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38:51
序論:在您撰寫人工智能與課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樂高教育機器人 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 課堂教學認識
最近幾年,許多中小學把樂高教育機器人活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機器人創(chuàng)意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內容,很多教師都在探索樂高教育機器人教學,這種跨學科、高操作性、極具挑戰(zhàn)性的內容,非常適合課程整合、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創(chuàng)新活動的需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興趣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實現(xiàn)自己的新創(chuàng)意、新設想和新設計。
一、機器人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機器人是一種通過電腦編程,可以依靠程序自動完成一定操作或移動作業(yè)的機械裝置,它可以有視覺、聽覺、觸覺等類似人的感覺功能,有識別功能和自主行動的功能。它是信息技術和工程機械發(fā)展的前沿領域,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滲透性、前瞻未來性、創(chuàng)新實踐性的學科,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我校從2006年開始開設樂高教育機器人課程,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能充分體會到研究主題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以及提供給學生的解決開放性問題的機會多,因此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需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供了發(fā)展平臺。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思維活動,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是引發(fā)創(chuàng)造活動的前提。一個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人,就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得心應手地解決矛盾、攻克難關。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學校教育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樂高教育機器人課堂教學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是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認識就快;如果毫無興趣,認識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必須首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何而來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體會到智慧能統(tǒng)帥事實和現(xiàn)實,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要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興趣”是一種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它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chǎn)生奠定基礎。因此興趣不是教學目的,而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學生對機器人不僅能夠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而且能夠持久和鞏固。
為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校的樂高教育機器人技術課程將學習重點放在學習樂高硬件(例如RCX和各種傳感器等)及其樂高應用軟件(例如三維設計軟件和編程軟件)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充分地展現(xiàn)了自己的想象空間,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的學生曾這樣說:“我最喜歡用樂高積木塊設計搭建樂高機器人了,特別是每當我編寫程序成功時,我就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機器人工程師,心里別提多高興了!”。而樂高硬件及其樂高應用軟件為學生提供了機會,使他們在教室、活動室和電腦上得以展現(xiàn)自己??梢哉f這些物質基礎對學生產(chǎn)生了“誘惑力”。有了“誘惑力”,學生就有興趣,有了興趣,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了。
在樂高教育機器人教學中,精心設計任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任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一個好的任務,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講的時候要少而精,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容,在量上要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思考;在質上要精講排除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識。在教學中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思維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按鈕”時,我只仔細地講解了其中的一個按鈕,其他的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它的使用方法。在講傳感器時,在學生認識理解后自己到生活中去找、去發(fā)現(xiàn)傳感器,品味生活中隱藏的科技,知道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在我們的身邊科技無處不在也時刻陪伴著我們。教師的教學目的,絕不只是教會學生具體的科學知識,而是應該著眼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通過知識的傳授開發(fā)他們的智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使他們收益終生。
