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植物多樣性分析范文

時間:2024-03-23 17:45:57

序論:在您撰寫植物多樣性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植物多樣性分析

第1篇

珙桐DavidiainvolucrateBaill.系珙桐科珙桐屬落葉喬木,中國特有的單型屬植物,天然分布在我國的7個省,即貴州、湖北、湖南、陜西、四川、云南及甘肅[1].珙桐科僅一種一變種,即珙桐和光葉珙桐DavidiainvolucrateBaill.var.vilmoriniana.它們起源古老,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的孑遺樹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世界上公認的著名觀賞樹種,開花時因其棕紅色頭狀花序和潔白的苞片酷似展翅的白鴿,故有“中國鴿子樹”的美稱.自珙桐被人們發(fā)現(xiàn)之后,被國內外大量引種,目前的分布已遠遠跨越其天然保存的范圍,而且引種的趨勢是逐漸北移和海拔越來越低.但由于人為破壞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天然珙桐的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都在縮小,張清華等[8]認為到2030年,適宜珙桐分布的面積比當前氣候條件下適宜珙桐分布的面積約減少20%.珙桐瀕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境范圍狹窄、自然更新困難、種子敗育嚴重、人為砍伐破壞及挖掘野生苗等[9].因此,加強珙桐的保護和研究,合理地開發(fā)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珙桐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珙桐群落學、地植物學、人工繁殖技術及引種栽培、種群生態(tài)學、生物學特性、組織培養(yǎng)技術、形態(tài)解剖學等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對珙桐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繁育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但利用分子標記對不同種群珙桐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還是相對缺乏.本文利用ISSR技術對分布于貴州省內的3個珙桐自然種群、2個珙桐人工種群、1個光葉珙桐人工種群及分布在湖北省內的1個珙桐人工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種群內和種群間的遺傳變異進行分析,旨在揭示珙桐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背景,為瀕危植物珙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供試材料選取珙桐的6個種群和光葉珙桐的1個種群,取其新鮮幼嫩的葉片放在自封袋中,用冰盒帶回實驗室置于-80℃冰箱中保存.樣品的來源及編號見表1.

1.2方法

1.2.1珙桐DNA的提取選用幼嫩葉片,參照改良的CTAB法[22]提取珙桐基因組DNA,DNA濃度和純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波長260~280nm,OD值在1.8~1.9之間,所提取的DNA純度較高,可用于ISSR擴增反應.

1.2.2ISSR擴增反應ISSR擴增反應的引物參照哥倫比亞大學公布的引物序列,由北京賽百盛公司合成,在Bio-Rad梯度PCR擴增儀中擴增.ISSR擴增反應20μL體系中進行,反應體系如下:模板40ng、1.0UTaq酶、10×buffer2.0μL、ISSR引物(10μmol/L)1.2μL、dNTP(2.5mmol/L)2.1μL、MgCl2(25mmol/L)1.8μL、雙蒸水補足至20μL.PCR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30s,43.8~57℃(不同引物退火溫度不同)退火45s,72℃延伸1min,40個循環(huán);72℃延伸7min.PCR產物在2%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檢測,凝膠中含有0.05%的溴化乙錠,以100bpMarkerDNA作為標準相對分子質量對照,在凝膠成像系統(tǒng)上觀察并拍照記錄.

1.2.3數據統(tǒng)計ISSR為顯性標記,同一引物擴增產物中電泳遷移率一致的條帶被認為具有同源性.電泳圖譜中的每一條帶均視為一個分子標記,代表一個引物的結合位點.對凝膠上的帶進行統(tǒng)計,按清晰易變、重復穩(wěn)定的原則讀帶,有帶或弱帶記為1,無帶的記為0,獲得二元數據矩陣.用POPGENE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各群體間和群體內的遺傳參數.根據Neis遺傳距離,按不加權成對算術平均法(UPGMA)建立系統(tǒng)聚類分支樹狀圖.為了檢測群體間遺傳距離和地理距離的相關性,運用TFPGA程序進行了Mantel測試.

2結果與分析

2.1ISSR遺傳多樣性分析從100條引物中篩選出12條能產生條帶清晰、重復性好的ISSR引物,對7個群體的117個個體進行擴增,共產生199條條帶(表2).圖1顯示引物UBC881對貴州佛頂山(FDS)的擴增結果.在199條條帶中,有177條具有多態(tài)性,多態(tài)百分率為(PPL)88.94%.每條引物平均產生16.58條條帶,多態(tài)性百分率為85.0%~100%(表2),說明珙桐具有相對高的多態(tài)性.表3顯示了不同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結果,在7個種群中,佛頂山(FDS)、梵凈山(FJS)、湖北(HB)、寬闊水(KK)、林科院(LKY)、納雍(NY)、植物園(ZWY)的多態(tài)百分率分別是39.20%,47.74%,40.70%,36.18%,48.74%,35.18%,35.68%,其中林科院(LKY)的多態(tài)百分率最高,而納雍(NY)的多態(tài)百分率最低.Neis遺傳多樣性(He)在0.1260~0.1795之間,平均為0.1467.從表3還可以看出,各群體的Shannons信息指數(Ho)與多態(tài)百分率(PPL)和Neis遺傳多樣性(He)的大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PPL高的群體其He和Ho也高.此外,還分析了物種水平的遺傳多樣性,在物種水平上PPL為88.94%,Ao,Ae,He和Ho分別為1.8894,1.4813,0.2784和0.4187.

2.2群體間的遺傳變異分析POPGENE軟件的分析結果顯示,珙桐群體間存在一定的遺傳分化.7個群體間總的遺傳多樣性(Ht)為0.2793,而群體內的遺傳多樣性(Hs)為0.1468.根據總的遺傳多樣性(Ht)和群體內遺傳多樣性(Hs)計算不同群體間的分化水平(Gst),所分析的7個珙桐群體間Gst為0.4745,表明總的遺傳變異中有47.45%的變異存在于群體間,群體內的遺傳變異為52.55%.群體間每代個體的基因流(Nm)為0.5537.

