面,對其中關于跨文化沖突的案例進行分析,旨在了解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為跨文化交際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一、人際交往

從調查結果來看,人際交往方面的跨文化交際沖突是最常見的,也是對留學生影響最大的。在中國,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國人打交道,同時,他們也觀察到中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與他們存在許多差異。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墨西哥留學生C認為中國人很冷漠,比如,她看到一位老太太要過馬路,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來幫忙扶著她。她認為這是很奇怪的,因為在墨西哥,當看到陌生人有需要時,人們都會來幫忙。

以上這種現象,一部分原因是社會因素造成的,如“碰瓷”現象的多發(fā),導致人們不愿意幫助陌生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屬于內斂型,如果陌生人沒有直接尋求幫助,大部分中國人不會隨意上前幫忙。但是在西班牙語國家的文化里,只要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不管此人有沒有直接尋求幫助,他們都會上前幫忙。

案例二:厄瓜多爾留學生S表示,在中國的公共場所經常會看到一些難以理解,或者是讓她覺得很困擾的行為,比如:有些人會在公共場所做出不文明的行為,譬如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還有中學生談戀愛的時候會在公共場合做一些過于親密的動作,對她來說這些行為過于開放。這些現象都讓她難以接受。

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只是少部分缺乏公共道德和素質的人做出的行為,但是在外國留學生眼中,這些不文明的行為給他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就餐禮儀方面,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中國也遇到了文化沖擊,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三:秘魯留學生D表示,中國的飯店常常是很吵鬧的,而在秘魯,就餐時是不能大聲說話的,如果在就餐時大聲交談,會被認為是非常粗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她對中國吵鬧的就餐環(huán)境很不習慣。

在中國,餐桌上的交談被認為是人際交往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們甚至在餐桌上進行生意洽談。但是,在西班牙語國家,在餐桌上大聲交談被認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引起其他人極大的反感。

案例四:哥倫比亞留學生A表示,中國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禁忌。比如,他曾經把筷子直插在飯碗上,立即遭到了中國朋友的勸止。

在以上案例中,把筷子直插在飯碗上的動作,由于與上香拜祭的動作相似,被許多中國人認為是不吉利的,因此十分忌諱。但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并不能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因此造成了跨文化交際沖突。

中國與西班牙語國家的送禮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異,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送禮方面也遇到過問題,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五:哥倫比亞留學生R向一位中國朋友送了一把傘作為禮物,但是這位朋友并不是非常高興,事后他才了解到,送傘蘊含著要分散的意思,因此才明白在中國送禮不宜送傘。

漢語中存在許多多音字、諧音字,“傘”與“散”諧音,因此以傘作為禮物,很容易讓中國人聯想到“分散”“分離”。類似的例子還有分吃一只梨表示“分離”等。但是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由于語言水平、文化背景的限制,并沒有了解到這些忌諱。

二、時間觀

霍爾(1959)在《無聲的語言》中說,“時間會說話,它比有聲語言更坦率。”時間觀的差異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對于時間的感知、理解和安排,和中國人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高校的時間安排,有可能會讓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感到不適應。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六:委內瑞拉留學生H表示,中國大學的時間表和委內瑞拉人的作息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在委內瑞拉,早上上學不會這么早,九點多才正式上課,午餐時間是一點半,晚餐時間是八點到九點。

在西班牙語國家,課程開始的時間和就餐時間普遍比中國晚1到3小時,且大部分學校下午即結束課程,晚上無需上課。但是在中國,課程開始較早,結束較晚,且學校食堂營業(yè)時間是依據作息表規(guī)定的,食物供應時間比較固定。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需要就餐時,食堂往往已經關門。另外,在西班牙,兩點到四點半為午休(siesta)時間,而在中國,這個時間段通常為上課時間。因此,中國高校的作息時間安排可能會導致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的不適應。

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對于時間的感知和把握也有所不同,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七:西班牙留學生Z表示,在西班牙,遲到是很普遍的,一般人們很少按約定時間準時到達,而在中國,如果有人遲到了,中國朋友就會很不高興。

案例八:秘魯留學生J曾經問過他的一位中國朋友,他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一點是什么。中國朋友的回答是遲到的問題,原因是兩人在約定外出時,J每次都會遲到一段時間。對此,J的中國朋友心里有一點不滿,但為了不傷害雙方感情,并沒有直接指出。但J表示非常不解,不明白朋友為什么為此生氣。