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離不開自信,而自信是實現(xiàn)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學生們正處于成長發(fā)展期,渴望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對學生恰如其分的鼓勵,就會使學生滿懷希望和自信心,增強興趣,使興趣從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的轉化能夠執(zhí)行,從而鞏固興趣。在每堂課即將結束時,我都要進行作品展示。同學們總是要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當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時,一種得意的表情便會在他的臉上呈現(xiàn)。當許多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在作品中不斷得到體現(xiàn)時,當學生們利用各種傳感器設計出了許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創(chuàng)意方案時,就會看到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信心和能力。興趣引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chǎn)生,一幅幅作品、一個個設計圖案,一個個創(chuàng)意程序都來自他們內心的“靈感”。
2、升華創(chuàng)造性思維離不開運用
學習興趣的源泉在于學以致用,這時候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掌握知識的歡樂。知識運用可以促進學習和智力活動的興趣。樂高教育機器人模仿于人,又幫助于人們的生活和服務于我們的人類,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
3、良好的多媒體手段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保證
【關鍵詞】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校園育人功能,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環(huán)節(jié),是第一課堂的補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樂于主動參與,是第一課堂的拓展和延伸,有益地補充了課堂教育的內容,為培養(yǎng)人才的個性和人才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興趣廣泛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極大地調動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大學生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第二課堂的界定及其特點
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是大學生通過參加有組織的課余活動以達到陶冶情操、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目的的一種教育教學形式,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第二課堂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溝通機制,實現(xiàn)教與學的交流互動,教與學共同參與,共同設計來推進學生工作;第二課堂又是一種學生成才標準和人才培養(yǎng)導向,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第二課堂活動是針對第一課堂活動而言的,它與第一課堂相配合,以育人為宗旨,以培訓學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為載體來開展的系列活動,它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體系,是第一課堂的合理延伸和適當補充,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人格健全和綜合素質提高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現(xiàn)實意義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完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標準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根本標準。大學生的素質可以分為專業(yè)素質和綜合素質,專業(yè)素質指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技能,綜合素質則指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身心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除了在第一課堂教學中滲透相關內容外,還要通過第二課堂來完成。第二課堂活動打破課堂的界限,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育人的功能。
1、自主性。第二課堂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青年大學生是第二課堂活動的主體,自愿、主動的參與各類活動,在參與中獨立思考探索,充分展示個性才能,培養(yǎng)鍛煉自己。
2、豐富性。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彌補第一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自主參與,以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道德、學識、審美、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第二課堂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活動,又有各類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
