噜噜噜噜私人影院,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888,AV天堂永久资源网,5566影音先锋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4-04-03 10:55:30

序論:在您撰寫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知識

第1篇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質量問題;預控

Abstract: bored piles because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trong adaptability, high bearing capacity, construction is convenient wait for an advantage,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form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and the cause of the quality problems in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trol counter measures.

Key words: bored piles; Quality problem; preview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鉆孔灌注樁是采用不同的鉆孔方法,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徑的孔,達到設計標高后,將鋼筋骨架吊入井孔中,再灌注砼的施工技術。施工時可在孔內直接檢查成孔質量,觀察地質土質變化情況;樁孔深度由地基土層實際情況控制,樁底清孔除渣徹底、干凈,易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鉆孔灌注樁技術具有施工速度快、占地少、相鄰干擾小、施工質量穩(wěn)定、承載能力大等優(yōu)點,主要應用于橋梁深基礎、水中橋梁基礎、地質較為復雜地段的橋梁工程中。鉆孔灌注樁在施工過程中常存在一些質量通病,在施工中需要特別注意,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一、坍孔

灌注水下混凝土過程中,發(fā)現護筒內泥漿水位忽然上升溢出護筒,隨即驟降并冒出氣泡,為坍孔征兆。如用測深錘探測混凝土面與原深度相差很多時,可確定為坍孔。

1、產生原因

(1)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質松散,泥漿護壁不好,護筒周圍未用粘土緊密填封以及護筒內水位不高.鉆進速度過快,空鉆時間過長,成孔后待灌時間過長和灌注時間過長也會引起孔壁坍陷。

(2)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機械振動,使孔壁在灌注混凝土時坍孔。

(3)導管卡掛鋼筋籠及堵管時易發(fā)生坍孔。

2、防治措施

在施工過程中采用泥漿護壁。護壁用的泥漿應滿足護壁要求,液面需高于地下水位0.5m 以上,有條件時,以高于地下水位2m以上更好。若護壁的泥漿膠體率低、砂率大,則不僅護壁性能差,而且因其容重較大,勢必產生沉淀速度過快的問題。一般來講,當在黏土或亞黏土中成孔時,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漿護壁,控制排碴泥漿的相對密度在1.1~1.2之間;當在砂性土質或較厚的夾砂層中成孔時, 應控制泥漿的相對密度在1.1~1.3之間;在砂夾卵石或容易坍孔的土層中成孔時,應控制泥漿的相對密度在1.3~1.5 之間。施工過程中,應經常測定泥漿的相對密度、黏度、含砂率和膠體率等指標,使?jié)沧⑶翱椎?00 mm 以內泥漿的相對密度≯1. 25 ,含砂率≯8 %,黏度≯28 Pa·s。對一些直徑< 1 m 的小直徑樁,即使在泥漿停止循環(huán)期間,也要使孔內保持合理的泥漿液面。

二、偏斜、樁位偏差

成孔后樁孔出現較大垂直偏差或彎曲,樁位偏差超出規(guī)范允許范圍。

1、產生原因

施工人員放樣有偏差或鉆孔機械定位不準確;在鉆孔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孤石,以及在軟硬土層交界處和巖石傾斜處,鉆頭受阻力不均而造成樁孔傾斜。由于鉆桿彎曲或連接不當,使鉆頭鉆桿中線不同軸線,也會導致樁孔偏斜。此外,場地不平整或鉆架就位后沒有調整,或因地面不均勻沉降使鉆機、鉆盤、底座不平而傾斜。樁孔偏大,起重滑輪邊緣、固定鉆桿的卡孔和護筒中心不同軸線等因素,也會使樁身傾斜造成事故。開挖基坑時,一次性挖土深度過大,土側壓力造成樁位錯動?;娱_挖后,對照軸線檢查樁位,樁位偏差超出規(guī)范允許范圍。

2、防治措施

先將場地夯實平整,軌道枕木宜均勻著地;安裝鉆機時要求轉盤中心與鉆架上起吊滑輪在同一軸線,鉆桿位置偏差不大于20cm。在不均勻地層中鉆孔時,采用自重大、鉆桿剛度大的鉆機。進入不均勻地層、斜狀巖層或碰到孤石時,鉆速要打慢檔。另外安裝導正裝置也是防止孔斜的簡單有效的方法。鉆孔偏斜時,可提起鉆頭,上下反復掃鉆幾次,以便削去硬土,如糾正無效,應于孔中局部回填粘土至偏孔處0.5m以上,重新鉆進。 若樁位偏差較大,應請設計人員核定,必要時在基礎底板內增設暗梁(對樁筏、樁箱基礎而言),如是單樁基礎,一般應重新補樁。

三、鋼筋籠難以放入槽孔內

成槽后,吊放鋼筋籠被卡或擱住,難以全部放入槽孔內。

1、產生原因

一是槽壁凹凸不平或傾斜過大,或彎曲。二是鋼筋籠尺寸偏差過大,縱向接頭處產生彎曲,定位塊過于凸出。三是鋼筋籠剛度不夠,吊放時產生變形。

2、防治措施。一是成孔要調整好鉆機導板箱的垂直度,使保持槽壁面平整、垂直,并在成孔過程中反復掃孔。二是嚴格控制鋼筋籠外形尺寸,其截面長寬應比槽孔小11~12cm;鋼筋籠接長時,先將下段放入槽孔內,保持垂直狀態(tài),懸掛在槽壁上部導墻上,再將上節(jié)垂直對正下段后,進行焊接,要求二人同時對稱施焊,以免焊接變形,使鋼筋籠產生縱向彎曲。三是鋼筋籠應按要求加設縱向鋼筋衍架及斜向拉筋加固,使有足夠的剛度,不致產生過大變形。在兩側加設導向帶鋼筋耳環(huán)的定位墊塊(保護層墊塊),使每側與設計槽壁間應有20mm空隙,以利下鋼筋籠。如因槽壁彎曲鋼筋籠不能放入,應修整槽壁后再吊放鋼筋籠,避免強行放入,使鋼筋籠變形。如因鋼筋籠尺寸偏差過大或變形不能放入,應全部或局部拆除,重新綁扎,使尺寸達到要求為止。