2.3群體間的聚類分析計算Neis遺傳一致度(I)和遺傳距離(D)(表4),從表4中可見I值的變化范圍為0.7690~0.8681,平均為0.8191;D值變化范圍為0.1415~0.2626,平均為0.2003.其中LKY與FJS的遺傳一致度(I)最高,ZWY與FDS的遺傳一致度最低.利用UPGMA法構建群體遺傳關系聚類圖(圖2),以0.26為閾值,7個群體分為2支.FDS的單獨一支,其余6個聚為一支,表明佛頂山的群體與其余群體的親緣關系較遠.從圖2中還可看出,F(xiàn)JS,ZWY和LKY聚在一起,表明這幾個群體的親緣關系相對較近.Mantel測試表明,群體間的遺傳距離與地理距離之間沒有顯著的正相關性(r=0.1090,p=0.5930),說明珙桐的遺傳變異沒有明顯的地域趨勢.

3討論

3.1珙桐的遺傳多樣性采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對瀕危植物珙桐的6個種群和1個光葉珙桐種群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珙桐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Hamrick等[26]研究了220個屬662個種林木中的物種遺傳多樣性平均水平(P=64.7%,H=0.257).王靜等[27]研究了瀕危植物連香樹的遺傳多樣性水平(P=69.59%,H=0.2313,I=0.3514).葛永奇等[28]研究了孑遺植物銀杏的遺傳多樣性水平(P=70.45%,H=0.3599).與珙桐7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P=88.94%,H=0.2784,I=0.4187)相比,珙桐具有很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瀕危植物珙桐在數百萬年以前,曾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經過第四紀冰川的影響,只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幸存下來.珙桐遺傳多樣性豐富的原因可能與幸存?zhèn)€體保留了其祖先豐富的遺傳基礎有關,使其現(xiàn)存物種具有較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

3.2珙桐群體的遺傳結構群體的遺傳結構是通過物種群體間和群體內的遺傳分化來體現(xiàn)[29].本研究得出珙桐種群間遺傳分化參數即Neis種群間遺傳分化系數(Gst)為0.4745,表明有47.45%的遺傳變異存在于種群間,而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占總變異的52.55%,表明其種群間發(fā)生了較大程度的遺傳分化.影響自然群體遺傳分化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植物的繁育體系、基因突變、種子傳播機制、自然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和基因流等.珙桐7個種群的基因流(Nm)僅為0.5537.Slatkin認為[30],當Nm<1時基因流就不足以抵制種群內因遺傳漂變而引起的種群分化.由傳粉和種子傳播產生的基因流是導致種群內遺傳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1].珙桐的基因流主要是通過蟲媒傳粉和果實遷移來實現(xiàn)的,珙桐基因流不足的原因可能與種子的生物學特性有關.珙桐的果實為核果,呈長橢圓形,具有肉質的果皮,內果皮骨質,表面有深溝,十分堅硬,不易萌發(fā),種子的散布局限在樹體1~10m環(huán)帶附近[32];種子休眠期長,敗育現(xiàn)象嚴重且具有生理后熟期[16]等,這些原因阻礙了珙桐的自然更新,使種群難以擴張,同時也造成了珙桐群體間較低的基因流動.

第2篇

關鍵詞:植物多樣性;地理成分;海拔梯度;賀蘭山西坡;淺山帶

中圖分類號:S718.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3-5730-05

山地由于具有濃縮的環(huán)境梯度和高度異質化的生境、相對較低的人類干擾強度以及地質歷史上常成為大量物種的避難所和新興植物區(qū)系分化繁衍的搖籃等特點,發(fā)育和保存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并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的重點區(qū)域[1]。山地植物群落多樣性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一直是生態(tài)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馬克平等[2]在北京東靈山地區(qū)的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表明,該地區(qū)的物種豐富度指數和物種多樣性指數隨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物種均勻度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張麗霞等[3]對蘆芽山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這種變化趨勢;趙淑清等[4]對長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海拔的升高,喬木層和灌木層的物種豐富度呈下降趨勢,而草本層沒有明顯變化;王國宏[5]在祁連山北坡的研究則表明,中等海拔地帶草本層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最高,灌木層次之,喬木層變化不明顯。此外,還有不少山地生物多樣性的案例研究[6,7]。然而,對于中國北溫帶草原和荒漠過渡帶的賀蘭山地區(qū)的植物群落多樣性研究相對較少[8,9]。

賀蘭山橫跨寧夏、內蒙古兩個自治區(qū),隸屬于北溫帶草原和荒漠的過渡帶,位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賀蘭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和獨特的生態(tài)旅游資源,充分發(fā)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賀蘭山作為西北地區(qū)一道極為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不但阻隔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保護了寧夏平原,還對源于阿拉善的沙塵暴有巨大的攔截作用。通過實地考察,對位于內蒙古境內賀蘭山西坡淺山帶的植物多樣性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研究,不僅可以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新資料,而且可為賀蘭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重要參考。

1 研究區(qū)概況

由于賀蘭山地處內陸,東南來的濕潤氣候因受秦嶺、六盤山等高山阻擋,對其影響甚微,而西北直接受蒙古高壓影響,全年為西北風所控制,加上西伯利亞冷空氣入侵,形成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干燥嚴寒,盛行西北風,夏季天氣干燥炎熱,降水量很少。山麓地帶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8.2~8.6 ℃,其中,1月平均氣溫-6.8 ℃,7月平均氣溫23.8 ℃;年≥10 ℃的活動積溫3 209.2 ℃;年降水量250~438 mm,降水量少而集中,多集中在7、8、9月,3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年蒸發(fā)量1 600~1 800 mm,年平均無霜期229 d[10]。

2 研究方法

根據2005年9月和2006年6月對賀蘭山西坡淺山帶(105°43′-105°56′E,38°24′-39°08′N)典型植被的調查結果,結合《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植被類型圖》(1990年版),在賀蘭山西坡山麓由南向北依次設置5條10 m寬的樣帶,包括在南段的狹子溝、中段的哈拉烏溝、南寺以及北段的大西溝、亂柴溝;在對每條樣帶分布的植被群落調查時,沿海拔梯度設置樣方,其中狹子溝設置8個樣方,南寺設置6個樣方,哈拉烏溝、大西溝和亂柴溝各設置12個樣方,5條樣帶共計50個樣方。灌叢樣方4 m×4 m,調查記錄灌木、幼樹的物種名、高度、多度和蓋度,并記錄樣方內出現(xiàn)的物種數和個體數;草本樣方1 m×1 m,調查記錄草本、灌木物種名、高度、多度和蓋度,同時記錄樣方內出現(xiàn)的物種數。