3、實踐性。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最終目的是幫助青年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化,鍛煉實踐能力,大學生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實踐活動中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把活動與所學專業(yè)和自身素質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中成長。
三、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和途徑
1、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
①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學校應盡可能地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在假期和課余時間走出校園,投身社會,最大可能地提高大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②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第二課堂的主要活動形式和內容。文化的塑造和形成需要群體成員人人參與。在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打造的就是以“科技校園、文化校園、藝術校園”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
③第二課堂競賽。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活動競賽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的補充。應有組織有計劃地抓好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項目,如機電工程學院開展的:旗陣、舞獅、體育愛好、社會實踐團等,使學生自覺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2、有效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途徑
①評價考核學分化。采用學分制,就是將學生活動課程成績納入學籍管理,達不到基本要求的學生不能正常畢業(yè)。為學生靈活安排自己任選和必選活動課程提供可能,又實現(xiàn)了組織的靈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規(guī)范性統(tǒng)一,使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是廣大青年學生為培養(yǎng)自身能力,拓寬知識面,優(yōu)化知識結構,挖掘潛能,發(fā)展個人志趣、愛好、特長而志愿結合在一起的群眾性團體。
②骨干培育精英化。學生干部是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是搞好活動的關鍵因素,加強學生骨干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干部的“傳幫帶”作用,從而提高第二課堂活動的層次和水平,爭取更多的同學參與。
四、優(yōu)化第二課堂活動,更好地發(fā)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利用第二課堂活動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其在校園文化育人中的優(yōu)勢,積極探索優(yōu)化第二課堂活動的有效途徑,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弘揚主旋律,第二課堂活動要突出深刻的思想性。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高校是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國家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圍繞這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通過第二課堂活動來承載,青年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和傳承文化,獲得附著于文化之上的某種思想、意識、觀念。
[關鍵詞]2型糖尿病;貝克認知療法;抑郁;焦慮
糖尿病患者有臨床意義的抑郁癥患病率在對照研究中為21.8%~60%,貝克認知行為療法對抑郁癥的治療作用相當于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尤其對預防抑郁癥的復發(fā)作用更突出。糖尿病人的抑郁發(fā)生比一般人群高13%~20%,且抑郁與糖代謝呈顯著相關。理論上講,貝克認知治療可能會改善糖尿病患者伴發(fā)的抑郁癥狀。但貝克認知行為療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應用未見文獻報道。我們進行這項研究,目的是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和認知功能障礙,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貝克認知療法的可行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病人來自2004年2月~2005年5月綜合醫(yī)院門診。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2型糖尿病(T2DM)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小學以上文化,病程少于3年;排除標準:有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和酮癥酸中毒者,心肝腎腦并發(fā)癥者,酒精及物質依賴者,孕哺乳者,既往有神經(jīng)、精神病史或人格異常者,及其它內分泌病者。
1.2 方法 貝克認知療法治療設置:每周1次,每次45分鐘左右,共進行8次,由專業(yè)心理治療師完成。
1.3 治療過程①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確定患者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②建立醫(yī)療聯(lián)盟,確定治療目標;③進行語言盤詰,收集負性自動想法;④揭示其潛在的功能失調性認知結構,并給以概念重建;⑤布置家庭作業(yè),以作業(yè)法完成行為檢驗,糾正負性不合理信念;⑥學習自我情緒管理。
1.4 評定量表SCL-90,BDI和BAI。