四、鋼筋籠上浮

槽段澆筑混凝土時,鋼筋籠被托出槽孔外,出現上浮現象。

1、產生原因

一是鋼筋籠重量太輕,槽底沉渣過多,被托浮起。二是下鋼筋籠后,沒有將鋼筋籠固定在槽壁導墻上,將鋼筋籠壓住。三是混凝土澆灌導管埋入深度過大或混凝土澆筑速度過慢,鋼筋籠被擠托起上浮。

2、預防措施

一是做好清槽工作,使槽底沉渣厚度控制在允許范圍以內。二是在導墻上設置錨固點固定鋼筋籠,以阻止上浮。三是加快混凝澆筑速度,控制混凝土澆灌導管最大埋深不超過6m。對鋼筋籠上浮不大(≤100mm)的,可不處理。對鋼筋籠上浮超過要求,應及時在上部加壓使部分回復原位,并在上部導墻上加設錨固點,以控制繼續(xù)上浮。

五、卡管

水中灌注混凝土過程中,混凝土在導管中下不去的現象。

1、產生原因

初灌時,隔水栓堵管?;炷梁鸵仔?、流動性較差造成離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徑過大。各種機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澆筑不連續(xù),在導管中停留時間過長而卡管;造成混凝土離析等。

2、防治措施

使用的隔水栓直徑應與導管內徑相配,同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證順利排出;或采用隔水蓋板或插板蓋住導管頂部,封底時拉起蓋板或抽時插板即可。在混凝土灌注時,應加強對混凝土攪拌時間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須具備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應實驗室確定,坍落度宜為18cm-22cm。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緩凝,水下混凝土摻緩凝劑。應確保導管連接部位的密封性,導管使用前應試拼裝、試壓,試水壓力為0.6 Mpa -1.0Mpa,以避免導管進水。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混凝土應緩緩倒入漏斗的導管,避免在導管內形成高壓氣塞。在施工過程中,應時刻監(jiān)控機械設備,確保機械運轉正常,避免機械事故的發(fā)生。

六、樁身縮徑

1、產生原因

孔壁粘土的侵入,或地層承壓水對樁周砼的侵蝕;灌注過程中孔壁坍塌;砼嚴重稀釋。

2、預控措施

此類問題一般在灌注作業(yè)時不易被發(fā)現,因此要認真注意預防。下放鋼筋籠須孔口扶正,慢慢放入,避免掛拖孔壁引起塌孔。鋼筋籠下放完畢檢查孔底沉渣情況,發(fā)現沉渣突然增多,則表明孔壁有失穩(wěn)垮坍現象,應換用比重為1.5~1.7的稠泥漿護壁,防止進一步垮孔;灌注中,如發(fā)現孔口返水顏色突然改變,并夾有大量的泥土粗砂返出,說明孔內出現了塌孔現象,應停止灌注作業(yè),探測孔內砼面位置,分析塌孔原因,并提出導管,換用干凈泥漿清孔,排出塌落物,護住孔壁,重新成孔進行成樁;砼灌注完成后經驗樁發(fā)現樁身縮徑,如位置較淺,則直接開挖對縮徑部位施工補救,如位置較深,且縮徑嚴重,則應考慮補樁。

結束語

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大部分屬隱蔽工程,其施工環(huán)節(jié)多,工藝復雜。由于施工管理的重視不夠、技術不達標或施工人員操作失誤,使得坍孔、擴孔、鋼筋籠上浮、沉渣等成為常見的質量問題,因此,必須以系統(tǒng)工程的觀點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明確工序質量標準.建立嚴格的施工管理和工序質量檢查制度,保證或提高鉆孔灌注樁的成樁質量。確保橋梁基礎施工的順利完成,以便減少過多的成本投入,為項目增加效益。

參考文獻

[1]郭嘉.淺述鉆孔灌注樁的施工技術和常見問題處理[J].山西建筑 2009(06).

[2]余運喜.淺談鐵路橋梁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方法[J].四川建材,2010(01).

[3]黃躍進.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的質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9(18).

[4]吳運華.鉆(沖)孔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方法與措施[J].土工基礎.2005(03).

第2篇

關鍵詞:灌注樁 質量問題 處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U3

0 引言

混凝土灌注樁通常是在建筑物、橋梁或構筑物深部土層較弱或上部荷載比較大,而且對沉降有嚴格要求時采用的。近年來,隨著施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批高層建筑、高等級公路及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設,混凝土灌注樁憑借其抗震性好、適應性強、施工工藝簡單、承載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較小等特點,在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 灌注樁常見的質量事故的影響

根據成孔方法的不同,灌注樁分為鉆孔灌注樁、套管成孔灌注樁、爆擴成孔灌注樁及人工挖孔灌注樁等。作為基礎承載力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灌注樁,此類工藝正日益完善。但往往由于灌注樁施工作業(yè)的大部分工序均是在地面以下完成的,施工過程無法直接觀測,同時施工結束后的質量檢查也不能開挖驗收。同時,施工工藝不當,斷樁、堵管、夾泥、蜂窩、少灌等質量問題也時有發(fā)生。因此,正確地選用科學合理的施工工藝,保證混凝土灌注樁的質量,使灌注樁達到全部優(yōu)良,是事關主體結構安全性、使用壽命,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 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質量事故及處理

2.1 孔壁坍塌 現象:孔壁坍塌是在成孔過程中,在排出的泥漿中不斷出現氣泡,或護筒里水位突然下降,這都是坍塌的跡象。

處理措施:發(fā)現塌孔,首先應保持孔內水位,如為輕度塌孔,應首先探明塌孔位置,將砂和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塌孔嚴重,應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淀密實后采用低鉆速。

2.2 護筒冒水 現象:護筒外壁冒水,嚴重的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偏斜和位移,以至造成樁孔偏斜,甚至無法施工。

處理措施:初發(fā)現護筒冒水,可用黏土在四周填實加固,如護筒嚴重下沉或位移,則應返工重填。

2.3 鉆孔偏斜 現象:鉆孔偏斜是指成孔后,空位發(fā)生傾斜,偏離中心線,超過規(guī)范允許值。它的危害除了影像樁基質量外,還會造成施工上的困難,如放不進鋼筋骨架等。

處理措施:如已出現斜孔,則應在樁孔偏斜處吊住鉆頭,上下反復掃孔,使孔校直;或在樁孔偏斜處回填砂粘土,待沉積密實后再鉆。

2.4 鉆孔漏漿 現象:鉆孔漏漿是指在成孔過程中或成孔后,泥漿向孔外漏失。

處理措施:加稠泥漿或倒入黏土,慢速轉動,或在回填土內摻片石、卵石,反復沖擊,增強護壁。

2.5 流砂 現象:發(fā)生流砂時,樁孔內大量冒砂,將孔涌塞。

處理措施:保證孔內水位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并適當增加泥漿密度;當流砂嚴重時,可拋入磚、石、黏土,用錘沖入流砂層,做成泥漿結塊,使其形成堅實孔壁,組織流砂涌入。