3.2 賀蘭山西坡淺山帶植物科多樣性

3.3 賀蘭山西坡淺山帶植物物種多樣性

由圖1可以看出,在海拔1 250-2 200 m,隨著海拔的升高,賀蘭山西坡的物種豐富度指數總體呈增大趨勢,海拔1 250 m處的物種豐富度指數僅為0.743,海拔2 200 m處的物種豐富度指數高達2.440,是海拔1 250 m處的3.28倍。Simpson多樣性指數和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均表明,在海拔1 250-1 950 m,賀蘭山西坡的植物物種多樣性指數較低,分別為0.559~0.846和0.889~2.099,在海拔 1 950-2 200 m,植物多樣性指數明顯升高,Simpson多樣性指數和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最大值分別達到0.902和2.438。Pielou均勻度指數和Gini均勻度指數在賀蘭山西坡淺山帶呈雙峰形,即低海拔和高海拔植被帶具有較高的均勻度,中海拔植被帶具有較低的均勻度。

3.4 賀蘭山西坡淺山帶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多樣性

賀蘭山地處蒙古高原中部南緣、華北黃土高原西北側,西南臨近青藏高原東北部,所以成為來自蒙古、華北、青藏高原以及其他植物成分相互滲透的匯集地,不僅使該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的地理成分變得復雜多樣,而且具有顯著的過渡性特征。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主要包括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哈薩克-蒙古成分、亞洲中部荒漠成分等9個分布型和4個變型,代表性的喬灌木及草本物種見表2。

4 討論

物種多樣性的空間分布格局受制于許多生態(tài)梯度的影響[11,12],而海拔梯度被認為是影響物種多樣性格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13,14]。盡管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物種多樣性隨海拔梯度變化的現(xiàn)象,但就這一問題至今尚未形成普遍共識。

對賀蘭山西坡植物多樣性的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qū)物種豐富度指數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多樣性指數在中、低海拔帶較小,高海拔帶較大,均勻度指數在中海拔帶較小,在低海拔、高海拔帶較高。顯然,賀蘭山地區(qū)的植物多樣性分布規(guī)律與北京東靈山具有較大差異,與同屬西北干旱區(qū)山地的近鄰祁連山的植物多樣性分布規(guī)律也有一定的差異。這可能與賀蘭山正好是我國北溫帶草原與荒漠的過渡帶有關。在賀蘭山西坡,隨著海拔的升高,降雨量逐漸增加,氣溫逐漸下降,土壤水分條件有所改善,導致海拔梯度上物種豐富度指數呈逐漸增大的趨勢。低海拔帶由于降雨量稀少,蒸發(fā)強烈,加上近50多年的放牧干擾,導致1 600 m以下植被蓋度較小,多樣性指數較低;盡管中海拔帶降雨量有所增加,氣溫有所下降,水熱組合在該范圍內也達到了最佳,但由于形成了針茅屬群落的單優(yōu)勢種,導致了海拔 1 600-1 800 m范圍內植物多樣性較低,也正是由于在該梯度范圍內形成了針茅屬群落的單優(yōu)勢種,才使得中海拔帶的均勻度指數明顯小于低海拔帶和高海拔帶。在高海拔帶,灰榆、小葉金露梅、蒙古扁桃等灌木的蓋度并不大,這些稀疏的灌木枝條可以給地面提供更多的光照,加上適宜的溫度和降水,導致高海拔帶具有較高的植物多樣性。

賀蘭山西坡植物群落的均勻度指數呈雙峰形表明,海拔 1 800 m處的生境異質性較高。因此,1 800 m可能是荒漠草原帶和疏林灌叢帶的分界線,基于此,今后植物資源保護工作的重點有必要放在這個地段。

參考文獻:

[1] 方精云.探索中國山地植物多樣性的分布規(guī)律[J].生物多樣性,2004,12(1):1-4.

[2] 馬克平,黃建輝,于順利,等.北京東靈山地區(qū)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Ⅱ.豐富度、均勻度和物種多樣性指數[J]. 生態(tài)學報,1995, 15(3):268-277.

[3] 張麗霞,張 峰,上官鐵梁.蘆芽山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研究[J].生物多樣性,2000,8(4):361-369.

[4] 趙淑清,方精云,宗占江,等.長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組成、結構及物種多樣性的垂直分布[J].生物多樣性,2004,12(1):164-173.

[5] 王國宏.祁連山北坡中段植物群落多樣性的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樣性,2002,10(1):7-14.

[6] 郝占慶,于德水,楊曉明,等.長白山北坡植物群落α多樣性及其隨海拔梯度的變化[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7):785-789.

[7] 沈澤昊,張新時,金義興.三峽大老嶺森林物種多樣性的空間格局分析及其地形解釋[J]. 植物學報,2000,42(6):620-627.

[8] 梁存柱,朱宗元,王 煒,等.賀蘭山植物群落類型多樣性及其空間分異[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4,28(3):361-368.

[9] JIANG Y, KANG M Y, LIU S, et al. A study on the vegetation in the east side of Helan Mountain[J]. Plant Ecology,2000,149:119-130.

[10] 鄭敬剛,董東平,趙登海,等.賀蘭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生態(tài)學報,2008,28(9):4559-4567.

[11] PALMER M W. The coexistence of species in fractal landscapes[J]. American Naturalist, 1992, 139: 375-397.

