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30:13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語文文化常識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文化常識;語文教學;理解;知識體系
一、在高中階段進行傳統(tǒng)文化常識教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蘊含了這個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能夠一直傲立在地球的東方。但在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經消失,外來文化不斷滲透,學生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日漸模糊。而在本應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應試的壓力,教學只為高分的現象極為普遍。經典古文未能涵詠,詩詞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學生與大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失之交臂。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在“古詩文閱讀”版塊中明確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核目標。
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常識教學已經不再是一個做不做或者什么時候做的問題,而是一個當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關于高中階段傳統(tǒng)文化常識教學的內容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從時間跨度看,從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從內容上看,其主體應該是儒家文化,輔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態(tài)。
研究近年來,北大、人大、南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國學院的培養(yǎng)計劃,可以看到教學內容從古代哲學、古代政治、古代經濟到古代文學、古代史學、古代民俗……包羅萬象,無一不有。然而,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現實的因素制約了我們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樣,將所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教學內容。
以課程標準和2016年的新考綱的實際要求,筆者梳理了現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常識,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古代歷法常識。如古文中經常涉及到的紀年方式、計時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關常識。如《滕王閣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識。
3.古代姓名稱謂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關知識。
4.古代職官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職變動的詞語。
5.古代年齡的稱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齡的詞語。
6.古代的禮儀制度。如婚戀詩中涉及到的出嫁禮儀。
7.古代的節(jié)慶常識。如古代重要的節(jié)日的時間和主要的民俗。
三、關于教學途徑的一些簡單嘗試和構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學環(huán)境,一線教師們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往往是羅列出所謂“常見的文化常識”,然后讓學生們強行記憶。筆者所加入的各種教學交流群中,散見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識100題》。然而,我們知道沒有理解的記憶是根本無法長久的,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科學的。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和相關經驗介紹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學資料拓展整合教學內容。文化常識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絕不是唯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要進行文化常識教學,首先就需要我們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識內容進行足夠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遇到“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時就可以針對“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僅如此,還可以從“四維”(禮、義、廉、恥)到“五?!保ㄈ省⒘x、禮、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演變,延伸到“孝”的地位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日趨提升。并且講到古代越來越重視“孝”,是因為伴隨著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yè)經濟日益穩(wěn)定與發(fā)展,家對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對于社會的祥和與穩(wěn)定功能日益突出。這樣,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相關的文化常識,也加深了學生對宗法制社會和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社會的認識。
2.注重理解,調動既有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加深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法長久的,靠死記硬背明顯不是積累文化常識的好方法。文化常識雖然是古代的,但是許多優(yōu)秀之處依然被傳承了下來,鐫刻入了我們的基因之中。學生無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識,是因為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調動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這些問題。
3.構建知識體系,讓思維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識不論講多少遍學生總是記不住,有些文化常識學生明明記住了但是一做題就出錯。歸根究底,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沒有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知識雜亂無章。因此,我們有必要指導學生構建科學、有效的知識體系。