2.6 鋼筋籠偏位、變形、上浮 處理措施:在施工中,如已發(fā)生鋼筋籠上浮或下沉,對于混凝土質量較好者,可不予與處理,但對承受水平荷載的裝,則應校對核實彎矩是否超標,采取補強措施。

2.7 斷樁 現象:水下灌注混凝土,如樁截面上存在泥夾層,會造成斷樁現象,這種事故使樁的完整性大受損害,樁身強度和強度大大下降。

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斷樁,不嚴重者核算其實際承載力;如比較嚴重,則應進行補樁。

2.8 吊腳樁 現象:吊腳樁是指樁成孔后,樁身下部局部沒有混凝土或加有泥土。

處理措施:注意泥漿濃度,及時清渣。

3 沉管灌注樁質量事故及處理

3.1 縮頸 現象:縮頸又稱瓶頸樁。它的特點是在樁的某部分樁徑縮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設計要求。

處理措施:對于施工中已經出現的輕度縮頸,可采用復插法,每次拔管高度以1m為宜;局部縮頸可采用半復打發(fā),樁身多段縮頸宜采用復打發(fā)施工,或采用下部帶喇叭口的套管。

3.2 斷樁 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斷樁不嚴重者核算其實際承載力,比較嚴重者則應進行補樁。

3.3 吊腳樁 現象:即樁底部的不密實或隔空,或泥砂混入形成松軟層。

處理措施:①沉管時用吊錘檢查。樁尖是否縮入管內,如發(fā)現有,應及時拔出糾正。②為防止活瓣不張開,可采用密振慢抽方法,開始拔管50 crn范圍內,可將樁管翻插幾下,再正常拔管,使混凝土正常落下。③沉管時封好樁尖,使活瓣間隙減小。

3.4 樁身下沉 現象:有時在樁成形后,在相鄰壯偉下沉套管時,樁頂的混凝土、鋼筋或鋼筋籠下沉。

處理措施:如發(fā)生樁身下沉,應鏟去樁頂雜物、浮漿,重新補足混凝土。

3.5 樁尖進水、進泥沙 處理措施:對于少量進水(小于200mm),可不做處理,只在灌第一槽混凝土時酌量減少用水量即可;如涌進泥砂及水較多,應將樁管拔出,清除管內泥砂,用砂回填樁孔后重新沉入樁管。如樁尖損壞或不密實,可將樁孔拔出,修正后將孔回填,重新沉管。

4 干作業(yè)法成孔灌注樁質量事故及處理

4.1 塌孔 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塌孔,應先鉆至塌孔以1~2m再用豆石混凝土或低強度混凝土(C5、C10)填至塌孔位置以上1.0m,待混凝土初凝后,在鉆孔至設計標高。

4.2 樁孔偏斜 現象:樁孔垂直偏差不符合要求。

處理措施:如發(fā)現傾斜,可用素土回填夯實,重新成孔。

4.3 孔底虛土過厚 處理措施:重新清理孔底。

5 人工挖孔樁質量事故及處理

5.1 樁孔坍塌 處理措施:對塌方嚴重的孔壁,應用砂石填塞,并在護壁的相應部位設泄水孔,用以排除孔洞內水。

5.2 井涌 處理措施:當遇有局部或厚度大于1.5m的流動性淤泥和各種可能出現涌土、涌砂土層時,應將每節(jié)護壁高度降低為300~500mm,還可以采用有效降水措施以減小動水壓力,同時還可將水流方向引向下,從而有效預防井涌。

5.3 護壁裂縫 現象:護壁裂縫是指護壁上、下屆之間脫節(jié),或出現一些水平、垂直縫和斜裂縫,一般多發(fā)生在樁孔的中、上部。

處理措施:對于護壁產生的裂縫,一般可不處理,但應切實加強施工現場監(jiān)視觀測,發(fā)生問題,及時解決。

6 結束語

樁基礎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如不嚴格按規(guī)定操作,通常會出現質量事故,影響使用安全。引起灌注樁質量事故的原因較多,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會出現重大質量事故。因此,在樁基工程開工前應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這是控制灌注樁質量的關鍵。認真審查地質勘探資料和設計文件,強調現場管理人員要有高度責任心,以防為主,對灌注樁的施工全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采取合理措施,及時補救。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 JGJ94-94)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5.

[2]陳躍慶.地基與基拙工程施工技術[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3]侯洪濤. 建筑施工技術 [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第3篇

關鍵詞:灌注樁  質量問題  處理措施

        0 引言

        混凝土灌注樁通常是在建筑物、橋梁或構筑物深部土層較弱或上部荷載比較大,而且對沉降有嚴格要求時采用的。近年來,隨著施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批高層建筑、高等級公路及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設,混凝土灌注樁憑借其抗震性好、適應性強、施工工藝簡單、承載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較小等特點,在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 灌注樁常見的質量事故的影響

        根據成孔方法的不同,灌注樁分為鉆孔灌注樁、套管成孔灌注樁、爆擴成孔灌注樁及人工挖孔灌注樁等。作為基礎承載力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灌注樁,此類工藝正日益完善。但往往由于灌注樁施工作業(yè)的大部分工序均是在地面以下完成的,施工過程無法直接觀測,同時施工結束后的質量檢查也不能開挖驗收。同時,施工工藝不當,斷樁、堵管、夾泥、蜂窩、少灌等質量問題也時有發(fā)生。因此,正確地選用科學合理的施工工藝,保證混凝土灌注樁的質量,使灌注樁達到全部優(yōu)良,是事關主體結構安全性、使用壽命,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 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質量事故及處理

        2.1 孔壁坍塌 現象:孔壁坍塌是在成孔過程中,在排出的泥漿中不斷出現氣泡,或護筒里水位突然下降,這都是坍塌的跡象。

        處理措施:發(fā)現塌孔,首先應保持孔內水位,如為輕度塌孔,應首先探明塌孔位置,將砂和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塌孔嚴重,應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淀密實后采用低鉆速。