[12] HUSTON M A.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Coexistence of Species on Changing Landscape[M].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第3篇

關鍵詞:園林綠化 植物配置 多樣性 分析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林綠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的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chuàng)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游憩境域。而城市的園林綠化反映了一個城市經濟、物質、人文發(fā)展的綜合水平,是一個城市的重要工程。為了能更好的達到城市園林綠化的效果,就要對園林中的植物進行合理、充分的配置,有效的利用不同植物的特點來進行綠化工程,一個優(yōu)秀的植物配置工程不僅能營造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還能進一步的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以下我們就對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的多樣性進行簡單的討論。

1 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的意義

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要根據植物的不同生長習性及其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樹種,植物配置應采用多種種植手法,構成一幅錯落有致、疏密相間、晦明變化的美麗圖景。不同的植物配置將產生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風格相輔相成,我國古典的園林有“模仿自然、效法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形成了獨特的自然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藝術界獨樹一幟。隨著園林綠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植物應用范圍擴大,配置藝術變得更加的重要,園林綠化的配置問題也越來越多的引起人們的關注,西方的“城市森林”概念就反映了這一趨勢。為了提高我國園林綠化配置的藝術水平,我們既要研究古典園林藝術來吸收有益的配置原則和手法,又要把實踐經驗不斷的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來加快園林綠化建設。

2 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的現(xiàn)狀分析

園林綠化的藝術特點和人文特點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植物配置的多樣性,如果不注意對不同顏色、花色、形狀、大小不同的植物間合理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會使景觀顯得雜亂無章,人們也不會對這種園林產生美的感覺。因此,從不同園林的特點和需求來考慮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我國的園林綠化也呈現(xiàn)出了自己的特點。例如在亭林公園中,前山古跡景點分布最多,人流量也最大,所以采用了大型喬木配置觀花植物來供游人欣賞,而后山古跡景點較少,游人也相對較少,所以主要以常綠高大喬木與灌木配植,自然野生的群落分布來體現(xiàn)幽靜的環(huán)境氛圍。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進行園林綠化研究,以生態(tài)學原理為指導確立了生態(tài)園林的概念,目前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經驗,我國的園林植物配置遵循了植物生長的自身規(guī)律及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學配置,使各類植物喜陽耐陰,喜濕耐旱,各重其所。喬木、灌木、地被、巖生、水生以及常綠、落葉、草木等植物共生共存,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師法自然”。

3 對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多樣性的分析

為了能更好的發(fā)揮園林綠化的作用就要對園林中的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這就要根據園林所在地域的地理位置和特點來選擇合理的植物進行綠化,既要經濟實用,又要美化、改善環(huán)境。

3.1 植物配置的原則

園林植物配置首先要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充分考慮到園林的所在位置與這個位置間人們的欣賞能力與人文精神。其次在植物的配置中要遵循一定的藝術性原則,在植物的景觀設計中植物顏色、形狀、花期、花色、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性,通過這種差異性的變化來顯示出園林景觀的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來引起統(tǒng)一感,同時還要注意植物間的相互作用與聯(lián)系,體現(xiàn)協(xié)調的原則。在對不同類型的植物進行配置時,要遵循均衡的原則使景觀穩(wěn)定、和諧。

3.2 植物的配置方式

自然式的樹木配置方法可根據樹木的形狀特點,根據不同的種類、數量、種植方式來劃分為不同的配置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孤植、叢植、群植和帶植。

孤植是單株樹獨立種植,它在園林中一方面既能作為獨立的庇蔭樹,也可作為一棵觀賞樹。另一方面是單純的為了藝術上的需要。孤植能將樹木的個體美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它既可以用來作園林綠化的主要景色,也可以用來作為主景的襯托。

叢植是指一個樹叢由幾株同種或異種樹木不等距離的種植在一起成一個整體,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或隔離措施,這種種植方式既能表現(xiàn)植物的群體美也能表現(xiàn)樹種的個體美。

群植是一兩種喬木為主體,與數種喬木和灌木搭配,組成較大面積的樹木群體,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xiàn)群體為主。

帶植的林帶組合原則與樹群一致,以帶狀形式栽種數量很多的各種喬木、灌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側,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應該密植并形成樹屏。

3.3 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在園林空間中,無論是以植物為主景還是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共同構成的主景,在植物的選擇、數量的確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應強調主體,做到主次分明來表現(xiàn)園林空間景觀的藝術風格。在實際的植物配置中,可以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運用高低、姿態(tài)、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來表現(xiàn)一定的藝術構思來襯托出植物景觀的美感。為了克服景觀的單調,可以用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也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

3.4 植物配置的掌控要點

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應注意植物本身的不同特點、植物花色與花期的不同以及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而產生的不同反應等一系列的關系。因此植物配置的多樣性在不同的地點都有一些應該掌控的要點。例如廣場綠化的植物配置應使廣場的主要功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廣場的植物配置要多樣性要考慮廣場大小和特征,使園林綠化能更好地修飾廣場,改善環(huán)境,更有利于游人的活動和觀賞。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多樣性主要應強調其向導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內應采用通透式的植物配置,綠島上自然的配置樹叢和孤植樹,這樣在開闊的空間中更能顯示出樹形的自然形態(tài),與道路兩邊的綠化帶就形成了不同的景觀。而園林景觀路是道路綠化的重點,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網的主體,貫穿于整個城市,因此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來體現(xiàn)城市道路綠化特色。

4 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多樣性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園林綠化有了很大程度的發(fā)展,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但是在一些城市中植物配置的多樣性仍然存在著不同種類的問題。例如植物的種類單一,搭配欠佳,使人感覺呆板、空洞與乏味,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植物配置時相應的增加植物的種類來充實我們的視覺感觀。又或者說植物的色彩單一,在我國的很多綠化工程中用的都是單一的植物材料色彩,幾乎全部都是綠色而沒有其他的顏色,這就會使人產生審美疲勞,因此我們在植物配置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色彩來進行科學的配置,不同的季節(jié)讓植物以不同的色彩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使人們在四季的變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結束語: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的多樣性不僅能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使人充分的享受自然環(huán)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改善自然,凈化自然。但在我國園林綠化中植物配置的多樣性還不能說盡善盡美,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有不少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植物的多樣性配置時要充分考慮園林所在環(huán)境的特點和植物的不同特征來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使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作用,為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廖振軍 劉旭紅 園林植物配置的藝術表現(xiàn)[J] 宜春學院學報 2005(2)

[2] 朱煒 高瞻 淺述園林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J] 四川林業(yè)科技 2005(5)

