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37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網絡課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高中化學;多媒體教學;激發(fā)興趣;因材施教
一、模擬化學微觀世界,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內趨動力,而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既是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各項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保障。網絡資源具有極大的豐富性的特點,它把各種聲音、文字、圖片、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通過細致的手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又通過高速的光纖雙向傳輸,把全運動、高清晰度的視頻圖像發(fā)送出去,融傳入與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可以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模擬教學過程,變抽象為具體
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對于化學中運動而復雜的微觀世界,用傳統的教學過程很難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的理解。而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進行微縮模擬教學過程,既可以讓學生比較直觀地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對化學變化的本質一目了然,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模擬動態(tài)反應,變瞬間為永恒
在化學世界中,許多化學反應瞬間便可完成,即使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也很難逐步觀察實驗現象、推斷出正確的實驗結論。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師既可以模擬整個實驗進程,動態(tài)地、對比地演示一些化學現象,又可以通過暫停鍵,隨時控制反應變化的速度,調節(jié)反應變化的快慢,達到能隨意調整教學進度,更便于學生觀察和思維的效果。
四、虛擬現實,因材施教
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是現在教育的新理念。而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虛擬現實,就可以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揮,提供廣闊的空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人機對話、人工智能、界面友善、可編著工具、虛擬現實等功能,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調節(jié)學習的進度和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獨立上機學習,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目標,以及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水平,自主的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教師及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總結學習方法,排除學習障礙,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學習和應用化學知識,同時還利于教師實施個別化教學,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并根據所得信息,有針對性的及時進行輔導;學生可以及時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逐步形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摒棄過去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學生僅被動接受的局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虛擬學習環(huán)境,突破時間、空間局限
“學會合作”是21世紀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素質,運用多媒體網絡可以縮短時空距離,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形成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優(yōu)良品質。每個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建立電子信箱,如果學生有疑難問題或是有好的想法都可以發(fā)E-mail,當教師和學生收到相應的信息后,便可回信答復。教師和學生也可跨越時間和空間,利用網絡中的在線討論與不同人群進行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合作,逐步學會共同學習。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幫助,提供不同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料,交流不同的學習體驗,實現資源共享。
六、虛擬測試,建構知識網絡
【關鍵詞】網絡教學 高中地理 課堂 應用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B-0090-02
高中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區(qū)域性的特點,所研究的對象時空跨度很大,內容通常涉及多學科知識,僅僅依賴課本和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
一、地理網絡教學的特點
(一)變地理課堂“封閉教學”為“開放教學”。網絡教學在時間、空間和教學內容上都具有開放性,可拓展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時空格局,使課堂更具有生機和彈性。一是教學時間變得開放。課堂上教學活動一旦展開,便可不刻意地受課堂45分鐘的限制,教學內容在時間上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活動情況靈活安排,網絡教學環(huán)節(jié)可在課內完成,也可在課余時間完成。二是教學空間變得開放。課堂上不再僅僅是課桌凳和講臺的簡單組合,而是龐大的網絡系統,教學的空間組織形式包括學生的座位可由“固定式”變成“自由式”。三是教學內容變得開放。網絡教學由于其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開放性,使得學生的學習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學習內容和形式較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這樣,既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變地理課堂“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課堂以教為中心。在地理課堂上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網絡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同時又是參與者。教師可和學生一起,結合某一地理問題建立網站,通過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問題、展示成果等基本環(huán)節(jié),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成共識,進而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三)變地理課堂“要我學”為“我要學”。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學生主體性在課堂上得不到充分體現。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地理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可根據個人需要,結合自己的認知結構,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進度學習。