        2.2 護筒冒水 現象:護筒外壁冒水,嚴重的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偏斜和位移,以至造成樁孔偏斜,甚至無法施工。

        處理措施:初發(fā)現護筒冒水,可用黏土在四周填實加固,如護筒嚴重下沉或位移,則應返工重填。

        2.3 鉆孔偏斜 現象:鉆孔偏斜是指成孔后,空位發(fā)生傾斜,偏離中心線,超過規(guī)范允許值。它的危害除了影像樁基質量外,還會造成施工上的困難,如放不進鋼筋骨架等。

        處理措施:如已出現斜孔,則應在樁孔偏斜處吊住鉆頭,上下反復掃孔,使孔校直;或在樁孔偏斜處回填砂粘土,待沉積密實后再鉆。

        2.4 鉆孔漏漿 現象:鉆孔漏漿是指在成孔過程中或成孔后,泥漿向孔外漏失。

        處理措施:加稠泥漿或倒入黏土,慢速轉動,或在回填土內摻片石、卵石,反復沖擊,增強護壁。

        2.5 流砂 現象:發(fā)生流砂時,樁孔內大量冒砂,將孔涌塞。

        處理措施:保證孔內水位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并適當增加泥漿密度;當流砂嚴重時,可拋入磚、石、黏土,用錘沖入流砂層,做成泥漿結塊,使其形成堅實孔壁,組織流砂涌入。

        2.6 鋼筋籠偏位、變形、上浮 處理措施:在施工中,如已發(fā)生鋼筋籠上浮或下沉,對于混凝土質量較好者,可不予與處理,但對承受水平荷載的裝,則應校對核實彎矩是否超標,采取補強措施。

        2.7 斷樁 現象:水下灌注混凝土,如樁截面上存在泥夾層,會造成斷樁現象,這種事故使樁的完整性大受損害,樁身強度和強度大大下降。

        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斷樁,不嚴重者核算其實際承載力;如比較嚴重,則應進行補樁。

        2.8 吊腳樁 現象:吊腳樁是指樁成孔后,樁身下部局部沒有混凝土或加有泥土。

        處理措施:注意泥漿濃度,及時清渣。

        3 沉管灌注樁質量事故及處理

        3.1 縮頸 現象:縮頸又稱瓶頸樁。它的特點是在樁的某部分樁徑縮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設計要求。

        處理措施:對于施工中已經出現的輕度縮頸,可采用復插法,每次拔管高度以1m為宜;局部縮頸可采用半復打發(fā),樁身多段縮頸宜采用復打發(fā)施工,或采用下部帶喇叭口的套管。

        3.2 斷樁 處理措施:如已發(fā)生斷樁不嚴重者核算其實際承載力,比較嚴重者則應進行補樁。

        3.3 吊腳樁 現象:即樁底部的不密實或隔空,或泥砂混入形成松軟層。

第4篇

對鉆孔灌注樁施工中進行分析的問題有:護筒冒水,孔壁塌陷,孔底沉渣量過多,埋管,斷樁。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 質量; 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expounds the bored pile in construction encountered in the quality problem, and on one of them to common causes of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solutions.

In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re: protect tube take water, hole wall collapsed, the hole bottom settlings excessive amount, buried tube, broken pile.

Keywords: bored piles; Qual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圖分類號: U443.15+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概述

近年來,在大批高層建筑、高等級公路、鐵路工程的建設中,混凝土鉆孔灌注樁憑借其抗震性好、適應性強、成本適中、施工工藝簡單、承載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較小等特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鉆孔灌注樁屬于隱蔽工程,施工過程無法直接觀測,施工結束后的質量檢查也不能開挖驗收。若稍有不慎,就會在灌注中產生質量事故,小到塌孔,大到斷樁報廢,給國家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本文通過分析樁基質量問題的現象、成因,總結出一些預防處理樁基質量問題的經驗與技術方法。

2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2.1造成護筒冒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1.1護筒冒水的現象:

護筒外壁冒水,嚴重的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傾斜和移位,造成鉆孔偏斜,甚至無法施工。

2.1.2造成護筒冒水的原因:

埋設護筒的周圍土不密實,或護筒水位差太大,或鉆頭起落時碰撞護筒。

2.1.3護筒冒水的防治措施:

在埋筒時,護筒四周應選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層夯實。在護筒的適當高度開孔,使護筒內保持1.0~1.5m的水頭高度。鉆頭起落時,應防止碰撞護筒。發(fā)現護筒冒水時,應立即停止鉆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實加固,若護筒嚴重下沉或移位時,則應重新安裝護筒。

2.2孔壁塌陷:

2.2.1孔壁塌陷的現象:

鉆進過程中,如發(fā)現排出的泥漿中不斷出現氣泡,或泥漿突然漏失,則表示有孔壁坍陷跡象。

2.2.2造成孔壁塌陷的原因:

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質松散,泥漿護壁不好,護筒周圍未用粘土緊密填封或者護筒埋深位置不合適,埋設在砂或粗砂層中以及護筒內水位不高;沒有根據土質條件,采用合適的成孔工藝和相應的泥漿質量,尤其在砂性土中選用優(yōu)質的護壁泥漿更為重要。如果泥漿密度太小或護筒埋置太淺、護筒的回填土和接縫不嚴密、漏水漏漿,以致孔內液面高度不夠或者孔內水頭高度不夠出現承壓水,降低了靜水壓力;

2.2.3孔壁塌陷的防治措施:

在松散易坍的土層中,適當埋深護筒,用粘土密實填封護筒四周,使用優(yōu)質的泥漿,提高泥漿的比重和粘度,保持護筒內泥漿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運和吊裝鋼筋籠時,應防止變形,安放要對準孔位,避免碰撞孔壁。成孔后,待灌時間一般不應大于3小時,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時間,在保證施工質量的情況下,盡量縮短灌注時間。

2.3孔底沉渣量過多:

2.3.1孔底沉渣量過多的現象:

成孔后樁孔出現孔底沉渣過多,清理不干凈。

2.3.2造成孔底沉渣量過多的原因:

孔底沉渣量過多主要由于施工中違規(guī)操作,清孔不干凈或未進行二次清孔;泥漿比重過小或泥漿注入量不足而難于將沉渣浮起;使用的泥漿比重過小或泥漿注入量不足時,樁底的沉渣浮起困難,沉渣將堆積在樁底;鋼筋籠吊放過程中,未對準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樁底;清孔后,待灌時間過長,造成泥漿沉積。