1.5 統(tǒng)計 全部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統(tǒng)計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有32例病人人組,全部完成治療,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50.66±9.50歲;病程15.31±12.37月,婚姻:已婚30例,未婚離婚各1例;文化:小學6例,中學19例,中專及以上7例;職業(yè):工人8例,農民10例,干部7例,其它7例,藥物:磺脲類17例,雙胍類13例,其它2例。
2.2 2型糖尿病的認知功能障礙糖尿病患者認知曲解類型主要為過度引申、選擇性消極注視、應該傾向、貼標簽等,并圍繞自我和自身疾病展開,表現(xiàn)為對自我的消極評價,對自我和疾病未來的消極預期,自己因病對他人的負面影響等以負性、消極為特征的思維內容。
2.3 2型糖尿病的心理狀態(tài)本組病人抑郁焦慮癥狀比較明顯。與常模比較,軀體化、抑郁、焦慮分高于常模,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有著與抑郁癥相似的認知功能障礙特征,對疾病和自我的認識都是消極的、負性的。認知治療理論認為,錯誤的自我觀念產(chǎn)生于情緒之前,而想法和情緒均與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軀體的反應相關,改變特定情況下產(chǎn)生的錯誤觀念,就可以改變情緒。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顯的情緒障礙,軀體化、抑郁和焦慮癥狀較為突出,但嚴重程度明顯不及抑郁和焦慮癥患者,隨著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糾正,患者的抑郁癥狀也相應的減輕。有理由相信,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狀可能與認知功能障礙有關,可以認為,認知功能障礙是產(chǎn)生抑郁癥狀的基礎,或者說抑郁癥狀是患糖尿病后對軀體改變的認知曲解的結果。具體講,2型糖尿病患者的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性假設都是其自身固有的,只是發(fā)生糖尿病后這些認知曲解才開始起作用,并以相應的情緒癥狀表現(xiàn)出來,糖尿病、認知曲解和情緒癥狀之間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試驗性治療方案,運用抗糖尿病藥物治療軀體疾病,聯(lián)合貝克認知療法改善患者的認知,進一步減輕抑郁癥狀,對2型糖尿病患者認知治療的結果提示效果滿意,與Eaton(1996年)和L Ioyd(2000年)的觀點相似。6個月追蹤隨訪顯示,患者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良好。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大語文”;經(jīng)典誦讀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7-0320-115
全球掀起漢學熱,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為此而感到自豪。在這樣的情形下,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筆者進行了以下思考。
一、為什么教
或許在許多教師心中,這根本就不算個問題。許多人都在教語文,卻不見得知道為什么教語文;許多人都在干工作,卻不一定人人都熱愛工作?!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探本求源,只有弄清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我們才能引導好自己的學生百川入海。那么,為什么教語文呢?就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是我們交流的語言,更因為我們每一名語文教師都肩負著一種繼承祖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在講授《孔孟論學習》一課時,我讓學生知道“儒家”的“儒”字拆開了就是“人的需要”。想一想,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都是因為我們需要嗎?而孔子只用一個字就概括了出來。講授古文時,我告訴學生:中者,心也;華者,光明也,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就是用心做事、充滿光明和未來的民族!班會課上進行感恩教育,我同樣讓學生知道教育的“教”就是一個孝敬的“孝”加一個文化的“文”,所以“不孝不教”。而這個孝字又何嘗不是用“子”女替換了“老”人下面的那把“匕”首?所以我們的語言字形里藏字音通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好中國文字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師只要本著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去教授語文,胸懷和格局不一樣,教育結果自然也不一樣。否則的話,我們的教師或許終生只能是麻木而忙碌的教師,所教的學生也或許是茫然而疲倦的學生。教師的生命少了張力,教育工作黯然失色;學生的眼里缺了靈氣,學習生活得過且過。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責任,不要讓自己的價值在心中缺失,要明白一個語文教師心靈的終極需求是什么。
二、如何去教
明確了“為什么教”,我們思考“該怎樣教”。語文學科博大精深,語文學習厚積薄發(fā)。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誦讀及育人功能作為自己的責任,樹立起“大語文”教學觀,不能“為了教而去教”。教師備課死,死備課;教書死,死教書,同樣也是教死書;學生不關心書本外的東西,是死讀書,讀死書。這種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教得無激情,學生學得無興趣,極大地壓抑了師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才華,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例如,講《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僅僅局限于文言文的學習是無意義的,如果能給學生延續(xù)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智慧傳遞那該多好!語文課堂時間有限,但每節(jié)課都該有一個亮點,串起來就是一條線,動起來就是一個面,再加整合就會形成自己的體系。
三、享受自己的課堂