4.通過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如果教學文化常識,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或者坐而論道,就顯得有些狹隘了。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后還是要學以致用。由此,進行實踐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
四、小結
在當下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在語文學科之中進行文化常識教學,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學文化常識,不應是急功近利的,而應真正站在樹立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立足點上,讓學生了解、感知、傳承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本文所探討的一些教學途徑,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希望學生能夠對傳統(tǒng)文化通過理解記憶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能夠影響自身的價值觀和處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程達.語文學科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結構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B-0123-02
實施新課改之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嶄新局面,但也出現了模式化傾向,導致課堂教學出現新的問題,如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方法失當、濫用多媒體,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明顯下降,因此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勢在必行。教師要從優(yōu)化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引導、優(yōu)化教學訓練著手,從不同維度展開教學實踐探索,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優(yōu)化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軸線,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行為,因此必須注重提升教學目標的針對性、適切性,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預想結果。
(一)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F在,信息技術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課堂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多媒體、白板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全面介入,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新變化。由于多媒體、白板等輔助工具具有強大的展示功能,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高中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有主動探索意識。因此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通過生動講解、故事導入、課堂演繹、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上的觸動,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多媒體需要注意適度性,過度使用多媒體勢必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
(二)明確學習目標。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要體現“三維性”,這是目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共識,但在具體操作時,很多教師常常是照搬照抄現成的目標設計,忽視了教學目標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設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教材學習內容,更要觀照學生接受實際,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還有自身特點,這些都是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參數因子。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學情調查,給出多種思考判斷,這樣才能形成適合度更高的教學目標。雖然教學目標需要體現三維性,但教學目標不能貪大求全,最好能夠從小角度展開教學突破,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一些學習收獲,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文《拿來主義》時,教師在上課之初,利用大屏幕展示教學目標:了解文本寫作背景;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比喻論證等方法,體會生動形象的論證意識;了解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正確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展開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解讀:魯迅的文章有特定的寫作歷史背景,從了解寫作背景展開學習,可以順利切入文本內容學習,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為解讀文本思想做好鋪墊,學習比喻等論證方法自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接下來,課堂教學正式啟動,學生學習順利展開。
可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堂教學目標,并對相關目標內容進行解釋,為學生規(guī)劃了學習路線,因為清晰明了,學生自然掌握了學習方向。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操作是常規(guī)思維做法,目標設計范圍、難度適當,其教學效果便值得期待。如果教學目標過多,教師急于趕目標,教學過程難免會倉促,課堂教學自然難言高效。
二、優(yōu)化教學引導,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優(yōu)化教學引導是指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整合,以及對教學節(jié)奏的調控。教師要針對教學實際精心選擇教學方法,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期獲得教學最優(yōu)化配置。