這樣,既充分尊重了學生個體的差異,又給學生以靈活思考的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利用網絡強大的功能,努力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思維方法,主動探究問題,最終得出答案。這種教學過程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成為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創(chuàng)造、主動思考的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網絡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下面以“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學內容為例,探討網絡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一)收集資料,建立網站。在上課前,教師可和學生一起收集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危害的文字資料、圖片和相關視頻資料,尤其是近期發(fā)生的一些重大的環(huán)境污染事件,并將這些素材進行加工,整理成圖文并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網頁。一方面,這對課本知識進行了拓展延伸,擴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另一方面,這些網頁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求知欲。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利用網絡播放學校所在地區(qū)有關霧霾天氣真實狀況的視頻??赐暌曨l,學生會有很多感想,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環(huán)境污染就在我們身邊,這就創(chuàng)設了情境。此時,教師可趁機提問:在我們身邊或周圍還有哪些環(huán)境污染呢?這些污染帶來了哪些危害?這就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時,教師便可適時引導,達到導入新課的目的。
(三)提出問題,發(fā)散思維。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活動。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網絡教學,在激發(fā)興趣、豐富感知的同時,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此時,教師可通過適時恰當的層層設疑,誘發(fā)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驅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活動不斷由低級向高級遞進。
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可利用網絡向學生顯示富有針對性、可探索性的五個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哪些行為會造成對環(huán)境的污染,請舉例說明。(2)近年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迅速,據調查,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污染物的排放已成為我國環(huán)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假如你是政府主管領導,你認為該如何做?(3)2013年以來,福建已發(fā)生八起赤潮,受影響面積累計278平方公里,對(下轉第97頁)(上接第90頁)漁業(y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試分析誘發(fā)赤潮的直接原因。(4)2013年初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qū)多次出現霧霾天氣,甚至許多城市空氣出現中重度污染,這種天氣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請說明理由。(5)通過對“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的學習,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中學生和一名有志青年,我們應該怎么做?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上網查閱資料,大大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利用網站,解決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解答疑惑點,鼓勵學生主動上網查閱資料,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及時反饋,及時評價。運用網絡教學,學生可根據課堂所學知識和自己在網上查找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最終形成問題答案并上傳網絡,供師生一起討論交流。整堂課充分利用網絡教學,通過師生之間合作、討論、交流,形成了“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的良性教學循環(huán)。
總之,網絡教學可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進而增強教學效果。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可通過收集資料,建立網站;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提出問題,發(fā)散思維;利用網站,解決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評價等方式,有效地進行網絡教學。
【參考文獻】
[1]呂斌.有效利用網絡教學,打造中學地理高效課堂[J].特色教育探索,2012(3)
[2]呂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開放式教學的思考[J].內蒙古教育,2008(11)
【關鍵詞】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 教師角色
一、前言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的世紀,一個網絡的世紀。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給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實行有效的改革。所謂網絡教學是指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向學生傳遞信息,或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網絡教學的不同模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認知的主體,是當前教學改革工作的關鍵。
二、基于網絡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分析
我國目前的高中數學學科教學,是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的課堂教學。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的個人魅力對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但在教室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和問題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班容量大,不能兼顧每個學生;課堂時間有限,師生交互不足;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影響教學效果等等。網絡教學的開放性:網絡將世界的學校、圖書館和其它各種信息資源聯結起來,成為一個大的資源庫。世界各地優(yōu)秀的教師或專家可以從不同角度提供相同知識的學習素材和教學指導。