教育界常說的一個詞語是“善教樂學”,這個詞語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是“善教”,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樂學”。學生“樂學”的前提是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種快樂源于收獲的快樂、成長的快樂,繼而快樂的成長。那么,教師要“善教”,最起碼要先做到“樂教”。我們常常會說“那節(jié)課我講過”“那本書我教過”,可是,講過不見得就講好了,教過也不見得就教會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的過程中自己有為人師者獨有的快樂和幸福體驗嗎?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把自己的課堂看做藝術的殿堂并努力打造自己的精品課堂,我們帶給學生、帶給自己的必然是藝術的美感和快樂的享受。反之,當我們把它僅僅當成一項工作、一節(jié)課時,我們感受到的或許就成了平庸或者狹隘乃至于與日俱增的疲憊。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有語文教師的生活,語文教師的生活是什么?就是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激勵自己不斷求索,就是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國學精髓豐滿自己的人格情操。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承載住自己的課堂了嗎?我承載住幾十雙求知的眼眸了嗎?我承載起讓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美、知識的力量、思想的光芒無聲改變學生后心中的踏實與舒服了嗎?如果我們努力這樣去做的話,相信課堂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充實,或許還有不止于享受的另外一些東西。
當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龍飛九五,血脈中奔騰的是上善若水;厚土高天,甘苦自知的是教師情懷。中華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需要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代代傳承,在今后的歲月里,每一個中國人都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英語 任務 形式功能意義
隨著二語教學的理論和教學法發(fā)展,基于建構主義的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教師們用豐富的活動構成課堂設計主體,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各種交際活動使用英語,在完成各種任務中使用英語,以期達到習得英語的目的。我們在實踐中,也一直存在一種困惑:是否還需要在交際時注意英語的表達是否符合語法規(guī)范,是否在完成任務時還要糾正學生的詞形和句型?其實,我們都在關注一個二語習得的問題,那就是語言形式,語言功能和語言意義的整合性問題。
一、形式-功能-意義原則
形式-功能-意義原則(form-function-meaning)也被成為整合性原則,是由澳大利亞語言學家David Nunan于2004年對他本人1999年提出的形式-功能原則做出的補充,指“在教學中,教師設計的任務要注重語言形式、功能和意義的結合,語言的形式,功能和意義是融合在一起的一個整體,缺一不可”。他認為語言形式、交際功能和語言意義是融合在一起的一個整體。任務的設計必須使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有效結合,讓學習者不僅能掌握語言形式,而且能運用語言,正確表達語言承載的意義。傳統(tǒng)高職英語課堂常常把語言練習和交際功能割裂開,過多關注語法形式和語言形式,語言練習就是機械的操練,脫離功能,脫離意義?;顒又械恼Z言形式或語法是重點,從而導致學生知道一種語法的不同的語言形式,但卻不能用這些形式得體地表達功能和意義。但是我們同樣要避免忽視語言形式和語法,只關注功能,如果只讓學生表達,忽略語言形式和語義準確,學生積極性高,僅靠只言片語來完成任務,課堂看似很熱鬧,但學生的語言形式表達毫無準確性可言,必然會影響語言交際,再次使用類似形式還是會影響意義的表達。因此,高職英語課堂的活動設計有必要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同樣提高學生對語言形式的關注度。只有重視語言、功能及意義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賦予學習真正的意義。整合性原則就是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明確語言形式、功能和意義的統(tǒng)一,讓學習者在任務實施中用合適的語言形式,表達得體的意義。
二、如何分析語言的形式、功能與意義
通過研究幾位語言學家對任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何分析語言的形式功能和意義。
Littlewood(2004)指出“任務形式可以分為五種,這五種形式雖然不同但并非彼此割裂,它們因各自的特點排列于一個連續(xù)體(a continuum)上,關注形式(forms)的任務形式在連續(xù)體的一端,關注意義(meaning)的任務形式在另一端,從關注形式逐漸過渡到關注意義的其它三種任務形式則排列在中間?!?/p>
同樣,按照Nunan對任務的分類,我們發(fā)現(xiàn)對語言形式的聚焦和功能意義的關注也體現(xiàn)了出來。Nunan認為任務分為真實性任務或目標任務(real-world /target task )和教育性任務(pedagogical task)。真實性任務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要用語言做的事情;教育性任務是在課堂上由真實性任務轉換而來的。教育性任務可以看作是一個連續(xù)體,其中一端是演練式任務(rehearsal task),另一端是激活式任務(activation task)。演練式任務和生活中的真實性任務相似,如在報紙上尋職并模仿求職過程。激活式任務激活學習者新學習的語言技能,例如角色表演,信息交換等任務。學習者把所知的詞匯、句子結構和表達方式開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出來。Nunan特別指出語言形式的教學對于尤其是初學階段的學習者來說是有必要的,他把這些聚焦于形式(form-focused)的教學活動稱為使能性任務(enabling skills)。使能性任務可以分為語言練習(language exercise)和交際活動(commutative activity)兩種。語言練習關注的是詞匯、語音和語法,而交際活動處于語言練習和教育性任務的中間地帶,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基本構成部分。
任務型教學框架
通過對以上學者的理論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Littlewood的“連續(xù)體兩端的任務形式”其實和Nunan 對“使能性任務”(enabling tasks)、“交際任務”(communicative tasks)及“教育性任務”(pedagogical tasks)所作的分類表現(xiàn)出一樣的內涵。這就回答了我們的困惑,表明對語言形式,即詞匯,語音和語法的關注是必要的并且是達到交際,完成各種真實性任務的基礎。