(一)精選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展開多重教學引導,因而要對眾多教學方法展開優(yōu)化選擇。自主閱讀、教師講解、合作探究、實踐操作、課堂演繹、自由討論、集體對話等,都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實際展開個性化設計,以提升教學方法應用的高效性。如果有可能,教師還可以征詢學生的意見,對課堂教學方法運用展開多重優(yōu)化調整,以滿足課堂教學實踐需要。
(二)調控教學節(jié)奏。課堂教學由眾多環(huán)節(jié)組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屬于一個節(jié)奏點,因此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傳承契合,使教學節(jié)奏合理順暢,從而避免課堂拖沓、窩工、散亂情況發(fā)生。課堂時間利用率高低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銜接做好充分預設,對學生學習進度有正確預計,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教學實現有序化、高效化。
例如,在學習《寶玉挨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沒有進行細致講解,而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給出質疑問題:引發(fā)寶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寶玉挨打片段中也有偶然性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出現有什么作用?賈政恨兒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寶玉挨打是孤立事件嗎?為什么會引起軒然大波呢?然后教師篩選相關問題,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生積極行動起來,課堂合作學習快速展開。課堂教學互動氛圍濃厚,學習效果良好。
教師發(fā)動學生進行質疑活動,然后整合質疑問}引導學生集體探究學習,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緊湊,張弛有序,動靜結合,學生進入了主動學習狀態(tài)??梢姡n堂教學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教師依據教學實際需要調控課堂進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優(yōu)化教學訓練,提升語文素質
課堂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減少重復性作業(yè)、避免機械化操作是課堂訓練設計優(yōu)化的重要訴求點。
(一)注重實踐訓練。設計課堂訓練時,教師要注重實踐方面的強化訓練,多設計一些實踐操作性訓練內容,督促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習認知。語文學習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語文訓練也是如此,因此教師不妨從文本朗讀、課文復述、段落賞析、質疑釋疑、課堂演繹、信息搜集、社會調查、習作訓練等方面進行設計,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的實踐操作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這與新課標倡導的學習主體意識相一致,也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相吻合。
(二)升級課堂評價。課堂評價是重要的教學改革點,升級課堂評價體系,有利于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主動力。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導者,學生難有參與評價的機會。新課改之后,為彰顯學生學習的主動地位,教師會給學生更多鼓勵性評價,卻讓課堂教學評價陷入新的思維窠臼之中。課堂評價是一種教學激勵手段,但不可走向極端。一味批評和一味表揚都不是正確的做法,而是要對學生學習表現給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才是科學的、高效的。
關鍵詞:文化視角;課堂現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文化是人類的活動方式及其結果,包括一切認知活動,行為方式和物質創(chuàng)造,以及潛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內籍此引導行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其他觀念形態(tài)。文化體現在師師之間、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而建構起來的教學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對文化下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
體。”[1]《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中給“文化”下的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tǒng)(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盵2]文化概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產生一整套解釋、理解和描述人類行為或社會特性的理論和原則。
本文試從文化視角來審視課堂中幾種常見的現象,從課堂中一些教學現象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中挖掘背后隱藏的真正文化本質,進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二、 幾種常見的課堂現象及分析
(一)課堂上,教師喜歡高高站在講臺上
在我們的課堂上,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課堂上,我們經??吹降囊环N現象就是教師喜歡站在高高的講臺上,以一種威嚴的姿態(tài),居高臨下,審視著下面的學生。
分析:這一現象是與我國古代傳統(tǒng)一直推崇的重師道尊嚴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師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事業(yè)出?無君師惡治?”[3]家庭本位現象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證,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為家長的最大的家-國家,另一方面又要實現各小家的期望。作為教學活動具體參與者的教師與學生,其主體方位感會消散在家庭中,主體自我意識淡泊,一切聽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為指向,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與溝通,即便有的話,在宏觀上也要以家庭為基準線,而不是以師生為出發(fā)點。在家庭本位的籠罩下,具體到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又存在教師本位現象,教師是教學活動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他根據社會,家庭的要求,具體執(zhí)行對學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學生則惟命是從。[4]
