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眾文化的性質范文

時間:2023-08-31 16:23:09

序論:在您撰寫大眾文化的性質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大眾文化的性質

第1篇

[關鍵詞]大眾文化商業(yè)性質

大眾文化的興起是20世紀的一件大事,可是由于本世紀發(fā)生的大事實在太多了,特別是在知識界和理論界,對大眾文化的輕視是非常普遍的。只要看看大學里的學科建制,再看一下人文領域中有關的大學教材,我們就能很容易明白,大眾文化這事不僅和當代大學教育沒什么關系,而且完全沒有能夠進入大學課堂的意思。換句話說,以大學體制為象征的現代知識體系,根本上拒絕大眾文化成為人們認識當今社會和歷史的一個重要的知識對象,更不必說把大眾文化研究看作是現代知識體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領域。凡對今天大學生的生活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這種癡迷不是簡單的課余愛好,不是純粹的娛樂消遣,而是另一種不見于課程表卻更重要的課程。這里顯示了知識界對大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研究的根深蒂固的輕視。

許多人顧名思義,把“大眾文化”等同于以往歷史上出現的通俗文化或是民間文化,這是個很大的誤解。大眾文化研究所分析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的范疇,它主要是指與當代大工業(yè)生產密切相關,并且以工業(yè)方式大批生產量生產、復制消費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不要要強調的是,它說是“文化形式”,并不能從我們過去習慣的字面意義去理解。因為這種文化形式除了必然地與大工業(yè)結成一體之外,還包括著創(chuàng)造和開辟文化市場,以公司規(guī)模的行為去組織產品的銷售,以及盡快獲取最大利潤等經濟行為。這使得暢銷小說、商業(yè)電影、電視劇、各種形式的廣告、通俗歌曲、休閑報刊、卡通音像制品、MTV、營利性體育比賽以及時裝模特表演等等,不僅構成大眾文化的主要成分,而且成為只有在買和賣的關系中才能實現自己文化價值的普通商品。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文化不僅是現代工業(yè)和市場經濟充分發(fā)達后的產物,而且是當代資本注意在文化上的一大發(fā)明,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文化和社會、文化和經濟的關系。與傳統的文化形式相比,大眾文化具有一種裸的商品性,它也不打算掩蓋自己和資本的關系――通過能夠大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的消費,它不但想多賺錢,還要像其他商品生產一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這樣傳統的文化與經濟的界限完全被打破,兩者之間的分界變得含糊不清,人們已經很難辨別哪些是純粹的文化行為,哪些是純粹的經濟活動。但正是這種兼有文化和經濟兩種性能的特殊品格,使得大眾文化比起傳統的文化,就更容易進入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買一雙“耐克”球鞋和買一張王菲的CD有很大區(qū)別嗎?恐怕沒有。盧卡奇曾說,一旦商品形式在一個社會取得了支配地位,它就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按照自己的形象來改造這些方面”。自大眾文化在二站之后大興于資本注意社會以來,應該說商品形式終于找到了一個有效的大規(guī)模地入侵文化領域的辦法,同時對這個領域“按照自己的形象”進行相當徹底的改造。

我們完全有把握地說,這個“改造”不僅是20世紀一件大事,而且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比起今天人們認為將要影響人類未來的一些大事,例如網絡時代的來臨或“殼隆”技術的突破,大眾文化究竟意義如何,是否比這些公認的科學技術的新發(fā)明更重要,這當然都可以討論。但它對今天世界上無論發(fā)達國家或不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影響,并且使得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日常生活,比起半個世紀前已經面目全非,這恐怕是個事實。大眾文化研究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中出現的。也許,我們應該驚訝的是,那些最早從事這一研究的思想家們,無論是英國的威廉姆斯、霍加特,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馬爾庫塞,其理論嗅覺是何其敏銳。早在本世紀50年代,他們就把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和認識與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相聯系,從而把這一研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理論層面。何況,由于他們以及很多后來人的不懈努力,大眾文化研究與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幾乎一直是同步的。時至今日,這一研究在許多國家成了一門顯學,成為在跨越多種學科的一個空間里進行非?;钴S的理論探索的知識領域。

在近十多年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中,文化的商品化始終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這一歷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至20世紀90年代,作為文化商品必然結果的大眾文化,不但被催生出世,而且驚人的成長,各種大眾文化的產品突然覆蓋社會各個層面和各個角落,其勢有如燎原大火。實際上,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里,這一歷史發(fā)展已經使中國的文化景觀全然改觀。在這種情勢下,理論界和批評界應該如何反應?做什么樣的闡釋?又怎樣在這樣一個新的理論和批評實踐中發(fā)展新的知識?這類問題已經不容回避。特別是一直在觀察、研究中國當代文化發(fā)展的人,恐怕再不能對此無動于衷,迅速發(fā)展大眾文化研究勢在必行。但是,著手做大眾文化研究同樣不能顧名思義,把它簡單地等同于以往的“文化討論”,只把討論的對象來一個轉移,變成對過去死看不上眼的廣告和電視劇的關注。

總之,雖然文化研究的對象是文化,但它不是過去廣泛進行的各種各樣的“文化討論”中所針對的那個文化,而是與今天市場經濟密切相關的商品文化,特別是與工業(yè)生產方式緊密聯系的大眾文化。雷蒙德?威廉姆斯曾一再強調,文化作為一個意義系統不只存在于藝術和知識這類東西當中,而且還存在于各種制度和日常行為當中,因此,對制度和日常行為進行批判分析乃是文化研究的題中之義。如果說文化從來都不可避免地與社會生活和各種制度有內在聯系,那么本世紀后50年發(fā)達并泛濫于全世界的大眾文化,就更深入地楔入了日常生活。它們代表精英文化,成為今日意識形態(tài)得以建構的主要動力和主要機制。棉隊大眾文化正在中國取得主流地位的新形式,中國的文化研究者當然也要高度重視對與大眾文化相關的各種制度和日常生活的研究,這必然使“文化”這一范疇被大大拓展。何況,90年代興起的大眾文化 正是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得到迅速發(fā)展的,因此,它又和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轉型”有著深刻的關聯。我們不能不問:伴隨著經濟的“轉型”,是不是必然會有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轉型”?如果這個“轉型”已經是個事實,那么其結果是什么?該如何評價?促進這一“轉型”的機制又是什么?大眾文化在這當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對此類問題的追索,也不能不使我們的文化視野愈加開闊。與此相關的是,如前所述,這些基于中國現實問題的分析研究和理論追索,必然要和對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批判與“挪用”的過程同時進行。我們希望,這兩者的結合不僅使中國的大眾文化研究者在“白手起家”的情況下能比較快地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和批評語言,更重要的是,是逐漸建立適應現代中國情況的文化研究理論和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大眾文化自我構建的問題與狀況

民主時代的到來無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征,但是這種現象是受歷史與其他客觀因素所限制。不過這種說法只是對于被束縛的人們想要沖出這種局限性才更為有意義,這里面是有時代界限的,誰也不可逾越自己所處時代的法則。這種時代法則在現代以前,是更為側重德性的。這似乎讓我們難以忽略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可磨滅的傳承性,而且對于人的內在建構中,我們的確不可忽視康德的那些思想,例如,“他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令人感動地說,天地間有兩個最崇高、最令人敬畏的、嚴肅的東西,就是‘上有日月星辰,內有天理良心’”。德性與實踐是同一條河流,沒有哪種制度想完全將其引出一條支流作為社會需要,因此,在這之前是傳統文化或古典政治哲學引導人們去看待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這樣的文化更愿意將人們的視線從內到外周轉一圈,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還是人與自然都是更為相容的。我們不可否認以這樣的文化現象來影射的社會倫理更符合生命規(guī)律,畢竟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也是具有生物性的,不可能一味地使用機械化管理方式去安排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