第4篇

關鍵詞:新校區(qū);植物多樣性;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

1.新校區(qū)環(huán)境概況

四川師范大學新校區(qū)即成龍校區(qū),位于東經104.19°,北緯30.56°,海拔504m;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氣候地質條件優(yōu)越,適合多種植物的生長和繁殖,該區(qū)占地面積129hm2,其中建筑面積48hm2,校區(qū)的綠地面積占該校區(qū)總面積一半以上。整個校園以正大門、中心湖區(qū)、圖書館為對稱軸,將成龍校區(qū)分為教學行政區(qū)、學生生活區(qū)和體育運動區(qū)。

2.新校區(qū)植物配置多樣性分析

2.1物種統(tǒng)計分析

經實地調查知,四川師范大學新校區(qū)共有園林植物138種83科,其中喬木69種32科,灌木42種29科,草本27種14科。在新校區(qū)綠化中應用數量最多的植物是銀杏科(Ginkgoaeeae)的銀杏(Ginkgobiloba)和杉科(Taxodlaeeae)的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據統(tǒng)計,成龍校區(qū)內有60多株銀杏,且都是高大挺拔、長勢良好,給人莊嚴肅穆之感。杉科(Taxodiaceae)中的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共有300多株,主要分布在龍湖與圖書館之間。

2.2新校區(qū)植物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分析

現(xiàn)調查成龍校區(qū)典型的綠化帶――龍湖大道區(qū)域。采用機械布點和典型抽樣法,列出每個樣方內所有現(xiàn)存的植被名目表。其中喬木樣方10m×10m,灌木2m×2m,草本1m×1m。統(tǒng)計2個樣方內喬木、灌木、草本種類、棵(叢)數。計算樣方物種多樣性指數、物種均勻度指數,分析成龍校區(qū)校園植物配置的多樣性。

Simpson多樣性指數(D)即優(yōu)勢度指數,是對多樣性的反面即集中性的度量,其集中性高,即多樣性程度低。從圖1可以看出,Simpson多樣性指數(D)在0.882~0.9959,成龍校區(qū)校園喬木為0.9959;接近最大值1,校區(qū)內的灌木是0,970;校區(qū)內的草本是0.882,由此可見,校區(qū)內的多樣性排序為喬木層大于灌木層,灌木層大于草本層。

物種均勻度是衡量各種類分布均勻程度的重要指標。從圖2可以看出,成龍校區(qū)喬木層的均勻度指數fJsD是0.9924,灌木層的均勻度指數(JSI)是0.967,草本層的均勻度指數(JSI)是0.879。由此可見,成龍校區(qū)校園綠化植物種類比較豐富,各種植物數量也相對比較均衡。

2.3新校區(qū)植物層落分析

據調查統(tǒng)計知,成龍校區(qū)1、2年生草本層植物占各校園植物物種總數的比例為58.9%-59.0%,灌木層比例為21.7%~22.0%,喬木層比例為18.8%~19.0%??梢?,成龍校區(qū)1、2年生草本植物種植較豐富,根據生態(tài)學上“種類多樣性導致群落穩(wěn)定性”的原則,成龍校區(qū)充分利用了植物群落的下層生態(tài)位資源,合理構建了生態(tài)穩(wěn)定層次分明的花園式校園。對于整個區(qū)域而言,灌木層植物占校園植物物種總數的比例21.7%-22.0%,喬木層植物占校園植物物種總數的為18.8%~19.0%。由此可見,灌木和喬木的種植比例相對于草本層植物較少,灌木林對凈化空氣、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有重要作用,而喬木是高校校園綠化的支柱,喬木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園植物群落的上層生態(tài)資源,增強群落的生態(tài)穩(wěn)定性,又可以增加校園的遮蔭度,還可以增強校園景觀的立體感等。

第5篇

關鍵詞:香農-威納指數;均勻度;物種多樣性;多度

中圖分類號:S7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510-04

礦產資源開發(fā)活動過程中,廢石尾渣、選礦廢水、廢氣浮塵中的多種重金屬元素成為礦區(qū)環(huán)境的主要污染源,通過污染灌溉、大氣降塵等導致礦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而礦山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不僅可以通過雜草、糧食、蔬菜等各級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1,2],而且長期礦業(yè)開采地區(qū),一系列的開發(fā)活動對這些地區(qū)的物種多樣性造成威脅,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長此以往人類將無法在此生存[3]。潼關金礦區(qū)位于秦嶺北麓,由于該地區(qū)的礦業(yè)開采,致使土壤受到了嚴重污染,當地人們已經“意識到”自己腳下的水不能飲用,只能用于洗衣和灌溉[4];多種國家保護的動、植物已經不能在此棲息,當地物種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本研究以金礦生產區(qū)廢水溝沿線植物為研究對象,對植物進行抽樣調查、標本采集、鑒定,分析和研究植物的構成特點和各調查樣區(qū)植物多樣性,為金礦區(qū)及周邊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并對該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演替規(guī)律、生態(tài)保護、資源開發(fā)利用、區(qū)域生態(tài)體系安全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域位于潼關縣附近某金礦排水溝沿岸區(qū)域。該區(qū)域地理坐標34°23′-34°35′N,110°15′-110°25′E。海拔高度為400~500 m,土壤主要為黃土質棕壤,屬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 269 h。年平均氣溫12.8 ℃,年平均降水量為625 mm,年植被蒸發(fā)量1 193 mm,四季多風,年平均風速3.2 m/s。

2 研究方法

2.1 樣地調查

2011年9月,通過踏查和路線標記對潼關縣某金礦污水流經區(qū)域及周圍植物進行實地調查并照相,選取有代表性的樣地,樣地面積為10 m×10 m,選2~6個1 m×1 m草本樣方。共設草本樣方32個。

2.2 樣品采集及鑒定

以典型抽樣的方法[5]對樣地植物進行采集、標記并拍照,根據《中國植物志》相關卷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及其補編、《中國西北內陸鹽地植物圖譜》、《黃土高原植物志》、《秦嶺植物志》等植物分類工具書對所采集的標本進行鑒定。記錄群落的數量標志,灌木層和草本層要求調查多度、蓋度和頻度。

2.3 計算方法

2.3.1 香農-威納指數 香農-威納指數用來描述種的個體出現(xiàn)的紊亂和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越高多樣性也就越高。其計算公式為:

2.3.2 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6] 計算公式為:

3 結果與分析

3.1 各樣區(qū)土壤污染分析

內梅羅指數法是當前國內外進行綜合污染指數計算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考慮到多種污染物的綜合效應。本試驗以各樣區(qū)土壤中Pb、Cr、Cd、Ni等21種重金屬為研究對象,以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算術平均數[7]為標準,采用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評價各種重金屬對該區(qū)域的污染程度。各樣區(qū)污染指數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礦區(qū)沿線區(qū)域的綜合污染指數高出國家背景值的100倍之多,污染非常嚴重。該區(qū)域生長的雜草及各種農作物產品中含有的重金屬通過各級食物鏈在人體內富集,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8]。另外本地區(qū)如果不及時處理各種污染物,長期污染物的積累會導致生態(tài)退化,環(huán)境更加惡劣。因此,必須采取相關措施治理污染,恢復生態(tài)平衡。

3.2 物種組成的數量特征

多度是衡量植物群落中物種個體數目多少的一種指標,在植物群落的野外調查中,采用Drude的七級制多度[9],各級表示如下:

對礦區(qū)排水溝沿線調查的32個樣方中,各種植物多度的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礦區(qū)周圍各種植物中禾本科的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 Pers.]和桑科的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分布極多,特別是葎草是蔓生植物且地上部分生物量較大,生長旺盛,適應性強。旋花科的打碗花、禾本科的擬金茅和狗尾巴草以及菊科的艾蒿分布也很多,對環(huán)境有較好的適應性。分布極多、很多的植物多為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優(yōu)勢種類,對礦區(qū)環(huán)境的改善起良性作用。而在整個調查樣區(qū)中分布稀少和個別的物種數目較多,分別占物種總數的22%和16%。其中禾本科的竹節(jié)草、豆科的野大豆和傘形科的水芹菜等,不僅在礦區(qū)的數量分布很少,在調查樣方內僅有1株或兩株,是偶見種,且地上部分生物量較少,在物種之間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隨著環(huán)境的繼續(xù)惡化,最終在此地區(qū)可能瀕臨滅絕。早開堇菜、灰灰菜和蒲公英分布較少或稀少的植物種類在治理污染、恢復生態(tài)平衡的過程中也是重點保護的種類,以增加物種多樣性,利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3.3 各樣區(qū)植物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具有兩種涵義,一方面是物種的數目,即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另一方面是一個群落中個體數目的分配狀況。而多樣性指數是反映豐富度和均勻度的綜合指標,本研究采用香農-威納指數來確定樣地群落的植物多樣性。

由表4可知,不同樣方的多樣性指數不同,樣方4、11、12、17、24的香農-威納指數和均勻度均較高,說明樣區(qū)中物種組成較豐富且各物種個體數目分配較均勻,物種多樣性較其他樣區(qū)高,其中樣區(qū)11的香農-威納指數為所有調查樣方中最高,其值為2.47,且均勻度也較高,其值為0.82;根據實地調查結果可知,這些樣區(qū)多位于較濕潤的陰面或農田附近,受環(huán)境或人為施肥的影響綜合體現(xiàn)較其他樣區(qū)更適合于植物品種的生長。樣方32位于三條污水河的交叉口附近,生態(tài)污染非常嚴重,此樣區(qū)已被污水長時間沖刷為裸地,無植物組成。而樣方9、20、22、23、27中雖然生長植物,但各樣區(qū)的植物組成匱乏,香農-威納指數和均勻度均較低,物種多樣性較低,可見土壤的污染已嚴重威脅到當地植被的生長。但這些樣方中生長的葎草、叉枝蒿和狗牙根等植物能夠在高重金屬濃度和高污染的環(huán)境中生長良好,說明這些植物具有抗逆性較強的特點,可以為建立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治理污染和恢復生態(tài)平衡時利用。

4 結論

1)本次調查結果中各調查樣區(qū)物種總體組成單一,許多樣方只有一種或兩種植物,且多為常見種類,無稀有種。植物多樣性低,各個樣方的植物多樣性指數值差異大,平均值在0.42左右。本次調查區(qū)域為金礦廢水溝附近土壤和植物,由于受到礦區(qū)污染影響,許多生物不能長期適應當地環(huán)境條件,生長狀況不良或不能生存,所以,綜合導致各樣區(qū)植物種類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而植物多樣性的提高不僅可以增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而且可以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力[10],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生物多樣性越高或群落結構越復雜, 系統(tǒng)就越穩(wěn)定[11]。所以,改善礦區(qū)環(huán)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治理礦區(qū)污染迫在眉睫。

2)本次調查結果中各樣區(qū)中分布稀少的植物種類較多,占整個調查物種的38%,并常以偶見種或伴生種形式存在,可能是對該礦區(qū)的污染環(huán)境不適應,生態(tài)位逐漸縮小的種類,也有可能是適應性很強的物種擴大其生態(tài)位,剛剛在本地區(qū)定居的植物種類。在所有調查樣區(qū)中,禾本科植物分屬13個屬,共14種,為最多;菊科植物分屬10個屬,共13種,居其次。其中禾本科的狗牙根和??频娜劜?,分布極多,特別是葎草是蔓生植物且地上部分生物量較大,生長旺盛,適應性強。這些植物種類在建立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土壤污染時,為增加物種多樣性,改善區(qū)域環(huán)境,是可以利用的種類。

參考文獻:

[1] NICHOLSON F A, SMITH S R, ALLOWAY B J. An inventory of heavy metals inputs to agricultural soils in England and Wales[J]. Sci Total Environ,2003,311:205-219.

[2] 張涪平,曹湊貴,李 蘋,等.藏中礦區(qū)重金屬污染對土壤微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2010,29(4):698-704.

[3] 張 明,李 靜,荀彥平. 內蒙古地區(qū)礦區(qū)總體規(guī)劃開展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情況和建議[J]. 北方環(huán)境,2010,22(4):25-26.

[4] 李庚飛.潼關縣廢棄金礦周圍土壤重金屬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2):825-827.

[5] 袁傳武,史玉虎,潘 磊,等.長江中游濕地植被調查初探[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2,12:13-15.