(二)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傾向于鼓勵學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國,尤其是小學和初中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個問題,以顯示課堂氣氛的活躍。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體有著自已的時間取向,對時間的態(tài)度和解釋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國人類學家E.T. Hall也曾說,各個文化就像擁有自已的語言一樣,擁有自已的“時間語言”?!皶r間語言”不是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得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中“習得的”。時間取向是在社會實踐中自然而產生的,是無意識,不為人所察覺的。[5]根據美國人類學家E.T. Hall的觀點,單向記時制和多向記時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以前者為特征的國家里,人們在一個時間內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嚴格地遵循時間表;后者,人們習慣于在一個時間內同時做好幾件事,并且在遵守時間上靈活性較大。我國就是屬于后者,多向記時制。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經??吹浇處熥屢粋€學生在座位上讀課文,自已卻在黑板上不停地寫著自已的教學內容。
(三)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但是學生卻不愿意表達自已的看法。
當教師讓學生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已的看法時,大多數學生寧愿低下頭,放棄自已的發(fā)言權,不愿表達自已的意見。
分析: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教師與 天”、“地”、“君”、“親”一樣具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和絕對的權威,是知識、禮儀的化身。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一開始就受到倫理等級的影響,形成教師講,學生聽的“慣習”,這種“慣習”的產生從學生接受教育時便開始得到培養(yǎng),當此種慣習完全融入到傳統(tǒng)課堂中,他們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構的法律制度賦予教師以權威的一種形一樣”。[6]歷朝統(tǒng)治者和中國從三代開始政治上就實行宗法制和封建專制統(tǒng)治,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 古語云:“人有師而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者,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7]
三、 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啟示
本文主要是針對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學改革對我們的教師、學生和課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評價標準。
以下筆者針對以上分析的幾種課堂現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議:
(一)教師要和學生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取知過程的一部分?!盵8]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改變高中語文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即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自我的內在交流過程。是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的過程,是情緒,情感相互濡染的過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貫通的過程。[9]
高中課堂應該打破師生之間單向、一維的知識授受關系,更多的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我們的教師應該走下高高的象征著權威的講臺,和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親密、充滿活力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期待的教學效果,中國教師喜歡課堂氣氛“和諧”,其實過于和諧的氣氛不利于雙方的交流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二)教師要專注傾聽學生的“聲音”
高中學生是有主見、有思想、有表現力的群體,他們期望別人能夠傾聽自已的聲音,希望得到尊重。課堂氣氛活躍是我們課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學習氛圍,但是這種“活躍”有可能是假活躍,這種熱鬧的氣氛沒有產生預想的學習效果。課堂氣氛的過于“活躍”讓學生失去了充分表現自已的機會,使教師也失去了傾聽學生聲音的機會,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形式多變的教學方法。教師走下講臺,來到學生面前,同一個問題,可以多聽取幾個學生的意見,要求學生一個一個地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師生之間多一點對話與眼神的交流,多給他們一點話語權,多給他們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教師要給學生真正的話語權
后現代哲學家??抡J為,“話語是一種權力關系,它意味著誰有發(fā)言權,誰無發(fā)言權?!薄氨M管它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tǒng),然而它在社會中是一種真實的權力?!盵10]中國教師在課堂上長期把持話語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一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是教師仍然占領著話語的制高點,控制著整個話語空間和話語情境的展現,學生的話語受到教師話語的指令,按照教師的思維進行,教師有時也刻意在課堂中制造出學生爭先恐后發(fā)言的熱鬧場面,看似學生有了話語權,而實際上是一種“虛假的話語權”。
而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發(fā)表觀點,學生總是寧可低下頭,保持沉默。
關鍵詞:高速公路綠化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U416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力度的加大,同時伴隨全球對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綠化已經成為了高速公路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與人們對環(huán)境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相比,我國高速公路的綠化水平還有一定差距,施工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比較常見問題,針對每個問題分析相應的防治措施,論述如下:
一、綠化用地整理不到位
雜草多土質差,栽植后就會出現苗木生長緩慢且成活率較低的現象。形成原因往往是建筑垃圾未清理干凈、雜草未完全拔掉、或是種植土厚度不夠。
防治措施:規(guī)范整理綠化用地。建筑垃圾必須清理干凈,雜草完全拔除,確保種植土適合植物生長,種植土厚度要達標。一般地被植物根域層的最低厚度為15cm;小灌木為30cm;大灌木為45cm;淺根性喬木深度為60cm;深根性喬木為90cm。并且注意保持好種植土的排水性和透水性,必要時可設置暗渠等排水設施。
二、邊坡排水溝排水不暢
如果每逢下雨時溝內積水,下大雨時雨水會沿公路路面橫流,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邊溝排水情況不暢。邊溝溝底縱坡設置過長、縱坡坡度過小、溝底不平順,邊溝堵塞嚴重都可能是造成此類情況的原因。
防護措施:按實際排水需要設置邊溝縱坡長度和坡度; 及時清理邊溝中的雜物,保持邊溝排水通暢;邊溝溝底要砌筑平順,防治局部凹凸不平。
三、噴播草籽植被地段出現禿頂現象
有些高速路段草籽播種發(fā)芽后長勢不好、疏密不均勻,甚至有成片土皮暴露在外,形成禿頂現象。此類現象形成主要是因為坡面較陡,部分漏灑草籽或草籽被雨水沖走;草籽質量差,發(fā)芽率低;坡面土質不適合草籽生長;播草籽后養(yǎng)護不及時,沒及時進行補種。
防治措施:按施工規(guī)范施工,采用機械播撒,防治漏灑,噴播時混合料須拌合均勻,選擇適地適生的草種;土壤面層換填一層適合草籽生長的種植土層;坡面有滲水的地方適當設置導水管(軟式透水管)引排地下水至坡外;及時進行養(yǎng)護和管護。大雨過后要及時補種被沖走區(qū)域,注意坡面濕度,直至植草成坪。在種植地被植物和喬灌木時,注意成片成叢種植,沒有種植的坡面盡量不要人為破壞坡面草坪。
四、苗木葉片發(fā)黃或打蔫,出現枯死現象
苗木栽植不久后葉子卷曲,葉片葉柄下垂,出現萎蔫現象,植株幼葉開始枯焦。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施工單位多,交叉施工嚴重、苗木到場后沒有及時栽種到位,造成苗木脫水;栽植時節(jié)日照太強,氣候干燥,澆水不足,造成植株缺水所致;反季節(jié)栽種;起挖運輸苗木不規(guī)范造成植物裸根;土質不良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苗木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作好協(xié)調工作,確保將到場苗木第一時間栽種到位。注意選擇適生樹種,規(guī)范運輸和栽植,及時進行養(yǎng)護,對土質較差的坑穴提前進行換土。栽植后澆足定根水,固定好苗木應在24小時內澆上第一遍透水,如發(fā)現樹桿四周泥土下沉或干裂,應加土踩實封坑。封坑后,新植苗木再澆夠2-3遍透水,才能確保成活率。
五、喬木坑穴積水
樹坑積水會導致苗木根系腐爛而死亡。形成原因大多是因為夏季雨水較多,若樹坑排水不暢,樹木易遭澇害。
防治措施:對施工當時發(fā)現排水不良的坑穴,在穴底鋪10-15cm砂礫或鋪設滲水管、盲溝;對施工后才發(fā)現排水不良的種植穴,及時排水是挽救受澇樹木的首要之舉。因為樹木長期處于浸水狀態(tài),土壤中含水量過高,缺少氧氣,樹木根系不能進行正常呼吸,必然導致根系腐爛而死亡。排水的順序要根據樹木栽植的環(huán)境來確定。注意栽植在低洼處的應先排,地勢較高的可以晚些。栽植在黏土或粘壤土中的樹木應先排水,栽植在素砂土或砂壤土中的也可較晚些進行。排水時對受澇程度不太嚴重的樹木可人工排水,大面積受澇或受澇較重則應用水泵或挖排水溝等方法排水。并注意排水后加大修剪量,因為受澇樹木根系已經受損,影響了對水分的吸收,而此時地上部分的蒸騰并未停止,修剪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樹體水分的消耗。修剪以疏枝、疏葉或短截為主,可視受澇后的情況確定修剪量。
七、喬木移栽后抗風吹能力差
喬木移栽后易被風刮倒,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樹坑深度不夠或者是喬木栽植后沒有及時支撐。
防治措施:挖樹坑時必須按照標準執(zhí)行,坑穴的挖掘以放線定出的灰點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穴之大小依土球規(guī)格及根系情況而定。穴的直徑應比土球大20cm左右,穴的深度一般比土球深15cm左右。樹穴必須垂直下挖,上下口徑統(tǒng)一。大型喬木栽植后,必須立即支撐。支撐可用人字形、三角形或單柱支撐,支撐要牢固。支撐下埋深度可按樹種規(guī)格和土質而定,支撐物基部應埋入地下不少于30cm,支撐物嚴禁打穿土球或損傷根系。支撐的高度應按植株高度定,一般應支撐在株高1/2以上。支撐與樹木扎縛處可用軟質物襯墊,不可磨損樹干,扎縛后樹干必須保持正直,并且注意斜立的單干支撐設在迎風面。高度在5m以下需支撐的樹木,可采用定桿支撐,5m以上的樹木宜結合使用定桿支撐和牽引固定。
八、苗木抗寒性差
高速公路綠化苗木在冬季死亡率大,春季發(fā)芽率低。是因為冬季路面散熱快,公路路基溫度下降,低于附近土壤的同期溫度。公路兩邊地形開闊,空氣對流快,高速行駛的車輛帶動風速,引起樹木的劇烈搖擺,導致其根系受到損傷,并加快樹木的水分損耗,降低樹木御凍抗寒的能力。
防治措施:做好冬灌工作保證植物安全越冬和來年萌芽。合理的冬灌既能保證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護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風的冬季。一般地溫高于5°C時,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低于5°C時則不能吸水。所以,在地溫低于5°C前澆一次透水。地溫低于0°C,土壤會因含水而結冰,這時也要澆一次水以保持根系不被風抽干。同時加強防凍保溫措施,如培土、蓋地膜、樹干涂白等。春季對苗木管理時,切忌防寒材料過早或突然完全撤除,要采取逐漸過渡的辦法,防治苗木不適應和倒春寒的危害。春季管理還應注意使植物地上部分生長與根系發(fā)育的同步進行。采取的辦法是適時澆返青水和增施有機肥,利用有機肥使局部低溫升高尤為重要,是春季苗木管理的關鍵。
高速公路是現代經濟迅速發(fā)展的產物,隨著人們保護環(huán)境、美化環(huán)境意識的加強,綠化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多層次多功能的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模式,將成為現代高速公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成功的高速公路綠化工程對行車安全、環(huán)境美化和生態(tài)保護都會帶來實效,但首先要保證綠化工程的順利進行,希望經過我們每一位高速公路工作者們不斷的探索和鉆研,能讓高速公路綠化工程的綜合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陳艷梅.淺談高速公路綠化.《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23期
尹吉光.高速公路綠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綠化研究.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關鍵詞】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文化常識
一、引言