相對而言,現代性的文化積淀更多的來自人類過渡使用“實用性”這個詞匯,這導致了我們在思維方式上出現了偏差,因此,大眾文化就此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炮制出來的文化,也是一種與對科技的無限追崇以及對自我內心世界缺乏調和所產生的生存狀態(tài)。盡管我們現在依然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發(fā)揚與繼承,可是,在這種現代性的局限下人們難以抑制自身那種強烈的追求與浮躁的情緒。我們當然不可否認現代性為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帶來各種便利,以及民主制度的確立促使我們在個人發(fā)展中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的時代同樣促使全球性局面的無限寬廣,人們的交流與物質文明的開創(chuàng)比現代之前更能產生激動人心的產物。

大眾文化的產生有其進步的一面,也就是說它本身對于古典理念中極端思想具有批判性,特別是對于民主與自由的社會實踐,更是往昔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這是現代人值得稱贊的。然而,在這種勝利的引導下,人們容易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我崇拜,因此蔑視德性作為一切社會的核心價值導向,在自我崇拜的激情下逐漸出現了人類的思維逆差,只是表現的程度有所差別。與此同時,也會引起我們對于一種普遍性含義的反思,其過程就像是施米特所說的“普遍正確的東西似乎決定 每個個體的內在生活到這樣的一個程度,以至于個體甚至沒有考慮要違背它”。同樣,大眾文化的普遍性是屬于一個正確的體系嗎?這或許接近于一種這樣的解釋:其存在就是代表了某種感知與興趣相結合的知識。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自我崇拜本身的那種缺陷存在,并且對于社會的發(fā)展來說這種崇拜比較容易產生一種盲目性。自我崇拜是一種過激的自我認可,是整個國家與個人這種有機體的失衡,當大多數人將這種自身的失衡歸結為一個集體時,就誕生了大眾文化的激情,這也就是為什么個人對于文化層面的誤解將影響到國家的文化趨勢,特別是國家的政治行為。因此,我們有必要關注政治文化本身對于社會構建的有效功能,以便更深入地去理解我們的政治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二、政治文化的內外建構

政治文化如果有所上升,那么就對其有了更高的內涵要求,這就是政治哲學所要引導的,那么這就不能避免政治哲學的古典性會直接介入國家的政治文化設計;因為“人既是政治動物,又是理性動物,這種不可思議的結合是貫通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全部論述的線索”,不僅如此,這就為我們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即我們關于政治秩序有了一種目標。而且政治秩序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來看,就是引導著我們的社會秩序不斷趨于一種完善性。另一方面,就現代所提倡的民主與自由,以及政治體的有機性來看,這也是從政治哲學的源頭所派生出來的。從某種社會功能來看,政治文化應該引導大眾文化的走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極力提倡的這種民主性當中,人們的政治行為更為明顯,比起歷史之中的那些專制時代,現代的民主才是被拓展了的民主,符合民主的本意,因此,現代人的政治行為的實施范圍要比專制時代的人們寬泛的多,而且也更為具體化。

現代社會積極倡導的民主與法治,是一種對于古典性政治的實現與超越,并非代表我們今天的政治文化是孤立于古典性,而且民主與法治的身影早已在古典政治哲學中出現了,正如同我們確信亞里士多德認為的人治的弊病可以致使政治腐化,所以,現代社會重視法治也是遵循人類對于公平正義的向往。然而,這種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仍然屬于一種價值取向,而不是側重于對國家與政治的意義追求,這只是私人意志與國家意志的一種契合,而并非是純粹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個人意志的集合體就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代表,而并非是說國家意志才是大眾文化的代表,也因此,大眾文化的不穩(wěn)定性就會時刻影響國家文化,我們既可以將其視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但這絕不意味著要將大眾文化轉變?yōu)閲椅幕?,除非大眾文化已經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上升到與國家意志等同的地步。因此,對于大眾文化的引導表現在雙重意義下,一方面就是讓其在法治社會的土壤中得到生存的保障,在最大程度上確保這種文化的生存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另一方面,就是政治文化引導大眾文化趨于對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單一地向社會宣揚意識形態(tài),因為在真善美的德性中,包括了國情教育的全部內容,而國情教育的范圍既涵蓋了個人領域對德性的向往,也起到了將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鏈接的作用,國情教育在現代社會應該是繼承了傳統文化與超越傳統的相結合,這也體現了現代人的智慧。因此,這引出了政治文化內外建構的意義,在大眾文化與國家意志的調和中我們需要自己擁有完善的政治文化。然而,在政治文化的建構中有內外的區(qū)別,下面就以這兩種區(qū)別作為分析。

關于政治文化的內向化建構,這主要表現在以國家意志為理念基礎的概念的衍生,其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其政治身份的確定卻是以政治行為作為保障,因此,這是一個類似于身體的有機系統,并非是將某部分作為完全獨立的方式而存在。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內部自然而然產生的,因此,不能機械地用政治制度去代替政治文化。雖然制度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一種保障,盡管亞里士多德對于人治的劣根性做出了充分肯定,但是,履行政治行為的畢竟是人自身,所以,政治文化的建構更符合人性的需要,這樣,政治制度也才可能更為合理,成為政治有機體的有機制度,而絕非機械化的。

政治文化的外向化建構主要是指將其內向化建構的成果付諸社會實踐,也就是為社會的有效服務。例如我們所倡導的群眾路線,就是檢驗我們黨與群眾緊密度的有效標準。但是如果政治文化的內向化的種種建構不協調,可能會導致理論與實踐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脫節(jié)。另外,當產生政治文化外向性建構的同時,特別是面對現代性民主這樣的現實,勢必就出現了大眾文化與政治文化的平衡性要求。

三、避免政治文化的僵化

以上是對政治文化在建構中對于大眾文化的協調與平衡性的探究,但是,在政治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導向功能來看,我們應該注重保持政治文化自身的進步性,從而避免其發(fā)生質變現象。也就是說我們不可忽略在建構政治文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僵化狀態(tài),即失去它本有的目標性以及先進性。

其實,政治文化在外向性構建中之所以出現了僵化模式,主要是背離了政治文化內向性建構的本意,也就是背離了它的核心價值觀。例如一些形式主義的出現以及腐化現象,而這種表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導致了政治文化外向性建構出現了僵化局面,而這種僵化性也受大眾文化中的浮躁情緒所牽制。另一方面,我們盡可能的需要注意調和大眾文化的浮躁與單一性,就是要拓展大眾文化的領域。

第3篇

[關鍵詞]大眾文化;《人再途之泰》;屬性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廣西藝術學院重點項目“文化學視野下的大眾文化研究――以影視藝術暢銷流行作品為例”(項目編號:ZD201401)。