由于生活習慣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響,遲到在西班牙語國家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甚至許多人覺得遲到半小時以內是可以接受的。在西班牙語國家,遲到并不意味著不尊重,而準時到達并不一定是美德。比如,在西班牙,約定了時間去朋友家用晚餐,如果準時到達,會被認為是不給對方時間準備,是不禮貌的。但是在中國,由于生活節(jié)奏較快,人們比較追求效率,不管是日常約會,還是商務場合,都會要求準時到達,如果遲到,則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三、空間觀

不同民族對空間的感知和利用也是不同的,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空間觀方面也遇到了文化沖擊,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九:秘魯留學生J表示,當他問身邊的人:“你來自哪里?”時,他們的回答往往是“中國”或者“廣東”。但是這些地域概念范圍是很廣的,他想知道具體是哪個城市,所以他感到非常不解。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國人著眼的地域范圍較大,而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著眼的具體范圍較小且具體。這也反映出,中國人比較注重于集體觀念,而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比較注重于個人觀念。

案例十:墨西哥留學生C觀察到,在中國,就餐時,中國人會選擇位置,地位較高的人會有特別的位置,而在墨西哥,大家都是隨便就坐,沒有特殊的位置。

就坐的位置在中國體現了地位的不同,比如長輩、上級應坐在主位。而在西班牙語國家,長輩和晚輩,上級和下級之間,都傾向于平等相處,而在位置的選擇上,自然就沒有太多的講究。

另外,空間觀的差異還體現在人與人交談時距離的差異,在中國,人與人交談時會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交談時距離很近,則會被認為是十分親密的關系。而在西班牙語國家,交談時人與人距離較小,且出于禮貌和尊重,交談時雙眼應直視對方。因此,如果中國人在交談時保持了較大的距離,或者沒有直視對方的雙眼,會被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認為是不禮貌或者不尊重。

四、建議

跨文化交際沖突可能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率,從而對跨文化交際產生消極影響。為了避免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華學習遇到的跨文化交際沖突對他們在華學習、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將從高校和留學生兩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建議。

(一)高校方面

1.面向留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和語言水平的限制,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人人際交往、時間觀和空間觀等方面文化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在留學生必修的專業(yè)課、對外漢語課之外,高??砷_設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供留學生選修。

2.支持建立、發(fā)展校內服務留學生的社團或組織

在留學生人數較多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存在服務留學生的社團或組織。這些社團和組織為留學生提供接機服務,解決生活難題,尋找語言伙伴等,對留學生有很大的幫助。但由于規(guī)模有限,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許多留學生可能并不了解這些社團或組織的信息。對此,高校方面可以提供資金、宣傳力度等方面的扶持。

(二)留學生方面

1.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中國或學習目的地相關文化

留學生在來華學習前,可以通過互聯網、當地華人、學校提供的信息等多種渠道,了解中國,尤其是學習目的地的相關文化。在華高校學習時,也可通過加入相關組織、尋找中國語伴、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方式、時間觀和空間觀等。

2.做到入鄉(xiāng)隨俗,互相尊重

在華學習、生活,留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要做到尊重當地習俗。比如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與朋友約會時,要做到準時,要尊重中國的餐桌禮儀等。

五、結語

不同民族、不同個體在人際交往、時間觀、空間觀方面的認識肯定會有所差異。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中國難免會遇到跨文化交際沖突。為了避免這些跨文化交際沖突對交際效果產生消極影響,除了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要做到入鄉(xiāng)隨俗,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之外,我們對現有的社會文化和觀念也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質,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承認矛盾,緩解沖突,實現不同文化間的積極交流。

【參考文獻】

[1]但海劍,陳雷.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形成和處理[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438-441.

[2]藍晨興.跨文化交際沖突探析[J].現代交際,2016(08):53-57.

[3]梁星.跨文化交際沖突深層原因分析與對策[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85-88.

[4]馬偉.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沖突[J].青海社會科學,2012(02):110-113.

[5]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實例分析[J].綏化師專學報,2003(01):90-92.

[6]楊小莉,陳.中外空間觀差異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2(01):170-172.