對文化常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增強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全面開展,文化常識作為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語文教學中對文化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透徹了解民族精神,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困生人格的培養(yǎng),促進學困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當前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縱觀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可見,理論教育重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沒有落實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國卷出現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的題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的考核內容。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語文教師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教學,以期通過理論知識訓練,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素質教育的忽視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對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教師“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
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人格,需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普遍習慣重理論教學,“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刻,就會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形成不利影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我們的學生――年輕一代真正深入體會,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熱愛我們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jié)氣”,我們的學生可能都記不全,更不知節(jié)氣的由來,更難主動去了解它,認可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層意義?,F今,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社會興起過洋節(jié),如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但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毫不關心,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程,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本教材展開教學活動,堅持應試思想,注重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對課本教材利用度比較低。高中課時比較緊張,教師為了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盡可能壓縮課堂教學,省下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快速學習課文內容,對于古代文言文僅以原文翻譯、串講、重點詞解釋等形式展開,對于現代文教學則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生僅僅理解課本教材呈現的內容,而且只是了解課文內容大體含義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識這個知識點,或是照本宣科一語帶過,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著重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對課本教材內容的深入了解,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程度不深,學生認識不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樂趣,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形成了不利影響。同時,學生無法從文化常識中汲取營養(yǎng),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基本途徑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文化常識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yōu)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發(fā)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深入發(fā)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l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fā)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蘇軾的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這篇文章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其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fā)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等,通過鑒賞這些富有畫面感的句子,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學生在鑒賞審美時,還能夠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和學困生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所以,讓學生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既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增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要求教師必須深層次發(fā)掘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識的基本內涵,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在實際生活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實現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中來。首先,營造舒適的家庭氛圍,形成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由學生閱讀包含人文精神的課外讀物和語文教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進而真正實現培養(yǎng)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標。挖掘《蘭亭集序》《赤壁賦》中的干支紀年法,地支與十二生肖之間的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日歷上也標有干支和生肖,這可加深學生對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犊兹笘|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人定”是古時十二個時辰計時法中天色計時法,對應十二地支計時法。其次,通過學生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家庭學習態(tài)度,家長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于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如《鴻門宴》中項羽高居尊位,在現實生活中宴請賓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為尊。而在工作會議的安排當中,也有上司和下屬位置之分。文化常識,古已有之,延續(xù)至今,無處不在。學習和積累文化常識,在現實生活中做有一個素質有文化的人。