在中國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后現代主義隨著現代主義的衰落而崛起,它是對后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超越,并“進一步向著兩個極端發(fā)展,一極朝著更為激進的方向邁進,以先鋒藝術的精神體現出對傳統文藝和現代經典的徹底反叛;另一極端則面對整個被商業(yè)化了的社會,朝著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邁進,追求大眾性、平面性、游戲性、娛樂性。”①因此,大眾文化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文化藝術潮流,并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般而言,大眾文化是指工業(yè)化、城市化、市場化社會中,為普通民眾所參與和消費的、以大眾傳媒為手段、按商品規(guī)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生活方式及其體驗過程。例如:通俗文學,流行音樂,網絡文化,青春偶像崇拜等。大眾文化體現出商品性、流行性、娛樂性等屬性。

《人再途之泰》主要講述了徐朗、王寶、高博三人在泰國發(fā)生的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事。徐崢所飾演的徐朗和黃渤所飾演的高博都是同一家公司的精英人才,既是老同學又是“死對頭”。其中,徐朗發(fā)明了“油霸”,即每次汽車加油只需加到三分之二,再滴入2滴“油霸”,油箱的汽油就會變成滿滿一箱。但是,在“油霸”推廣方面,兩人意見發(fā)生分歧,所以兩人從老同學變成了“死對頭”。由于兩人股份相同,意見相左,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東先生的授權書,方可達到各自目的。在尋找的途中,徐朗遇到了王寶強飾演的王寶,三個人之間發(fā)生了一系列的事。《人再途之泰》所體現出其作為大眾文化的基本屬性有商品性、流行性、類型性、娛樂性、日常性等方面。

一、《人再途之泰》的商品性體現

大眾文化產品的商品性是指“由文化產業(yè)制作生產、供公眾消費的商業(yè)屬性,往往做好商品的支出與回報的預算,進而進行商品營銷”②。電影《人再途之泰》的商業(yè)性特征表現突出。

隨著市場經濟日益商業(yè)化,一切圍繞商業(yè)性為中心時,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而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卻無從釋放。他們希望通過日常的感性愉悅(如:“笑”)來暫時擺脫現實的苦惱,希望通過影片制造的“白日夢”釋放內心的壓力。但是,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很難克服的問題,例如:電影的融資、選景、營銷,而《人再途之泰》都克服了這一系列難題。

1.從影片融資方面看,雖然融資曾屢遭碰壁和夭折,但導演和制片人仍舊堅持不懈,最終得到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資金的大力支持,投資近3 600萬,影片在上映首日獲得3 900萬元票房,在放映10日內日突破6億多票房。由此可見,這是一部小投資、大回報的賀歲片。

2.從影片的選景方面看,《人再途之泰》延用《人在途》的演員們的事,但不同的是,第二部拍攝地點選擇在國外的泰國,既給觀眾帶來異國情調的泰國風景,又強化了影片的品牌效益和口碑營銷。

3.從影片的營銷來看,它的高票房收入足以證明營銷手段之高超。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它的銷售手段拋棄了相對傳統的銷售渠道,以小成本的創(chuàng)新式新媒體為主要營銷策略,如手機雜志、網絡視頻、漫畫、微博等。

二、《人再途之泰》的娛樂性體現

大眾文化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追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渴望獲得輕松的滿足。③電影《人再途之泰》圓了觀眾在現實中無法完成的夢想。

影片《人再途之泰》作為2012年向2013年奔進的賀歲檔期中惟一一部喜劇片,它的娛樂性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演員的滑稽表演,還是人物語言的詼諧幽默,還是情節(jié)設置上的誤會和巧合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

(一)從演員的滑稽表演看《人再途之泰》的娛樂性體現

從演員方面看,演員徐崢、黃渤和王寶強組成的“諧星”化組合,無疑給電影帶來了明星品牌宣傳的效益,同時,也帶來無以言表的“笑果”?!跋矂‰娪笆且援a生笑的效果為特征的故事片?!雹芏捌械娜谎輪T都以不同幽默風格的滑稽表演、人物語言的詼諧幽默、情節(jié)設置上的誤會和巧合而聞名。其中,徐崢表演《春光燦爛豬八戒》的豬八戒而被人們所熟知,王寶強表演《天下無賊》的傻根而被人們所認知,黃渤表演《瘋狂的石頭》的黑皮被人們所喜愛。徐崢的“呆”和“傻”,王寶強的單純和善良,黃渤的詼諧和“搞笑”,這幾位通過不同喜劇效果而出名的“笑星”,他們幽默、風趣和詼諧的風格已經深入人心,這無疑與當今觀影者所需的日常感性的愉悅不謀而合。三位“笑星”的強強聯手,更加刺激了觀影者的觀影欲望,進而使票房持續(xù)增加,更加滿足了觀眾的娛樂需求。

(二)從人物語言的詼諧幽默看《人再途之泰》的娛樂性體現

人物語言的詼諧幽默,不僅增添了喜劇電影的效果,而且反映人物的性格。例如:王寶和徐朗在飛機上的對話,徐朗拿著范冰冰的照片問:“這是人妖嗎”,王寶答:“這個不是,這是我女朋友”,徐朗疑惑說:“這是你女朋友?”王寶很肯定地說:“是啊”,徐朗再說:“這是范冰冰哎”,王寶很自豪地說:“對啊,范冰冰就是我女朋友”。通過這段對話體現了王寶和徐朗不同的人物性格,更添加了電影的笑料。又如,王寶和徐朗從森林里的高處滑落至低處時,王寶恰巧把徐朗心儀的授權書砸落在水中,并且,在只有腳腕深的河水里,掙扎著大叫“救我,救我,快,救我,救我,救我,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徐朗很無奈地看著王寶問:“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是觀世音派來折磨我的嗎”,王寶很認真地答:“我,我做蔥油餅的”。這些幽默化的語言讓電影中的人物變得風趣、搞笑、詼諧。在這令人狂笑的背后更令人深思,不僅反映了兩人不同的職業(yè)觀和價值觀,而且也影射出徐朗的焦躁不安、無奈,而王寶則單純善良,達到了娛樂的效果。

(三)從情節(jié)設置上的誤會和巧合看《人再途之泰》的娛樂性體現

喜劇電影除了慣用演員的滑稽表演、人物語言的詼諧幽默之外,還習慣性地運用情節(jié)設置上的巧合和誤會制造“笑”果,誤會和巧合的設置是推動喜劇電影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具有凸顯人物性格的作用。觀眾在觀看喜劇電影時因審美習慣而產生審美期待,觀眾有意地等待巧合的出現。影片也往往因情節(jié)的峰回路轉而充滿戲劇性,以充分滿足觀眾內心娛樂的需求,使觀眾情感找到發(fā)泄的地方。誤會的設置是喜劇電影快樂的調料品。例如,高博打電話質疑他老婆小曼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還是徐朗的,同時,高博被扮演泰國人的王寶打了脖子,高博氣憤地說“操,靠”等罵人的字眼,而在電話另一邊的小曼誤會高博是在罵自己,小曼說:“你罵誰呢”,高博答:“沒罵你”。當高博再次發(fā)現車鑰匙不見的時候,又罵“我靠”,小曼又誤認為高博在罵自己,小曼再次生氣問:“你是不是不服,那你罵誰呢?你敢不敢再罵我一次”,當高博看到車鑰匙是被扮演成泰國人的徐朗和王寶合伙偷走時,再次罵道“我靠”,小曼又誤認為高博是在罵自己。通過這些誤會和巧合的設置,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無限的歡笑,而且也加深了王寶、徐朗和高博之間的矛盾沖突,并進一步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無疑迎合了觀眾的審美期待,給觀眾帶來無限樂趣。