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外語教學 案例分析 大學生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就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現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為中心的培養(yǎng)模式,只關注交際行為本身和交際結果,執(zhí)著于具體目標,但在我們一般性的大學教育中,很難確定學生將來可能與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難像對特定出國人員進行培訓那樣對學生實施有較強針對性的訓練;知識中心模式,則集中于認知層面,主要向學生灌輸有關文化知識,但難以讓學生產生切身體驗,而且還不適用于處理文化的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傳授文化知識容易變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向較高層次發(fā)展。

另外,我們的教學大綱設計和教學實踐往往缺乏足夠的開放性,沒有給學生較多面對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需要依據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正確性的同時還要幫助其提高言語行為的得體性。在近年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的眾多研究中,筆者認為楊盈、莊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文化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tǒng)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的要求,具較強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語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識導入、文化內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實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學中將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特色、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和現實沖突等素材展示于學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識、意識、思維和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能幫助學生達到學習外語語言技能與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機結合的目的。在談到案例教學法時,陳建平(2004)強調:“案例是為適應特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述特點,使案例教學能很好適用于跨文化外語教學,它對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視大過獲取知識,成為語言文化知識向跨文化能力轉變的有效途徑。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fā)生的原因

與傳統(tǒng)英語教學當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較,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能同時反映出本族語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語的文化信息,能使學生更好地明白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所產生的,而是由于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例如,課堂上教師給出如下案例:美國雇傭的一位中國員工,因母親生病請假。他對老板講,他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將他養(yǎng)育大,他母親的病如何如何厲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準他的假。然而,美國老板就會很難理解,不知他意欲何為。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教師總結:分別屬于強交際環(huán)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際環(huán)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兩國人,在交際中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有天壤之別。中國屬于強交際環(huán)境文化,交際重“意會,而美國屬弱交際環(huán)境文化,交際重“言傳”。

2.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

在人類的交際中,除語言表達方式外還有手勢、體態(tài)、衣飾等表達方法。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占70%。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如,相同的手勢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將這些差異呈現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學生能根據教師對背景知識和實例的介紹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作出正確的判斷,對非言語行為的多義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敏感性,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困惑和誤解。另外,通過對跨文化交際案例中非言語行為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體態(tài)語、客體語、體距語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和它們所具有的特殊交際功能,從而達到既擴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也培養(yǎng)了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思維的目的。如“OK”手勢的差異,在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OK”手勢表示“好的”或“贊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勢卻是對人的一種蔑視和侮辱,就像在中國“拳頭緊握翹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樣。

3.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樹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識觀念,或多或少會犯民族中心主義。教師可以拿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為例,讓學生就小說中母女雙方表現出來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進行辯論,探討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在中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給小說中四對母女間的交流與溝通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采取一種理性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缥幕浑H案例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客觀的態(tài)度、相互寬容的眼光去看待異文化,盡量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增強對待異國文化的調適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跨文化外語教學課堂中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選擇要適當,即案例內容要與課文主題關聯、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以便于課堂教學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缥幕Z境下的各種日常交際、異國文化體驗、跨文化交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等都可以作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驟地進行:教師提問——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是不可或缺的5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活動的目的性;閱讀案例既能獲得語言文化知識,又能訓練閱讀技能,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判斷能力的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技巧,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表達見解,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得出結論是學生進一步積累知識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也是概括、歸納能力的訓練;教師總結作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為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tǒng)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的獲取

第6篇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的必修課,在不同學校的外語學院和文學院都有開設。在課程具體名稱上可能略有差異,如“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學”等,但在課程內容上是基本相同的。本課程的培養(yǎng)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在跨文化語境中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華僑大學2016年秋季開始招生的應用語言學專業(yè)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的課程,開課學期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2個學分共36學時。通過對這門課的講授,筆者有一些對跨文化交際課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議,總結如下,希望能對以后的課程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二、課程性質改革的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活動。[1]華僑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性質定位于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其目標指向是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目的是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能力。

其實,跨文化交際可以做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理解。狹義層面是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廣義層面是指同一國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域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同一國家或民族內部也廣泛存在價值觀、行為習慣、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差異。廣義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諸多方面有交叉的地方,如性別語言的差異、地域語言的差異等。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對于社會語言學的學習和研究也將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最容易想到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可以避免對某種社會語言現象的過度概括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眾所周知,對外漢語教學和社會語言學都是構成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的支柱性學科,而跨文化交際課程與兩個學科都緊密相關,因此,學好跨文化交際課程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和社會語言學都有重要意義,可為專業(yè)課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

所以,我們認為應該修改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科定位,把它從專業(yè)必修課提升到專業(yè)基礎課的地位更為妥當。

三、課程設置改革的問題

(一)現有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要求最終需要通過課程設置計劃來體現和實施。而且,課程設置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因此課程設置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華僑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新生入學即開始學習這門課程。主要考慮的是本課程在內容上比較淺顯,主要是一些文化差異現象的簡單介紹。而且內容上比較有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這樣的課程設置也存在問題,比如在內容上線條比較粗疏,受時間所限,介紹的多是宏觀層面的差異。如果考慮到社會語言學研究方面,現有課程在細節(jié)層面的講解和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需要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一定的調整。