(三)讓學生自主嘗試挖掘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必須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利用自己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的重要目標。高中語文教材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蘊藏的知識量比較多,而且都需要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試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科舉制之前如何選拔官員?”“科舉制的名稱”“古代節(jié)日習俗”等等,要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學生就必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如“科舉制之前通過察舉、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古代節(jié)日習俗中春節(jié)要貼春聯、燃鞭炮、掛年畫、耍龍燈,元宵猜燈謎、吃元宵,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天文歷法當中的有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關系,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jié)氣等,如《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又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紀年法在現在還在使用。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多種情況,其中可稱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故稱“王右軍”;也可幾項兼稱,如先稱籍貫,再稱姓、名,后稱字,如《游褒禪山記》中的“廬陵蕭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說法,這與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和中原地區(qū)地理及太陽照射有關,被太陽照射為陽,反之則為陰。《游褒禪山記》中的“華陽洞”即在華山的南面。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讓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形成深刻的了解,學生自發(fā)將這些文化常識應用于寫作中,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學生在寫作中將蘇軾《赤壁賦》中關于人生感悟的描寫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實現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重要目標。所以,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認識,通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布置寫作任務,仔細檢查學生寫作情況,總結出學生語文知識常識性錯誤,同時有計劃地向學生講授文化常識,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常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文化常識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真正實現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fā)揮出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滲透文化常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實現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困生的發(fā)展――淺談對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小學),2015(01):24.
[2]劉江.玉璞需雕琢鐵杵可磨針――數學“學困生”的人格矯治[J].中學教學參考,2011(10):67.
[3]穆占財.如何提高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語文水平――以威寧縣保家中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李祖惠.淺析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養(yǎng)策略[J].速讀(中旬),2016(08):336.
一、文本推動
1.縱向延伸
例一:高中語文的開篇課文是的《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氣勢雄渾,場面壯闊,尤其上片“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睅拙渲小叭?、透、爭、擊、翔、競”等字用字精準,極大地增強了該詞的表現力,也看出作為偉大政治家和詩人的超卓性格與“煉字”功夫。要學好這一段,僅憑調動學生有限的中學積累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增加有關“煉字”的知識。
告訴學生在“百度”中鍵入“煉字”一詞,訪問: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煉字煉句的例子》,有“一字師”等生動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詩煉字法》,有很多具體的“煉字”技巧,使學生大開眼界。
有這兩篇文章的知識作鋪墊,縱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學生懂得“煉字”是前人吟詩作文時非常注重的事情,不僅看出作者深厚的語言積累,也體現了作者嚴肅的寫作態(tài)度。有了這些認識,學生對《沁園春?長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過頭來教師再對前面的加點詞進行講解,也會更生動更有內蘊。
2.橫向拓展
例二:在講解《沁園春?長沙》中“層林盡染”中的“染”字時,為了說明擬人化動詞的妙用,我們先讓學生去網頁上找楊萬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段曲詞及鑒賞,從“西風盡有東風手”、“烏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頭,從“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境界中去體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