三、《人再途之泰》的流行性和類型性體現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屬性往往表現為“一開始創(chuàng)造出原創(chuàng)性的新模式,隨即迅速通過批量化生產而流行,形成時尚潮流”⑤。但是,流行的最后結果是模式化、類型化,甚至“老化”“僵化”,這就迫使大眾文化產業(yè)不斷謀求新的創(chuàng)造,打造新的流行時尚,顯而易見,《人再途之泰》也迎合了“文化”的特征。

當代大眾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各階段出現了流行性的類型化特征,比如:文化、草根文化、惡搞文化等。網絡流行文化中的“文化”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啊弊直疽狻肮饷?、希望”的意思,現已被賦予“苦惱、無奈”之意,可能是與“窘”字同音的緣故。文化即發(fā)生禍不單行的窘人窘事,一般具有無奈、郁悶、尷尬等特征。“文化”充斥在影片中,通過影片的播放,“文化”已成為時尚性的詞匯,甚至于商業(yè)聯手,如,“李寧鞋”熱銷,英特爾建立網站和話劇。在影片中,“”文化在演員王寶、徐朗和高博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演員之王寶,首先驚人的造型,給人第一印象就是混搭式的搞笑,一頭夸張的黃色蘑菇頭,紅色熱帶旅游褲以及刺猬式造型的背包,無疑給人呈現出“”的形象造型。與此同時,他的“事”也突出了他的人物形象,即下層式打工仔。

演員之徐朗的造型更符合正常的上層奸商造型,與王寶的非正常式造型形成對比,而徐朗的“”更體現在事方面,并且味十足。

演員之高博的造型,自然爽朗的衣著打扮,夸張的“貓?zhí)蚴健卑l(fā)型,以及他的道具“綠帽子”,形成了藝術與生活的相結合,他的在于人生遭遇的禍不單行。

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演員,通過他們的人事向觀眾展現了不同職業(yè)的無奈、郁悶、尷尬、苦惱等,影片中的文化與當今的流行文化不謀而合,而這些人生遭遇正是現實社會中人們事的折射,與觀眾的審美期待交相呼應。

四、結語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和流行性屬性滿足了觀眾對日常愉悅的需求,使其情感和壓力得到釋放,充分符合了觀眾內心對娛樂渴求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的通俗性和平面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帶來不良文化的傳播,例如,電影中體現的入室行竊等,在這娛樂誤會的背后,沒有使觀眾產生深思,更沒有使觀眾產生反思,反而落入電影中描寫的雷同化,膚淺的娛樂平面化,缺乏社會的深度。大眾文化的日常性使藝術打破神圣或神秘性而與公眾親近,但是在追求大眾化、通俗化的同時,會使大眾文化出現一些庸俗、低俗,甚至惡俗。

注釋:

①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②③⑤ 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 姚崢:《評述阿多諾對流行音樂的觀點》,《新聞傳播》,2011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 劉自雄,閆玉剛.大眾文化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 陶東風,徐燕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趙勇,楊玲.大眾文化理論新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第4篇

關鍵詞: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組織

現如今社會發(fā)展迅速,人的意識觀念也隨之轉變,三餐溫飽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內在需求,群眾文化活動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工作之外的文體活動,可以娛樂身心,還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其中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是群眾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更好地組織和開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便成為重中之重。

一、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國家對群眾文化素質變得越來越關心,越來越重視。在我國實現群眾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通過觀看或參與大型文體活動。然而截止到目前為止,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構建還不是很成熟,一直處于不斷摸索和發(fā)展的階段,自身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整體素質不高

大眾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存在較大差異,接受程度和層次不盡相同,導致眾口難調,很多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無法成行,難以開展,即便如期舉辦也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

(二)文化歧視嚴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漢族的人口占絕大多數,故此大部分漢族的群眾不重視或很難理解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及內涵,從而導致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群眾問題活動無法開展,常常被扼殺在搖籃里。

(三)人員缺少溝通

文化是彼此融合的,又是與時俱進的。而目前很多大型群眾活動的組織成員卻故步自封,不愿意溝通與交流,不能精髓分享出去,更無法吸納他人的光芒所在,難以突破傳統的表演模式,使其無法得到進步和成長。

二、組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方法和途徑

基于上面闡述的問題,只有在妥善解決目前的窘境才可以使大型群眾問題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提升群眾整體文化素養(yǎng)

1.定期開展培訓課程

群眾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是大型群眾文藝活動開展的根基之所在,因此在大型群眾文藝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整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群眾活動大多以自發(fā)的形式組織開展,每個人的身份背景和受教育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可以進行分組訓練,可按照區(qū)域劃分也可根據文化水平的不同分別開展。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保證實施,并對結果進行相應的測評。培訓之后也可以開展小型的分享交流會,各成員之間可以彼此溝通和交流,展示成果。一方面可以讓文藝活動的各成員學到有用的知識,提高整體素質,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其創(chuàng)造更多展現自我與團隊風采的機會。

2.重視榜樣的隱形功效

團隊中“領頭羊”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核心人物和專業(yè)隊伍。每一臺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都需要具有專業(yè)過硬的團隊來指導和帶領,它不僅僅要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還需要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傳遞給每一個人,負責監(jiān)督隊伍中的每一個人和活動開展的每一個細節(jié)。他們是舞臺的靈魂所在,能抓住觀眾的視線和眼球,能與觀眾產生共鳴,能把全場氣氛推向最。無論舞臺有多大,燈光有多華麗,任何的文藝活動形式都是通過人的形體來演繹。因此一個具有專業(yè)素質的團隊是每一個大型群眾文藝活動組織者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重視地方特色文化形式

1.突出品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造就了我們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力。在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中,我們要保持融合發(fā)展的眼光,尊重彼此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突出其獨特性,創(chuàng)造別具一格的品牌效果,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如在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之前,首先做好調查,觀看對象的民族及其特性,了解他們的關注點,找尋他們所渴望獲得的情感共鳴。根據信息編排活動,力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能夠走到群眾的內心。做到每每提到這個團隊就會讓人們想到對應的作品,這樣才具有了品牌效應。

2.多出作品

有效展開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不僅關系著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與群眾的文化利益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群眾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主要任務。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和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積極開展有效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大眾的業(yè)余生活,促進生活的安定和諧。廣大群眾的業(yè)余生活主要依靠群眾的文化活動來填充,因此只有組織開展更多積極、健康、向上的大型文化活動才可以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向往。雖然大眾渴望欣賞到更多的作品,但也一定要嚴把質量的關卡,以優(yōu)取勝。

(三)加大交流使其獲得提升

1.加強宣傳

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取長補短,獲得成長,文化亦然。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也無法在故步自封的狀態(tài)下獲得提高,只有不斷加強交流,在了解自身不足和與他人差距的前提下,才會找尋辦法學習和彌補。其中加大宣傳,增加演出機會,獲得更多的批評和指正便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也是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現在的新媒體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和手段,讓更多的群眾可以獲悉活動的消息和動態(tài),做好演出的前期準備,確?;顒拥娜缙陧樌e行。