[6] 丁桑嵐. 環(huán)境評價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1.

[7]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0.

[8] 常學秀.重金屬污染與人類健康[J].云南環(huán)境科學,2000,9(1):59-61.

[9] 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等.基礎生態(tài)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關鍵詞:巨尾桉;馬占相思;植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178-2

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持續(xù)發(fā)展和生產力的核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桉樹[1]和相思樹[2]是我國在經濟發(fā)展中引進的兩大速生樹種,在我國南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隨著人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日益重視,構建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的、結構良好的、生態(tài)功能優(yōu)化的森林植被,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林下植被作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人工林養(yǎng)分循環(huán),維護森林的多樣性、生態(tài)功能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立地生產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3],研究人工林下植物物種的自然演替和恢復過程中的物種多樣性變化和發(fā)展,對于查明其生態(tài)過程和加快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區(qū)概況

2.1 研究地區(qū)概況

研究地點在廣西高峰林場界牌分場內,位于南寧市北郊20km處,其地理位置約為東經:108°20’05,北緯:22°58’35。年平均氣溫21.8℃,極端最高氣溫40℃,≥10℃年積溫7200℃,年降雨量1200~1500mm,降水多集中在5~9月,相對濕度79%。年蒸發(fā)量1250~1620mm。年日照時數1450h~1650h ,相對濕度80%以上。土壤為赤紅壤,土層厚度60~100cm。

2.2 林分概況

研究林分位于廣西南寧市高峰林場界牌分場內,林地內主要種植馬占相思,混交桉樹。其林齡為5年生,株行距3×3m,其中巨尾桉的平均樹高19.43m,平均胸徑為19.76cm,馬占相思平均樹高10.27m,平均胸徑為10.68cm。林地所處地形為低丘,海拔200m~350m左右,坡度為25~30°。林下灌木主要有中平樹、木姜子、白花酸藤子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蔓生莠竹、五節(jié)芒、畫眉草等。

3 研究方法

3.1 樣地設置

根據實地考察,選擇地形地貌、母巖、土壤類型等相同或相近的桉樹和馬占相思林分設置樣地,樣地必須具有代表性,按南北坡向設置2個樣區(qū),每個樣區(qū)設立2塊固定樣地,每個樣地面積為400m2(20m×20m),總共設立4個樣地,調查樣地的總面積為1600m2。

3.2 樣地調查

在樣方內分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藤本植物,對其植物種類進行仔細調查記錄,對喬木層按種類測定其樹高、胸徑和株數等;對灌木層、草本層和藤本植物按種類測定其高度、株數、蓋度等信息。根據調查結果,按標準地類型統(tǒng)計各個物種的株數和相對蓋度。

4 結果與分析

4.1 林下植被科屬組成分析

對1600m2樣地的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共有維管束植物58種。植物群落中雙子葉植物比例最高,其次為單子葉植物,比例最低的為裸子植物。其中灌木種有42種,占總種數的72.4%,分屬20科36屬;草本16種,占總種數的27.6%,分屬11科15屬。

在林下植被灌木層中多屬多種的科有紫金??疲?屬4種)、樟科(3屬3種)、榆科(2屬2種)、??疲?屬5種)、茜草科(5屬6種)、馬鞭草科(3屬3種)、菊科(2屬2種)、大戟科(3屬4種)、百合科(1屬2種)等9科,占總科數的45.0%;林下植被中單屬單種的科有11科,分別是蕓香科、野牡丹科、五椏果科、五加科、松科、杉科、薔薇科、漆樹科、葡萄科、殼斗科、豆科。主要種有木姜子、白花酸藤子、中平樹、杜莖山、越南懸鉤子、路邊青、山油麻等。

草本多屬或多種科有禾本科(5屬5種)、鐵線蕨科(1屬2種)2科,單屬單種科占大多數,有烏毛蕨科、鱗毛蕨科、蓼科、茜草科、里白科、海金沙科、鳳尾蕨科、蚌殼蕨科、百合科等9科,占總科數的80.82%。植物種主要有五節(jié)芒、蔓生莠竹、畫眉草、粽葉蘆、耳草、鐵芒萁等。

4.2 林下植物多樣性分析

由表4-1、4-2、4-3可以看出巨尾桉和馬占相思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樣性的總體概況。

在各個樣方測定得出的多樣性指數中,灌木層物種豐富度S平均值為7.5,H'指數平均為1.7075,D指數平均為0.7697,均勻度指數平均為0.8810,Jsi平均為0.9131;草本層物種豐富度S的平均值為4.1,H'指數平均為0.8237,D指數平均為0.4714,均勻度指數平均為0.6045,Jsi平均為0.6263。灌木層的物種較豐富,也比較均勻,草本的各項多樣性指數都較低。

5 結論

5.1 林下植被組成

巨尾桉和馬占相思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組成共有58種,其中有灌木和小喬木42種,占總種數的72.4%,分屬20科36屬;草本16種,占總種數的27.6%。分屬11科15屬。從植物區(qū)系組成上看,該群落中雙子葉植物比例最高,其次為單子葉植物,比例最低的為裸子植物。

林下的灌木層中,物種樹木較多,較豐富,其中中平樹是主要的建群種,植被個體數目多,分布廣;木姜子、白花酸藤子、路邊青、杜莖山組成了林下次優(yōu)勢種群。草本的物種數目較少,在草本層中,蔓生莠竹占據著絕對的優(yōu)勢。

5.2 林下植物多樣性

在本次林下植被多樣性的調查中,物種豐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數(H')、優(yōu)勢度指數(D)、均勻度指數Jsw和Jsi在灌木層中分別為7.5,1.7075,0.7697,0.8810,0.9131;草本層為4.1,0.8237,0.4714,0.6045,0.6263。從調查結果來看,灌木層的物種豐富度比草本層的要高,各項多樣性指數都比草本的大。

參考文獻

[1] 祁樹雄.中國桉樹(第二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33-53.

[2] 潘志剛等編著.中國主要外來樹種引種栽培[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 余雪標,鐘羅生等.桉樹人工林林下植被結構的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1999,2(1):66-72.