2.3.3孔底沉渣量過多的防治措施:

成孔后,鉆頭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轉,維持循環(huán)清孔時間不少于30分鐘。采用性能較好的泥漿,控制泥漿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進行置換。鋼筋籠吊放時,避免碰撞孔壁。下完鋼筋籠后,檢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過規(guī)范要求,則應利用導管進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漿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二次清孔后要立即澆灌混凝土。開始灌注混凝土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40mm,應有足夠的混凝土儲備量,使導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沖擊力濺除孔底沉渣,達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2.4埋管

2.4.1埋管的現象:

在澆灌混凝土過程中,導管埋在混凝土內,無法拔出。

2.4.2造成埋管的原因:

混凝土澆灌速度過快,施工人員未及時將導管拔出或起吊設備不夠;混凝土初凝時間短,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混凝土澆灌時間中斷,間歇時間過長,重新澆灌時下部混凝土已初凝乃至硬化,導致導管拔不出。

2.4.3埋管的防治措施:

在澆灌混凝土過程中,應勤提勤拆導管;混凝土初凝時間一定要保證正常澆灌時間的2倍,夏季施工時應加緩凝劑,保證混凝土的連續(xù)供應、澆搗。

2.5斷樁:

2.5.1斷樁的現象:

混凝土凝固后不連續(xù),中間被沖洗液等疏松體及泥土填充形成間斷樁。

2.5.2造成斷樁的原因:

由于導管底端距孔底過遠,混凝土被沖洗液稀釋,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樁體與基巖之間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或導管密封不良,沖洗液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樁身中段出現混凝土不凝體。

2.5.3斷樁的防治措施:

成孔后,必須認真清孔,一般是采用沖洗液清孔,沖孔時間應根據孔內沉渣情況而定,沖孔后要及時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灌注混凝土前認真進行孔徑測量,準確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澆注過程中,應隨時控制混凝土面的標高和導管的埋深,提升導管要準確。嚴格確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應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動性,坍落度損失應滿足灌注要求。在地下水活動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進行處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應避免停電、停水。

3結束語

總之,為了提高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必須認真分析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防治措施。以防為主,對灌注樁的施工全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采取合理措施補救。才能提高鉆孔灌注樁工程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占宇,姜玉璽,殷鴻彬.張建國.鉆孔灌注樁施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沈陽建筑,2004(1).41-46

第5篇

幾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加強了對檢驗機構的規(guī)范管理和監(jiān)督檢查,制定和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標準及檢驗規(guī)則,對已有的檢驗規(guī)則和規(guī)程也進行了修訂和補充 ,并通過對檢驗機構的資格認可和監(jiān)督檢查的手段,有力地促進了檢驗機構質量管理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很多檢驗機構根據新的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規(guī)范的要求,制定和建立較為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并在實際工作中組織有效的運行,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是隨著檢驗機構規(guī)模的發(fā)展和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有的標準或質量管理體系不能滿足檢驗工作的需要,不少機構的質量管理的力度和有效性方面還有缺陷,應不斷加以修訂,并結合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質量控制體系。

一、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要注重的是有效性和適用性

要將質量管理體系的文件與本部門的管理資源相適宜。質量管理體系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滿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的基礎上,一些程序和要求應當盡可能與本部門的具體情況相適應。程序文件要與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活動的目的相適應。內審的目的是審核體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管理評審的目的是評審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做到質量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形成持續(xù)改進的機制。

二、控制過程是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

質量體系的建立,只是為了質量管理提供了載體,而體系的運行,才是質量管理的核心。要將質量體系建立和運行做到實處,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所有的標準或體系都只是暫時地適應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條件的改變,都會發(fā)生從適應到不適應的情況,因此要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隨時修訂標準或體系,使之適應新的情況。特種設備電梯檢驗的質量管理體系要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標準的修訂,及時使用貫徹新標準,對外來的法規(guī)及標準要加以控制,結合本部門的一些情況的變化,及時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修訂,這種不斷完善的過程推動標準化活動逐步向縱深發(fā)展。

2、對質量管理體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即質量體系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審核,(如檢驗報告的審核,管理評審,質量抽查等)應按計劃開展全要素或個別要素的內審活動,使質量管理體系能夠有效地組織實施,并對評審要素充分準備,對問題研究、對給出的結果確定無異。

3、要嚴格貫徹執(zhí)行法規(guī)標準和質量管理體系文件。重大技術質量問題的請示處理要嚴格執(zhí)行質量體系文件的規(guī)定程序,不能有隨意性,避免檢驗質量存在隱患。所有的標準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達到這個范圍內全面開展標準化的各項工作,全面地使用標準,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根據標準加強對現場標準質量的抽查和監(jiān)督工作,才能確保檢驗質量的準確無誤,使內部質量監(jiān)督工作得到有效控制。

第6篇

[關鍵詞]鉆孔 灌注樁 質量問題 分析與處理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述

在軟弱土層上修建構筑物,當淺層地基土的強度和變形不能滿足要求時,便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相應深基礎,其中鉆孔灌注樁就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結構物上部結構荷載就是通過它穿過軟弱土層傳遞到較硬、較密實,壓縮性較小的土層或巖石上。

但鉆孔灌注樁施工常發(fā)生孔壁坍塌、鉆孔偏斜、護筒冒水等質量問題,直接影響工程整體的質量與安全,如何能保證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順利完成施工任務,下面我以萬水河橋樁基礎工程為例,就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常見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處理辦法:

2. 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常見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處理辦法

2.1護筒冒水

護筒外壁冒水,嚴重的會引起地基下沉,護筒傾斜和位移,以致造成樁偏斜,甚至無法施工。

2.1.1原因分析

2.1.1.1護筒冒水的原因,是由于埋設護筒時周圍填土不密實。

2.1.1.2或者由于起落鉆頭時碰動。

2.1.2預防及處理措施

2.1.2.1為防止這個問題出現,在埋護筒時,四周的土要分層夯實,并且要選用含水量適當的粘土填筑。

2.1.2.2同時在起落鉆頭時,防止碰撞護筒。

2.1.2.3初發(fā)現護筒冒水時,可用粘土在四周填實加固。

2.1.2.4如護筒嚴重下沉或位移,則應返工重埋。

2.2孔壁坍塌:

鉆孔過程中,有時在排出的泥漿中不斷出現氣泡,有時護筒內的水位實然下降,這都是塌孔的跡象。

2.2.1原因分析

2.2.1.1護筒埋置過淺,周圍封填不密、漏水。

2.2.1.2操作不當,如提升鉆頭、沖擊(抓)錐或掏渣筒傾倒,或吊放鋼筋骨架時碰撞孔壁。

2.2.1.3泥漿稠度小,起不到護壁作用。

2.2.1.4泥漿水位高度不夠,對孔壁壓力小。

2.2.1.5向孔內加水時流速過大,直接沖刷孔壁。

2.2.1.6在松軟砂層中鉆進,進尺太快。

2.2.2預防及處理措施

2.2.2.1坍孔部位不深時,可改用深埋護筒,將護筒周圍回填土、夯實,重新鉆孔。

2.2.2.2輕度坍孔,可加大泥漿相對密度和提高水位。

2.2.2.3嚴重坍孔,用粘土泥膏投入,待孔壁穩(wěn)定后采用低速鉆進。

2.2.2.4汛期或潮汐地區(qū)水位變化過大時,應采取升高護筒,增加水頭或用虹吸管等措施保證水頭相對穩(wěn)定。

2.2.2.5提升鉆頭,下放鋼筋骨架應保持垂直,盡量不要碰撞孔壁。

2.2.2.6在松軟砂層鉆進時,應控制進尺速度,并用較好泥漿護壁。

2.2.3萬水河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生過兩次坍孔,就是因為剛開始護筒較短為2.5m,護筒埋置淺,周圍封填不密實、漏水,造成護筒下沉,還好坍孔時鉆進只有5、6m深,采取將護筒加長至4m、深埋,將護筒周圍回填土夯實,重新鉆孔,整改后的效果非常好,至灌注樁結束再沒有出現坍孔現象,非常順利。

2.3鉆孔偏斜

2.3.1原因分析

2.3.1.1樁架不穩(wěn)、鉆桿導架不垂直,鉆機磨耗,部件松動;2.3.1.2土層軟硬不勻,致使鉆頭受力不均;

2.3.1.3鉆孔中遇有較大孤石、探頭石;2.3.1.4擴孔較大處,鉆頭擺動偏向一方;2.3.1.5鉆桿彎曲,接頭不正。

2.3.2預防及處理措施

2.3.2.1檢查、糾正樁架,使之垂直安置穩(wěn)固,并對導架進行水平與垂直校正和對鉆孔設備加以檢修;

2.3.2.2偏斜過大時,填入土石(砂或礫石)重新鉆進,控制鉆速;

2.3.2.3如有探頭石,宜用鉆機鉆透,用沖孔機時,用低速,將石打碎,傾斜基巖時、可用混凝土填平,待其凝固后再鉆。

2.4卡鉆

2.4.1原因分析

2.4.1.1孔內出現梅花孔、探頭石、縮孔等未及時處理;

2.4.1.2鉆頭被坍孔落下的石塊或誤落入孔內的大型工具卡?。?.4.1.3入孔較深的鋼護筒傾斜或下端被鉆頭撞擊嚴重變形;2.4.1.4鉆頭尺寸不統(tǒng)一,焊補的鉆頭過大;

2.4.1.5下鉆頭太猛,或鋼繩過長,使鉆頭傾斜卡在孔壁上;2.4.1.6沖擊鉆孔,尤易產生卡鉆情況。

2.4.2預防及處理措施

2.4.2.1對于向下能活動的上卡,可用上下提升法,即上、下提動鉆頭,并配以將鋼絲繩左右拔移、旋轉;

2.4.2.2卡鉆后不宜強提,只宜輕提,經提不動時,可用小沖擊鉆錐沖或用沖、吸的方法將鉆錐周圍的鉆渣松動后再提出;2.4.2.3施工中注意保持護筒垂直,防止傾斜;鉆頭尺寸應統(tǒng)一,下鉆應控制鉆進速度,不要過猛過快。

2.5掉鉆

2.5.1原因分析

2.5.1.1卡鉆時強提強拉、操作不當,使鋼絲繩或鉆桿疲勞斷裂;2.5.1.2鉆桿接頭不良或滑絲;2.5.1.3馬達接線錯誤,使不應反轉的鉆機反轉,鉆桿松脫。

2.5.2預防及處理措施

2.5.2.1卡鉆時應設有保護繩方能適度強提,嚴防鉆頭空打;2.5.2.2經常檢查鉆具、鉆桿、鋼絲繩和聯(lián)結裝置;

2.5.2.3掉鉆落物時,宜迅速用打撈叉、鉤、繩套等工具打撈,若落體已被泥沙埋住,則應用沖、吸的方法,先清除泥砂,使打撈工具接觸落體后再打撈。

2.6擴孔及縮孔

2.6.1原因分析

2.6.1.1擴孔是因孔壁坍塌或鉆錐擺動過大所致;

2.6.1.2縮孔原因是鉆錐磨損過甚,焊補不及時或因地層中有軟塑土,遇水膨脹后使孔徑縮小。

2.6.2預防及處理措施

2.6.2.1注意采取防止坍孔和防止鉆錐擺動過大的措施;

2.6.2.2注意及時焊補鉆錐,并在軟塑地層采用失水率小的優(yōu)質泥漿護壁;2.6.2.3已發(fā)生縮孔時,宜在該處用鉆錐上下反復掃孔以擴大孔徑。

2.6.3灌注樁工程都有擴孔現象,定額中給的擴孔充盈系數為1.2,萬水河橋項目灌注樁結束后,根據混凝土量計算擴孔系數為1.12,(根據圖紙和配合比計算設計用水泥量468噸,而實際用水泥量525噸)。萬水河橋項目清孔采用掏渣清孔法,用沖擊鉆掏出孔底粗鉆渣,并注入相對密度在1.03~1.1之間的泥漿,反復清孔,至孔底剩有少量鉆渣并且泥漿相對密度在1.03~1.1之間時為止。

2.7鋼筋骨架上升

2.7.1在澆注的過程中常見鋼筋骨架上升事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很難避免,而且一經發(fā)生,采用任何重壓方法,也不能使它復原。

2.7.2當底口距鋼筋骨架底端在3m以內至高于骨架底端1m 之間,且混凝土面距離鋼筋骨架底在1m 內時,降低混凝土的澆注速度,完全可以避免鋼筋骨架頂托上升。

2.7.3其他防止鋼筋骨架被頂托上升可將鋼筋上端固定于平臺或護筒上;