2.加強交流

一個團體或組織無法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華麗的轉身,就像人無法獨自成長一樣。彼此之間需要溝通,獲得共鳴,因此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也要通過各種交流的機會獲得成長,不僅包括內部之間的聯系,還需要通過對外交流提升自身的境界和內涵。在追尋與追逐的過程中要學會不斷開拓視野,讓更加新鮮的意識充實自己的大腦和穩(wěn)固團隊的力量。國內外的各組織團體可以彼此邀請觀看演出,相互交流心得與經驗,讓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更多的靈感與升華。在不斷的學習和交流過程中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回饋大眾的關心和期待。

三、結語

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不僅可以豐富大眾的業(yè)余生活,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增加群眾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但是作為活動主辦單位的工作者,要能夠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審時度勢,合理有效開展,將群眾的年齡層次,知識結構和教育程度等各個方面都考慮全面,確保活動的開展能夠真正滿足群眾的需求,而非只停留在形式的層面。

總而言之,群眾活動的開展也是國家發(fā)展進步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和相關部門都要積極配合,群眾自身要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能夠堅持不懈,共同努力將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組織好,豐富群眾內心世界,提高整體素質的同時,不斷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霖.試論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策略[J].神州,2013(02).

第5篇

文化產業(yè)應該走娛樂路線。這里并不是說嚴肅的高尚的文化不能成為商業(yè),而是說如果要上升到大商業(yè)、產業(yè)層面,它就應該走娛樂路線的?!瓣柎喊籽鳖惖乃囆g作品,例如芭蕾舞劇、歌劇等,雖然能賣票能賺錢,但卻很難規(guī)?;?,也就很難產業(yè)化??v觀全球做文化產業(yè)出色的,幾乎全部是“娛樂帝國”。盛大以網絡游戲起家,走的也是娛樂路線。

產業(yè)運作需要產品版權工具。利用版權衍生出各種文化產品后,可以促進商業(yè)變現。沒有版權,產業(yè)整合很難。變形金剛的實質就是版權變著花樣的重復變現。變形金剛玩具剛剛問世時,乏人問津。制造者做了一部用于宣傳的動畫片連續(xù)劇,沒想到這個動畫片大為火爆,直接帶動了玩具的銷售。時至今日,變形金剛連續(xù)三部真人電影更是票房大賣,推動了新一代變形金剛玩具的銷售。

文化產品符號的反復運作。文化作品通常很難復制,但如果一個文化作品有一個具有強大號召力的“符號”特征時,就可以對這個文化產品符號進行較長時間的反復運作。文化產業(yè),說到底是表面上創(chuàng)意不斷,實際是符號復制的混合體。這方面,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迪斯尼的百年米老鼠,從一個小小的玩偶到動畫片到電影直到主題公園甚至到食品,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米老鼠的影子。

整合不是文化產業(yè)商業(yè)運作的唯一方式,但對于有意壯大文化產業(yè)規(guī)模和商業(yè)運作的企業(yè)來說,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在當下走整合文化產業(yè)中諸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規(guī)模效應之路的國內商業(yè)組織,盛大應該屬于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盛大發(fā)家于網絡游戲業(yè),和當時的投資者中華網談崩了以后,用賬上僅有的50萬人民幣豪賭了一把《傳奇》,一擊成功,從此踏上了日進斗金的道路。但也許是因為網絡游戲頗有些輿論上的負評,又或者是對單純搞游戲并不熱衷而只是當成盈利手段,盛大很早就開始了它的轉型之路。而從網游企業(yè)轉成什么呢?盛大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文化產業(yè)的整合巨頭。

前三次轉型,突襲新浪屬于閃電戰(zhàn),但準備工作不足,故而也閃電撤退,并未太多動及盛大之根本。Ezmini游戲機鋪開不多,想必對盛大造成的損失也有限。盛大盒子前后運作一年,成本高昂,最終也失敗了。

比較有名的一次是05年3月盛大突然購入新浪,意圖控制新浪,但遭到新浪的毒丸計劃而失敗。毒丸計劃正式名稱為“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在其最常見的形式中,一旦未經認可的一方收購了目標公司一大筆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時,毒丸計劃就會啟動,導致新股充斥市場。一旦毒丸計劃被觸發(fā),其他所有的股東都有機會以低價買進新股。這樣就大大地稀釋了收購方的股權,繼而使收購變得代價高昂,從而達到抵制收購的目的。美國有超過2000家公司擁有這種工具。

起源于05年年底的“盛大盒子”(后來變?yōu)槭⒋笠讓?,風風火火地走了一年,兩句廣告詞“用遙控器上網”和“任何電腦+盛大易寶=寬帶娛樂中心”在06年的央視和湖南衛(wèi)視上頻頻出現。這可以視為盛大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轉型及產業(yè)整合之路。盛大盒子的企圖是占領消費者的客廳(也就是所謂的客廳戰(zhàn)略),同時去掉究竟是電視機還是電腦的概念之分。在盛大盒子上,可以承載包括盛大或者第三方的游戲,以及各種視頻類節(jié)目。這個套路和微軟的“維納斯計劃”非常類似,同樣的,也和維納斯計劃一樣無疾而終,根子原因在于政策因素以及缺少視頻內容商的配合。

而不太有名的一次則是盛大06年做了一款掌上游戲機Ezmini,盛大意圖通過這個硬件整合更多的游戲企業(yè)資源。不過由于PSP的橫空出世使得它很快銷聲匿跡。這次行動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盛大還沒有來得及展開后續(xù)的步驟就嘎然而止。

運作模式:以盛大文學為核心的版權運營

與前三次只是略具野心的布局不同的是,盛大以并購酷6開始了其第四次大的文化產業(yè)運作,從并購的成本來看,盛大只付出了3700萬美元,在業(yè)內被公認為撿了一個大便宜???做為一個熱門的視頻網站,儼然可以視為網絡中的一個收視較高的電視臺,有助于盛大某些改編后的影視作品的播放。但這只是個愿景。2011年5月的一次“暴力裁員”事件(盛大突然宣布將酷6整個銷售團隊幾乎全部裁去),可以說,這個并購已經失敗了。隨后,酷6宣布不再參與影視劇版權競購。

盡管盛大對酷6的收購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盛大的文化產業(yè)運作并未因此而如之前的三次運作那樣停止,縱觀盛大的運作表現,可以看到,這次的布局是:以盛大文學為核心的“文化產業(yè)整合”。

首先來看盛大文學委托果殼電子代工的錦書這個路線。在錦書這個硬件中,承載的均是以盛大文學名義發(fā)售的電子書。錦書的模式類似于亞馬遜的kindle。如同有人計算出kindle fire是虧本銷售通過電子書賺回利潤一樣的是,市場傳聞說錦書每賣出一臺盛大都要虧錢。但盛大的算盤是讓用戶在閱讀上買單:每一本電子書都讓讀者掏出些許銀子。錦書的底氣在于盛大文學旗下包括起點中文網這樣的七家網絡文學站點,有足夠的內容儲備——這和當時的盛大盒子非常不同,盛大盒子里由于計劃中的那些第三方的觀望,幾無實質性內容。之所以有這樣的整合思路,最主要的是因為其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決定的。盛大文學掌門人侯小強雖然出身數字媒體新浪,但他個人的資源更多的在傳統媒體(也就是出版社)。盛大文學在版權的持續(xù)交易中已經囤積了大量版權,可供未來的其它媒介改編。通過和出版社的談判獲取作品,再通過錦書變現,這是商業(yè)邏輯之一。再加上它旗下七家文學站點,盛大文學號稱儲備了800億字的作品,內容看來是不缺的。