3.比較閱讀
例三:在學習《雨巷》和《再別康橋》時,涉及到“現代格律詩”的概念,而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根本對此一無所知。要補充這些知識,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師在黑板上抄寫要花費很多工夫。而現代信息技術能夠讓我們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說在“百度”中鍵入“格律詩”一詞,“百度?百科”中就會把一些格律常識介紹得簡潔明了。鍵入“現代格律詩欣賞”,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證,極大豐富了我們的課堂容量,如果學生的興趣足夠,他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閱讀延伸到課下,他們的生活也會在學習這一單元時充滿著詩情畫意。
二、多媒體支持
1.圖片
例四:在講述《沁園春?長沙》時,為了使北方的學生對創(chuàng)作地點,也就是年輕時生活和學習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觀的認識,我們帶學生欣賞了很多關于湖南長沙的新聞圖片,碧水青天間領略產生偉人之地的風物人情,對的英風豪氣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課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書《沁園春?長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處而且殘缺不全,因而我們又精心選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學生能在了解寬廣胸懷的同時領略其豪放的書法風格。
2.音頻
例五: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朗誦有利于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欣賞名家朗讀名作,可以體味一種再創(chuàng)作過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在學習《雨巷》時,我們給學生欣賞喬榛先生的配樂朗誦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視頻
例六:由文雅作詞、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別康橋》是一件獨特的作品,曲調優(yōu)美,而詞作又似乎對徐志摩的原作進行著婉轉的解讀,網上流傳的視頻制作精美流暢,在給學生播放時稍加點評,亦能使學生受益匪淺。
三、列表歸納
高中語文①一、二單元信息任務矩陣圖
嚴格地說,以上所歸納的信息任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曾經觸類旁通有意應用的東西,絕大部分是備課前有目的搜羅的,只有極少部分是單元結束后補入;單元學習告一段落后,我們覺得它們中很多東西會對學生將來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更完滿進行這兩個單元學習的有力“支架”,有了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實,單元問題隨之變得極富張力和厚重,以此為標志,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英特爾?未來教育”把“研究性學習”帶入了信息時代――盡管我們的嘗試還非常膚淺和幼稚。
在應用和實踐“英特爾?未來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1. “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已經廣泛開展,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如何將培訓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實踐,是項目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英特爾?未來教育”應該對我們的現實教學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而新課改給它的實踐帶來了最好的契機――實踐起來,才是認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爾?未來教育給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提供了一個典范。它給傳統(tǒng)教學帶來的最大變化不是貶損,而是推動;不是滅亡,而是豐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吐故納新的進化。
這學期是我們實施新課程的第二學期,在終結上學期教育教學的基礎上,我們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整體思路:
1、認真開展《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討,整體把握教學要求。
2、認真參加新教材的培訓,領會課改的精神,落實教學內容,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力求體現課改的教學理念。
二、主要活動
1、積極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對疑難問題進行探討,制作教學課件。對于新教材的備課資料和學生學習資料做好收集和整理的工作,提高教學質量。除了教材教學以外,引進古今中外至文、時文的教學,尤其是加強古典詩文的誦讀,以適應高考改革的趨勢,夯實學生文學功底。每兩周辟出一節(jié)課讓學生自主、自由的閱讀,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并布置每周摘抄不少于1000字的任務,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受益的閱讀習慣。寫作教學,劃不少于6次課堂作文及指導。
2、 認真參加學習交流,觀摩校內外的公開課,組內教師的研討課,爭取機會參加研討課的教學和展示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的掛牌聽課活動。
3、 精心準備和落實拓展型課,研究性課和語文社團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與語文相關的競賽活動。
4、 積極投入教科研,爭做學者型教師。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教學研究任務,爭取有省級以上論文獲獎或者發(fā)表。
5、 認真完成期中、期末考試的命題和閱卷和試卷分析工作。
6、與團委聯合舉行高一年級的演講比賽。
三、教學安排:
第一專題:祖國土,總課時9課時,第一版塊三課時,《祖國山川頌》《長江三峽》《肖邦故園》各一課時。第二版塊四課時,《北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各兩課時。作文2課時。
第二專題:號角,為你長鳴,總課時9課時,第一版塊“殉道者之歌”3課時,其中《離騷》花的時間多一點,兩首外國詩合用一節(jié)課,第二版塊“烈士的抉擇”3—4課時,作文2課時。第三版塊底層的光芒放到課外完成。
第三專題:文明的對話,總課時8課時,“審視傳統(tǒng)”3課時,“碰撞與融合”2課時,“拿來與拒絕”3課時。
第四專題:尋覓文言津梁,總課時10課時,第一板塊4課時,第二板塊3課時,第三板塊3課時。
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加強文言文的教學,因此有可能加大文言文的教學時數。
四、教學新舉措:加強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