多媒體信息的綜合性:多媒體網絡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和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情感,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網絡學習的個性化:通過網絡進行學習,沒有統一的教材,沒有統一的進度,在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材料的選擇上都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在自己方便的時間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按照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確定學習進程,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性:網絡的目的就是資源共享,網上資源圖文并茂、形聲兼?zhèn)?,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輕松自如的在知識的海洋中沖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對教育個性化的形成,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對促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網絡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學生在網絡學習時不僅可以接受他人的信息,同時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反饋的情況調整教學。這種交互不僅可在師生之間,也可以在學生之間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雙向交流,這種交互仍然可以擁有視、聽形象系統通道和視、聽符號系統通道。
三、新課程標準下對數學課程的要求
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地區(qū)差異較大。一些大城市、地區(qū)教育較發(fā)達,但仍有很多地區(qū)的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網絡化教育能縮小地區(qū)之間的教育差別、擴大教育規(guī)模、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教學中,應重視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課堂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同時,應盡可能使用科學計算器、計算機及軟件、互聯網,以及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師應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學習有關數學內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四、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一)講授型模式及其優(yōu)點和局限性。講授型模式是傳統班級授課方式的繼承和發(fā)展?;诰W絡的教授型模式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研究教學內容,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多媒體教學工具,綜合各種教學素材,制作符合教學內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體課件,或從網絡資源里挑選適當的課件,以教學平臺的形式呈現;課堂上教師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利用課件展示教學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并接受信息;最后教師總結整個教學內容。講授型模式的優(yōu)點:1.教師可以使學習的認知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受控性,是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知識,并保持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在規(guī)定期限內達到預期效果;2.通過多媒體和網絡將教學內容中的事例、過程全呈現于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講授型模式的局限:1.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極易形成“填鴨式”教學;2.學生對信息量的大小無法選擇;教授型模式比較適合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知識。教師應正確運用該模式,同時應多以啟發(fā)式教學相輔佐。
(二)自主學習模式及其優(yōu)點和局限性。自主學習模式屬于個別化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生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的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更有力的學習環(huán)境支持,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也成為教學模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之一。
(三)探究學習模式及其優(yōu)點和局限性。探究學習模式是以探究為取向,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一些適合特定學生的問題,學生通過資料檢索、網上調研、討論研習等方法來解決問題。探究學習模式的優(yōu)點:1.有利于學生思維獨立性的培養(yǎng);2.學生獲得知識的內容更廣泛,掌握知識的程度更牢固;探究學習模式的局限:1.選定問題的可行性;2.如何正確有效的引導。
五、結束語
基于網絡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有講授型模式、自主學習模式、探究學習模式、協作學習模式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模式等。任何一種模式的有效性都要看教師對它的駕馭能力,備課時需對教學進行良好的設計,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同事要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等等。合理、恰當的選擇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可參與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信息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育;素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1-0182-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必須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必須在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變革。
一、實施網絡化教學的目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必須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必須在思想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變革。
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謂“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現代人在信息社會有效地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四種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其中學會認知是使學生掌握認知的手段、方法,即學會如何學習。所以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播知識過程,而是一個知識再生產過程,是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為此,必須建立一種以創(chuàng)新的觀點、創(chuàng)新的思想構建的創(chuàng)新教育體系。
網絡的發(fā)展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的嘗試,我們在高二年級的部分班級進行了網絡教學實踐。
二、不同于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環(huán)境的轉變。網絡教學是在網絡教室進行,整個教室有30臺與因特網相聯的計算機,學生二人一臺計算機,學生的學習工具除了普通的課本、筆、紙外,還有聯網的計算機,整個教學過程看起來是在教室里進行,但教學環(huán)境卻是真正的因特網環(huán)境,所謂的遠程教育體系、終身學習、社會化學習這種看起來遙遠的事情,一旦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同學們的心情是很激動的,他們感覺到了信息社會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變革。