但如果只是一個閱讀服務提供,可以說盛大文學是沒有任何想像力的。在5月它向美國SEC提供的IPO文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出版這一塊它的毛利率連續(xù)三年分別是11.6%、19.7%和16.5%。無論線上出版還是線下出版,它的成本都在7成以上。而且,盛大文學目前已經占據了7成以上的國內網絡文學市場,份額提升在未來變得相當有限,以這樣的毛利率水平,不是一個動聽的資本故事。從這個意義出發(fā),盛大文學絕不會僅僅甘心于做閱讀市場。

盛大還希圖通過“文學”這個入口,涉足到游戲、電影電視劇改編,將一部網絡小說挖掘出更多的商業(yè)價值來:游戲運營收入、影視劇版權交易收入、貼片廣告收入。因此,盛大文學應該是此次盛大文化產業(yè)整合中的核心發(fā)動機,確切地說,盛大是一個版權運營商的角色,從根本上說是基于文化作品的衍生著作權的運營。

文學網站上動輒百萬千萬字的長篇作品,本身已經經過無數網友的一次海選判斷,再在這些經過殘酷歷練脫穎而出的作品上改編游戲、影視劇,風險會小很多。而且,其實改編難度不大。我曾經看過《斗破蒼穹》和《步步生蓮》兩部長篇,我個人的體會是:前者象極了你在看一個人在打網游:不斷地升級、打怪、再升級,順帶練練裝備,要改編成網游一點都不難。而后者,人物關系相對繁復,故事比較跌宕起伏,很適合改編成影視劇(當然,步步生蓮的后半段過于荒誕不經,就算了吧)。

很明顯的,盛大文學的商業(yè)方向并無多大的錯誤,和迪斯尼的模式如出一轍。長久以來,其實盛大始終把自己定位成一種“持有版權的內容供應商”。陳天橋念念不忘的是,在這個內容供應商的基礎上,做成一個數字世界的迪斯尼,這一次整合,是下了血本的,而不是只是玩玩概念。來自易觀的數據表明,盛大本身在網絡游戲市場的份額屢創(chuàng)新低,2010年占份額13.6%,從當年的老大到了今天的第三,(前兩位分別是騰訊29%、網易15%),似乎也在說明,盛大對游戲的熱衷程度遠遠低于對文化產業(yè)整合。如果有哪一天,盛大說它不做游戲運營了(研發(fā)還是做的),全部交給他人去,我是一點不會奇怪的。

最后,還是要順便提一下“盛大無線”這個試圖在手機或者說移動領域發(fā)力的內容供應商。這也是盛大諸多版權作品的另外一條變現之路:手機閱讀。但這條路面臨著中移動、中電信和中聯通三大手機運營商各自的閱讀基地的競爭,并沒有太大起色。

運作弱點:文化產業(yè)整合能力不足

既然走的是文化產業(yè)整合之路,整合能力不足,就是要命的弱點。

盛大的布局極大,自2006年至今年初,盛大直接或間接收購的公司近200家,故而所需整合的地方就極多。盛大盒子的失敗并非客廳戰(zhàn)略的失敗,而是整合的失敗。盛大彼時準備不足,缺少了視頻內容供應商(比如各地方電視臺)的積極配合,是重要的原因。

一個很好的整合能力欠佳的例子就是酷6???作為一個視頻網站,盛大一度對之寄予厚望:希望能成為未來文學視頻作品的重要播放和廣告變現平臺。當酷6借殼華友世紀,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獨立視頻網站時,易凱資本的王冉就認為,它取得了一個很好的位置。如果酷6股價表現不佳,那么會對當時尚未上市的優(yōu)酷、土豆產生壓力。而如果表現很好,那么酷6后期融資及并購能力就會變得更強。但很顯然,酷6今天已經退出了視頻第一陣營,在今年的“暴力裁員”事件中,它的人才整合能力之弱,暴露無遺???原來做為一個媒體,它的銷售文化是很強的,很善于去拉各種各樣的客戶投放廣告并一切以客戶為尊。而一直定位“握有版權的內容商”的盛大,則比較自視甚高而居高臨下。兩種文化短時間內很難融合,最終導致了創(chuàng)始人李善友離去、銷售團隊分崩離析、酷6元氣大傷的結局。

曾幾何時,陳天橋擁有一個豪華的人才團隊,李善友、許朝軍、徐蕾蕾、龍丹妮,都是一方翹楚,但又都離盛大而去。陳天橋的并購手法是,當購入一家公司后,會盡可能地將創(chuàng)始人持股比例迅速稀釋,比如李善友在酷6上的份額從10%跌落到5.54%,徐蕾蕾在盛世驕陽上的份額從70%跌落到5%。此舉想必是陳氏希望這些并購來的公司能夠盡快融入盛大系中,牢牢把控住這些公司的走向,形成整合之力。但通卻事與愿違,反倒是把人才給整合出去了。而失去了人才的公司,不過一個空殼而已。

盛大文學的道路也并不通暢,上市之路已經嘎然而止。不過從它提交的IPO文件里可以發(fā)現,它尚處虧損狀態(tài)。而它旗下的文學網站們,則未必都是虧損的主,比如起點就已經盈利了。一個讀者通過錦書購買了一本起點的小說,所支付的款項還要經手盛大文學,起點中文未必樂見其成。于是一個很詭異的情況出現了:在android市場上,既有盛大文學出品的云中書城(通過這個app能夠購買到起點的小說)這個應用,也有起點中文出品的起點讀書。國內IT評論人林軍在他的《十億美金的教訓》一書中如是寫道:“錦書本來應該在起點層面之下啟動的項目,現在反而變成在起點之上,但是其現有資源和用戶群體,并沒有超越起點。這種戰(zhàn)略布局,依然令人擔憂”——十分精到的觀點。

雙方所爭的,無非就是消費者款項第一手花落何處罷了。至于侯小強本人,一向和靠線下書籍獲利的大牌作者(比如韓寒、當年明月)走得很近,但和文學網站上那些們卻不是一個圈子里的人。要說起點中文這樣的“旗下”網站,對盛大文學和侯小強沒有些微詞,我是不信的。

運作提升:找準文化產業(yè)整合的著力點

從盛大文化產業(yè)整合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這類商業(yè)布局戰(zhàn)略上是可行的,但在戰(zhàn)術層面的具體操作上,需要注意:

整合是需要自己擁有一定的資源的。整合并不是空麻袋背米,手上光有一個概念——乃至一個產品——都是不可能完成整合的。我這里所謂的資源,包括內容儲備、市場資源、品牌形象。縱觀盛大前幾次為了轉型而做的整合之路,其實都是敗在資源不足上。盛大盒子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IT評論界有一種觀點是盒子死在了國家對IPTV的政策管制上,但我卻恰恰以為,這個政策管制成了盛大體面撤退的理由。如果有足夠的資源,盛大還是有能力讓政策向它做傾斜一二的。不過,最近的這次整合之路,盛大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資源準備都還尚可,它更缺的是:人件。