(二)課程設置改革方案

首先,要調整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在課程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實踐內容在課程中所占的比重??缥幕浑H課程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僅學到相關的知識體系是不完整的,還需要大量的實踐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實踐既有課堂外的實踐,也有課堂內的實踐。課堂實踐內容的增加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第二,增加總課時。為達到課程培養(yǎng)目標,必須在課時安排上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獲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都是每周2個學時的課時量,約36學時。減去新生入學軍訓的時間,大約只剩下30個學時。在如此少的課時內既要讓學生學習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知識,又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基本上很難達到預定的目標。[2]所以我們建議最好能在大學三四年級增加開設專題討論課和案例分析課,既要增加系y性理論的學習,也要進行典型案例分析的練習。這樣可以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課外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課堂學到的跨文化交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思考和學習,才能學以致用相互促進,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

所有的課程其實都在強調教學資源的建設,但是跨文化交際課程有其特殊性,其配套資源建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教材資源建設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缥幕浑H課程研究的對象為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的文化現象,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因此我們應該在教材選擇上特別注意內容的時效性,選擇最新版的教材以講授最新的理論及概念。與其他學科不同,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不同教材在內容上差異很大,固定選用某一種教材的做法是比較偏頗的,應該在綜合多種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形成教師的教案,因此,此課程存在教材資源建設的問題。同時,任課老師還必須關注學界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結合到教學當中去,例如多媒體技術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等。[3]

(二)視頻庫建設

音視頻資源在現代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多媒體技術具有載體多樣化的關鍵特征,其利用聲、光、圖像等功能從多種渠道傳遞信息,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要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習興趣,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更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認知規(guī)律。特別是在非語言跨文化交際效果的展示上有其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

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特別需要音視頻庫的建設。把音視頻結合在課堂教學中來了解其他文化的習俗、價值觀的不同,教學效果要遠遠好于僅限于書面知識的講授。音視頻資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主題分類的片段集合。比如,在講授刻板印象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可把不同的美國電影電視中的華人片段集中播放,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人對華人整體的認知形象是怎樣的。另一種是完整版的音視頻資源,可供學生在課堂或課后欣賞,如電影《刮痧》、《上帝也瘋狂》、《推手》、《暗物質》等。

音視頻庫的建設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程,需要把音視頻資源剪切出來并分門別類,把主題相同的資源整合在一起,這不僅需要教師有耐心還需要有廣泛的涉獵,才能從浩如煙海的視頻資源中搜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片段。

(三)案例庫建設

具體案例的分析往往可以以小見大,像解剖麻雀一樣展示分析的過程,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很大。所以,跨文化交際課程要重視案例庫的建設,而且最好是真實的案例材料。案例教學在國外備受推崇,但在國內尚未普及,教學效果也不太令人滿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例庫建設的落后。

案例庫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由單人開發(fā)案例和建設案例庫是不可想象的。國際知名的案例庫無一不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案例開發(fā)的主力又應該是一線教師。只有一線教師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學的需要,從而編寫出滿足要求的案例。因此,必須組織一個教師團隊來共同建設案例庫。

成熟的案例庫可以提供豐富的案例供教師挑選,案例的真實性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注意相關理論和典型案例相結合,就可能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從“跨越”到“超越”層面的飛躍。[4]

五、教學方式改革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改革的原因

跨文化交際課初級階段較多是從認知層面講授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我們可以將教學過程總結為“知識傳授―知識內化―知識輸出”的線性模式。這樣理所當然會將知識傳授視為重中之重,但僅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缺乏師生之間必要的互動性和啟發(fā)性。

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面臨著知識生態(tài)的深刻變化和職場需求的轉變。特別是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和來往的增多,使用基于線性思維的教育模式講授跨文化交際課程已經無法適應知識技術的革新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趨勢。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可能在學校里學完全部的知識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際的教學過程不能只是教師的講授,還必須保證一定量的實踐課或練習課內容。賈玉新(1997)[5]指出,應該從認知、情感和行為幾個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通過實踐和練習,可以從情感和行為層面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二)教學方式改革的選擇

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受學時所限,跨文化交際課程涉及的內容又比較廣泛,很容易形成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因此要改革教學方式首先必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知道在知識爆炸的年代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而是要結合練習實踐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同時要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鼓勵他們開展富于應用性、思辨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其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角色向交際環(huán)境營造者、學習指導者和學生潛力挖掘者等多種角色的轉變。