(二)師生角色的轉變。作為創(chuàng)新教學的嘗試,教學中我們沒有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而是采用國外近年來興起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網絡教學的備課工作量很大,不僅要備內容,還要備學生。具體內容是:(1)在計算機上建立教學主頁。(2)確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3)從教學需要出發(fā),根據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對教學資源進行搜集、整合。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盡量多找一些相關知識及相關知識應用方面的網站、主頁,象光纖通信,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等近代高科技知識。上課時把相關的網址提供給學生,為學生的認識能力、個好留下發(fā)展的空間。
(三)教學過程的轉變。上課時學生進人教師主頁,閱讀本堂教學的目的,內容及學習提綱,然后利用教師提供的網址進入相關同站進行自主學習,并在教師主頁所設置的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討問題,發(fā)表看法、觀點。利用聊天室和留言板的好處是:
(1)可以照顧某些不愿當眾回答問題的學生的羞怯心理。(2)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3)便于教師批改,并及時反饋。(4)適宜個性化學習
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關心人、尊重人,一切為了人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旋律。網絡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教學目標規(guī)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達到合格標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個人的潛能與價值。在教學中,努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思想。例如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線討論一些現實問題,如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電磁波與電磁污染,你瑪射線與伽瑪刀,核能――希望還是危險?,反物質與未來能源等。讓學生試著運用各種知識,從利益、風險、安全等方面考慮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評價、科學決策的能力。
三、結論與思考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們在高二年級進行了統一測試,把網絡教學與常規(guī)教學在知識點的掌握方面作了比較。
當然,網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意義建構,如何進行分析評價,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評價體系,但從網絡教學的實施情況來看,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比常規(guī)教學有了極大的提高。
(一)學習興趣提高。網絡教學把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的多媒體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物理課本。虛擬技術使看不見、模不著的微觀世界和一些復雜的物理過程生動直觀地顯示在學生的眼前,如a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衰變等,加上與現實問題相聯系的物理事實,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
(二)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提高。網絡教學通過關鍵字的查詢,聊天室和留言板的設計,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
(三)學會信息資源的利用。網絡教學的實施,使學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會所必須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四)增強了對現代教育的認識。信息社會使知識的創(chuàng)造、存儲、學習和利用方式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音像影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網絡教學完全改變了“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
物理實驗是人為復制和控制物質運動的狀態(tài)和過程,并主要依賴儀器進行的、以掌握物理要素及其相互間規(guī)律為目的的一種科學實驗。所謂物理要素,是指影響某研究結果的主要物理因素。物理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實驗做得好,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學好物理鋪平道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和進行物理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技能、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高中物理階段,實驗教學主要包括課堂演示實驗、學生分組試驗和課外實驗等形式。如何將網絡課堂與物理實驗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實驗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應該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以“用單擺測定當地重力加速度的學生分組實驗”為例來體現網絡課堂對物理實驗教學的輔助作用。
―――用單擺測定當地重力加速度學生分組實驗教學設計
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單的框架設計,其中包含: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實驗數據及結論、誤差分析與討論、實驗感受、實驗探究等九部分內容。最后給出網絡課堂上已設計好的實驗報告單,請學生參考比較。(用時5到7分鐘)
二、向學生展示實驗所需儀器,令其識別辨認(運用專業(yè)術語),并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以喚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并在隨后的實驗中得到解答:
①什么樣的裝置可視為單擺?單擺是理想化模型嗎?其理想化表現在哪里?(在網絡課堂上通過實驗課件給出演示)。
②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需要哪些儀器,試一一列舉并指出它們在實驗中的具體作用與功能。
③若已知單擺周期公式,能否推導出關于重力加速度g的表達式,試說出該表達式中各字母的物理含義。
④在現有儀器條件下,如何使單擺周期的測量更準確,請同學們設計相應的方案。
三、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回檢查,進行必要的幫助和指導。(15到20分鐘)
在臨近下課7、8分鐘,教師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中肯的評價和總結,作為學生中的首席代表參與學生的討論、與學生交流試驗感受、回答個別學生的提問。同時告訴學生到網絡課堂學生區(qū)的“自習室”完成該實驗的相關習題、到師生互動區(qū)的“留言板”和“在線討論”中與教師、學生就該實驗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到教師區(qū)的“實驗教學”板塊瀏覽其他的實驗探究和實驗課件展示。其中的實驗探究包含如下幾種情況:
①如何用滴水法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
②若不能測出擺長:比如小球不均勻或擺掛得很高、擺長很長,能否測出當地的重力加速度?
③能否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測量重力加速度?
④能否利用平拋物體的實驗裝置測重力加速度?