整合需要人才團隊。所謂整合能力,說到底是人才團隊的建設,也就是人件。任何一個公司都需要團隊建設,但搞整合的,對這點要求特別高。既然是整合,就是不同圈子的跨界,這些不同圈子中的人才,他們的個性、慣習、運營手法、利益訴求,極有可能大相徑庭。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它遠遠比單一業(yè)務性質的公司,復雜得多。

整合需要組織文化多元化。雖然企業(yè)在走一個收攏整合的商業(yè)路線,但企業(yè)文化,怕是得走多元開放的路線。企業(yè)通過并購以獲得大量的公司,但要讓這些買來的公司與自己一起形成合力來整合外部文化產業(yè),首先就得整合自己內部的企業(yè)文化。文中舉到的若干盛大旗下買來的公司的人事動蕩例子,說明它這方面做得并不成功。盛大出了名的家族管理以及陳天橋個人的強勢管理手法,在我看來,是不利于一個開放多元的企業(yè)文化產生的。

整合需要一個核心的具象物品。迪斯尼的成功,在于它有足夠強大的作品號召力,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鴨。但盛大布局雖大,其實并沒有這樣的符號產品。產業(yè)整合并非是讓產業(yè)上的諸多公司將利潤全部輸送到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上,而是會同這些公司共同將既有的市場做得更大。但僅僅是透過酷6案、盛世驕陽案,以及諸多文學網站,就可以看到,這個共同做大,并沒有達成,反倒是更像在轉移利潤。

整合需要兩個工具。一個是屬于人們意識占有率的符號工具,比如某個人物形象;一個則是交易工具。在數字文化產業(yè)中,這一點尤其重要。產業(yè)鏈到最末一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個體消費者來買單,這類單又通常不會是動輒萬千的大單。小額支付是我們看到文化產業(yè)整合中無法繞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手上缺一個交易工具,整合之路會變得艱難很多。盛大在這兩個工具都沒有任何優(yōu)勢可言,故而產業(yè)整合之路,還相當漫長。

第6篇

關鍵詞:平面設計;詩性文化;高職

一、前言:

在二維平面空間中構建縱深感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平面設計,其畫面一定要突破平面限制,綿延至無限并和世界本質進行連通,具有豐富的內涵的意蘊。平面設計的禁忌就是想象被固定在平面上,沒有深度和內涵,僅僅是設計元素的排列組合,雖然整體也較為精巧,甚至能夠給人以感官沖擊,但是卻很難讓人產生回味的意蘊。也就是說,這樣的平面設計僅僅是符號的堆砌,缺乏應用的靈魂和生氣。如果將詩詞融入到平面設計中,就會讓設計產生一種悠遠的意境。當然平面設計和詩詞顯然沒有等式關系,平面設計不僅要將意義和內涵展現在平面上,同時也要凸顯在二維空間中,所以對于形象的處理則需要變得更加精心。

二、詩性文化與平面設計的共性

(一)對視覺形象的應用。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利用形象來傳遞情感和反映社會本質。視覺形象所傳遞出來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物象的色彩、形態(tài)和遠近、高低。視覺的感官體驗相對直接,而且也有助于表現和觀察,因此在詩歌創(chuàng)造中常常將視覺形象應用其中。比如王維在《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就將兩種物象進行高地遠近的呈現,進而產生了極佳的視覺沖擊力。平面設計從本質上就是視覺上的設計,所展現的元素也是各類視覺形象。比如由“三生無形”團隊所創(chuàng)作的《半輪•壺》,就將“半月罩孤峰,獨酌釀鄉(xiāng)愁”這個意蘊融入到作品之中,從而給觀眾傳遞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意。在這幅作品中,壺身相對平直,而壺蓋則以山的形狀來進行設計,壺把則以剛浮出水面的明月來進行造型,于是又能夠產生“海上生明月”的藝術效果。這些設計都十分注重細節(jié)的研究,壺身上的釉色則由景德鎮(zhèn)釉色研究專家精心調制而成,而把手則由民間鐵藝藝人進行制作。這幅作品不僅包含了精益求精的技術,同時也融入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并結合當念和傳統文化,從而展現出一副具有詩意的作品,也再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本質的“道”境。

(二)對節(jié)奏感的把握。除了之外的文學體裁,大多采用日常語言來進行展現,詩歌則需要將日常語言進行詩意的轉換,進而產生顯著的節(jié)奏感。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是詩歌的重要語言特點,也是區(qū)別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特征。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和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存在著顯著差異,它實際上是一種藝術的綜合。設計師需要將構成視覺的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進而使之產生相應的情感和創(chuàng)意。視覺元素主要為面、點、線,而在平面設計中,除了這三個基本元素之外還有顏色和形狀等。將這些元素進行有節(jié)奏的變化,就能夠產生良好的設計效果。比如點和面之間的構成關系,有的作品注重齊整,構建一種秩序之美。有的通過散點設計,產生一種錯綜復雜的視覺效果。有的則通過群化形式進行設計,基于統一的背景下產生一種韻律之美。視覺元素之間的排列模式,以及這些元素之間的運動的方向性,就能夠形成設計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

(三)對形式美的追求。詩歌不僅具備美化功用,更具有傳遞思想內涵的作用。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和鑒賞都極為重要。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詩歌中的意境之美,詩人極為注重采用相對獨特的詩歌形式。通常詩歌形式之美主要包括聽覺和視覺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后者而言,能夠展現出對稱和錯綜復雜之美。因為詩歌從文體方面來說,能夠很好的展現出這種視覺的形式之美,所以能夠給觀眾帶來一定的視覺享受。從視覺角度來看,詩歌不僅包含了對稱和整齊的視覺美,同時還包括了錯落有致的形式美。整齊讓觀眾可產生秩序和和諧的體驗。而對稱則能夠讓觀眾產生穩(wěn)定和均衡的體驗,錯落有致則能夠讓觀眾產生活潑和靈動的體驗。詩歌中的視覺形式主要包括詩行長短、數量和排列等,這些元素不僅能夠展現它的形式之美,同時也能夠展現它的意境之美。而平面設計同樣需要遵循和諧、韻律以及靈動的原則進行設計,從形式美來看,這兩者具有一定的類似性,當然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同樣也需要注意發(fā)揮其表意的功能。

三、平面設計教學中滲透詩性文化的意義

(一)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將詩意內涵植入至平面設計課程中,這為學生指出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方向。我國詩歌文化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現,追求一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的飄逸、靈動、浪漫的境界。而且這些內涵和我國傳統的文人畫也有著典型的一致性,在我國傳統美術觀中,也十分注重“傳神”、“寫意”。而且這些觀念也對西方的抽象派和現代派的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對于今天的政治、生活和藝術等諸多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平面設計課程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并將以一定的引導,還能夠更好的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敏銳的感知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人格特征,進而為提升他們的技能提供重要的基礎。而且通過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揣摩,進行藝術鑒賞等活動,也能夠很好的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增強學生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涵,并在后續(xù)的專業(yè)技能練習中,更好從傳承和發(fā)展傳統文化。