三、高職英語課堂的活動分析
觀察我們的高職英語課堂,因為學生并沒有升學考試之類的壓力,一些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在語言形式上關注度不夠,不能提供給學生足夠輸出語言的練習和任務。常常特別注重情景和交際,但是缺乏對語言形式的關注。這種脫離語言形式的交際不能夠深入,也不能形成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
Nunan和Willis都認為任務型教學不是脫離形式教學,而是在適當?shù)臅r期注意某些語言形式。
關鍵詞:中職教育;哲學與人生;師生關系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低頭族”越來越多,僅憑“堵”已經(jīng)難以奏效。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我面對中職生手機不離手的現(xiàn)狀,變“堵”為“疏”, 客觀總結手機普及對中職生的積極影 響和消極影響,努力消除手機普及的不利因素,促使中職生養(yǎng)成正確的觀念和人格。
1.緣起:中職課堂玩手機引發(fā)的矛盾
在中職院校教學課堂上,教師十分投入地講課,而大部分學生拿著手機逛淘寶、刷微博、聊微信,真正聽教師講課的學生寥寥無幾。教師三番五次要求學生放下手機聽課,而學生卻充耳不聞。無奈之下,很多學校和老師就硬性規(guī)定上課前要求所有學生將手機放在指定的地方統(tǒng)一管理,但還是一部分同學不配合,時常因玩手機與教師發(fā)生了矛盾沖突,而且這種趨勢還將越演越烈,中職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xiàn)象已十分普遍。
2.方案:“堵不如疏”――手機進課堂
(1)利用手機交流軟件與學生交流。當前微信與QQ是中職生最常用的聊天工具,我就將其作為一種載體,將教學中的資料發(fā)給學生,使學生通過手機微信與QQ這種即時聊天工具來進行資料的接收與查看,特別是發(fā)送具有正能量的內容、為人處世的哲理文章和創(chuàng)業(yè)的勵志人物故事,要求學生在微信群和QQ群里談看法、說觀點、評是非和寫心得。從而使手機服務于教學,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注意力也更為集中。
(2)引導學生聯(lián)系教材交流看法。“哲學與人生”的課程內容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和強化有重要作用,與學生的生活也有著諸多的關聯(lián)。為此,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教材,交流看法。例如,在教學“在復雜多樣的聯(lián)系中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一內容時,我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聯(lián)系實際生活,討論在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絡的時候人們是如何交往的,在當前網(wǎng)絡時代人們又是如何交往的。學生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他們都就這一問題展開了交流。有的學生提出,現(xiàn)在科技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捷,也為人們情感的溝通帶來了一些障礙。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對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利用智能手機解決疑惑。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師生難以解答的疑惑,對于這些疑惑,可以讓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搜索答案,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知道手機除了可以當通訊工具,還可以當成學習的工具,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4)引導學生利用哲學的觀點分析與解決問題。“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利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手機作為學習工具導入新課,或者作為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例如,在教學第二單元第六課中第一框“矛盾是人生發(fā)展的動力”的過程中,我提出:“你是怎樣看待手機進課堂這一問題的?”由于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都投入到了激烈的討論中。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自己之前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并就當前的“手機進課堂”實踐進行了肯定,最后得出: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3.成效:緩和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效率
(1)緩和師生關系。通過“手機進課堂”的實踐過程,我不再強迫學生放下手機,而是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玩”手機,學習體會除了在課堂交流,還延伸到課外,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更多,師生關系更和諧。
(2)提高課堂效率。在“手機進課堂”的實踐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了正確利用手機,其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恰當?shù)乩檬謾C來輔助課堂學習,學生課內外利用手機學習的效率越來越高。
以上是筆者對于“手機進課堂”的一些實踐。巧妙利用“化堵為疏”的策略,使手機更好地服務與課堂教學,反而能夠收到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訊飛超腦計劃;人工智能;未來生活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1-00218-01