[4] 汪殿蓓,暨淑儀,陳飛鵬.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綜述[J].生態(tài)學雜志,2001,20(4):55-60.

第7篇

關鍵詞:北京動物園;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S7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2

前言

在自然界中,植食性昆蟲取食植物,天敵又捕食或寄生植食性昆蟲,植物-害蟲-天敵3者之間構成了完美的三級營養(yǎng)結構[1]。昆蟲多樣性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穩(wěn)定的重要指標,而植物的群落結構直接影響昆蟲的群落結構和時序動態(tài)。北京動物園內的植物種類多樣,開花植物種類多、數量大,這對昆蟲有著很大的影響。

北京動物園是一座城市動物園,同時還是野生動物保護場所,在植保工作中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對動物健康安全與游人游覽環(huán)境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加強北京動物園有害昆蟲無公害防治工作,北京動物園于2013―2015年開展了為期3a的昆蟲多樣性調查,在調查中,同時對全園的植物進行了全面普查,以期摸清北京動物園植物與昆蟲的活動關系,在今后的園林景觀建設中更多的為形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

1 材料與方法

1.1 北京動物園基本情況

北京動物園總面積約90hm2,其中水面面積約9hm2,獸舍及運動場面積約46.7hm2,公共綠地面積約34.3hm2。

1.2 調查范圍

將覆蓋園區(qū)全部公共綠地。按照道路及獸舍分布空間,將園區(qū)公共綠地劃分為18個區(qū)域。

1.3 調查方法

通過實地勘察及查閱工程圖紙資料與植物養(yǎng)護管理資料,對全園公共綠地植物進行調研。對植物群落內喬木、灌木、地被、草坪及水生植物的種類與配植情況進行統(tǒng)計整理。

1.4 數據處理方法

用Excel 2010對數據進行多樣性分析[2]。

2 結果與分析

2.1 北京動物園植物多樣性調查

通過調查統(tǒng)計,北京動物園的常植植物種類184 種,隸屬于63 科126 屬,根據園林植物的生活習性將其分為落葉喬木、常綠喬木,落葉灌木、常綠灌木,藤本以及竹類和草本植物(含水生植物)7類,其中落葉喬木65 種,常綠喬12種,落葉灌木52種,常綠灌木11種,落葉藤本3種,草本37 種,竹類4 種。喬灌木比例接近 1:1.2,常綠樹和落葉樹比例接近1:5.5(詳見表1、圖1)。

分析可知,在物種多樣性方面,喬木(77 種)>灌木(66 種)>草本(37種)>竹類(4 種)>藤本(3 種),喬木在北京動物園的植物群落中具有物種優(yōu)勢,灌木次之,藤本及地被植物(含水生植物)再次之。

在數量方面,灌木的數量差不多是喬木的數量的14.8倍,特別是常綠灌木的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幾種類型,這主要與園區(qū)綠化使用了大量大面積的綠籬色塊有關。常綠喬木中油松、檜柏為優(yōu)勢樹種,落葉喬木中柳樹、楊樹、槐樹、構樹、欒樹、銀杏為優(yōu)勢樹種。常綠灌木中大葉黃楊、小葉黃楊為優(yōu)勢樹種,落葉灌木中珍珠梅、金銀木、丁香為優(yōu)勢樹種。

2.2 北京動物園植物群落調查

植物群落是由生長在一定地區(qū)內,并適應于該區(qū)域環(huán)境綜合因子的許多互有影響的植物個體所組成,它有一定的組成結構和外貌,它是依歷史的發(fā)展而演變的。在環(huán)境因子不同的地區(qū),植物群體的組成成分、結構關系、外貌及其演變發(fā)展過程等就都有所不同[3]。

通過調查,植物種類超過5種的有薔薇科、忍冬科、木犀科、虎耳草科、蝶形花科、禾本科、木蘭科、楊柳科、菊科和松科,這10科的植物種類占北京動物園全部植物種類的51.1%。其余各科共90種植物占植物種類總數的48.9%,隸屬于53科70屬。另外,北京動物園的野生地被植物種類也較為豐富,早春開花的紫花地丁、二月蘭等為越冬的天敵提供食物。詳見表2。

2. 3 北京動物園植物群落分析

植物的多樣性程度決定了群落抵御環(huán)境脅迫能力的高低,也反映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4]。北京動物園植物群落多樣性詳見表3。

由表3可知,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香農-維納指數為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優(yōu)勢性指數喬木層>地被層>灌木層,均勻度指數喬木層>地被層>灌木層。北京動物園植物群落的香農-維納指數和優(yōu)勢度指數較高,說明植物群落的多樣性較高,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但北京動物園的植物群落整體的均勻度比較低,不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保證數量的準確性,地被植物只統(tǒng)計了人工栽培的宿根花卉,因此,其多樣性指數應酌情提高。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北京動物園植物群落中喬木具有優(yōu)勢地位,薔薇科等10科植物構成了北京動物園植物種類的優(yōu)勢科。北京動物園的植物群落多樣性指數較高,這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和平衡提供了很好的先決條件。

3.2 討論

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北京動物園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程度較高,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但植物群落整體的均勻度比較低,是不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因素。在今后的植物景觀建設中,應繼續(xù)增加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要增加灌木的種類。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多樣性影響害蟲多樣性,進而影響天敵的多樣性與生產力,增加植物的多樣性有利于減少害蟲的發(fā)生[5-7]。植物多樣性的提高可為天敵提供更多的庇護場所和食物資源,天敵在植物多樣性高的生境中種類和數量更豐富,因而在多樣化的生境中,天騁種坪Τ娣⑸的作用更強。應持續(xù)引種開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的種類,增加早春、夏季及秋天開花的植物的數量。

參考文獻

[1]戈峰,吳孔明,陳學新.植物-害蟲-天敵互作機制研究前沿[J].應用昆蟲學報,2011(1):1-6.

[2]劉美佳.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昆蟲多樣性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3]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

[4]范麗仙,王重力.生物入侵――我國環(huán)境面臨的巨大威脅[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25(6):48-52.

[5]戈峰主編.昆蟲生態(tài)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呂飛,海小霞,王志剛,等.以蛀干害蟲為中心的三級營養(yǎng)系統(tǒng)研究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15(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