2.7.4將鋼筋骨架底端引伸超聲波測管至樁孔底部,使其先埋入混凝土內產生抵抗骨架上升的握裹力。

2.7.5使導管底口設置在低于鋼筋骨架底部3m 至高于骨架1m 的方法,可根據鋼筋骨架底部跟鉆孔底的距離H、感應探頭固定地導管上距導管底口距離h 和采用不同的導管提升高度計算得出。

2.8清孔的注意要點

2.8.1不論采用何種清孔方法,在清孔排渣時,必須注意保持孔內水頭,防止坍孔;

2.8.2柱樁應以抽漿法清孔,清孔后,將取樣盒(即開口鐵盒)吊至孔底,待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取出檢查沉淀在盒內的渣土,渣土厚度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

2.8.3用換漿法和掏漿法清孔后,孔口、孔中部和孔底提出的泥漿的平均值應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孔底沉淀厚度應不大于300mm;2.8.4不得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2.9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注意要點

2.9.1混凝土拌和物運至灌注地點時,應檢查其均勻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應進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時,不得使用。2.9.2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應連續(xù)灌注。2.9.3在灌注過程中,特別是潮汐地區(qū)和有承壓力地下水地區(qū),應注意保持孔內水頭。

2.9.4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 。2.9.5在灌注過程中,應經常測探井孔內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時

地調整導管埋深。

2.9.6為防止鋼筋骨架上浮,當灌注的混凝土頂面距鋼筋骨架底部lm 左右時,應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當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 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 以上,即可恢復正常灌注速度。(滿籠鋼筋不用考慮此項)

第7篇

[關鍵詞] 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體表測量長度;理想置管深度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8(c)-0063-04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length of body surface measurement and 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with PICC

FANG Li SHI Deli HAO Xiangmei

Department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length of body surface (LBSM ) measurement and 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 (IDTD)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 with PICC.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NICU of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40 VLBWI with upper PICC and 24 VLBWI with cephalic vein and cubital vein PICC were selected. The relationship of LBSM and IDTD at PICC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40 VLBWI with upper PICC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was IDTD acquired, for 67.50%, the next was followed placed too deep, the lowest was too shallow into the lowest percentage, only 12.50%. The result of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except the left cephalic vein of LBSM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IDTD (r = 0.397, P = 0.512), the rest were correlated throughout the vein. By regression analysis, LBSM and IDTD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as follows, the right side of the vein: Y = -6.23±1.01X; the right of the cephalic vein: Y = -14.36±1.15X; the right of the median cubital vein; Y = 4.12±0.82X; the left side of your vein; Y = 2.86±0.84X; the left of the cubital vein: Y = -19.52±1.23X. Conclusion When the right side of VLBWI vein catheterization to have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IDTD LBSM, the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valued.

[Key words]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PICC catheter; Surface measuring length; Ideal catheter depth

極低出生體重兒(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這類患兒出生體重一般1000~1500 g,患兒在出生時機體各系統(tǒng)的發(fā)育仍未完善,容易導致各類并發(fā)癥,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對VLBWI實施PICC置管(外周靜脈植進中間靜脈導管)操作顯得較為必要[1]。McCay等[2]報道稱,PICC置管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且具有帶管時間較長和并發(fā)癥較少等諸多優(yōu)點,如今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由于目前臨床插管時并無直觀的定位設備,置管時較易導致導管末端的位置欠佳,無法達到最好的療效。為進一步探索VLBWI行PICC置管時患兒體表測量長度(length of body surface measurement,LBSM)和理想置管深度(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IDTD)的關系,本研究在輔助臨床治療中得到了一些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徐州市兒童醫(yī)院NICU 40例貴要靜脈PICC置管患兒及24例頭靜脈和肘正中靜脈PICC置管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22例,女42例。納入標準:①胎齡

1.2 研究方法

使患兒平臥在遠紅外輻射臺中,將其上肢外展,并與軀干約呈90°角,為其測量自穿刺點順沿靜脈到胸鎖關節(jié)間的長度。記為LBSM(X)。先測量自實際進針點至末端的置管導管長度(A),此長度可從導管標尺讀出。將第6胸椎間隙水平記為零位線,由影像科醫(yī)師通過專業(yè)軟件對X線顯示進行測量。從導管頭端到零位線的距離記作(B),若導管頭處在零位線之上,則記正數,反之記為負數。而后去長補短,記錄理想的置管深度(Y)=A+B,利用回歸分析法建立好X與Y因果關系的有關回歸方程。描述二者間平均變化的數量關系,并以此推測。

1.3 觀察指標

IDTD,導管末端處位置主要可分成3種情況,即導管末端至T5、T6的間隙水平是理想的置管深度,大于T6的間隙水平記為置入過深,小于T6的間隙水平記為置入過淺。LBSM。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earson相關性分析相關性檢驗,并利用一元回歸分析法處理回歸方程。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40例貴要靜脈PICC置管患兒置管情況

結果顯示:獲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為67.50%,置入過深次之,置入過淺的比例最低,僅為12.50%。見表1。

表1 患兒置管情況分析

2.2 LBSM與IDTD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除左側頭靜脈的LBSM與IDTD無相關性之外(r = 0.397,P = 0.512),其余各處靜脈均有相關性。見表2。

表2 LBSM與IDTD相關性分析

注:LBSM:體表測量長度;IDTD:理想置管深度

2.3各處靜脈的回歸方程分析

經回歸分析,LBSM與IDTD的回歸方程如下:右側的貴要靜脈:Y=-6.23±1.01X;右側的頭靜脈:Y = -14.36±1.15X;右側的肘正中靜脈:Y = 4.12±0.82X;左側的貴要靜脈:Y = 2.86±0.84X;左側的肘正中靜脈:Y = -19.52±1.23X。相應回歸方程的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各處靜脈的回歸方程分析