人工智能包含三個層次: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訊飛超腦計劃是包含模擬人腦的知識表示與推理、類人學習機制與新知識的獲取、機器加載專業(yè)知識成為專門的教育領域。訊飛超腦計劃是基于全球關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深度學習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希望未來訊飛超腦計劃能夠將人工智能從只是簡單地能聽會說到能夠深度思考相關問題的科技轉變。人工智能的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是為了幫助人類能夠更好地生活,我們應該注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推進,將其廣泛合理地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
1 訊飛超腦計劃目前取得的階段學習研究成果
1.1 訊飛超腦計劃關于我國現(xiàn)階段關于高中生學習教育的人工智能成果
隨著近年來教育電子多媒體設備的投入普及使用,使目前的高中老師在課堂上更習慣用電子化的教學方式來替代傳統(tǒng)的板書課本單一枯燥的教學,與此同時,現(xiàn)階段高中生也同樣具備使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條件,這樣就使得科大訊飛超腦計劃的教育產(chǎn)品可以形成以下的模式如圖1所示。
采用此智能的學習模式可以使我國的高中生接受公平的最好的教育,這就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幫助來使老師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使高中生豐富并開闊自身的視野。課堂教學包括了在線課堂、暢言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以及暢言智能語音等,這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原本單一的教學方式變成了思想上任意遨游的知識海洋;智能考試包含了標準考場、英語四六級網(wǎng)上閱卷、普通話與英語口語測試等方面,智能考試系統(tǒng)從字跡工整的程度、詞匯量的豐富度、語法的正確性與通順性等多個方面來評判考試試卷,加上多年來的不斷改進,人工智能的評判方法跟相關專家的人工試卷評判的相似度相差無幾,很大程度地增加了試卷評判的效率性與公平性;學習產(chǎn)品與教育評價更是覆蓋到了從低到高的各個層面的產(chǎn)品組織結構,更有利于高中生的學習與應試教育的公平性。
1.2 訊飛超腦計劃對于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的成果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經(jīng)濟、教育、文化、娛樂等領域的不斷應用,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帶來的方便快捷對于人類的發(fā)展進化與物質文化的進步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訊飛超腦計劃的推出,一方面,可以把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很大程度地提高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效率與質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進步會極大地革新人類的思維方式,使人們能夠多角度地認知世界,加深對人類對自身所處的宇宙地位的思考,利于人不斷地探索奧秘,進一步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2 訊飛超腦計劃下人工智能對于未來生活的影響及其發(fā)展趨勢
2.1 訊飛超腦計劃下人工智能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由于訊飛超腦計劃是感知智能結合認知智能的再創(chuàng)新,使得未來機器將會實現(xiàn)高水平的感知智能,具有更多的包括語音識別、手寫識別以及圖像識別的更多智能感知能力與實現(xiàn)包括智能客服、人機交互等的取代人類腦力勞動的認知智能突破。所以說訊飛超腦計劃下的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教育、經(jīng)濟、文化、社會結構等未來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在教育上,人工智能的應用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使學生能夠實時接受外界的新知識以及與時俱進的教育模式改革;在經(jīng)濟上,人工智能的高效能與高效率會明顯提高經(jīng)濟效益,用人工智能來進行財務管理有助于縮減不必要的人工勞務開支與相關的培訓費用,利于經(jīng)濟的變革與提高;在文化上,人工智能對于人類語言文化與圖像處理上的優(yōu)勢日益凸顯出來,可以確定的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將會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去。
2.2 訊飛超腦計劃下人工智能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演進,人工智能從最初能存會算的計算智能階段,到后來的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感知智能階段,最后再到訊飛超腦計劃下提出的讓機器能理解、會思考的認知智能階段,未來的人工智能在語言理解、知識表達、聯(lián)想推理以及自主學習等方面都將會取得很大的進展。
3 結語
人工智能對于未來生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未來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十分顯著。與此同時,訊飛超腦計劃下的人工智能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將更快地推動人類的發(fā)展,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生活是互相影響又相互制約的。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給人類的未來生活帶來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人類在不斷開拓人工智能的領域時也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素養(yǎng),以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變。
參考文獻:
[1]張妮,徐文尚,王文文.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及應用研究綜述[J].煤礦機械.2009,30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