四、請同學們將實驗儀器擺放整齊,檢查實驗儀器是否有丟失或破損,將桌凳擺放整齊后安靜地離開實驗室。
五、備注:1.實驗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個性:實驗教學主要的教學形式是個別化教學,這是由實驗教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實驗教學有著相對的靈活性和獨立性,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成為可能。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可以在網絡課堂上留言,對實驗發(fā)表意見,綜合應用相關知識,親自動手,通過觀察、分析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還必須對實驗結果做出判斷、推理,充分展現學生自身的特點。2.實驗教學可以促進手腦的協調發(fā)展:實驗教學使手和腦的發(fā)展通過實踐活動相結合,并相互促進。合理的操作要有思維的指導,而在思維指導下的熟練操作往往是產生新思想的源泉,即所謂“熟能生巧”。3.實驗教學可以促使認知結構的轉化: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促使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轉化,實驗教學可以在搞清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新認知結構的影響,在適應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的情況下,提供能激起矛盾的新刺激,通過調節(jié)形成新的平衡狀態(tài)。
關鍵詞:高中政治;網絡道德;教育;青少年;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362-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除水、電等資源外的另一種無法遠離的存在。它作為信息時展的根基,已然悄無聲息的融入我們的生活,并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所用。高中生正處在人生關鍵時期,已經開始形成獨立思想,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民族發(fā)展的接班人,要求高中生必須具備適應信息時展的本領,因此網絡成為其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思想還未完全成熟的個體,高中生如何在紛雜的網絡世界塑造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就成為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重點,下文將對網絡道德教育展開論述。
一、網絡道德教育的概念
要針對高中政治課堂中網絡道德教育進行探究,就必須了解網絡道德教育的概念。網絡道德教育這一概念是近幾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網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及后形成的一種對于網絡社會中道德風尚進行塑造和培養(yǎng)的教育內容,其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對人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幫助人們從主觀能動性上提高自己網上行為的規(guī)范意識,同時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因網絡帶來的極特殊的利益關系下,對其道德倫理進行規(guī)范的標準。高中生作為對網絡接觸較為頻繁的,并未具有成熟思想和世界觀的青少年群體,這種隨著社會進步而產生的全新的倫理要求對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凸顯,因此,作為高中生心靈教育主要陣地的政治課堂,網絡道德教育在這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中生網絡道德建設的現狀
信息時代網絡的不斷普及與發(fā)展雖然為學生學習,特別是處在學習生涯重要階段的高中生而言存在著極大的好處,但是高中生網絡道德建設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令人堪憂:
高中生作為思想層面還未走向成熟階段的個體,由網絡帶來的異質性會使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存在錯誤導向。同時,網絡作為虛擬社會被高中生所認識,它雖然推崇自由、公平,但是若這種追求過分夸大,伴隨著虛擬性的“保護”下,高中生很容易喪失道德人格,并且這種喪失還會對其現實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高中生作為自制力相對缺乏的一個群體,在巨大的學習壓力等現實的面前,容易產生躲避心理,因而導致許多學生陷入對網絡無止境的沉迷中,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現實與虛擬落差下人格錯位的產生。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下,高中政治課堂作為學生精神層面的引導主體,就必須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重點著眼的一部分,盡可能的規(guī)避這些不利現象的產生。
三、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結合的對策
高中階段作為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主要凸顯在它的脆弱性和危險性上,而高中政治課堂作為高中生建設精神文明與精神強度的主要陣地,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相結合的發(fā)展就成為一種必然,筆者認為具體對策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fā):
第一,教師作為政治課堂的引導者,必須做到對網絡世界的熟悉認知。眾所周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以主導者的地位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就必須做到自己對于網絡世界的正確認知,同時要在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熟悉的一面。教師可以設計諸如“微機室中的政治課”,利用學生熟悉的網絡交流工具進行談話式授課,拉近師生間距離的同時,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網絡道德在虛擬世界,甚至是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從根本上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二,觸目驚心的“案例教學法”是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的結合最直接的手段。網絡道德缺失造成現實生活中遺憾的事例時有發(fā)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任何對策都不會像“案例教學法”一樣能夠對學生的是非觀造成沖擊的強烈性。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舉出實施例子,例如“王某在網絡中對心靈脆弱的章某使用語言暴力,致使章某自殺身亡”等,這就能幫助學生直觀的了解到在網絡中語言暴力的可怕性,從而幫助學生擺正自身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綜上所述,網絡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要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那么它必然能夠在實現網絡道德教育這一重要作用的同時,還能夠輔助他們完成繁重的課業(yè),幫助他們迅速掌握一些即時高考信息的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學課改能夠有效實施。對于學生的精神層面來看,網絡道德教育與高中政治課堂的結合還能夠促進高中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引導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為未來發(fā)展打下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溫定剛.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對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01).
