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湖流域及湖區(qū)經過一系列綜合治理之后,截至2015年,水華面積逐漸減少,治理效果初見成效.然而,2017年太湖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積水華(1403km^2),其原因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熱點問題.2011-2017年,在太湖貢湖灣和梅梁灣布置的6個采樣點,每月2次分層采集水質和微囊藻密度數(shù)據、全太湖的營養(yǎng)鹽和微囊藻密度數(shù)據、氣象數(shù)據和水華面積數(shù)據,進行了水華面積偏大的原因分析.結果顯示,2011-2017年期間,全太湖總氮(TN)的7年平均濃度為1.89mg/L,總磷(TP)為0.076mg/L,而2017年TN濃度為1.60mg/L,TP濃度為0.083mg/L,比7年平均TP濃度回升了9.0%.氣溫方面,2011-2017年7年平均氣溫為17.3℃,2017年比7年平均氣溫高出0.7℃.全太湖7年平均微囊藻密度為0.53×10^8cells/L,而2017年為1.18×10^8cells/L,比7年平均值高出1.21倍.在這樣一個數(shù)據背景下,全太湖年均值和風速區(qū)間比例冗余分析表明TP的回升、氣溫的偏高與水華面積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且59月1~2m/s弱風天數(shù)與水華面積呈顯著正相關,而風速超過4m/s則會顯著造成水華的消失.綜合以上數(shù)據及分析,2017年出現(xiàn)巨大面積水華是由于全湖TP濃度的上升和氣溫偏高使微囊藻密度增長,為微囊藻聚集形成水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而在微囊藻大量繁殖季節(jié)風力較弱,1~2m/s左右風速易于使微囊藻聚集形成薄層大面積水華.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