(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全球化環(huán)境下,我國群眾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無論何人都難以避免這種沖擊。在社會諸多群體中,高職學生的重要性無疑更加顯著,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都會對社會發(fā)展產生極為顯著的影響。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之下,可以更好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新渠道。尤其是我國傳統的詩歌文化則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現,這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很好的豐富和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激活他們學習的興趣。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開展平面設計教學時,要注重設計主題的意境展現。比如可以提出一個展現要求,讓學生自由的呈現。因為學生理解和觀察角度的差異,所產生的意境必然具有多元化,有的注重感情的傳遞,有的注重細節(jié)的設計,有的注重靈動的設計等。通過這種引導,就可以有效的激活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進而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傳統詩詞、美術的內涵,審美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升。這種不拘一格的表達模式,不僅可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平面設計思維打下堅實基礎。

(三)促進傳統文化通過平面設計教學的傳承發(fā)展。在平面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用戶需求,將相關的元素進行分析、重組和組織所得到的最終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對現實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平面設計藝術不僅要映射現實,同時還需要豐富現實。而且這個設計創(chuàng)作和現實之間本身具有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就要求在設計時,需要將現實的基礎和上層建筑加以統一認識,抓住核心的現實矛盾。從這點延伸出去可知,平面設計中的所謂創(chuàng)造實際上就是現實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詩歌無疑是藝術的皇冠。然而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當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模式和古人有著顯著差異,但是從文化精髓中卻有著一脈的聯系。所以在平面設計中可以將詩歌文化中的“意蘊”、“形式”和“神韻”等植入其中,進而實現現代平面設計的創(chuàng)新。使用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模式,可以有效的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當他們的理論和審美都能夠達到某個高度之后,在運用現代的創(chuàng)作原則進行設計時,就會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外媒統一,進而構建出具有中國味的現代設計。

四、深化平面設計教學中對中國詩性文化的整合和運用

(一)明確詩性文化教學內容,加強詩性文化的設計應用。為了更好的將傳統詩歌文化融入到平面設計教學中,老師需要構建完善的詩歌文化教學內容,并在教學中重點闡述詩歌文化和平面設計之間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在鑒賞詩歌藝術時能夠更好的領悟詩歌中的藝術內涵,進而將這個內涵融入到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也就是說,通過發(fā)展和運用傳統詩歌文化中的詩性來深入理解平面設計的精髓。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平面設計專業(yè),大多開設了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其中詩歌是其重要的內容,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和詩歌文化,進而推動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領域的傳承和發(fā)展。

(二)完善課程教學模式體系,提高平面設計教學質量。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平面設計專業(yè)雖然在教學中引入了傳統文化內容,但是學生在學習之后,很容易忘記詩性的傳統文化,這說明這方面的教學并沒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就變得淺薄,在平面設計中也很難將這些詩性的文化融入其中。當前這些方面的詩性文化的教學整體較為枯燥,而且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方法單一,學生在上課時,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對于這種現狀,就需要高職平面設計專業(yè)的老師對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和體系進行革新,轉換角色,充分調動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的作用,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另外在教學方法上要加以創(chuàng)新,比如采用討論時教學,多媒體教學等,進而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并將這些內涵融入到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

(三)加強教學內容資料的收集,深人挖掘詩性文化的內涵。注重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料,注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在推動高職平面設計專業(yè)教學改革方面作用顯著。在具體教學時,老師需要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多元化的講解。例如在設計主體教學過程中,課題需要結合相應圖片進行層層遞進時展開,進而將其中的詩性文化內涵進行展現和挖掘。如果涉及到詩歌文化中的意境教學,就需要通過其中的字面意思進行延伸和啟發(fā),將這些意境充分的挖掘出來,進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而讓學生在挖掘這些詩性文化過程中,也能夠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提升他們更加深入的理解詩性內涵,進而在具體的平面設計中能夠靈活運用。另外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的收集相關的影像和圖文資料,也能夠提升他們主動學習能力,這種有意識的素材收集也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設計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郝書翠.詩性思維與中國傳統文化[J].青海社會科學.2008(04)

[2]方芳.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yè)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6(09)

[3]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談現代設計[J].咸寧學院學報.2005(02)

第7篇

關鍵詞:文化;語言;英語教學;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181-02

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來說,文化意識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重視,文化與語言的教學被割裂開來。在涉及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時往往避重就輕,一帶而過。這種教學方法的直接結果就是雖然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與語法知識,甚至超越了大綱規(guī)定的要求,但在語言寫作與表達中他們常常從既有的國語文化思維中立足,語言表達與寫作始終得不到質的提升。歸根到底這是對異國文化無法理解與運用的結果。

一、背景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們在日常英語閱讀與寫作交際中發(fā)現雖然沒有不認識的詞匯與不懂的語法,但是在理解上始終不到位,這其實是對異國文化知識缺乏的結果。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兩部分,如果對背景了解不清楚,就很難靈活自如地使用英語。因此做好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知識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與英語表達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與關注。

1.文化背景的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興趣。不同的文化氛圍與文化背景知識帶給學生嶄新的認識體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興趣激發(fā)作用,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與欲望。而英語學習熱情的調動能極大地促進英語教學。我國大學英語課本選材對知識文化背景教學日益關注,在潛移默化的知識熏陶與感染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西方國家的語言文化氛圍,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與水平提升。

2.文化背景的學習了解有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會英語的日常運用與表達,但是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也使得中西語言在表達上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忽視對背景文化差異的關注則往往在日常交往中出現尷尬。因此只有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在日常的英語表達交流中不誤用與誤解,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見面交談話題的差異,中國人更喜歡追問對方的年齡、婚姻及收入,而這些正是西方所忌諱的,如果忽視了對這些細節(jié)的關注很容易侵犯別人的隱私,導致話題矛盾的產生。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背景文化教學內容分析

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來說至關重要,而大學英語教學背景文化教學內容豐富多元。例如恰當地使用不同的稱謂,正確地使用問候與告別語,熟悉英語交際中的體態(tài)用語,學會選擇不同性別的親昵稱呼,了解英語國家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表達,學會正確地表揚贊美別人,理解英語國家中的日??s略用語,了解不同節(jié)假日的表達與慶祝方式等,這些都是背景文化知識的細微層面,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好對這些細節(jié)問題的關注,才能真正避免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誤差,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表達的靈活切換與表達自如。

1.以社交禮儀的學習促進文化背景的學習。在日常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檢驗英語學習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語言表達。而在與外族人進行語言表達時則需要掌握他們的基本社交禮儀,相較于語法表達的錯誤,社交禮儀的錯誤表達往往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表現。我們可以通過社交禮儀的學習帶動文化背景的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實際中,應以專題方式開展禮儀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材料,教師對學生的表達疑問進行解答,引導學生真正置身于特定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通過練習進行實踐鍛煉,從而提升語言文化背景的學習效果。

2.通過詞匯開展文化背景學習。作為最基本的語言要素,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也是社會文化信息的傳播載體,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特定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是其宗教文化與歷史文藝的綜合折射。對于英語與漢語來說,其并沒有完全對等的詞匯,只是大體相對的詞。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針對常見的文化差異可以借助對比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搜集資料。學生在自由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例如在我們日常漢語表達中常常有很多含有狗并帶有貶義的詞,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是在西方英語國家中狗卻被看作是人類最為忠實的朋友,除了一小部分帶有貶義外,其余的都被認為是幸運的代表: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這種文化背景中的差異是基于詞匯的特定意義所造成的,因此通過詞匯的學習我們可以做好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