3 討論

在臨床上,VLBWI主要是指出生體重在1500 g以下的新生兒,且此種新生兒的胎齡通常小于33周。屬于早產兒的范疇[6]。國外關于VLBWI的報道顯示[7],VLBWI的其發(fā)病率大約為1%,且該病的預后情況較差,VLBWI生活能力普遍較弱,基本很難憑借自身能力適應外界的環(huán)境。因為此類患兒通常為早產兒,出生時身體各個系統(tǒng)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導致患兒在出生后有較多的合并癥,所以應把VLBWI視為高危兒行監(jiān)護處理。而PICC置管措施亦常用于此類患兒,但由于PICC置管操作缺乏相應的末端定位技術,容易導致末端位置放置不當,不管過深或者過淺均會對VLBWI造成一定的影響,一般末端位置放置不當較易導致血栓和心律失常,以及血管穿孔等并發(fā)癥,對患兒預后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及到VLBWI的生命安全。由此可知,末端位置是否正確對于患兒的生命安全和治療效果影響重大,目前臨床上雖有研究涉及VLBWI的PICC置管操作與護理,但鮮少有學者研究VLBWI行PICC置管時LBSM和IDTD的關系。

本研究中40例貴要靜脈PICC置管患兒置管結果表明,獲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為67.50%,置入過深次之為20.00%,置入過淺的比例最低,僅為12.50%。表明置管深度的準確較為重要,符合Sharpe等[8]報道的結果。目前國外所推薦的置管深度是將導管末端至T6的間隙水平作為理想深度,導管末端最適應的位置應該是右心房和上腔靜脈下段的交界處位置,但綜合考慮分析國內VLBWI的臨床實際情況,反復推敲,決定將導管末端至T5、T6的間隙水平作為理想的置管深度,而將患兒第一肋與第三肋之間的位置最為導管末端放置的最佳位置,經臨床研究取得較好的效果。還需指出的是,PICC置管在臨床應用時,部分患兒會出現導管末端位置不當的情況,針對這類患兒,若導管末端位置不當并沒有影響導管功能與正常使用,則可不必對置管位置進行調整,這亦為結果中存在32.5%的置管位置不當的患兒,卻有部分置管位置不當的患兒未對結果造成干擾的原因[9]。此外,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除左側頭靜脈的LBSM與IDTD無相關性之外,其余各處靜脈的的LBSM與IDTD均有明顯的相關性?;貧w分析結果得到LBSM與IDTD的回歸方程,右側的貴要靜脈:Y = -6.23±1.01X;右側的頭靜脈:Y = -14.36±1.15X;右側的肘正中靜脈:Y = 4.12±0.82X;左側的貴要靜脈;Y = 2.86±0.84X;左側的肘正中靜脈;Y = -19.52±1.23X。其中,右側的貴要靜脈LBSM與IDTD的r值為0.823,R2值為0.67;左側r值為0.869,R2值為0.72。兩側均有線性關聯(lián),但因右臂靜脈與上腔靜脈的匯入路徑相對于左臂更短,在進行體表測量時誤差亦較小,從而可以更好地接近于理想長度。右側頭靜脈R2值為0.55,雖然亦有一定的線性關系,但結果與同側的貴要靜脈相比更差,猜測其原因,筆者認為這可能和血管走行的差異以及抽樣誤差以及樣本容量比較小等原因有關[10-13]。而右側的頭靜脈和左側的貴要靜脈,以及兩側的肘正中靜脈因例數較少[14],雖然本研究顯示其LBSM與IDTD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無法有力地證明整體的情況,仍需擴大樣本容量再進一步確認,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證據。有相關報道表明[15],影響PICC置管的最佳長度的因素是多樣的,且PICC置管的體表測量長度根本無法做到與VLBWI的靜脈解剖基本相同。本文通過對VLBWI進行研究得出PICC置管與LBSM和IDTD有著較為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具體是如何相關有待更加深入的進一步探討[16-18]。此外,VLBWI的皮脂厚度、置管時導管有沒有進入側支和VLBWI血管是否有畸形的情況等相關因素本研究并未對其進行相關探討,其是否會影響到PICC置管情況也有待進一步系統(tǒng)性的研究。

綜上所述,在VLBWI右側的貴要靜脈進行置管時LBSM與IDTD的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得到的回歸方程亦對臨床治療發(fā)揮指導意義。同時還可避免發(fā)生置管過深的情況,消除了心悸、胸悶、心臟穿孔等并發(fā)癥出現的隱患,增加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值得臨床關注并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瓊,黃春花,劉克勤,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 PICC 管理流程改進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7(1):848-850.

[2] McCay AS,Elliott EC,Walden M,et al. Videos in clinical medicine. PICC placement in the neonate [J]. N Engl J Med,2014,370(11):17-19.

[3] 雷素華,趙秀芳,馬晶晶,等.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的體表測量方法探討[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3,9(5):660-662.

[4] 焦英華,鄭珊紅,和曉美,等.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7):4134-4136.

[5] 徐兵,王茜,楊麗君,等.藻酸鹽敷料預防早產兒PICC穿刺點滲血和炎性反應的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 11(11):1817-1818.

[6] 馮玉玲,宋文超,楊碩真,等.靜脈治療護理學組在PICC帶管出院患兒延續(xù)護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 47(12):1083-1084.

[7] Repa A,Mayerhofer M,Worel N,et al. Blood transfusions using 27 gauge PICC lines: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n safety and feasibility [J]. Klin Padiatr,2014,226(1):3-7.

[8] Sharpe E,Pettit J,Ellsbury DL,et al. A national survey of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ractices [J]. Adv Neonatal Care,2013,13(1):55-74.

[9] 朱玉欣,張莎,董會民,等.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中導管異位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2,20(6):387-389.

[10] Sharpe EL,Roig JC. A novel technique for difficult removal of a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J]. J Perinatol,2012,32(1):70-71.

[11] 明靜.不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途徑應用于新生兒的效果對比及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 11(1):116-118.

[12] Marcatto J,Vasconcelos PC,Araújo CM,et al. EMLA versus glucose for PICC insertion:a randomised triple-masked controlled study [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1,96(6):467-468.

[13] 李曾艷,王璇.ICU危重患兒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6):132-133.

[14] Fidler HL. The use of bedside ultrasonography for PICC placement and insertion [J]. Adv Neonatal Care,2011,11(1):52-53.

[15] Corzine M,Willett LD. Neonatal PICC:one unit's six-year experience with limiting catheter complications [J]. Neonatal Netw,2010,29(3):161-173.

[16] Delarbre B,Dabadie A,Stremler-Lebel N,et al. Introduction of the use of a pediatric PICC line in a French University Hospital:review of the first 91 procedures [J]. Diagn Interv Imaging,2014,95(3):277-281.

[17] Giangregorio M,Mott S,Tong E,et al.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in Pediatr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Receiving Continuous Inotropic Support [J]. J Pediatr Nurs,2013,19,(13):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