一、網絡技術與聽說教學
農村學生大多普通話不標準,聽與說的能力較差。在聽說教學中有必要傳授有關知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鍛煉實踐的機會。在范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網絡技術能為聽說教學提供一個聲情并茂的新天地。如講《杜甫詩三首》時,我感到自己的朗讀很難達到沉郁頓挫的境界,于是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朗誦,配上音樂與圖片,從視覺、聽覺等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特有的意境中去感受杜甫詩中字里行間的深沉怨恨。課后鼓勵有興趣的學生自己上網到相關詩歌朗誦的網站上欣賞與模仿。并舉行年段詩歌朗誦比賽、課前三分鐘演講、自主改編課本話劇等一系列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建平臺,在自主實踐與比賽中提高聽說能力。
二、網絡技術與閱讀教學
網絡技術帶來了高效率檢索閱讀方式,只需鍵入關鍵詞語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農村學生周末上網不是沉迷網絡游戲就是在網絡聊天室里亂用話語權。在語文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確定的目標,上網收集課本中出現的作者資料,通過延伸學習和比較學習,深入作者的世界,解讀其作品,感悟其作品里的心聲,做到知人論世。如我在介紹杜甫的經歷時,特別是他的成都草堂時期和西南漂泊時期,有的學生似懂非懂。于是我布置周末作業(yè),讓學生上網查找杜甫的詩歌,摘抄幾首自己喜歡的詩歌并進行賞析。課堂上再選出杜甫的兩首詩《旅夜書懷》和《絕句漫興九首》(其七)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經過周末上網收集整理資料,學生就能輕松地鑒賞出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感變化。學生在閱讀《紅樓夢》這篇名著時,對復雜的人物關系網感覺很混亂,于是我建議學生上網觀看83版的電視劇《紅樓夢》。學生在觀看中能快速直觀地了解相關人物的情節(jié),并在課上討論自己所喜歡的人物,取得了良好的閱讀效果。網絡技術的介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語文閱讀教學變得生氣勃勃、有聲有色。
三、網絡技術與寫作教學
葉圣陶先生曾說:“我當過語文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體會:徒勞無功。”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激起學生的寫作激情。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說:“只有通過利用每一種經驗可能會產生的多重結果,才有可能使教學更有效?!本W絡資源為語文寫作教學搭建了一個平等交流的寫作平臺。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運用網絡進行了寫作教學:
1.每周周記指定一個主題??梢允菚r下熱點新聞,如柴靜的“穹頂之下”、畢福劍的視頻風波、尼伯爾的八級地震等等;也可以是優(yōu)美的詩句,如卞之琳的《斷章》;還可以是一些人生哲理、名人名言。學生利用周末運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并提煉自己的觀點,再去整理、加工已有的資料,有條理地反映自己的觀點。學生增強了寫作的積極性,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大大提高了語文寫作能力和理性的思維能力。
2.創(chuàng)建一個班級的公共郵箱和微信群上傳資料。我經常上傳一些寫作方法或技巧。如很多學生不懂如何寫議論文,我就上傳了相關的議論文語段寫作訓練技巧或就例說理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后下載相關資料研讀并進行寫作訓練來提高寫作能力;或者在群里根據某一話題進行多人討論,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3.利用網絡修改升格作文。每次大考完,我會挑幾篇好文章,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前提下,以不顯露姓名的方式將其作文放在公共郵箱里,展示給大家看再共同修改升格,整理后投到一些優(yōu)秀的網站上。學生看到后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大家的寫作熱情更加高漲,作文水平也日漸提高。
四、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實效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網絡教學極大地刺激著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網絡上豐富的知識使學習富于變化,不斷賦予學習以新意。同時把語文學習置于網絡之中,語文學習就會充滿娛樂性:在課堂上使用了計算機媒體網絡,學生頓時精神百倍,課堂氣氛異?;钴S;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導入新課,或提出疑問、制造懸念等,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就勢在必然,并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