另外,還需要在高年級設置專門的案例討論課,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典型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學生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學可以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動性和潛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目標。這也對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案例分析屬于開放性問題探討,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經??梢园l(fā)現當前理論的不足之處,增強學生的研究興趣,這也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相應地,我們也需要在考試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革??荚囀墙虒W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考核應該增加實踐內容的成績占比,減少純理論知識的占比。

另外,在考試手段上也應該多樣化,可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對具體的事例分析總結,然后上升到理論認知的高度。

六、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門課程,跨文化交際的歷史是比較短暫的,但是其重要性卻是無可取代的。講好跨文化交際課,不僅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重視程度,在課程性質上由專業(yè)必修課調整為學科基礎課。還需要提高實踐內容在課程中的比例,使講授內容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同時,還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加強配套教學資源的建設,融合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于課堂教學之中,使這門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5.

[2]張春燕.關于“跨文化交際學”課程設計的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4).

[3]何高大.多媒體技術――跨文化交際的革命[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

[4]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第7篇

關鍵詞:跨文化教學;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學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國際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經濟往來、旅游愛好者之間掀起的出國旅游熱、還是出于愛好主動學習第二語言,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進行跨文化交際。正因為有交流的需要,相對應地跨文化教學及其研究也應運而生了。為此,我國各大院校也紛紛開設跨文化相關的各種課程,教師們也結合教學經驗采用了諸如講課、小組討論、調查報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和素材,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點和特點。在這諸多方法中講課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為它對于傳授知識的作用最明顯,但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對影音資料進行的案例分析,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生興趣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跨文化教學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選取途徑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當時是通過采取真實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種方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從而取得教學的成功。這種方法受到重視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著重選取了三個途徑來具體介紹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 真實的生活場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臺。教師應善于發(fā)現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場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資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組織一些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討論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各種西方節(jié)假日慶祝方式、以及赴外企進行實地參觀等等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外企的實訓和上崗實習等教學活動中,面對面地和外國人進行交流。然后把他們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沖突,進行總結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誤會,從而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這些生活中真實具體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 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

我們現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過學習、閱讀文學作品了解到的。因為它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讀者在閱讀中對于西方文化進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學作品通過對人物形象在社交場合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的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在目的語使用環(huán)境下產生的心理條件,從而間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校里,課堂上學習的東西非常有限,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空閑的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 多媒體技術的影視資源

影視資源用于教學,尤其是跨文化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優(yōu)點和特點。因為電影電視對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且受歡迎的一種媒體,它比別的教學手段更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也因為電影電視比起教學課本和其他書籍更戲劇化、動態(tài)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觀化地展現出人物的心理特點或是社會文化習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形象,易于理解。隨著電影科技的發(fā)展,將呈現給人們更豐富、更具體的觀影體驗,使人們能夠獲得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感。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長學生對他國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識興趣和好奇心,還可以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西方優(yōu)秀的電影情節(jié)進行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對電影情節(jié)案例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優(yōu)勢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經驗和教訓,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等來了解人物的行為,評價其對錯,進而告訴我們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應對。在跨文化教學中案例分析法的優(yōu)勢也顯而易見,下面從三個方面對跨文化案列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夠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情景

對于大多數中國的學習者來說,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不是很多,對一個國家的學習只能依靠書本和電視等,書本上面的東西都是死的,僅僅可以用來積累知識,但生活是活的、流動的,無時無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如此便導致很多人往往書本上功夫很到家,學得很好,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縮影,是真實生活的演繹,里邊不僅涉及了語言知識、行為動作,還涉及了為人處世、文化習俗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形象的場景往往給人更深的心靈感觸,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文化知識的了解與學習。更重要的是,對案例的分析及相關問題的解決為學生以后的實際生活和教學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的理解力

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約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則占70%。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尤其是外國人的非語言表達特別豐富。而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將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呈現出來,學生能根據背景知識進行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沖突作出正確的判斷,能增強對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理解力,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解決沖突問題的能力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蓖患虏煌娜藭胁煌目捶ǎ煌幕娜丝捶隙ㄒ膊灰粯?。通過對跨文化案例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我們知道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造成的,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在比較和分析中加深對多種文化的了解,逐步學會站在不同立場看問題,促進多元化視角的形成,這種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不僅這樣,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避免誤解、沖突,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鍛煉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跨文化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往,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國家、社會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長學生的知識以及對異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成功。(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 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